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待较真的孩子
怎样对待较真的孩子
孩子的认知是从真实的具体事物开始的,正常的孩子更愿意顺从真理,不会因为父母或者老师的权威而放弃自己的想法。让孩子了解事物发生的真实过程是每一个做父母和老师的责任,也是孩子发展的必须、服从的开始。大人的话即使是正确的,也要让孩子心服口服,健全的人格是不容强迫和践踏的。如果孩子在父母和老师的权威中长大,将来他也会形成强加别人意志的习惯,同时也容易屈从别人的权威。
明明是一家幼儿园的宝宝,已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虽然他只有4岁半。
一天,明明在他的课桌下无意中发现了一个蓝色塑料物品,他很好奇也很喜欢,就一直拿在手里玩。这时,一个叫阿植的小朋友跑到明明面前,一边抢一边喊:“这是我的,这是我的。”明明坚决不松手,也不停地喊:“这是我捡到的,这是我捡到的。”阿植抢不过明明,就大哭起来。
老师先分别安慰了两个宝宝,然后问阿植:“你的这个瓶盖是哪里得来的?”阿植说:“这是我家里饮水机上的,爸爸给我的。”老师又问明明:“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明明说:“不知道,我是在课桌底下捡到的。”老师知道这确实是饮水桶上的瓶盖,阿植说的应该是真的,就对明明说:“这个瓶盖确实是阿植的,但是阿植没有保管好,弄丢了,被明明捡到了,那现在请明明把瓶盖还给阿植好不好?”明明坚决不同意,还反问老师:“你怎么知道这是阿植的东西,这是我捡到的。”老师想,如果强硬地解决这个问题,明明不会服气,还会伤害到孩子。就又转头对阿植说:“阿植,你可不可以把这个瓶盖先借给老师,老师照这个再找一个相同的瓶盖给明明,好不好?”阿植同意了。于是,老师领着明明来到幼儿园放饮水桶的地方,让明明自己看捡来的蓝色塑料是不是饮水桶的瓶盖,当明明眼见为实后,他才真心认可了老师的判断。老师帮明明找到了3个蓝色瓶盖,明明不仅主动把瓶盖还给了阿植,还又多给了一个。
科学对待孩子发烧咳嗽
宝宝发烧、咳嗽是常有的事情,那么爸爸妈妈们面对孩子发烧咳嗽的时候该怎么处理呢?本文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内容。
发热、咳嗽均是小儿机体对感染的防御机制,发烧(体温38≤℃)能促进血液循环,使抗体生存活跃,酶的活性增加,调动全身免疫细胞功能,有利于消除病原体和致病因素。咳嗽是一种保护性活动,它把呼吸道内的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的清洁。但是持续发热,反复咳嗽,家长就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科学对待孩子发烧、咳嗽。
正确物理降温,使儿童远离高热危险
持续高热,可能造成患儿惊厥、昏迷、脱水,甚至危及生命。正确的物理降温可以帮助孩子缓解持续高热的情况,避免危险的发生。温水擦浴适合于高热患儿的降温,方法是用32℃~34℃左右的温水擦拭患儿的皮肤。保持家居空气流通,也有利于散热降温。家长也可用冷水敷头颈、腋下及双侧腹股沟的退热方法帮助孩子降温。
及时发现问题,防治咳嗽病情加剧
轻微咳嗽,孩子不适的症状会随着痰液的排出而缓解,不必盲目用止咳药。但是肺热咳嗽等原因引起的咳嗽就需要使用药物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进行治疗了。这是因为如果肺热咳嗽不及时治疗,有诱发肺炎的危险。古方中常用麻杏石甘汤治疗肺热咳嗽,其中的麻黄和杏仁有很好的镇咳、祛痰作用,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抑制了呼吸中枢,甘草进一步促进咽部及支气管粘膜分泌,使浓痰稀释易于咳出,让孩子彻底摆脱咳嗽的困扰。
适当配合用药,发热、止咳双管齐下
孩子持续发热,也需要及时治疗,护理过程中一般采用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相结合的方法。西药方面可以选择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此外还可以配合中药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降温的同时,止咳、祛痰。一些家长在患儿无发热症状后便自行停药,这样极易引起病情反复。
其实停药的最佳时机是体温恢复正常后3天,停药后的一段时间内,患儿身体较虚弱,饮食上要注意科学配比,正确的护理才能使孩子早日恢复健康。
怎样对待孩子的朋友
1、对孩子的朋友切不能以貌取人,如他们穿着打扮或对某种音乐的喜好。因此,家长应尽量从孩子的角度看他的朋友。家长如能善待孩子的朋友,他们就乐意来玩,这样有助于对他们进行了解,家长就可以对孩子的交友提出中肯的建议。
2、家长对孩子与朋友的争吵不要大惊小怪。这往往是他们在验证自己的学识、思维和口才,是一种健康成长的标志。
