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中医疗法怎么样
鼻塞中医疗法怎么样
1脚法:
睡觉之前用热水泡脚,把热水一点一点地倒进桶里慢慢泡脚,这时会感觉到一股热气从脚底流向背心,慢慢分布全身,如果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那就再泡,每天至少要泡一二十分钟。
2煎熏法:
将葱白一小把或将葱头(洋葱)三四个切碎煎汤,用鼻吸热气,或将食醋烧开吸醋气,疗效都较好。
3填充法:
将葱白捣烂取其汁渗入药棉内,将药棉塞进鼻孔,或将大蒜瓣1个削成比鼻孔稍小的圆柱形,用薄层棉花或纱布包好塞入鼻孔,效果也不错。
4侧卧按摩法:
左侧耳塞向右卧,右侧鼻塞向左卧,用双指夹鼻按揉双侧迎香穴1~2分钟,鼻塞可除。
5热敷法:
用热毛巾敷鼻,或用电吹风对着鼻孔吹热风,吹双侧太阳穴、风池穴、大椎穴,鼻塞可解。
血精的中医疗法
血精是男性生殖系统疾病之一,其主要症状是性交时射出红色精液,多见于现代医学的精囊炎,临床较为少见。本病常与前列腺炎并发,其感染途径多为尿道和前列腺感染直接蔓延;其次是淋巴感染和血行感染。由于细菌的入侵,炎症的刺激,引致精囊充血,当性交时,平滑肌和血管收缩,以致精液中渗混大量的红细胞和脓细胞。
中医认为,血精多由于病人肾阴不足,相火偏旺,迫血妄行;或因房事过多,血络受损,血随精流;或因湿热下注,熏蒸精室,血热妄行所致。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药方】:生地15丹皮12泽泻12知母12山萸肉10云苓18女贞子15仙鹤草18旱莲草12淮山15黄芪24乌梅。
【方解】:方中生地滋养肾阴;丹皮凉血,清泻肝火;泽泻泄热;知母退虚热;山药健脾;云苓健脾渗湿;女贞子、旱莲草滋养肝肾,凉血热;乌梅、仙鹤草收敛止血;黄芪补气固本;山萸肉引火归源。
落枕的中医疗法
落枕的治疗方法很多,手法理筋、针灸、药物、热敷等均有良好的效果,尤以理筋物法为佳。
落枕热敷局部家人可帮助落枕者进行按摩、热敷以减轻痛苦
1.按摩
立落枕者身后,用一指轻按颈部,找出最痛点,然后用一拇指从该侧颈上方开始,直到肩背部为止,依次按摩,对最痛点用力按摩,直至感明显酸胀即表示力量已够,如此反复按摩2~3遍,再以空心拳轻叩按摩过的部位,重复2~3遍。重复上述按摩与轻叩,可迅速使痉挛的颈肌松弛而止痛。
2.热敷
采用热水袋、电热手炉、热毛巾及红外线灯泡照射均可起到止痛作用。必须注意防止烫伤。
3.选用痛处擦揉,每天2~3次,有一定效果。
4.星附膏、外贴颈部痛处,每天更换一次,止痛效果较理想,但病人自感贴膏后颈部活动受到一定限制,孕妇忌用。
5.耳针
耳针埋穴于颈、枕区,以食指尖按压上述耳穴5~10分钟,或以食指端按摩上述耳穴。
6.针刺
不能前后俯仰者,取大抒、京骨穴、昆仑穴;不能左右回顾者,取肩外俞、后溪、风池穴。一般可取悬钟穴,位于足外洞上三寸,针4~5分,灸3~7壮,亦可按摩此穴,每次15分钟。
7.口服去痛片1片,有临时止痛之效。
8.改变睡眠姿势,调整枕头高低,自己扭动脖子。
9.如为颈椎病引起,在体疗科医师指导下,进行家庭自我疗法。
10.落枕严重者,局部注射0.25%奴夫卡因10毫升,止痛效果明显。
另外,有一部分中成药亦具有不错的疗效,是结合了针灸与药物的原理,在临床上具有不错的疗效。
鸡眼中医疗法
艾灸:阿是穴。阿是穴位置在病灶区(下同)。
治法:先用温水(约40℃)浸泡患足30~45分钟,使皮肤软化。然后以75%酒精棉球消毒皮肤,用消毒刀片削去老皮,注意不要削痛、出血。艾灸采用艾炷灸或艾卷灸,任选一法。艾炷灸法:将艾炷(其底座略小于鸡眼)直接于阿是穴,点燃其尖端,烧至局部有灼痛时,用镊子夹掉,再放1炷,连灸5~7壮,每日1次;艾卷灸法:以燃着之艾卷在鸡眼上行雀啄灸,以患者略感灼痛、局部红润为度,每次约灸20分钟,每日1次。上述方法,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3天。
鸡眼中医治疗的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分3组。1、内庭、昆仑;2、太冲、太溪;3、阿是穴。
治法:每次用一组穴,可独用一组,亦可交替轮用。第1组穴,用2%普鲁卡因5毫升加盐酸肾上腺素2滴,每穴注入2.5毫升,每周治1次;第2组穴,以2%普鲁卡因1毫升加盐酸肾上腺素0.2毫克,分注于患侧太冲、太溪,5天注入1 次;第3组穴,以0.5~1%普鲁卡因5毫升和盐酸肾上腺素0.1毫升注入阿是穴,每周2次。
