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以关节表现为主,患病人群主要为女性群体,任何年龄都可发病,需要引起关注。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可参考以下7项标准:

1、晨僵。晨僵至少一小时以上,并持续6周以上。

2、关节肿胀。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肿胀,持续6周以上时间。

3、对称性关节肿胀,时间持续6周以上。

4、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肿胀,时间持续6周以上。

5、患者手部有典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放射学改变。

6、患者皮下有类风湿结节。

7、血清类风湿因子呈阳性。

具备以上症状4条以上者,即可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以上介绍的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如果不清楚自己是否患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参照诊断标准查看判断。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以关节表现为主,患病人群主要为女性群体,任何年龄都可发病,需要引起关注。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可参考以下7项标准:

1、晨僵。晨僵至少一小时以上,并持续6周以上。

2、关节肿胀。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肿胀,持续6周以上时间。

3、对称性关节肿胀,时间持续6周以上。

4、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肿胀,时间持续6周以上。

5、患者手部有典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放射学改变。

6、患者皮下有类风湿结节。

7、血清类风湿因子呈阳性。

具备以上症状4条以上者,即可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以上介绍的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如果不清楚自己是否患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参照诊断标准查看判断。

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

临床表现、化验、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但完全确诊要由滑膜或关节液查到尿酸盐结晶,因为牛皮癣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时尿酸含量也升高。诊断标准为:

1.急性关节炎发作一次以上,在1天内即达到发作高峰。

2.急性关节炎局限于个别关节,整个关节呈暗红色。第一跖趾关节肿痛。

3.单侧跗骨关节炎急性发作。

4.有痛风石。

5.高尿酸血症。

6.非对称性关节肿痛。

7.发作可自行停止。

凡具备上述条件3条以上,并可排除继发性痛风者即可确诊。

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虽然类风湿关节炎的致残率相对较高,但一旦在发病初期做到积极诊疗,可抑制病况乃至治愈。所以,普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样常识,能让医生病人对本病有高度的警觉性,进而减少致残率,维护关节功能。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如今仍采纳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诊断标准:

1、晨僵至少持续1小时(病程>6周);

2、3个左右的关节肿胀(病程>6周);

3、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肿胀(病程>6周);

4、对称性关节肿(病程>6周);皮下结节;

5、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X线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狭窄)。

痛风的诊断标准概述

痛风的诊断标准有哪些?现在有很多的人在患有通风疾病,但是在这样的症状中需要如何的治疗呢?如何的面对呢?因此下面就来看一下痛风的诊断标准有哪些?

痛风的诊断标准有哪些?国内外采用的痛风诊断标准,是美国类风湿学会在1977年制定的,共包括九条:

(1) 急性关节炎发作一次以上,在一天内即达到发作高峰。

(2) 急性关节炎局限于个别关节。

(3) 整个关节呈暗红色。

(4) 第一脚拇趾跖关节肿痛。

(5) 单侧跗关节炎急性发作。

(6) 有痛风石。

(7) 高尿酸血症。

(8) 非对称性关节肿痛。

(9) 发作可自行终止。

痛风的诊断标准有哪些?凡具备该标准三条以上,并可排除继发性痛风者,即可确诊。以上标准比较繁琐,难以记忆。在临床中常以下列三项作为诊断依据:

(1) 典型急性关节炎发作,可自行终止而进入无症状间歇期,同时证实有高尿酸血症。

(2) 关节腔积液中或白细胞内发现有尿酸盐结晶。

(3) 痛风结节中有尿酸结晶发现。

痛风的诊断标准有哪些?在临床实践中,无论是医生或是病员,对上述的诊断标准不要生搬硬套。在一些不典型的或早期的痛风病人身上,可以缺乏上述之典型诊断依据,而仅表现为轻微的关节痛,甚至血尿酸升高也不明显。这时就应当将其作为随访观察对象,定期复查,而不应轻易做否定诊断。

痛风的诊断标准有哪些?以上就是问题的解答,如有什么想知道更多的这样的知识的可以到我们痛风频道来学习即可,希望能对大家有很好的帮助。

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虽然类风湿关节炎的致残率相对较高,但一旦在发病初期做到积极诊疗,可抑制病况乃至治愈。所以,普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样常识,能让医生病人对本病有高度的警觉性,进而减少致残率,维护关节功能。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如今仍采纳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诊断标准:

1、晨僵至少持续1小时(病程>6周);

2、3个左右的关节肿胀(病程>6周);

3、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肿胀(病程>6周);

4、对称性关节肿(病程>6周);皮下结节;

5、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X线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狭窄)。

