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养脾艾灸哪里 艾灸血海补脾益血

养脾艾灸哪里 艾灸血海补脾益血

血海穴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屈膝取穴。

艾灸方法:取燃着的艾条在手,燃端对准血海,以感到温热为度,注意燃端不要直接接触皮肤,以免烫伤,每次灸3-5分钟。

艾灸功效:血海是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灸此穴位能补脾益血,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在饭前灸治不但能起到控制食欲的功效,还有预防雀斑的作用。

身体各个系统的艾灸养生方式

【方穴主治】可作为一切亚健康艾灸养生保健的基础施灸方穴,还可治疗气虚血瘀之中风、胃脘痛、腹胀、腹泻、气短、乏力、腰腿无力、浮肿等症。

【施灸方穴】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渊。

【方穴功用】益气行血、通经活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健脾和胃、温中散寒、脾肾双补、化水利湿、调和营卫。

五脏俱补艾灸养生方

【方穴主治】为背部膀胱经穴位,可用于强身健体、防治亚健康、体质衰弱。还可治疗心悸气短、腰酸乏力、关注学艾灸,中风后遗症及一切虚劳损伤。

【施灸方穴】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

【方穴功用】补五脏、调气血、安神定志、通经活络。

呼吸系统艾灸养生方

【施灸方穴】风门、身柱、肺俞、足三里。

心血管系统艾灸养生方

【施灸方穴】风门、曲池、足三里、阳陵泉。

消化系统艾灸养生方

【施灸方穴】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阳陵泉。

神经系统艾灸养生方

【施灸方穴】大椎、身柱、肾俞、足三里。

泌尿生殖系统艾灸养生方

【施灸方穴】肾俞、关元、三阴交、足三里。

闭经艾灸哪里最快

血枯型闭经艾灸方法

治则:补气血,益冲任为主,佐以养血,滋阴,健中。

艾灸取穴:膈俞,肝俞,肾俞,脾俞,关元,气海,足三里;中虚者,加灸胃俞,中脘;肝肾虚者,加灸命门,阴谷,腰夹脊,膏肓,内关,神门。

艾灸方义:血之会穴膈俞,脾,肝,肾三俞,调益三阴经之精血,关元填精培元,足三里健中斡旋,脾肾复健,精血得复,血盈海充,时自溢下,闭自开,枯自解矣。

艾灸方法:除背俞穴须让他人帮助外,腹部和下肢穴均可自行灸疗,每穴艾条悬灸15-30分钟。

血滞型闭经艾灸方法

治则:理气活血,祛痰化瘀。

艾灸取穴:中极,合谷,太冲,血海,三阴交,丰隆。

艾灸方义:中极为任脉穴而近胞宫,合血海以化瘀通经,配合谷,太冲,开四关,疏肝理气,调经活血,佐三阴交以健脾化湿,丰隆豁痰降逆。

艾灸方法:以上诸穴多宜先以亳针刺,施泻法。

1.中极穴:亳针2.5-3寸,消毒后,施呼吸补泻手法的泻法后,再用开阖泻法起针,令针感向会阴部放射,再以隔姜艾炷灸,艾炷如蚕豆大,点燃后急吹其火,令其速烧速尽,可灸3-5壮。

2.血海,三阴交:可施4温针灸泻法,亳针刺后令针感向足下放射,取半寸艾条置于针柄,吹火助燃,以助其行滞散结通经之力。

心悸是否可以艾灸 心脾两虚型心悸艾灸

治则:养心健脾,补血定悸。

艾灸处方:膈俞,脾俞,内关,足三里。

艾灸方义:膈俞为血会,内关宁心宽胸,二穴相配,养血定悸。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取脾俞,足三里以助生血之源,共奏健脾益血,养血定悸之效,烦热,虚火面赤加三阴交,太溪。

灸法:

1.艾条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10日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2天。

