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的鉴别
大黄的鉴别
(1)本品横切面:根木栓层和栓内层大多已除去。韧皮部筛管群明显;薄壁组织发达。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较密,宽2~4列细胞,内含棕色物;导管非木化,常1至数个相聚,稀疏排列。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并含多数淀粉粒。
根茎髓部宽广,其中常见黏液腔,内有红棕色物;异型维管束散在,形成层成环,木质部位于形成层外方,韧皮部位于形成层内方,射线呈星状射出。
粉末黄棕色。草酸钙簇晶直径20~160μm,有的至190μm。具缘纹孔导管、网纹导管、螺纹导管及环纹导管非木化。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或多角形,直径3~45μm,脐点星状;复粒由2~8分粒组成。
(2)取本品粉末少量,进行微量升华,可见菱状针晶或羽状结晶。
(3)取本品粉末0.1g,加甲醇20ml,浸泡1小时,滤过,取滤液5ml,蒸干,残渣加水10ml使溶解,再加盐酸1ml,加热回流30分钟,立即冷却,用乙醚分2次振摇提取,每次20ml,合并乙醚液,蒸干,残渣加三氯甲烷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大黄对照药材0.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大黄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 (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H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五个橙黄色荧光主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置氨蒸气中熏后,斑点变为红色。
黄疸诊断鉴别
诊断:根据病史、体检和辅助检查做出病因、病理、病情程度、并发症等的诊断。
(一)病史
应详细了解:1.年龄、2.性别、3.职业和籍贯、4.饮食和营养、5.家庭史、6.肝炎接触史、7.输血、注射、手术史和药物史、9.本次黄疸扫生和发展情况、10.腹痛、11.其他消化道症状、12.发热与寒战、13.其他等资料,分析其与黄疸的可能关系。
(二)体格检查
全面的系统的体格检查非常重要。首先要确定是否有黄疸,应在充史的自然光线下进行检查。
重点了解下列各项资料:
1.皮色:肝细胞性黄疸轻重不一,急性黄疸皮色多呈金黄色;慢性肝内胆淤时皮色较深。梗阻性黄疸的皮色最深,皮色与梗阻程度有关,初期呈金黄色,以后由深黄变绿,后期呈灰暗甚至黑褐色,这与胆红素氧化为胆绿素,乃至胆青素(cholecyanin)有关。
2.其他皮肤表现:色素沉着见于慢性肝病和长期胆道梗阻,呈全身性,但脸部尤其是眼眶周围较著。黄色瘤或黄疣多和血内脂质滞留有关(两者并不完全一致)。血脂下降或严重肝功能衰竭时,黄色瘤也可缩小或消失。肝细胞性黄疸出现皮肤粘膜瘀点的较为常见,且有鼻粘膜、齿龈和口腔粘膜出血,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时出现皮下大片瘀斑等出血灶,与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减少或伴发DIC有关。梗阻性黄疸的出血现象一般较轻。
3.浅淋巴结肿大:急性黄疸伴全身浅淋厂结肿大,应怀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病毒性肝炎时多无浅淋巴结肿大。进行性黄疸而有锁骨上和其他部位浅淋巴结肿大也要考虑是否癌性黄疸。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粟粒性结构和肺部浸润性疾病,可同时出现黄疸和浅淋巴肿大。
