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补气血吗 阴虚火旺可以用黄芩吗
黄芩补气血吗 阴虚火旺可以用黄芩吗
一般不建议使用。
虽然说黄芩具有清火的作用,但黄芩是属于清热燥湿的中药材,其主要清的是体内的实火,而对于阴虚火旺的人群来说,体内的火气一般是虚火,一般会出现心烦气闷、失眠盗汗的症状。
如果单纯地只用黄芩的话是起不到很好的作用的,而且使用黄芩之后还可能会损耗体内的阴液和阴津,反而会加重体内的虚火。
治失眠但求阴阳平衡
【对失眠的认识】
《灵枢•口问》有云:“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又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因此,营卫失和、阴阳失衡是“昼不精夜不瞑”的根本病机所在,卫气能有时有节的出入,阴平阳秘是人体得以寤寐的关键。
人的睡眠依靠人体“阴平阳秘”保持正常,阴阳之气自然而有规律的转化是睡眠的重要保障。生理条件下,脏腑调和,气血充足,心有所养,心血得静,卫阳入于阴而寐。故调整阴阳,使阴阳平衡是失眠的基本治则。《诸病源候论》中指出:“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也就是说,阴和阳必须互相保持平衡交合才能使得人体的睡眠和觉醒正常交替。人作为一个整体和自然是统一的,天人相应决定了阴阳必定开阖有度,人体只有保持阴阳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基于以上理论,笔者按不同证型举例分述失眠的治疗。
【验案举隅】
心脾两虚 阴血亏虚
郑某,女,46岁。诉:顽固性失眠5年余。患者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最近因工作压力加大,入睡困难,早醒,每日睡眠不足1小时。刻诊:精神疲惫,面色萎黄,舌淡,舌边齿痕,苔薄,脉细沉。证属心脾两虚失眠,治疗以益气养血,养心健脾为法,方选归脾汤加减。
组方:茯神45克,白术15克,当归15克,黄芪15克,炒酸枣仁30克,党参10克,大枣5枚,龙眼肉10克,远志10克,生龙骨30克。
服药7剂后睡眠质量即有好转,纳差、乏力减轻,每晚能睡3~4小时,继服7剂,每晚可安睡6小时左右,诸症皆除。
【按】:归脾汤最早见于宋代严用和所著《济生方》,主治心脾两虚之健忘、怔忡。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补脾益气,以使营血生化有源;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而安神;炒酸枣仁、茯神、远志宁心安神定志;诸药配合,共成养心与健脾同施、益气与补血相融之剂。
此例方中黄芪只用15克,以防其升散太过,不利于潜镇安神;多用茯神,而不用茯苓,取其宁心安神之意。有研究显示茯神煎剂对实验动物的镇静作用优于茯苓;加炒酸枣仁30克,因“失眠即有开无合,疏泄太过,用炒酸枣仁意在收敛厥阴之气”;去掉木香,因其辛香走窜不利于潜镇阳气。
另岭南之地多潮湿闷热,饮食偏于寒凉,导致脾胃之气素虚,常见痰湿中阻,湿痰内盛症候,临床常用归脾汤加法半夏30克,取《内经》之“半夏秫米汤”之意,认为它可引阳入阴,交通阴阳,兼祛痰湿,有祛痰和胃,化浊宁神之功。据《内经》述,本方“新发病者,覆杯则卧,汗出而愈”,“久病者,三次饮服而愈”,可见疗效迅捷。
肝肾阴虚 阴虚火旺
李某,女,55岁。彻夜不眠,难以入睡,心悸梦多,急躁易怒,纳差,烘热汗出,腰膝酸软,口苦,大便难解,4天l次,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证属肝肾阴虚,阴虚火旺,当以养阴安神,清热除烦为主,方用黄连阿胶汤、酸枣仁汤、交泰丸合方加减。
组方:黄连5克,阿胶10克(烊化),黄芩15克,赤芍15克,炒酸枣仁30克,茯神30克,川芎10克,知母10克,肉桂8克(焗服)。
患者服14剂后,睡眠时间延长,做梦减少,自觉心情较前有所好转,大便正常。效不更方,守方续服7剂,诸症渐除。