2.艾炷灸:每穴3-5壮,每日灸1次,10次为一疗程。

心悸是否可以艾灸

可以。

心悸多因素体虚弱,心血不足或优思过度,劳伤心脾,使阴血亏损,心失所养,神志不宁;或肾阴亏损,水火不济,虚火妄动,上扰心 神;如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上犯于心,心阳被遏,心脉痹阻,均可发为本病。临床上根据其证候特点,可分为心气不足,心阴亏虚,心脾两虚,肝 肾阴虚,脾肾阳虚,痰浊阻滞六种类型。灸法治疗本病以补益气血,调理阴阳为主,以求气血调畅,阴平阳秘。艾灸相关穴位有补益心气,滋养阴血,宁心安神,补 血定悸之功,对心悸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心气不足型心悸艾灸

治则:补益心气。

艾灸处方:膻中,心俞,气海,关元,间使。

艾灸方义:气会膻中与心俞同用可调补心气,气海,关元培补元气而固本,间使宁心安神,主治心悸,心痛。五穴相配,标本同治,心慌,心悸可止,失眠加神门,善惊加大陵,多梦加太冲。

灸法:

1.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7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3天。

2.艾炷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5-7壮,7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3天。

心阴亏虚型心悸艾灸

治则:滋养阴血,宁心安神。

艾灸处方:阴郄,郄门,心俞,巨阙。

艾灸方义:阴郄,郄门分别为手少阴,厥阴经之郄穴,两穴同用能养阴定悸,心俞,巨阙为俞募配穴,能协调心经气机而收镇惊宁神之效;多梦加太冲,面赤加劳宫。

灸法:艾炷灸,用补法,每穴灸3壮,每日灸1次,10次为一疗程。

心脾两虚型心悸艾灸

治则:养心健脾,补血定悸。

艾灸处方:膈俞,脾俞,内关,足三里。

艾灸方义:膈俞为血会,内关宁心宽胸,二穴相配,养血定悸。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取脾俞,足三里以助生血之源,共奏健脾益血,养血定悸之效,烦热,虚火面赤加三阴交,太溪。

灸法:

1.艾条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10日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2天。

2.艾炷灸:每穴3-5壮,每日灸1次,10次为一疗程。

肝肾阴虚型心悸艾灸

治则:滋养肝肾,养心安神。

艾灸处方:行间,太溪,太冲,三阴交,神门。

艾灸方义:行间,太冲平肝潜阳,太溪滋肾阴,三阴交滋益肝肾,神门养心安神定悸。

灸法:

1.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7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2天。

2.艾炷灸:补法,每次选用3-4个穴位,每穴灸3壮,每日灸1次,7-10次为一疗程。

艾灸可以抗衰老吗

艾灸可以抗衰老。

中医认为,人体开始衰老的主要原因跟肾气亏虚有关,用艾灸疗法调理,既能补虚益肾,又能活血化瘀,温通经脉,通过对相关穴位施灸,可以扶助正气,调节人体功能,抵御致衰老因素对机体的荥穴,以延缓衰老的发生。具体艾灸方法如下:

灸疗法则:补肾填精,调理气血,益养脏腑,抗老防衰。

取穴:

关元: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

百会:两耳尖直上与头顶正中线交会,前发际5寸处。

脾俞:背部第11胸椎下旁开1.5寸处。

肾俞:腰部第2腰椎下旁开1.5寸。

足三里:外膝眼正中直下3寸,胫骨外侧旁开1中指宽。

三阴交:足内踝高点上3寸。

取穴方义:关元为任脉与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益养脏腑,补肾填精,配肾俞,三阴交以壮先天之本;足三里是胃经第一要穴,具有益脾养胃,调补气血,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配脾俞以补后天之气血;百会为头部要穴,内连大脑,健脑益智,抗老防衰。

操作手法

1.普通灸法:百会可用艾条灸,隔姜灸或温灸器灸;关元,脾俞,肾俞用艾条灸,艾柱灸(麦粒大小,随年壮),温灸器灸;足三里,三阴交可用艾条灸,麦粒灸,温针灸,温灸器灸。