3、家长应注意表达对孩子朋友评论的方式。因为用笼统的语言评论孩子的朋友,孩子是很难接受的,如“你不该和这种人来往”。家长应该把评论集中到孩子朋友的具体行为上。
4、为孩子创造结交新朋友的机会。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他们非常需要朋友、需要友谊。家长简单地禁止孩子不要与某人来往很少能取效果,特别是孩子的朋友寥寥无几的时候。因此,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与合适的小孩交往。
怎样对待孩子的好奇心
外界所有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新鲜的,所以富有好奇心是所有宝宝最常见的心理特征之一,怎么对待孩子的好奇心是所有宝妈都要学习的。
首先,宝妈要明白好奇心是非常有利于宝宝的成长的,因此宝妈一定要鼓励孩子的好奇心。每当宝宝到一个新环境时,宝宝会到处观察这个陌生又新鲜的环境和周围事物。这时,幼儿的好奇心表现在自发观察、动手尝试、拆卸探究等各种活动中。例如,宝宝看到下雨时会问“雨是从哪来的?”“天上有神仙吗?”等等问题。
其次,还要好好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当宝宝一直在问问题时,家长不应该表现出厌恶、害怕的表情,更不能采用漠视、斥责和嘲笑的态度。在幼儿的探索行为中,家长要尽力为孩子创造一些丰富多彩的环境,给幼儿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气氛,鼓励幼儿自由的思考,无所顾忌的提出个人的问题和发表个人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最后,家长要学会区别对待幼儿的各种提问。 幼儿对不同事物产生好奇,提出各类不同的问题,教师应区别对待,并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解答,但答案必须是实事求是的。对于简单的问题,应立即回答,回答之后还可以向幼儿反问类似的问题,帮助他们巩固认识,促使他们继续探索。
正确对待孩子的“哭”
1、情感依赖型
抚养人离开或者想让妈妈抱时,这种哭声先洪亮再逐渐减弱,在这个时候把宝宝抱起来,宝宝的情绪就会很稳定,精神也会很愉快。在此时如果不理睬宝宝的感情需求的话不利于宝宝身心的发展。
2、饥饿型
宝宝一般会有主动寻找乳头或吸吮的动作,当得到满足以后哭声就会减低或者停止哭闹。
3、不舒服型
主要指宝宝因为热冷、穿着的衣物、尿布、虫咬等环境所致的不舒服感觉,这时需要给宝宝全面查看一下,当原因找到并解除,宝宝的哭闹必然就会停止。
4、维生素D缺乏
早期宝宝容易出现哭闹,易激惹,易醒,不易安抚,且伴有夜间盗汗表现。
别不拿孩子当人对待
我们正处在一个“家长普遍忽略孩子”的风气之中,我这么说可能很多家长并不认同,甚至会感觉很委屈:“尽心尽力给孩子创造条件,天天为孩子操碎了心”。是的,作为父母的我们确实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关键是我们的付出是不是真的就是孩子内心深处所需要的呢?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是不是真的适合孩子未来的发展呢?
许多孩子对这样的话耳熟能详:“要是你乖乖听话,我就爱你。”孩子感觉什么都是家长老师安排,自己不被父母当人看待,自己只是父母的“脸面”和实现父母未竟心愿的代理人。父母的关爱与孩子的需要脱节,这导致孩子与我们父母的疏远。围绕孩子,更多的问题出现了:网瘾、厌学、叛逆、抑郁、焦虑、强迫、品行障碍、环境不适、性行为混乱、离家出走……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孩子,更困扰着家长。
以下是我咨询的两个比较典型但又很常见的案例:
案例一、琪琪,女,18岁,在省重点高中读高三。成绩排名全年级20多名,琪琪只要高考时正常发挥,考取名牌大学没有任何问题。但随着高考的临近,琪琪压力越来越大,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学习紧张、没有自信心,出现了严重的幻觉,觉得别人都是害自己的,总怕自己状态不好会影响他人。琪琪自述:父母都是大学教师,从小到大父母只盯着自己的学习成绩,虽然自己一直学习很好,但总是感觉压抑、沉闷,也没有什么爱好,与同学关系也不是很好,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自己这样学习是为了什么?很苦恼,但又不敢与父母沟通。
案例二、彬彬,男,15岁,在私立贵族学校读初三。脾气暴躁,在家稍有不顺心就大发雷霆。从初二开始经常上网逃学,初三下学期死活不进学校。母亲自述:由于早年与丈夫一起经商,生育较晚,彬彬出生后把全部心血都放在孩子身上,一直到孩子上小学三年级时还给孩子刷牙、擦屁股。由于孩子父亲经常在外忙碌,父子交流比较少,认为父亲没有资格管教自己,父子关系很僵,对母亲特别依赖。
孩子痛苦,家长痛心,老师头痛。家长管不了,老师教不好,好孩子做不了,这到底怎么啦?
