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热药中毒怎么办
退热药中毒怎么办
一见到孩子发热,许多家长都会迫不急待地给孩子服退热药,尤其是长期高热的孩子,退热药的用量一般都比较大。家长们似乎觉得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使孩子的体温降下来,心里就踏实。其实,这种不科学的降温方法是会留下许多后患的。
长期大剂量应用退热药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药物中毒。药物中毒在小儿比较容易发生。而且年龄越小越容易发生。中毒的原因多为误服过量或长期应用较大剂量,少数过敏的孩子应用正常剂量也可发生中毒反应。
不同的退热药物所引起的中毒反应不尽相同。阿司匹林引起的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呼吸加快、精神紊乱及出血等。扑热息痛中毒可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极大剂量会引起肝脏坏死,严重者可致昏迷,甚至死亡。安乃近、氨基比林等吡唑酮类药可影响造血系统,引起粒细胞缺乏,甚至可以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并且对肝肾也有毒性作用。消炎痛为儿童比较敏感的退热药,中毒时可出现肝功能损害,转氨酶升高,并会出现黄疸,也可抑制造血系统。
退热药物中毒怎样处理呢?如果是口服中毒者,应该立即催吐、洗胃及导泻。同时要进行静脉输液,以促进毒素排泄。如果患儿出现惊厥,要及时给予止惊药物。血液系统受累时应该输新鲜血,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如果发生胃出血,可用维生素K等止血剂治疗。
教你孕期发烧时选择药物
对于孕晚期长期慢性发热的患者,应首先查清楚引起发热的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例如结核患者,需使用抗结核药,而不主张用退热药。孕早期,胎儿对药物敏感,这时服用的药物可能会导致畸形,所以一般不主张使用退烧药,除非病情非常需要。
对于怀孕的中、晚期,可以短期使用布洛芬类药物,和吲哚美辛类药物(如消炎痛)。曾有报道,吲哚美辛类药物会导致胎儿心脏的动脉导管过早闭合、肺动脉高压等,但是,徐教授说,短期地偶尔使用一两次,一般不会产生太大的副作用。
对于孕晚期长期慢性发热的患者,应首先查清楚引起发热的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例如结核患者,需使用抗结核药,而不主张用退热药。在某些高热患者,如体温达到39摄氏度以上,或因感染引起的严重中毒症状,可以使用激素类药物控制体温,以增强机体的应激能力。像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激素类药物不但可以退热,还对控制喘息的症状有帮助。
最后提醒大家,许多退热药都是复方制剂,除了退烧药,其他的药物成分也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因此,若是使用复方制剂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一般小孩37.8度算不算发烧
37.8是属于低热的。这类发热一般是没有太大的问题的。暂时来说主要是以观察为主。另一定要多喝水。不考虑进行用退热的药物的。要是有其他的不适症状。比如咳嗽、流鼻涕等症状建议先进行血液检查确定一下情况。再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是比较好的。
发烧38度以下,如果宝宝精神好,只需多喝水,补充维生素C含量多的水果,优先使用物理退烧地方法,例如用冷毛巾外敷,使用退热贴。
