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老人的主要特点
独居老人的主要特点
1、独居老人中,男女比例失衡
在独居的老人当中,男性的人数远多于女性。
2、子女赡养的城乡不平衡性
城乡居民在赡养老人的观念上存在明显差异,不平衡性突出。
3、医病难问题成为独居老人最大的耽忧
除退休享受医保的人员外,看病难、看病贵、子女无法负担成为他们的最大心病。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越来越差,大多数疾病缠身,又无医保,虽有合作医疗,但报销甚微,患了大病重病无钱医治,使他们非常担心。
4、精神文化生活匮乏
无论是城市独居老人,还是农村独居老人,精神文化活动都相对匮乏,农村老人几乎没什么文体活动,精神上相对空虚,缺少慰藉。
5、晚年生活无人照料
由于离开子女单独居住,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子女在外打工、经商或工作,逢年过节才回来的。因此,身体好的、年龄不是很大的,生活能自理的还好,年龄偏大的、身体有这样那样毛病的,一旦有个头疼脑热,或本身失去自理能力的,很需要人来照料其饮食起居,而这部分责任无人承担。
6、独居老人维权难
由于子女不尽赡养义务,老人虽有政府救助,但生活很艰难,又不愿与子女对簿公堂,无力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晒晒唐朝的老人政策
老人的主要社会问题是生活保障问题,包括物质生活和情感需求。唐代国家政策对此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唐代法律规定,60岁以上是免除赋役负担的年龄。对于年高的耄耋老人,唐朝有所谓侍丁的制度,即家有80岁以上的老人或者有严重疾患之人,可以免除一丁以上的劳役,让他专门在家里侍候老人。这种人性化的做法是现代社
会福利制度也没有考虑到的。
唐代还对高龄老人版授(版亦作板)一些名誉官号。我们在《太公祠碑》中看到许多男性高龄老人被板授太守、县令甚至功曹等。这些做法有利于在社会上提倡尊老的风气。
唐朝均田法令保证老人和残疾人拥有一定数量的授田,“老男、笃疾、废疾……者,各给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二十亩。”在家产分割上,老疾者也有所照顾。《唐律疏议》规定,老年男子可以得到与青壮年一样的一份财产。唐代的户口政策是阻止分家析产导致老人独居的。法律上明确禁止父母在而别籍异居。老人在世时不让儿女分家,不仅保障了老人的经济生活,而且满足了老人的感情需求,这种政策客观上符合老年人害怕孤独的心理特点。
独居老人要警惕心血管疾病
因此,老年人尤其是在节日过后,一定要注意心态的调整,因为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子女都在身边,老人的心理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原来的生物钟也被打乱了。节日过后,宽松、愉快的气氛陡然消失,前后反差巨大,老人心理上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这种抑郁会影响到老人的心脏血管健康,可以诱发血管痉挛,另外可刺激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堵塞血管,从而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那么独居老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心血管疾病呢?当然首先要做的就是按时服药、良好生活习惯以及要调整自我心态,心情要保持舒畅。并且此时就需要儿女的配合了。最后就要做到以下五点:
第一点:儿女在外老年人应该及时地将情感转向老伴,二人一起重温过去的美好,多出去走走。如果是丧偶老人,可以给自己制定任务,使自己得到寄托。
第二点:当老人感到孤独时,可以安排给自己做不同的事情。
第三点:扩大自己的兴趣范围,从看书、习字、画画、练琴、打拳、击剑、种花、饲养动物等活动中获得乐趣,不仅调节生活情趣,还有稳定血压或使高血压降下来的作用。
第四点:要认识到子女离巢是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子女从父母身边离开成家立业,到生育自己的后代,是子女成熟的标志。
