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60%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方法有误

​60%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方法有误

检查前停用降糖药

有些患者认为停药后的血糖才是真实情况。实际上,检查血糖的目的是检查药物对糖尿病的控制情况,如果停药后再测血糖,这样得出的检测结果既不能准确反映病情,还会造成血糖波动及加重病情。

另外,有的患者为了得到理想结果而在检查前一天过分节食,此时所测的血糖结果可能偏低一些,但却不能代表平常血糖控制的真实情况。为保证检查结果的真实可信,检查前一天用药和进餐应和平常一样,并保证夜间睡眠良好。

随便找时间检查

检查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时间不是随意而定的,也是有要求的。检查空腹血糖的时间最好在早上6~8点,抽血时,患者要保证前一日晚餐后至次日清晨做监测时空腹8~12小时,超过12小时的“超空腹”状态也会影响监测结果。而餐后血糖监测时按平时饮食习惯吃饭,餐前降糖药照常服用,抽血时间从吃第一口主食算起两个小时。同时,要避免进食过多或剧烈运动、抽烟和饮用刺激性饮料。

只测空腹血糖

大多数患者忽视了餐后血糖,其实,餐后血糖与空腹血糖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

这是因为如果按照空腹血糖来进行治疗,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按照餐后2小时的标准服药。如早期糖尿病患者血糖只在餐后升高,应该专门针对餐后血糖治疗,宜选用短效药;而对于空腹和餐后血糖都高的患者,应该选长效药,比如达美康、格列美脲等。

正在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每周测两次空腹及三餐后两小时血糖,还有睡前血糖。病情稳定后可改为一周监测一次,也可以根据病情延长监测时间间隔。

自我检测血糖的6误区

误区一不定期到医院测血压

糖尿病患者要进行自我监测与管理,首先要观察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如糖尿病的“三多一少”(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体重减少)情况症状、全身乏力与否,还要定期检查心脏的大小、节律,下肢情况,有无浮肿,眼底是否有问题,是否有皮肤溃疡等。

一些化验指标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监测自己的情况,其中有些患者自己在家就可以做,如测血糖,这是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血糖监测了解血糖浓度,可以帮助患者随时调整饮食、运动及判断疗效。病情比较稳定、血糖控制比较好的糖尿病患者,一个月可以监测5到7次,其中包括空腹血糖、三餐后的餐后两小时血糖、夜间血糖,每次监测一种血糖就可以了,如第一次监测空腹血糖,隔几天后再监测早餐后血糖,再隔几天监测午餐后血糖……每个月共监测5到7次就可以了。

血糖不容易控制的Ⅰ型糖尿病患者,或是胰岛素功能差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则要增加监测次数,有的甚至需要每天监测4到8次,如在三餐前、三餐后两小时、睡前、夜间一两点钟。病情稳定后可以逐渐减少测定的次数,一般一周测定4到8次。

除了自我监测血糖外,了解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情况对于监测糖尿病是否对患者造成了更多损害也非常重要,因为糖尿病患者很容易血压升高,进而对心血管、心脏造成损害。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正常血压值为130/85毫米汞柱。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电子血压计有一定误差,测量效果不如医院常用的水银柱血压计,因此糖尿病患者也要定期到医院测量血压。

误区二不定期测糖化血化蛋白

除了血糖、血压这些糖尿病患者可以自行监测的项目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尿酮、尿微量蛋白、尿糖的监测也很重要,但为了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这些监测必须要到医院去做。其中,糖化血化蛋白可以稳定地反映人两三个月以来的血糖平均水平,反映体内葡萄糖代谢的情况。根据化验结果,医生能判断患者的保健方案是否有效,吃得是否合适,运动是否得当,血糖是否控制得好,是否需要给患者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还有些糖尿病患者需要监测的化验指标也只有医院才能做,如尿糖、尿酮、尿微量蛋白,虽然都有相应的试纸,在家就可以做,但效果很难做到准确。如尿微量蛋白可以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是否存在早期的轻微损害,一般1到3个月要检测一次,已经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监测频率要更高,这一指标精确的测定只有在医院化验室才能进行。尿酮是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这一数值高了,糖尿病患者就很可能出现酸中毒导致昏迷。因此,在持续高血糖超过13.3时,就要到医院做尿酮体检测了。

有的糖尿病患者看自己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比较正常,就不愿意测糖化血化蛋白,殊不知,每次测的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只能代表血糖当时的情况,而不能反映一段时间里人的总体血糖情况。因此,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还是非常重要的。