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的类风湿关节炎的注意事项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风湿病患者选择正确的方法治疗风湿病,对于一般的风湿病病人来说,只要是风湿病患者自己有好的护理。风湿病病情的恶化现象是可以被制止的。

手指肿痛是类风湿吗

类风湿因子阳性就一定是类风湿病吗 类风湿因子(RF)测定较简便且经济,怀疑患者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人,大都要作RF的测定检查.由于缺乏对RF的全面认识,不少患者及基层医院的医疗工作者误认为:RF阳性就一定是类风湿性关节炎,RF阴性就不是类风湿性关节炎. 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为提高对RF的测定结果,我们临床床诊断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163例阳性者中,类风湿性关节炎14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8例,系统性硬化症1例,干燥综合征4例,骨性关节炎1例,非病者2例.184例阴性者中,类风湿性关节炎43例,强直性脊柱炎8例,干燥综合征1例,骨性关节炎 1例,待确诊者28例,非病者103例.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RF测定为阴性者中.有部分可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RF测定的阳性的病例中,却有部分浊类风湿性关节炎,而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存在健康者,可见了RF测定对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虽有参考意义,但缺乏特异性. 要确认风湿性关节炎,单靠RF测定是不够的,必须要结合患者是否存在一个以上的关节肿胀,疼痛,压痛,晨僵等,有时还拍X光片,看患病关节有无骨质疏松, 破坏等.综上所述RF测定上阴性不能作为否定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依据;RF测定阳性,也不能就诊断患类风湿性关节炎.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新诊断标准为:

①关节晨僵至少1小时;

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

③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关节肿;

④对称性关节肿(能上能下4和持续 6周以上)以上4条持续6周以下;

⑤皮下结节;

⑥手X线片改变;

⑦类风湿因子阳性.凡以上7条中具备4条或4条以上者可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本病的自然病程很不致,约10%的病人可以自愈;80%的病人呈缓慢进展或反复发作,在数年后数十年后出现不周程度的关节功能受损或畸形;另10%的病人呈快速进行性发展,一两年或数年内即出现严重残疾.

类风湿性关节炎鉴别方法

1、类风湿性关节炎鉴别方法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以关节表现为主,患病人群主要为女性群体,任何年龄都可发病,需要引起关注。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可参考以下7项标准:

1.1、晨僵。晨僵至少一小时以上,并持续6周以上。

1.2、关节肿胀。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肿胀,持续6周以上时间。

1.3、对称性关节肿胀,时间持续6周以上。

1.4、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肿胀,时间持续6周以上。

1.5、患者手部有典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放射学改变。

1.6、患者皮下有类风湿结节。

1.7、血清类风湿因子呈阳性。

具备以上症状4条以上者,即可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自我治疗

一、力争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的致残率比较高,但如果能够在发病之初即获得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则可控制其发展甚至治愈。所以,普及本病的一般知识,使医生和患有关节肿痛症状的病人对本病保持足够的警惕性,就有可能提高诊疗水平,控制病情发展,减少致残率,维护关节功能。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目前仍采用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诊断标准:晨僵至少持续1小时(病程>6周); 3个以上的关节肿胀(病程>6周);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肿胀(病程>6周);对称性关节肿(病程>6周);皮下结节;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X线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狭窄)。以上7条满足4条或4条以上,并排除其他关节炎即可确诊。遗憾的是这个诊断标准过于严格,按此标准,将有许多患者错过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机会。另一方面现在社会上的虚假医疗广告很多,如果误诊误治,也会给患者带来很大危害,因此应到有经验的专业机构寻求诊治。现在有一种新的化验指标,叫抗环胍氨酸抗体(CCP),它在疾病早期就可以出现,如果它呈阳性,就有95%以上的把握诊断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特别是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RF可能阴性,但抗CCP 抗体很可能阳性,因此对疑似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早期进行抗环胍氨酸抗体(CCP)检测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类风湿关节炎目前还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因此治疗目的为:减轻关节肿痛和关节外症状;控制关节炎的发展,防止和减少关节的破坏,保持受累关节的功能;促进已破坏的关节骨的修复。治疗RA的主要原则包括:尽早明确诊断,估病情及预后;尽早应用慢作用药物或控制病情药物; 治疗方案及用药剂量应高度个体化;评价风险/疗效。