【按】:《伤寒论》中记载:“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此方具有育阴清热、滋阴降火之功,为治少阴阴虚火旺证常用方。清代医家邹润安认为:“至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则非始即属热矣,因若始即属热,心中烦,不得卧为阴虚,阴虚则不得泻火。今至二三日始见,则为阳盛,阳盛则宜泻火。然至此阳盛,亦必其阴本虚,阿胶、芍药、鸡子黄为救阴之品,芩止一两,连乃四两,而为补剂中之泻药矣。”
笔者认为,此方证烦躁不安的同时多伴有精神萎靡,舌红少苔、脉细数,且当有入夜烦躁,白昼稍安的特点。另《伤寒论》中,黄芩、黄连同用,多用于治疗心下痞证。故黄连阿胶汤还可用于治疗烦躁失眠伴心下痞、腹中痛、触之局部有痞胀感。伴有更年期综合症的妇女经常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体内新陈代谢过快等,用此方更合适。
此外,顽固性失眠可见一派肝肾不足,阴虚内热症状,故常配合酸枣仁汤养心安神,清虚热以除烦,无胃病史者可重用炒酸枣仁60克以养心阴、益肝血,兼助收敛厥阴之气;茯神益脾宁心安神;知母清热除烦润燥;川芎调肝血而疏肝气;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共奏养阴清热,安神宁心之功效。
另患者若伴有口干口苦,舌偏红等三焦火热证,可加黄芩、赤芍各15克,取黄芩汤之意,清泻相火。黄芩、赤芍清泻相火作用最好,适用于三焦症,有火但却找不到具体部位,脏腑不甚明确者。用黄连、肉桂取交泰丸交通心肾之意,两药之比为3:5,肉桂后下或者焗服,彻夜不寐者多用之疗效明显。
黄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及使用禁忌
【黄芩的副作用】:黄芩的副作用主要体现有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黄芩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肝胆系统感染。具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的功效。另外,黄芩有较广的抗菌活性,对皮肤真菌亦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黄芩的毒副作用】:小鼠腹腔注射黄芩甙的半数致死量为3.018g/kg.小鼠皮下注射的致死量为:醇提物6g/kg、黄芩甙6g/kg、汉黄芩素4g/kg.
黄芩制剂口服毒性很小,静脉注射毒性稍大.兔口服煎剂10g/kg,醇提取液静脉注射2g/kg,仅呈活动减弱,无一例死亡.静脉注射黄芩浸剂2g/kg,亦可使兔产生镇静和催眠作用,但8~12小时后死亡;如静脉注射1g/kg,则只有镇静作用,不致死亡.黄芩浸剂4g/kg给狗灌胃8周,亦未见任何毒性反应.兔静脉注射黄芩甙15mg/kg出现不安和呼吸急促,1小时后有显著镇静催眠作用,所试4只兔皆于48小时内死亡.黄芩提取物肌肉及静脉注射,可使正常家兔白细胞总数短时间内显著降低.
临床应用本品,黄芩粗制剂口服、黄芩甙或黄芩注射给药,除个别病人有胃部不适和腹泻外,余无明显不良反应.黄芩银花注射液眼内注射,局部有胀痛感,可加适量普鲁卡因缓解之.
【黄芩的不良反应机制】:黄芩中含有多种黄酮类成分及黄芩苷等。其有明显的利尿作用,能引起血压下降,其毒性很低,一般剂量不会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黄芩的不良反应】:口服制剂无明显不良反应,对于个别病人可出现胃部不适、腹泻等,过敏体质者可出现大水疱样药疹。黄芩注射类制剂大剂量应用时,可出现低热、肌肉酸痛、白细胞下降等。
【黄芩不良反应的治疗与解救】:口服后的不良反应可自行消失。出现药疹或低热、肌肉酸痛,可对症治疗。
【黄芩的使用禁忌】:清热多用生黄芩,安胎多用炒制品;清上焦热可用酒黄芩;止血则多用黄芩炭.本品苦寒伤中,故脾胃虚寒、少食、便溏者忌用。
“脾肺虚热者忌之.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肾虚而少腹痛,血虚腹痛,脾虚泄泻,肾虚溏泻,脾虚水肿,血枯经闭,气虚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咳喘及血虚胎不安,阴虚淋露,法并禁用.”(《本草经疏》)
中医帮你调理男性遗精困扰
(一)、君相火旺证