误区三血糖高低仅用家用仪器

家用血糖仪是在指尖采血,测的是毛细血糖。这种监测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当血糖超过13.3或低于1.1时,这种血糖仪就不能显示数字了,而是显示代表过高(“HIGH”)或过低(“LOW”),这个时候就不能用血糖仪测血糖了。尤其是当患者的血糖值过高甚至(家用)血糖仪不能读数时,情况就比较危险了,因此要尽快到医院取静脉血进行检测,必要时还要查酮体,及时进行治疗。在血糖仪的使用上,首先要学会如何操作,避免操作不当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浪费试纸。

误区四早起测空腹血糖吃药

专家指出,有的糖尿病患者平常坚持每天早起后在早餐前服用降糖药物,因此即使要测空腹血糖,也习惯了早起按时吃药。然而这会影响血糖值,因此空腹测血糖前千万不要吃药。

此外,糖尿病患者在复查血糖的日子里还要注意保持一贯的生活和服药习惯,不要故意少吃东西或不吃降糖药,这也都会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影响到病人的治疗。检测的前一天晚上10点后最好不吃不喝,晚餐也别吃太油腻的。

糖尿病的控制关键是要“管住嘴、迈开腿”。很多糖尿病患者习惯经常到餐馆饭店去“打打牙祭”。专家指出,餐馆的饮食其实很不适合糖尿病患者,因为一般餐馆做的菜,不但热量比较大,而且大多油、盐、糖比较多,这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都是大忌。

误区五运动前不测血糖

除了饮食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运动疗法也很重要,也就是“迈开腿”。很多糖尿病患者都知道每天要适当活动,却忽略了对运动前血糖的监测。事实上,血糖低是不宜运动的,否则可能晕倒。此外,运动中一旦出现头晕等低血糖症状,也要立即停下来;必要时还要及时服用一些糖来使血糖达到正常值。

一些公园里专门用鹅卵石等铺设了石子路,很多人喜欢在上面走以按摩脚底、促进血液循环,有的人甚至喜欢赤脚走。不过这种保健方式并不适合糖尿病患者,因为糖尿病患者要特别注意脚部保健,而走石子路会增加糖尿病患者脚部破损的几率,增加他们患上糖尿病足的危险。此外,运动时为防止脚部出汗太多,专家还建议,糖尿病患者最好在脚趾间夹上棉花等柔软、透气、有弹性的物品,防止过度摩擦或脚趾叠压。

误区六患者不注意护脚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引起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专家指出,在糖尿病患者中,足坏疽的发生率比非糖尿病人高17倍。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即使是轻微的损伤,也有可能引起感染,发生坏疽甚至截肢。因此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注意足部保养,每天要用温水和无刺激性的肥皂清洗双脚,水温不要过高。还要注意保持足部及脚趾间的干燥;足部特别干燥的患者可用护肤品来涂抹脚部;洗脚后要及时修剪过长的趾甲,趾甲前端应剪平磨光,防止向内生长。如果脚上有茧子或鸡眼,千万不能用手抠或用小刀,也不要贴鸡眼膏等刺激性化学药物。

另外,糖尿病患者千万不能赤脚穿鞋,平常最好穿白色或者浅色的袜子,以及时观察脚部的健康情况。袜子的袜筒也不要太紧,因为糖尿病患者本身血液循环就不好,太紧了不利于血液流通。糖尿病患者穿鞋也要注意,最好穿圆头、平底、软牛皮的鞋子,还要注意鞋子里面有无异物,有无线头、接缝,因为这些都可能导致糖尿病患者脚部磨损,新鞋最好撑松了、合脚了再穿。最后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现脚部有感染、磨损、水泡等,要及时和医生联系及时处理。

糖尿病一天测几次血糖 糖尿病监测血糖的指标

糖尿病监测血糖的常用指标主要包括:空腹血糖、餐前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一般通过指尖采集毛细血管的血来测量。

当空腹血糖<6.1mmol/L且餐后血糖<7.8mmol/L血糖时,血糖才是正常的;当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血糖≧11.1mmol/L血糖时,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如果因为条件限制,没有采集血液的工具,也可以通过检测尿糖来测量,但是这种方法有一定限制,对于肾糖阈增高的老年人或降低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因为尿糖会受到肾糖阈的影响,所以检测尿糖对监测血糖没有意义,甚至有误导治疗的可能。

糖尿病患者测量血压的误区

误区一血糖高低仅用家用仪器

家用血糖仪是在指尖采血,测的是毛细血糖。这种监测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当血糖超过13.3或低于1.1时,这种血糖仪就不能显示数字了,而是显示代表过高(“HIGH”)或过低(“LOW”),这个时候就不能用血糖仪测血糖了。尤其是当患者的血糖值过高甚至(家用)血糖仪不能读数时,情况就比较危险了,因此要尽快到医院取静脉血进行检测,必要时还要查酮体,及时进行治疗。在血糖仪的使用上,首先要学会如何操作,避免操作不当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浪费试纸。