4.腹部体征:
(1)腹部外形:肝占位性病变、巨脾、腹膜后肿瘤和盆腔内肿瘤均有相应部位的局部膨隆。大量腹水时呈蛙腹状,脐部突出,也可发生腹壁疝和脐疝。腹壁静脉曲张见于门静脉高压、门静脉或下腔静脉阻塞。腹部手术疤痕有时也有助于黄疸的病因分析,如胆石病和胆囊炎。
(2)肝脏情况:急性病毒性肝炎时黄疸和肝肿大并存,肝脏质软,压痛和叩击痛较明显。急性和亚急性肝坏死时,黄疸迅速加深,而肝肿大不著或反见缩小,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肝肿大不如急性肝炎明显,且质地增加,也可无压痛;肝硬化时也可扪及边缘不齐和大小结节。肝癌时肝肿大较著,可失去正常形态,质坚,可扪及巨大肿块或较小结节,压痛可不显著,但肝表面光滑的不能排队深部癌肿或亚临床型“小肝癌”。肝脓肿接近肝表面时,局部皮肤可有红肿、压痛等炎症征象。巨大肝脓肿、肝包虫病、多囊肝和肝海绵状血管瘤等情况时,肝区或有囊样或波动感。
(3)脾肿大:黄疸而伴脾肿大者,多见于各型肝硬化的失代偿期、慢性肝炎、急性肝炎、溶血性黄疸、全身感染性疾病和浸润性疾病。癌肿侵及门静脉和脾静脉时,也有引起脾肿大,少见的脾梗塞和脾脓肿等亦有类似脾肿大,且有压痛等体征。
5.其他情况:有否肝臭、扑翼震颤、肝性脑病和其他神经精神异常,腋毛稀少、睾丸萎缩、杵状指、皮肤角化过度、匙状指甲、多发性静脉栓塞(见于胰腺癌)和心动过缓等。晚期癌性黄疸病人尚可表现癌肿转移的有关征象。肝功能衰竭可表现脑病和颅内出血情况。血腹、胆汁性腹膜炎、胆汁性肾病和休克等也可见于癌性黄疸病倒。
结合实验室检查可得出诊断。
鉴别诊断
(一)溶血性黄疸
1.可有引起溶血的有关病史,如输血、用药、感染以家庭史(遗传因素)等。
2.急性大量溶血或溶血危象时起病急骤,出现剧烈溶血反应,如寒战、高热、呕吐、腹痛、头痛和全身不适、乏力,甚至出现休克、昏迷、严重贫血和黄疸以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3.慢性少量溶血时,症状多甚轻微,可有面色苍白、乏力等贫血症状,黄疸较不明显。脾脏有不同程度肿大,肝肿大亦不少见。
4.胆色素检查 除溶血危象可有深度黄疸外,血清总胆红素常小于85μmol/L(5mg/dl),其中非结合胆红素占80%以上。尿中尿胆原弱阳性,胆红素阴性;24小时尿胆原多明显升高,大量溶血时可达1,000mg以上。粪中尿胆原也升高,24小时排泄量大于300mg,也有高达1,00mg以上。
5.血液学检查 除贫血外,周围血中网织红细胞增加(常在5%~20%,偶达90%以上),有多染性红细胞出现。骨髓检查也显示有核红细胞增生等代偿性改变。
6.其他试验 自身免疫性溶血时,抗人体球蛋白(Coombs)试验阳性。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时,酸溶血(Ham)试验阳性。急性大量溶血时可有血红蛋白悄;含铁血黄素尿则多见于慢性血红蛋白尿,尤其是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二)肝细胞性黄疸
1.如由急性肝炎引起者,患者多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痛等症状,肝脏肿大,有明显压痛。慢性肝炎的肝脏质地增加,压痛多不著。肝硬化患者多较瘦,皮肤黝黑,可有蜘蛛痣,腹壁或有静脉曲张,肝脏可不大、质偏硬,且常无压痛,脾可肿大;晚期常用腹水,且有出血倾向、肾功能损害,甚至出现肝性脑病。
2.血甭胆红素检查:血清总胆红素一般不超过170μmol/L(10mg/dl),其中结合胆红素常增高,占30%以上。
3.尿二胆试验:尿中胆红素阳性,由于肝肠循环失常,来自肠道的尿胆原不能在肝内氧化后再排至肠道,可经血循环而由肾脏排出,所以尿中尿胆原呈阳性。急性肝炎早期(如黄疸前期),肝内毛细胆管受肿胀的肝细胞压迫,影响胆红素排至肠道,尿中尿胆原及尿胆素可能暂时阴性,一般为时一周左右。肝内胆淤时,肝细胞排泄胆红素的能力减退,尿中尿胆原常减少或缺如。
