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胆囊息肉行胆囊切除后对人体的影响

胆囊息肉行胆囊切除后对人体的影响

胆囊切除以后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如下:

1、导致结肠癌

胆囊被切除以后,患者患上结肠癌的几率将大大增加,最近几年许多学者发现不少结肠癌患者曾经都得过胆囊息肉。这主要是因为胆囊切除以后次级胆酸大量增加,这种物质会刺激结肠粘膜细胞,长时间这样的话,就会得结肠癌。

2、胆总管结石高发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胆囊切除以后胆囊切除以后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也上升不少,这是因为胆囊切除以后,胆囊对胆总管内流体的压力逐渐升高,引起了胆总管代偿性扩张,从而使得胆总管内的胆汁形成漩涡,最终形成结石。

3、导致胆管损伤

胆囊切除手术是肯定要碰到胆总管的,这样就胆总管就有损伤的几率,几率是0.29~2.3,并且胆总管损伤以后死亡率极高,很久以前达到了5~8,现在还有0.17。

4、消化不良

胆囊切除以后,患者再吃油腻的食物的时候,已经没有高质、足量的胆汁相助了,身体就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的不适症状。

可见胆囊切除以后对人身体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如果您不幸得了胆囊息肉的话,要考虑清楚了再做手术,最好征求一下医生的意见。毕竟医生在这方面是有丰富的经验的,他们会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一段时间以后身体都是会恢复健康的。

胆囊息肉是严重的病吗 胆囊息肉切除后要注意些什么

胆囊息肉切除后一般对于机体没有太大的影响,胆囊切除以后,胆管会代偿性的增宽,胆汁浓缩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大部分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的饮食水平,也有极少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脂肪泻等消化不良的症状。如果胆囊息肉出现恶变,胆囊息肉的手术并不是单纯的胆囊切除术,有可能需要切除部分的肝脏,肝外胆管,并做淋巴清扫。


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主要涉及到对胆囊息肉良恶性的判定,从而做到早期发现恶性病变及癌前病变,早期手术切除。1.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及手术指征(1)胆囊息肉的大小大部分学者已认为胆囊息肉的大小与其良恶性有关。小的胆囊息肉(直径<10mm),已被发现其绝大多数为良性病变,且可以保持许多年不发生变化。对于大的胆囊息肉则提示恶性病变。(2)年龄在胆囊息肉患者中胆囊腺瘤及胆囊癌的平均年龄以及胆囊息肉直径明显要比非肿瘤息肉性患者要大。(3)息肉的数目、形态单发、广基的息肉易癌变。胆囊息肉的恶性病变倾向发生在年龄大,单发,大的胆囊息肉。(4)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癌与胆囊结石之间的关系已比较明确,部分胆囊癌患者可同时合并胆囊结石,结石的长期刺激可促使胆囊上皮细胞增生而引发癌变。因此结石存在增加胆囊癌变危险性。(5)伴随临床症状恶性的胆囊息肉更倾向于伴随的临床症状。综合以上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对于年轻的胆囊息肉患者,若息肉直径小(以10mm为界)又完全没有症状,则没有必要手术;对于年轻的胆囊息肉患者,若息肉直径小且仅有消化不良症状(腹胀、嗳气等),可以保守治疗。而具有明显胆绞痛患者,尤其是伴有胆结石,行胆囊切除;对于息肉直径>10mm,又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应及早行胆囊切除。而对于息肉直径<10mm,并且不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可以观察,定期行超声探查。2.手术治疗对于息肉直径小于10mm、多个、有蒂的胆囊息肉患者,提示病变为假瘤性息肉可能性大,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首选。而对于息肉直径>10mm,又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提示为肿瘤性息肉,应行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术中常规行冰冻切片,以明确病理类别。如为癌性息肉,肿瘤局限于黏膜时可行单纯胆囊切除术;一旦肿瘤侵及肌层,就需要行扩大切除术,包括胆囊床肝脏楔形切除,淋巴结清扫。

胆息肉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胆息肉对患者的伤害非常的大,胆囊息肉病变临床并不少见,一般认为手术是根治的方法,但事实上并非所有“胆囊息肉”都须手术治疗。因其病变类型不同,大小不一,疾病转归亦不尽相同。胆囊息肉被确诊后,一般认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关键是确切判断病变的性质是属肿瘤性还是非肿瘤性,两者的治疗措施截然不同。前者有癌变可能,通常应作胆囊切除;后者为无癌变性息肉,除合并有胆囊结石或具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外,一般不需要作胆囊切除术。然而。术前对病变性质的判断有时比较困难。

