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痘的临床表现
痘痘的临床表现
皮损好发于面部及上胸背部。痤疮的非炎症性皮损表现为开放性和闭合性粉刺。闭合性粉刺(又称白头)的典型皮损是约1毫米大小的肤色丘疹,无明显毛囊开口。
开放性粉刺(又称黑头)表现为圆顶状丘疹伴显著扩张的毛囊开口。
粉刺进一步发展会演变成各种炎症性皮损,表现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和囊肿。炎性丘疹呈红色,直径1~5毫米不等;脓疱大小一致,其中充满了白色脓液;结节直径大于5毫米,触之有硬结和疼痛感;囊肿的位置更深,充满了脓液和血液的混合物。这些皮损还可融合形成大的炎性斑块和窦道等。
炎症性皮损消退后常常遗留色素沉着、持久性红斑、凹陷性或肥厚性瘢痕。临床上根据痤疮皮损性质和严重程度将痤疮分为3度、4级:1级(轻度):仅有粉刺;2级(中度):除粉刺外,还有一些炎性丘疹;3级(中度):除粉刺外,还有较多的炎性丘疹或脓疱;4级(重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及脓疱外,还有结节、囊肿或瘢痕。
胎记的临床表现
主要分为九种,有蒙古斑、咖啡斑、太田痣、色素痣、毛痣、皮脂腺痣、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鲜红斑痣。
1.鲜红斑痣约1/3的新生儿都会出现这种胎记。它是一种小的、淡红色的斑疹,多出现在后颈部、两眼中间、前额以及眼睑上。随着孩子不断长大,多数会逐渐消失。
2.蒙古斑这种胎记平坦、光滑,一出生时就有,常见于臀部或腰部。它们多为淡蓝色,也可能是蓝灰色、蓝黑色。这种胎记看上去像是一片淤青,在黄色人种中很常见,通常在学龄前会逐渐消失。
3.草莓样血管瘤(毛细血管瘤)这种胎记通常出现在脸部、头皮、背部或胸部,多为红色或紫色。草莓样血管瘤通常在出生后数周形成,可能不突出于皮肤,也可能稍稍高出皮肤的草莓状柔软肿块。虽然不会消失,但对健康没有影响。
4.海绵状血管瘤它就像充满了血的浅蓝色海绵组织。通常出现在头部或颈部的皮下,如果长得比较深,上面覆盖的皮肤看起来无异样,并在青春期前会消失。以上胎记一般不需要治疗。
5.咖啡斑它的颜色就像是咖啡里加了牛奶,呈棕褐色。这种胎记多为椭圆形,多出现在躯干、臀部和腿部。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变大、颜色变深,一般不会带来健康问题。如果同时出现好几个比硬币还大的胎记,很可能与神经纤维瘤有关。
6.先天性色素痣约1%的新生儿会长这种痣。它的形状不规整,小的直径约为数毫米,大的则可侵犯整个背部、颈部或整个肢体。这类痣有可能发展为皮肤癌,如果面积较大就应该进行治疗。
痛经的临床表现
痛经症状1:原发性痛经大多开始于月经来潮或在阴道出血前数小时,常为痉挛性绞痛,历时1/2~2小时。在剧烈腹痛发作后,转为中等度阵发性疼痛,约持续12~24小时。经血外流畅通后逐渐消失,亦偶有需卧床2~3天者。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重者可放射至腰骶部或股内前侧。约有50%以上病人伴有胃肠道及心血管症状。如恶心、呕吐 (89%)、腹泻(60%)、头晕(60%)、头痛(45%)及疲乏感(85%)。
痛经症状2:原发性痛经常在分娩后自行消失,或在婚后随年龄增长逐渐消逝。原发性痛经的病因见于内膜管型脱落(膜性痛经)子宫发育不全、子宫屈曲、颈管狭窄不良姿态及体质因素、变态反应状态及精神因素等。详细询问月经史包括周期、经期、经量有无组织物排出等。了解有无产生疼痛的诱因,如过度紧张焦虑、悲伤、过劳或受冷等以及疼痛的全过程包括痛经发生的时间、性质、程度和有无渐进性加剧。