误区二早起测空腹血糖吃药

专家指出,有的糖尿病患者平常坚持每天早起后在早餐前服用降糖药物,因此即使要测空腹血糖,也习惯了早起按时吃药。然而这会影响血糖值,因此空腹测血糖前千万不要吃药。

此外,糖尿病患者在复查血糖的日子里还要注意保持一贯的生活和服药习惯,不要故意少吃东西或不吃降糖药,这也都会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影响到病人的治疗。检测的前一天晚上10点后最好不吃不喝,晚餐也别吃太油腻的。

糖尿病的控制关键是要“管住嘴、迈开腿”。很多糖尿病患者习惯经常到餐馆饭店去“打打牙祭”。专家指出,餐馆的饮食其实很不适合糖尿病患者,因为一般餐馆做的菜,不但热量比较大,而且大多油、盐、糖比较多,这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都是大忌。

误区三不定期测糖化血化蛋白

除了血糖、血压这些糖尿病患者可以自行监测的项目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尿酮、尿微量蛋白、尿糖的监测也很重要,但为了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这些监测必须要到医院去做。其中,糖化血化蛋白可以稳定地反映人两三个月以来的血糖平均水平,反映体内葡萄糖代谢的情况。根据化验结果,医生能判断患者的保健方案是否有效,吃得是否合适,运动是否得当,血糖是否控制得好,是否需要给患者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还有些糖尿病患者需要监测的化验指标也只有医院才能做,如尿糖、尿酮、尿微量蛋白,虽然都有相应的试纸,在家就可以做,但效果很难做到准确。如尿微量蛋白可以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是否存在早期的轻微损害,一般1到3个月要检测一次,已经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监测频率要更高,这一指标精确的测定只有在医院化验室才能进行。尿酮是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这一数值高了,糖尿病患者就很可能出现酸中毒导致昏迷。因此,在持续高血糖超过13.3时,就要到医院做尿酮体检测了。

有的糖尿病患者看自己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比较正常,就不愿意测糖化血化蛋白,殊不知,每次测的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只能代表血糖当时的情况,而不能反映一段时间里人的总体血糖情况。因此,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还是非常重要的。

误区四运动前不测血糖

除了饮食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运动疗法也很重要,也就是“迈开腿”。很多糖尿病患者都知道每天要适当活动,却忽略了对运动前血糖的监测。事实上,血糖低是不宜运动的,否则可能晕倒。此外,运动中一旦出现头晕等低血糖症状,也要立即停下来;必要时还要及时服用一些糖来使血糖达到正常值。

一些公园里专门用鹅卵石等铺设了石子路,很多人喜欢在上面走以按摩脚底、促进血液循环,有的人甚至喜欢赤脚走。不过这种保健方式并不适合糖尿病患者,因为糖尿病患者要特别注意脚部保健,而走石子路会增加糖尿病患者脚部破损的几率,增加他们患上糖尿病足的危险。此外,运动时为防止脚部出汗太多,专家还建议,糖尿病患者最好在脚趾间夹上棉花等柔软、透气、有弹性的物品,防止过度摩擦或脚趾叠压。

误区五:不定期到医院测血压。

糖尿病患者要进行自我监测与管理,首先要观察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如糖尿病的“三多一少”(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体重减少)情况症状、全身乏力与否,还要定期检查心脏的大小、节律,下肢情况,有无浮肿,眼底是否有问题,是否有皮肤溃疡等。

一些化验指标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监测自己的情况,其中有些患者自己在家就可以做,如测血糖,这是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血糖监测了解血糖浓度,可以帮助患者随时调整饮食、运动及判断疗效。病情比较稳定、血糖控制比较好的糖尿病患者,一个月可以监测5到7次,其中包括空腹血糖、三餐后的餐后两小时血糖、夜间血糖,每次监测一种血糖就可以了,如第一次监测空腹血糖,隔几天后再监测早餐后血糖,再隔几天监测午餐后血糖……每个月共监测5到7次就可以了。

血糖不容易控制的Ⅰ型糖尿病患者,或是胰岛素功能差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则要增加监测次数,有的甚至需要每天监测4到8次,如在三餐前、三餐后两小时、睡前、夜间一两点钟。病情稳定后可以逐渐减少测定的次数,一般一周测定4到8次。

除了自我监测血糖外,了解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情况对于监测糖尿病是否对患者造成了更多损害也非常重要,因为糖尿病患者很容易血压升高,进而对心血管、心脏造成损害。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正常血压值为130/85毫米汞柱。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电子血压计有一定误差,测量效果不如医院常用的水银柱血压计,因此糖尿病患者也要定期到医院测量血压。