治法清心安神,滋阴降火。方药黄连清心饮合三才封髓丹加减。方中黄连清泻心火;生地滋阴清热;当归养阴润燥;酸枣仁、远志、茯苓宁心安神;莲子、天冬、熟地滋水养阴;人参、甘草宁心益气;黄柏坚阴泻火,从而使心火得清,相火得降,阴虚得润,遗精自止。若遗精频繁,心神不宁者,可加龙骨、牡蛎,既可宁心定志,又可收敛涩精。也可改用桂枝龙骨牡蛎汤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若以阴虚火旺为主者,可改用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加减。
(二)、肝火偏旺证
治法清肝泻火。方药龙胆泻肝汤或化肝煎加减。龙胆草、栀子、黄芩清泻肝火;柴胡舒肝解郁;当归、生地滋养肝血;泽泻、车前草、木通引火下行兼泻肝经湿热。
黄芩能和菊花一起喝吗
黄芩和菊花可以一起泡水喝。
菊花有清热去火、舒肝清目的作用,而黄芩有补血补气、敛疮拨毒的功效,两者都有比较好的降火去火的功效,一起泡水喝能帮助清肝火祛毒。
并且黄芩和菊花一起泡水喝有补阴清目、清热去火、养肝明目的功效,经常饮用还可帮助提高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的作用。
黄芪和黄芩有什么区别
黄芪是补气的中药材,性温、味甘,归脾经、肺经,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的功效;而黄芪属于清热燥湿的中药材,性寒、微苦,归肺经、胆经、脾经、大肠经、小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作用。
黄芩主要有效成分以多糖类化合物为主,还含有黄芪甲苷、黄芪苷、毛蕊异黄酮、异黄芪苷、三萜皂苷和黄酮类物质等等;黄芩主要有效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比如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黄芩素粗毛豚草素等等,还有甾醇和氨基酸。
黄芪主补气,对气短心悸、乏力、虚脱、自汗、盗汗、体虚浮肿等症状都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并且黄芪还能帮助排脓生肌,对疮口久不愈合在症状有很好的改善,而黄芪主清热燥湿,对湿热、肺热咳嗽、心烦口渴、痈肿疮毒、胎动不安等症状有较好的改善。
黄芪时候脾气虚弱、表虚自汗、面色蜡黄、倦态乏力的人,也时候中气下陷导致脱肛、子宫脱垂的患者食用;而黄芩时候湿热体质的人食用,尤其是有高热烦渴、尿赤便秘、痈肿疮毒等症状的人以及胎动不安的孕妇。
治疗死精子症中医有巧招
方法一:阴虚火旺
主证:少精、无精而不育,尿频,尿急,尿痛,尿黄,终末尿滴白;或有遗精,血精,会阴部隐痛;或伴低热、耳鸣、眼花、口干、便秘等症;脉细带数,舌质偏红苔少。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加减。
知母、黄柏各6g,生地12g,银花15g,蒲公英18g,赤芍、白芍各6g,丹皮、丹参、当归、川断、沙苑子、泽泻各10g,甘草3g。
方解:生地、川断、沙苑子、白芍滋肾阴,益精髓,泽泻泻肾降浊,知母、黄柏协同丹皮善清下焦虚火,丹参既配合银花、蒲公英清热透达,又可与当归、赤芍一起共同活血化瘀,使阴降阳升,气行血顺,虚火可去,精髓自生。
方法二:湿热内蕴
主证:患者形体较丰,胸闷心悸,口中干黏,阳痿早泄,头晕头胀,小便黄浑,大便溏薄,舌质偏红,舌苔黄厚腻,脉弦滑。
治法:泻肝利胆,清热化湿。
方药:芩连平胃散(《伤寒论》)加减。
黄芩6g,黄连3g,制半夏、厚朴、陈皮、苍术各6g,土茯苓15g,薏苡仁12g,车前子(包)、泽泻各10g。
方解:方用黄芩、黄连清利肝胆之热;制半夏、陈皮化痰除湿,并合厚朴行气除滞;泽泻、苍术、土茯苓健脾燥湿;薏苡仁、车前子利尿渗湿,使湿热之邪有出路,邪去则生化之机得畅。
加减:下焦湿热重,加黄柏10g、牛膝6g;伴阳痿、阴囊潮湿、臊臭坠胀、心烦口苦者,加柴胡10g、蜈蚣2条。
方法三:肝郁气结
主证:平素多悲忧烦恼,情志抑郁,胸胁不舒。阳事不兴,急躁易怒,善太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补肾兴阳。
方药:四逆散(《伤寒论》)加减。