类风湿关节炎病情相对复杂,如不正规治疗可出现关节畸形。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和心理康复治疗。除了服用缓解症状的药物外,类风湿治疗过程最重要的是要长期坚持服用针对病因的药物(也称慢作用药),这类药物的品种很多,选择搭配也很重要,最好去正规的大医院就诊,有经验的医生会根据您的具体情况,选用最适合您的药物。慢作用药物治疗的疗程较长,而且都有一定副作用,一定要按医生指导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用药,不能随便停药、换药、增减药物用量。严重关节损害时,手术治疗也是一种选择。当重要的大关节完全丧失功能时,可考虑外科手术置换人工关节。

二、消除不良情绪,保持乐观的心理状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旦明确诊断,难免会产生紧张、苦闷的情绪,但应认识到这种情绪是有害无益的,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对维持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是很重要的。因此应承认现实,不要恐惧和整日去想迟早如何发生残疾、长期卧床或轮椅生活的问题,树立战略上藐视疾病、战术上重视疾病的思想,以精神力量去消除痛苦、悲观和失望。同时要尽可能多的了解和认识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及其治疗对策,正确掌握治疗方法,争取控制和治愈疾病。

饮食上宜食清淡、低脂、新鲜蔬菜、水果及富含营养的食物。忌食大量虾、蟹及油腻食物。避免肥胖,以免增加关节及身体负荷。 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素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或生产劳动,如保健体操、太极拳、做广播体操、散步等,大有好处。凡坚持体育锻炼的人,其抗御风寒湿邪侵袭的能力比一般没经过体育锻炼者强得多。体育锻炼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关节,尤其应避免受累小关节过度受力,造成关节受损。

注意保暖,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不穿湿衣、湿鞋、湿袜等,要防止受风寒侵袭。夏季炎热季节,不要贪凉受露,暴食冷饮等。冬季类风湿病情容易活动,注意关节保暖是最重要的。褥垫、被盖应勤洗晒,以保持清洁和干燥,活动出汗后应避免风吹,内衣汗湿后应及时更换洗净。

坚持适当的关节锻炼。关节锻炼的目的在于维持关节的功能,同时改善居住的条件和工作的环境,这样才能远离类风湿性关节炎,所以预防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从我做起,不容忽视。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依据

典型病例的诊断一般不难,但在早期,尤以单关节炎开始的及X线改变尚不明显时,需随访观察方能确诊。

国际上沿用美国风湿病学学会1958年的诊断标准,该标准于1987年进行了修订,删除了损伤性检查和特异性较差的关节疼痛和压痛,对晨僵和关节肿胀的要求更加严格。但我国类风湿性关节炎较西方国家为轻,标准第一条及第二条我国患者不尽都能符合,可以灵活掌握。现介绍如下:

1.晨僵至少1小时(≥6周)。

2.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6周)。

3.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6周)。

4.对称性关节肿(≥6周)。

5.皮下结节。

6.手X光片改变。

7.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32)。

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需具备4条或4条以上标准。其敏感性为93%,特异性为90%,均优于1958年标准(敏感性92%,特异性85%)。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

1.血象:有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淋巴细胞及血小板增多为活动期表现。血沉加快。嗜酸细胞增多是类风湿性关节炎伴严重全身性并发症的象征。

2.高粘滞综合征:类风湿因子IgM和IgG复合物均可形成粘性聚集物,引起高粘滞综合征。

3.类风湿因子: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滑膜中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能产生大量的类风湿因子,有IgM、IgG和IgA类风湿因子。

4.X线检查:关节X线片可见到关节面模糊,有侵蚀性损害。在疾病早期近关节处骨质疏松,软组织肿胀,骨质有侵蚀现象。晚期关节软骨坏死可使关节间隙变狭窄及纤维化。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相信大家都已经清楚了,目前临床上通过一些影像学检查就能查是身体是否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一旦得到了明确的诊断,那么就要配合好医生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同时还要做好和生活护理和饮食调理工作。

以上,是关于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的详细的介绍。希望对您及时发现疾病和治疗疾病有所帮助,祝您早日康复!

“风湿性关节炎”的认识误区

对于“风湿性关节炎”可能有多个解释:①急性风湿热的关节炎,临床特点为游走性大关节肿痛,受累关节症状在1~2周内可完全消失,但又出现在其他原来未受累的关节,其病理实质是一种反应性关节炎,关节滑液中出现大量炎症细胞,但关节结构无破坏。因此,风湿性关节炎必须符合风湿热的诊断标准,除了关节炎外还有风湿热的其他表现,如心脏炎、舞蹈病、环形红斑、皮下结节,化验发现既往链球菌感染的证据,如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升高。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条件改善,如今风湿热的发病率已明显下降,真正的风湿性关节炎非常少见;②链球菌感染后反应性关节炎,不伴有心脏炎的链球菌感染后游走性关节肿痛,不符合风湿热的诊断标准。这里容易产生一个错误观念,认为风湿热在少年儿童主要累及心脏,引起“风湿性心脏病”,在成年人主要累及关节,引起“风湿性关节炎”。事实上,我们身边大量的“风湿性关节炎”既没有游走性,也没有链球菌感染证据;③泛指风湿性疾病的关节炎,对诊断不明的关节炎都冠以“风湿性关节炎”的帽子,这是目前最主要的认识误区。