自测血糖要注意什么

糖尿病患者们在平时生活中,一定有很多关于疾病的疑问在心中吧。接下来请看下文详细解说。

一旦确诊糖尿病,自我血糖监测显得尤为重要。襄樊市中医院糖尿病科医生李宝华提醒读者:糖尿病患者应正确进行血糖监测,以便更好地控制血糖,提高生活质量。

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应定期检测血糖,尤其是血糖控制不稳定、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更应及时监测血糖。

自测血糖要注意什么---选择合适的血糖仪 一般应选择知名度高、精确度高的血糖仪,最好是定血糖仪,以免影响测量值,导致用药不准确。

自测血糖要注意什么---掌握测血糖时间 每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可监测血糖;如有空腹高血糖,应监测夜间血糖。血糖控制良好或稳定的病人每周监测一天或两天。具有良好并稳定血糖控制监测的次数可更少。血糖控制差或不稳定的患者以及患其他急性病患者应每天监测直到血糖得到很好的控制。注射胰岛素或使用胰岛素分泌剂的患者应每日监测血糖1~4次。

自测血糖要注意什么---测血糖的正确方法 先洗净双手,并下垂一会儿,使血液流向指尖,便于采血。用消毒棉球消毒被采手指,晾干,指端侧面取血(因其神经分布相对少,可减轻患者疼痛)。采血完毕,干棉球压迫止血。

当血糖出现异常高或异常低时,应及时和医生取得联系,以调整用药

以上便是我们为你提供的详细内容,相信在对你心中的疑问一定有很大的帮助吧,祝你早日康复。

诊断患有糖尿病的方法是什么

很多人如今都在定期监测血糖,这其中不仅包括糖尿病患者,还包括很多不是糖尿病的人,因为他们很害怕会得糖尿病,所以他们也要定期监测血糖,他们认为监测血糖就能确诊是不是糖尿病。

据过去相关资料显示,空腹血糖值偏高者有9%的人会在5年内患上糖尿病,如果血糖值偏高且糖化血红蛋白值偏高者则患上糖尿病几率为38%,所以这是为何将糖化血红蛋白测试列入糖尿病预测方法中的原因。

糖尿病预测新方法包括血糖测试和糖化血红蛋白测试,其中血糖测试值:空腹血糖值在3.9~6.1mmol/L范围内,餐后血糖小于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值应该为5.6%,一旦超过6.3%即可诊断糖尿病。

血糖试纸是糖尿病患者控制病情的关键

血糖试纸上含有可与血液中的葡萄糖发生反应的葡萄糖氧化酶,通过试纸所呈现的不同颜色指示即可足不出户了解自身血糖情况,然后根据不同情况,找到适合的控制措施,因此正确使用血糖试纸就成了糖尿病患者控制病情的关键。不过,血糖试纸只用于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并不能用于治疗。

血糖试纸的检测原理

血液中的葡萄糖与固定在试纸条表面的葡萄糖氧化酶和铁氰化钾反应,产生葡萄糖酸和亚铁氰化钾。血糖仪向试纸条施加一恒定的工作电压,使亚铁氰化钾氧化为铁氰化钾,产生氧化电流,氧化电流的大小与葡萄糖浓度成正比,血糖仪记录氧化电流的大小,并换算出葡萄糖的浓度。

血糖试纸的购买注意

在购买血糖试纸时,一定要注意:血糖试纸和血糖仪是配套使用的,你的血糖仪是什么牌子的,什么型号的,血糖试纸就应该购买与该品牌型号相搭配的血糖试纸产品。另外,血糖试纸多少钱不是问题,重要的是血糖试纸的质量直接影响测量结果,因此大家在关注血糖试纸价格行情的同时,更应尽量购买质量好的品牌产品。快速血糖纸质只用于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而不作为诊断,想诊断糖尿病,必须进行OGTT试验,方可确诊。

血糖试纸的保存方法

试纸应干燥、避光和密封保存。血糖试纸要求在干燥的环境中放置,适宜温度在10摄氏度~30摄氏度之间。在一般情况下,试纸不用放进冰箱保存,放入冰箱反而容易受潮影响测试的结果。如果夏天室内温度过高,可将试纸简装入塑料袋,同时放人干燥剂,再放入冰箱冷藏。每次测试前从冰箱取出后,应先等待试纸筒回复至室温,再开盖取试纸进行检测;在试纸筒未达到室温前不要取出试纸,以免在试纸筒中形成冷凝水。

温馨提示:人体所有部位抽取的血浆血糖相对恒定,而全血血糖在不同部位、不同身体状态下测定是不同的。通常情况下,如果测试部位有炎症(白细胞增多时),测定的全血血糖结果会偏低。作为医疗测定,血浆血糖则更具有参考的价值,所以医院采用的是血浆血糖作为衡量血糖的标准。

