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高血压要注意什么
小儿高血压要注意什么
(1)重点预防对象
对血压正常偏高儿童、有阳性家族史者及肥胖儿应作为重点预防对象,定期测量血压。从儿童开始就应加强血管保护,预防粥样斑块形成。若有高血压家族史、肾炎病史以及肥胖的4岁以上儿童,经常头昏、头晕、心慌,家长应提高警惕,尽早带孩子到医院测量血压,以争取早期发现问题,予以合理治疗。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饮食方面保证儿童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合理营养平衡膳食,避免超重,并应从婴幼儿时期开始,避免喂哺过量牛奶或总热卡过多。日常饮食避免过多高脂高胆固醇饮食 ,少食精米精面,多食蔬菜,鼓励低盐饮食,少吃肥肉、猪油等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因为胆固醇高,血管内皮会长斑块,把血管堵塞,容易出现动脉硬化,造成高血压病及冠心病。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起居要有规律,早睡早起。坚持体育锻炼,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的刺激,如学习负担过重、富于恐怖或惊骇性内容的电视及电影等,减轻环境中的噪音,保证足够睡眠时间,不通宵熬夜,因为睡眠时血管放松,血压可以下降。避免吸烟饮酒等。
小儿高血压的判断标准你知道吗
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以便及早发现高血压。小儿高血压的判断标准,你知道吗?
小儿高血压的标准
提起高血压,人们总以为是成年人的常见病,而无法想像小儿也可能患这种病。那么小儿怎样才算是高血压呢?
1个月以内的婴儿收缩压大于12.8千帕(96毫米汞柱);
1个月~2岁的小儿大于14.9/9.8千帕(112/74毫米汞柱);
3~5岁大于15/10千帕(116/76毫米汞柱);
6~9岁大于16/10.4千帕(122/78毫米汞柱);
10~12岁大于16.8/10.9千帕(126/82毫米汞柱);
13~15岁大于18/11.5千帕(136/86毫米汞柱)。
超过上述标准就可确定为高血压。由于小儿高血压大多数症状不明显,家长们往往注意不到。根据流行病学的资料,小儿高血压的发病率为1%~2.3%。
继发性高血压是原发性的4倍
小儿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高血压找不到明确的病因,占20%;继发性高血压可找到明确的病因,占80%。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理不很明确,可能与遗传、饮食中含盐量过高、肥胖及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失调有关。
如何护理小儿高血压患者
小儿高血压患者如何护理保健:
1、首先,高血压患者在选用药物治疗的方法,要坚持科学用药的原则。针对高血压病症的特点,患者要坚持长期服药,通过治疗使血压长期平稳的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同时还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服用药,千万不可以自己盲目服用药物或是不按医嘱服药或自行停用药物。
2、小儿高血压患者一定要为自己创造一个适宜恢复的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要在生活中注意劳逸结合,进行适当的休息,尤其眩晕严重时需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此外,高血压患者要做到合理安排生活,避免劳累、熬夜、郁闷等不良因素。
3、小儿高血压患者还要做好护理工作,需要在生活中积极的调整自己的情绪,通过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来有效的降压。高血压患者要学会自我调适心理,培养开朗、豁达、宽容的性格,善于排解压力,切忌情绪波动,大喜大悲等不良刺激。
4、要有效的辅助治疗高血压,患者还要重视锻炼。大家都知道适当体育锻炼有利于降低血压,所以小儿高血压患者病情稳定的时侯要有计划地进行适当活动,如慢跑、散步、乒乓球、可根据自己的年龄、病情、体力、爱好等情况进行选择。
综上所述,小儿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保健措施,我们在平时要多加注意预防高血压疾病,注意低盐低糖饮食。
如何预防小儿高血压
预防小儿高血压的方法有:
(1)重点预防对象
