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诊断上写着 乳腺腺病导管扩张 大汗腺化
病理诊断上写着 乳腺腺病导管扩张 大汗腺化
根据你说的情况,我们的判断是有乳腺增生的问题,需要及时的治疗的饿哦
常见的乳腺病有哪些
乳腺病是乳腺增生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病变,大部分在小叶增生的基础上发生,由上皮和肌皮细胞参与病变过程,伴间质结缔组织不同程度增生。盲管腺病是木梢导管增生性病变。由成群的小导管或末梢导管扩张形成。增生的导管上皮集合成小叶样结节、腺管间结缔组织少,内衬上皮呈低柱状或立方状,偶见大汗腺化生、肌J—皮细胞层存在。病变末期有时可见腺管高度扩张呈类胞状。硬化性腺病的组织形态复朵多样.与病变的发展阶段有’关。病变早期小叶内导管高度增生,且向小叶周边扩展.此时间质结缔组织少,易产生上皮成分向周围组织浸润的错觉而误诊为浸润癌。在高佰镜卜观察,腺管上皮保持双相性、上皮细胞无岸型性.不见坏死巢等有助于鉴别。随着病变进展,由于纤维组织增牛.末梢导管受见变形,常形成他浸润图像,不易与硬癌相区别,尤其存冰冻和快速石蜡切片时.利用蛋由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清楚见到导管☆皮外围的肌上皮细胞层。此外,2%的硬化件腺病侵犯神经外膜或神经束,但个是恶性的证据。乳头状瘤病是发生于乳晕外乳腺周围区巾小导管及末梢导管的多发件乳头状病变,不同于属丁良性1:皮性肿瘤的导管内乳头状瘤。其特征是于多数导管腔内同时发生乳头状增生,在—处或多处可见乳头状结构和导管壁相接触:乳头状瘤病内大多数乳头结构简单,没有分枝,有时乳头可融合成较复杂的结构。乳头表面覆盖上皮和肌上皮两层细胞,有时细胞可呈不典型增生.细胞层次增多.可呈梭形,乳头状结构复杂,乳头状增生细胞充满管腔.这时HE染色切片诊断较困难,OL上皮细胞的免疫组化有助于确定诊断c 20%、30%的乳头状瘤病可发生恶变,它常伴导管上皮增生、不典型增生和导管内癌等各种不同图像。在本牵引用的国内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中,其被划分为癌前病变的范畴。
乳房里面有硬块不疼是怎么回事
常见疾病及症状;
临床上查到的乳房肿块绝大多数都是良性病变,如乳腺腺病,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囊肿,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导管扩张症和乳腺结核等。乳腺腺病也就是乳腺增生,就肿块的特点来看,乳腺腺病常同时或相继在两侧乳房发现多个大小不等,界限不清的结节,可被推动。乳腺纤维腺瘤多为单发,摸起来境界清楚,边缘整齐,表面光滑,且可活动。乳腺囊肿是乳腺组织老化时形成的肿大的小叶,肿块是光滑的且可移动。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常在乳晕下或乳晕边缘摸到一圆形质地较软的肿物,直径一般在0.3~1cm,多数伴有乳头溢液。乳腺导管扩张症又名浆细胞性乳腺炎,常以肿块为首发症状,边缘不整,表面欠光滑,多位于乳晕深处,大小常在3cm以内。乳腺结核初起时多为孤立结节,逐渐形成一个至数个肿块,边界不甚清楚,易与皮肤粘连。乳房肿块中仅少数为癌,乳腺癌的肿块多为单发结节,边缘不规则,多数质地较硬,常与皮肤粘连。
乳房肿块是乳房疾病的常见体征。女性的乳房本身就是凹凸不平的,许多妇女自己发现的肿块只不过是正常乳腺凸起的区域,在月经来潮之前,这些肿块会变得更加明显更容易触及。
诊断;
大多数炎性乳腺癌也是临床摸不到肿块,乳腺呈弥漫性变硬增大,局部皮肤红、肿、热、痛、酷似急性炎症,不同的是无发冷发热等全身症状,白细胞计数常在正常范围,应与急性乳腺炎鉴别。还有一种摸不到肿块的乳腺癌就是隐匿性乳腺癌,这种乳腺癌乳腺内的原发病灶往往很小,仅1~2毫米,临床查体很难发现,而是以腋窝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乳腺X线检查对发现原发灶有一定帮助。
