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腹股沟直疝的饮食

腹股沟直疝的饮食

1)猪肉120克、梧桐树根,八月瓜根、苍耳子各10克。炖服,每日1次。

2)小茴香15克,食盐4克,青皮鸭蛋2个。将小茴香和食盐同炒熟研未,与打入碗中的鸭蛋拌匀,在油锅中煎成蛋饼,每晚临睡时以温米酒送服,每4日为一疗程。

3)补骨脂50克,盐炒研末,加入黑芝麻25克,每次服9克,每日2次。

4)蒜头皮20克,熬水,每日服用数次。蒜头皮即粘贴蒜肉之衣,约1000克的蒜头,可剥皮20克。

腹股沟直疝与斜疝有何区别

腹股沟斜疝是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块,开始肿块较小,仅在病人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或婴儿啼哭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块肿可自行回纳,消失不见右侧腹股沟直疝较为多见。

腹内脏器和组织经腹壁下动脉内侧黑塞尔巴赫(Hesselbach)三角突出体表为腹股沟直疝。年老体弱,腹壁肌肉、腱膜、筋膜退化,腹壁强度降低,在腹内压增高的作用下可发生直疝。巨大直疝使腹股沟管后壁强度明显减弱或缺如也可并发直疝。

腹股沟斜疝在很多方面都是与直疝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病年龄: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直疝多见于老年人。

2、疝块外形:斜疝的疝块为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直疝的疝块为半球形,基底较宽。

3、疝突出途径:斜疝是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直疝是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入阴囊。

4、回纳疝块后压住疝环:斜疝可不再突出;直疝的疝块仍可突出。

5、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斜疝的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直疝的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的内侧。

6、精索与疝囊的关系:斜疝发生时,精索在疝囊后方;直疝者精索是在疝囊的前外方。

7、嵌顿机会:斜疝发生疝嵌的机会较多;直疝发生嵌顿的机会极少。

腹股沟直疝诊断鉴别

诊断依据

1.耻骨结节外上方出现的可复性半球形肿块。

2.肿块回纳后,指压内环,增加腹压肿块仍可出现。

3.术中证实疝囊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

鉴别诊断

1.半月线疝:位置较低的半月线疝,容易和腹股沟直疝相混淆,鉴别的要点是腹股沟直疝经直疝三角突出,其位置相对半月线疝较低,而半月线疝通过腹横筋膜弓突出。

2.膀胱上外疝:下腹部腹直肌外缘出现一半球状包块,站立时出现,卧位消失,常伴有不同程度疼痛,但极少发生嵌顿,本病表现与腹股沟直疝酷似,部分病人甚至同时合并有腹股沟直疝,应注意与之鉴别。

3.腹股沟斜疝:直疝与斜疝的鉴别。

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的表现一样吗

两者均表现为腹股沟区(也就是两侧大腿和腹部相连的区域)出现可暂时消失性的肿块。开始肿块较小,仅在患者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或患儿啼哭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肿块可自行回纳、消失。一般无特殊不适,有时伴局部胀痛和不适。

区别在于腹股沟斜疝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发生疝气嵌顿的几率较大,而腹股沟直疝多见于老年人,发生疝气嵌顿的几率极少。

当然,即使是一名专科医师,有时要单凭体格检查来区分直疝还是斜疝也并不容易。

腹股沟直疝的饮食

腹股沟直疝食疗方

1)猪肉120克、梧桐树根,八月瓜根、苍耳子各10克。炖服,每日1次。

2)小茴香15克,食盐4克,青皮鸭蛋2个。将小茴香和食盐同炒熟研未,与打入碗中的鸭蛋拌匀,在油锅中煎成蛋饼,每晚临睡时以温米酒送服,每4日为一疗程。

3)补骨脂50克,盐炒研末,加入黑芝麻25克,每次服9克,每日2次。

4)蒜头皮20克,熬水,每日服用数次。蒜头皮即粘贴蒜肉之衣,约1000克的蒜头,可剥皮20克。

什么是腹股沟疝

顾名思义,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称「疝气」。 腹股沟区位于下腹壁与大腿交界处,根据疝突出部位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腹股沟疝可以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但由于两种腹股沟疝手术方式没有什么差别,目前临床上在诊断腹股沟疝时并不刻意加以区分。