对血压正常偏高儿童、有阳性家族史者及肥胖儿应作为重点预防对象,定期测量血压。从儿童开始就应加强血管保护,预防粥样斑块形成。若有高血压家族史、肾炎病史以及肥胖的4岁以上儿童,经常头昏、头晕、心慌,家长应提高警惕,尽早带孩子到医院测量血压,以争取早期发现问题,予以合理治疗。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饮食方面保证儿童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合理营养平衡膳食,避免超重,并应从婴幼儿时期开始,避免喂哺过量牛奶或总热卡过多。日常饮食避免过多高脂高胆固醇饮食 ,少食精米精面,多食蔬菜,鼓励低盐饮食,少吃肥肉、猪油等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因为胆固醇高,血管内皮会长斑块,把血管堵塞,容易出现动脉硬化,造成高血压病及冠心病。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起居要有规律,早睡早起。坚持体育锻炼,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的刺激,如学习负担过重、富于恐怖或惊骇性内容的电视及电影等,减轻环境中的噪音,保证足够睡眠时间,不通宵熬夜,因为睡眠时血管放松,血压可以下降。避免吸烟饮酒等。
小儿高血压这种疾病,在临床上常用以下方法进行治疗:
一、一般治疗
合理安排生活制度,一般情况下可适量活动,以防止体重增长过快,并使患儿情绪愉快;
低盐饮食,必要时限制水份;
重度高血压时应用降压药可能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应让患儿卧床休息;
病因治疗肾实质性疾病、肾血管性疾病、肾上腺病变、主动脉缩窄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导致的高血压,应针对不同的病因予以治疗。
二、降压药物的应用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1)胍乙啶:适用于各种肾性高血压及其他继发性高血压,每日0.2mg/kg,分2~3次口服;
(2)酚妥拉明:为α受体阻滞剂,用于嗜铬细胞瘤术前准备阶段,尤其当患儿有高血压危象时可静脉缓慢推注,每次0.1~0.5mg/kg或静点1~4mg/(kg·min),同时密切观察血压。副作用有心动过速。
(3)哌唑嗪:为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通过降低周围血管阻力而降压,无心动过速副作用。长期应用无耐药性,与利尿药及β阻滞剂合用时有协同作用。剂量为每日0.02~0.05mg/kg,分3次服用,常见副作用有眩晕、无力。为了减少反应性晕厥,应减少首次剂量并于睡前服用。
(4)柳胺苄心定(labetalol):兼有α和β受体阻滞作用。起郊迅速疗效高、对心、脑、肾无不良影响。可用于轻、中、重度各型高血压。静注可用于高血压危象的抢救,开始0.25mg/kg,无效时10分钟后0.5mg/kg,缓慢静注,必要时最后一次静注1.0mg/kg,总剂量≤mg/kg。静脉注后数分钟内即起作用,降压作用平稳,有效后改成口服。
家长在照顾高血压患儿的时候,在其饮食的安排上,要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1、限制钠盐摄入量。采用低盐饮食防治高血压病迄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是重点。每天食盐量限制在2~2。5克(钠摄入量2000毫克左右)。对于早期高血压病严格限制食盐是很有好处的。年轻人血压虽正常,但直系亲属中有患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也以低盐饮食为好。
2、多吃含钾高的食物。钾可以缓冲钠的不良影响。钾摄入量多,可使钠的排出增加,从而减低其升压作用。要使钾的摄入与钠保持1。5∶1的比例,对降低血压才有帮助。市场上出售的食盐代替品主要成分是氯化钾,但含量多少不等,采用时必须注意其说明。当前治疗高血压病常采用利尿剂,而利尿剂又有增加排钾和保留钾盐的不同类别,饮食上应如何配合,要听从医师的具体指导。
3、增加钙和镁的摄入。钙的摄入量每天应有800~1500毫克。镁缺乏时可引起血管痉挛。应用利尿剂治疗时需补充镁盐,每天每公斤体重应达到8毫克。此外,还需补充锌,每天可口服50~200毫克。经常食用海带、紫菜等含碘多的食品对防治高血压有益。
判断小儿血压是否正常的方法
小儿血压升高有哪些原因?
血压升高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原发性高血压,另一是继发性高血压。后者占小儿高血压患者的95%,即由于身体某些器官有病引起血压升高。多见于肾脏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先天性肾脏发育不良、先天性肾动脉狭窄等。其他原因还有心血管疾病,如主动脉缩窄,各种原因引起小儿颅压增高,如脑肿瘤、内分泌疾病及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等。总之,小儿血压的升高常常说明患有某种疾病,应到医院检查,不可以自己乱服药。
如何判断小儿血压是否正常?