2.隔药饼灸:关元,肾俞最适合用隔附子灸(每穴每次5-7壮),以壮命门真火,每周2次左右,常年坚持。

艾灸对妇科的好处

每次用中药艾条灸15-20分钟,每天灸1次。

隐白穴临床常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肠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等。临床发现,隐白配气海、血海、三阴交主治月经过多;配脾俞、上脘、肝俞主治吐血;配大敦治疗昏厥。

为什么选择灸隐白穴呢?因为它是脾经的井穴,又是止血大穴。艾灸隐白,能使脾气健旺,改善脾虚状态,恢复脾的运化、统领血液的功能,荣养冲任有固,调理月经无常,从而防治崩漏。   为什么用中药艾条呢?那是在传统的三年陈艾里加入穿山甲、红花、怀牛膝等20味中药材,渗透力更强,让灸条更有效!

艾灸的同时,也可以通过食补,达到引血归脾的目的。

每次灸15-20分钟,每天灸1次。

1、配太冲、气海、地机,有疏肝行气止痛的作用,主治疝气。

2、配隐白,直接艾条灸,有补益肝脾,调理冲任的作用,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3、配百会、三阴交、照海,有调补肝肾,益气固脱的作用,主治子宫脱垂。

对于这种情况,艾灸大墩穴最便捷有效。具体这样来灸:取中药艾条直接灸在大墩穴上,以穴位周围皮肤颜色变红,有灼热感为度。每天灸1次,每次20分钟。一般灸1~2次,便可血止,相关症状也随之消失。

艾灸大墩穴是有根据的。大墩穴喻指本穴像大树墩在春天生发新枝一样,有着生发风气的勃勃生机。它位于足大指末节外侧,距趾甲角约0.1寸,与“肝经”的起始处一致,是肝经的井穴。根据“热则泻之”的原则,当肝气郁结,血热妄行,艾灸大敦,能把肝经的热气散出,清风凉血,使血归于常态,而不血热乱串,有利于缓解骄躁情绪,调理血尿、血崩等症。

红米生地粥是一款行气理血的粥品,主要原料是:生地黄50克、红米60克、冰糖适量。具体做法如下:将生地黄洗净,入锅煎煮,取其药汁;再将取出的药汁和红米一起入锅,加适量水用大火煮沸;煮沸后加入冰糖,改用中火煮成稀粥即可。每天早餐空腹温热食用。

荔枝干炖莲子就是一味健脾益气好方子。它的主要原料是:荔枝干20粒,莲子60克。具体这样来炖:先将荔枝干去掉壳和核,莲子去芯;再将它们洗净后放在陶罐里面,加上适量的水,放入蒸笼中用火蒸,等莲子蒸熟即可食用。

月经不调艾灸哪个部位 辨证加灸

1、涌泉穴的位置:涌泉穴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第2、第3趾趾缝纹前端与足跟连线的前 1/3处,左右脚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选用艾条艾灸涌泉穴。

施灸时间:经后施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

作用功效:温阳益气,通络活血。

2、气海穴的位置:气海穴位于肚脐以下正下方1.5寸(2横指宽)处。

施灸方法:用艾条艾灸气海穴

施灸时间:经后施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温阳益气,扶正固本。

归来穴的位置:归来穴位于脐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3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太溪穴的位置:太溪穴位于内脚踝骨头突出部位的正后方的凹陷处,左右脚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宜温和灸。分别取仰卧位与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施灸。

施灸时间:经后施灸,每穴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

作用功效:调和气血,滋阴补肾。

1、肝俞穴的位置:肝俞穴位于背部,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 有一穴。

施灸方法:使用艾条艾灸肝俞穴

施灸时间: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灸15~30分钟。

作用功效:促进血液循环。

2、脾俞穴的位置: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选用艾条艾灸脾俞穴。

施灸时间: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灸15~30分钟。

作用功效:利湿升清,濡养气血。

艾灸血海的作用与好处 艾灸血海的好处

血海穴是脾经上的穴位,有化血为气,帮助脾脏运血的功能,还有引血归经的作用,可以帮助化解体内的瘀血,并促使体内新血产生,能有效解决女性经期量多或过少的问题。

痛经多为经血运行不畅,经期阻滞所致,可通过艾灸血海穴刺激,调整静脉来进行缓解。

肝脏开窍于眼,肝血虚使经脉和眼睛得不到滋养,就会容易在用眼后出现眼睛干涩,酸痛现象,血海是脾血聚集之处,有化血胃气,补益经气的作用,可以有效补足肝血,艾灸该穴位可以有效缓解眼干,眼痛现象。