股疝和腹股沟疝的手术方法一样吗

手术方式并没有大的差别。

虽然股疝和腹股沟直疝、斜疝的发生部位略有不同,但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腹股沟疝修补材料的发展和外科医师对腹股沟解剖的深入了解,三者的手术方式并没有什么差别。

主要手术方式是用聚丙烯为主的补片对局部组织缺损进行修补,传统的手术方式不用补片,虽然手术费用低,但术后疼痛感明显,复发率高,已逐渐被淘汰。

腹股沟疝气是怎么形成的 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的鉴别诊断要点

腹股沟斜疝和直疝主要有以下区别:

第一个,疝突出的位置不同:腹股沟区位于下腹壁与大腿的交界处,此处有一根动脉叫做腹壁下动脉,在这根动脉的内侧突出的疝被称为腹股沟直疝。而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突出的疝气被称为腹股沟斜疝。

第二,腹股沟直疝极少发生嵌顿,而腹股沟斜疝发生的嵌顿机会却比较多,应当引起重视。

医生有一个简单的小方法初步区分这两种疝:先将鼓出来的包块小心地回纳进去,然后用手指压住腹股沟中间略偏上的地方,再使劲咳嗽。如果疝块不再突出,就是斜疝,否则就是直疝。另外斜疝会进入阴囊,而直疝一般不进入阴囊。 当然,即使是一名专科医师,有时要单凭体格检查和症状来区分直疝还是斜疝也并不容易。


疝气分几种 腹股沟直疝

凡腹腔内器官于腹股沟三角处脱出者,称腹股沟直疝。此病好发于40岁以上男性,较斜疝少见,如在60岁以上老年者常为双侧性。本病的诊断:于耻骨结节处上方,可摸到圆而软的肿块,站立时鼓出,即肿块隆起,平卧时肿块消失,不下降到阴囊,不会发生嵌顿或绞窄。


疝气如何鉴别诊断

实际上,鉴别诊断并不困难 。述疾病共有的基本特点是:非可复性肿块,肿块上界不进入外环或内环 无“疝柄”,亦无咳嗽冲击感。

切口疝容易与这些疾病混淆

和小肠疝其它类型如直疝、斜疝、股疝、脐疝、白线疝、嵌顿疝、绞窄疝等鉴别。

腹股沟直疝(疝气)容易与这些疾病混淆直疝不进入阴囊藉此可与斜疝鉴别,亦可在回纳疝块后按压内环。疝块仍然突出。在术中可根据疝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判断,直疝疝环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

脐疝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与腹股沟斜疝,直疝以及股疝的鉴别诊断

腹股沟在哪

1、腹股沟在哪

鼠蹊部、鼠蹊或腹股沟(拉丁语:regio inguinalis),是指人体腹部连接腿部交界处的凹沟,其附近区域称为腹股沟;位于大腿内侧生殖器两旁,在人体解剖学上属于腹部。腹股沟部有深、浅的淋巴结群,为下肢、腹壁下部浅层及外生殖器等的淋巴管所汇集和经过的地方,因此上述各部分有炎症时,常波及这些淋巴结群;由腹后壁到下肢的主要血管、股神经等都通过此处。

腹股沟区位于髂前上棘水平线与腹直肌外缘和腹股沟韧带之间。该区部分局部呈水平位,负重增大;肌层纤维方向趋于一致,屏壁能力减弱;且又有器官贯穿,致壁出现裂隙即形成腹股沟管;集诸多因素,该局部为腹前外侧壁最薄弱局部,而后者则与之关系最大2、腹股沟的相关疾病