的确,不少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疼痛与天气变化有一定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风湿热所特有的,更不是与链球菌感染有关。临床观察表明,与天气变化关系较密切的关节炎多是骨关节炎,其他类型关节炎对天气变化也常有一些反应。类风湿关节炎、脊柱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的多关节炎,在急性活动期对天气变化相对不明显,因为自身免疫反应对关节炎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天气变化的反应;当处于慢性期或缓解期时,部分对天气变化敏感者可能出现反应,有短暂的酸痛感或轻度发作。

怎样解释长期寒冷潮湿环境引起关节炎的现象呢?这类病人,中年以上者多有骨关节炎的影像学特征;而青少年没有上述影像学特征,不能诊断为骨关节炎,但如果不祛除病因,继续长期的寒冷潮湿刺激,他们日后会比同龄人更早出现骨关节炎的影像学改变。人体在寒冷环境中,关节部位的温度较低(膝关节的髌骨表面最明显),如果持续一段时间,会有关节刺痛感。这是由于血液循环不能到达关节腔,关节软骨需要滑液滋养,长期反复的寒冷刺激会加速关节软骨的损害,导致软骨变性,促进骨关节炎的形成。

警惕类风湿关节炎

一、 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表现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常见的以慢性关节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不明,主要特征为以小关节为主的多关节受累。多呈对称性。常导致关节破坏、畸形,最终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主要侵犯关节滑膜,其次还可侵犯浆膜、心、肺、动脉、神经、眼等结缔组织,所以该病为一全身系统性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主要在关节,发病一般呈隐袭性,先有乏力、纳差、低热、手足麻木等前驱症状。随后出现单一或多个关节肿痛,侵犯最多的是小关节。几乎所有RA患者都累及手和腕关节,早期为手的近端指问关节梭形肿胀,掌指关节或腕关节的僵硬、肿胀和疼痛。晚期形成手的尺侧偏移及手指的“鹅颈样”或“钮扣花”样畸形,这是RA的特征性表现。手的远端指间关节极少受累。足的滑膜炎可以是RA的首发症状。跖趾关节受累更为常见,表现为软组织肿胀,拇指外翻或2、3、4足趾排侧向外侧移位畸形。25%的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有颈椎受累,颈椎受累的主要症状是短暂或持久的疼痛,僵硬和无力。常见的寰枢关节受累引起半脱位,寰构关节受累表现为声音嘶哑,喉部闷胀感或异物感,局部疼痛。下颌关节受累出现张口困难。RA侵犯大关节多为对称性、游走性。表现为关节的肿胀和疼痛,以及清晨的僵硬,即晨僵。晨僵是RA的重要症状,一般大于一小时,活动关节后可慢慢减轻。(骨关节炎亦有晨僵,但活动关节几分钟、十几分钟后即可缓解)。临床常同时或相继出现双膝、双踩、双肘、双肩的肿胀、疼痛、活动受限。髋关节受累不易发现,步态异常和筋关节活动受限,可能是髋关节受累的唯一表现。

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外表现是类风湿关节炎病情严重或病变活动的征象,有时非常突出或单独出现或关节炎之前出现。

(1)皮下结节 亦称类风湿结节,约15%一20%RA出现皮下结节,这些患者的类风湿因子常为阳性,浅表结节的好发部位主要在肘部,关节鹰咀突、能部,偶而可在脊柱、头皮、足跟部发生,结节可只有一个也可数个,小如黄豆,大如核桃,无触压痛或轻触痛。类风湿结节一般可长时间存在。在少数患者可软化,缩小甚至消失。腱鞘也可出现结节,出现于内脏的心、肺、脑膜等处的类风湿结节,常引起相应系统性症状。

(2)肺部表现 类风湿关节炎的肺部表现有胸膜炎,弥漫性间质性肺炎和肺间质纤维化。RA胸膜炎可导致小到中量的胸水,胸水为渗出性,可查到RF,总补体及C:或C‘补体活性降低。胸膜下亦可发生类风湿结节,但无症状。类风湿关节炎偶发间质肺炎或肺间质纤维化时,最常见的症状是静态或活动后引起的呼吸困难,表现呼吸急促和双肺湿哆音。