柴胡、白芍、陈皮各10g,肉苁蓉、仙灵脾各15g,蜂房9g,蜈蚣2条,炙甘草5g。
方解:本方以柴胡、白芍疏肝、柔肝,以肉苁蓉、仙灵脾补肾助阳,蜂房、蜈蚣以平肝、散结、通络,合陈皮、甘草而调畅气机,使肝郁得解,肾阳才有生发之精。
加减:肝火旺者,加夏枯草;口苦、泛酸、胃中嘈杂者,加用黄连、瓦楞子;股间有肿块者,加荔枝核、大黄、黄芪。
支气管扩张治疗
1、痰热蕴肺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方药】千金苇茎汤和桔梗汤加减。方中芦茅根、黄芩、鱼腥草,银花、连翘、败酱草,清热解毒,泻肺治痈;冬瓜仁、生薏仁,桃仁,祛脓排痰、清热利湿、化瘀活血;沙参、石斛、桔梗、杏仁、百部、枇杷叶、甘草,润肺清热、宣肺止咳化痰。如咳吐脓痰量多,伴发热便秘者,可于上方中加鲜竹沥、紫花地丁、大黄,加强清热解毒、化痰排脓的作用;伴咯血者,酌情选加大黄炭、地榆、茜草,有清热凉血止血的作用;在上方中加用生黄芪,有益气扶正、托毒排脓的功效,故无论是否有正虚存在,均宜重用之
2、火热伤肺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黛蛤散加味。方中青黛、黄芩、丹皮、栀子,清肝泻热凉血;海浮石、海蛤粉、桑白皮、紫菀、桔梗、甘草,敛肺化痰止咳;生地、大黄、生侧柏、大小蓟,清热凉血止血;当归,养血化瘀。如咳嗽重者,加杏仁、前胡、白前;热盛痰多者,选加瓜蒌、鱼腥草、竹沥、银花
3、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清热,润肺止血,化痰止咳
【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方中百合、麦冬、贝母,润肺生津,化痰止咳;生地、元参、知母,滋阴清热润肺;黄芩、白芨、白芍、旱莲草,清热凉血止血;阿胶、花蕊石,滋阴养血。甘草,调和诸药,也有止咳化痰作用。如阴伤潮热者,加地骨皮、白薇各10g,加强滋阴清热除烦的药效;如咯血量多,伴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者,为气随血脱的危重证候,应使患者安卧,急以独参汤益气固脱,并酌情进行中西医结合紧急抢救
4、肺气不足
【治法】补益肺气,润肺止咳
【方药】生脉散合沙参麦门冬汤加减。方中太子参、沙参,益气养肺;麦冬、玉竹、百合,滋阴润肺止咳;五味子、川贝、陈皮、服苓、甘草,敛肺止咳化痰;当归、阿胶,滋阴养血,兼有止咳作用。如气虚明显,可酌情选用党参、人参或生黄芪,加强益气养肺的作用。饮食疗法 在支气管扩张急性期经治疗后症状缓解或趋于消失时,辅以饮食疗法,有扶正祛邪,促进康复的作用
心包炎中医治疗
1.急性心包炎
(1)外邪犯肺:治法:清热宣肺,化瘀活血。
方药:银翘散加减。药用二花、连翘、竹叶、荆芥、牛子、薄荷、生甘草、桔梗、黄芩、赤芍、丹皮、茜草、丹参。
方中二花、连翘、黄芩清解透邪、清热解毒;竹叶、荆芥、薄荷、开皮毛而透邪,并清上焦之热;桔梗、牛子宣肺止咳;赤芍、丹皮清热凉血;茜草、丹参活血止痛;生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宣肺、化瘀活血之功。
(2)痰热互结:治法: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方药:小陷胸汤合导痰汤加减。药用瓜蒌、黄连、黄芩、半夏、橘红、胆南星、枳实、茯苓、甘草。
方中瓜蒌、胆南星清热化痰、散胸膈之痞;黄芩、黄连清热降火、除心下之痞;半夏、枳实降逆消痞、除心下之结;半夏与黄连合用,辛开苦降,得瓜蒌则清热涤痰、宣痹散结之力益著;橘红、茯苓理气化痰,使湿去脾旺、痰无由生。诸药共奏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之效。胸中刺痛明显、唇舌色暗者,加丹参、茜草以活血化瘀;寒热往来者加柴胡以和解少阳;大便秘结加大黄以通腑泻热,本药并有活血作用。
2.慢性心包炎
(1)瘀血内阻: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柴胡、枳壳、牛膝、郁金、丹参、元胡、桔梗。
