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夏季热的临床特征 便溏及食欲不振
小儿夏季热的临床特征 便溏及食欲不振
夏季热的患儿通常一般状况良好,约有半数以上的夏季热患儿可出现大便溏泄以及食欲不振的情况。
小儿夏季热吃什么好 五味枸杞饮
材料:醋炙五味子100克,枸杞子100克。
做法:将上述材料放入耐热的密闭容器中,冲入沸水约1500毫升,盖严,浸泡3日,代茶饮,用量不限,也可酌加白糖或冰糖调味。
功效:可以清暑解热,健脾醒胃,适用于夏季热脾胃受困,低热,食欲不振,形体消瘦,口渴咽干的小儿服食。
火炭母的功效与作用 凉血止痒
火炭母有凉血止痒的的功效,用于皮炎、湿疹、脓疱疮、霉菌性阴道炎、白带等病症,可均用本品煎水外洗。《广东中草药》:凉血解毒。治小儿夏季热。
小儿食欲不振推拿手法 小儿食欲不振临床表现
小儿厌食,消瘦,面色黄,疲乏懒动,食物五味或挑食,偏食,嗜食异物,大便或干或稀等,日久可导致小儿反应减慢或迟钝,记忆减退,学习成绩下降。
红豆汤什么时候喝最好 红豆汤适合什么季节喝
夏季。
因为夏季多阴雨,天气比较潮湿,且这个时期人们好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从而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导致脾阳受损,水湿停聚在体内,而红豆汤具有较好的利水消肿功效,可以帮助增强脾胃功能,运化水湿,缓解夏季的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等症状,所以红豆汤更适合在夏季食用。
酷暑需防夏季热
小儿夏季热,医学上称为暑热症,多见于6个月至3岁的小儿,尤其在我国东南及中南部地区多发。小儿夏季热的发病,主要是由于小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功能较差,加之发汗机能不健全,不能很好地维持正常的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以致排汗不畅、散热缓慢,难以适应夏季的酷热环境,故造成发热持久不退,其中尤以营养、发育较差或病后失调的孩子发病率为高。
目前尚无发现夏季热有传染性和免疫性,可不药而愈。但孩子今年患此病后,下一年往往会复发,有的孩子会持续2~4年,不过症状会有所减轻,病程也较短。虽然此病可以不药而愈,但若不加强防治,不但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而且由于孩子抗病能力下降,还容易诱发各种并发症,如消化不良、呼吸道和胃肠道感染等。所以,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护理和治疗是极为必要的。
宜清淡饮食 多喝凉白开
由于小儿夏季热缺乏特效药,所以预防比治疗显得更重要。加强居室防暑、降温、通风、散热,让居室保持凉爽、空气新鲜。若使用空调,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不超过7℃),并要注意定时通风换气。加强锻炼,少带孩子到高温酷热的地方去游玩,多带孩子到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玩耍,增强孩子身体素质和适应气候的能力。
孩子患了夏季热后应适当多饮水,以凉(温)白开水为佳,果汁和蔬菜汁亦可。体弱多病的幼儿不宜在酷暑盛夏断乳,应加强营养和护理。要给小儿穿宽松、柔软、透气、吸汗性能好的衣服,保持小儿皮肤清洁,勤洗澡,勤洗手,勤换衣服和尿布。小儿少汗或无汗时,可洗温水浴(水温一般比孩子体温低3~4℃),每天2~3次,每次洗15~20分钟,以促进皮肤血管扩张散热。
对发热较高的孩子,可用酒精擦浴,但不宜用冷水擦浴,以免闭汗使体温更高,甚至引发感冒和呼吸道感染等,更不能滥用抗生素。夏季热的表现除了发热、多饮、多尿、少汗、汗闭等症状以外,还会出现咽喉红肿、充血等轻微的炎症,但并非细菌入侵引起,所以切忌给孩子服用消炎药物,否则容易发生肠胃菌群失调等不良反应,导致孩子的体质越来越差,引起病情的恶性循环,损害孩子健康。此外,滥用退热药也没好处。
对于小儿夏季热可用食疗的方法来调养身体,这是缓解发热症状的最好途径。总的原则是,饮食宜清淡,少吃或不吃油腻与刺激性食物。宜多给孩子吃高蛋白、高维生素而又易于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品,如瘦肉、西瓜、冬瓜、黄瓜、苦瓜、绿豆汤(粥)、菠萝、西红柿、鲜藕、酸梅汤、水果汁以及粥食等。
食用太子参的注意事项
太子参是人参的一种。药性平和、味甘,有补气生津的作用。常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干咳少痰、病后体虚、盗汗、夜间惊哭、小儿夏季热等。实验研究证实,太子参可以提高免疫功能,改善心功能。常服用太子参可以增强宝宝体质,长期服用未见有副作用。