(3)心脏表现 RA心脏受累虽然发生率较高,但生前临床常出现症状者甚少,尸检发现40%RA病人有陈旧性纤维素性粘连性心包炎,部分病人可有心包炎,心包积液,极少病人有心瓣膜病。

(4)眼部表现 约30%RA有干燥性角膜炎,眼部的其他损害有虹膜炎、巩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等。

(5)神经系统表现 RA神经系统表现多由血管炎引起,出现单个或多个肢体局部性感觉丧失、垂腕症、垂足症或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受累出现鱼际肌萎缩)。

(6)其他贫血为RA的常见症状,贫血程度和病变活动成正比,而且随着疾病的控制,贫血也可好转。贫血伴有肝、脾、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称之谓Felty综合征。

类风湿性关节炎程度分级:

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功能状态判断,一般是根据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包括穿衣、洗澡、吃饭、化妆和入厕等,业余爱好包括娱乐、休闲等,职业活动如学习、工作、家务活动等因素综合判断的。现在临床普遍应用美国风湿病学会确定的关节功能分类标准来划分关节病变的严重程度。

Ⅰ级:病人完成正常活动的能力无任何限制。

Ⅱ级:虽有中度限制,但仍能适应。

Ⅲ级:重度限制,不能完成大部份的日常工作或活动。

Ⅳ级:失去活动能力卧床,或仅能应用轮椅活动。

据估计,关节功能在Ⅰ级者占15%,Ⅱ级者占40%,Ⅲ级者占30%,Ⅳ级者占15%。当今风湿病医务人员的任务,是要使更多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长期保持Ⅰ、Ⅱ级功能,减少残疾的发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必须尽早接受治疗。

二、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

1、诊断标准

晚期类风湿病人,因已出现多关节病变及典型畸形,所以诊断多无困难。但本病早期及少数关节受累病例,诊断时常有困难。目前,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各国有不同的标准。1958年美国风湿病学学会提出了经过修改的诊断标准,许多国家都采用这一标准。现介绍如下:

(1)晨僵。

(2)至少一个关节活动时疼痛或有压痛。

(3)至少一个关节肿胀(软组织肥厚或积液而非骨质增生,为医生所看到)。

(4)至少另一个关节肿胀(为医生所看到,两个关节受累所间隔的时间应不超过3个月)。

(5)对称性关节肿胀(为医生所看到),同时侵犯机体两侧的同一个关节(如果侵犯近侧指间关节、掌指关节或趾关节时不需要完全对称),远侧指间关节的累及不能满足此项标准。

(6)骨隆起部或关节附近伸侧的皮下结节(为医生所看到)。

(7)标准的X线片所见(除骨质增生外,必须有受累关节附近的骨质疏松存在)。

(8)类风湿因子阳性。

(9)滑膜液中粘蛋白凝固不佳。

(10)具有下述滑膜病理学改变中的三个或更多:明显的绒毛增生;表层滑膜细胞增生及呈栅栏状;明显的慢性炎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及形成淋巴结的趋势;表层或间质内致密的纤维素沉积;灶性坏死。

(11)皮下结节中的组织学改变应显示中心区细胞坏死灶,围绕着栅栏状增生的巨噬细胞及最外层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其诊断标准需上述项目中的7项。在(1)—(5)项中,关节症状至少必须持续6周。肯定类风湿性关节炎:其诊断需上述项目中的5项。在(1)—(5)项中,关节症状至少必须持续6周。

可能类风湿性关节炎:其诊断需上述项目中的3项,(1)—(5)项中至少有1项。其关节症状至少必须持续6周。

可疑类风湿性关节炎:其诊断需下列各项中的2项,而且关节症状的持续时间应不少于3周:

①晨僵。

②压痛及活动时痛(为医生所看到),间歇或持续至少3周。

③关节肿胀的历史或所见。

④皮下结节(为医生所看到)。

⑤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

⑥虹膜炎(除非在儿童类风湿性关节炎,否则价值可疑)。

2、辅助检查

①一般都有轻度至中度贫血,为正细胞正煞费苦心素性贫血,如伴有缺铁,则可为低色素性小细胞性贫血。白细胞数大多正常,在活动期可略有增高,偶见嗜酸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多。贫血和血小板增多症与疾病的活动相关。多数病例的红细胞沉降率在活动性病变中常增高,可为疾病活动的指标。血清铁、铁结合蛋白的水平常减低。

②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免疫蛋白电泳显示IgG、IgA及IgM增多。C反应蛋白活动期可升高。

