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登革热的检查方法

登革热的检查方法

1.常规检查 外周血液白细胞总数减少,发病第2天开始下降,第4~5天降至最低点,可低至2×109/L,分类显示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相对增多。绝大多数病例出现血小板减少,低于100×109/L。血液血细胞比容增加20%以上,可达60%~70%。部分病例有蛋白尿,尿中出现红细胞和白细胞。约半数病例有轻度ALT、AST升高。脑型病例脑脊液压力升高,白细胞和蛋白质正常或稍增加,糖和氯化物正常。

2.血清学检查 单份血清补体结合试验滴度超过1∶32,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滴度超过1∶1280有诊断意义。双份血清,恢复期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更高增长者,可作为明确诊断依据。用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有助于登革热的早期明确诊断。若在患者的血清中检出登革病毒抗原,亦可作为明确诊断依据。

3.病毒分离:将急性发热期患者的血清接种于乳鼠脑内或培养的C6/36细胞系,经饲养或培养后可分离出登革病毒。目前,较常应用C6/36细胞系作登革病毒分离,其分离阳性率随病程的延长而降低。发病3天内多可分离出登革病毒,但第1天的分离阳性率最高,可达70%~85%,第2天为40%~65%,第3天为20%~35%。少数患者于病程的第5天仍可分离出登革病毒。

4.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患者血清中登革病毒RNA,其敏感性高于病毒分离,可用于早期快速诊断及血清型鉴定,但技术要求较高,其特异性和可重复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登革热潜伏期

登革热是一种传染性疾病,早期症状较为明显,需要仔细观察和辨别。登革热潜伏期有多久呢?

登革热的潜伏期通常为2~15日,平均为6日左右。

登革热可分为典型、轻型与重型登革热。类型不同,在早期症状表现上也有区别。

典型登革热

1、发热成人病例通常起病急骤,头痛、发热和眼球后痛,24h内体温可达40℃。同时伴有背痛,周身骨、肌肉及关节痛,胃纳减退、恶心、呕吐,偶有腹痛、腹泻或便秘等。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出血。

2、皮疹于病程3~6d出现。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红斑疹或皮下出血点等。

3、出血 约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出血。

轻型登革热

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不出疹。一般不出血,但浅表淋巴结常肿大,病程短(1~4d)。临床上类似流感。此型病例在流行时期多见,通常不就诊或不住院治疗而被忽视。

重型登革热

早期临床表现类似典型登革热,在病程3~5天时突然加重,剧烈头痛、呕吐、烦躁、昏迷、抽搐、大量出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等脑膜脑炎表现。

登革热的新型疫苗

登革热I型病毒的抗原植入麻疹疫苗的变异体中,并以此作为疫苗注射到老鼠体内,同时再给老鼠注射登革热病毒。结果显示,这种新疫苗能够长时间、有效地促成老鼠体内抗体的生成,从而破坏登革热病毒。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新一期的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被忽视的热带病》杂志上。

公报说,麻疹疫苗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为安全有效的疫苗,世界卫生组织正向各国推广这种疫苗,如果以它为直接载体研制登革热疫苗,将有望开发出能够同时预防麻疹和登革热的“双效疫苗”。 据参与这项研究的弗雷德里克·唐吉介绍,登革热共有四种类型,科研人员的最终目标是研制出对这四种类型都长期有效的疫苗,而且它的生产成本必须低廉,能够使所有的人都负担得起。

登革热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多在热带地区传播,其典型症状是发烧、头痛、全身肌肉及关节痛。全球每年大约有6000万到1亿人感染这种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预防登革热。登革热是由伊蚊传播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为媒介进行传播。

突发高热要警惕登革热

目前是登革热高发期,登革热发展成重症可致死亡,市民切勿大意。若您在长假期间曾到过潮州、台湾等登革热流行地区,又出现以下可疑症状,务必及早就医。

登革热的一般症状

1、突发高热:即起病急,发热伴畏寒,可在24小时内达39℃-40℃。

2、“三红征”:即面、颈、胸部潮红,甚至出现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牙龈等无端出血等。

3、“三痛”:即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患者出现全身疲乏。

4、胃肠道症状: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有可能发展为重症的登革热患者

1、伴有基础疾病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哮喘、慢阻肺、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2、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

3、孕妇、婴幼儿或老人。

4、二次感染患者:登革热病毒有四个血清型,若感染过其中一型后,再感染另一型病毒,就有可能发展成重症登革热,甚至导致死亡。

感冒与登革热有什么区别

感冒:症状及流行情况与登革热相似。感冒的传播与直接接触病人有关,且无皮疹及出血情况。感冒的主要症状是发热,流鼻水,喉咙痛,头痛、全身疼痛,过敏,炎症。

登革热:初期症状可能类似一般感冒,婴幼儿会有1~5天的发烧、喉咙发炎、轻微咳嗽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典型的登革热症状比较容易表现在较大孩子或成人身上。在疫区的病人有发烧38℃以上,加上1。激烈头痛、后眼窝痛、骨头关节或肌肉痛。2。发烧3~4天后身上出现红疹。3。发病期间全身发痒。有以上3项的其中一项症状,就算是疑似登革热病例,也需在24小时内到医院检查。通常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为发热、长皮疹、淋巴结肿大、剧烈头痛、眼球后窝疼痛、全身肌肉酸痛或关节痛,因此又称“断骨热”。

登革热该怎么治疗?

