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巧克力可令女性骨质疏松

巧克力可令女性骨质疏松

妇女原本就因为巧克力可能会使她们肥胖而对吃巧克力有所顾忌。现在,坏消息陆续传来──经常吃巧克力有可能会导致弱骨和骨质疏松。

妇女原本就因为巧克力可能会使她们肥胖而对吃巧克力有所顾忌。现在,坏消息陆续传来──经常吃巧克力有可能会导致弱骨和骨质疏松。而这意味着增加骨折的机会。澳洲西澳大学学者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报告,他们观察了一千多名70至85岁女性在进食巧克力数星期后的骨质情况后发现,每天吃巧克力的妇女,其骨密度不如每周吃不足一次的妇女。

“可可粉和巧克力被宣传对心血管功能有很多好处。但实际上,吃巧克力对其他器官系统的影响却没人研究过。”这项研究对防止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可能有深远意义。”经调查发现,每天吃巧克力的妇女髋骨、颈骨、胫骨和脚后跟骨的骨密度较低。研究者相信,原因可能是巧克力含有草酸酯和糖。草酸酯会减少钙的吸纳量,糖则与钙的代谢有关。而钙又会对维持健康的骨质起到重要的作用。

更年期骨质疏松怎么办 骨架和骨质量比女性大

骨质疏松更加“青睐”女性,与女性绝经后快速丢失相比,男性骨量丢失过程缓慢。又因男性的骨架和骨质量比女性大,横截面积也比女性大25%-30%左右,所以,男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及发生骨折的几率低于女性。但是,男性骨质疏松的危害性一点也不比女性低。

中年人补钙的误区

误区一:补钙能治好骨质疏松

许多老年人以为,人老了,骨头脆了,所以要吃钙片,来防治骨质疏松,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是人体衰老的表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一般在30—35岁左右达到一生中所获得的最高骨量,称为峰值骨量。

此后,就开始骨丢失,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在绝经后1—10年,骨量丢失速率明显加快,男性不存在快速骨丢失期。

由此可见,要想老来骨头硬朗,就得在35岁之前打好基础。底子厚了,到老年才剩得多。所以,老年人大量补钙并不能逆转骨量减少的趋势,也不可能治愈骨质疏松。

误区二:不辨病因治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原发性骨质疏松和继发性骨质疏松。女性绝经期后出现的骨质疏松,老年男性出现的骨质疏松都属于原发性的骨质疏松;由某些疾病或某些诱因(如药物)而引起的骨质疏松则属于继发性的骨质疏松。

不同类型的骨质疏松,治疗手段不一样,千万不能不加区分,一律补钙,否则会出现并发症。继发性的骨质疏松,如钙营养不良等引起的骨质疏松,补充钙剂就非常有效;而对于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就不能依靠补钙来治疗。

绝大多数老年人发生的骨质疏松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这类老年人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比如绝经期女性可补充雌激素等,盲目补钙没什么作用。

骨质疏松的三大分类

骨质疏松分为三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病因各异。

原发性骨质疏松又分为两型。其一为I型,即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与卵巢功能衰退、血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密切相关。绝经后由于雌激素减少,骨吸收远快于骨形成,造成骨量不断丢失而导致骨质疏松。这种类型的患者脊椎与桡骨下端骨折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其二为Ⅱ型,即老年退化性骨质疏松,主要病因是性激素减少和肾功能生理性减退,骨皮质和骨松质均受影响。这类患者除椎体骨折和前臂骨折外,还容易发生股骨颈骨折。

继发性骨质疏松:由后天性因素诱发,包括物理和力学因素,如长期卧床等;内分泌疾病,如甲亢、糖尿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垂体病变、肾上腺皮质或性腺疾病等;肾病、类风湿、消化系统疾病导致的吸收不良、肿瘤病变等;药物的应用(糖皮质激素、肝素和免疫抑制剂等)。

特发性骨质疏松:指男性发病年龄小于50岁、女性发病年龄小于40岁的骨质疏松,无潜在疾病,发病原因不明。

骨质疏松的分类

骨质疏松分为三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病因各异。原发性骨质疏松又分为两型。其一为I型,即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与卵巢功能衰退、血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密切相关。绝经后由于雌激素减少,骨吸收远快于骨形成,造成骨量不断丢失而导致骨质疏松。这种类型的患者脊椎与桡骨下端骨折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其二为Ⅱ型,即老年退化性骨质疏松,主要病因是性激素减少和肾功能生理性减退,骨皮质和骨松质均受影响。这类患者除椎体骨折和前臂骨折外,还容易发生股骨颈骨折。继发性骨质疏松:由后天性因素诱发,包括物理和力学因素,如长期卧床等;内分泌疾病,如甲亢、糖尿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垂体病变、肾上腺皮质或性腺疾病等;肾病、类风湿、消化系统疾病导致的吸收不良、肿瘤病变等;药物的应用(糖皮质激素、肝素和免疫抑制剂等)。特发性骨质疏松:指男性发病年龄小于50岁、女性发病年龄小于40岁的骨质疏松,无潜在疾病,发病原因不明。