第五点: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尽量增强两代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如果条件许可,可在子女家居住一段时间。
妄想症主要指的是什么症状表现
妄想一般是精神疾病的常见症状。被害妄想往往跟当事人在童年时期遭受过较大的心理创伤有关,这些心理的创伤经历导致其安全感的严重缺失,以致其处于恐惧状态,对外界和他人极度不信任。而黄阿姨又是独居老人,随着年岁的增长、能力的衰退,再加上精神上长期的孤独、空虚和寂寞,又会进一步强化这种不安全感,进而诱发被害妄想症的产生。
如何注意关心独居老人
1、安装应急呼叫装置
有些独居老人发生意外的时候,多是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所以,当老人执意要独居时,安装应急呼叫装置,以备不时之需。
2、常回家看看
当我们家里有独居老人时,我们一定要多抽时间回家看看,路途遥远时也要在每天抽几分钟时间,给老人打个电话,一则表示对老人的关心,二则是能及时发现老人的状况。
3、送养老院
为了让老人有个更好的晚年,最好将老人送至养老院,得到精心的照顾,也能让子女们放心,安心工作生活。
4、委托邻居照顾
对于有些老人执意不愿意到养老院或者家庭条件不允许的情况,可以委托邻居代为照看。既可以让老人在家里安享晚年,又放心。
5、鼓励独居老人再婚
独居老人或者是因为不想连累子女,或者是不想离开家里,选择在家独居,此时子女们可以鼓励老人再婚,陪伴老人欢度余生。俗话说,少时夫妻老来伴。
空巢老人患癔症
夜半醒来,坚信家里有贼,连续三天报警要求警察上门捉贼。东西湖一独居老人患上“被窃妄想症”,昨日被儿女接到身边。
陈盛开老人今年81岁,家住东西湖走马岭东方东社区。昨晨1时许,陈爹爹电话报警,称有贼进屋。走马岭派出所值班民警赶到陈家检查,然后告诉老人家里没有贼,老人才安心睡下。
警方称,陈盛开是一位空巢老人,老伴去世早,子女不在身边,独自居住。老人之前曾连续两天报警,称有人潜入家中,要偷走他的钱袋,警察赶到现场,发现一切安好。
昨日,民警通知陈爹爹子女,建议子女把老人接到身边同住。
市优抚医院心理学专家霍云翔说,陈爹爹年事已高,长年独居担心自己积攒的钱失窃,导致时刻怀疑家中“闹贼”,患上轻微癔症,可称为“失窃妄想症”。子女将老人接去同住,换了环境,老人的病可以减轻或治愈。
老人独居会发生什么?独居的老人需要关爱
如今年轻人生活压力大,每天都非常忙碌,家中的长辈就会被冷落,尤其是一些独居老人,他们内心的孤独可想而知,身为子女不论多忙都应该抽空多陪陪老人,那么独居老人有什么心理特征,我们又该如何关爱独居老人呢?……独居的老人需要被这样关爱
我们每个人,无论生活在多么热闹的城市,多么庞大的家族中,总是躲不过“孤独”二字。孤独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一种生活状态。即使有很多亲人、朋友,但真正能走进你内心的,也许真就没几个人了。这个问题,在老年人身边,就特别突出。因为,有那么一天,一个眼神就知道自己要说什么的人,可能就永远地离开了。
剩下自己一个人,身体上也许是健康的,但是心理上,却很容易出问题。而心理上的问题,又会反射到身体上。因此,独居的老人最需要子女的关爱。然而,现在这个社会,竞争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子女们的注意力往往并没有放在家里独居的老人身上。因为,在他们看来,老人的身体还算硬朗,没什么可担心的。
事实上,独居老人的身心健康是最值得关注的。因为“孤独”两个字,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并渐渐使人失去了生活的乐趣。
唐朝的老人政策
老人的主要社会问题是生活保障问题,包括物质生活和情感需求。唐代国家政策对此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唐代法律规定,60岁以上是免除赋役负担的年龄。对于年高的耄耋老人,唐朝有所谓侍丁的制度,即家有80岁以上的老人或者有严重疾患之人,可以免除一丁以上的劳役,让他专门在家里侍候老人。这种人性化的做法是现代社会福利制度也没有考虑到的。
唐代还对高龄老人版授(版亦作板)一些名誉官号。我们在《太公祠碑》中看到许多男性高龄老人被板授太守、县令甚至功曹等。这些做法有利于在社会上提倡尊老的风气。