对登革热的治疗首先应该设法降低体温。在高热时应先采用物理降温,可以用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袋冷敷、冷盐水灌肠等方法。由于退热药物对有些患儿可能诱发溶血,所以应该谨慎使用。对于高热和中毒症状严重的患儿可以短期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对高热大量出汗或腹泻而导致脱水的患儿,应该及时补充液体。有出血倾向者要给予安络血、止血敏等止血药物。

登革热和感冒的区别

登革热的症状与感冒十分相似,因此常常有人误以为是感冒而疏忽治疗,导致后果严重,那么登革热早期有什么症状?

症状1:激烈头痛、后眼窝痛、骨头关节或肌肉痛;

症状2:发烧至38℃以上,3~4 天后身上出现红疹;

症状3:发病期间全身发痒。

如果发现有以上3项的其中一项症状,就算是疑似登革热病例,需在24小时内到医院检查,家长们发现宝宝有以上症状,应该要及时带娃治疗!

登革热后遗症严重吗

登革热通常情况下不会留下后遗症。

什麽是登革热和登革热是如何传播的?

登革热最早是在西元l779年由david bylon在爪哇岛首先描述。由於可引起很厉害的高烧及肌肉疼痛,犹如裂骨一般,又俗称「断骨热」或「天狗热」。不同於肠病毒的人对人的传染,它必须藉由「蚊子」叮咬患者,成为病媒蚊,当病媒蚊再叮咬健康的人,才会使人致病。所以此病多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蚊子易滋生的地区,尤其以东南亚、非洲及印度为最多台湾中南部夏季酷热也易成为疫区。

它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斑蚊及白线斑蚊这两种蚊子,喜欢在白天咬人,栖息於阴凉有水处,不喜欢待在臭水沟,尤其喜欢下雨後的废轮胎及废弃的容器。登革热病毒必须藉由这些蚊子的叮咬,才可能传播出来,而依其抗原性的不同,登革热病毒又可分为l、2、3、4共四型。人若感染其中一型,其在体内产生的抗体并无法防护另外三型,以感染第2型最危险,易发生出血性登革热。这些病媒蚊叮咬登革热病患8至l5天後,就具有终生传染病毒的能力了。

登革热为何如此可怕?

登革热依其症状轻重分为两型:典型登革热及出血性登革热

典型登革热(即俗称的登革热) :此型较不具危险性,死亡率甚低,多为初次感染者。小孩症状较不明显,成人则出现严重症状,通常被病媒蚊叮咬後,经过一至七天的潜伏期,患者会出现突发性高烧(39至40℃) 、恶寒、前额及後眼窝的剧痛、肌肉痛,再经2至4天全身皮肤出疹,疹子由躯体开始向脸及手脚蔓延,整个病程约七天可结束,大部份病人可完全痊癒。

出血性登革热:这是最可怕的一型,死亡率高达15—5o%,喜犯八岁以下的小孩。多由於两次以上重复感染,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剧烈反应,造成全身血管的大量出血,临床症状上除了高烧、头痛、肌肉痛、恶心、呕吐、全身倦怠外,常伴随流鼻血、吐血、血便、血尿、子宫出血及胸腹部积水。由於全身大量出血,常引起心肺衰竭及休克死亡,而其出血时间通常在发烧将退时才发生,所以常引起家长及医师的疏忽,因此登革热病人在退烧时,若出现皮肤湿冷、四肢冰凉、坐立不安时,更应提高警觉,即刻送大医院,不可轻忽。

三大方法预防登革热

世界各地都在爆发登革热,登革热导致无数人死伤,那么怎么来预防登革热呢?

1.控制传染源: 在地方性流行区或可能流行地区要做好登革热疫情监测预报工作,早发现、早诊断、及时隔离与治疗患者。同时,对可疑病例应尽快进行特异性实验室检查,识别轻型患者。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2.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改善卫生环境,消灭伊蚊滋生地,清理积水。喷洒杀蚊剂消灭成蚊。

3.提高人群抗病力: 注意饮食均衡营养,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登革疫苗仍处于研制、试验阶段,已研制出登革病毒1型和2型的蛋白和DNA基因疫苗,正在进行动物试验,但尚未能在人群中推广应用。由于低滴度的抗登革病毒1型抗体有可能成为促进型抗体,诱发登革出血热的发生,因而增加了疫苗研制、应用的难度。