一般当宝宝在体温达38.5℃以上时才考虑使用退烧药,而且每次服药中间一定要间隔4--6小时,多饮水,为避免胃肠刺激,宜在饭后服用。退热药治标不治本,可能掩盖病情,应密切观察宝宝的病情变化。不同的退热药最好不要随意互相并用,退热药也不可自行增加使用次数或增加剂量。用药时间不要超过3天。
孩子的温度一般会在37度,提高一下温度,也不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但是如果孩子超过37.8度,这样就算是低烧,所以就会对孩子的健康构成了危害,因此作为家长,当自己的孩子出现37.8度以后,最好是给孩子通过物理降温,或者是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治疗一下。
小孩发烧怎么物理降温
传统物理降温法
1、患儿置放于环境安静、阴凉、空气流通处。用冷温毛巾或冷水袋,敷头额、双腋及腹股沟等部位,或用布包裹的冰袋枕于头部或放置于上述部位。
2、可用冷水28~30℃或酒精30~50%于四肢、躯干两侧及背部擦浴。擦浴时如患儿出现皮肤苍白或全身皮肤发凉应立即停止。
3、可用冷生理盐水30~32℃灌肠,对疑为中毒型菌莉者更为适宜,既可降温,又便于取粪便标本送检;
药物降温法
1、未成熟儿,小婴儿与体弱儿一般不用解热剂降温;0~23个月龄的孩子可服用幼儿百服咛退热口服滴剂,2~12岁孩子可服用儿童百服咛退热溶液或咀嚼片,每隔4~6小时服一次。
2、种退热药的优点是口服后吸收较快,30分钟生效,没有传统解热镇痛药对胃肠道的刺激,减少对白细胞、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3、乙酰氨基酚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退热药,是儿科临床最常用的退热剂,也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2个月以上婴儿和儿童高热时首选退热药。剂量为每公斤体重10~15毫克,4~6小时一次。
4、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儿童,剂量为每公斤体重5~10毫克,每6~8小时一次。
小儿发烧应该如何用药
一、正确选择退烧药
1、没有最好的
退热药没有最好的,作用都差不多。使用退热药,只是为了减轻发热带给孩子的不适,避免体温过高对婴幼儿的伤害,保护婴幼儿大脑(高热时,可用凉水枕),防止高热惊厥。在服用退热药的同时,还要治疗引起发热的疾病。
2、贵的不一定好
退热药不是越贵越好,对你的婴幼儿有效的退热药,就是最好的选择。
3、打针不一定退热快
打退热针,不一定是最好的给药途径,也不一定很快达到退热效果,与口服退热药起效时间差不多。而且口服退热药不会给孩子带来打针的疼痛。
4、肛门用药
呕吐或服药哭闹喂药难的,肛门用药也是不错的选择。起效很快,婴幼儿也没有痛苦。
5、镇静止惊退热药
婴幼儿选择退热药,最好选择有镇静止惊作用的。不宜选择阿司匹林退热片、小儿APC退热片,安乃近就更不能选了。可以选择扑热息痛、鲁米那等退热药。
6、不可仅看商品名
在选择非处方退热药时,不要只看商品名,要看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选择中药退热也是不错的考虑。
除此之外,宝宝发烧期间的日常饮食对于康复也有着一定的作用哦。
发烧在药物方面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呢?
孩子在发烧需要进行药物的情况下,需要按照医生的医嘱下进行服用,引发孩子发烧的原因有很多所以千万不要在没有说明书或者医生的医嘱情况下给孩子服用,那么会伤害孩子的肝脏影响孩子正常的发育。
平时家庭多准备一些儿童的必备药品,以防不备之需。我给大家介绍几种治疗孩子发烧的几种必备药品:小儿泰诺林、美林,退热贴,新稀宝片这三种药物对治疗孩子发烧有很好的效果。
还有一种家长需要注意,阿司匹林这种药物千万不要让孩子服用,阿司匹林这种药物可以是儿童引发其他的疾病比如雷氏症候群这种精神疾病。所以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是最安全的。