鸡眼中医治疗的体针治疗
体针:阿是穴。鸡眼穴位穴位。
治法:取26~28号1寸毫针,患部常规消毒后,对准鸡眼中心快速进针,如阻力较大,可捻转进针,约进0.6~0.7寸后,可达鸡眼根部,阻力变小,不宜再进。如鸡眼过大,可在鸡眼旁刺1针,或周围上下左右刺4针,成45度刺向中心。均不留针或留针20分钟。出针后,挤出少量血液,酒精棉球按压局部。隔日1次,3次为一疗程。停针约15~20日,鸡眼变软或枯萎脱落。
鼻炎的中医疗法
最近天气转冷,又到了鼻炎的高发期,各医院耳鼻喉科门诊每天接诊的鼻炎患者逐渐增多。鼻炎难以治疗彻底,很多人会求助于中医大夫,其实并不是所有的鼻炎都适宜口服中药治疗。
鼻炎分为急性鼻炎和慢性鼻炎,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而演变成慢性鼻炎。慢性鼻炎分为两种,一种是慢性单纯性:以间歇性、交替性鼻塞为主要症状特点,最为常见;一种是慢性肥厚性:以持续性、渐进性鼻塞为主要特点。慢性单纯性鼻炎不宜采用手术治疗,易引起后遗症,最为常见的就是“空鼻症”,就是患者感觉鼻腔异常干燥,而中药内服具有明显的优势。
慢性鼻炎属中医“鼻窒”范畴,其病因病机为伤风鼻塞失治,或外邪屡犯鼻窍,邪毒久留不去,血瘀鼻窍,气血运行不畅,导致鼻甲肿胀,鼻塞不通,重者呈桑葚状。其证型分为气虚证和血瘀证,早期主要以正虚邪滞为主,后期以血瘀为主,故早期以扶正祛邪为主,后期以活血化瘀为主。总的治疗原则为益气活血,化瘀通窍,祛风除湿。
临床上,早期以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加减而成。方中生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合生黄芪以补脾而助气血之源,使气充血旺;防风走表祛风邪,合黄芪、白术以益气散邪;苍耳子、辛夷、细辛发散风寒,通利鼻窍;白芷散风除湿,消肿排脓;黄芩清肺泻火解毒,桔梗宣散肺经之邪,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共奏益气固表、祛风通窍、扶正祛邪之功。后期则以桃红四物汤合苍耳子散加减而成。方中辛夷、苍耳子祛风通窍,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川芎、赤芍行气活血兼祛瘀通络,细辛宣肺通窍,桔梗、黄芩清热燥湿泻肺,蝉蜕、五味子、乌梅通窍敛涕,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共奏行气活血、祛瘀通窍之功。
当然根据个体差异,用药上也有所不同。中药治疗主要从调整患者的整体功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入手,不仅能祛除病邪,而且能提高患者的自身抵抗力。
慢性肥厚性鼻炎可先采用保守疗法,如效果不佳,再考虑手术疗法。低温等离子射频,对慢性肥厚性鼻炎采用中药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术后予以中药治疗,能加快鼻黏膜的恢复,改善鼻窍的通畅,缩短治疗时间,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支气管炎的中医治疗
支气管炎在中医上叫做外感咳嗽,由于该病的诱发原因以及个人体质等不同,其临床的分类及症状也各不一样,不同类型的病症以及治疗方法也不相同,这在中医疗法治疗支气管炎的方法中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点。
一、风寒咳嗽
这一类型的疾病症状多是以突然咳嗽以及声咳急频为主要表现症状,其痰液比较稀薄、鼻塞、流清涕、咽痒,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痛、畏寒以及发热、脉浮等不适症状。对该类型中医疗法治疗支气管炎主要是以辛温解表、散寒止咳为主。
二、风热咳嗽
患者主要表现为咳嗽不爽,痰多是以黄色的粘稠状为主,咽干口燥、鼻塞、流黄涕,或者是伴有盗汗发热以及舌苔微微发黄白色等各种不适症状。在中医疗法治疗支气管炎中,针对该症状主要是治以辛凉解表、宣肺止咳。
三、实热喘