痛经症状3:原发性痛经常发生于有排卵月经,因此一般在初潮后头1~2年尚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严重的痉挛性疼痛多发生于初潮1~2年后的青年妇女。如一开始出现规律性痛经或迟至25岁后发生痉挛性痛经,均应考虑有其他异常情况存在。
水痘的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
潜伏10~24日,一般为13~17天。
(二)前驱期
成人于皮疹出现前1~2日可先有发热、头痛、咽痛、四肢酸痛、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小儿则皮疹和全身症状多同时出现,而无前驱期症状。
(三)发疹期
皮疹先见于躯干、头部,逐渐延及面部,最后达四肢。皮疹分布以躯干为多,面部及四肢较少,呈向心性分布。开始为粉红色帽针头大的斑疹,数小时内变为丘疹,再经数小时变为水泡,从斑疹→丘疹→水泡→开始结痂,短者仅6~8小时,皮疹发展快是本病特征之一。水疱稍呈椭圆形,2~5mm大小,水泡基部有一圈红晕,当水疱开始干时红晕亦消退,皮疹往往很痒。水痘初呈清澈水珠状,以后稍混浊,疱疹壁较薄易破。水痘皮损表浅,按之无坚实感,数日后从水疱中心开始干结,最后成痂,经1~2周脱落。无继发感染者痂脱后不留疤痕,痂才脱落时留有浅粉色凹陷,而后成为白色。因皮疹分批出现,故在病程中可见各项皮疹同时存在。
口腔、咽部或外阴等粘膜也常见疹,早期为红色小丘疹,迅速变为水泡,随之破裂成小溃疡。有时眼结膜、喉部亦有同样皮疹。
痘痘的临床症状表现
痤疮主要发生于面部,也可发生在胸背上部及肩部,开始时患者差不多都有黑头粉刺及油性皮脂溢出,还常有丘疹、结节、脓疱、脓肿、窦道或瘢痕。各种损害的大小深浅不等,往往以其中一二种损害为主。
病程长,多无自觉症状,如炎症明显时,则可引起疼痛和触疼,症状时轻时重。青春期后大多数患者均能自然痊愈或症状减轻。
临床上根据皮损的主要表现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点状痤疮
黑头粉刺是痤疮的主要损害,是塞在毛囊皮脂腺口的乳酪状半固体,露在毛囊口的外端发黑,如加压挤之,可见头部呈黑色而体部呈黄白色半透明的脂栓排出。
2、丘疹性痤疮
皮损以炎性的小丘疹为主,小米至豌豆大的坚硬的小丘疹,呈淡红色至深红色。丘疹中央可有一个黑头粉刺或顶端未变黑的皮脂栓。
3、脓疱性痤疮
以脓疮表现为主,脓疱为谷粒至绿豆大小,为毛囊性脓疱和丘疹顶端形成脓疱,破后脓液较粘稠,愈后遗留浅的瘢痕。
4、结节性痤疮
当发炎部位较深时,脓疱性痤疮可以发展成壁厚的结节,大小不等,呈淡红色或紫红色。有的位置较深,有显著隆起而在半球形或圆锥形。它们可以长期存在或渐渐吸收,有的化脓溃破形成显著的瘢痕。
5、萎缩性痤疮
丘疹或脓疱性损害破坏腺体,引起凹坑状萎缩性瘢痕。溃破的脓疱或自然吸收的丘疹及脓疱都可引起纤维性变及萎缩。
6、囊肿性痤疮
形成大小不等的皮脂腺囊肿,常继发化脓感染,破溃后常流出带血的胶冻状脓液,而炎症往往不重,以后形成窦道及瘢前。
7、聚合性痤疮
是损害最严重的一种,皮损多形,有很多的粉刺、丘疹、脓疱、脓肿、囊肿及窦道、瘢痕、瘢痕疙瘩集簇发生。
8、恶病性痤疮
损害为小米至蚕豆大小的青红色或紫红色丘疹、脓疱或结节,轻柔软,并且含有脓液及血液,它们长久不愈,以后痊愈遗留微小的瘢痕,也不感疼痛,浸润也很少。
水痘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诊断要点
1、病前2~3 周有与水痘或带状疱疹患者密切接触史。
2、发热与皮疹(斑丘疹、疱疹)同时发生,或无发热即出疹。皮疹向心性分布,以躯干、头、腰处多见。皮疹分批出现,斑丘疹→水疱疹→结痂,不同形态皮疹同时存在,痂盖脱落后不留疤痕。
3、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鉴别诊断