③类风湿因子及其它血清学检查:类风湿因子包括IgG型RF、IgM型RF、IgA型RF,和IgE型RF等类型。目前临床多限于检测IgM-RF,目前国内应用比较广泛的是聚苯乙烯微粒乳胶凝集试验(LAT)和羊红细胞凝集试验(SCAT),这两种方法对IgM-RF特异性较大,敏感性较高,重复性好,检测IgM-RF在成年RA患者3/4阳性。IgM-RF高滴度阳性病人,病变活动重,病情进展快,不易缓解,预后较差,且有比较严重的关节外表现。类风湿因子阴性不能排除本病的可能,须结合临床。此外RF为自身抗体,也可见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一些与免疫有关的慢性感染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jÖgren氏综合征、慢性肝炎、结节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麻风、结核病、血吸虫病等。此外正常人接种或输血后亦可出现暂时性RF(+)。RA患者亲属亦可发现RF阳性。正常人尤其是高龄才可有5%呈阳性,故RF阳性,不一定就是类风湿性关节炎,但结合临床仍为诊断RA的重要辅助方法。

近来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抗类风湿性关节炎协同核抗原抗体(抗RANA抗体)的阳性率(93%~95%),明显高于其他各种类型关节炎的患者(约19%0)及健康人(约16%),可作为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项有力证据。

抗核抗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阳性率约10%~20%。血清补体水平多数正常或轻度升高,重症者及伴关节外病变者可下降。

④关节腔穿刺可得不透明草黄色渗出液,其中中性粒细胞可达1万~5万/mm3或更高,细菌培养阴性。疾病活动可见白细胞浆中含有类风湿因子和IgG补体复合物形成包涵体吞噬细胞,称类风湿细胞(regocyte)。渗出液中初体的相对浓度(与蛋白质含量相比较)降低,RF阳性。

X线检查:早期患者的关节X线检查除软组织肿胀和关节腔渗液外一般都是阴性。关节部位骨质疏松可以在起病几周内即很明显。关节间隙减少和骨质的侵蚀,提示关节软骨的消失,只出现在病程持续数月以上者。半脱位,脱位和骨性强直后更后期的现象。当软骨已损毁,可见两骨间的关节面融合,丧失原来关节的迹象。弥漫性骨质疏松在慢性病变中常见,并因激素治疗而加重。无菌性坏死的发生率特别在股骨头,亦可因用皮质类固醇治疗而增多。

三、类风湿性关节炎鉴别诊断

本病尚须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一)增生性骨关节炎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无全身疾病。关节局部无红肿现象,受损关节以负重的膝、脊柱等较常见,无游走现象,肌肉萎缩和关节畸形边缘呈唇样增生或骨疣形成,血沉正常,RF阴性。

(二)风湿性关节炎 本病尤易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起病时相混淆,下列各点可资鉴别:①起病一般急骤,有咽痛、发热和白细胞增高;②以四肢大关节受累多见,为游走性关节肿痛,关节症状消失后无永久性损害;③常同时发生心脏炎;④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链球菌激酶及抗透明质酸酶均为阳性,而RF阴性;⑤水杨酸制剂疗效常迅速而显著。

(三)结核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限于单关节或少数关节时应与本病鉴别。本病可伴有其他部位结核病变,如脊椎结核常有椎旁脓肿,二个以上关节同时发病者较少见。X线检查早期不易区别,若有骨质局限性破坏或有椎旁脓肿阴影,有助诊断。关节腔渗液作结核菌培养常阳性。抗结核治疗有效。

(四)强直性脊柱炎 本病以前认为属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种类型,但是,本病始于低髂关节,非四肢小关节;关节滑膜炎不明显而钙化骨化明显;类风湿因子检查阴性,并不出现皮下类风湿结节;阿司匹林等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无效的药物治疗本病能奏效。

(五)其它结缔组织疾病(兼有多发性关节炎者

1、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不易区别,前者多发生于青年女性,也可发生近端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滑膜炎,但关节症状不重,一般无软骨和骨质破坏,全身症状明显,有多脏器损害。典型者面部出现蝶形或盘状红斑。狼疮细胞、抗ds-DNA抗体、Sm抗体、狼疮带试验阳性均有助予诊断。

2、硬皮病,好发于20~50岁女性,早期水肿阶段表现的对称性手僵硬、指、膝关节疼痛以及关节滑膜炎引起的周围软组织肿胀,易与RA混淆。本病早期为自限性,往往数周后突然肿胀消失,出现雷诺氏现象,有利本病诊断。硬化萎缩期表现皮肤硬化,呈“苦笑状”面容则易鉴别。

