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热的病因
产褥热的病因
女性生殖道对细菌的侵入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其对入侵病原体的反应与病原体的种类、数量、毒力及机体的免疫力有关。
女性阴道有自净作用,羊水中含有抗菌物质,妊娠和正常分娩通常不会给产妇增加感染机会。只有在机体免疫力、细菌毒力和细菌数量三者之间的平衡失调,则会增加产褥热的机会,导致感染发生。产褥热可能和孕期卫生不良、胎膜早破、严重贫血、产科手术操作、产后出血等因素有关。
产褥热的感染途径
1、内源性感染
寄生于产妇阴道内的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菌繁殖能力增加或机体抵抗力下降,使原本不治病的细菌转化为致病菌引起感染。
2、外源性感染
外界的病原菌进入产道所引起的感染,其细菌可以通过医务人员、消毒不严或被污染的医疗器械及产妇临产前性生活等途径侵入机体。
什么是产褥热
分娩后子宫复旧恢复到非孕状态,这种生理变化约需42天才能完成,这段时间称为产褥期。自胎盘娩出后,产妇便进入了产褥期。产褥热是由于产后致病菌侵入生殖器官而引起的疾病,医学上叫产褥感染,是产妇在产褥期易患的比较严重的疾病。
刚满月夫妇同房小心产褥感染
刚满月夫妇同房,由于产后雌激素水平低下,阴道变得短而狭,阴道壁薄而脆,缺乏伸展性容易撕裂;加之禁欲日久,初次合房过于冲动,动作粗暴,插入过深导致受伤。阴道顶端穿通以后,阴道与腹腔相通,长期出血、流脓,甚至肠段由穿透伤口处突入阴道,引起肠梗阻,严重威胁产妇的生命。
孕妇分娩后,什么时候可以同房呢?民间有一种说法:满月即可同房。然而,有些夫妇按照此法行事却闯下大祸,比较常见的是引起女子生殖器感染。医生把产后42天内女子生殖器所发生的细菌性疾病称为产褥热。产褥热曾夺去许多产妇的生命,是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现在产褥热已大为减少,但在缺乏产褥期保健常识的人群中仍为多见。一旦发生产褥热,主要表现为发热、小腹隐痛、恶露持续不净伴臭味,甚至阴道出血。治疗若不彻底,常常转为慢性盆腔炎,日后时时小腹疼痛,有的还继发不孕、宫外孕等后遗症,后果十分严重。
远离产褥热
认识产褥热
新妈妈在分娩后,子宫会逐渐恢复到怀孕前的状态,这种生理变化一般约需42天才能完成,这段时间称为“产褥期”。一些新妈妈在产褥期出现了发烧的症状,被医生诊断为产褥热。
什么是产褥热呢?
产褥热是指产妇在产后24小时至42天内,在任何24-48小时内体温两次达到或超过38℃。通常多发生在产后48小时至产后10天内。
产褥热实际是由于产后致病菌的侵入而引起的疾病,医学上称之为“产褥感染”,是产妇在产褥期易患的比较严重的疾病之一。
产褥感染可使创伤部位出现红肿和热痛的局部炎性反应。如果感染发生在子宫,则可能引起子宫内膜炎或子宫肌炎。新妈妈的身体抵抗力弱或治疗不及时,炎症可进一步发展到子宫周围组织,甚至到达腹膜,引起腹膜炎。若病菌侵入血液,可发生败血症,如不及时对症治疗,则可危及生命。而且产褥感染需要彻底治疗,否则急性感染很可能转变成慢性,盆腔内可遗留慢性炎症,导致器官粘连或输卵管阻塞等。
TIPS:新妈妈体温升高不一定是产褥热
新妈妈在分娩后的1-2天内,通常体温也会稍高一点儿,一般是由于分娩或产后哺乳给身体带来的应激反应所致。和产褥感染不同的是,这类体温的升高一般都不会超过38℃,可以自然消退,不必采取处理措施。
坐月子可以剪指甲吗 坐月子剪指甲会招风吗
