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养生贵在养神
老人养生贵在养神
养神思想倡始于老子、庄子,至秦汉时代则形成学派,以后绵延不断,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补充和发展。老子、庄子均主张“清静无为”。
《庄子·有宥》曰:“抱神以静,形将自正。”指出养神是保持人体内外环境的和谐稳定的关键所在。《内经·摄生篇》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了清心寡欲,祛病养生的方法。
李东垣的《远欲论》、《省言碱》强调清心寡欲,“积”精会神,以获取健康长寿。晋代嵇康的《养生论》提出“修性以养神,安心以全身”等以静“神”来养“形”的养生思想。
梁代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主张“和心,少念,静虑,先祛乱神犯性之事。”唐代孙思邈提出了“自慎”以养生的观点。明代医家则提出“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
清代曹庭栋在《老老恒言·燕居》中指出“养神为摄生要务”,并给养神赋予新的内容。所以,养神是养生的关键之所在。养神是一种观念,是人对自身认识的一次回归,具有更多的社会内容,不是逃避现实,而是慎独其身,不是消极无为而是追求真正的人生,对人格有强化作用。
老人夏季“少”字养生法
1、少卧
老人好卧,但需有节制。若长时间卧床休息,会损伤阳气。
2、少怒
怒是七情中最强烈的一种情绪。“怒不节,气乃不固”。怒则气机不畅,出现气逆和气滞,引起心脑血管疾病。
3、少欲
养身贵在养心,养心贵在养神。人应从主客观条件出发追求物质与精神,不应忧思成疾而影响健康,会养生的人应减少个人私欲,淡化名利。
4、少色
即寡欲以养精。养精就是保护好器官的生理功能。若好色纵欲,不但会引起性机能衰退,使人精疲力竭,还会造成机体的内分泌紊乱,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5、少言
少言并非不说话,而是勿喋喋不休、不喊大叫,更不要经常激怒而吵架。若经常不断地大声说话,就会使人中气不足,影响呼吸器官的功能,不利于健康。
6、少食
饮食不能过,如果每顿饭吃得过饱,血液长久地集中于肠胃,其他脏器相应缺血和处于抑制状态,就会产生困倦感。甚至会诱发胆囊病、糖尿病、肥胖病,导致早衰,缩短寿命。
养神要做到哪些方面
养神是一种养生观念,也具有更多的社会内容,对人格也有强化作用。养神要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少私寡欲 心胸坦荡
“心底无私天地宽”,要做到少私寡欲应注意两点:一是以理收心,明确私心嗜欲对人体的危害。二是正确对待个人的荣辱得失。
抑目静耳 闲情逸致
孙思邈在《千金方·养老大例》中说:“养老之药,耳无妄听,口无妄言,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眼耳是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渠道,其受神气的主宰和调节。目清耳静则神气内守而心不劳,若目弛耳躁,则神气烦劳而心扰不宁。要做到抑目静耳,就要用高雅的兴趣爱好来陶冶自己的志趣。有了高雅的志趣,自然会把浮名虚禄看得淡若烟云。
和畅情态 调摄七情
“笑一笑,十年少”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笑可增进健康,可使人长寿。俗语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心常戚戚,有损天年;情绪乐观放松,能安神定气,是益寿延年防病治病的良方。
在养神的具体方法上,向大家推荐:
娱乐养神
娱乐养神的种类较多,如下棋、垂钓、跳舞、听音乐、看表演、看电影电视等,可以怡养心神,并让疲惫的神经得以放松,也是人们常说的“换脑筋”。
休眠养神
多指通过睡觉使大脑处于休息状态,同时又可降低身体内部各部位的神经、关节韧带、肌肉和器官的负荷,进而达到积蓄精力、复苏体质的作用。休眠养神掌握得当,能促使人精力充沛,少得疾病。这已经被很多实例所证实。
“糊涂”养神