高烧不退怎么物理降温
第一,少穿衣服,给孩子散热
传统的观念就是孩子一发热,就用衣服和被子把小孩裹得严严实实的,把汗“逼”出来,其实这是不对的。小孩在发热时,会出现发抖的症状,父母会以为孩子发冷,其实这是因为他们体温上升导致的痉挛。
第二,帮孩子物理降温,有以下常用方法:
1.头部冷湿敷:用20℃~30℃冷水浸湿软毛巾后稍挤压使不滴水,折好置于前额,每3~5分钟更换一次。
2.头部冰枕:将小冰块及少量水装入冰袋至半满,排出袋内空气,压紧袋口,无漏水后放置于枕部。
3.温水擦拭或温水浴:用温湿毛巾擦拭孩子的头、腋下、四肢或洗个温水澡,多擦洗皮肤,促进散热。
4.酒精擦浴:适用于高热降温。准备20%~35%的酒精200~300毫升,擦浴四肢和背部。
第三,补充充足的水分,不要随便吃药
高热时呼吸增快,出汗使机体丧失大量水分,所以父母在孩子 发热时应给他充足的水分,增加尿量,可促进体内毒素排出。
第四,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给发热宝宝用药不可操之过急,如果服用一次后,热度不退,再次服药需间隔4~6小时。给宝宝服用的退热药用量不可太大。例如,常用药扑热息痛,患儿每公斤体重服用10~15毫克。如过宝宝服用扑热息痛一日量超过3克,即可发生急性中毒,甚至引起致死性肝损害。不宜在短时间内让宝宝服用多种退热药,降温幅度不宜太大、太快,否则宝宝会出现体温不升、虚脱等情况。 退热药只是在宝宝发热时才有退热作用,宝宝不发热时,服用退热药并无预防发热的作用。在给宝宝服用退热药后,如果宝宝出汗较多,要及时给他补充水分,以免发生虚脱。
专家的建议是,孩子发热不超过38.5℃,建议只用物理降温,但如超过38.5℃或孩子有惊厥史,要及时用退热药。用药过程中,家长要注意给孩子服用一类退热药的时间别太长,发热超过两天最好换用另一类药。
小儿退烧应注意什么
小儿退烧注意事项有哪些?我们一起来看看。
1 、一般在体温38.5℃以上才开始服用,间隔使用的时间至少6小时以上,不能在短时间内频繁使用,一天不能超过4次,否则有可能造成药效过重和退热过度。体温下降,即停药。
2 、小于3个月的婴儿最好采用物理降温法,多喝开水,用温水毛巾擦拭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不要轻易使用各种退热药,以防产生毒性反应。
3 、不同退热药不要随意并用。非处方药中的解热镇痛药一般使用不能超过3天。
4 、滴剂浓度小、刺激性小,适合1岁之前的婴儿使用。2岁以上孩子最好服用口服液退热药。再大一点的孩子可选用小饼干形状的水果味咀嚼片。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对患儿刺激性和副作用较大,不建议使用。肌内注射不良反应较多,除非体温过高,一般不主张使用。
5、 发热时间超过1周甚至更长,或者原因不明的发热,一定要就医检查,以确认发热是否因为结核病菌感染、免疫系统疾病或恶性肿瘤等引起。家长要密切注意发病情况或并发症情形。一旦情况紧急,如出现哭闹不停、反应差、高热不退,同时合并意识不清、严重呕吐、活动力很差甚至抽搐等症状时,应尽快去医院就诊。
消炎药和退烧药能一起吃吗 吃了感冒药还可以吃消炎药和退烧药吗
西药类感冒药一般都是解热镇痛药,多数都含有退热药物,吃了感冒药可以吃抗生素,但是是否可以吃退烧药则需要看吃的感冒药中是否含有退热药物,最好是咨询专业医生意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为好。
中药类药物一般与西药不会互相影响药效,所以吃了中药类感冒药后是可以吃消炎药和退烧药的。
吃了感冒药还可以吃消炎药和退烧药吗
1.西药类感冒药
西药类感冒药一般都是解热镇痛药,多数都含有退热药物,吃了感冒药可以吃抗生素,但是是否可以吃退烧药则需要看吃的感冒药中是否含有退热药物,最好是咨询专业医生意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为好。
2.中药类感冒药
中药类药物一般与西药不会互相影响药效,所以吃了中药类感冒药后是可以吃消炎药和退烧药的。