骨质疏松的分类

第一类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该型又分2型,Ι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见于绝经不久的妇女。Π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多在65岁后发生。占发病总数的85%~90%

第二类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等一些因素所诱发的骨质疏松症。只 占发病总数的10%~15%。

第三类为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8~14岁的青少年或成人,多半有遗传家庭史,女性多于男性。妇女妊娠及哺乳期所发生的骨质疏松也可列入特发性骨质疏松。占少数。

老年人骨质疏松有什么发病特点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症状之一是骨骼疼痛,有时是周身疼痛,更突出的是腰骨痛;症状之二是腰弯、背驼,身材缩短;症状之三是骨折,这也是骨质疏松的最大危害,实际上身材缩短就是多次发生脊椎椎体骨折的结果。虽然大多数骨折并不直接引起死亡,但却有很高的致残性,特别是髋部骨折。

老年人骨密度分布以髋部变化最显著

研究人员介绍,我国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已达9000多万人,骨质疏松症的患病趋势不容忽视。目前,我国已有研究天津、上海、长沙、成都、青岛等地区正常人骨密度水平及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特点,但尚无确切的全国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尤其是广州地区同类研究不多,中老年人群的研究少见。

研究人员对广州地区1024例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的骨密度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的腰椎骨密度没有随增龄持续降低,但髋部骨密度随着增龄逐渐降低;而女性的腰椎及髋部骨密度都随着年龄的增加呈明显降低趋势。而且,从60岁开始,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髋部的骨密度都显著低于腰椎。“这说明老年人骨密度分布以髋部变化最显著。”

研究人员提醒,对中老年人骨密度测量有诊断意义的部位应该首选髋部。

广州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53.7%

研究结果显示,广州地区的中老年人骨量减少症总患病率约为33.1%,其中男性为43.7%,女性为24.5%。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总患病率为53.7%,男性为39.1%,女性为65.6%。而10年前的一份根据1160例40岁以上广州市内及郊区乡村居住20年以上的男女性人群的调查显示,广州地区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男性为5.9%,女性为19.6%。因此,目前,广州地区中老年人患有骨质疏松症的男性和女性分别增加了3.3成和4.6成。

研究人员提醒,老年骨质疏松的患病率远高于普通人群,防治骨质疏松症与骨折的发生是整个社会必须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

中老年女性

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达80.8%

数据显示,中老年女性总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约为65.6%,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则高达80.8%,明显高于男性。女性在50~59岁组骨密度值开始下降明显,60~69岁组骨密度值出现明显的骨质疏松改变,而此时正为女性绝经后5~10年阶段,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有直接关系。

女性进入老年初期的累积骨丢失量约占终生骨量丢失的72%,女性50岁以上大多数已绝经。绝经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破骨细胞活性明显增强,骨转换增高,骨量丢失加速,结果导致绝经后及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研究人员还发现,骨量减少在女性40~49岁和50~59岁年龄组较高,分别为41.4%和37.5%,随着年龄增长迅速下降,骨质疏松患病率迅速增高,因此,女性应注意早期进行50岁绝经前后女性骨密度测定筛查工作,积极防治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可以有效地减少骨质疏松与骨折的发生。

研究人员提醒,绝经后及老年女性,应注重早期骨密度筛查,防治骨质疏松症与骨折的发生。

中老年男性

骨折后致残率死亡率高女性4倍多

同时,报告指出,广州地区中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39.1%,骨量减少症患病率为43.7%,在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人群中占一定比例。

报告指出,大多数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在骨量低的人群。从50岁开始,男性骨量减少症患病率高于女性,而且,男性发生骨质疏松症性骨折后的致残率、死亡率高于女性4倍多。

研究还表明,男性在70~79岁组髋部骨密度值出现明显下降,表现为骨质疏松改变。其可能原因与性激素水平下降、体力活动缺乏、日照时间减少,饮食中钙、维生素D缺乏等环境因素有关,遗传因素也是重要的患病因素。