血压是反映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血压的变化可以提示某些疾病。不同年龄小儿的正常值有所不同。因为各年龄小儿的血压数值有一定规律,所以一个小儿血压是否正常可以根据以下公式来判断。
1岁以内小儿收缩压=月龄×2+68(毫米汞柱)。
1岁以上小儿收缩压=年龄×2+80(毫米汞柱)。
例如,5岁小儿收缩压=5(岁)×2+80(毫米汞柱)=90(毫米汞柱)。舒张血压为收缩压数值的2/3,所以5岁小儿的正常血压应该是90/60毫米汞柱即12/8千帕(1毫米汞柱=0。133千帕)。
测量血压要安静时进行。当哭闹或运动后以及精神过于紧张时血压测得的数值常偏高。
小儿高血压的表现
【小儿高血压的表现】
孩子血压偏高,会有哪些症状呢?王主任告诉记者,一般来说,高血压患儿并无特别明显症状,这就要家长平时仔细注意孩子的状况。年龄稍大的孩子,可能会向家长说出自己头晕、头痛、乏力,或者上学的孩子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小儿高血压临床表现
单就高血压本身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临床表现相似。高血压所引起的症状依高血压发生的急缓、血压增高的程度及靶器官受累的程度而临床症状差异较大。儿童原发性高血压多见于青少年,多为轻度高血压,常无明显症状,仅于体检或运动员筛查时发现,常伴有中、轻度肥胖。继发性高血压的血压升高可从轻度到重度。一般无症状,临床表现为原发病的症状和体征,如慢性肾炎小儿常因生长发育迟缓来诊。当血压升高显著时,或呈持久的和(或)急进型高血压时,可有头晕、头痛、鼻出血、食欲下降、视力减退等,严重者出现呕吐、惊厥、共济失调、偏瘫、失语、昏迷等高血压脑病的症状。如血压急骤上升时症状加剧,伴有心绞痛、心力衰竭、肺水肿、抽搐等,称为高血压危象,这是由于暂时性小动脉痉挛导致周围血管阻力显著上升,使血压迅速上升所致,必须紧急处理以挽救生命。故婴幼儿抽风或心衰及不能解释的烦躁、年长儿头痛均应常规测血压。
小儿高血压治疗措施
具体的预防措施如下:
(1)重点预防对象
对血压正常偏高儿童、有阳性家族史者及肥胖儿应作为重点预防对象,定期测量血压。从儿童开始就应加强血管保护,预防粥样斑块形成。若有高血压家族史、肾炎病史以及肥胖的4岁以上儿童,经常头昏、头晕、心慌,家长应提高警惕,尽早带孩子到医院测量血压,以争取早期发现问题,予以合理治疗。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饮食方面保证儿童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合理营养平衡膳食,避免超重,并应从婴幼儿时期开始,避免喂哺过量牛奶或总热卡过多。日常饮食避免过多高脂高胆固醇饮食 ,少食精米精面,多食蔬菜,鼓励低盐饮食,少吃肥肉、猪油等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因为胆固醇高,血管内皮会长斑块,把血管堵塞,容易出现动脉硬化,造成高血压病及冠心病。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起居要有规律,早睡早起。坚持体育锻炼,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的刺激,如学习负担过重、富于恐怖或惊骇性内容的电视及电影等,减轻环境中的噪音,保证足够睡眠时间,不通宵熬夜,因为睡眠时血管放松,血压可以下降。避免吸烟饮酒等。
小儿高血压西医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1.合理安排生活制度,一般情况下可适量活动,以防止体重增长过快,并使患儿情绪愉快。
2.低盐饮食,必要时限制水份。
3.重度高血压时应用降压药可能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应让患儿卧床休息。
4.病因治疗肾实质性疾病、肾血管性疾病、肾上腺病变、主动脉缩窄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导致的高血压,应针对不同的病因予以治疗。
二、降压药物的应用
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1)胍乙啶:适用于各种肾性高血压及其他继发性高血压,每日0.2mg/kg,分2~3次口服。
(2)酚妥拉明:为α受体阻滞剂,用于嗜铬细胞瘤术前准备阶段,尤其当患儿有高血压危象时可静脉缓慢推注,每次0.1~0.5mg/kg或静点1~4mg/(kg?min),同时密切观察血压。副作用有心动过速。
(3)哌唑嗪:为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通过降低周围血管阻力而降压,无心动过速副作用。长期应用无耐药性,与利尿药及β阻滞剂合用时有协同作用。剂量为每日0.02~0.05mg/kg,分3次服用,常见副作用有眩晕、无力。为了减少反应性晕厥,应减少首次剂量并于睡前服用。