方中桃红四物汤加丹参、元胡活血化瘀止痛,兼以养血;四逆散舒肝行气活血;桔梗开肺气、载药上行;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舒肝理气止痛之效。如心气虚明显者,加党参、黄芪或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2)痰饮内停:治法:温阳化饮。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药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附子、党参、黄芪、大枣。《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方中党参、黄芪、茯苓、白术益气健脾、祛痰化饮,使脾气健旺、水湿除;附子、桂枝温阳化气行水,佐甘草、大枣益气和中。共收温阳化饮之效。若有胸痛、右肋痛及舌瘀暗者,加丹参、茜草、桃仁、红花等以活血化瘀。
(3)阴虚内热:治法:养阴清热。
方药:青蒿鳖甲汤合生脉散加减。药用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地骨皮、西洋参、麦冬、五味子。
方中鳖甲滋阴退热、入络透邪,青蒿清热透络、引邪外出。丹皮清血分中的伏热,生地、知母、地骨皮滋阴液、透虚火、清骨蒸劳热;西洋参甘平补肺、大补元气;麦冬、甘草养阴生津、清虚热而除烦;五味子酸敛肺气而止汗。二方相合,阴液得补、虚热得清、元气得补诸症可除。
以上就是心包炎中医治疗的内容,如果发现身边的朋友患有这一疾病的话,首先不要过于担心,要及时的去医院介绍治疗,现在的医疗技术发达,所以大家没有必要担心的太多。更多的内容可以随时关注小编,小编会继续为大家诚心奉献的。
黄芩补气血吗
单独使用并没有很大的效果。
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主要对人体起到的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作用,在临床上常常用于治疗暑温胸闷、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等症。
如果想要补气血的话,单独使用黄芩是没有很大作用的,建议可以搭配其他一些补气血的中药材一起使用。
哪些中药治疗耳鸣疗效好
1、肝血亏虚型耳鸣:多因气血化源不足,或失血,或久病耗伤阴血,见耳鸣如蝉,神疲乏力,胁胀隐痛,失眠多梦,目涩流泪,视物昏花,头目眩晕,舌淡苔少,脉沉细。治宜滋肝养血,用四物汤加木瓜、酸枣仁、天冬、黄精、甘草。
2、风热侵袭型耳鸣:多由外感风热,或风寒郁久化热,侵袭肺卫所致,见一侧或双侧耳鸣,伴鼻塞流涕,咳嗽,咯痰而黄,头痛发热,心烦口渴,耳闭闷胀,舌红苔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用银翘散加知母、生石膏、瓜蒌皮、黄芩。
3、肝阳上亢型耳鸣:多因肝阴不足,阳气过旺,上阻耳窍所致。见耳鸣时轻时重,伴头痛头胀,胁胀口苦,嗳气呕恶,两目干涩,心烦失眠,急躁易怒,大便秘结,舌红苔白或黄,脉弦。治宜平肝潜阳,用镇肝熄风汤加黄芩、炒栀子、合欢皮、瓜蒌仁、牡丹皮。
4、肾阳虚弱型耳鸣:先天禀赋不足,或操劳过度,或久病迁延。见耳鸣时作,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尿多清长,倦怠乏力,纳少便溏,或阳痿遗精,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脉沉弦或细弱。治宜温补肾阳,用肾气丸加补骨脂、杜仲、生龙牡、磁石、芡实、桑寄生、仙茅。
5、痰火上扰型耳鸣:素体痰湿较多,或嗜食肥甘厚味,痰浊内生,日久化热,上扰清窍。见耳内轰鸣,听力下降,耳闭而闷,头昏而沉,胸脘痞满,呕恶少食,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涤痰清火,用温胆汤加黄芩、黄连、郁金、瓜蒌皮、桔梗。
怎么用半夏干姜治妊娠呕吐
采用半夏12克,干姜、黄芩、党参各10克,黄连、甘草各6克,大枣4枚。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温胃止呕,补中益气。主治妊娠呕吐。火盛者,重用芩、连;痰涎多者,重用姜半夏;脾不虚者,去党参;剧吐伤阴者,党参易沙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