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手不灵活怎么办 第3阶段:1岁~1岁半
孩子手不灵活怎么办 第3阶段:1岁~1岁半
此时期精细动作发展较为多元,可以叠积木、抓笔涂鸦、拿汤匙吃饭、脱袜子或帽子、翻书、打开瓶盖等。
叠3个积木
就堆叠积木而言,自己可以放3个积木。孩子能先拿1个放桌上,再依序往上叠2个积木。至于积木尺寸,则约为孩子手掌可拿起来的大小,大概1~2公分。
一手拿、一手操作
1岁~1岁半孩子的手部功能已发展出同时运用双手,他能够一手拿着玩具、一手操作,例如:一手抓着玩具电话,另一手按上面的按钮。
抓笔涂鸦
这时期孩子喜欢抓笔涂鸦、随意乱画。虽然孩子是用手抓笔涂鸦,不过,此时不建议教孩子正确的握笔姿势,因手部灵活度与稳定度还未成熟。主要是让孩子在抓笔过程喜欢笔的运作,将来他不会排斥写字。
拿汤匙吃饭
1岁后让孩子练习拿着汤匙吃饭、舀食物,汤匙是精细动作发展中,工具运用的开始。
脱袜子或帽子
孩子已具有自己拉下袜子或帽子的能力。这时候孩子无法以正确方式脱下袜子或帽子,而是完全用「拉」的方式,除了建议父母使用不易被破坏的袜帽外,也别刻意限制孩子的这个动作,因为这不只训练精细动作,更是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
翻书
孩子在翻书时,可以一次翻2、3页,但还无法一页一页的翻。
打开瓶盖
对于有瓶盖的容器,孩子会感到好奇,并想办法以抓盖子或拔盖子的方式来打开,还不会用手旋转盖子。
陪孩子翻书、阅读
当孩子会用一只手固定书、另一只手翻书,可准备布书、塑料书或硬纸书,带着孩子翻阅、阅读。除了让孩子练习翻书的动作之外,亦可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
善用汤匙
平常除了让孩子用汤匙吃饭,也可额外准备特别的汤匙来练习舀豆子、玉米粒或小馒头等,舀起来后装到另一个容器里或当零食吃。若不小心将豆子或玉米粒洒在桌上,请他用拇指与食指捏取,将一颗颗豆子捡回来放。如此一来,无论是操作工具或拇指与食指等精细动作的运用,皆有锻练的机会。
配对
孩子的认知能力提升,可以让他玩形状或图案造型的配对板,练习辨认形状再放进相同形状的框里。另外,也有做成球的造型,上面有镂空的三角形、圆形、方形等,各有相对应的积木,孩子亦必须进行配对、置入。这些练习除了增进孩子的认知能力,也能顺便训练手指及手掌的运作。
孩子手不灵活怎么办 第6阶段:2岁半~3岁
此时期的手部越来越灵活,精细动作包括使用叉子、扣钮扣、比出YA手势等。
使用叉子
日常生活中,工具的使用除了汤匙之外,也会使用叉子,像是用叉子卷1或2圈的义大利面。
扣钮扣
孩子在穿衣服时,自己可以扣钮扣。
比YA手势
在手指动作方面,孩子能比出「YA」的动作。由于此阶段的肌肉较有力,孩子比YA时,无名指和小指能够并拢,加上大拇指压住无名指,让YA的动作更清楚。
弹玩具钢琴或敲键盘
加强训练孩子手指的灵活度。然而,不建议让孩子学钢琴,因琴键的距离对于此时期孩子的手指仍太宽,孩子只会用食指按,不妨寻找适合孩子的玩具钢琴,让他轮流使用不同的手指弹奏、按压;也可拿计算机或键盘任由孩子随意操作,孩子会感到好玩有趣。
玩剪刀、石头、布
教孩子猜拳或玩剪刀、石头、布。布与石头是练习抓握,剪刀即是比两根手指头,不见得要猜拳比赛,但可以让孩子练习听「剪刀」、「石头」、「布」的指令来操作手部、做出动作。
奶粉分段有什么区别
阶段越前面的奶粉营养值更高点。阶段后面点的添加辅食成分多一点。所以前阶段的奶粉会比后阶段的更贵。
一般来说1段奶粉适合0-1岁的。2段是6个月-1岁的。3段是1岁-3岁的。。。。
让宝宝按年纪来吃对应段数的奶粉。当然有钱可以一直吃1段的,营养最好。但价格也最高。
但是千万别让宝宝提前吃不符合年龄的后段奶粉。小的宝宝吃后面添加辅食比较多的会吸收不了。
针对宝宝的年龄不同,配方奶粉也不尽相同,大致奶粉分为0-6个月,6个月至1岁,1岁-3岁,3岁以上,4-7岁或其它。因为处在成长期的宝宝,消化能力不同,每个阶段所需的营养比例也不相同,配方奶粉是根据宝贝的成长需要,添加了有益于宝宝的营养元素。