月子里剪指甲会“招风”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在以前,因为没有建立完善的卫生意识,产妇在生孩子不作消毒,因此发生产褥热的很多。造成产褥热主要原因产前或产时不卫生、不消毒,产后不清洁,细菌进入子宫引起感染。而旧时对于发生的各种高热或急病,在传统观念下都认为是产妇“受风”所致。所以,就出现了产褥期不能洗澡、不能洗头、不能剪指甲等传统剪指甲习俗。
产褥期的异常情况 产褥热
产后由致病菌经阴道进入子宫、输卵管至腹腔引起感染,称为产褥热。多在产后3~5天出现发热,体温可达38℃以上,伴有全身不适、下腹痛、脓性恶露。
处理方法:
产后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卫生巾、内衣内裤,避免用盆浴。产褥热处理时用抗生素治疗,最好根据细菌培养种类和敏感度对症用药,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产褥热的治疗
产褥感染轻症以保守治疗为主,重症病人如经过保守观察治疗无效或者出血多,则需要手术治疗。
1、一般治疗
加强营养,给予足够的维生素,若有严重贫血或患者虚弱可输血或人血白蛋白,以增加抵抗力。产妇宜取半卧位,有利于恶露引流和使炎症局限于盆腔内。
2、抗生素治疗
开始根据临床表现及临床经验选用广谱抗生素,待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再作调整。抗生素使用原则:应选用广谱抗生素,同时能作用革兰阳性菌的阴性菌、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抗生素。
一般来说,青霉素及甲硝唑联合应用为首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肾毒性小,也属首选之列。应用抗生素48-72小时,体温无持续下降,应及时做相应的检查,寻找病因,并酌情更换抗生素;给药剂量足,要保持血药有效浓度。中毒症状严重者,同时短期给予肾上腺配置激素,提高机体应激能力。
3、中医治疗
根据患者情况辩证选择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方用五味消毒饮合生化汤、大黄牡丹皮汤加味或清营汤等对症治疗。
4、引流通畅
会阴部感染应及时拆除伤口风险,有利引流。每日至少坐浴2次。若经抗生素治疗48-72小时,体温仍然不退,腹部症状、体征无改善,应考虑感染扩散或脓肿形成。
如有盆腔脓肿形成,在保守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手术治疗。脓肿部位低者,可经后穹窿穿刺抽出脓液或后穹窿切开排脓;脓肿部位较高者,则应剖腹手术。若会阴伤口或腹部伤口感染,则应切开引流。
5、血栓静脉炎的治疗
(1)抗凝治疗,局限性浅静脉炎者一般不需要抗凝治疗,广泛或进行性浅静脉炎及深静脉血栓应给予抗凝治疗。疼痛严重者,给予止痛剂治疗。有炎症者可给予抗生素治疗,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应给予大量抗生素治疗。
(2)已发生血栓性静脉炎者,需卧床,抬高肢体30°至疼痛及水肿消失。给予局部热敷、热疗等治疗。
产褥热是比较常见的产褥疾病
产褥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产褥疾病。特别是剖腹产产妇更为多发。现在很多家庭都缺乏科学的照顾产妇的知识,在这个因素的作用下,不少产妇都因为产褥热等产褥疾病又回到医院进行治疗。今天就给大家讲讲产褥热的知识。
什么是产褥热?