2.1折叠腹股沟斜疝,斜疝从腹壁下动脉的外侧腹股沟内环突出,向下、向前、斜行进入腹股沟管,可穿出腹股沟外环进入阴囊。直疝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直接向外突出,不经内环,不进入阴囊。腹股沟斜疝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两 种。先天性斜疝是由于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全,与腹腔相通所致。后天性斜疝发生的原因是腹内压升高和腹股沟管内环松弛所致。

2.2、折叠腹股沟直疝

直疝多是腹壁肌肉薄弱和腹内压升高的结果。对1岁以内的婴儿斜疝,可用疝带压迫治疗,随其成长发育,有可能治愈。对嵌顿性疝或可复性疝原则上都应采用手术疗法,对不易手术的患者,可用疝带治疗,亦有通过腹腔镜进行疝修补手术。

3、腹股沟的区域

为前外下腹部两侧的三角形区域。其内侧界为腹直肌外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缘的水平线,下界为腹股沟韧带。该区由浅及深分为7层:皮肤、皮下组织、浅筋膜(scarpa筋膜)、肌肉层(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腹膜。该区为腹壁薄弱区。腹股沟疝是指发生于这个区域的腹外疝,分为斜疝、直疝。

腹股沟直疝和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法一样吗

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腹股沟疝修补材料的发展和外科医师对腹股沟解剖的深入了解,腹股沟直疝和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式并没有什么差别,所以目前临床上在诊断腹股沟疝时并不刻意加以区分直疝还是斜疝 。

腹股沟直疝的症状是什么

腹脏内脏自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Hesselbach三角) 直接脱出形成的疝,称为腹股沟直疝(direct inguinal hernia)。好发于中老年人和体弱者,与直疝三角区的肌肉和筋膜发育不全、肌肉萎缩退化以及腹内压力升高等诸多因素有关,巨大斜疝使腹股沟管后壁强度明显减弱或缺如也可并发直疝。

典型症状: 下腹部包块(70%) 股三角区压痛(65%) 左下腹部可触及压痛性包块(65%) 下腹部钝痛和酸胀感(60%)

1.耻骨结节外上方出现的半球形可复性肿块,直立时出现,平卧时消失;不需手法复位,极少发生嵌顿(疝囊颈宽大),多见于老年人,极少发生在女性和儿童。

2.肿块基底宽,罕见坠入阴囊。

3.肿块回纳后,指压内环。

4.直疝三角可触及明显的腹壁缺损。

5.若部分膀胱壁构成滑动性疝的一部分,则可出现膀胱刺激症状。

相关推荐

根治疝气的两种土方法

步骤/方法:1这是一个内服外敷的特效方,内服方:橘核,木香,荔枝,柴胡还有厚朴各10克,川楝子,白芷,桃仁,青皮,小茴香各7克,大茴香,海藻,昆布各3克,加水煎服;外用方:青盐,雄黄,白矾,花椒,樟脑粉各10克,蓖麻子50粒,共研成细末,分成5份,每次讲一份粉末用开水调成糊状,敷在左手手心,一天换一次,内服外敷同时进行,轻者一次,重者两次可治愈。2这个特效方是针对腹股沟直疝的,用荷梗即藕杆,不拘数

什么是疝气

疝气,即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的疝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腹壁疝多由于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肥胖、用力排便、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腹内压增高,迫使腹腔内的游离脏器如:小肠、盲肠、大网膜、膀胱、卵巢、输卵管等脏器通过人体正常的或不正常的薄弱点或缺损、孔隙进入

腹股沟直疝应该做哪些检查

腹股沟疝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在某些特殊情况才进行影像学检查。1.消化道造影或钡灌肠检查 可发现腹股沟区肠襻影,特别是滑疝。2.静脉肾盂造影和膀胱造影 观察疝是否累及泌尿生殖系统,如滑疝和膀胱的关系。3.疝造影术 1967年Ducharme将造影剂注入腹腔,观察腹膜有无突出存在,又称为腹膜造影术,有助于发现某些腹股沟区微小和初发的疝或某些罕见疝,如会阴疝、闭孔疝等,尤其是疑有