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躲避那些参与意义不大或价值作用不高的事情,不搞无原则地争执和较量,不考虑和计较鸡毛蒜皮的是是非非,让脑筋和心情松弛下来,免受劳心伤神之累。随时随地坚持“糊涂”养神,可使人心胸开阔,心情舒畅,自然健康无病。
总之,养生贵在养神,不懂得养神的重要,单靠饮食营养、药物滋补,是难以达到健康长寿目的的。因此,注重道德修养,塑造美好的心灵,养成健康高尚的生活情趣,获得巨大的精神满足,是保证身心健康的关键所在。
中医养生贵在保养元气
天人合一调于四时
中医认为,人要适应自然气候的变化,否则就会生病,甚至死亡。中医学叫“天人合一”,也叫“天人相应”。人的健康长寿,是不能违背自然气候变化规律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除要注意适应四季寒、热、温、凉外,还要注意避其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更要注意防范反常之气,这种季节气候大气反常所致之病叫做时令病。
如何避免反常之气致病,首先应“动作以避寒”、“隐居以避暑”等,同时更要心理舒畅,无杂念妄想,勿劳心神,保持机体元气抗病功能。这些预防措施对于老年或体弱多病之人,更为重要。这也叫调于四时,和于人体。适应季节气候之突变,是中医学养生之道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情志安宁气血通畅
中医认为,生命活动,贵在气血通畅,所以“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便是中医治病的大法。影响气血不畅的主要因素,就是心情不快,情志不宁。情绪安宁,可使气血运行保持动态平衡,反常的情志,可使气血运行逆乱。据统计,长寿健康者90%以上都具有温和、开朗、乐观的性格。中医学将人的情志区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个方面,也叫“七情”。
七情太过就要情志不宁,损伤人体元气和功能。七情又分别与人体五脏各有所关,如过怒伤肝、过喜伤心、过悲伤肺、忧思伤脾、惊恐伤肾。如过怒伤肝,可导致肝脏疏泄条达和动升的生理功能失调,肝气郁而化火上逆,出现头晕、头痛、心烦、急躁、口苦等病症。肝气郁滞日久,又可导致机体有关脏器的关系失衡。首先会影响脾胃,出现胃病。临床常见的高血压病、眩晕病、胆囊炎、各种胃炎、神经衰弱等多种病,大都是由情志不宁而引起的。可见情志和人体生命健康关系多么密切。所以情志的安宁,是中医养生之道又一非常重要的方面。
中老年人的养生方法
根在养神
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人的精神状态、思维活动。“精盈、气充、神全”,为养生长寿之本,而调摄精、气、神的关键就在于养神。
养神的方法有很多。首先要做的是“安心”,即养成理智和冷静的态度。中老年人在养生方面,应该心情安闲,心思若定,心除杂念,心清如镜,以便真气顺畅,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形体劳作但不致疲倦,身体健康而无疾患。
此外,休眠也是养神的方法。绿色睡眠是中老年人休眠养神的理想方式。
贵在养性
养性,也称养德,养性养德是中医摄生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家的“德全不危”,儒家的“德润身”、“仁者寿”,释家的“积德行善”,道家的“仁者德之光”,都是把修养德行作为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
养性的原则,无外乎仁礼、性善、知足、忍让、宽容这几个方面。
古代养生家认为,人若想养生,必先治其身。如果一方面想延年益寿,另一方面又追求名利权势,无异于缘木求鱼。中老年人不求名利,看淡曾经拥有的权势,自然不会产生失落感。至于荣辱得失,更是不必计较。轻得失、淡荣辱,不为情志上的悲喜所左右的养生思想,是养生史上的一种静养观点。若为小事斤斤计较,便有违养生的本意了。
此外,还要注意舒畅情志。读书吟诗,漫游山林,可畅情悦心,增添兴趣,有利于增寿。