血糖值多少是糖尿病 平时应该测多少次血糖呢

医生会根据您的病情及血糖控制的实际水平来推荐适合您的日常监测血糖的次数。通常推荐的监测频率如下:

1型糖尿病患者应每日至少监测血糖3-4次

注射胰岛素或使用促胰岛素分泌剂的患者,应该每天监测血糖1-4次

血糖控制良好或稳定的2型糖尿病人应每周监测一天或两天的血糖

血糖控制差/不稳定的患者或有其他急性病患者,应每日监测直至血糖得到控制

糖尿病的日常监控

1.教育

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懂得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何控制糖尿病,控制好糖尿病对健康的益处。根据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2.自我监测血糖

随着小型快捷血糖测定仪的逐步普及,病人可以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降血糖药物的剂量。1型糖尿病进行强化治疗时每天至少监测4次血糖(餐前),血糖不稳定时要监测8次(三餐前、后、晚睡前和凌晨3:00)。强化治疗时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2毫摩尔/升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HbA1c小于7%。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血糖的频度可适当减少。

血糖检测时间有讲究

血糖自我监测可以及时全面地掌握病人血糖的控制情况,为指导病人合理饮食、运动及调整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是糖尿病整体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日多次的血糖监测更能准确反映患者血糖变化的全貌,只根据一次血糖监测结果调整治疗,往往会出现偏差,因此,理想的自我血糖监测,应当是每天多时点测定血糖。然而,从经济学和病人依从性方面考虑,这样做并不现实。

如何确定血糖监测的时间和频率?

这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来决定。对于血糖控制比较稳定的患者,血糖监测的间隔可拉长一些,可以1周测定一次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每隔2-3周安排一天测定全天7个点的血糖谱:即三餐前及三餐后2小时和睡前血糖,必要时还可加测凌晨3点的血糖。但对于近期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则需根据病情增加监测频率,每周需要测2-3次全天的“血糖谱”,具体适用于以下情况:

1、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尤其带胰岛素泵者)的患者;

2、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

3、血糖控制不佳、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4、有低血糖发生的患者;

5、药物更换或调整剂量的患者;

6、妊娠期的患者;

7、各种打乱平时常规生活的情况,如:生病、手术、外出、激动等。

另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要进行随机血糖监测。例如,糖尿病患者在运动前后和饮酒之后容易发生严重低血糖,这个时候检测血糖很有必要。再如,糖尿病人驾车外出前也应检测血糖,因为低血糖状态下驾车是非常危险的。另外,病人在感冒发烧、情绪波动、自我感觉不适时也需要加测血糖。

您平时应该测多少次血糖呢?

医生会根据您的病情及血糖控制的实际水平来推荐适合您的日常监测血糖的次数。通常推荐的监测频率如下:

? 1型糖尿病患者应每日至少监测血糖3-4次

? 注射胰岛素或使用促胰岛素分泌剂的患者,应该每天监测血糖1-4次

? 血糖控制良好或稳定的2型糖尿病人应每周监测一天或两天的血糖

? 血糖控制差/不稳定的患者或有其他急性病患者,应每日监测直至血糖得到控制

血糖高怎么办

1、药物治疗

分为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注射两种,患者具体使用何种药物,需医生根据血糖情况、经济状况、自身体质等多方面考虑,不要乱用药,结果延误病情的最佳治疗时机。

2、适当运动,合理饮食

每位患者都知道适当运动和饮食控制,但是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都不能准确掌握自己的运动量和饮食热量规范,同时不能坚持下来。瑞京医院专设营养科,营养专家根据您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精细化饮食方案;瑞京专家还会根据您的年龄、体质制定最适合您的运动方案。

3、血糖监测同样重要

因为血糖监测有利于糖尿病控制,尤其餐后2小时血糖,而且血糖较尿糖测试更准确。尿糖检测影响因素较多,误差大,不如血糖精确,而且对低血糖无任何价值。认真记录下日常的血糖值的变化情况,可以更简捷地防止血糖过高、过低,有助于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及时调整治疗程序,从而控制空腹及餐后血糖达标,减少、减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如果高血糖持续不降或降下来出现反弹,建议糖尿病患者还是及时到医院接受专家的建议,合理制定治疗计划,通过双C诊疗系统严密监控血糖,有效控制高血糖,从而进行精细化治疗。瑞京专家会依据患者自身病情,选择治疗糖尿病的手段,无论是双C强化治疗,中西药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是根据糖尿病患者自身情况分析判定的。

血糖过高对人的身体危害是很大的,由其是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来说高血糖更是会加大中风的风险,因此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养成监测血糖的好习惯,同时如果发现血糖过高了的话一定要及时的调理。