因宝宝的个体差异给宝宝服用须慎重,具体的用法和用量请向医生咨询)具有补气生津作用的人参、党参、西洋参相比,太子参滋补的药力要差一些,但它的长处在于药性十分平稳,适合长期大量服用,因此深受人们的欢迎,太子参堪称难得的清补佳品,故特别适宜婴幼儿食用。
小儿夏季热的护理禁忌
小儿夏季热患者三忌:
①忌长期使用抗生素降温。用抗生素降温(有合并感染例外)对小儿夏季热无效,且可引起菌群失调,故应忌用。
②忌服鱼肝油和钙片。小儿服鱼肝油和钙片,是为了补充钙质,使钙质更好吸收,保证骨骼的发育和成长。但小儿夏季热患者则忌服鱼肝油和钙片,更不能注射维丁胶性钙和维生素D,否则容易发生高钙血症,使发热、口渴、多尿症状加重,不利于康复。
③忌吹电风扇和长时间使用空调器。小儿夏季热患者抵抗力差,如果吹电风扇过大和长时间使用空调器,会导致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
小儿夏季热发病时间多集中于6、7、8三个月,但病程较长,一般1-2个月,有的可长达3-4个月,秋凉以后大多能自愈,一些患儿甚至到了第二年夏季再度发病。由于患儿病状数日不减,有的家长病急乱投医,破费钱财,孩子吃苦,结果到秋凉自愈有的家长不辨证施治,滥用清热药物,致使病情加重这两点都是值得注意的。
小孩发烧39度怎么办 食疗退烧
人的体温每升高1摄氏度,机体的代谢就增加13%。因此,孩子发热时营养素的消耗随之增加,同时消化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胃肠道蠕动变缓,消化液分泌减少,会引起孩子食欲不振、腹泻或便秘,进而导致营养素摄入不足。 合理补充水分,饮食以流质、清淡、易消化为主。
材料:仙人掌200克,白糖20克。
制法及使用方法:将仙人掌去刺去皮厚切片,用砂罐大火熬20分钟,过滤后加入白糖调匀。在晚上睡觉前给小儿喂服20毫升的汁液,一般在服用2小时后即可降低体温。
功效及主治:可以仙人掌汁液可以清热解毒,降温定惊,对于外感发热或者是内伤各型发热均有良好的效果,并且没有明显毒副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小儿高热不退、抽搐、咽喉肿痛等症状。
材料:新鲜玉米芯150克。
制法及使用方法:将新鲜玉米芯用适量清水煎煮三次,过滤后取汁。每天三次,每次服用50毫升。
功效及主治:玉米芯汁液可甘淡清热除烦,为清热利尿,消暑退热,适用于小儿夏季热高烧不退时使用。
小儿夏季热的特色中医疗法
夏季热又名暑热症,是发生在夏季暑热天气的小儿季节性发热疾病,是小儿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多见于6个月~3岁的小儿。以人夏天气炎热时长期发热,伴口渴多饮、多尿、少汗或无汗为特征。中医治疗此病疗效显著、处方灵活、方法多样已得到公认,兹选取近年来治疗本病的一些比较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手段作一综合叙述。
中药汤剂
汤药治疗小儿夏季热应用最广。其处方灵活,变化多样,疗效肯定,不少医者用汤药内服治疗小儿夏季热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如陈越认为小儿夏季热病是由于“元气虚于下,暑热淫于上”,病机为“上盛下虚”,故自拟清暑温下汤[青蒿、黄芪、太子参、益元散(冲)、白术当归、黄连、焙附子、扁豆花(或衣)、南沙参、山药或薏苡仁]治疗小儿夏季热32例,结果治愈19例,占59.4%;有效ll例,占34.4%,总有效率93.8%。姜鹤林等根据其父姜子龙经验,运用石荷饮治疗小儿夏季热54例,显效31例,有效1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6%。陈子昂根据小儿稚阴稚阳、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特点,在原方基础上加西洋参、淡竹叶、地黄等治疗小儿夏季热15例,取得较满意疗效。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6.67%。王在峰认为小儿夏季热是由于小儿稚阴稚阳,不能耐受酷暑,暑邪乘虚侵袭而发病,用解热汤(金银花、连翘、荷叶、佩兰、薏苡仁、竹叶、陈皮、牡丹皮、山药)治疗小儿夏季热120例,治疗组痊愈76例,显效4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7%,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5)。涂仁安等认为小儿夏季热病机为脾胃气虚、湿热内郁,治以健脾益气、化湿透热。方用自拟益气透热汤加味[太子参、茯苓、藿香、薏苡仁、炙甘草、柴胡、地骨皮、白薇、青蒿、蒲公英、薄荷(后下)、鱼腥草、炒谷芽、炒麦芽]。结果:痊愈13例,显效17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5%。