重在养气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老年人退休后的养生知识可以学习一下,因此,要想健康长寿,不单单是靠药物的治疗,而且还要保养人体的真元之气。
养气要避免三种“气”:馁气、闷气、怨气。
此外,生闷气对人体危害甚大。清代名人阎敬铭曾写《不气歌》以自慰,歌曰:“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气中他计,气出病来无人替,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气之危害太可惧,诚恐因病将命弃,我今尝够气中气,不气不气就不气。”这个朴素的至理名言,应该是中老年人排解闷气的灵丹妙药。
冬季老人养生汤
1、冬季老人养生汤有莲子百合汤
莲子乃着名滋养药食物,养神安宁,降血压。百合能补中益气,温肺止咳;鲜品有镇咳、止慢性支气管炎、疗肺病止咯血之效;乾品作粉煮食,有滋补多营养之功效。以上两药一齐再加上瘦肉,组成一汤,既滋补中气,健肺养颜,养神平压,而且味道相当可口。莲子百合大多都采用乾品,将以上各食物药物洗净,一齐放入煲,加瘦肉,水六碗,煲三至四小时,莲子松化,百合出味。莲之全身皆可入药,莲藕、莲子、莲叶、莲心、莲花、莲蓬、莲茎乃最普遍而最实用之植物药材。
2、冬季老人养生汤有仙鹤草煮红枣
将30克仙鹤草和8个红枣一起煮。仙鹤草是一味中药,又叫做龙芽草、黄牛尾。它有止血凉血,强心健胃,补虚强体的功效。将30克仙鹤草和8个红枣一起煮,特别适合为进行过繁重体力劳动的人滋补身体,或帮助老年人养生保健。
3、冬季老人养生汤有北杏鹧鸪汤
准备材料有鹧鸪一只药物:北杏仁三钱,元肉二钱,远志三钱,这个汤益心智,壮腰肾,润肺清痰,补脑力,长服使人聪明益智、补肺养气。鹧鸪可托卖雀铺代切,去肠杂,洗净,加上三种药材,煲三小时已够火路,捞起鹧鸪药渣,只饮汤。初冬起鹧鸪大量应市,只只肥美,脑力工作者、学生、老人气喘咳等最适宜饮此汤补益。
中老年人如何养生方法
中老年人应该注意生态情志养生,以培养出快乐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达到保持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家越来越关注健康,重视养生。
那么,到底该从什么角度阐述养生的理论和实践呢?笔者认为,生态养生是最有时代特征、最符合现代人养生保健需要的全新养生法典。
以前本站有文章:生活中如何养生,中老年人尤其应该注意生态养生。而这种养生之道的主要原则分为三个方面,即养神、养性、养气。
根在养神
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人的精神状态、思维活动。“精盈、气充、神全”,为养生长寿之本,而调摄精、气、神的关键就在于养神。
养神的方法有很多。首先要做的是“安心”,即养成理智和冷静的态度。中老年人在养生方面,应该心情安闲,心思若定,心除杂念,心清如镜,以便真气顺畅,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形体劳作但不致疲倦,身体健康而无疾患。
此外,休眠也是养神的方法。绿色睡眠是中老年人休眠养神的理想方式。
贵在养性
养性,也称养德,养性养德是中医摄生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家的“德全不危”,儒家的“德润身”、“仁者寿”,释家的“积德行善”,道家的“仁者德之光”,都是把修养德行作为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
养性的原则,无外乎仁礼、性善、知足、忍让、宽容这几个方面。
古代养生家认为,人若想养生,必先治其身。如果一方面想延年益寿,另一方面又追求名利权势,无异于缘木求鱼。中老年人不求名利,看淡曾经拥有的权势,自然不会产生失落感。至于荣辱得失,更是不必计较。轻得失、淡荣辱,不为情志上的悲喜所左右的养生思想,是养生史上的一种静养观点。若为小事斤斤计较,便有违养生的本意了。
此外,还要注意舒畅情志。读书吟诗,漫游山林,可畅情悦心,增添兴趣,有利于增寿。
重在养气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老年人退休后的养生知识可以学习一下,因此,要想健康长寿,不单单是靠药物的治疗,而且还要保养人体的真元之气。
养气要避免三种“气”:馁气、闷气、怨气。