相关推荐

秋季防病小常识

一、登革热 秋季是传染病多发的季节,南方的秋天依然炎热,雨水较多,局部地区蚊虫密度偏高,登革热疫情形势较为严峻。登革热主要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热主要由伊蚊传播。登革热病毒侵入人体后,发病前无明显征兆,患者突然发热,体温迅速升高,同时会感到头痛、腰痛、全身肌肉酸痛,尤其是骨骼关节疼痛剧烈,还可能出现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严重的可出现出血、休克,导致死亡。 由于登革热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也没有特效药物杀死登革热病毒,因此预防登革热尤为重要。据了解,伊蚊必须靠水繁殖,主要在清水容器或小体积水

出血热与登革热的区别

登革热同样会引起出血热,因为分属两类病毒,登革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等媒介昆虫传播,可引起自限性的登革热以及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的登革出血热或等各休克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是由节肢动物或啮齿类动物传播,引起病毒性出血热的一大类病毒的统称。今天就这两类病毒的传播媒介以及相应的症状进行如下介绍,希望对您有一定的帮助。 步骤/方法: 1人和灵长类动物是登革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登革热病毒多引起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少数感染者可以发生登革热以及登革热出血

登革热有什么症状

1、典型(普通型)登革热 (1)发热:通常起病迅速,患者有畏寒或寒战症状,高热,24~36h内体温升高达39~40℃,多数患者表现为稽留热或弛张热。大部分患者经治疗5~7天后,体温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少数患者于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天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或马鞍热。发热时常伴较剧烈眼眶痛,肌肉、头痛、骨及关节疼痛,极度乏力,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患者于发热期的呼吸、脉搏加快。早期体征有颜面、颈、胸皮肤潮红,眼结合膜充血及浅表淋巴结肿大。恢复期常因显著衰弱而需数周后才能完全恢

登革热

(一)典型登革热1. 所有患者均发热。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5~7d,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d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2.全身毒血症状 发热时伴全身症状,如头痛、腰痛,尤其骨、关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脉搏早期加快,后期变缓。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3.皮疹 于病程3~6日出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

登革热吃什么好呢

登革热病毒可以使亚洲的孩子出现出血热的现象,这种病毒的潜伏期在一个星期左右,在发病前期会出现突然头痛,恶寒,高热的现象,有的患者还会伴有厌食,乏力和恶心呕吐。发烧可以达到四十度左右而且可以持续四五天才会下降。 在登革热的急性发作期要进行卧床休息,可以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流质和半流质的食物,比如米汤,面片等。还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鱼虾,豆制品,动物肝肾,牛奶等,并且还要注意饮食要清淡,不能吃一些辛辣的食物。 出现登革热之后要吃一些可以健脾和胃,凉血解毒,清热泻火的食物,多吃一些高维生素,高蛋白质,高糖的容

登革热的特征有哪些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由伊蚊所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在世界上的主要流行地区为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地区,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有过流行,登革热的发病季节与雨季有关。在地方性流行区发病者多为儿童。 登革热的主要特征是突发高热,患儿在24小时内体温可高达40℃。在高热的同时,有头痛、眼球后疼痛、全身肌肉疼痛、骨骼和关节疼痛等症状。有的患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并且可见颜面潮红、结合膜充血和浅表淋巴结肿大。 登革热的发热特点是突然高热,发热持续5~7天后骤然退热,热退后1~2天体温可再度升高,

登革热有哪些表现

登革热临床表现主要以出血倾向和皮疹为其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全身疼痛、发热、乏力症状。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的严重程度不同,一般分为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三型。临床上将登革热分为典型、轻型与重型。登革出血热分为无休克的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潜伏期通常为5~8天。 1.典型(普通型)登革热 (1)发热:通常起病迅速,患者有畏寒或寒战症状,高热,24~36h内体温升高达39~40℃,多数

控制登革热的现场处理措施

1、确定疫点及疫情。无论城市或乡村,证实登革热发生或流行时,应划定疫点、疫区,为采取处理措施的实施范围划定界线。 2、传染源确认与管理。 (1)人群中各类登革热病例(三种类型)按标准确认,这三种类型病人都按传染源管理。急性病人要求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就地治疗。隔离室应有防蚊措施,如纱窗、纱门、蚊帐,并在隔离室周围100米范围内定期杀灭伊蚊成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在病人较多的疫区,应就地设置临时隔离治疗点,尽量避免远距离就医,减少传播机会。 (2)对登革热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要进行15天防蚊医学观察。对

登革热会人传人吗

不会。 登革热是蚊媒传播疾病,除了通过带病毒的蚊子经叮咬吸血传播外,通过其他途径传播的可能性非常小。登革热病人或带登革病毒的动物不会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将病毒传播给其他人,因此,不用担心接触病人或动物会被传染上登革热。而且,本病不会直接由人传人。

预防登革热 有效隔离

病媒蚊叮咬登革热病患后就具有了传染病毒的能力,登革热病毒的传播也是必须由病蚊叮咬才能从人传给人。因此有效的隔离是预防疾病区域性扩散的有效方法。如果出现发热、头痛等登革热类似症状要马上到医院就诊,发现和确诊的病人最好住院隔离或者注意做好居家隔离,避免登革热病毒再次通过蚊子叮咬造成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