该病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脓疱病好发于鼻唇周围和四肢暴露部位。易形成脓疱及黄色厚痂,经搔抓而播散。不成批出现,无全身症状。
2、带状疱疹 疱疹呈成簇状排列,沿身体一侧的皮肤周围神经分布,不对称,有局部疼痛。
3、丘疹样荨麻疹系婴幼儿皮肤过敏性疾病。皮疹为红色丘疹,顶端有小水疱,无红晕,分批出现,离心性分布,不累及头部和口腔。
狐臭的临床表现
小汗腺引起的臭汗症往往与多汗症伴发,常见于足跖和趾间部位,因细菌分解汗液产生臭味。大汗腺受内分泌的影响,在青春期才开始分泌活跃,故大汗腺引起的臭汗症多在青春期出现,到老年可减轻或消失。由于细菌与大汗腺的分泌物发生作用产生不饱和脂肪酸导致特殊臭味的形成。大汗腺导致的臭汗症与遗传因素有关,患者大多有家族史。
臭汗症多见于多汗、汗液不易蒸发和大汗腺所在的部位,如腋窝、腹股沟、足部、肛周、外阴、脐窝及女性乳房下方等,以足部和腋窝臭汗症最为常见。足部臭汗症常与足部多汗伴发,有刺鼻的臭味,夏天明显。腋窝臭汗症俗称狐臭,是一种特殊的刺鼻臭味,夏季更明显。少数患者的外阴、肛周和乳晕也可散发出此种臭味。多数患者外耳道内有柔软耵聍。患者往往伴有色汗,以黄色居多。
疣的临床表现
1.寻常疣
中医称“千日疮”,俗称“刺瘊”、“瘊子”等。寻常疣初起为针尖大丘疹,渐增至豌豆大或更大,圆形或多角形,表面粗糙呈刺状,质硬,灰黄、污黄或污褐色,继续发育呈乳头状增殖。摩擦或撞击时易出血。初发常为1个,长期不变或不断增多,邻近者互相融合,有时可自身接种。
多发生于青少年,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压痛。寻常疣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好发于手指、手背、足缘等。病程慢性,约65%的寻常疣可在2年自然消退。
特殊类型包括:①丝状疣 好发于眼睑、颈、颏部等处,为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正常皮色或棕灰色。一般无自觉症状。②指状疣 在同一个柔软的基底上发生一簇参差不齐的多个指状突起,其尖端为角质样物质。数目多少不等,常发生于头皮,也可发生于趾间、面部。一般无自觉症状。
2.跖疣
为发生于足底的寻常疣,外伤和摩擦为其诱因,足部多汗也有一定关系。初起为一细小发亮的丘疹,后逐渐增大,表面角化,粗糙不平,灰褐、灰黄或污灰色,呈圆形,境界清楚,周围绕以稍高增厚的角质环。好发于足跟、跖骨头或趾间受压处。自觉不同程度疼痛,病程慢性,可自然消退。一般认为儿童较成人易于消退,多汗或跖骨异常者不易消退。
寻常疣发生于手掌部,称为掌疣,临床表现与跖疣相似。
3.扁平疣
主要侵犯青少年,大多骤然发生,为米粒大到绿豆大扁平隆起的丘疹,表面光滑,质硬,浅褐色或正常皮色,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数目较多,多数密集,偶可沿抓痕排列成条状(同形反应)。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微痒。好发于颜面、手背及前臂等处。病程慢性,有时突然自行消失,亦可持续多年不愈,愈后不留瘢痕。
癣的临床表现
1.头癣真菌感染头皮毛发所致的疾病。多累及儿童,成人少见。根据治病的不同,大致分为四种,即黄癣、白癣、黑癣及脓癣。
2.体癣由致病真菌寄生在人体的光滑皮肤上(除手、足、毛发、甲板以及股阴部以外的皮肤)所引起的浅表性皮肤真菌感染。主要见于青壮年及男性,多夏季发病。好发于面部、躯干及四肢近端。引起很轻的炎症反应,发生红斑、丘疹、水疱等损害,继之脱屑。常呈环状,故俗称圆癣或钱癣。
3.手癣为手掌的皮肤癣菌感染。男女老幼均可染病,以成年人多见。起病于手掌某一部位,缓慢扩大,最终累及大部或全部甚至两侧手掌。损害为红斑、水疱、鳞屑和角化增厚。