乳房屋硬块有疼痛感
常见疾病及症状
临床上查到的乳房肿块绝大多数都是良性病变,如乳腺腺病,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囊肿,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导管扩张症和乳腺结核等。乳腺腺病也就是乳腺增生,就肿块的特点来看,乳腺腺病常同时或相继在两侧乳房发现多个大小不等,界限不清的结节,可被推动。乳腺纤维腺瘤多为单发,摸起来境界清楚,边缘整齐,表面光滑,且可活动。乳腺囊肿是乳腺组织老化时形成的肿大的小叶,肿块是光滑的且可移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常在乳晕下或乳晕边缘摸到一圆形质地较软的肿物,直径一般在0.3~1cm,多数伴有乳头溢液。乳腺导管扩张症又名浆细胞性乳腺炎,常以肿块为首发症状,边缘不整,表面欠光滑,多位于乳晕深处,大小常在3cm以内。乳腺结核初起时多为孤立结节,逐渐形成一个至数个肿块,边界不甚清楚,易与皮肤粘连。乳房肿块中仅少数为癌,乳腺癌的肿块多为单发结节,边缘不规则,多数质地较硬,常与皮肤粘连。
乳腺导管扩张的鉴别诊断
一、乳腺癌
文献报道乳腺导管扩张术前临床误诊率高达67.4%,其中误诊为乳腺癌的占16.5%。由此可见乳腺导管扩张的鉴别诊断的重点应放在乳腺癌上。
1、临床表现:
乳腺癌起病缓慢,肿块发现之前不伴炎症表现,常在无意中发现乳内肿块,肿块多位于乳腺外上、内上象限,常是由小变大不断发展增大的过程。肿块在晚期时与皮肤粘连,出现“橘皮样”改变和乳头凹陷。乳腺癌的腋下淋巴结,常随癌症的病程进展而肿大且质硬,彼此粘连融合成团。
2、相关检查:
乳腺X线导管造影,在乳腺癌时见导管有增生及破坏,管壁有中断,失去连续性。行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常可找到癌细胞。
3、鉴别要点:
乳腺导管扩张在肿块出现之前,常有局部炎症表现,并由急性转为慢性的过程。肿块多位于乳晕下,可由肿大变为缩小和反复发作的过程,早期即与皮肤粘连并出现乳头凹陷、腋窝淋巴结肿大,且质软,有压痛。随着局部炎症的消散,淋巴结可由大变小甚至消失。
在乳腺X线导管造影下可见导管扩张增粗,管壁光滑、完整、延续,无中断及破坏。在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中,乳腺导管扩张症时肿物针吸及乳头溢液涂片,常可找到坏死物、脓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泡沫细胞等。
二、导管内乳头状瘤
1、临床表现:
常表现为乳头溢液。前者常为血性、浆液血性或浆液性,一般仅累及一支导管,按压乳晕区某一“压液点”时乳头才有溢液。
2、相关检查:
行乳腺X线导管造影可见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大导管内有圆形或卵圆形充盈缺损,多为单发也可多发,可引起导管不完全阻塞或中断。近侧导管扩张。
3、鉴别要点:
乳腺导管扩张的乳头溢液则多为浆液性,少见血性、浆液血性,常累及多个导管呈多管溢液,按压乳腺几个不同部位均能使乳头溢液。
乳腺导管扩张症在乳腺X线导管造影检查中,常表现为多个大、中导管扩张,少数可呈囊状扩张,扩张的导管常迂曲走行,呈蚯蚓状。
三、乳腺结核
1、临床表现:
乳腺结核在乳腺内可表现为结节性肿块、质硬、边界不清,活动较差,病程较长。常形成经久不愈的瘘管,从瘘管中流出干酪样坏死物。
2、相关检查:
瘘管分泌物涂片,若发现抗酸杆菌可确诊。
2、鉴别要点:
乳腺导管扩张在脓肿形成后亦可溃破形成瘘管,从瘘管中流出脓性物。涂片检查有脓细胞坏死物、浆细胞、淋巴细胞。若诊断有困难时,可将肿物切除行病理活检确诊。
乳腺增生患乳腺癌风险有多大
一般来说,乳腺非增殖性病变一般不增加患癌风险。这类疾病包括单纯囊肿、单发乳头状瘤、纤维化、乳腺导管扩张、腺肌上皮瘤、良性叶状肿瘤、血管瘤、错构瘤、脂肪瘤、神经纤维瘤、鳞状上皮和大汗腺化生;