糖尿病患者应如何检测血糖

现在很多糖尿病人都不能定期监测血糖,有的患者甚至一年才监测一两次,没有症状时干脆就不监测,这类患者约占到糖尿病患者的90%左右。其实,糖尿病人应该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不仅要定期监测“手指血糖”,还要测量“糖化血红蛋白”,只有这样才能反映近三个月来的平均血糖水平。

误区一:不上医院、无症状就不测血糖

很多糖尿病患者去医院测了血糖后才发现血糖控制不好。当医生问起有没有定期监测血糖时,很多“糖友”都表示去医院看病时才会测血糖,如果平时没有什么症状就不会测,算下来有时一年才测两次。专家认为,如果患者偶尔去医院测血糖然后开药,会对医生造成一定程度的误导,医生很可能会根据一次血糖指数而增加药量,而一次的血糖指数并不能完全反映患者平时的血糖状况。

误区二:只测空腹或早餐后血糖

如果患者次日去医院做检查、开药,部分“糖友”会在检查前一天刻意少吃饭,且加强运动,第二天只测一下餐后血糖,血糖指数还可以,但却不是平常的状态。专家认为,如果一个月测一次血糖就等于没有测。还有一部分患者血糖高,本应在早餐前打胰岛素,可是如果第二天要测血糖,就不打胰岛素了,病人说想知道自己不打针不吃药时的血糖情况,其实这对医生的诊断很不利。

误区三:光测“手指血糖”

“糖友”在测血糖的时候不能光测“手指血糖”,还要测“糖化血红蛋白”,这样才能反映最近三个月来的平均血糖水平,这更有利于医生判断病情。“手指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就好比一个班级的两个成绩,“手指血糖”反映了一次考试的成绩,而“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3个月来这个班级的平均成绩。

教“糖友”几个小窍门

医生建议每个糖尿病患者自己备个血糖仪,这样就能在家定期监测血糖;其次养成做日记的好习惯,备个血糖值记录本,记下每次测量血糖的数值,去医院复诊的时候带给医生看,更有利于调整用药;最后就是要定期监测手指血糖,即使在没有症状的情况下也要坚持测量,每三个月都要监测一下“糖化血红蛋白”,及时了解自己这个阶段血糖的控制情况。

三诺血糖仪是什么

三诺血糖仪是由长沙三诺生物传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作产制造的,经过了德国技术集团质量体系认证与欧盟CE认证,适用于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测及糖尿病筛选,简单且方便!

据了解,三诺血糖仪在国内普遍受欢迎,因为三诺血糖监测产品以准确、简单、经济的特点,主要适用于两类人群:1、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用于每天监测血糖,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和运动时间。2、肥胖人群、家庭有遗传史的潜在糖尿病人,用于平时血糖监测,预防糖尿病。

看看新的发展!最新推出的尿微量白蛋白测试条、尿酸测试仪将进一步完善代谢性疾病的快速监测产品体系,为代谢性疾病管理提供准确、方便的监测工具,帮助更多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

多数人用血糖仪比较盲目

53%糖尿病人使用血糖仪

记者调查:受访对象中使用血糖仪的糖尿病人达53%。这其中有自己看到广告后主动买的,有住院时医院推荐购买的,还有就是别人赠送的。没有使用血糖仪的糖尿病人大都觉得血糖仪的结果不可靠。一位66岁的老人对记者说,自己患糖尿病已经20年了,总是被推荐购买血糖仪,但自己坚决不买。她觉得“那东西容易让人受刺激,血糖的变化本来就大,累了、急了就高了,自己再一测就更急了。”

专家点评: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的自我监测非常有必要,通过监测可了解自己血糖水平的真实情况,可以根据血糖情况调整饮食,也能了解哪些事情会让自己的血糖出现变化从而调整自己的活动,同时把记录下来的监测数据提供给医生,有利于医生调整治疗。建议有条件的患者最好使用血糖仪。特别是对于以下情况更应该进行血糖的自我监测:1.更改治疗处方时。2.老年人血糖不稳定时。3.使用胰岛素治疗时。4.出现合并症,例如腹泻、呕吐、发烧时,一定要监测血糖。

血糖比较稳定的,一周监测3~5次就可以了,血糖不稳定的每天需要监测7次,三餐前后加睡前,夜间如果不舒服还需要测量血糖。

糖尿病患者并不是进行自我监测后就不用到医院检测了,血糖稳定的2~3月需要到医院检测一次,血糖不稳定的每一个月或每两个月需要去医院进行检测。

89%的人就看牌子和价钱

记者调查:消费者买血糖仪的时候,89%的人更多地考虑品牌和价钱。大品牌的血糖仪价钱从400元左右到1000元左右不等,比如拜耳血糖仪有拜安捷(售价为998元)和拜安易(售价为568元)两种。受访对象普遍感觉价格高一点的质量和功能好一些。