产褥热是由于产后致病菌侵入生殖器官而引起的疾病,医学上叫产褥感染,是产妇在产褥期易患的比较严重的疾病。引起产褥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等。通常发生在产后24小时到产后10天。
胎儿娩出后妈妈便进入了产褥期,这个时间全身各器官(除乳房外)都渐渐恢复或接近未孕状态,需6~8周,也称为恢复期。正常产妇在分娩后24小时内有轻度体温升高,一般不超过38℃。如果分娩后产妇24小时内体温达到或超过38℃或持续不恢复正常,应考虑感染。
产褥热的护理
1、多休息:新妈妈一定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如果身体吃不消,就把照顾宝宝的任务交给家人,这样才能早日恢复体力。同时加强婴儿护理、乳房护理,不能哺乳时应协助教会人工挤奶。
2、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记录之。取半卧位,如果采用平卧位的话,炎性渗出液会顺势而下,局限于盆腔最低处,不利于尽快康复,而且有可能扩散感染。另外,半卧位还有利于帮助子宫复原。
3、多喝水:补充水分对于已经发生产褥热或是排尿不畅的新妈妈而言非常重要。最好每天补充摄入2000ml左右的水。
4、清洁卫生:产后恶露会持续一段时间,新妈妈要勤换卫生护垫和内裤,尤其会阴有伤口的新妈妈,如厕后最好能用温水冲洗会阴部,以减少感染发生。
5、伤口干燥:要保证伤口干燥清洁,洗漱时应注意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及会阴护理等,以防感染加重。同时密切观察恶露的颜色、量、气味,如有异常,立即告知医生。
6、适度营养:产后新妈妈哺乳、恢复体力的同时,也能增强抵抗力,因此要加强营养补充,不过也不要补过头,饮食应该清淡一些,避免油腻。
7、别急着亲热:产后性生活容易对新妈妈的身体造成损害,一般在产后复诊以后,如果医生确认身体已经复原,才可以恢复性生活。
产褥热的预防
加强孕期保健,注意均衡营养,增强体质。加强孕期卫生宣传,临产前两个月避免性生活及盆浴。及时治疗外阴阴道炎及宫颈炎等慢性疾病及并发症。正确处理分娩,产程中严格无菌操作,避免胎膜早破、滞产、产道损伤与产后出血。产后取半卧位,有利于恶露排出。防患于未然,凡有产道污染、产道手术、胎膜早破、产后出血等有感染可能者,可给予抗生素或中药清热解毒治疗预防感染。
产褥热的病因
子宫炎症引起
造成产褥热的原因,多半是因为子宫内膜发炎所引起,通常像生产时破水太久或经由内诊而造成感染。
妇产科专家表示,若有子宫发炎的状况,恶露可能会变成深红色且有恶臭,此时需要进行治疗,若严重的话则需要住院。此外,产后抵抗力下降以及没有充分休息及补充足够的营养,都会导致伤口及子宫发炎而造成产褥热。因此专家建议生产完后,妈妈一定要充分地休息并补充足够的水分和营养。
生产伤口引起
自然分娩后,会阴伤口发炎或子宫内膜发炎都会引起发热。会阴裂伤或会阴侧切伤口感染时,会阴红、肿、痛,有脓性分泌物流出;阴道感染时阴道黏膜充血、溃疡,严重者可形成尿瘘;子宫颈感染时,局部红肿,可直接扩散达子宫旁。伤口发炎可以在会阴部涂抹药膏;若恢复较慢,或伤口较大发生四度裂伤,裂到直肠部分,可采用坐浴方式,以促进血液循环及伤口恢复。
泌尿系统感染引起
泌尿系统感染也是产褥热的原因之一,主要是阴道细菌(80%~90%为大肠杆菌)经过尿道进入泌尿系统而致。喝水少、憋尿也容易引发尿路感染。
排尿障碍
怀孕时因为子宫受压迫,容易造成尿频、憋尿等排尿障碍,从而引起尿路感染。产后1~2天也会出现暂时性的排尿困难,如解不出小便或排小便不彻底。曾英智医师表示,生产时胎儿经过产道压迫到膀胱,使膀胱神经传导减弱,常会造成排尿困难,通常发生在急产或产程过长时。
血栓性静脉炎
如果感染治疗不及时,大量的细菌向外扩散,可引起其他器官感染,如血栓性静脉炎等。血栓性静脉炎多发病于下肢,于产后1~2周持续发热,出现下肢痛、肿胀、皮肤发白,血栓化脓时栓子脱落可导致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进一步扩散可形成败血症。