在乳腺增殖性病变中,尤其伴非典型增生的,一般认为会显著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比正常人高近4倍),此类疾病如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小叶的非典型增生。此外,乳腺纤维腺瘤、多发乳头状瘤病、硬化性腺病、可轻度增大癌变风险(比正常人高1.5倍),需定期复查。
乳腺增生分几个等级
现实生活中,很多女性因为乳房出现异常肿块或肿痛感而到医院检查时,经常会被医生诊断为乳腺增生,并加上具体的分级。由于对乳腺增生的分级或分期了解得不够成分,所以很多女性对此都感到不解。常听到有人提问,乳腺增生2级严不严重?乳腺增生3级是怎么回事?事实上,按照严重程度来划分,一共可以将乳腺增生分为多个等级。不同等级的乳腺增生自然各有其表现以及特点,这不仅对女性患者的病情起到很好的判断作用,还能够根据具体的分级来选择比较合适的应对和治疗措施,使诊断和治疗达到最有效化。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乳腺增生分几个等级,各个等级又有怎样的特点。
在日常生活中,当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过高时,就会对乳房内的乳腺部位产生过强的刺激作用,从而导致出现乳腺结构变化,引起乳腺增生。绝大部分的乳腺增生只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最常见的就是在女性月经期间,由于体内雌激素分泌过多而刺激乳腺增生。这种生理性的增生现象会在月经过后减退并消失,而不用进行特别的治疗。
当然,也有可能存在病理因素引起内分泌紊乱,从而导致乳腺增生。这种乳腺增生的症状往往比较严重,并且给女性带来的健康隐患也比较大,需要积极对待。根据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按乳腺增生病情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5种等级。具体的分期如下所示:
1.乳腺小叶增生:这是乳腺增生的最早期改变,乳房胀痛的症状往往不是很明显,容易被女性忽略。这种乳腺增生多是属于生理性的,即表现出来的症状会随着月经周期而改变,当月经结束后,乳房的胀痛感也会随着消失。所以女性朋友不用对此过度担心。
2.乳腺导管扩张症:当乳腺小叶增生进一步发展时,就会导致出现乳腺导管扩张,从而引起乳腺腺病。这种类型的乳腺增生对女性内分泌的影响较大,所伴随出现的症状也比较严重,需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此时女性患者常出现较明显的乳房胀痛感,有时疼痛会比较剧烈,影响女性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同时,还常有乳房肿块的发生。
3.乳腺导管扩张合并上皮细胞增生症:这种类型的乳腺增生增生,也叫作囊性增生。主要是由乳腺腺病进一步发展形成的,并且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会比乳腺腺病更严重,恶变的可能性相对也比较高,需要慎重对待。
乳腺增生患乳腺癌风险有多大
一般来说,乳腺非增殖性病变一般不增加患癌风险。这类疾病包括单纯囊肿、单发乳头状瘤、纤维化、乳腺导管扩张、腺肌上皮瘤、良性叶状肿瘤、血管瘤、错构瘤、脂肪瘤、神经纤维瘤、鳞状上皮和大汗腺化生;
在乳腺增殖性病变中,尤其伴非典型增生的,一般认为会显著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比正常人高近4倍),此类疾病如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小叶的非典型增生。此外,乳腺纤维腺瘤、多发乳头状瘤病、硬化性腺病、可轻度增大癌变风险(比正常人高1.5倍),需定期复查。
乳腺囊性增生有哪些检查方法
一、肿物针吸细胞学检查:
常能抽出脓样物或找到中性白细胞、坏死物及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及细胞残核,常能全面反映各肿块的病变情况或性质。
因为乳腺囊性增生病各肿块病变的进展情况不一,因此采取多点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对于特别疑为癌的病例,能提供早期诊断意见。
但有时最后确诊还应取决于病理活检。
二、溢液细胞学检查:
少数病人有乳头溢液,肉眼所见多为浆液性、浆液血性、血性。
涂片镜检可见导管上皮、泡沫细胞、红细胞,少许炎症细胞及脂肪、蛋白质等无形物。
三、钼靶X线摄影:
病变部位呈现棉花团或毛玻璃状,边缘模糊不清的密度增高影,或见条索状结缔组织穿越其间。
伴有囊性时,可见不规则增强阴影中有圆形透亮阴影。
四、组织病理学:
可分为以下五种情况:
(1)囊肿:
末端导管和腺泡增生,小导管扩张和伸展、末端导管囊肿形成。末端导管上皮异常增殖形成多层,从管壁向管腔作乳头状生长,占据管腔大部分,以致管腔受阻,分泌物潴留而扩张,而形成囊肿(图2)。囊肿可分为单纯性囊肿,只有囊性扩张,而无上皮增生;另一种为乳头状囊肿,囊肿上皮增生呈乳头状。
(2)乳管上皮增生:
扩张的导管及囊肿内上皮呈不同程度的增生,轻者上皮层次增多,重者呈乳头状突起,或彼此相连呈网状或筛状、实体状、腺样。若囊肿上皮增生活跃,常见不典型增生或间变,有可能发展为癌。
(3)乳头状瘤病:
即在乳头状囊肿的囊性扩张基础上,囊壁上皮细胞多处呈乳头状增生,形成乳头状瘤病。根据乳头状瘤病受累范围,乳头密度及上皮细胞增生程度,可把乳头状瘤病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临床上有实用意义。
(4)腺管型腺病:
小叶导管或腺泡导管化生并增生,增生的上皮细胞呈实性团块,纤维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增生,而导管扩张及囊肿形成不明显,称为腺病形成。
(5)大汗腺样化生:
囊肿壁被覆上皮化生呈高柱状,胞浆丰富,其中有嗜酸性颗粒,似大汗腺细胞,此种细胞的出现,常是良性标志。此外囊壁、导管、腺泡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并形成纤维条索挤压周围导管产生阻塞,导致分泌物潴留,再引起导管扭曲或扩张。
腺体增厚即乳腺增生的症状
1、乳腺小叶增生(Ⅰ期乳腺增生):是乳腺的初期增生,多发生在25-35岁,症状表现较轻,属于乳腺增生Ⅰ期。在乳腺增生患病率中占70%以上,往往不被引起重视,不积极治疗任其发展。
2、乳腺腺病(乳腺导管扩张症,Ⅱ期乳腺增生):是乳腺初期增生的进一步发展,从小叶增生发展到乳腺导管扩张,称为乳腺腺病,多发于30-45岁,症状表现严重,属于乳腺增生Ⅱ期。容易引起重视,往往治愈比较困难,久治不愈造成精神压抑,导致症状加重。严重导致内分泌紊乱,身体则出现一系列疾病症状,如月经不调、失眠多梦、肤色嗨暗等系列反应。
3、囊性增生(乳腺导管扩张合并上皮细胞增生症,Ⅲ期乳腺增生):是乳腺二期增生的进一步发展,多发生在40-55岁,症状表现非常严重,属于乳腺增生Ⅲ期。三期增生的恶变率在70%以上,积极治疗和定期检查是非常必要地,三期乳腺增生往往会给患者带来精神压抑及恐惧心理。
乳腺增生病的病理表现是怎样的
1、大体形态
乳腺组织内有大小不等,软硬不均的囊性结节或肿块,小囊肿多见于大囊周围,在显微镜下可见。切开大囊肿可见囊肿内容物为清亮无色、浆液性或棕黄色液体,有时为血性,其中含有蛋白质、激素(泌乳素、雌激素、雄激素等)、糖类、矿物质及胆固醇,切面似蜂窝状,囊壁较厚失去光泽可有颗粒状或乳头状瘤样物向囊腔内突出。
2、组织学形态
囊肿:末端导管上皮异常增殖形成多层,从管壁向管腔作乳头状生长,占据管腔大部分,以致管腔受阻,分泌物潴留而扩张而成。
乳管上皮增生:扩张的导管及囊肿内上皮呈不同程度的增生,轻者上皮层次增多,重者呈乳头状突起,或彼此相连呈网状或筛状、实体状、腺样等等,增生活跃时可能导致癌变。
头状瘤病:在乳头状囊肿囊性扩张的基础上,囊壁上皮细胞多处呈乳头状增生。
管型腺病:小叶导管或腺泡导管化生并增生,增生的上皮细胞呈实性团块,纤维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增生,但导管扩张及囊肿形成不明显。