研究人员提醒,男性骨质疏松往往被人忽视,中老年男性骨量减少症及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均不低,随着寿命的延长,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病率逐年增高,因此,中老年男性应从50岁开始重视骨质疏松症预防。

骨质疏松症患者如何进行分类

骨质疏松症(有时也简称为骨质疏松)可分为以下几类:

(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如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等。

(2)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如甲亢性骨质疏松症、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等。

(3)原因不明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如遗传性骨质疏松症等。

根据骨质疏松发生的范围又可分为以下两类:

(1)全身性骨质疏松症:如老年性骨质松症、甲亢性骨质疏松症等。

(2)局限性骨质疏松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性骨质疏松症、肢体石膏固定后引起的局部骨质疏松症等。

骨质疏松症如何进行分类呢,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很简单的骨质加快丢失的表现,骨质易脆而增加老人的的风险,关于女人而言,更年期的女人荷尔蒙削减是加快骨质丢失的原凶,而关于男性而言,雄性激素相同具有保持骨质密度的功用。

骨质疏松的分类有哪些呢

(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如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等。

1、老年性骨质疏松常伴有疼痛,患者也会身高缩短,驼背。躲在疼痛后出现。

2、绝经后骨质疏松一般是绝经后发病,多在绝经5-10年内。患者会腰背疼痛,易发生骨折。

(2)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如甲亢性骨质疏松症、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等。

(3)原因不明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如遗传性骨质疏松症等。

根据发生的范围骨质疏松的分类又可有以下两种:

(1)全身性骨质疏松症:如老年性骨质松症、甲亢性骨质疏松症等。

(2)局限性骨质疏松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性骨质疏松症、肢体石膏固定后引起的局部骨质疏松症等。

为何摔倒的多是老太太

现在的大部分的老人都是患有轻微的或者是比较重的骨质疏松,并且还有绝经后女性也开始成为骨质疏松症高发人群了。

因为女性更年期时,随着卵巢功能减退导致雌激素水平下降,使骨的吸收和重建失去平衡,骨质逐渐变脆。

女性绝经后,骨量大量流失,使骨质密度下降加快,很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这也是为什么摔倒的大多是老太太而不是老大爷。

在我国,60~70岁的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为1/3,80岁或80岁以上的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为2/3。男性骨质疏松发病率相比女性要低得多。

近有一个来自上海市的相关人士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一般在60岁以上男性患有骨松发的概率是14.6%,并且其中大部分都是在80岁以后才开始出现这个疾病的。

遗憾的是,大部分人对于这个“隐形杀手”存在不少认识误区。比如:常见的弯腰驼背,被大部分人视为伴随年老的自然现象。其实,驼背恰是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典型症状。

患者任由骨量流失,无法承受身体自身重量,后容易演变成连咳嗽喷嚏、提拎重物、睡觉翻身等都会突发骨折的“骨脆脆”状态。

骨松就诊宜早不宜迟,万一骨折应与骨科医生配合,手术是骨松治疗的一个重要方法,同时应积极地进行抗骨松药物治疗。

因为手术只解决了骨折的问题没有解决骨质疏松的问题,多数患者一旦发生骨折后,再发骨折的风险非常高。如果发生过1次椎体骨折,相比正常人群再发骨折的风险将高出6~12倍。

如何防摔倒后引发严重的骨折?应奇峰认为:骨折前或是一次骨折后,光补充钙和维生素D不够,还要进行抗骨吸收治疗和促骨形成的双向治疗。

这好比是除了抗骨吸收会“省钱”,还要能促骨形成能“挣钱”,这样骨髂才有强度与韧性的“积余”。

因为骨骼康复需要运动刺激,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慢跑、打太极拳、快走等运动,这些运动对骨骼产生压力,可增强骨密度。

相关推荐

骨质疏松不宜吃什么 不宜吃糖过多

骨质疏松患者不宜过多食用糖果、甜点、蛋糕、巧克力等含糖较高的食物,摄入糖分过多,也会影响钙的吸收,使机体缺钙,加重骨质疏松症的病情。

中老年人补钙误区

补钙能治好骨质疏松 许多老年人以为,人老了,骨头脆了,所以要吃钙片,来防治骨质疏松,其实不是这么回事。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是人体衰老的表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一般在30—35岁左右达到一生中所获得的最高骨量,称为峰值骨量。 此后,就开始骨丢失,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在绝经后1—10年,骨量丢失速率明显加快,男性不存在快速骨丢失期。由此见,要想老来骨头硬朗,就得在35岁之前打好基础。 底子厚了,到老年才剩得多。所以,老年人大量补钙并不能逆转骨量减少的趋势,也不能治愈骨质疏松。 钙补得