此外,生闷气对人体危害甚大。清代名人阎敬铭曾写《不气歌》以自慰,歌曰:“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气中他计,气出病来无人替,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气之危害太可惧,诚恐因病将命弃,我今尝够气中气,不气不气就不气。”这个朴素的至理名言,应该是中老年人排解闷气的灵丹妙药。
饭后一个习惯最养肝
古人言“养生贵在养神”,经常排除杂念、静养心神、闭目休息,是一种调养精神的简便方法。闭目养神能养阴去燥,特别是饭后闭目20分钟,可护肝消食。
饭后,身体内的血液都集中到消化道内,参与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果此时行走、运动,就会有一部分血液流向手足,肝脏则会出现供血量不足的情况,影响其正常的新陈代谢。
饭后闭目静坐20分钟,能使血液更多地流向肝脏,供给肝细胞氧和营养成分。患有肝病的人,饭后更应该闭目养神。
养肝怎么做 闭目养神20分钟
饭后,身体内的血液都集中到消化道参与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果此时行走、运动,就会有一部分血液流向手足,肝脏则会出现供血量不足的情况,影响其正常的新陈代谢。古人言“养生贵在养神”,经常排除杂念、静养心神、闭目休息,是一种调养精神的简便方法。“肝开窍于目”,久视就会直接致使肝血缺乏。闭目养神能养阴去燥,特别是饭后闭目20分钟,能使血液更多地流向肝脏,供给肝细胞氧和营养成分,起到护肝消食的作用。患有肝病的人,饭后更应该闭目养神。
夏日老人养生重在“养阳”
老年人着重“养阳”,应从6个方面入手:
一、调精神:老年人重在精神调摄,凡遇事皆恬静虚无,泰然处之,切忌大喜大悲。
二、慎起居:夏季自然界万物生长旺盛,老年人的起居也应随之做适应性调整,如清晨早起,洗漱后在室外清静处散步慢跑,呼吸新鲜空气,舒展人体阳气。
三、节饮食:夏季昼长夜短,天气湿热,应注意饮食调节,切勿极饥而后食,食不可过饱。亦忌极渴而后饮,饮亦不宜过多。老年人还须慎食瓜果冷饮,以免伤脾胃阳气。
四、巧运动:老年人宜通过各种有益的运动来活动筋骨、调畅气血、养护阳气。
五、重食疗:素体阳虚的老年人,常食雄鸡、大枣、胡桃、鲫鱼等益气温阳的食物,以及具有温阳祛寒功效的药粥等,往往能收到益气强壮的功效。
六、借药治:老年人素体阳气赢弱者,可适当服用益气补阳药品来养阳度夏。
养生东西老人之不同
中国人养生推崇修性养情,练气修心,追求内功,即养气,就是所谓“以气养性,以气养心,以气养身,虚心与静气相依,使人气养其心,心养其气,气盛理充,心安神全”。而“书画养生”便是“清心静气”长寿经的最佳注解。实践证明,在我国的书画家中,百岁寿星确实不少,如107岁的着名现代书法家孙墨佛便主张养心重于养生。他说,“写字本身就是一种活动,一管在手,万念俱消”,达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血脉豁然贯通”。经常动有益身心健康。
如果说中国人的书画是练“内功”的一种,那么国外寿星的养生大都重在运动,甚至带点冒险。美国的特里萨奥康纳老太太在其百岁生日时,并不满足于在室内与子孙共享天伦之乐,而是要“展翅飞翔”。她兴致勃勃地驾驶着一架飞船在马丽皇后山区附近飞行,在飞过油轮和工厂后,降落在一个高尔夫球场。
传统饮食差异在世界各地的养生家眼中,饮食一直被视为养生法中的一大关键要领。我国养生界历来认为:食素者能长寿。佛门僧侣,讲究吃素“不杀生”,历代高僧中百岁寿星也确实不少。在平常的老百姓中,长年吃素的百岁寿星也不少见。
但在西方,不少百岁寿星都是以食荤为主,甚至平生喜与脂肪类食物打交道的长寿者也大有人在。如俄罗斯的亚加诺夫一生中的基本食物为干酪、羊奶和牛奶,他达到了135岁的高龄。
东方养生贵在“养心”,主张“禁欲固精”,认为夫妻情爱太浓,房事过多不利于身体健康,会损精折寿。如我国四川省绵竹县114岁的老中医罗明山就主张“青壮常节欲,到老宜分居”,强调“肾精人之宝,不可轻放跑;惜精即惜命,固精人难老”。他自己还身体力行,婚后与妻子分居,定时与妻同房,到老也不破此例。而西方养生重在张扬个性,有欲则刚。
中医养生重在养神