孩子手不灵活怎么办 第1阶段:0~6个月
此阶段精细动作发展有抓握反射、练习打开手、建立正确抓握等指标参考。
抓握反射
刚出生的宝宝,与手部有关的动作即是抓握反射。将物品放到孩子的手中,他会自然而然抓起来,即为反射动作。虽然反射动作是自动产生的,但也训练手掌负责抓握的肌肉群。建议父母带着孩子练习抓握,像是将自己的手指或拿他的玩具放在孩子手心,轻轻拉动孩子,爸妈会发现孩子正在用力与自己「拔河」。
练习打开手
这阶段宝宝的手经常出现握拳姿势,可以让他练习打开拳头、带他的手摸索与感受。父母可以带着孩子数手指头的游戏,将孩子的手指一只一只张开,并且与宝宝击掌。
建立正确的抓握
宝宝5、6个月前,孩子的抓握方向先从小指部位往前抓,依序为无名指、中指、食指、大拇指。到了6个月,抓握方向则从大拇指开始动作,最后才是小指,因此,父母可以将小物品放在适合的位置让孩子练习抓取。不过,由于宝宝先启动大拇指,抓握时大拇指会被其他四根手指包住,失去抓握功能,故要建立孩子抓握的正确动作,轻轻拉出孩子的大拇指包在拳头最外面。
配合音乐,挥动孩子的手臂
0~6个月宝宝还没有主动游戏的能力,需要父母引导,最简单即是轻轻拉着孩子的手臂、搭配音乐或歌谣唱歌、挥舞,培养孩子的双臂,亦即肩膀、手肘、关节的稳定与力量。大肌肉与关节稳定有力,将来进行精细动作才会表现得好。
抓孩子的手摸摸爸妈的脸
父母也可抓孩子的手到处摸索、感受、认识环境,像是摸爸爸的脸、胡子或妈妈的头发、衣服等,藉由触觉帮助大脑建立手的部位及感觉,助于孩子对手的熟悉度,将来也会操作得较好。除此,也可利用玩具,像是摇玲;或有些孩子在此阶段开始长牙,父母所准备的固齿器等让孩子抓握,不仅有颜色与声音的刺激,还能带着孩子转动他的手臂或甩动手腕,使孩子慢慢了解手的功用。
孩子手不灵活怎么办 第2阶段:6~12个月
此阶段精细动作发展包括捏取物品、拿两个物品相互敲击、用食指戳东西、手心向上、叠一块积木等。
捏取物品
6~12个月的孩子从抓握发展出以拇指和食指捏取物品。这时期孩子热衷于捡小东西,像是掉在地板的头发等,但有些爸妈认为地板很脏,急着拿下孩子手中的物品。然而,当孩子捏起这些东西时,先别急着制止,毕竟父母在意的并非这个行为,而是孩子能否注意清洁。所以,大人不妨面带微笑且从容将孩子手上的东西拿下,并带他去洗手。
拿两个物品互相敲击
逐渐发展出抓起物品做有功能的动作,像是左、右手各拿一件东西互相敲击。此时,可利用音乐来带动孩子,让他练习节拍、韵律的观念。
用食指戳东西
9~10个月的孩子会开始伸出食指戳按物品或指出方向,可多制造机会让他练习食指,例如:带孩子出去玩时,问他:「我们要走哪里?」让他有机会运用食指比出方向,大拇指占了手部精细动作功能的60%,食指与中指约占30%;而无名指与小指则为10%,主要是支撑用。因此,多应在日常生活中多训练前三指的功能。
手心向上
孩子在6个月前,手部动作通常是手心向下抓握物品;6个月后则能将手翻过来变成手心向上、手指张开,等候大人给予东西。
叠1块积木
孩子会叠1块积木,当大人拿1块积木放在桌上,孩子可以拿1块积木叠上去,准确度及手眼协调都会变得较好。
手伸进容器
孩子会将手伸进容器,像是马克杯、罐子等,并拿出零食或小玩具。
堆叠积木
找一些适合孩子手部大小、拿起来刚好的方块积木(指堆叠用的积木,而非乐高积木),让他练习堆叠、拿起来互相敲击;或由大人拿给孩子,让他练习伸手拿,并学习点头表达谢谢。除此,也可让他练习拿给大人,这阶段的孩子即使将物品拿到大人的面前,在手还没张开时他又会拿回去,因为他还不会打开手做出『给』的动作,父母不妨带着孩子练习。像是问问孩子:「拿什么?给我看一下!」或当孩子手上拿着食物时,对他说:「我也要吃一口。」当孩子伸手过来时,轻轻带孩子打开手掌,让孩子体验张开手的动作。
按钮戳一戳
当孩子会用食指指出方向或戳物品时,可准备一些有按钮的玩具,例如:电话、收款机、计算机等,让他练习食指的动作。另外,带他出去玩时,也可请孩子帮忙按电梯的按钮。
孩子尿床习惯何时适宜改掉
第一阶段(1—1岁半以前),随天性,想尿就尿