大多数学者认为出现下列三种情况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1)息肉直径超过1.0厘米以上。

(2)息肉合并胆囊结石。

(3)息肉伴有临床症状。

对于息肉直径小于1.0厘米而无临床症状者,则可采用中医药物保守治疗,如息肉在短期内明显增大或其附着的胆囊壁有局限性增厚等变化时,则需要行胆囊切除术。

手术时机选择:胆囊息肉样病变术前有时难以定性。根据影响“胆囊息肉样病变”恶变危险程度的诸多高危因素,提出下列处理原则:

(1)单发病变、直径大于10mm、广基结节或蒂粗大者、位于胆囊颈部、年龄大于50岁。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同时具备以上5点者要及早手术切除,不要等到一切都水落石出再去手术。

(2)多发病变,伴有胆囊结石,即使有症状,年龄大于50岁,应当积极治疗胆结石,同时定期观察,不必急于手术。

(3)单发病变,小于10mm,无症状,年龄小于50岁,允许观察、随访;病变增大出现血流信号或形态有变化则应手术治疗。

(4)直径5mm以上息肉影,多普勒彩超检查病变部位有丰富血供提示为恶性新生物,要早期王术。不应等到10mm以上。

(5)息肉样病变伴有血液检查CEA(肿瘤标记物),测值明显升高且除外其他胃肠道肿瘤者要积极手术。

(6)胆囊息肉样病变,虽胆壁光滑不厚但有明显症状且反复发作者要密切观察,必要时应早期手术。

(7)对直径小于5mm无症状患者应间隔3到5个月随访检查。一旦病变增大症状明显或出现其他手术指征时须行手术治疗。

温馨提示:切除胆囊,不管任何一种手术方法,都容易引起息肉的移位再生、癌变,同时手术后有严重并发症,如食管反流性疾病、严重消化不良、严重腹泻、便秘等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免疫力会出现严重低下,一旦出现癌变,患者会在数月内死亡。值得一提的是最近研究表明,胆囊切除后有增加食道癌、胃癌、大肠癌发生率的可能性。

胆囊息肉手术治疗有哪些注意事项

对于胆囊息肉的治疗,直径较小,生长缓慢,没有癌变风险,多不考虑手术治疗的,但对体积大的或增大迅速的胆囊息肉患者可能就要手术治疗了,尤其是一些老年患者伴有症状,很有可能发生恶变,这种情况就需及时手术切除。

胆囊切除术一般都是采用开腹手术或微创腹腔镜手术进行,都是行胆囊切除,不保留胆囊的,而切除胆囊常会有一些并发症,如腹胀、腹痛、腹泻、食欲减退等不良反应。这些都是难以避免的。对于想保留胆囊的患者,可以选择微创保胆息肉去除术来治疗.

微创保胆息肉去除术手术时是用硬性胆道镜,通过微创手术去除胆囊息肉,而保留胆囊的一种手术方式。它利用人体的自然腔道完成手术,手术切口小,恢复快,患者痛苦少,术后生活质量高,是治疗胆囊息肉的最佳办法。

注意事项

因为胆囊手术也是做了全身的麻醉后才动手术的,所以为了防止肺部感染,动完手术的那几天应该让病人好好的休息,然后轻轻帮助病人翻身,轻轻的拍背,这样有利于防止感染。

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

1.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及手术指征

(1)胆囊息肉的大小现在大部分学者已认为胆囊息肉的大小与其良恶性有关。小的胆囊息肉(直径<10mm),已被发现其绝大多数为良性病变,且可以保持许多年不发生变化。对于大的胆囊息肉则提示恶性病变。

(2)年龄在胆囊息肉患者中胆囊腺瘤及胆囊癌的平均年龄以及胆囊息肉直径明显要比非肿瘤息肉性患者要大。

(3)息肉的数目、形态单发、广基的息肉易癌变。胆囊息肉的恶性病变倾向发生在年龄大,单发,大的胆囊息肉。

(4)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癌与胆囊结石之间的关系已比较明确,部分胆囊癌患者可同时合并胆囊结石,结石的长期刺激可促使胆囊上皮细胞增生而引发癌变。因此结石存在增加胆囊癌变危险性。

(5)伴随临床症状恶性的胆囊息肉更倾向于伴随的临床症状。

综合以上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对于年青的胆囊息肉患者,若息肉直径小(以10mm为界)又完全没有症状,那么就完全没有必要手术;对于年青的胆囊息肉患者,若息肉直径小且仅有消化不良症状(腹胀、嗳气等),可以保守治疗。而具有明显胆绞痛患者,尤其是伴有胆结石,行胆囊切除;对于息肉直径>10mm,又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应及早行胆囊切除。而对于息肉直径<10mm,并且不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可以观察,定期行超声探查。