孕妇感冒了不能吃什么药
妊娠后,孕妇体内酶有一定的改变,对某些药物的代谢过程有一定的影响。药物不易解毒和排泄,可有蓄积性中毒,在孕早期胎器官形成时,药物对胎儿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感冒最好不吃药。
1、抗感冒药大多是复合制剂,含有多种成分,常见的感冒药中大都含组胺药,孕期不宜服用,特别是孕4周前,感冒药主要是对症药物,治标不治本,对孕妇又不是安全用药,所以建议孕妇最好不用抗感冒药。
2、抗病毒性药物,均对胎儿有不良影响,孕妇不宜使用,若必须使用,则应在医生指导下。
3、退热药。感冒伴有高热,多预示病情较重应及时看医生。消炎痛是孕妇禁忌退热药,阿斯匹林孕32周后也不宜使用。
4、抗菌素。孕妇感冒如没明确的细菌感染证据,如扁桃体炎、血压高、咳黄痰、流浓涕等,可不用抗菌素。因为抗菌素可通过胎盘作用于胎儿体内,有20%-40%的可能性对胎儿构成危害,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安全的抗菌素。
5、祛痰、止咳药。含碘制剂的止咳药,孕妇不宜使用。
孕妇感冒是常见症状,感冒后孕妇应该多注意休息,多喝水,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切忌擅自用药。如果担心病情加重影响胎儿发育,那么建议在感冒初期去医院就诊。
夏天宝宝发烧最有效退热法
物理降温法
头部冷敷:将毛巾用凉水浸湿或把冰袋敷在宝宝前额部,每5~10分钟更换一次。
温水洗浴:水温37℃左右;擦浴时用力均匀,在腋窝、腹股沟等血管丰富处停留时间稍长些,帮助散热。
服用退烧药
对乙酰氨基酚:这是美国儿科学会推荐的比较安全的退烧制剂,适合于2岁以下的宝宝。
代表药:泰诺林口服液。
布洛芬:适合于2岁以下的宝宝。
代表药:托恩口服液,小美林。
中药退热药:只要用药判断准确,完全可以迅速退热。
代表药:小儿牛黄散、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等。
体温不同,退热方法不同
体温<38.5℃:这个体温不会对大脑造成损害,可以不用退热药,更不必使用抗生素。让宝宝卧床休息、多喝温开水,洗洗温水澡就好。
38.5℃<体温<39.5℃:在家中适当服用退烧药,如泰诺林口服液或美林口服液,同时密切观察宝宝的病情变化,每隔1~2小时给宝宝测量体温一次,并做好记录。
体温>39.5℃:及时带宝宝上医院看病,对症治疗。
体温≥41℃:超高热,一定要住院治疗。超高热可能促发高热惊厥、心力衰竭,导致呼吸衰竭。
温馨提示:发热是机体对热刺激的正常反应,先不要急于退热。体温在38.5℃以下的发热对机体有保护作用,体温(腋温)≥38.5℃才是选用退热药的治疗指征。
家庭用药退热原则
·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
退烧药的剂型很多,如片剂、水剂、栓剂和针剂,请根据宝宝的年龄选用适当的剂型,并仔细阅读说明书。
0~3岁宝宝退热药的药剂选择建议
滴剂药物浓度小、刺激性小,适合1岁之前的婴儿使用;
2岁以上宝宝最好服用口服液退烧药;
再大一点的宝宝选用小饼干形状的水果味咀嚼片。
·体温38.5℃以上才使用退热药
退烧药的间隔使用时间至少在6小时以上,一天不超过4次,否则有可能造成药效过重和退烧过度。体温下降即停药。
·常用退热药
泰诺林和美林
不同成分的退烧药,副作用也不同;不同的退烧药不要随意并用,单独使用较安全;当宝宝服用一种药物出现呕吐时,请选择另外一种药物;非处方药中的解热镇痛药一般使用不超过3天,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扑热息痛
这类药对宝宝刺激性和副反应较大,不宜使用。
栓剂
如果宝宝不能耐受口服药物,可选择直肠内使用的栓剂。
原来退烧药这么服没效果
这种做法是正确的吗?这就需要考虑到宝宝们的体质了。
“在物理降温中,不建议给小宝宝用酒精,因为这个刺激太大了。”酒精挥发快,如果用它擦拭宝宝的身体,会造成孩子皮肤快速舒张及收缩,对宝宝刺激太大;另外,小宝宝的皮肤娇嫩,而酒精刺激可能造成宝宝皮肤过敏,甚至发生酒精中毒。