若患者除了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之外,还患有高烧以及气急、喘憋等现象,那对于该病的中医治疗应当以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为主要的目的。可以选着麻杏石甘汤来治疗该病,并根据病情适量的加减。
了解了中医疗法治疗支气管炎的各类治疗措施之后,希望对您治疗该病有一定的帮助。生活中最好还是积极的做好预防措施,以从根本上避免该病的伤害。可以说,治疗方式是是否能治愈疾病的基础。
肿瘤中医疗法
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中医药治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加速肿瘤手术后康复,减轻并发症;
2.放化疗期间的减毒增效作用;
3.术后,放、化疗后用药稳定病情,提高远期效果, 减少复发转移;
4.预防和治疗癌前病变等;
5.对于晚期不能手术及放化疗的患者中医药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一)手术前后中医药的应用:
1、肿瘤手术前治疗:
目的: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术后并发症也较小。
中医治则:补气养血、健脾益气、滋补肝肾。
方药:四君子汤、四物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保元汤、六味地黄汤等。
2.肿瘤术后康复:
(1) 健脾和胃:胃肠功能紊乱,纳差、腹胀、便秘。
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
(2) 气血双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短汗出、面色无华等气血亏虚证候,
方选:当归补血汤,十全大补汤。
(3)养阴生津:适用于手术失血过多伤及阴液,以致胃阴大亏,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方选:沙参麦门冬汤、五汁饮。
3.肿瘤术后并发症治疗:
(1)胃癌术后的胆汁返流性胃炎:
占胃癌手术后病例的3—10%。
中医辩证多为胆胃不和,治以疏肝利胆,和胃降逆,投以小柴胡汤加减。
(2)消化道手术后的倾倒综合症:腹泻、腹胀,并急需排便,伴面色苍白,疲倦乏力,心悸、眩晕,大汗出,脉细弱或脉数,约1小时左右症状自行消退。
中医辨证为脾虚气弱,胃失和降。治以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3)乳腺癌手术后的患肢肿胀:
乳腺癌手术因切除组织较多,淋巴回流不好,此时会出现患侧上肢的水肿,随着时间的延长,治疗效果越差。
中医辨证为气血亏损,水湿停留。
治以益气,补血,利水。中药予五皮饮,葶苈大枣泻肺汤,当归补血汤,四君子汤,十全大补汤等。
关于肿瘤的术前术后的应用方法可以通过电话咨询和我联系,针对您的实际情况给您对症治疗的一些建议。
4.中医药防肿瘤术后转移、复发:
手术后长期服用中药减少复发与转移可能,延长生存时间。 益气,活血,解毒中药综合组方。
益气;提高免疫功能,从而达到对肿瘤细胞的监控,
如黄芪,党参,山药,陈皮,麦冬,百合等。
活血:改变血黏度,减少癌细胞的着床,
如当归,丹参,赤芍,川芎,莪术等。
解毒:对残存的肿瘤细胞杀伤,
如半支莲,苦参,土茯苓,白花蛇蛇草等。
(二)中医药与化学药物治疗:
1.化疗的消化道反应:
益气,健脾,和胃
中药如人参、党参、白术、山药、黄芪、淡竹茹,焦三仙,木香、砂仁、法半夏、陈皮等可以防治恶心、呕吐、腹胀、食欲减退等症状。
成药如香砂六君子汤,香砂养胃丸之类。
2.化疗的骨髓抑制:
对骨髓抑制引起的白血球下降,血小板下降或红细胞减少,中医认为是多为伤及脾胃,日久伤及气血所致,重则伤肾。多用健脾益肾、补气养血之中药如山药,白术、黄芪、人参、枸杞、鸡血藤、当归、生地、阿胶、菟丝子、女贞子,补骨脂之类。常用方剂如健脾益肾冲剂、贞芪扶正胶囊,十全大补汤、当归补血汤等。
3.化疗引起的心、肝、肾功能损伤∶
可试用滋补肝肾药物如炒柴胡,山栀,丹参,当归、枸杞、女贞子、茯苓,桑寄生,黄精、枸杞等。
有些化疗药可引起的心脏功能损伤,应用益气养血,活血通脉的中药如黄芪、当归、川芎、丹参、赤芍、桃仁等,方剂如生脉散等。
4.化疗引起的其它副反应:
静脉炎:生肌玉红膏外敷。
化疗药外渗:黄连,黄柏,虎杖煎汤冷敷。
