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溃疡的中医疗法
肠溃疡的中医疗法
我国医学上无肠特指疾病 的病名,但根据其病的临床特点,属中医学的慢性腹痛、慢性腹泻范畴。其发病原因可见脾胃虚弱、肾阳虚衰、和肝气乘脾、瘀阻肠络等。其病位,本病在脾胃,与肝肾密切相关。
对于西药治疗肠道传染病带来的耐药性、菌群失调等问题,中医药治疗肠道传染性疾病疗效确切,具有抗菌、抗病毒、抗变态反应等多重功效,治疗具有多环节、多靶点作用。针对近日德国等国家出现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病例,使用新型的药力强劲的抗生素后导致细菌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的毒素,造成机体内毒素的集聚,对肾脏造成危害,中医药的治疗经验能为治疗该疾病提供帮助。中医认为夏季肠道传染病以肠道表现为主者病位在肠,属湿热疫毒伤肠,治疗应以通因通用之法,辨证论治,随症加减用药,临床多用葛根芩连汤、芍药汤等;伴有肾功能损害者为疫毒伤肾,需要适当加入补益脾肾的药物。
中医治疗胃溃疡的方法
1、桔根猪肚
原料:金桔根,猪肚。
制法:将金桔根和猪肚洗净切碎,加水,煲成1碗半,加盐少量调味。
服法:每2天吃1次。
功用:补胃和胃健脾止痛。
2、佛手茶
原料:鲜佛手,胡桃。
制法:用水冲泡代茶或用佛手、胡桃,煎水代茶饮。
服法:两种方法均代茶饮。
功用:舒肝止痛、健脾。
3、柚皮粥
原料:鲜柚皮,粳米,葱适量。
制法:柚皮放碳火上烧去棕黄色的表层并刮净后放清水冲泡1天,切块加水煮开后放入粳米煮粥,加葱米、盐、香油调味后食用。
服法:每2天吃柚皮1个,连食4~5个。
功用:舒肝健胃,止痛。
4、黑枣玫瑰汤
原料:黑枣,玫瑰各适量。
制法:枣去核,装入玫瑰花,放碗中盖好,隔水煮烂即成。
服法:每日3次,每次吃枣5个,经常食用。
功用:健脾和胃,补血活血。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
1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多为湿邪入体为主要原因,而大多数的患者,通常常年有脾胃虚弱的相关症状,这样就很容易使湿热内生,从而诱发了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建议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取相关的去掉湿热的治疗办法。其治则为中医辩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的整体观念为治疗指导。
2.对于我们的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办法很多,而且溃疡性结肠炎大多数表现为炎症或者是溃烂的症状表现,所以治疗该病建议还是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这种治疗对于很多患者是比较有效的,这样可以避免了相关的激素的副作用。
3.对于我们的溃疡性结肠炎,如果采取相关的西医治疗,其效果不是很好的,所以小编建议大家采取中医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使用中药穿山甲以及当归和蜂蜜等进行治疗。这种治疗不仅见效快,甚至还可以有效的改善我们患者肠道内的相关环境,促进了我们肠道的细胞再生。
中医治疗口腔溃疡方法
中医辨证治疗口腔溃疡
中医上讲口腔溃疡称之为口疮或者是口糜,虽然说症状出现在嘴巴之中,但是和体内的内脏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医方面认为,口腔中脾在口中开窍,而心则是在舌头之中,肾则是连接着舌头,两颊以及牙龈部分则是属于胃部以及大肠的,任督二脉也有有经络在口腔以及嘴唇、舌头之中。
日常生活中如果忧思过度或是抽烟喝酒,以及饮食方面过于油腻,那么很容易导致心脾位置、肺部、胃部以及肝胆位置出现积热的情况,最终导致口疮疾病的出现。除此之外,如故是一些上了年纪以及身体比较弱的患者,那么脾胃功能就会受到损伤,导致中焦枢纽不能够正常的工作,这样上下的气机就不能够连通,心火旺盛,这也会导致出现口疮,但这属于虚症。
中医治疗口腔溃疡
中医方面治疗口疮,那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分清楚属于虚症还是实证,然后在对脏腑位置进行辨证,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临床试验发现,一般情况下心脾蕴热、虚火上炎所导致的口腔溃疡最为常见,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
第一:心脾蕴热证口疮
这种口腔溃疡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舌头或者是牙龈位置以及两颊位置出现口疮,并且反复发作,溃疡的位置表面覆盖了一层黄苔中间部位凹陷,口臭热痛,患者还会出现心烦气躁的情况,小便也变得赤短以及便秘。如果出现以上的这些症状,那么就可以断定为心脾蕴热的情况了,想要令身体恢复健康,那么最好要服用一些清热泻火的食材,推荐使用泄心疗疮汤。
泄心疗疮汤:黄岑、黄连、大黄、赤芍、白芍、莲子心、生甘草、虎杖、炒栀子
除了服用汤药之外,在日常生活中还应该注意休息,少抽烟、少喝酒。日常生活中还应该适当的多喝一些水、蔬菜以及水果,这样才能够保持大便、小便通畅,内热才能够更好的排泄出体外,这样口疮的情况自然而然就获得了治疗。
第二:虚火上炎证口疮