古往今来,医家、道家、养生家们都十分重视精神调养,重视精神治疗和心理养生的作用。认为养生的关键在于排除杂念。保持心地纯朴专一,顺乎天理,就能达到养生的目的。他们认为“善摄生者,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祸患何由而致也”。著名医家石天基作一首《祛病歌》:“人或生来气血弱,不会快活疾病作。病一作,心要乐,病都却。心病还将心药医,心不快活空服药。且来唱我快活歌,便是长生不老药。”
神只可得,不可失,只宜安,不宜乱。伤神则神衰,神衰则健忘失眠,多梦烦乱;不守舍则发为癫狂,甚则昏厥。安神者在于七情适度,喜、怒、忧、思、悲、恐、惊各有法度,适可而止。“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五脏所伤则精神涣散,精神涣散则神志衰减,神志衰减则诸病丛生。以上三者又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现代医学也证实,人类疾病有50%~80%是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引起的,如高血压、心动过速、神经衰弱等。
对于养生,中医有“药养不如食养,食养不如精养,精养不如神养”的说法。所谓养神,主要是指注意精神卫生。要做到安静和调,神清气和,胸怀开阔,从容温和,切不可怨天尤人,急躁易怒。“起居有常,养其神也”。如果人们只注意养身,加强饮食营养,不懂得养神,不善于养神,是难以获得健康长寿的。自古以来无数事例表明,心胸狭窄、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人,能过古稀之年者不多见,而胸怀开阔情绪乐观者,往往可享高寿。若“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生于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人生的道路坎坷不平,不如意事常八九,尤其人进入老年之后,由于社会角色、人际关系、健康状况、性格情绪等都会发生改变,若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自己的“神”,往往可产生孤独、忧郁、失落、自卑等消极心理。从养生角度讲,老人晚年能否保持良好性格、乐观情绪、高尚涵养和欢畅心境,对延年益寿意义重大。因此,老年人在注重“养身”的同时,更应重视“养神”与“调神”。
总之,祖国的中医养生,着重精神。神的充耗安乱,关系到人的健康长寿,养生应当养神。人们若能遵循古训,修德养性,培养情操,健脑全神,方能享人生“天年”之寿。
中医养生很重要
中医养生重要性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
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则被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老人秋季养生贵在“三坚持”
一、坚持秋练。秋练是指积极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增强抗病能力。要多进行体育活动,并让身体多“冻”着点。俗话说“春捂秋冻”,气温下降不要急于添加过多的衣服,使身体有抗御风寒的能力。运动要因人而异。如散步、打球、做操、打太极拳、气功、慢跑等。
二、坚持秋防。秋防是指预防秋季易于感染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如感冒、气管炎、胃炎、关节炎等。“秋冻”,不能过头,有支气管、胃炎等病史的人,则要注意适当保暖,不受冻,防止旧病复发。
三、坚持秋养。秋养指饮食调养和适当休息。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等大量成熟上市。祖国医药著作《素问》中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气味合而已之,以补益精气。”秋季气候干燥,应适当多饮些开水、淡茶、豆浆以及牛奶等饮料,还应多吃些番薯、玉米、芝麻、青菜、柿子、香蕉、蜂蜜、红枣等柔润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