大汗腺样化生:囊肿壁被覆上皮化生呈高柱状,胞浆丰富,其中有嗜酸性颗粒,似大汗腺细胞,多为良性的标志。
现在来说,确诊乳腺增生疾病一般都不难,最常见的诊断方式就是B超,B超诊断技术相信很多人都是有所了解的,这是我国现在最常见的检查项目之一,不仅仅是应用于诊断乳腺增生疾病,也是常见病的主要检查项目。
乳腺囊性增生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可行以下检查以明确诊断:
一、肿物针吸细胞学检查:
常能抽出脓样物或找到中性白细胞、坏死物及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及细胞残核,常能全面反映各肿块的病变情况或性质。
因为乳腺囊性增生病各肿块病变的进展情况不一,因此采取多点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对于特别疑为癌的病例,能提供早期诊断意见。
但有时最后确诊还应取决于病理活检。
二、溢液细胞学检查:
少数病人有乳头溢液,肉眼所见多为浆液性、浆液血性、血性。
涂片镜检可见导管上皮、泡沫细胞、红细胞,少许炎症细胞及脂肪、蛋白质等无形物。
三、钼靶X线摄影:
病变部位呈现棉花团或毛玻璃状,边缘模糊不清的密度增高影,或见条索状结缔组织穿越其间。
伴有囊性时,可见不规则增强阴影中有圆形透亮阴影。
四、组织病理学:
可分为以下五种情况:
(1)囊肿:
末端导管和腺泡增生,小导管扩张和伸展、末端导管囊肿形成。末端导管上皮异常增殖形成多层,从管壁向管腔作乳头状生长,占据管腔大部分,以致管腔受阻,分泌物潴留而扩张,而形成囊肿(图2)。囊肿可分为单纯性囊肿,只有囊性扩张,而无上皮增生;另一种为乳头状囊肿,囊肿上皮增生呈乳头状。
(2)乳管上皮增生:
扩张的导管及囊肿内上皮呈不同程度的增生,轻者上皮层次增多,重者呈乳头状突起,或彼此相连呈网状或筛状、实体状、腺样。若囊肿上皮增生活跃,常见不典型增生或间变,有可能发展为癌。
(3)乳头状瘤病:
即在乳头状囊肿的囊性扩张基础上,囊壁上皮细胞多处呈乳头状增生,形成乳头状瘤病。根据乳头状瘤病受累范围,乳头密度及上皮细胞增生程度,可把乳头状瘤病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临床上有实用意义。
(4)腺管型腺病:
小叶导管或腺泡导管化生并增生,增生的上皮细胞呈实性团块,纤维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增生,而导管扩张及囊肿形成不明显,称为腺病形成。
(5)大汗腺样化生:
囊肿壁被覆上皮化生呈高柱状,胞浆丰富,其中有嗜酸性颗粒,似大汗腺细胞,此种细胞的出现,常是良性标志。此外囊壁、导管、腺泡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并形成纤维条索挤压周围导管产生阻塞,导致分泌物潴留,再引起导管扭曲或扩张。
男性朋友乳腺增生疾病的一般症状
一、乳腺小叶增生(Ⅰ期):是乳腺的初期增生,多发生在25-35岁,症状表现较轻,属于Ⅰ期。在乳腺增生患病率中占70%以上,往往不被引起重视,不积极治疗任其发展。
二、乳腺腺病(乳腺导管扩张症,Ⅱ期):是乳腺初期增生的进一步发展,从小叶增生发展到乳腺导管扩张,称为乳腺腺病,多发于30-45岁,症状表现严重,属于Ⅱ期。容易引起重视,往往治愈比较困难,久治不愈造成精神压抑,导致症状加深。严重导致内分泌紊乱,身体则出现一系列疾病症状,如月经不调、失眠多梦、肤色嗨暗等系列反应。
三、囊性增生(乳腺导管扩张合并上皮细胞增生症,Ⅲ期):是乳腺二期增生的进一步发展,多发生在40-55岁,症状表现非常严重,属于Ⅲ期。三期增生的恶变率在百分之七十以上,积极治疗和按期检查是非常必要地,三期乳腺增生往往会给患者带来精神压抑及恐惧心理。
四、乳腺囊肿病(Ⅳ期乳):乳腺导管细胞及上皮细胞大量堆积死亡,形成囊肿性肿块,癌变率百分之九十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