4.粪便检查:肝内胆淤或梗阻时,粪中尿胆原减少,粪色较浅甚至也可出现陶土色粪便。
5.其他肝功能试验:肝细胞性黄疸时,下列试验多不正常:①血清转氨酶升高;②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这和肝细胞制造与维生素K有关的凝血因子发生障碍有关,维生素K常不能纠正之;③严重肝脏损害时,血浆胆固醇、胆固醇酯以及血清胆碱酯酶均可下降;④血清碱性磷酸酶活力大多正常,肝内胆淤时间升高;⑤血甭前白蛋白(prealbumin)和白蛋白下降,血清球蛋白上升,白、球比例失调;胆汁性肝硬化时,α和β和球蛋白常明显上升
6.免疫学检查:免疫荧光法测定线粒体抗体,有助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诊断。检测各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有助于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参考“病毒性肝炎”)。血清甲胎蛋白(AFP)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也有参考价值。
7.肝活组织检查:对弥湿性肝病引起的黄疸有病因诊断的意义,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以及肝内胆淤等疾病。除光学显微镜外尚可进行电子显微镜检查,以及荧光免疫法、免疫组化和肝组织酶类超微量测定等。
8.肝区放射性核素扫描、B超和CT显象技术对肝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有帮助。
(三)梗阻性黄疸
1.临床表现:急性胆囊炎、胆石病变突然发病,多伴上腹绞痛,也可有发热、呕吐及胆囊区压痛和肌卫等表现,黄疸来去迅速;结石引起者可反复发生。胰头癌早期症状可隐匿,黄疸呈进行性加深;晚期腹痛、食欲不振和消瘦、乏力症状明显。梗阻性黄疸时,因血中胆盐潴留刺激皮肤神经末梢而多有瘙痒;又因肠道缺乏胆汁、影响脂深性维生素K的吸收,可引起出血倾向,注射维生素K多能予以纠正。
2.黄疸情况:主要取决于胆系梗阻的部位、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早期不完全梗阻时黄疸较浅;如胆管梗阻逐渐加重,黄疸也可加深,呈黄色、褐色,甚至黑色(有黑疸之称)。完全性胆道梗阻时,血中胆红素可达510μmol/L(30mg/dl)以上,其中结合胆红素占35%以上(可至60%左右)。结石性黄疸常呈波动性,癌性梗阻呈进行性黄疸,但壶腹癌则可因癌肿溃疡而使黄疸有短暂的减轻。
3.尿二胆试验:尿中胆红素阳性,但尿胆原减少或消失。梗阻性黄疸者尿中水胆原持续阴性一周以上时,应高度怀疑梗阻由癌症所致的可能,完全性胆管梗阻极易引起继发感染,尿中尿胆原也可阳性。
4.粪色特点:梗阻越完全,粪色越淡,可呈陶土色,24小时粪中尿胆原定量显著减少或完全缺如。壶腹癌有溃疡或梗阻性黄疸伴胆管粘膜炎症或溃疡时可有黑粪或粪便隐血阳性出现。
5.肝功能试验:血甭ALP活性和胆固醇含量可明显增高。长期胆管梗阻常导致继发性肝实质损害,而出现血清转氨酶上升。血浆白蛋白亦有所下降。
6.其他检查:腹部(肝胆胰)平片、胆囊和胆道X线造影、腹部B超和腹部CT检查、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经皮肝穿胰胆道造影(PTC),均有助于梗阻性黄疸的诊断,生化和免疫学的癌瘤标志,如癌胚抗原(CEA)、CA19-9、铁蛋白、α1-抗胰蛋白酶如有助于癌性梗阻的辅助诊断,但均非特异性。
黄连的鉴别方法
性状鉴别