女性产后身体变得虚弱,如果不注意保暖,导致寒气入侵体内,容易造成身体酸痛,艾灸血海穴可以加速气血运行,调血益气,以缓解酸痛症状。

原发性痛经怎么治 艾灸治疗

关元穴

艾条温和灸,或用温灸盒实针,10-15分钟

位置:在脐下3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功效: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

三阴交

艾条温和灸,艾灸10分钟左右

位置: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

功效:健脾益血,调肝补肾。亦有安神之效,可帮助睡眠。

血海

艾条温和灸,艾灸10分钟左右

位置:位于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在股骨内上髁上缘,股内侧肌中间

功效:化血为气,运化脾血。

合谷

艾条温和灸,艾灸10分钟左右

位置: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功效:镇静止痛,通经活经,清热解表。

地机

艾条温和灸,艾灸10分钟左右

位置: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功效:健脾渗湿,调经止带。

心悸艾灸哪里

心悸可以艾灸

心悸多因素体虚弱,心血不足或优思过度,劳伤心脾,使阴血亏损,心失所养,神志不宁;或肾阴亏损,水火不济,虚火妄动,上扰心神;如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上犯于心,心阳被遏,心脉痹阻,均可发为本病。临床上根据其证候特点,可分为心气不足,心阴亏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痰浊阻滞六种类型。灸法治疗本病以补益气血,调理阴阳为主,以求气血调畅,阴平阳秘。艾灸相关穴位有补益心气,滋养阴血,宁心安神,补血定悸之功,对心悸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心气不足型心悸艾灸

治则:补益心气。

艾灸处方:膻中,心俞,气海,关元,间使。

艾灸方义:气会膻中与心俞同用可调补心气,气海,关元培补元气而固本,间使宁心安神,主治心悸,心痛。五穴相配,标本同治,心慌,心悸可止,失眠加神门,善惊加大陵,多梦加太冲。

灸法:

1.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7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3天。

2.艾炷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5-7壮,7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3天。

心阴亏虚型心悸艾灸

治则:滋养阴血,宁心安神。

艾灸处方:阴郄,郄门,心俞,巨阙。

艾灸方义:阴郄,郄门分别为手少阴,厥阴经之郄穴,两穴同用能养阴定悸,心俞,巨阙为俞募配穴,能协调心经气机而收镇惊宁神之效;多梦加太冲,面赤加劳宫。

灸法:艾炷灸,用补法,每穴灸3壮,每日灸1次,10次为一疗程。

心脾两虚型心悸艾灸

治则:养心健脾,补血定悸。

艾灸处方:膈俞,脾俞,内关,足三里。

艾灸方义:膈俞为血会,内关宁心宽胸,二穴相配,养血定悸。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取脾俞,足三里以助生血之源,共奏健脾益血,养血定悸之效,烦热,虚火面赤加三阴交,太溪。

灸法:

1.艾条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10日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2天。