2.手术治疗

对于息肉直径小(10mm)、多个、有蒂的胆囊息肉患者,提示病变为假瘤性息肉可能性大,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为首选。而对于息肉直径>10mm,又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提示为肿瘤性息肉,应行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术中常规行冰冻切片,以明确病理类别。如为癌性息肉,肿瘤局限于黏膜时可行单纯胆囊切除术;一旦肿瘤侵及肌层,就需要行扩大切除术,包括胆囊床肝脏楔形切除,淋巴结清扫。临床上LC治疗胆囊息肉会面临发现隐匿性胆囊癌(T1、T2)的问题。其中肿瘤的分期对于隐匿性胆囊癌选择适宜的处理方案是至关重要的。单纯的胆囊切除术对T1期的胆囊癌的治疗是有效的,但对于T2期肿瘤的治疗仍存在争议,即是否需要再次行局部淋巴结清扫及邻近组织的切除。

胆囊息肉是严重的病吗 胆囊息肉切除后要注意些什么

胆囊息肉切除后对于机体没有太大的影响。

胆囊切除以后,胆管会代偿性的增宽,胆汁浓缩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大部分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的饮食水平,也有极少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脂肪泻等消化不良的症状。如果胆囊息肉出现恶变,胆囊息肉的手术并不是单纯的胆囊切除术,有可能需要切除部分的肝脏,肝外胆管,并做淋巴清扫。


女人得了胆结石怎么办

1.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

比经典的开腹胆囊切除损伤小,疗效确切。无腹腔镜条件可作小切口胆囊切除。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一般不需积极手术治疗,可观察和随诊,但下列情况应考虑行手术治疗:

(1)结石直径≥3cm;

(2)合并需要开腹的手术;

(3)伴有胆囊息肉>1cm;

(4)胆囊壁增厚;

(5)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

(6)儿童胆囊结石;

(7)合并糖尿病;

(8)有心肺功能障碍;

(9)边远或交通不发达地区、野外工作人员;

(10)发现胆囊结石10年以上。

2.行胆囊切除时,有下列情况应行胆总管探查术

(1)术前病史、临床表现或影像检查证实或高度怀疑胆总管有梗阻,包括有梗阻性黄疸,胆总管结石,反复发作胆绞痛、胆管炎、胰腺炎。

(2)术中证实胆总管有病变,如术中胆道造影证实或扪及胆总管内有结石、蛔虫、肿块,胆总管扩张直径超过1cm,胆管壁明显增厚,发现胰腺炎或胰头肿物。胆管穿刺抽出脓性、血性胆汁或泥沙样胆色素颗粒。

(3)胆囊结石小,有可能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为避免盲目的胆道探查和不必要的并发症,术中可行胆道造影或胆道镜检查。胆总管探查后一般需作T管引流,有一定的并发症。

相关推荐

胆囊摘除的危害都有什么

胆囊摘除是很常见的,自身有这样情况,需要注意生活上,有很多方面都是要注意的,否则对自身身体影响很大,有很多人在进胆囊摘除后,都不知道该如何做,这个时候对一些刺激性食物不可以吃,同时激烈运动不能做,否则对自身身体没有任何帮助的,那胆囊摘除的危害都有什么呢?胆囊摘除的危害:正常胆囊的功能主要有储存胆汁、浓缩胆汁、分泌(一些粘液)功能、收缩功能,也就是说,胆囊能够把平时用不着的胆汁储存起来,并且浓缩,

切除胆囊后有什么影响

对健康影响不大 有些人在胆囊切除后感到非常的忧虑,其实这种忧虑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完全正确,因为胆囊并不是身体中不可缺少的脏器,不少高等动物,如马、鹿、象、鲸等,天生就没有胆囊,他们的生活与一些有胆囊的动物没有什么很大区别。还有少数人由于胆囊的胚胎发育异常,生下来就没有胆囊,但他们照样过着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 对消化吸收影响不大 做了胆囊切除手术后,病人原来的症状随即消失,虽然同样也会失去胆囊

