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突的准确位置图作用 水突穴的功效
水突的准确位置图作用 水突穴的功效
水突穴为足阳明胃经穴位,水,指穴内的物质为地部水液,突,突破也;该穴名意指人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位处颈部,受心火上炎之热经水大量气化,如同釜中之水受热时的翻滚上突之状而得名,因此此穴具有清热利咽,降逆平喘,润喉开音,通经活络的功效。
天突的准确位置图 艾灸天突的功效
天突穴是任脉与阴维脉交会穴,艾灸天突穴有宽胸理气,化痰利咽,清肺邪热,清咽开音之功效。
水突准确位置示意图 水突穴应用主治
水突主要用于治疗咳逆上气,咽喉肿痛,呼吸气短,喘息不通,气瘿,喘息不得卧等。临床上常配风门,百会,气户治顿咳;配少商,气舍治咽肿,配天突治瘿气;配膻中,巨阙,关元治膈肌痉挛。
水突的准确位置图作用 水突对症养生疗法
用中指指腹按揉水突穴,力度宜轻柔,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每次左右各1-3分钟,每日2-3次,每天坚持按摩,能有效治疗慢性咽炎,改善声音嘶哑的症状。
水突准确位置示意图 水突穴的穴位解剖
在颈阔肌,胸锁乳突肌与肩胛舌骨肌上腹的交叉处,外侧为颈总动脉,布有颈皮神经,深层为交感神经发出的心上神经及交感干。
水道的准确位置图 水道穴的功效作用
功效:行气活血,利水调经。
主治:1.小腹胀痛,疝气。2.小便不利,水肿。3.月经不调,痛经,不孕。
作用机制:1.水道穴属胃经,位于下腹部,内应肠腑,故可行气调肠,治疗小腹胀痛,疝气;2.由于该穴位居下焦,具有调理下焦气机之功能,可治疗下焦气机不利所致的小便不利,以及水溢肌肤的水肿;3.通过调理下焦气机,调和盆腔气血的作用治疗气血不和之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等症。
注意:孕妇不可灸刺该穴位,以防 引起流产。
水突的准确位置图作用 水突的准确位置图
在人迎(前颈喉结外侧约3厘米处)与气舍(上胸部锁骨根部稍中之处)连线中点,当胸锁乳突肌前缘。正坐或仰卧,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穴与锁骨内侧上端连线的中点取穴。
气舍的准确位置在哪里
气舍准确位置
科学定位:在胸锁乳突肌,锁骨上小窝,锁骨胸骨端上缘,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中间的凹陷处。
快速取穴法:
1.正坐仰靠,在颈部,锁骨胸骨端上缘,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间的凹陷处,按之有痛感。
2.正坐仰靠,于人迎直下锁骨内侧端上缘,距离天突1.5寸处,按之有痛感。
气舍的作用主治
气舍穴是胃经要穴,有软坚散结,活血化瘀,宣肺调气,利咽清热,和胃降逆的作用,是治疗咳嗽,喘息,喉痹,咽肿,呃逆,落枕,甲状腺肿大的重要穴位。配伍水突穴还可治疗瘿瘤。配伍中脘,内关,足三里,膈俞,气户以和胃降逆,治疗胃气上逆之呃逆。
按摩气舍的正确手法
1.气舍穴位位于锁骨根部稍中之处,可一边吐气一边在此强压6秒钟,若将肌肉放松,仰卧进行,效果更好,如此重复五次可以止嗝。
2.用两手拇指指腹分别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揉1-3分钟,力度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日2-3次。
注意:孕妇禁用该穴位保健调理。
水突的功效与作用
1、缓解治疗咽喉肿痛、咳嗽、气喘等。
2、按摩水突穴的功效:冷却循颈项上炎的火热之气并为天部提供水湿阳气。
扶突的准确位置图 扶突穴的功效作用
扶突为手阳明经穴,位于颈部。手阳明经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故本穴可宣肺理气,止咳化痰,清咽利膈,消肿止痛,畅通息道,用于治疗肺脏及咽喉诸疾,并且有通经活络,理气化痰散结的作用,可治疗局部的瘰疬,瘿气。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甲状腺肿大,甲状腺机能亢进,膈肌痉挛,声音嘶哑,咽喉肿痛,扁桃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唾液分泌过少或过多症,舌肌麻痹,肩关节周围炎,心律失常等症。
水突的位置示意图
水突穴的位置,位于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穴与气舍穴连线的中点。
身柱的准确位置图作用 身柱穴功效作用
功效:宣肺止咳,祛风清热,宁心安神。
主治:1.感冒,咳嗽气喘,身热头痛,疔疮。2.心悸,失眠,癔症,惊风,癫狂。3.脊背强痛。
作用:身柱属督脉,位于背部,督脉000002行于脊中,为阳脉之海,故本穴有通调督脉,清热镇痛的作用,可以治疗身热,头痛,脊背强痛;再者,身柱位近心肺,居两肺俞之间,乃肺气横贯之处,故本穴有祛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用于治疗外感,咳嗽气喘,并可清热解毒,治疗热毒郁表的疔疮;可宁心安神,治疗心悸失眠,癔症,惊风,癫狂。
天突的准确位置图 天突配伍治病穴位
天突穴具有化痰止咳,宣肺理气的功效,适用于咳嗽,哮喘,胸中气逆,咳唾脓血,咽喉肿痛,暴喑,瘿气,噎膈等并作。配伍定喘,鱼际治疗哮喘,咳嗽;配膻中,列缺治外感咳嗽;配内关,中脘治呃逆;配廉泉,涌泉治暴喑;配丰隆治梅核气;配少商,天容治咽喉肿痛;配气舍,合谷治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筋缩的准确位置图作用 筋缩穴功效作用
功效:熄风止痉,通络调中。
主治:筋脉拘急,四肢不收,抽搐,癫痫,胃痛,黄疸,脊强疼痛。
作用机制:筋缩穴属督脉,位于背部,在两肝俞之间,乃肝气横贯之处,肝主筋,故本穴有治疗肝血不足,肝阴亏虚,筋脉失养,或肝风内动的筋脉拘急,四肢不收,抽搐的作用;并可疏肝理气,清热利湿,治疗肝气犯胃的胃痛,肝胆湿热的黄疸,督脉行于脊中,上贯入脑, 故可通调督脉,治疗脊强,癫痫;此外还有舒筋活络的作用,对缓解腰椎间盘突出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