(4)柳胺苄心定(labetalol):兼有α和β受体阻滞作用。起郊迅速疗效高、对心、脑、肾无不良影响。可用于轻、中、重度各型高血压。静注可用于高血压危象的抢救,开始0.25mg/kg,无效时10分钟后0.5mg/kg,缓慢静注,必要时最后一次静注1.0mg/kg,总剂量≤mg/kg。静脉注后数分钟内即起作用,降压作用平稳,有效后改成口服。
(5)利血平每日0.02mg/kg,分1~2次口服,或每次0.07mg/kg(极量每次1.25mg)肌注。
(6)心得安: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高搏出量高肾素性高血压病人。与利尿药及血管扩张剂合同用可增强疗效。副作用较小,对伴有心功能不全、支气管哮喘者禁用,剂量为每日0.5~2mg/kg,自小剂量开始,3次分服。
2.血管扩张剂
作用机理为直接扩张小动脉平滑肌,降低总外周阻力,从而发挥降压作用。由于扩张血管血压下降,继发性的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心率增快、心脏收缩力增强及水钠潴留的副作用,故与心得安和/或利尿剂配合应用可增强疗效。
(1)肼苯达嗪:适用于伴有肾功能衰竭的高血压,常与利尿剂和β-阻滞剂合用治疗中、重度高血压。每日0.75~1mg/kg,分2~3次口服。
(2)低压唑(氯苯甲噻二嗪,diazoxide):为高血压危象首选药物。作用快,静注后1~2分钟即起作用,2~3分钟作用最强,持续4~24小时。剂量为2~5mg(kg?次),静脉快速注入。一次静注无效时,30分钟后可重复。副作用有恶心、钠潴留、高血糖。
(3)敏乐定:与β阻滞剂与利尿剂联合应用适用于其他药物无效的严重型高血压,也可应用于肾功能衰竭患者。起始剂量为0.1~0.2mg/kg,每日1次口服,以后可递增50%~100%,有效剂量常为每日0.25~1.0mg/kg,最大剂量为每日50mg。
(4)硝普钠:用于高血压危象,用5%葡萄糖液稀释后用输液泵以0.5~8μg(kg?min)的速度静脉滴入给药。点滴后数秒钏内起作用,停药后1~2分钟作用消失,可调整静点速度,控制血压下降速度,故治疗高血压危象较其他药物安全。必须应用新鲜配制溶液,静点时应避光。药物副作用主要是硫氰酸盐中毒,表现为乏力、恶心、呕吐,继而出现丧失定向力精神症状、肌肉痉挛、皮疹及骨髓抑制。用药超过2天时需监测血硫氰酸浓度不得超过10mg/dl。
3.利尿剂
通过促进排钠:降低血容量而起降压作用,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在严重高血压病人与其他降低药同用能增强其他药物的降压作用。应用过程中注意水和电解质平衡。
(1)安体舒通:为醛固酮拮抗剂,有排钠潴钾作用,适用于肾上腺增生、肿瘤或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剂量为每日1.5~3mg/kg,3次分服。
(2)双氢克尿塞:每日1~2mg/kg,2次分服。
(3)速尿:适用于伴有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儿。治疗过程中如氮质血症及尿少加重,则应停药。剂量每次1~2mg/kg,每日1~2次。必要时可静脉注射。
4.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抑制剂
(1)巯甲丙脯酸:适用于高肾素性高血压,对正常肾素性及低肾素性高血压也有效。因可增加肾血流量,也适用于肾功能衰竭患儿。降压作用迅速,可用于高血压急症治疗,与利尿剂合用效果更好。目前应用较广泛,已成为常用的一线降压药。起始剂量为每次0.3mg/kg,逐渐加理至满意疗效,最大剂量为每次2mg/kg,8~12小时1次。停药时逐渐减量,避免骤停。剂量过大可引起毒性副作用:蛋白尿、血白细胞下降及皮疹。
5.钙通道阻滞剂
通过阻滞钙离子进入细胞内达到扩张血管,降压的目的。
(1)硝苯吡啶:又名心痛定,用于儿科临床,降压效果较好,剂量为每次0.2~0.5mg/kg,每日3次。最大量1次10~20mg。舌下含服疗效优于口服,也有应用肛门内给药治疗重症高血压。如无效可30~60分钟重复一次。副作用有面部潮红、心劝过速。
三、高血压危象的药物治疗
1.降低颅内压:可用甘露醇、速尿等。3.镇静剂:可用苯巴比妥钠、安定、水合氯醛等。
2.降压药物:选用低压唑、硝普钠、硝苯吡啶、巯甲丙脯酸及肼苯哒嗪等。
小儿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是成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导致脑卒中、冠心病,病死率高。至今病因不明。70年代以来国内外进行了儿童血压流行病学的纵向研究,发现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血压有轨迹现象,即个体血压在一定期间内持续在相应的百分位数不变的现象,推论原发性高血压可能从儿童时期开始,同时提出应在儿童时期进行干预,以预防或推迟高血压的发生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儿童高血压的评定标准目前倾向于用百分位法。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值超过其所在年龄性别第95百分位数者为高血压,在90~95百分位数者为正常血压偏高。儿童于首次测量血压时常处于紧张状态,影响测值,故必须于数周内反复测定,至少3次以上超过此值者才能诊断为高血压。