产妇休息时应抬高下肢,若经大量抗生素治疗体温仍不降者,可加用肝素,24~48小时后体温可下降,连用10天。若有化脓性血栓播散,医师会考虑结扎患侧卵巢静脉或下肢静脉。若已出现感染性休克、肾功能衰竭,应积极抢救,否则可致死亡。
刚生产完,身体和心灵都像刚打了一场仗,需要充分地调养休息,只要好好和医师配合,做好各种产检,妊娠晚期禁止盆浴、性生活,积极治疗阴道炎,产后多下床活动,保持会阴部卫生,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不适,相信都能很快过去的。
什么是产褥热 产褥热该如何治疗
什么是产褥热
它指的是产后42-56天内,因为病原体入侵新妈妈的生殖道而出现的感染问题。如果在分娩结束第2天到第11天,每天每隔四小时就检测体温一次,共四次,并且其中有两次及以上的体温超过38℃,那么就可能是产褥热。
这是一种比较常规的产褥期并发症,患病率可达到6%左右,而且随着剖腹产概率的提高,其患病率也在逐渐上升。不要小看这种疾病,它对于新妈妈的威胁非常大,是导致新妈妈死亡的四大问题之一(另三个为产后出血、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高血压)。
产褥热的病因
中医
感染邪毒、外感、血液瘀阻、血液亏虚所致。
1.感染邪毒
产后子宫正开,如果分娩时没有做好清洁和消毒,那么邪毒就会侵入子宫,正邪交战而出现发烧情况。
2.外感
分娩之后气血亏空严重,元气大伤,腠理不密,外部邪气也就趁机侵入,导致营卫不和并出现发热现象。
3.血液瘀阻
分娩之后恶露排泄不畅,停滞在体内,导致营卫不通并有发烧现象。
4.血虚
分娩时或分娩后失去大量血液,导致阴血亏损过多,致使脾肾阳浮不敛出现发烧现象。
西医
生殖道有着一定免疫力,可以抵抗细菌和病毒侵入。而当产褥期产妇抵抗力降低时,细菌和病毒就会乘虚而入,导致子宫炎、泌尿系统感染、血栓性静脉炎等感染问题,并伴随发热现象。
1.内源性感染
细菌本寄生于阴道内,但是因为机体的防卫机制所以并没有什么危害。但是如果新妈妈的抗病能力以及免疫力下降,那么细菌繁殖能力以及毒性就会增强,而这些细菌就会导致各类感染问题。
2.外源性感染
主要是指外界细菌进入产道,引发各类感染问题。这些细菌可以通过不卫生的接生方式、不洁净医疗器械以及临产前的夫妻生活等等,入侵产妇体内。
检查
1.妇科检查软产道损伤
可见局部红肿化脓。子宫压痛,附件区增厚、压痛或触及炎性包块。
2.辅助检查
(1)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血清C-反应蛋白高。
(2)宫腔分泌物、脓肿穿刺物、后穹隆穿刺物细菌培养或血培养、厌氧菌培养可找到致病菌。病原体抗原和特异抗体检测可明确病原体。
(3)B超可见盆腔内有液性暗区,提示有炎症及脓肿。CT、磁共振成像等检测手段可对感染形成的炎性包块、脓肿做出定位及定性诊断。
产褥热的治疗方法
1.普通治疗
加强营养摄入,多补充维生素。如果有比较严重的贫血或者过于虚弱,可以适量输血或者血白蛋白,这可以有效提高自身抗病能力。此外建议选择半卧位,方便恶露流出,并且将炎症控制在盆腔内,避免扩散。
2.抗生素治疗
一般医生会先根据产妇的症状以及经验,选择一些广谱抗生素,等到细菌培养以及药物过敏测试结束后再做适当的调整。而广谱抗生素的选择也有讲究,要求能对阳性菌、阴性菌、需氧菌和厌氧菌都有效果。因此医生大多会选择同时使用青霉素及甲硝唑联,此外适用范围大、毒性小、效果强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也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在使用抗生素2-3天以后,患者体温没有持续降低,就要立即做检查并找出原因,然后根据情况选择其他抗生素;此外产妇服药量要足够,保持血药有效浓度。如果有着严重的中毒症状,那么就要同时添加适量肾上腺配置激素,以增强身体的应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