周围神经炎:长春新碱和鬼臼乙叉甙可以引起周围神经炎,轻则肢端麻木,乏力,重则膝腱反射低下,肠麻痹等。常以通经活络法调治,如鸡血藤,五加皮,木瓜,威灵仙,葛根,黄芪,当归等。
5.中药对化学药物的增效作用:
研究发现,部分扶正药物和活血化瘀药虽然对肿瘤细胞没有直接的抑制杀伤作用,但与某些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三)中医药与放射治疗:
1.减轻放疗的副反应: 放射治疗对部分肿瘤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但因一些组织敏感,对放射线的耐受性有限,易产生一些毒副反应。中医认为放射线热毒耗气伤阴,损及津液脏腑。临床表现为除皮肤的损伤外,在
头颈部:口粘口干,重则耳鸣耳聋。
胸部:肺部放射性炎症,干咳少痰,时有血丝,胸闷气短。
腹部: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脘胀不适、恶心呕吐。
放疗甚则伤阴,故口干喜冷饮,心烦,小便黄赤,大便干结。
辨证为热毒内盛,津液受损、气血不和、脾胃失调,肝肾亏损:
(1).清热解毒:银花,连翘,山豆根,黄连,天花粉,蒲公英,板蓝根
(2).益气养阴:生地,玄参,麦冬,石斛,天花粉,芦根,天冬
(3).凉补气血:生黄芪,沙参,西洋参,生地,丹参,鸡血藤
(4).健脾和胃: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木香,砂仁,甘草
(5). 滋补肝肾:枸杞子,女贞子,何首乌,山萸肉,菟丝子,补骨脂
2.中药的放疗增敏作用:
现代研究证明:活血化瘀药对放疗后患者,可改善肿瘤周围血液循环,增加
血氧供应,调节结缔组织代谢,起到放疗增敏作用。
(四)、中医中药治疗:
1.目的
控制肿瘤,
减轻临床症状,
提高生存质量,
延长生存时间
2.合理的应用扶正与祛邪中药
扶正和祛邪是中医治疗肿瘤的两大主要法则,但临床用药有很大技巧。合理的用药能明显的提高临床疗效。
体质虚弱应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
体质较好应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
体质一般应扶正祛邪相同用药。
对于以中药为主的治疗仍可根据患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西医辅助治疗,如骨转移的局部放疗,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肾癌的生物治疗等,任何治疗任何方法的选择都应以患者的疗效作为第一考虑,选择的治疗也应是中西医的最优方法。
(五)中医中药在治疗肿瘤中的应用模式
手术:术前:扶正 术后:益气,活血,解毒
放疗:益气养阴,活血结毒
化疗:健脾和胃,益气养血
单纯中药治疗 体质佳:祛邪为主扶正为辅
体质可:祛邪扶正并重
体质弱:扶正为主祛邪为辅
误区:相信对一些保健品的夸大的疗效宣传,认为补药、贵药就是好药,完全依赖中医药治疗排斥西医治疗,或相反完全依赖西医治疗排斥中医药治疗。
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效果怎么样
慢性支气管炎在中医上也被称为是外感咳嗽,由于这种疾病的诱发原因以及个人体质等因素的不同,其临床的分类及症状也各不相同,不同类型的病症以及治疗方法也不相同,这在中医疗法治疗支气管炎的方法中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点。通过中医治疗,是药效直达其病变部位,更好的缓解和消除炎症,进而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该方法不但可以从根本上消除炎症,还能使肺部以及气管得到更好的恢复,使得疾病不易复发,治疗更加安全彻底。
1、实热喘:若患者除了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之外,还患有高烧以及气急、喘憋等现象,那对于该病的中医治疗应当以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为主要的目的。可以选着麻杏石甘汤来治疗该病,并根据病情适量的加减。
2、风热咳嗽:患者主要表现为咳嗽不爽,痰多是以黄色的粘稠状为主,咽干口燥、鼻塞、流黄涕,或者是伴有盗汗发热以及舌苔微微发黄白色等各种不适症状。在中医疗法治疗支气管炎中,针对该症状主要是治以辛凉解表、宣肺止咳。