中成药
中成药是无数医药学家经过千百年医疗实践创造、总结的有效方剂的精华。其含量精、服用方便,符合小儿用药的特点,治疗小儿夏季热其疗效也值得肯定。如吴小玫等曾报道用新雪丹(广州奇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治疗小儿夏季热32例,结果显效8例(占25.O%),有效21例(占65.6%),无效3例(占9.4%),总有效率为90.6%。黄东宁等报道用清开灵合参麦针治疗小儿夏季热40例,结果该组病例经用药1~3个疗程,28例发热及临床症状消失,有效率为70%,最快者用药3 d,最慢者用药20 d,其中2例停药后体温有回升现象,经再治疗症状消失。南国推荐多种中成药治疗小儿夏季热,其中中成药内治法有:暑伤肺胃型用金梅清暑颗粒、双清口服液、复方金银花冲剂;脾阳不振型用补中益气汤;下虚上盛型用二仙口服液配合银黄口服液、人参固本口服液配合双黄连口服液、鹿茸口服液配合清开灵口服液等来治疗,而中成药外治推荐用紫雪散敷脐、柴胡注射液滴鼻、风油精足浴退热等。
外治法
“外治之理即是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是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外治法具有作用迅速、简便、安全、毒副作用少等优势,尤宜于小儿,故不少医者青睐于外治法治疗本病。如王霞运用新加香薷饮加减药浴治疗小儿夏季热21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经治疗3~6次后,汗出热退,2周内无复发者13例;经6次治疗后汗出热退,3日后再发热,体温最高为37.6℃者8例。治愈率61.9%,显效率38.1%,总有效率100%。胡献国Do]采用敷足疗法、药浴疗法、滴鼻疗法、填脐疗法、足浴疗法治疗本病有效。蔡荣丹C11]还认为井泥敷脐、腌成鸭蛋浆敷足底、卧砂床也可治疗本病。
针灸推拿
针灸推拿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在本病的治疗上疗效确切,赵敏奇等曾用半刺加拔罐治疗暑伤肺胃型小儿夏季热36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O%,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兰家长[1 3]在清暑护阴、培本固元的治则下,用开天门、推坎宫、推太阳、清脾土等手法治疗小儿夏季热100例,结果痊愈82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马宁钉应用掐总筋、分阴阳、清脾土等手法治疗小儿夏季热72例,结果痊愈58例,显效10例,好转4例,有效率达100%。刘华运用足反射疗法配合穴位按摩治疗10例小儿夏季热,疗效显著而确切,经1~3次治愈4例,5次治愈2例,5次以上治愈
嘴唇干裂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1、慢性唇炎:秋冬季,干燥多风,很多人都会觉得嘴唇发干,出现皲裂,因而就会不自觉地舔唇,但结果常常适得其反,嘴唇的干燥症状反而加重,甚至导致唇部肿胀、结血痂。其实,以上这些症状都是慢性唇炎的典型临床表现。
2、唇红干燥:慢性唇炎又称剥脱性唇炎、慢性光化性唇炎。唇粘膜肿胀,色暗红,干燥,有广泛灰白色秕糠状鳞屑,或有皲裂,局部发痒发干,灼痛不适。严重者可有糜烂、脓性分泌物,可影响到嘴唇功能(粘连后不能张开)。
3、唇干舌燥:唇干舌燥是小儿暑热症的临床表现之一。到了夏季,有些小儿会出现迁延性发热,并伴有烦躁、易哭、唇干舌燥、口渴欲饮、饮水量、小便次增多、无汗或少汗、皮肤干燥灼热、食欲不振,以及精神萎靡、疲倦嗜睡、形体消瘦等症状,医生常将些症状概括“三多少”,即多发热、多口渴、多尿、少汗或无汗其特点是热型不定或不规则,体温多在37.5℃~39.5℃之间,天气越热,体温越高。即使应用解热药,体温也往往只能暂时下降。而做血常规、小便及其他功能检查时,又无病理性改变。这发热即使不治疗,在雨后或气候凉爽时又会有所下降。特别是到了秋凉之后,上述症状便不药而愈。医生们把这种疾病称为“小儿夏季热”,医学上称为“暑热症”。
如何对待婴幼儿夏季发热
“夏季热”医学上称为“暑热症”,是炎夏酷暑时节婴幼儿常见的发热性疾病。多见于半岁至3岁的小儿,主要由于小儿身体发育不完善,大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较差,不能很好地维持正常机体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以致排汗不畅,散热慢,难以适应炎热的夏季环境所致 。
