什么是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什么是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寒冷季节出生的新生儿,特别是低体重的早产儿,如果保暖不当,再合并有窒息、重症感染等疾病,就会出现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和水肿、全身反应低下,称之为新生儿硬肿症。
当心新生儿患上“硬肿症”
什么是新生儿硬肿症?
新生儿硬肿症是由于身体受冷引起的,因此又叫寒冷损伤综合症,多发生于寒冷的时节,好发于早产、低体重、出生时窒息以及身体有感染的宝宝。通常发病较急,主要表现为皮下脂肪发生硬化,并且,同时伴硬化部位出现水肿,主要发生在宝宝出生后的一周内。
宝宝因何发生皮肤硬肿症?
宝宝出生前,一直生活在妈咪充满温暖羊水的子宫中,这里有适宜他们生长发育的温度,通常为37.2℃-37.3℃,不受任何寒冷刺激,在这种温度下,因而体温能保持比较恒定。在出生后,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因此很容易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而且,新生小宝宝皮下容易发生凝固的饱和脂肪酸,要比大人高出3倍,因此,大人在体温从36℃降至17℃时,皮下脂肪才发生凝固,而宝宝在体温降到35℃时,皮下脂肪就会出现凝固。加之刚出生的宝宝,皮下脂肪薄、皮肤毛细血管丰富、体表面积相对体重较大,如果妈咪给宝宝保暖得不好,便会使刚刚从温暖的羊水中出生的宝宝,散失掉身体的很多热量,尤其是在天气寒冷时。特别是早产儿,由于脂肪量比较少,因此身体产生热量的贮备力差,患严重感染或窒息的宝宝,因脂肪产热的过程受到抑制,也比其他宝宝更容易发生硬肿症。
一个月的新生儿应该怎样护理
因宝宝年小体弱,活动能力弱,防御能力差,需特别保护,以防意外损伤。
(1)防寒冷损伤:冬季天冷,刚出生的新生儿要注意保暖。否则新生儿体温降到35C以下,皮肤暗红或伴黄疸,四肢或全身冰冷,皮肤变硬似硬橡皮样,以小 腿、大腿、臀部。面颊较多见,重者胸腹硬肿,呼吸困难,酸中毒,肺出血。早产儿更多见。医学上叫新生儿硬肿症或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其预防是避免早产, 小儿居室应注意保暖,从产院出院前事先提高室温,准备好干热绒毯,加强新生儿护理等。
(2)防窒息:小宝宝不要睡太软的床和大而软的枕头,最好单睡一张小床。小床上不要放衣物、玩具、绳子等,以免套住宝宝的颈部或堵住宝宝的口鼻。若小宝宝与大人同床,最好分被睡,若与大人同床、同被更应小心,不要让被子捂住口鼻而窒息,医学上称捂被综合症。
(3)防烫伤:喂牛奶时,先将牛奶滴在手背上试温;用热水袋保暖时,水温在5OC左右,拧紧塞子以防漏水,用毛巾包好放在垫被下面,距宝宝皮肤10厘米左右;洗澡时,先试温,不要将宝宝放在热水管下冲洗。
出生一个月的宝宝,这个时期叫新生儿,由于这段时期新生儿各系统脏器功能发育尚未成熟,免疫功能低下,体温调节功能较差,因而易感染。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介绍的这个问题的看法,如果新生儿出现了问题要注意及时的诊断,避免导致新生儿出现危险的情况发生,尤其是要注意保证新生儿的健康的问题,新生儿的家长也要学习对新生儿的护理,那么最后祝新生儿健康成长。
低体重儿更易患上伤寒
低体重儿摄入能量能力低下,并且体内能够产热的糖原和棕色脂肪贮备少,因而其产热功能极差。同时,由于低体重儿的体表面积与体重比相对较大,易致散热增多。这样,产热不足、散热增加就构成了低体重儿体温容易偏低的基础。假如低体重儿出生时的环境温度低,保暖措施又不够,或受到了寒冷的直接刺激,犹如雪上加霜,就会使得低体重儿发生寒冷损伤综合征。