3、风寒咳嗽:这一类型的疾病症状多是以突然咳嗽以及声咳急频为主要表现症状,其痰液比较稀薄、鼻塞、流清涕、咽痒,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痛、畏寒以及发热、脉浮等不适症状。对该类型中医疗法治疗支气管炎主要是以辛温解表、散寒止咳为主。
附件炎中医疗法
中医治疗本病时应分清寒热虚实的不同,辨证论治。
1、湿热下注型
治以清热利湿,方用止带方加减。
取猪苓、车前子(包)、赤芍各12克,黄柏、牛膝、丹皮、苍术各10克,泽泻、茵陈各6克。加减:若腹痛明显,加用元胡、川楝子各10克,以行气止痛;若纳差便溏可改苍术为炒白术10克,加生苡仁20克,云苓18克,以健脾祛湿。
2、瘀热互结型
治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方用当归元胡汤加减。
用败酱草20克,当归、元胡、酒大黄、赤芍、桃仁各15克,香附12克。水煎服。
加减:若小腹刺痛明显,加用乳香、没药各10克以化瘀止血;小腹胀痛明显者,加用川楝子、枳壳各10克以行气止痛;若经量少,色暗有块,加用益母草20克活血化瘀。若白带量多、色黄,加用茵陈15克,泽泻12克以清利湿热。
3、寒湿凝滞型
治以温阳散寒,活血祛湿。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
取云苓15克,当归、赤芍各12克,没药、艾叶、苍白术、泽兰、红藤各10克,小茴香、川芎、桂枝各9克,干姜6克。水煎服。
加减:若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加用肉豆蔻、白果各10克以温肾止带。若腰酸痛明显,加川断20克,杜仲10克,以益肾强腰。
以上方药口服后,剩余药渣可放入布袋敷于下腹部,每次热敷20--30分钟。
4、肛门点滴法
用赤芍、红藤、败酱草、公英、丹参各20克,夏枯草15克。上方浓煎100毫升,肛门点滴,每日1--2次,15次为1疗程。
本方适用于湿热下注或瘀热互结型患者。
若有包块形成,可加三棱20克,莪术15克以化瘀消聚;有气虚之象时,加黄芪30克以益气健脾;若小腹冷痛,可去败酱草、公英,加用细辛10克,桂枝10克温经散寒。
5、外用散剂法
名称:附件炎散。
组成:杜仲、蛇床子、五倍子、芡实、桑螵蛸、白芷。
方解:杜仲补肝肾,强筋骨。治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余沥,阴下湿痒;蛇床子温肾壮阳,燥湿,祛风,杀虫。用于宫冷、寒湿带下、湿痹腰痛;外治外阴湿疹、妇人阴痒、滴虫性阴道炎;下焦有湿热,或肾阴不足,相火易动以及精关不固者忌服。
而五倍子具有收敛止血,收湿敛疮,治疗肿毒之功效;芡实、桑螵蛸等益肾固精,止浊;白芷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之功效。
取本方适量,用醋调成糊敷于肚脐,胶布固定。每日一次,连用三天后,间隔一日再继续使用。
偏方:双花60g、生地20g、黄芩10g、木香6g、甘草10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5g、川楝子10g、元胡10g、芡实20g、薏米30g、黄芪20g。
月经不畅者甘草易坤草;合并包块者加路路通、穿山甲;合并积液者加苍术、茯苓。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0日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3个疗程。
头皮癣中医疗法
一般不需内治,如合并化脓性感染者,宜清热利湿解毒,用萆藓渗湿汤合五神汤加减。
(一)内治法:
治宜养血和营祛风,若属风寒者,加制川乌、麻黄各9g;若属风热者,加生地15g,菊花12g,苦参15g;若属冲任不调者,加鹿角片9g、菟丝子12g、巴戟天6g。若为阴虚内热者,用生地饮加减。若属湿热实症者,用龙胆泻肝汤加黄柏、苍术、薏苡仁治之。
(二)外治法
可根据病情酌情选用下列诸方:藏药紫草露,每日3-4次,根治彻底。①癣药水,用毛笔蘸涂擦患处,每日2~3次,醋调膏,涂患处。③癣可净,水煎坐浴。④汗斑方,调搽。⑤槿酒擦剂,外擦,每日1~次。⑥雄黄解毒散,醋调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