专家点评:国家允许生产的血糖仪质量应该都是有保证的。购买血糖仪并不是最贵的就是最好的。购买者应该了解各种血糖仪的特点并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例如,你想方便一点,可以选择能够自动调码和连续测试的血糖仪,如拜安捷;老年人眼睛看不清可以选择试纸比较宽的、好拿的,如拜安易。患者也可以跟医生说说自己的情况让医生提供购买建议,医生一般会建议患者购买医院使用的血糖仪类型,比如比较常见的拜耳公司的拜安捷、拜安易等。因为医生对这种血糖仪的性能会更了解,而且能更好地将自测结果和医院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76%从售货员、说明书学使用方法

记者调查:“我基本上就是多走几家药店和商店,问问不同的售货员怎么使用血糖仪和使用中注意事项,然后再看一下说明书,用上几个月基本上就熟悉了。”这是采访时,记者了解到的购买者的习惯做法,约占调查对象的76%。

专家点评:学习怎么使用血糖仪不能只依靠说明书,同时很多售货员也不太了解血糖仪的使用方法。病人家属应该和病人一起主动向医院进行糖尿病教育的护士学习如何使用,护士会告诉你怎么测、什么时间测,如何记录数据,如何自己分析数据说明什么情况,如何依据数据显示的血糖水平调整自己的饮食和活动。

59%不知道血糖仪需要校正

记者调查:多数人不知道血糖仪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校正,约占被采访人数的59%。即使发现血糖仪有问题了,九成患者都是自己在家先“捣鼓”一下,不知道去哪里校正或维修。

专家点评:当患者监测的结果与自己的感觉不一致时,以及自测结果和医院的测量结果出现很大的差别时,建议患者让医院的护士帮忙对血糖仪进行调试,或者及时与生产厂家联系,询问维修事宜。不过现在比较先进的血糖仪,都是采用电化学方法的血糖仪,不容易受到污染,因此只要保护得好,就可长期使用。

30%使用者担心自测血糖有误差

记者调查:关于血糖仪的使用,很多患者存在疑问,最突出的一点是,约30%的受访者表示,自测的血糖抽取的是末梢毛细血管的血,而医院抽取的是静脉的血,二者很可能有误差,不能区分是测试的合理误差还是质量问题。

专家点评:其实消费者不必对此太过担心,好的血糖仪对末梢毛细血管的测量结果和医院检查抽取的静脉血的测量结果差别不会很大,有研究表明,拜安捷血糖仪的测量结果很接近静脉血测出的结果。

退一步说,这两个结果之间即使有差别,也是有规律的差别,一般血糖仪的说明书里都应该有说明。如果用血糖仪自测的结果很低或者很高,或者测量正常而患者感觉不舒服,都应该去医院复查,以此来判断是不是血糖仪出现了问题。

相关推荐

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烂足 糖尿病患者的血管易硬化、闭塞,而“足”血管闭塞现象最严重,从而可能引起足部水肿、发黑、腐烂、坏死,形成坏疽。患者截肢后,两年内复发率增高。 预防措施:备个血糖仪,及时监测血糖情况,通过饮食、运动或药物等治疗,最终控制住血糖。平时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对足部的保护,从生活的细节、小处入手,包括每天的洗脚、剪趾甲等。 糖尿病并发症:尿毒症 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是糖尿病全身性微血管病变表现之一,临床特征为蛋白尿、渐进性肾功能损害、高血压、水肿,晚期出现严重肾功能衰竭直至尿毒症,是糖尿病

血糖测试纸的正确使用步骤

血糖测试仪和血糖测试纸是帮助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变化的有利助手,目前市场上的血糖测试纸种类众多、品牌繁杂,由于血糖测试纸具有方便、快捷、结果可靠的优势应用愈发广泛。但是有些患者在选购血糖试纸时比较随意,结果不仅不能准确掌握血糖变化,而且对病情也非常不利。 即使是同一种类的血糖测试仪,血糖测试纸也不能通用,以电极型的血糖测试仪为例,它采用葡萄糖经氧化酶/氰化铁反应,利用电极法准确测定血糖的含量。当全血或质控液滴到试纸条的反应区,样品中的血糖与化学底物发生反应,产生一个电流。血糖仪通过监测电流强度来计算血糖的含

糖尿病患者如何进行血糖监测

一、血糖监测包括哪些方面 1、糖化血红蛋白(HbA1c): HbA1c是长期控制血糖最重要的评估指标,也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调整的重要依据之一,它反映的是近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控制水平,正常参考范围为4-6%,(各个医院可能因检测方法不同略有差别)。目前国内外的指南建议达标需控制在6.5-7%以下,因人而异,个体化。有些单位还可查糖化血清蛋白(白蛋白),它主要反映近2-3周血糖控制的水平。这两个都是反映平均血糖水平,不能反映血糖的波动。 2、静脉血清血糖: 包括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它主要用于糖尿病的筛查。不做