因此,在物理降温中,并不推荐使用酒精。妈妈们首先该做的,是给宝宝适当的衣着和被褥,不要过多、过厚,同时衣裤要宽松,这样才有利于宝宝散热,避免高热不退;同时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千万不可关窗闭户,虽然不要让孩子直接吹风,但也不要让孩子不见风。
另外,在室内温度有保证的情况下,可以给宝宝实施擦身浴,水分蒸发有助于体温下降,使孩子感到凉爽,让发烧的孩子退热更快。但注意,千万不要为了降温而用冷水擦全身,倒是可以用冷水浸湿的小毛巾,在前额和枕部作冷湿敷,每5至10分钟更换一次。
退热药每次服用要间隔4小时
退热药能不能服用,也是妈咪们最经常问到的问题。
退热药一般在孩子体温达到38.5℃时可以考虑使用,这是为了不让孩子体温过高,引起热性惊厥。如果体温实在太高,或患儿以前有过高热惊厥史,也可以临时提前0.5-1小时给药。
不过,服用退热药必须保证每两次服药之间,间隔时间能在4-6小时以上,绝对不能过于频繁地用药,否则可能导致孩子虚脱。同时,服用退热剂后,有的患儿常会大汗淋漓,所以一定要注意给孩子及时补充水分,最好是白开水,淡果汁、淡盐水也都可以,还要注意及时给宝宝散热,换去湿衣,避免再次受凉。
“有的妈妈会愁,宝宝吃了退热药,4小时不到就又出现高温了,那该怎么办?这时候妈妈一方面要结合物理降温,另一方面,如果宝宝服用退热药只能暂时控制体温、很快体温又飙升,就需要警惕是不是转成肺炎了,这种时候还是得看下医生的。”
在文章的最后,小编提醒妈妈们的是,需要掌握好给宝宝测量体温的小窍门在哪里,另外给宝宝降温的时候应该注意平复宝宝的情绪。
椰枣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1、椰枣不能和黄瓜、黄瓜、胡萝卜、奶制品、海鲜、动物肝脏、退热药、健胃药、维生素等一起吃,和黄瓜、黄瓜、胡萝卜一起吃,含有的能分解维生素的酶会破坏椰枣中的维生素;
2、和奶制品一起吃,含有的蛋白质遇到椰枣中的维生素C会凝结成块,不容易被人体吸收;
3、和海鲜一起吃,含有的五价砷遇到椰枣中的维生素C会转为有毒的三价神,从而引起中毒;
4、和动物肝脏一起吃,含有的铜、铁等元素会使椰枣中的维生素氧化而失去功效;
5、和退热药、苦味健胃药及驱风健胃药、维生素一起吃,会影响药效和椰枣的功效。
宝宝家庭物理降温4法
第一,少穿衣服,给孩子散热。 传统的观念就是孩子一发热,就用衣服和被子把小孩裹得严严实实的,把汗“逼”出来,其实这是不对的。小孩在发热时,会出现发抖的症状,父母会以为孩子发冷,其实这是因为他们体温上升导致的痉挛。
第二,帮孩子物理降温,有以下常用方法:
1.头部冷湿敷:用20℃~30℃冷水浸湿软毛巾后稍挤压使不滴水,折好置于前额,每3~5分钟更换一次。
2.头部冰枕:将小冰块及少量水装入冰袋至半满,排出袋内空气,压紧袋口,无漏水后放置于枕部。
3.温水擦拭或温水浴:用温湿毛巾擦拭孩子的头、腋下、四肢或洗个温水澡,多擦洗皮肤,促进散热。
4.酒精擦浴:适用于高热降温。准备20%~35%的酒精200~300毫升,擦浴四肢和背部。
第三,补充充足的水分,不要随便吃药。高热时呼吸增快,出汗使机体丧失大量水分,所以父母在孩子 发热时应给他充足的水分,增加尿量,可促进体内毒素排出。
第四,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给发热宝宝用药不可操之过急,如果服用一次后,热度不退,再次服药需间隔4~6小时。给宝宝服用的退热药用量不可太大。例如,常用药扑热息痛,患儿每公斤体重服用10~15毫克。如过宝宝服用扑热息痛一日量超过3克,即可发生急性中毒,甚至引起致死性肝损害。不宜在短时间内让宝宝服用多种退热药,降温幅度不宜太大、太快,否则宝宝会出现体温不升、虚脱等情况。 退热药只是在宝宝发热时才有退热作用,宝宝不发热时,服用退热药并无预防发热的作用。在给宝宝服用退热药后,如果宝宝出汗较多,要及时给他补充水分,以免发生虚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