唐朝均田法令保证老人和残疾人拥有一定数量的授田,“老男、笃疾、废疾……者,各给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二十亩。”在家产分割上,老疾者也有所照顾。《唐律疏议》规定,老年男子可以得到与青壮年一样的一份财产。唐代的户口政策是阻止分家析产导致老人独居的。法律上明确禁止父母在而别籍异居。老人在世时不让儿女分家,不仅保障了老人的经济生活,而且满足了老人的感情需求,这种政策客观上符合老年人害怕孤独的心理特点。
独居的老人需要被这样关爱
一、独居老人可能会产生的问题
1、有病不能及时治疗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经常有个小病小痛的也很正常。然而,独居老人一个人在家安静惯了,不想去医院这样的公共场所,也不想“麻烦”整天忙得团团转的子女。于是,很容易将小病拖延成大病。
2、饮食结构不平衡
一个人吃饭,做多了吃不完,太少了又不好做。每天只吃一个菜是很正常的,更多的情况可能是,上顿没吃完,下顿热热接着吃。这样不仅摄入的食物品种少,还特别容易因加热使食物高盐。常吃太咸的食物,很容易造成高血压。而食物品种太少,自然营养就不均衡,抵抗力也就随之下降了。
3、语言能力下降
长期一个人,除了自言自语,都不知道跟谁说话了。打电话给子女吧,子女往往没有时间煲电话粥;出门遛弯吧,跟那些老年人也只是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上几句。到了家里,就是让人难受的安静,看电视、听广播确实能听到人说话,但那毕竟没有交流。久而久之,语言能力就会下降了。本来老年人就没有什么动脑筋的机会,连语言的能力都在退化,那就离老年痴呆也不远了。
4、消化系统受损
老人独居,孤独感倍增,很容易怀念往昔。中医说:“思伤脾。”而脾是掌管消化系统的。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一旦特别想念一个人的时候,会茶不思饭不想。老人的独居生活不太可能丰富多彩,值得怀念的莫过于年轻时候,那时候老伴还在,朋友还多,子女还小。一幕一幕地像放电影一样每天在脑海里闪过。本来一个人吃饭就吃不了多少,这样一来,更是能不吃就不吃了,消化系统退化,很容易生出相应的疾病来。
5、抑郁症
这是独居老人可能得的病了。抑郁并不是想不开,而是无人理解。虽然老年生活并不像年轻人那样丰富,但是生活当中总是会遇到一些事情,如儿女的事,老朋友的事。当一切只剩下一个人在那里思考、判断却不被理解时,抑郁就开始慢慢地萌芽了。加上每天都是一个人,这事情本来就够让人难受的,所以很容易使独居老人患上抑郁症。
二、如何关爱独居老人
1、不要让老人住太大的房子
有些子女觉得,让老人住大房子就是孝顺。可是你想过吗?大房子打扫起来都很消耗体力。而且,房子越大越显得空旷,没有人气,更容易使老人产生孤独感。想到拿个东西,却不在手边,就有一种连物品都跟自己不亲近的感觉。所以,独居老人不需要大房子,这是对孝心的大误解。
2、常回家看看
这是能缓解老人孤独感的方式了。虽然人们白天上班,晚上还要辅导孩子功课,可能抽不出时间去看望老人,但是可以通过电话、短信、视频等方式,经常取得联系。周末的时候,常回家看看。也许子女不把老人接来同住有各种原因,但是无论如何,都要想方设法地使老人感受到你们的关怀和在乎。
3、接来同住
一旦老人身体不那么硬朗了,自理有困难,一定要接来同住。也许家里没有多余的卧室了,也许平时家里也没有人。但是可以想办法在附近租个房子,能方便照顾老人。
哪些人不适合用电热毯
呼吸道疾病患者
人体长时间躺在电热毯上,极易产生口干舌燥、上火等症状,有呼吸道疾病的人群使用,会加重病情。
心脑血管病患者
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糖,冠心病和脑血栓等疾病者,因电热毯是机械性升温,可破坏人体平衡机制,促使血压升高,易使心肌缺血和中风发作。
婴幼儿
婴幼儿脱水,是由于幼儿处在生长发育时期,水的摄入量按体重比例应高于成人,而电热毯使用过热,时间过长,会使幼儿失水过多而导致喉黏膜干燥,出现声嘶、烦躁不安等脱水症状。
新婚男士
男性睾丸是储存精子的地方,而精子在较低的温度下才可以保证活力,因此,长时间使用电热毯,太高热量使男性少精或精子活力不强。
独居老人
据媒体报道,因使用电热毯不当或质量问题引发的火灾中,很大一部分是瘫痪或独居老人,这些老人行动不便,无人照看,电热毯长时间通电,极易造成局部温度过高,引起着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