乳头状息肉是什么疾病

胆囊息肉是一种多发病 ,分为单发性胆囊息肉和多发性胆囊息肉两种 ,得了此病 ,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对于单发性胆囊息肉来说 ,如果息肉较小 ,手术切除后可能仅为胆固醇结晶.但假如确诊为多发性胆囊息肉 ,或体积较大的息肉 ,一般应考虑手术切除胆囊.否则 ,假如息肉恶变 ,成为胆囊癌 ,其预后极差 ,多数病人在发病数月内死亡.对于息肉较小 ,又不愿意手术者 ,应当严密随访 。定期复查B超 ,如发生变化应尽

胆囊息肉病变

胆囊息肉是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的总称,,又称胆囊隆起性病变,是一种胆囊腔内的良性占位性病变,以胆固醇性息肉多见,多无症状,部分患者仅有轻微的上腹部不适或隐痛。对于胆囊息肉的治疗,应以手术治疗为主,以非术治疗为辅。手术治疗多采用胆囊切除术,方式除传统大切口切除以外,目前更多被采用的为腹腔镜胆囊切除及小切口胆囊切除,以及保胆取息肉术。建议您到正规医院就医,并且一定要在医师的指

胆囊息肉切除能活几年

胆息肉对患者的伤害非常的大,胆囊息肉病变临床并不少见,一般认为手术是根治的方法,但事实上并非所有“胆囊息肉”都须手术治疗。因其病变类型不同,大小不一,疾病转归亦不尽相同。切除胆囊,不管任何一种手术方法,都容易引起息肉的移位再生、癌变,同时手术后有严重并发症,如食管反流性疾病、严重消化不良、严重腹泻、便秘等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免疫力会出现严重低下,一旦出现癌变,患者会在数月内死亡。值得一提的是最近研

运动可以消除胆囊息肉

1、运动可以消除胆囊息肉胆囊息肉运动是不能消除,只要胆囊息肉不超过1厘米可以定期复查,多喝水,注意饮食清淡就可以。B超检查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胆囊息肉的方法,一般多发性息肉多为假性息肉,而单发性息肉真性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如果B超提示息肉有血液供应,则表明其为真性息肉,如果是广基的更要引起注意,如果息肉较大,也可CT检查,对良恶性的鉴别有帮助。另外,真性息肉如果直径超过1cm,其恶变的可能性也大大

胆囊息肉也有良恶好几类

用超声或CT检查发现的胆囊息肉胆囊息肉样变是影像学检查下的称呼,具体胆囊息肉是好是坏影像学检查可以大致判断,但病理检查才能准确判断。目前评估胆囊息肉按病理分类分为非肿瘤性病变(假性息肉)与肿瘤性病变(真性息肉)两大类,其中真性息肉又有良恶性之分。第一类:胆固醇性息肉(占50%),又称它为假性息肉。迄今未发现有癌变的报导。它外观呈桑葚状,脆而易碎,蒂细如棉线,极易脱落,多在1cm以内,以多发为主,

胆囊息肉不能吃什么

胆囊息肉是一种多发病 ,分为单发性胆囊息肉和多发性胆囊息肉两种 ,得了此病 ,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对于单发性胆囊息肉来说 ,如果息肉较小 ,手术切除后可能仅为胆固醇结晶。但假如确诊为多发性胆囊息肉 ,或体积较大的息肉 ,一般应考虑手术切除胆囊。否则 ,假如息肉恶变 ,成为胆囊癌 ,其预后极差 ,多数病人在发病数月内死亡。对于息肉较小 ,又不愿意手术者 ,应当严密随访 ,定期复查B超 ,如发生变化应尽

检查胆囊息肉挂什么科好啊

胆囊息肉伴随临床症状包括腹痛、阵发性呕吐、腹胀以及不能耐受脂肪食物等。但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仅在B超查体时发现病变。而大多数患者主要表现为间歇性右上腹不适伴或不伴右肩背部放散痛,个别病例有胆绞痛。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胆囊造影术等。胆囊息肉的大小大部分学者已认为胆囊息肉的大小与其良恶性有关。小的胆囊息肉(直径10mm,又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提示为肿瘤性息肉,应常规

胆囊息肉诊断方法是什么该如何治疗

胆囊息肉以B超为最佳诊断工具,如B超发现下述情况,即可诊断为胆囊息肉:胆囊内有强回声或中等回声光团,后边无声影,回声光团不随体位的改变而移动。其他发现:胆囊壁厚或正常,内膜粗糙或光滑。如果光团后面有声影且回声光团随体位的改变而移动,可诊断为胆结石或钙化点。对于息肉直径小于10mm、多个、有蒂的胆囊息肉患者,提示病变为假瘤性息肉可能性大,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首选。而对于息肉直径>10mm,又具有胆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