低体重儿发生寒冷损伤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主要是体温过低,往往在35℃以下。临床医生将寒冷损伤综合征的一般表现归纳为少吃、少动、少哭、体重增长少、体温增高少之“五少”特点,或不吃、不动、不哭、体重不增、体温不升等“五不”特点。具有高度诊断价值的改变主要是皮肤硬肿,其特点为:触之体表有冰冷感觉;观之呈现有暗红色改变和局部肿胀;压之皮肤变硬,紧贴皮下组织,难以提起,按压肿胀部位有凹陷。皮肤硬肿变化主要分布于小腿、大腿外侧和臀部,病变境界比较清楚。重者硬肿可蔓延至整个下肢、面颊部、上肢背部等多个部位,硬肿面积超过全身皮肤的50%以上。个别患儿硬肿可遍及全身,并伴随多器官功能障碍而危及生命。
临床资料表明低体重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病死率高,以往在新生儿死亡病因中居第6位,近年病死率略呈下降趋势,但专家提醒人们绝对不可掉以轻心,对低体重儿要做到早保温,早预防,以降低寒冷损伤综合征的发病率。一旦低体重儿发病,要把复温作为首要措施,避免体温继续下降,积极增加患儿体内能量贮备,以促进病情好转,降低病死率。
低体重儿会引发什么疾病
足月新生儿的出生体重,是胎儿营养以及出生后健康发育的一项指标。
宝宝因孕周已足,但出生后能力低下,容易发生营养不良、胎粪吸入、肺炎等感染性疾病,还有低体温、红细胞增多症、高胆红素血症、低血糖、颅内出血、寒冷损伤综合征、宫内感染、产科因素引起的疾病及畸形等先天异常。尤其容易发生发育、神经行为及智力落后,且小于胎龄儿死亡率为正常足月儿的8倍。
婴儿出生时的体重可能会影响儿童及青春期的血压。出生体重越低的儿童,在4-18岁时血压越高,并且波动范围也越大。这提示低体重儿今后可能有发生高血压的危险。
瘦弱的孩子更容易得伤寒
低体重儿摄入能量能力低下,并且体内能够产热的糖原和棕色脂肪贮备少,因而其产热功能极差。同时,由于低体重儿的体表面积与体重比相对较大,易致散热增多。这样,产热不足、散热增加就构成了低体重儿体温容易偏低的基础。假如低体重儿出生时的环境温度低,保暖措施又不够,或受到了寒冷的直接刺激,犹如雪上加霜,就会使得低体重儿发生寒冷损伤综合征。
如何小心呵护宝宝屁股
新生儿硬肿症又称寒冷损伤综合征,由于寒冷损伤、感染或早产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常伴低体温,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其中以寒冷损伤为最多见。
此病常发生在寒冷季节,以生后不久或1周内的婴儿多见,多有环境温度偏低,保暖不够的病史。
患儿哭声低弱或不哭,不能吸吮,肢体自发动作少,皮肤先为深红色,后转为暗红色,严重者呈苍白或青紫。
皮肤和皮下组织先有水肿,以后变硬,严重者似硬橡皮样。硬肿先发生在小腿、面颊和肩部,以后大腿外侧、臀部、上肢也受累,甚至累及全身。
严重者因胸腹硬肿而发生呼吸困难,甚至发生肺出血而死亡。
专家提醒广大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冬天里,宝宝拉了大小便一定要及时更换纸尿裤,保护好宝宝娇嫩的小屁股。
早产儿需要倍加呵护
什么原因会使胎儿早产呢?引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多见的是母亲妊娠早期由于疾病、外伤、生殖器的畸形、过度的疲劳等。
由于胎儿在宫内主要靠母亲供给氧气,通过脐带输入胎儿体内,肺泡仍处于萎陷状态,出生后,肺泡随空气的吸入开始扩张充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而早产儿因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常可出现呼吸不规则,甚至出现频繁的呼吸暂停或呼吸衰竭。早产儿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缺乏,可使肺泡不能充分的扩张,肺泡萎陷,致使肺通气量下降,容易出现呼吸困难等情况,主要表现为呼吸浅促,呼吸不规则甚至出现呼吸暂停的现象,若不能及时的发现可危及生命。