这种情况的口腔溃疡主要表现为溃疡的情况反反复复不断的发作,导致患者疼痛不堪。患者的溃疡表面出现了一层白苔,四周稍稍的突出而中间则是凹陷,患者表现为气短乏力,脸颊位置出现红色,同时还伴随有口干不渴以及小便赤短的情况。这中症状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肝肾不足所导致虚火旺盛的情况。想要令身体恢复健康,那么中医辨证治疗应该从养阴生津以及滋阴降火方面着手,滋阴疗疮汤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滋阴疗疮汤:生地、熟地、北沙参、山萸肉、山药、丹皮、泽泻、茯苓、知母、黄柏、麦冬、当归、生黄芪
溃疡性结肠炎怎么用中医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局限于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的炎症过程。病灶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临床上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症状是腹泻为主要症狀,通常反复发作或持续不愈,轻者每天 2-5 次,重者 20-30 次不等。粪便呈糊狀,兼混有黏液和脓血,有時只有黏液、脓血而无粪便。肛門下坠感明显,時刻有便意。個別病人早期或会交替出現腹泻与便秘,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这些症状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很多疾病患者提出疑问,得了溃疡性结肠炎后还能治好吗?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肠病,起病多缓慢,病情轻重不一,腹泻是主要症状,排出脓血便、粘液血便或血便,常伴里急后重,有腹痛→便意→排便→缓解的特点。一旦出现此种疾病的症状,患者应第一时间主动要大型正规医院就诊治疗。下面是溃疡性结肠炎常见的治疗方式:
想要很好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那就需要做好结肠炎患者的思想工作,很多疾病症状,并不是来自疾病的本身,而且来自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心理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大约60%到80%的患者,手术的治疗方法,电话,溃疡性结肠炎疾病并没有得到非常彻底的治疗,还会反复的发现,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尽早的治疗才是最关键的。
中医如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和遗传因素、免疫调节紊乱、感染和环境因素有关;另外,还需与急性感染性肠炎、阿米巴肠炎、大肠癌、肠易激综合征,以及感染性肠炎、放射性肠炎相鉴别。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素体脾肾不足所致。中医治疗本病注重辩证施治,标本兼治。
1、湿热内蕴证:腹泻伴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舌苔黄腻,脉濡数,可伴有肛门灼热,腹痛,口苦口臭等。治宜清热解毒。方用白头翁汤加减。
2、气滞血瘀证:腹痛泻下脓血,嗳气食少,胸胁腹胀,舌质暗等。治宜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方用膈下逐淤汤加减。
3、脾肾虚弱证:腹泻便溏,有少许粘液脓血,可伴有腹胀肠鸣,腹部隐痛,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胖,苔薄白,脉细弱。治宜益气健脾。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4、脾肾阳虚证:久泄不愈,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腰膝酸软,可伴有脐周腹痛,形寒肢冷,腹胀肠鸣,少气懒言等,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治宜温补脾肾,涩肠止泻。方用四神丸加减。
5、肝郁脾虚证: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大便稀烂或黏液便,可伴有嗳气不爽,食少腹胀,失气较频。治宜疏肝理脾,化湿止泻。方用痛泻药方加减。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疗法
肠道湿热证
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便下脓血,便次较多,口干口苦,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肠化湿。方剂:芍药汤。常用药物:黄连、黄芩、白芍、木香、甘草。临证加减:如大便带血,加地榆、仙鹤草、槐花;如热盛入络,出血不止,加水牛角片、赤芍、丹皮、生地、黑山栀;湿浊较重,舌苔垢腻,加石菖蒲、生苡仁、败酱草。
虚弱证
主要症状有腹部隐痛,大便溏薄,食欲不振,稍进油腻则腹痛腹泻,神疲乏力,舌质淡,体胖大,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化湿。方剂:参苓白术丸。常用药物:党参、白术、茯苓、山药、扁豆、薏苡仁、砂仁、陈皮、甘草。临证加减:如食欲不振,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加神曲、焦山楂;肝郁脾虚,腹部隐痛,痛则欲泻,合以痛泻要方(白术、白芍、防风、陈皮)加木瓜;脾肾两虚,大便稀薄,或五更黎明腹泻,畏寒怕冷,加理中丸(党参、干姜、白术、甘草)、四神丸(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补骨脂)。