小儿疝气的治疗偏方

小儿疝气验方一验方组成:田鸡(青蛙)4只(去头及内脏)黑豆120克。功能主治:小儿阴囊疝气用法用量:炖服,每日一剂。*附注:疝气指少腹附痛、牵引睾丸及睾丸偏大等病患。小儿疝气验方二验方组成:松树蚂蚁窝1个 大枫叶 香茅草各240克功能主治:疝气用法用量:煎水外洗,每日二次*附注:泛指体腔内容物向外突出的病症,多伴有气痛的症状,所以又称为“小肠气”、“小肠气痛”或“盘肠气 ”。临床上常见的有腹股沟直

小儿肠疝气有哪些原因

疝气又名小肠气,是腹内脏器由正常位置经腹壁上孔道或薄弱点突出而形成的包块。一般是咳嗽、便秘、生气、重体力劳动、排尿困难等因素引起腹腔压力突然增高冲破疝环腹膜所致。小儿常因啼哭引起。疝气一般发生率为1-4%,男生是女生的10倍,早产儿则更高,且可能发生於两侧。小儿疝气有可能会在出生后数天、数月或数年后发生。通常在小孩哭闹、剧烈运动、大便干结时,在腹股沟处会有一突起块状肿物,有时会延伸至阴囊或阴唇部位

怎样的疾病叫做疝气

疝气,又名小肠气,是腹内脏器由正常位置经腹壁上孔道或薄弱点突出而形成的包块。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疝气多是因为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过肥、用力排便、妇女妊娠、小儿过度啼哭等原因引起。男女老幼均可发病,向体外突出的疝内容物不是气体,多为小肠和其他脏器,女孩多为卵巢和输卵管,有时按压平躺可消失,伴有不同程度酸、胀、痛感,有少数无痛感。

疝气的介绍

疝气,即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的疝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腹壁疝多由于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肥胖、用力排便、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腹内压增高,迫使腹腔内的游离脏器如:小肠、盲肠、大网膜、膀胱、卵巢、输卵管等脏器通过人体正常的或不正常的薄弱点或缺损、孔隙进入

腹股沟直疝的症状有哪些

1.耻骨结节外上方出现的半球形可复性肿块,直立时出现,平卧时消失;不需手法复位,极少发生嵌顿(疝囊颈宽大)。多见于老年人,极少发生在女性和儿童。2.肿块基底宽,罕见坠入阴囊。3.肿块回纳后,指压内环4.直疝三角可触及明显的腹壁缺损。5.若部分膀胱壁构成滑动性疝的一部分,则可出现膀胱刺激症状。

成人腹股沟疝气的病因

成人型腹股沟疝气是相当常见的疾病,疝气成因为长时间腹垫上升所致,比较常见的情况有慢性咳嗽、长期便秘、或是尿道疾病造成排尿不顺等,进而造成疝气。成人腹股沟斜疝,多为右侧,也可两侧发病,一般发病早期无明显症状;仅在腹股沟区出现一个梨形或椭圆形包块,可有坠胀感觉,随后包块经常反复出现。当成人长久站立、行走或体力劳动,儿童玩耍腹内压增高时出现;休息或平卧后腹内压降低时包块又消失。病程较长时包块往往可以坠入

疝气病的诊断方法

1.疝气病的检查应该到普外科,做B超就可以确诊;2.对无合并症的脐疝患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心电图,肝功能检查为主;3.对合并有肺部腹部其他疾病而诊断未明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心电图,肝功能检查和血肌酐,血尿素氮(BUN),胃肠道疾病的超声检查。实际上,疝气病的鉴别诊断并不困难。述疾病共有的基本特点是:非可复性肿块,肿块上界不进入外环或内环无“疝柄”,亦无咳嗽冲击感。切口疝容易与这些疾病混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