小儿高血压的常见病因总结
高血压继发于其他病因者属继发性高血压、病因不明者归为原发性高血压。近年来发现原发性高血压并不少见,多为轻型高血压,而严重高血压在儿童期绝大多数是继发性,应积极寻找病因,争取去除病因,以求根治。
小儿高血压病因1、主动脉缩窄由于机械性梗阻引起上肢高血压,但少数晚期病例手术缓解缩窄后血管并不下降,可能与肾素或周围血管阻力增加有关。大动脉炎因引起肾动脉狭窄或肾动脉前降主动脉严重狭窄影响肾血流灌注产生高肾素性高血压。
小儿高血压病因2、肾上腺疾病因素引起的高血压
肾上腺疾病因素引起的高血压是通过其分泌的激素引起的。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由于大量固酮潴钠、排钾,钠潴留导致细胞外血扩张个,血容量增多,血管壁内血钠离子浓度增加,醛固酮还可以引起血管对去肾上腺素质的反应,从而引起患者出现高血压的症状。
(2)皮质醇增多症,主要致病机制是大量糖皮质激素引起水钠潴留并刺激血管紧张素的产生而致高血压;
(3)嗜铬细胞瘤,是因为瘤细胞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通过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率提高心排出量,而使收缩压升高。去甲肾上腺素除上述作和外,更使外周血管强烈收缩,使收缩压舒张压均升高。
小儿高血压病因3、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高血压
患儿可能患有多发性神经根炎、小儿麻痹、颅内出血、肿瘤、脑炎等可致严重高血压,其发病机制被认为由于疾病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的稳定性,以致交感神经兴奋所致,颅压增高可能是诱发因素。
小儿高血压病因4、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理尚不清楚。
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原发性高血压与遗传密切相关。父母一方患原发性高血压其子女患高血压的机率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摄入食盐过多有利于高血压的发生。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性高血压患者体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而且与遗传密切相关,是否具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尚待证实。体重是影响儿童血压的一项重要因素,高血压患儿肥胖,降低体重常可使血压下降。其他如交感神经兴奋性过高、精神紧张、睡眠过少,由于产生过多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使血压增高,但直接引起高血压尚缺乏肯定证据。
如何判定小孩患高血压
不同年龄小儿高血压的判断标准如下:
1个月以内的婴儿收缩压大于12.8千帕(96毫米汞柱);
1个月~2岁的小儿收缩压大于14.9/9.8千帕(112/74毫米汞柱);
3~5岁小儿收缩压大于15/10千帕(116/76毫米汞柱);
6~9岁小儿收缩压大于16/10.4千帕(122/78毫米汞柱);
10~12岁小儿收缩压大于16.8/10.9千帕(126/82毫米汞柱);
13~15岁小儿收缩压大于18/11.5千帕(136/86毫米汞柱)。
由于小儿高血压大多数症状不明显,或者很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因此,家长们往往容易忽视。
小儿继发性高血压是原发性高血压的4倍。根据流行病学的资料,小儿高血压的发病率为1%~2.3%。小儿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两种。原发性高血压仅占20%左右,通常无明确的病因,可能与遗传、饮食中含盐量过高、肥胖及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失调有关。而继发性高血压则占到小儿高血压的80%左右,其中约有90%的继发于肾脏疾病,如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等,此类疾病的特点是常出现血尿、蛋白尿或脓尿,肾功能可出现异常。