临床表现:发热,烦燥,易哭,唇干舌燥,口渴欲饮,饮水量增多,小便次数和小便量也增多,无汗或少汗,皮肤干燥灼热,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疲乏嗜睡,形体消 瘦。化验血常规、大小便常规及其他功能性检查无异常改变。 “夏季热”的症状可以概括为“三多一少”,即:多发热、多口渴、多小便、少出汗。热程可持续1~3个月左右,热型不定或不规则,体温多在38℃至39.5℃之间,天气越热、气温越高,体温也随之增高。即便是用解热药,也无法使体温下降,对抗生素治疗无效。只有当气温下降或周围环境温度降低时体温才有所下降。所以到秋凉后,上述症状便可不药而愈。
患了“夏季热”后,第二年仍可发病,有的患儿可持续2~4年,但症状多逐年减轻,病程也缩短。虽然此病可随气温下降不治而愈,也不会留下后遗症,但若不加强护理,也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对待小儿“夏季热”重在家庭护理。
1. 饮食宜清淡 以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绿豆粥、赤豆粥、莲子粥、冬瓜粥、荷叶粥等等。食欲不振时不宜强制进食。常给孩子吃些具有解毒、消暑、止渴和利尿作用的食物、饮料如西瓜、冬瓜和绿豆汤、乌梅水、金银花露等。此外食品应新鲜、清洁,不吃变质食物。饮食宜定时定量,减轻胃肠负担,忌食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食物。
2. 营养需充分 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如鸡蛋和牛奶,要食用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西红柿、西瓜、杨梅、甜瓜等。应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多给孩子吃高蛋白、高维生素而又易于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食物,如乳类、蛋、肉类、新鲜蔬菜、水果 类等,适当补充含卵磷脂、脑磷脂、神经脂和微量元素锌的食物,如蛋黄、瘦肉、鱼等,以 促进小儿脑神经系统的健康发育和完善。
3. 饮水应主动 夏天出汗较多,体内水分丢失较多要注意及时补充。可以给小儿饮用绿豆汤(选取绿豆100g,加水500ml,煮汤代茶饮,饮用时酌加白糖)可以清暑解热。
4. 睡眠要保证 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保证充足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也是预防中暑的有效措施。
5. 衣着要宽松 不要给小儿穿得过多过紧,要穿柔软、宽大的衣服,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服和尿布。
蔷薇花粥的做法 功效
可清热解暑,适用于小儿夏季热、中暑头晕等。
小儿“夏季热” 无需药物治疗
“夏季热”的发热呈迁延性,持续1-3个月,体温多在38℃以下的低烧,38.5℃以上的高烧比较少见。到了秋凉之后,上述症状便可不药而愈。目前尚未发现“夏季热”有传染性和免疫性。患此病后,下一年仍可复发;有的患儿可持续2-4年,但症状多比上一年度轻,病程亦较短。
治疗:控制室温和物理降温。小儿“夏季热”最简单有效的处理是控制室温,若能保持恒温则更佳,一般建议将室温调整在24℃左右,少数患者需要置于20℃的冷气房内,体温才缓缓下降。当退烧以后,病儿的食欲渐恢复,睡眠也转好,不再哭闹或不安。
此外,还要注意居室通风凉爽,保持空气清新。给小儿穿柔软、宽大的衣服,保持皮肤清洁卫生。也可进行物理降温,如采用温水浴。因为温水浴能使小儿皮肤表面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加速散热,从而达到降低体温的目的。水温可控制在34℃~36℃,每次洗20分钟,每天洗2~3次。
饮食宜清淡,多给孩子吃高蛋白、高维生素而又易于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食物,如鸡蛋、牛奶、新鲜水果、新鲜蔬菜等。此外,可吃些具有解毒、消暑、止渴和利尿作用的食物、饮料,如西瓜、冬瓜、绿豆汤、乌梅水、金银花露等,以利于排尿降温。
小儿“夏季热”目前没有什么特效药物,但也没有什么生命危险。对于“夏季热”的治疗,也并不需要借助药物,退烧药只需备用,当体温过高时才给予。需强调的是,大多小儿“夏季热”患者,忌使用抗生素降温,抗生素对此无效,反而会引起菌群失调。
另外,虽然“夏季热”患儿需要在冷气房间里,但是直接吹电风扇和长时间使用空调都不宜。因其抵抗力差,如果吹电风扇过大和长时间使用空调,反而会导致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