2.艾炷灸:每穴3-5壮,每日灸1次,10次为一疗程。

艾灸补气血灸哪里

症状:胸闷,心前区疼痛,气短乏力,脸色苍白,头上出虚汗,嘴唇发乌,手脚冰凉。

艾灸取穴:主穴:内关穴,心俞穴;配穴:膻中穴,通里穴,膈俞穴,郄门穴。

艾灸这些穴位可以养血活血,调理心气,且能理气不致气滞。

症状:头发逐渐稀少脱落,嘴唇,指甲淡白,失眠,头晕,女性经血量减少。

艾灸取穴:脾俞穴,中脘穴,气海穴,足三里穴。

艾灸这些穴位,坚持每日一次,以皮肤潮红为度,可以起到补益气血的作用。

气行血行,气不通了,血肯定不畅,这类人群容易出现嘴唇指甲紫暗,皮肤青紫或粗糙,局部刺痛或绞痛固定不移,或触及肿块。

艾灸取穴:气海穴,膈俞穴,血海穴。

艾灸这些穴位可以活血化瘀,避免因血液运行瘀滞,阻碍气的运行,使气血变得通畅。

主要症状:咳嗽,四肢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声音低怯,体倦乏力等气虚症状。

艾灸取穴:肺俞穴,太渊穴,阴陵泉穴。

艾灸这些穴位能保持肺功能正常,使气道通畅,呼吸均匀和调,清气吸入充足,有效调畅气机。

主要症状:心情抑郁,两肋胀痛。睡眠质量差,头昏脑胀,眩晕,胃口较差,倦怠乏力,胸闷,胸部两侧疼,女性多伴随月经不调或乳房胀痛,舌质淡红。

艾灸取穴:肝俞穴,太冲穴,三阴交穴。

人的肝血不足,肝气就容易勃发,导致人易急躁易怒,甚至肝区出现隐痛,艾灸这些穴位,有补肝养血,健脾益肾的作用,能有效改善肝气郁结,肝血不足的现象。

相关推荐

使用艾灸能帮助儿童增高

灸法增高的原理是什么? 中医讲,“肾为先天之本,为后天之本”“肾主骨,主肌肉”,骨和肌肉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儿童的长高首先需要骨骼健康发育,而骨骼的健康发育取决于肾气是否旺盛;骨骼的精华在骨髓,而脑为髓海,是骨髓汇集的大海,养肾就能养骨骼,滋养骨髓,所以灸法养肾可以帮助长高。同时,胃的功能调理好了,就能更好的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比如吸收维生素D以及钙质,从而促进人体长高。所以要用灸法多,多肾。 使用艾灸疗法强身健体,促进生长,是最好的方式。只需对以下两个穴位进行施灸即可。 1.肾俞穴 中医认为

小儿疳积能艾灸

小儿疳积能艾灸。 小儿疳积时间长,消耗掉身体正气,就会造成气两虚,而艾灸通过对特定穴位的刺激,有助于充阳气,通畅经络,肾,从而对治疗疳积起到一定的作用。具体艾灸方法如下: 胃不和型疳积艾灸 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与任脉穴为主。 治法:健和胃。 艾灸处方:俞,胃俞,中脘,足三里。 取穴方义:疳积者,气不升,胃气不降,上下不通之痞病也,故本方首选俞,以其有健化湿,理气和中之功,主治小儿疳积。 中脘居中焦,胃于任脉,为胃经之募穴和六腑会穴,具有健胃,降逆和中,化湿消积之功,为治胃病

艾灸哪里治头痛 虚头痛艾灸

主要症状:头痛而晕,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面色不华,遇劳则重,舌淡苔薄白。 艾灸取穴: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取百会穴,心俞穴,俞穴,风池穴施灸。 艾灸功效:,养止痛。

三伏灸灸哪些部位

因人而异。 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及病症情况不同,所适宜的艾灸穴位也会不同。如果是为了治疗疾病建议先咨询相关医生,确定合适的部位后再艾灸;如果是正常人群为了调养身体、增强体质的话建议可以艾灸神阙、足三里以及关元三个穴位。 神阙穴就是肚脐眼的部位,为先天之本,艾灸这个部位具有气养、温通元阳、提高身体抵抗力的作用。 足三里作为后天之本、气生化之源,代表着胃的健康,艾灸此处可以起到气养的作用,适合胃虚弱、气两虚的人群。 关元代表着任脉,艾灸此处具有气、温通经络、损的效果,对于男性和女性来说