4.足癣为足部的皮肤癣菌感染。多见于成人,儿童少见。发病季节性明显,夏秋病重,冬春病减。足癣以皮下水疱、趾间浸渍糜烂、渗流滋水、角化过度、脱屑等为特征。临床上可分为角化过度型、丘疹鳞屑型、水疱型、趾间糜烂型、体癣型。
5.花斑癣俗称汗斑。常发于多汗体质的青壮年。好发于颈项、肩胛、胸背,尤其是多汗部位及四肢近心端。皮损为大小不一、境界清楚的圆形或不规则的无炎症性斑块,为淡褐、灰褐至深褐色,或轻度色素减退,可有少量糠秕状细鳞屑,常融合成片状,可有轻度痒感,常夏发冬愈。
6.甲癣皮癣菌侵犯甲板或甲下所引起的疾病。初起甲床微痒,继之则指(趾)甲变色,甲板高低不平,失去光泽,逐渐增厚,或蛀空而残缺不全或变脆,常与甲床分离。一般无自觉症状,少数有轻度瘙痒
焦虑的临床表现
1、病理性焦虑情绪
持续性或发作性出现莫名其妙的恐惧、害怕、紧张和不安。有一种期待性的危险感,感到某种灾难降临,甚至有死亡的感受(濒死感)。患者担心自己会失去控制,可能突然昏倒或“发疯”。70%的患者同时伴有忧郁症状,对目前、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和乐趣。有时情绪激动,失去平衡,经常无故地发怒,与家人争吵,对什么事情都看不惯,不满意。焦虑有认识方面的障碍,对周围环境不能清晰地感知和认识,思维变得简单和模糊,整天专注于自己的健康状态,担心疾病再度发作。
2、躯体不适症状
常为早期症状。在疾病进展期通常伴有多种躯体症状: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或疼痛,心跳和呼吸次数加快,全身疲乏感,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简单的日常家务工作变得困难不堪,无法胜任,如此症状反过来又加重患者的担忧和焦虑。还有失眠、早醒、梦魇等睡眠障碍,而且颇为严重和顽固。此外,还可有消化功能紊乱症状等。绝大多数焦虑患者还有手抖、手指震颤或麻木感、阵发性潮红或冷感,月经不调、停经、性欲减退、尿意频急、头昏、眩晕、恐惧、晕厥发作等。
3、精神运动性不安(精神性不安)
坐立不安、心神不定、搓手顿足、踱来走去、小动作增多、注意力无法集中。
白发的临床表现
遗传性白发通常出生时即有,或在儿童期迅速出现。包括全身性毛发变白的白化病和局限性毛发变白的斑驳病等。
老年性白发(Canities Senilis),其白发常从两鬓角开始,慢性向头顶发展。数年后胡须、鼻毛等也变灰白,但胸毛、阴毛和腋毛即使到老年也不变白。
青年人或中年人的早老性白发(Canities prematura),初起只有少数白色,以后逐渐增多。
在一些疾病中,如白癜风,Vogt-Koyanagi综合症、Alezzandrini综合症可有局部白发。
临床上可分为下列几种:
⒈先天性全身性白发病 与白化病伴发,全身毛发呈灰白色,皮肤及虹膜均缺乏色素。
⒉先天性局限性白发病 多有家族史,系在身体某部分有1处或数处局限性白发区,有时眉毛及睫毛部分变白。如毛发呈环状色素脱失者,称为环状白发病(leukotrichia annularis)。
⒊老年性白发 是衰老的1种表现,一般在40岁以后,多起于两鬓,逐渐各部毛发即可变白。
⒋青少年白发病 常见于青少年,亦称早老性白发病。最初头发有稀疏散在少数白发,以后可逐渐或突然增多。骤然发生者,可能与营养障碍有关。
各型白发病,一般除白发外,无其他不适。
根据临床表现,毛发全部或部分变白的特征性即可诊断。
白发一症,中医早有记载,如《诸病源候论》白发候记述:“足少阴之经也,肾主骨髓,其华在发。若血气盛,则肾气强,肾气强,则骨髓充满,故润而黑;若血气虚,则肾气弱,肾气弱,则骨髓竭,故发变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