中老年补钙 老人健康补充钙质远离三个误区

误区一:补钙能治好骨质疏松 许多老年人以为,人老了,骨头脆了,所以要吃钙片,来防治骨质疏松,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是人体衰老的表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一般在30—35岁左右达到一生中所获得的高骨量,称为峰值骨量。此后,就开始骨丢失,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在绝经后1—10年,骨量丢失速率明显加快,男性不存在快速骨丢失期。由此见,要想老来骨头硬朗,就得在35岁之前打好基础。底子厚了,到老年才剩得多。所以,老年人大量补钙并不能逆转骨量减少的趋势,也不能治愈骨质疏松。 误

骨质疏松的三大症状

骨质疏松的三大症状: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患者随之增加并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骨折,以脊柱、髋部及腕部骨折多见。但不同的种族、不同的生活环境及遗传背景不同,骨质疏松患病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也是不同的。 骨质疏松症分为三大类。 ①原发性又分为两种类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由破骨细胞介导,最常见于绝经不久的女性(多在51~65岁),为高转换型;老年性骨质疏松多在65岁以后发生,与高龄、慢性钙缺乏、骨形成不足有关。 ②继发性者常继发于其他疾病,如内分泌代谢病

中老年人补钙注意事项

一:补钙不一定能治好骨质疏松 许多老年人以为,人老了,骨头脆了,所以要吃钙片,来防治骨质疏松,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是人体衰老的表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一般在30—35岁左右达到一生中所获得的最高骨量,称为峰值骨量。此后,就开始骨丢失,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在绝经后1—10年,骨量丢失速率明显加快,男性不存在快速骨丢失期。由此见,要想老来骨头硬朗,就得在35岁之前打好基础。底子厚了,到老年才剩得多。所以,老年人大量补钙并不能逆转骨量减少的趋势,也不能治愈骨质疏松

老年人骨质疏松的症状

认识和了解骨质疏松最重要的当然是知道骨质疏松的症状,我们如果懂得了骨质疏松的症状,一旦出现这些症状我们就懂得了是患上骨质疏松。 临床类型按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大类: 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指单位体积骨量减少、骨组织细微结构退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改变,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以前者为多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2个亚型。 Ⅰ型骨质疏松症:又称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年龄多在绝经后至70岁。主要见于女性,女∶男为6∶1。骨质疏松以骨松质为主,最常见的骨折部位以椎体和远

老年人骨质疏松的症状

临床类型按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大类: 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指单位体积骨量减少,骨组织细微结构退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改变,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以前者为多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2个亚型。 Ⅰ型骨质疏松症:又称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年龄多在绝经后至70岁,主要见于女性,女∶男为6∶1,骨质疏松以骨松质为主,最常见的骨折部位以椎体和远端桡骨多见,主要发病因素为雌激素缺乏。 Ⅱ型骨质疏松症:又称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发病年龄多在70岁以上,女性略多于男性,女∶男为

男人为什么会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目前正是秋冬季,人们的身体比较虚弱,所以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的现象。对男人来说,骨骼也是“事故多发地”。传统意义上,骨质疏松是人们眼中的‘妇科病’,其实,男人一样会得骨质疏松,而且导致的伤残率和死亡率甚至高于女性。与女性相比,男性骨质疏松发生较早,速度更快。加之酗酒、性腺功能减退、使用皮质激素和吸烟成为男性骨质疏松四大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症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它最容易导致的是骨折,如腕骨、锁骨、髋骨、脊椎骨骨折,50%的人会终生残疾。疼痛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以

对于骨质疏松都有哪些认识误区

虽然骨质疏松疾病是一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骨科疾病,是有许多人对于这种疾病存在着许多的认识误区,这些误区会让患者的病情更加的严重,会让患者的身体受到进一步的影响,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对于骨质疏松都有哪些认识误区呢? 误区一: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症是一回事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系统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因而骨折的危险性大为增加,即使是轻微的创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在骨折发生之前,通常无特殊临床表现。该病女性多于男性,

老年人骨质疏松的症状

临床类型按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大类: 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指单位体积骨量减少、骨组织细微结构退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改变,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以前者为多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2个亚型。 Ⅰ型骨质疏松症:又称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年龄多在绝经后至70岁。主要见于女性,女∶男为6∶1。骨质疏松以骨松质为主,最常见的骨折部位以椎体和远端桡骨多见。主要发病因素为雌激素缺乏。 Ⅱ型骨质疏松症:又称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发病年龄多在70岁以上,女性略多于男性。女∶男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