3、混合结缔组织病临床症状与RA相似,但有高滴定度颗粒型荧光抗核抗体、高滴度抗可溶性核糖核蛋白(RNP)抗体阳性,而Sm抗体阴性。

4、皮肌炎的肌肉疼痛和水肿并不限于关节附近,心、肾病变也多见,而关节病损则少见。ANA(+),抗PM-1抗体,抗Jo-1抗体阳性。

类风湿关节炎类有哪些

未分化型关节炎 该病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同样表现为关节肿痛伴有晨起手脚僵硬,但是症状较轻,受累及的关节数较少,一般不超过3个,多数也不表现为对称性,单关节炎常见。

血清阴性类风湿性关节炎 “血清阴性”就是指血液中“类风湿因子阴性”,因此血清阴性类风湿关节炎是指“类风湿因子检查阴性”,但其它临床症状又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的一种类风湿关节炎。

老年发作的类风湿关节炎 患这个病的病友,在年轻的时候关节都很正常,没有肿涨、压痛或者晨僵等症状,直至60至65岁才出现关节的症状,这种类风湿性关节炎称为老年发作的类风湿关节炎。该病与年轻时就开始发作的类风湿关节炎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效果等方面明显不同。

血清阴性滑膜炎综合症,也称缓解性血清阴性对称性滑膜炎伴凹陷性水肿综合症 这个病名字听上去很拗口,但名称已基本概括了其特点。

回纹型风湿症 又称反复型风湿症,该病多见于30至60岁之间,以关节红、肿、热、痛间歇发作为特征。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 该病主要是指发病年龄在16岁以下,持续6周以上的关节炎患儿。该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有些患儿可出现反复高热伴寒战、全身乏力、食欲减退、肌肉关节疼痛,并且出现皮疹和关节痛,退烧后以上症状消失。

费尔蒂综合症(Felty综合症) 该病除了有典型的类风湿关节炎症状外,还伴有脾脏增大和白细胞减少,同时常常出现皮肤色斑、下肢溃疡、全身淋巴结肿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等症状。

成人斯蒂尔病 该病特点是以高热、一过性皮疹、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与Felty综合症不同的是该病的白细胞明显增高。

以上介绍的就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大家都知道得了这样的关节炎,虽然是很痛苦的,但是在诊断疾病的时候也是需要好好的分类的,看看病人到底是得了什么类型的风湿性关节炎,所以对于类风湿关节炎这样的疾病一定要弄明白具体的分类情况。

相关推荐

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方法

风湿性关节炎典型病例的诊断一般不难,但在早期,尤以单关节炎开始的及X线改变尚不明显时,需随访观察方能确诊。 国际上沿用美国风湿病学学会1985年诊断标准,该标准于1987年进行了修订,删除了损伤性检查和特异性较差的关节疼痛和压痛,对晨僵和关节肿胀的要求更加严格。 典型的类风湿关节炎,此类型诊断要求具备下列标准中的7项,其中标准1~5的关节症状或体征必须持续至少6周。 (1)早晨起床时有关节僵硬感。 (2)至少1个关节活动时有疼痛或压痛。 (3)至少1个关节有肿胀(不仅增生,软组织增厚或积液)。 (4)至少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七大诊断方法

类风湿性关节炎相信大家都应该知道吧,作为患者来讲首先就要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方法,那么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方法有哪些表现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方法。 1、血细胞沉降率大多数患者血细胞沉降率增快,尤其在急性期。 2、血红蛋白含量略低于正常,晚期病例则可出现轻度贫血,血红蛋白含量大多在8~10g之间。 3、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类风湿因子(RF) 典型的类风湿患者可以出现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阳性,类风湿因子多为阳性。 4、免疫球蛋白检查(IgM,IgG) 大约70%的类风湿患者可

类风湿的护理工作要做些什么

1、要建立信心。类风湿性关节炎一种慢性难治的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应该与医生密切合作,打持久战,战胜病魔。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一定要对日常的护理工作引起重视,避免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加重,导致残障危害。 2、要早期诊断。现代医学认为,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这种疾病将近半数以上的病例,可以从病史中得到初步的诊断诊断的线索 ,单从体征得到诊断的,约占 30%。通过化验检查得到诊断的,不过20%。因此发现有四肢小关节肿瘤、早晨僵硬等。类风湿性关节炎应及时到医院风湿病专科诊治,尽早得到康复。 3、要避寒保暖。中