阳虚艾灸什么穴位

1、阳虚艾灸神阙穴 神阙即肚脐。有温元阳,健运胃,复苏固脱之效。操作:取0.2~0.4厘米厚的鲜姜一块,用针穿刺数孔,盖于脐上,然后置小艾炷或中艾炷于姜片上点燃施灸。最好每晚9点钟灸之。每次以灸至局部温热舒适,灸处稍有红晕为度。 2、阳虚艾灸关元穴 关元位于肚脐正下方3寸的位置,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下焦之功,元阴元阳在此交汇,揉按此穴能够调节阴阳平衡。操作:用手掌按揉和震颤关元穴。震颤法是双手交叉重叠置于关元穴上,稍加压力,然后交叉之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动。操作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做。注意不可

眩晕症怎么艾灸治疗

肝阳上亢致眩晕艾灸疗法 症状:眩晕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增剧,面色潮红,气燥易怒,少寐多梦,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 施灸方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泻兼施。 施灸穴位:风池,肝俞,肾俞,行间,侠溪。 气不足型眩晕艾灸疗法 症状:头晕目眩,面色恍白,唇白不华,心悸少寐,神疲乏力,劳累即发,舌质淡,脉细弱。 施灸方法:。用法,可灸。 施灸穴位:心俞,俞,足三里,气海。 痰湿中阻致眩晕艾灸疗法 症状:眩晕,头重如蒙,胸膈痞闷,恶心呕吐,少食多寐,舌苔白泥,脉滑。 施灸方法:化湿祛痰,

小儿疳积能艾灸吗 气亏耗型疳积艾灸

取穴以任脉为主,兼取督脉及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之穴。 治法:,回阳固脱。 艾灸处方:神阙,关元,长强,章门,俞。 取穴方义: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乃为,水谷精微必赖胃之腐熟和之转输,再加心肺阳气锻炼,方可化生气。本方取神阙,胃,调气暖中;用关元温肾壮阳,壮火以煖土;长强回阳固脱;章门疏理肝,化湿滞,是寓疏于之中的配穴方法。 艾灸方法: 1.艾炷灸:上方选取2-3穴,取艾炷如麦粒大,每穴灸5-10壮,间日1次。 2.隔盐灸:取神阙穴,凡脱症急用粗盐填平肚脐,用黄豆粒大艾炷隔盐灸

有哪些实用的冬天艾灸穴位

艾灸 主治:可作亚健康艾灸方法,还可医治气虚瘀之中风、胃脘痛、腹胀、拉肚子、气短、乏力、腰腿无力、浮肿等症。 穴位: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渊。 功效:气行、通经活络、气、升阳举陷、健和胃、温中散寒、肾双、化水利湿、谐和营卫。

艾灸解决女性体寒

女性的很多病都可以通过艾灸来治疗,没病时艾灸也是极其重要的保健养生方法,自古就是如此。 夏秋之季,每周艾灸关元穴三次 每周艾灸关元穴三次,将艾柱点燃,对准关元穴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灸至局部皮肤红晕为止。关元在下腹部,身体的正中线上,脐下3寸的位置。对女性来说,这个穴位主要是蓄之用,足太阴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与任脉交会于此,艾灸之下,凡所过经脉之病,都会有改善。 女性尤需要注意灸关元穴 因为女性为阴,腹部为中央土,先天的阳气不足,什么胃功能、消化功能、肝气不舒、液瘀滞、肚腹冷痛、痛经等问题

冬季养生之道试试保健艾灸

足三里灸 是中老年人保健灸的要穴。具有胃、调气、助运化、虚弱、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功效。 温和灸:点燃艾条,于足三里穴上距皮肤3厘米处熏灸,局部有温热舒适感时固定艾条不动,每次灸20-30分钟,以灸至局部稍红晕为度。 关元灸 是中老年人保健灸的要穴。具有温肾固精、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和之功效。主治诸虚百损。 温和灸:于穴位上熏灸,每次10-20分钟,以灸至局部稍红晕为度。 温灸盒灸:温灸30-60分钟,以小腹温暖舒适为度。 隔姜(附子饼)灸:以黄豆大或枣核大艾炷置于穿刺数孔的生姜(附子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