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自汗和气虚自汗区别 气虚阳虚先补哪个
阳虚自汗和气虚自汗区别 气虚阳虚先补哪个
根据身体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判断。
1、如果患者阳虚不是特别严重的话,一般会先补气,因为气虚久了不补气的话,就会损伤阳气,导致阳虚补阳起不到相应疗效,可以通过服用些中成药或者是中药来进行治疗,常见的补气药物有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等。
2、如果患者阳虚较为严重,最好是气阳双补、温养气血,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人参、附子、黄芪等中药补阳益气,注意正常的作息及适度户外运动,避免气虚病况加重。
吃什么养胃 糯米
糯米在北方被称为“江米”,经常用来制作粘性小吃,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养血补虚、固表止汗的功效,对脾胃虚寒所致的胃痛、食欲不振、泄泻及气虚自汗、气短无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症有较好的食疗作用。但糯米不宜消化,一次不宜多吃,而且应趁热吃。
阳虚为什么会自汗
自汗指的是动不动就容易出汗,并且汗出不止的症状,而阳虚的人阳气虚弱,不固护肌表,进而导致津液外泄,如果运动的话自汗的症状也会更加严重,因为运动会消耗阴虚的人阳气。
阳虚的人因为阳气不足而导致自汗,而引起阳虚自汗的原因也有很多,比如经常进食生冷食物、受寒等等,除自汗外,阳虚体质的人还会伴有畏寒、倦怠等症状。
黄芪西洋参怎样一起吃 功效区别
西洋参:西洋参有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的功效,主治用于气虚阴亏、咳喘痰血、虚热烦倦、内热、消渴、口燥喉干、肺虚久嗽等症状,常用量为3~6g。
黄芪: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常用于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久溃不敛、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常用量为9~30g。
黄芪枸杞泡水喝的功效 黄芪的功效
黄芪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等,主治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
补气的中药有哪些 黄芪补气升阳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灸用。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能主治: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
用法用量:煎服9-30g,蜜灸可增强其补中益气作用。
盗汗需与自汗相区别
盗汗
根据盗汗病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
轻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时许或在醒觉前1~2小时时汗液易出,汗出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适的感觉。
中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则可使睡装湿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这种类型的盗汗,病人常有烘热感,热作汗出,醒觉后有时出现口干咽燥的感觉。
重型盗汗的病人,汗液极易泄出。入睡后不久或刚闭上眼即将入睡时,即有汗夜大量涌出,汗出后即可惊醒,醒后汗液即可霎时收敛。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带有淡咸味,或汗出同时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湿,一夜非数次替换睡装则无法安睡,有个别重证病人能使被褥湿透,被褥较薄或用席子时,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迹。这些病人常伴有明显的烘热感,心情也表现的烦躁,汗后口干舌燥,喜欢凉水。平时可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颧红,头晕,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
轻型与中型盗汗,对身体损伤不会太大,但重型盗汗病人,时间久了常会使病情恶化,向“脱症”发展,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自汗
清醒时不因劳动而常自出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自汗证治》:“夫自汗,多因伤风伤暑,及喜怒惊恐、房室虚劳,皆能致之。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其临床表现,阳虚自汗,必恶寒;火热自汗,必燥热;伤湿自汗,困倦身重,天阴转甚,声如瓮出;伤风自汗,头疼身热,咳嗽烦闷,鼻塞流涕;伤暑自汗,身热口渴、烦躁面垢;痰证自汗,头眩呕逆,胸满吐痰;心虚自汗,怔忡恍惚;肝热自汗,口苦多眠;肾虚自汗,潮热咳嗽;脾虚自汗,倦怠少食(《证治汇补》卷三)。又肺虚、伤寒、温病、柔痉、霍乱等多种病证亦有自汗。详见阳虚自汗、气虚自汗、血虚自汗、虚劳自汗、心虚自汗、肺虚自汗、脾虚自汗、肝热自汗、痰症自汗、伤湿自汗等条。
白天不因疲劳,或无明显诱因而时时汗出,动辄益甚的症状。又称自汗出。多因营卫不和、热炽阳明、暑伤气阴、气虚阳虚等引起,可见于外感六淫或内伤杂病,前者多为实证,后者多为虚证。对营卫不和者,用桂枝汤以调和营卫,热炽阳明而高热烦渴,汗出脉洪大,治宜清热泻火,方用白虎汤。暑伤气阴,口渴舌红,脉大无力,治宜清暑益气生津,方用清暑益气汤。气虚自汗,气短懒言,汗多面白,治宜益气固表止汗,方用玉屏风散。阳虚自汗,汗多肢冷,纳呆便溏,治宜温补脾肾,方用金匮肾气丸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土茯苓对痛风有效吗 黄芪
黄芪的性味甘、温,归脾、肺经,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等功效,在临床上不仅可以去湿气,且对于湿气所引起的一些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表虚自汗、气虚水肿都可以起到改善作用,因此土茯苓搭配黄芪一起煮,也可以使去湿气的效果更好。
喝黄芪胖了什么原因 胖人可以喝黄芪泡水吗
胖人主要看体质是否合适,比如说表实邪盛、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痈肿初起、溃后热毒尚盛的胖子,是不宜喝黄芪泡水的。
但是如果是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的胖子,则适合喝黄芪泡水。
由于黄芪能够利尿消肿,由于气虚而容易水肿的胖子喝了黄芪水,还能够减轻一些体重呢。
阳虚自汗和气虚自汗区别
阳虚自汗和气虚自汗主要在病因、症状和治疗上有所区别,如:
阳虚自汗常因父母体质阳虚,或在胎儿期受寒,也可能是长期穿衣较少、食用寒凉食物,或在阴寒环境中工作,导致阳气虚弱。此外,纵欲过度,元阳消耗过多有可能导致阳虚自汗。
而气虚自汗往往是因为后天不足,如脾虚运化无力,气血生化无源,或过度劳累导致精气消耗过度,或长期过度用嗓致肺气虚等,气虚不能固摄腠理开合,遂出现自汗现象,要注意长时间气虚可进一步导致阳虚。
阳虚自汗,除了自汗的症状,还会伴有阳虚的症状,如出现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大便溏泄的症状。
气虚自汗,除了自汗症,患者往往还会出现疲乏无力、声低懒言、不欲动等气虚相关症状。
简单的说就是气虚的患者不一定会怕冷,但是阳虚的患者则有明显畏寒、怕冷的症状。
阳虚自汗的治疗需要温阳固表,而气虚自汗的治疗需要益气固表,所用药物是不同的;而且在日常调理上阳虚的人更要注重防寒保暖、避免寒冷食物,而气虚的人群更要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黄芪可以和红枣一起泡水喝吗 黄芪红枣泡水有什么功效
黄芪: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黄芪圆片,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红枣:味甘性温、脾胃经,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功能。现代药理研究现,红枣能使血中含氧量增强、滋养全身细胞,是一种药效缓和的强壮剂。
去湿气用芡实熟的好还是生的好 黄芪
黄芪味甘、性温,归肺、脾经,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生肌的作用,主要起到的是补气的作用,因此对于一些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的人群来说可以用茯苓来搭配黄芪一起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