血糖高有什么症状 舌头会这样出现3种报警信号

那么血糖高的时候,舌头都有哪些反应呢? 舌头的正常表现应是淡红色。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身体出现不适,舌头就会呈现出相应的表现。 1.舌苔变厚 如果舌苔变厚,说明身体有病理变化,提示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患者的舌头表面有时候像涂了一层糨糊似的,并且看不清原有的纤细绒毛结构,这是厚、腻苔的表现。出现这种情况,通常表示糖尿病人有痰湿或是饮食过多。 2.舌头表面干燥少津 出现这种情况,就表示血糖已升高。如果是糖尿病早期患者,舌头偏红的话,还说明体内有热。 3.舌色暗或紫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说明糖尿病已到晚期。

想吃甜怎么办

那么,糖尿病患者能否适量地享受一下甜食呢?其实,把握好原则,并善用一些小技巧,糖尿病患者也能安心吃甜食。 吃甜食的原则: 血糖控制不好时,不要吃甜食。 血糖控制稳定时,可少量用甜食,如水果、甜点等。 学会食物换算原则,进食甜食后应相应减少主食摄入量。 进食甜食前后要监测血糖,了解甜食对血糖的影响。 水果、甜点等在两餐饭中间或晚上睡觉前吃比较合适。 发生低血糖时,立即吃些甜食,以便升高血糖。 使用不影响血糖或影响较小的甜味剂,也是一种较安全的选择。 吃甜食的小窍门: 甜食与主食一起吃,消化吸收得较慢,血糖

血糖的预防

糖尿病患者尤其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病人,应注意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1.制定适宜的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 2.进行糖尿病教育:包括对患者家属的教育,识别低血糖,了解患者所用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自救方法等。 3.充分认识引起低血糖的危险因素:①定时定量进餐,如果进餐量减少应相应减少药物剂量;②运动前应增加额外的碳水化合物摄入;③酒精能直接导致低血糖,避免酗酒和空腹饮酒。 4.调整降糖方案:合理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分泌剂。 5.定期监测血糖,尤其在血糖波动大、环境、运动等因素改变时要密切监测血糖

每日多测血糖并无好处

血糖自测要列“明智清单” 近日,美国内分泌学会和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公布了“明智选择”清单,列出了5项医生和患者应质疑的医疗行为。对于应用降糖药物血糖控制稳定且低血糖风险较低的成年糖尿病患者,每日多次自测血糖并无获益。 糖尿病患者一旦血糖达标,自我血糖监测的意义并不大。不过,合并急性病、新增药物、体重波动明显和糖化血红蛋白目标变化时,应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只有患者能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学习并调整糖尿病治疗时,自我血糖监测才有获益。 糖尿病记录册和数据收集是控制糖尿病的关键环节, 记录血糖值使你很容易找出血糖

血糖的预防

当低血糖症状比较明显或实测血糖较低(血糖低于2.5mmol/L)时,就要及时进食含糖食物(如糖果、巧克力)或含糖饮料,以使血糖快速升高。 1.糖尿病患者如有进食减少、腹泻、呕吐等情况时,要及时调整降糖药物剂量,防止发生低血糖。 2.避免在空腹时剧烈运动,尤其不能在注射胰岛素或服下降糖药物至进食前这段时间内剧烈运动。 3.提倡糖尿病患者随身携带一些点心或糖果之类的食物。 4.勤测血糖,如有条件,对可能出现晚间低血糖患者作24小时动态血糖监测,有利于发现症状不明显的低血糖

桃胶雪燕要煲多久才可以吃 糖尿病可以吃桃胶雪燕吗

糖尿病患者是可以服用桃胶皂角米雪燕的,但是不宜多吃,尤其是皂角米不能多吃,而且吃的时候最好不要额外加糖。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严格糖尿病饮食,控制每日总能量的摄入,水果类选择以低糖类水果为主,定期监测血糖,适度运动,控制血糖达标。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须知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期发现或发生的糖尿病。大多数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产后能恢复正常,但将来患糖尿病的机会增加。 糖尿病对孕妇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流产。如怀孕前有糖尿病血糖未控制正常情况下妊娠者,可使胚胎畸形、死亡、流产。2、高血压疾病。为正常孕妇的3-5倍,一旦发生,母儿并发症多,预后差。3、感染。糖尿病患者抵抗力下降,易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患肾盂肾炎的机会为正常者的5倍。 4、羊水过多。与胎儿高血糖有关,易致胎膜早破、早产、产后出血。5、巨大胎儿。发生率达25-40%。容易导致难产及产伤。6、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