1岁半以前的宝宝身心发育有限,尿床和尿裤子无法避免。所以家长尽量随孩子天性,让他们想尿就尿,想拉就拉,不必过于着急训练孩子上厕所,因为过早训练可能会造成宝宝的心理负担,使亲子间关系变紧张。不过,在宝宝还没有学会理解排便前,家长看到他们尿湿或排便弄脏裤子,就应有意识地告诉他:“宝宝尿了”、“宝宝大便了”,以培养其理解能力。
第二阶段(1岁半—3岁),进行行为指导
宝宝长到1岁半以后,一般都能灵活坐、站、行走、蹲、起了,这说明他们的肌肉神经已有了一定的发育。从生理上看,他们开始能够控制便便或尿液的“存”与“放”;从心理上看,宝宝也能听懂大人的指示,了解去厕所是什么意思。因此,此时应该有意识地开始对宝宝进行上厕所的训练。
家长要仔细观察,发现宝宝在游戏时突然不动了,或在活动中突然用手摸着腹部、出现哭闹等情况,就说明可能是有了尿意。这时,家长可以把宝宝带到厕所,指着便盆问他:“是不是要尿尿呀?”如果宝宝点头,家长便可以教孩子脱下裤子,蹲下自己解决。如果宝宝顺利完成排便,要给他鼓励和称赞;如果宝宝一时没控制住,弄脏裤子,家长也不要大声责备,以免让他们产生挫折感。若是宝宝有了尿意,又一时排不出来,家长可以试着打开水龙头或口头发出“嘘嘘”的声音,用这种辅助效果帮孩子排尿。
宝宝一直流口水怎么办 让宝宝适当磨磨牙
很多半岁的宝宝口水增多,多数因为要长小乳牙了。小乳牙的萌出会令牙龈肿胀发痒,继而引发唾液增多。妈咪们可以给宝宝准备硅胶牙胶,让宝宝通过啃咬的方式促进乳牙萌出,乳牙一旦萌出,流口水的情况就会缓解不少。
流口水是每个宝宝成长的必经阶段,1岁之后的宝宝各项发育趋于完善后,就会自我控制不再让口水泛滥了。然而1岁前这个特殊时期,妈咪们需要对宝宝做好护理,运用这些小妙招帮助宝宝们轻松度过这个阶段。
小孩尿床了怎么办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尿床?
第一阶段(1—1岁半以前),随天性,想尿就尿。
1岁半以前的宝宝身心发育有限,尿床和尿裤子无法避免。所以家长尽量随孩子天性,让他们想尿就尿,想拉就拉,不必过于着急训练孩子上厕所,因为过早训练可能会造成宝宝的心理负担,使亲子间关系变紧张。不过,在宝宝还没有学会理解排便前,家长看到他们尿湿或排便弄脏裤子,就应有意识地告诉他:“宝宝尿了”、“宝宝大便了”,以培养其理解能力。
第二阶段(1岁半—3岁),进行行为指导。
宝宝长到1岁半以后,一般都能灵活坐、站、行走、蹲、起了,这说明他们的肌肉神经已有了一定的发育。从生理上看,他们开始能够控制便便或尿液的“存”与“放”;从心理上看,宝宝也能听懂大人的指示,了解去厕所是什么意思。因此,此时应该有意识地开始对宝宝进行上厕所的训练。
第三阶段(3岁以后):让孩子慢慢克服尿床。
孩子3岁后,家长可以每次把把尿的时间从原来固定的时间点逐步往后延,先半小时,再1个小时、2个小时。这样能够慢慢锻炼宝宝膀胱的储尿能力,使他们逐步改变,直到天亮才会下床排尿为止。当然,如果过了五六岁还是尿床,就应去医院检查一下了。
给宝宝添加辅食要分四个阶段
第1阶段:5~6个月
这是让婴儿逐渐适应辅食的阶段,宝宝的舌头只能前后动,只能吞食黏稠状的食物。
第2阶段:7~8个月
这一阶段,宝宝的舌头在前后移动的基础上,可以上下移动,能够将稍呈固状的食物压烂然后咽下。
第3阶段:9~11个月
这时宝宝的舌头不仅能够前后上下移动,还可以左右移动,可以配合牙龈一起将食物压碎。
第4阶段:1岁~1岁6个月
这一时期宝宝的咀嚼能力已和大人接近,可以通过咀嚼的方式将食物嚼碎,然后咽下。
给宝宝添加辅食一定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要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为宝宝逐步添加,在第一阶段要先给宝宝吃一些能够吞食的黏稠状食物。到了第二阶段,辅食可以稍微呈现固状,但是不能够太硬,要保证宝宝能够轻松将食物压烂。到了第三阶段辅食的添加可以更进一步。当到第四阶段的时候,就可以给宝宝添加一些需要进行咀嚼的辅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