因为早产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内调节功能差,由于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四肢发冷、硬肿、哭声低弱、吸吮力差、心率减慢等情况,甚至容易出现肺出血、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人体的正常体温是机体维持正常生理代谢最基本的条件,若低体温可发生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出现本病需进行保暖,当室温高或包裹过厚时,没有保证体内充足的水分,而摄入量不能达到维持人体的生理需要时,可使体温升高,出现新生儿脱水热。
当新生儿有感染时,常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特别是早产儿,由于皮肤薄嫩,皮肤的屏障功能较差,易致皮肤的损伤,尤其是脐部,若被污染或消毒不严,细菌可通过脐部的残端进入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因早产儿的胎龄不足,体内免疫球蛋白G的水平相对较低,易发生各种感染性疾病。如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脐炎、新生儿脓疱疮、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严重的可致新生儿败血症,可随时危及生命。
新生儿在母体,主要靠母体——胎盘——脐带供给胎儿氧分及营养物质,母体的营养经脐动脉进入体内进行新陈代谢,而生后由于肺循环的建立,主要通过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胎儿在宫内处于氧分压偏低的环境,主要靠红细胞携带氧气,生后由肺呼吸,这时不再需使用红细胞带氧,显然红细胞会相对的过多,因此多余的红细胞被破坏并产生胆红素,加上早产儿肝细胞内酶的活力低,胆红素的转运和代谢的能力较差,容易出现体内胆红素过多,以致产生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正常生理性黄疸出现多在生后2~3天,黄疸持续时间约1~2周消失,而早产儿的黄疸持续时间可达3~4周,这时若合并有感染,黄疸的时间持续更长;由于早产儿的血脑屏障通透性较高,胆红素容易通过血液进入大脑,若大量的胆红素进入大脑,可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脑病(核黄疸),这种疾病主要是使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严重的可致脑瘫。因此必须尽早的进行药物治疗或物理治疗;由于新生儿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早产儿的呼吸及吞咽能力较差,喂奶时易出现呛咳,因胃内容量小,食道下端容易出现括约肌的张力及协调功能不健全,喂奶后易出现溢奶和呕吐;消化酶和胆汁的分泌不足,消化吸收能力较足月儿差,对食物的耐受性差,若喂养不当或配制奶浓度过高时,易出现消化不良致腹泻,甚至致新生儿急性坏死性小肠炎。
因此,早产儿的护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为保证早产儿能健康的成长,不能忽视早产儿的护理。
一个月婴儿护理知识有哪些
因宝宝年小体弱,活动能力弱,防御能力差,需特别保护,以防意外损伤。