类风湿的诊断

为了正确区分疾病,我们进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鉴别诊断很重要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分期、功能及活动性的判断。 1、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RA分类标准如下:≥4条可以确诊RA。①晨僵至少1小时(≥6周)。②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受累(≥6周)。③手关节(腕、MCP或PIP关节)受累(≥6周)。④对称性关节炎(≥6周)。⑤有类风湿皮下结节。⑥X线片改变。⑦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32)。 2、情分期:①早期 有滑膜炎,无软骨破坏。②中期 介于上、下间(有炎症、关节破坏、关节外表现)。③晚期 已有关节

类风湿患者可吃辣椒吗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护理工作要做些什么

类风湿性关节炎一种慢性难治的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应该与医生密切合作,打持久战,战胜病魔。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一定要对日常的护理工作引起重视,避免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加重,导致残障危害。 现代医学认为,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这种疾病将近半数以上的病例,可以从病史中得到初步的诊断诊断的线索 ,单从体征得到诊断的,约占 30%.通过化验检查得到诊断的,不过20%.因此发现有四肢小关节肿瘤、早晨僵硬等。类风湿性关节炎应及时到医院风湿病专科诊治,尽早得到康复。 中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由于遭受风寒湿邪的侵袭

哪些疼痛症状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疼痛的症状有哪些?由于风湿性关节炎的危害很大,对此,应早期明确哪些风湿性关节炎疼痛的症状,以便在生活中对病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那么,下面就来介绍一下风湿性关节疼痛的症状什么。 风湿性关节炎疼痛的症状有哪些?专家指出:开始往往关节局部比较轻微的酸痛和僵硬,病情交替地缓解与复发,逐渐加重,常伴有倦怠乏力、食欲减退、发热、贫血、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具体介绍如下: ①晨僵现象与关节僵硬:所有类风湿病人都有这种表现,重要的诊断依据之一。 ②关节肿胀或疼痛:这也几乎所有类 风湿性关节炎 病人的必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

典型病例的诊断一般不难,但在早期,尤以单关节炎开始的及X线改变尚不明显时,需随访观察方能确诊。 国际上沿用美国风湿病学学会1985年诊断标准,该标准于1987年进行了修订,删除了损伤性检查和特异性较差的关节疼痛和压痛,对晨僵和关节肿胀的要求更加严格。 1.典型的类风湿关节炎 此类型诊断要求具备下列标准中的7项,其中标准1~5的关节症状或体征必须持续至少6周。 (1)早晨起床时有关节僵硬感。 (2)至少1个关节活动时有疼痛或压痛。 (3)至少1个关节有肿胀(不仅增生,软组织增厚或积液)。 (4)至少有另1个

风湿性关节炎专科检查有哪些

专科医院如何确诊风湿性关节炎? 一、X线检查 专科医院如何确诊风湿性关节炎?这种方法非常的直观可靠。一般先见关节附近的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变窄,骨端关节面毛糙不齐,关节面下可有小囊状透光区(小儿多发生在晚期),最后两骨关节发生骨性融合,以至关节间隙消失。 骨质普遍稀疏,尤以病变骨端为显着。此外还可见骨膜反应及关节半脱位等。X线检查最常规的一种诊断方法。 二、类风湿因子试验 专科医院如何确诊风湿性关节炎?这种诊断方法主要为了查看,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类风湿因子的情况,诊断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指标之一。患者

风湿性关节炎如何确诊

诊断标准 根据1992年,美国心脏病学会修订新标准。 鉴别诊断 1.骨性关节炎 患者常为中老年者,膝关节骨端肥大伴有骨质增生。关节内无脓、无细菌,关节液呈淡黄色、清亮,含有软骨碎屑。 2.类风湿性关节 炎常为多发而不化脓,关节可肿但不红,病程较长。类风湿因子常为阳性,关节内无脓、无细菌,关节液呈柠檬色,混浊,中性粒细胞含有包涵体。 3.痛风 患者常为中老年肥胖患者者,有高嘌呤饮食或酗酒史,反复发作的单关节红、肿、剧痛,间歇期无症状,秋水仙碱有特效者,关节附近的痛风石存在。 4.强直性脊柱炎 种族差异大,西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误区什么

误区之一:“西药副作用大,中药副作用小,中药比西药好。” 这种认识错误的,其实“凡药皆有毒”,不论中药、西药都如此,如果能够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其安全性有保障的。值得警惕的,一些江湖游医就利用患者这种心理,以所谓祖传秘方、偏方来迷惑患者,上当者甚多,结果化了冤枉钱,还耽误了疾病的治疗。因此,如果怀疑患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应该到正规的医院就诊,最好到风湿病专科检查和治疗。 误区之二:“激素不能服,用了要上瘾。” 这种看法不全面。以前,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较多采用激素,近年来,已较少将激素作为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