根茎多簇状分枝,弯曲巨抱,形似倒鸡爪状,习称鸡爪黄连;单枝类圆柱形,长3~6cm,直径2~8mm。表面灰黄色或黄棕色,外皮剥落处显红棕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质坚硬,折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髓部红棕色,有时中空。气微,味极苦。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
鳞叶组织常脱落。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皮层宽广,有的可见根迹和叶迹维管束;石细胞黄色,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纸管束外韧型,呈断续的环状排列,束间形成层不明显。韧皮部外侧有纤维束,大小不等有数个至数十个或上百个纤维;有的还伴有黄色石细胞。木质部黄色,均木化;木纤维较发达。髓部薄壁细胞间有时可见少数单个或成群存在的石细胞。薄壁细胞均含淀粉粒。
粉末特征
黄棕色或黄色。
①石细胞鲜黄色,类圆形、类方形、类多角形或稍延长,直径25~64μm,长约至102μm,壁厚9~28μm,纹孔明显,有的层纹明显。
②木纤维众多,黄色,细长;直径10~13ctn,壁稍厚,木化,纹孔稀疏。
③韧皮纤维鲜黄色,纺锤形或长梭形,长136~185μm,直径25~40μm,壁较厚,纹孔较稀。
④导管主为孔纹和螺纹导管,直径8~20μm。
⑤淀粉粒多为单粒,长圆形、肾形、类球形或卵形,直径1~10μm;复粒少数,由2~4分粒组成。鳞叶表皮细胞绿黄色或黄棕色,略呈长方形,壁微波状弯曲。
理化鉴别
(1)本品折断面在紫外光灯下显金黄色荧光,木质部尤为显著。
(2)取本品粉末约1g,加乙醇10ml,加热至沸腾,放冷,滤过,取滤液5滴,加稀盐酸1ml与漂白粉少量,即显樱红色;另取滤液5滴,加5%五倍子酸的乙醇溶液2~3滴,蒸干,趁热加硫酸数滴,即显深绿色。(检查小檗碱)[2]
(3)取本品粉末或切片,加稀盐酸或30%硝酸1滴,片刻后镜检,可见黄色针状结晶簇,加热结晶显红色并消失。(检查小檗碱)
(4)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约1g,加甲醇10ml,加热至沸腾,放冷,过滤,滤液作为样品溶液。另以盐酸小檗碱、盐酸掌叶防己碱、盐酸药根碱及盐酸木兰花碱为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2mg的混合液作为对照溶液。在硅胶薄层板上点样品溶液1~2μm,对照溶液5μl,以氯仿~甲醇~氨水(15:4:1)展开,取出,晾干。所得色谱图,在自然光下小檗碱及掌叶防已碱显黄色,药根碱在有氨存在时显红棕色,木兰花碱无色。在紫外光(254μm)下小檗碱和掌叶防已减显亮黄绿色,木兰花减显亮蓝紫色,药根碱显暗斑。
商品规格
味连一等:多聚集成簇,分枝肥壮坚实,间有过桥,长不超过2cm。无不到1.5cm的碎节、残茎、焦枯、杂质、霉变。二等:条较一等瘦小,有过桥。间有碎节、碎渣、焦枯。余同一等品。
姜黄的鉴别与应用
姜黄含有大量姜黄素,研究表明其已成为一种有效的癌症预防剂,仅过去一年全球科学文献就发表了240个研究成果。 姜黄素多模式功效同时抵抗癌症发育的10个分散病因。如何鉴别姜黄也成为人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姜黄呈长圆形或不规则的片状,外皮灰黄色,粗糙皱缩,有时可见环节及须根痕。大小不一,长3~6cm,宽1~3cm,厚0.1~0.4cm。切面黄白色至棕黄色,有一圈环纹及多数筋脉小点。断面灰白色至棕黄色,略粉质。皮层散有叶迹维管束;内皮层明显。中柱大,维管束外韧型,靠外侧的较小,排列紧密。
姜黄属姜科植物,药性均为苦、辛、温,同归脾、肝,都具有通经止痛、活血行气、祛风疗痹的功效,凡气滞血瘀而致的肢体串痛、胸胁脘腹疼痛、时痛时止、经闭腹痛以及跌打损伤瘀肿、少腹刺痛、产后恶露不尽等,均可应用。惟因活血行气之力较强,虚证应慎用。
姜黄被加工制作成为姜黄粉,这是一种香料流行在亚洲,明亮的黄色和一种独特的味道。它经常用于咖喱菜肴和作为着色食物更便宜的替代藏红花。