另外,肾脏畸形及肾发育不良、肾血管阻塞及肾肿瘤等也可引起小儿继发性高血压,通过x线、b超、ct及肾血管造影多能确诊这类疾病。除了肾脏疾病以外,小儿高血压还常见继发于心血管疾病,如主动脉缩窄、动脉导管未闭等,内分泌疾病,如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脑出血、外伤等,铅中毒、维生素d中毒也会导致小儿高血压病。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很可能是高血压的表现。在对高血压病有了基本的了解后,家长们最关心的是小儿高血压病有哪些症状,如何才能知道孩子患病。一般来说,大多数高血压患儿无明显的症状,有时可出现头晕、头痛、耳鸣、乏力、学习时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症状,且常常由于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劳累、睡眠不好而使症状加重。另外,年龄小的患儿即使有头痛等不适,也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达出来。因此,家长要留意孩子有无精神状况的改变,如烦躁易怒、精神不振、睡眠不安等。出现异常改变时,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以便及早发现高血压。当高血压发展到一定程度将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如心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及抽搐、偏瘫等脑病症状。
小儿高血压的病因
(1)肾脏疾病:继发性高血压中80%可能与肾脏疾病有关,是儿童高血压的最常见病变,或称肾性高血压,包括:肾实质性病变(急性和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先天性肾疾病(多囊肾,肾发育不全);肾肿瘤:继发性肾脏病变(结缔组织病,糖尿病);肾血管病(肾动脉和静脉狭窄,阻塞);肾周围病变(炎症,脓肿,肿瘤,创伤,出血);溶血性尿毒症等。
(2)血管病变:如主动脉缩窄(上肢血压增高),多发性大动脉炎。
(3)内分泌疾病:肾上腺皮质疾病,包括:皮质醇增多症(库欣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醇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分泌儿茶酚胺类物质,是2岁以下婴幼儿高血压的常见病因),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高血钙)。
(4)颅脑病变:颅内肿瘤,出血,水肿,脑炎等可致颅压增高伴有高血压,或影响自主神经的稳定性使交感神经兴奋。
(5)中毒及药物:铅,汞中毒,维生素D中毒,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卡因,兴奋剂等。
小儿高血压很隐蔽
“高血压?你说我儿子患了‘老年病’,有没搞错?我儿子才8岁,不是58岁!”每当我给患儿下高血压的诊断时,家长们总是如此愤愤不平。
8岁小孩,血压比正常成人还高
小明今年8岁了,除偶尔有喊头疼外,身体并无不适。妈妈认为小孩子哪会头疼,一定是撒娇或者是想偷懒不做功课,故一直没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期末考试结束时,学校组织学生们去游乐园游玩。紧张了几天的孩子们像飞出笼子的小鸟一样高兴极了。小明与小伙伴们一起,玩了惊险刺激的过山车、林中飞鼠等项目。不久,小明就觉得头痛不适、恶心、呕吐,老师见状即送小明回家。路上小明不停地用手捶打着头部,把老师和同学吓坏了,于是将小明直接送到医院。
医生检查时发现小明血压异常升高,达21.3/13.3千帕(160/100毫米汞柱),大大超过了该年龄组儿童的正常血压,进一步检查发现小明患有先天性肾动脉狭窄。此病通常无明显症状,只在体检时才发现有高血压。较大的小儿往往能自诉有头痛或眩晕。严重的高血压可发生高血压脑病而出现抽搐、晕厥,通过肾动脉造影检查可确诊。目前这种病采用手术治疗的成功率较高。医生让小明立刻入院治疗。
小儿高血压的标准
提起高血压,人们总以为是成年人的常见病,而无法想像小儿也可能患这种病。那么小儿怎样才算是高血压呢?
1个月以内的婴儿收缩压大于12.8千帕(96毫米汞柱);
1个月~2岁的小儿大于14.9/9.8千帕(112/74毫米汞柱);
3~5岁大于15/10千帕(116/76毫米汞柱);
6~9岁大于16/10.4千帕(122/78毫米汞柱);
10~12岁大于16.8/10.9千帕(126/82毫米汞柱);
13~15岁大于18/11.5千帕(136/86毫米汞柱)。
超过上述标准就可确定为高血压。由于小儿高血压大多数症状不明显,家长们往往注意不到。根据流行病学的资料,小儿高血压的发病率为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