肝肾阴虚证
主要症状有大便干结不畅,夹有粘液,或便下脓血,形体消瘦,口干,或有低热,舌质光红无苔有裂纹,脉细数。
治法:滋肾养肝。方剂:六味地黄丸。常用药物:干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丹皮、枸杞子、白芍。临证加减:阴虚络涩不畅,腹痛或腹有包块加当归、桃仁、赤芍、莪术;阴虚血热,便夹鲜血,加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侧柏叶、地榆、仙鹤草;排便不畅,加决明子、何首乌、当归。
胃溃疡的中医治疗
胃溃疡的中医治疗法一
鸡蛋壳焙黄研为细末,每次服6克,温水送服,主治胃溃疡。
胃溃疡的中医治疗法二
红茶5克,放入茶杯中加沸水冲泡10分钟,调入适量蜂蜜、红糖饮服1日1-2次,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
胃溃疡的中医治疗法三
牛奶250克,煮沸调入蜂蜜30克,温热饮用,1日1-2次,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产后便秘。
胃溃疡的中医治疗法四
豆浆1碗,加饴糖15克,煮沸后晨起空腹服,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
胃溃疡的中医治疗法五
每日饭前1个香蕉(以未成熟者为好),主治胃溃疡。
胃溃疡的中医治疗法六
取鸡蛋0.5公斤,放水中煮熟,剥去蛋壳蛋白,取出蛋黄,用铁锅文火翻炒,直到冒油成咖啡粒状,切忌炒焦发苦。每次两枚,空腹食用,1公斤新鲜鸡蛋为一疗程。此方可医治胃十二指肠球部渍疡。
中医治疗口腔溃疡
复发性口疮又称阿弗它口腔炎,系口腔黏膜发生小而疼痛的溃疡,具有复发性。本病多与精神紧张、内分泌失调、营养缺乏、感染、遗传、免疫功能异常、消化系统疾病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外因以热毒为主;内因多为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室劳倦所致。本病多见于中年妇女,溃疡多数是散在性分布在容易活动的黏膜区域,常常疼痛难忍令患者寝食难安。我们在临证中常辨证分为六型治疗。
一外感时毒型口疮:多发于外感后1~2天,伴有外感症状。初起口腔黏膜局部充血、红肿,微痛,舌尖或唇内出现栗粒样小红点或小疱疹,12小时内疱疹溃破,呈表浅溃疡,边界清楚。治宜清热解毒,健脾化湿。方药:银花18克,连翘15克,藿香12克,木香10克,佩兰10克,茯苓12克,神曲12克,枳壳10克,葛根15克,白术10克,代赭石20克,旋覆花(包煎)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二脾胃积热型:症见口舌多处糜烂生疮,疮面红肿,灼热疼痛,甚则口臭牙龈肿痛,伴口渴多饮,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泻火,荡涤胃热。方药:山栀12克,黄芩12克,连翘12克,大黄10克,芒硝3克,薄荷8克,黄连10克,竹叶10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1剂。
三脾肾阳虚型:症见口舌生疮,溃疡面色白,周围不红,数量少,久治不愈,伴四肢不温,口干喜热饮,腰背酸痛,尿频清长,大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沉弱。治宜温补脾肾,引火归源。方药:制附片15克(先煎30分钟),肉桂3克,熟地20克,山茱萸12克,山药30克,丹皮10克,茯苓12克,泽泻10克,苍术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四脾胃虚弱型:症见口舌生疮反复发作,疮面色淡凹陷,伴神疲气短,不思饮食,四肢不温,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补中益气,健脾化湿。方药:黄芪15~30克,党参15克,当归10克,陈皮10克,柴胡6克,升麻6克,藿香15克,茯苓10克,白术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五心肾阴虚型:症见溃疡颜色鲜红,数量多,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疼痛昼轻夜重,伴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眩晕耳鸣,腰膝酸痛,咽干口燥,小便短黄,舌红苔薄,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火,养心安神。方药:生地30克,地骨皮15克,山药5克,泽泻10克,山茱萸10克,野菊花15克,连翘12克,升麻6克,砂仁3克,桑寄生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六血虚阴亏型:症见口舌溃烂多发生于月经前后,伴月经先期量多,五心烦热,口干喜饮,舌淡苔薄白,脉细数无力。治宜养血益阴,潜降虚火。方药:当归20克,白芍20克,生地15克,淡竹叶10克,茯苓12克,丹皮10克,山栀10克,柴胡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玄参10克,水煎服,每日1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