姜黄也快作为食品色素使用,如用作果味粉、果味水、汽水、果子露、配制酒、糕点上彩装、浓缩果汁、糖果、罐头、红绿丝、青梅的着色剂。
黄芩应该怎样鉴别
(1) 该品粉末黄色。韧皮纤维单个散在或数个成束,梭形,长60~ 250μm,直径9~33μm,壁厚,孔沟细。石细胞类圆形、类方形或长方形,壁较厚或甚厚。木栓细胞棕黄色,多角形。网纹导管多见,直径24~72μm。木纤维多碎断,直径约12μm ,有稀疏斜纹孔。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直径 2~10μm,脐点明显,复粒由 2~3 分粒组成。
(2) 取该品粉末1克,加甲醇20毫升,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 毫升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芩对照药材1克,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黄芩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毫升含1毫克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5微克,分别点于同一以含4%醋酸钠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丁酮- 甲酸-水(5:3:1:1)为展开剂,预平衡30分钟,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一相同的暗绿色斑点。
决明子的中药属性与鉴别方法
对于决明子的鉴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以大黄酚、大黄素作为理化鉴别指标,此法虽然简单实用,但无法体现决明子中其他蒽醌、蒽醌苷、萘并吡喃酮类等药效成分的存在,因此仅以大黄酚、大黄素作为决明子的鉴别指标难以全面反映决明子的药用成分及质量优劣。
基于多维多息指纹图谱可以较为全面控制中药质量的理论,建立一种能较全面地反映决明子中理化成分和药效信息的“全指纹图谱系”,以此用于决明子的鉴别,则能较为全面反映决明子中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关系的鉴别方法。以中医药理论和现代药理研究为指导,按决明子药材中所含有效成分的极性不同,分别用甲醇和氯仿提取,分别采用薄层色谱-光谱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得到能体现两个有效部位不同药效信息的指纹图谱,同时用HPLC法测定了氯仿提取物中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含量。
天竺黄的鉴别方法
1.性状鉴别:子座瘤状,略呈椭圆形或纺锤形,长1-4cm,直径1-2cm.背部隆起,有不规则的横沟,基部凹陷,常有竹的残留枝竿。表面粉红色,有细密纹理及针尖大小的灰色斑点。质疏松,易折断。横断面略呈扇形,外层粉红色,内层及基部色浅,可见竹的枝竿断面。气特异,味淡。2.显微鉴别:子座横切面:表层为无色菌丝,其内侧为含有红色色素的菌丝层,并埋生单列或偶为2列的子囊壳。子囊壳椭圆形、类圆形或梨形,直径400-600μm,内有多数子囊和侧丝。子囊长250-350μm,直径20-30μm,顶端圆钝,基部具细长柄,含子囊孢子6-8个,单列。子囊孢子纺锤形,长30-60μm,直径13-25μm,两端略尖,有墙砖状的纵横分隔。侧丝线形,略长于子囊。红色菌丝层以内为由基部向四周放射排列的无色至浅红色菌丝。子座基部常见被菌丝包埋的竹枝竿,有时可见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形状与子囊孢子相似,长50-80μm,直径20-30μm.