(1)防寒冷损伤:冬季天冷,刚出生的新生儿要注意保暖。否则新生儿体温降到35C以下,皮肤暗红或伴黄疸,四肢或全身冰冷,皮肤变硬似硬橡皮样,以小腿、大腿、臀部。面颊较多见,重者胸腹硬肿,呼吸困难,酸中毒,肺出血。早产儿更多见。医学上叫新生儿硬肿症或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其预防是避免早产,小儿居室应注意保暖,从产院出院前事先提高室温,准备好干热绒毯,加强新生儿护理等。
(2)防窒息:小宝宝不要睡太软的床和大而软的枕头,最好单睡一张小床。小床上不要放衣物、玩具、绳子等,以免套住宝宝的颈部或堵住宝宝的口鼻。若小宝宝与大人同床,最好分被睡,若与大人同床、同被更应小心,不要让被子捂住口鼻而窒息,医学上称捂被综合症。
(3)防烫伤:喂牛奶时,先将牛奶滴在手背上试温;用热水袋保暖时,水温在5OC左右,拧紧塞子以防漏水,用毛巾包好放在垫被下面,距宝宝皮肤10厘米左右;洗澡时,先试温,不要将宝宝放在热水管下冲洗。
出生一个月的宝宝,这个时期叫新生儿,由于这段时期新生儿各系统脏器功能发育尚未成熟,免疫功能低下,体温调节功能较差,因而易感染。
新生儿硬肿症有什么危害呢
新生儿硬肿症是一综合征,由于寒冷损伤、感染或早产引起,其中以寒冷损伤为最多见,称寒冷损伤综合征。以皮下脂肪硬化和水肿为特征。皮肤和皮下组织先有水肿,以后变硬,严重者似硬橡皮样。硬肿先发生在小腿、面颊和肩部,以后大腿外侧、臀部、上肢也受累,甚至累及全身。因胸腹硬肿而发生呼吸困难,因面颊硬肿而不能张嘴。患儿心音低钝、心率减慢、反应低下、尿少甚至无尿,以后口鼻流出血性液体,发生肺出血而死亡。硬肿面积大伴有多脏器功能衰竭如循环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肺出血DIC等也可致高胆红素血症并促成胆红素脑病;代谢紊乱如低血糖低血钙及代谢性酸中毒等。
防宝宝五大急症冬日来袭
新生儿硬肿症
硬肿症是皮肤和皮下脂肪发硬和水肿的一种疾病。它因受冷、饥饿、感染、窒息等多种原因引起,单纯因受冷引起的也称新生儿寒冷冻伤综合征。其症状为体温不升、不哭或哭声甚微;不吃,呼吸微弱;硬肿先出现于小腿、大腿外侧,以及整个下肢,并向上延及臀部、面部及上肢,甚至全身;心律常由快变慢;尿少甚至尿闭。 重症者可发生弥漫性心管内凝血和休克。家庭预防方法主要是提高室温,最好是温度达到20℃以上。
小儿脱水
常由使用电热毯引起。婴幼儿正处在发育期间,肌体代谢旺盛,能量需求相对比成人高,而水是参与肌体代谢的重要成分,婴幼儿对缺水的耐受性比成人差,所以更容易出现脱水。电热毯由于加热速度较快,温度也较高,使用不当会出现婴幼儿不显性脱水量增多,若不及时补充,可出现声音嘶哑、烦躁不安呈轻度脱水现象。
小儿肺炎
这是一种小儿时期的常见病,尤其多见于婴幼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寒冷季节及气候骤变时多发。主要症状除咳嗽、发热外,突出的表现是气急、鼻翼扇动、鼻子周围青紫、拒奶或呛奶。有时伴有呕吐和腹泻;严重者出现烦躁不安、呼吸困难,颈窝及肋间随呼吸而凹陷;有时昏睡和反应迟钝;体温可高达39℃- 40℃,常伴有抽搐。主要预防方法重在体格锻炼,预防患感冒等病,可减少肺炎的发生。
尿布皮炎
指尿布覆盖区域的皮肤炎症。由于天气寒冷,小儿尿湿不易及时发觉,加上阳光较少,尿布晒不干,使潮湿的尿布经常摩擦皮肤,又因新生儿及婴儿表皮和真皮之间结构不致密,表皮角化发育不全,所以碱质容易渗透表皮屏障,刺激皮肤,造成臀部、大腿内侧及生殖器部位发红变糙,出现斑丘疹或疮疹,甚至糜烂、透液、溃疡。该病防治并不难,主要采取勤换尿布,扑爽身粉,预防感染等措施。
小儿头盔综合征
面前带罩子的头盔能挡风遮雨,适合父母骑车捎带孩子时作保暖帽子使用,由于塑料头盔透气性差,挡风的有机玻璃透明度欠佳,因此容易引起缺氧,导致面色苍白,四肢无力。儿童头盔不宜久戴;头盔上的玻璃罩子要保持洁净和良好的透明度;定时让孩子摘下头盔做几次深呼吸。症状严重者,立即送医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