粉末特征:粉红色。水装片可见菌丝多数粘结成团,直径4-7μm,横壁可见,分枝少,菌丝含细小油滴,遇苏丹Ⅲ试液显橙红色。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众多。
(1)本品遇碱变为翠绿色,滴加三氯化铁试液显紫红色。(检查竹红菌素A)
(2)子座切面在紫外灯下观察,红色菌丝显亮红色荧光,如滴加稀碱液,即转为翠绿色,荧光消失。
(3)本品乙醇浸出液呈鲜红色,在465nm处有最大吸收峰,滴加FeCl3试液转为紫红色。
(4)取本品粗粉4g,加水2ml,温浸,滤壶,滤液作供试液;另取丙氨酸、谷氨酸及γ-氨基丁酸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滤纸上,以正丁醇-冰醋酸-乙醇-水(4:1:1:2)展开,喷以0.2%茚三酮忆醇液,加热显色。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紫红色斑点。
黄精真假的鉴别 产地区别
由于三者的品质有所区别,除了从外观上可以区分,它们的主产地也有所不同。
姜形黄精:主产于贵州省、湖南省、四川省、湖北省、安徽省、浙江省;广西省、广东省、福建省、江西省等省区。
鸡头黄精:主产于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等省区。
大黄精:主产于云南省、贵州省、广西等地
黄疸的诊断鉴别
黄疸只是一种症状/体征,并非疾病。对于黄疸的诊断并不难,但是鉴别诊断很重要。黄疸的辨别必须在白天有光亮的地方进行,在荧光灯或电灯下,有时会误认的。只要血清胆红素浓度为17.1~34.2umol/L1~2mg /dl时,而肉眼看不出黄疸者称隐性黄疸。如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于34.2umol/L2mg/dl时,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出现黄染则为显性黄疸。
黄疸的鉴别诊断
一溶血性黄疸
1、可有引起溶血的有关病史,如输血、用药、感染以家庭史遗传因素等。
2、急性大量溶血或溶血危象时起病急骤,出现剧烈溶血反应,如寒战、高热、呕吐、腹痛、头痛和全身不适、乏力,甚至出现休克、昏迷、严重贫血和黄疸以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3、胆色素检查 除溶血危象可有深度黄疸外,血清总胆红素常小于85μmol/L5mg/dl,其中非结合胆红素占80%以上。尿中尿胆原弱阳性,胆红素阴性;24小时尿胆原多明显升高,大量溶血时可达1,000mg以上。粪中尿胆原也升高,24小时排泄量大于300mg,也有高达1,00mg以上。
二肝细胞性黄疸
1、如由急性肝炎引起者
患者多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痛等症状,肝脏肿大,有明显压痛。慢性肝炎的肝脏质地增加,压痛多不著。肝硬化患者多较瘦,皮肤黝黑,可有蜘蛛痣,腹壁或有静脉曲张,肝脏可不大、质偏硬,且常无压痛,脾可肿大;晚期常用腹水,且有出血倾向、肾功能损害,甚至出现肝性脑病。
2、血甭胆红素检查
血清总胆红素一般不超过170μmol/L10mg/dl,其中结合胆红素常增高,占30%以上。
3、其他肝功能试验
肝细胞性黄疸时,下列试验多不正常:①血清转氨酶升高;②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这和肝细胞制造与维生素K有关的凝血因子发生障碍有关,维生素K常不能纠正之;③严重肝脏损害时,血浆胆固醇、胆固醇酯以及血清胆碱酯酶均可下降;④血清碱性磷酸酶活力大多正常,肝内胆淤时间升高;⑤血甭前白蛋白prealbumin和白蛋白下降,血清球蛋白上升,白、球比例失调;胆汁性肝硬化时,α和β和球蛋白常明显上升。
三梗阻性黄疸
1、临床表现
急性胆囊炎、胆石病变突然发病,多伴上腹绞痛,也可有发热、呕吐及胆囊区压痛和肌卫等表现,黄疸来去迅速;结石引起者可反复发生。胰头癌早期症状可隐匿,黄疸呈进行性加深;晚期腹痛、食欲不振和消瘦、乏力症状明显。梗阻性黄疸时,因血中胆盐潴留刺激皮肤神经末梢而多有瘙痒;又因肠道缺乏胆汁、影响脂深性维生素K的吸收,可引起出血倾向,注射维生素K多能予以纠正。
2、黄疸情况
主要取决于胆系梗阻的部位、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早期不完全梗阻时黄疸较浅;如胆管梗阻逐渐加重,黄疸也可加深,呈黄色、褐色,甚至黑色有黑疸之称。完全性胆道梗阻时,血中胆红素可达510μmol/L30mg/dl以上,其中结合胆红素占35%以上可至60%左右。结石性黄疸常呈波动性,癌性梗阻呈进行性黄疸,但壶腹癌则可因癌肿溃疡而使黄疸有短暂的减轻。
3、肝功能试验
血甭ALP活性和胆固醇含量可明显增高。长期胆管梗阻常导致继发性肝实质损害,而出现血清转氨酶上升。血浆白蛋白亦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