对于孩子的成长,最重要的莫过于教育。教育内容呢,父母,学校和社会都把焦点放在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教育和文娱特长教育,为之疯狂投入精力与财力,进入一种白热化状态。现在也有一小部分教育者把眼光放在生活生存技能教育上,但远远不如基础文化教育和文娱特长教育更吸引家长的眼球。目的是什么呢?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希望孩子生活得更好更幸福。而对于孩子的健康教育却投入甚少,认为只要孩子听话、学习好就一个好百好。真的只是学习好,有特长,在事业上成功,孩子们就幸福了吗?
作为父母的我们也都年轻过,也都有过自己的童年。我们做孩子的时候都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乖乖男吗?现在我们不是一样承担起我们的人生吗?我们需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再次把我们自己带回孩子的生活,也把孩子带回我们的生活,换一个角度从孩子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孩子!当然,我并不是说父母必须十全十美,但是我们需要谦卑的心态、献身精神和愿意学习的心志。给予孩子们接纳、赞赏、关爱、时间、责任和权威。把孩子当人看待!
作为家长的我们有没有经常抚摸着孩子的头发,对他说:‘孩子,你真可爱。’有没有经常对孩子微笑,重重地拍他的肩膀说:‘没关系啊,这算什么?’……
你可以欺瞒一个骗子,你也可以愚弄一个傻子,但你绝敷衍不了一个孩子。因为父母的教育模式会不停地传承到下一代,除非刻意地打破这个怪圈,否则会持续地循环往复。多萝西?若特(Dorothy Nolte)著名的诗句贴切地诠释了孩子是怎样在家庭生活中学习的:
生活在批评、指责的孩子,吹毛求疵、尖酸刻薄;
生活在敌意、愤怒的孩子,性格暴躁,争斗不合;
生活在嘲笑、奚落的孩子,缩头缩脑、自卑怯懦;
生活在耻辱、羞愧的孩子,没有自尊、深感罪恶。
但如果我们父母换一个角度,一旦孩子们在接纳、赞赏、关爱、时间、责任和爱的权威下成长,其结果会令人称奇:
生活在容忍和友善的孩子,会心胸豁达、平易近人;
生活在鼓励和推动的孩子,会倍感安全,自强自信;
生活在赞赏和肯定的孩子,会体谅别人,知足感恩;
生活在正义和公平的孩子,会掌握原则,泾渭分明;
生活在安全和稳定的孩子,会心态平稳、信念坚定;
生活在支持和认同的孩子,会珍惜生命、自爱自尊;
生活在无条件接纳的孩子,便生活在上帝爱的怀抱。
这六原则让这一切成为可能,或许比这更多!这些原则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不能保证药到病除,但它是我们生活航程的指南,无论是波涛汹涌还是风平浪静,它都能为我们指引航向。
怎样对待孩子经常顶嘴
孩子越长越大,已经不再喜欢父母给安排好一切了。有时父母说一句,孩子也会接一句。孩子慢慢学会了顶嘴,这让父母很郁闷,孩子才多大一点啊,已经会这样跟父母顶着干了,长大了这还了得?那么父母应该怎么才能纠正孩子顶嘴的问题呢?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独立思考意识越来越强,当他们认为不对或不合理的时候,他们会选择用顶嘴来反对家长的言行,如此,顶嘴现象自然就会越来越多了。孩子经常顶嘴,原因不外有以下几点:
其一,首先说明孩子的独立思考意识正在增强,说明孩子长大了。这提醒家长在今后的生活中要适当注意言行,以免自己的言行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其二,可能是家里大人平时过于溺爱,导致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当其认为家长的言行与平时的溺爱有所不一样时,潜意识里会产生“反抗”,以此提醒家长以一切为“我”为中心。其三,也可能是家长固有的教育方式已不适应于日益接触新事物的孩子了。孩子年龄增长,会不断接触到更多的新鲜事物,如果家长不与时俱进,教育理念自然会被孩子拒绝全盘接收,顶嘴也自然不可避免了。
对于孩子经常顶嘴,家长们在冷静分析出原因之后,找出解决之道,不应一味地焦急。
第一,家长们不应对孩子顶嘴一味封杀,而应适当给孩子一定的说话权利,给孩子表白自己意见的权利和机会。只有当孩子清楚表达自己的意见之后,家长们才能因势利导,从根本了解孩子的内心,进而解决成长的难题。
第二,不要在顶嘴当时大发雷霆,要耐心引导,帮助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当孩子用顶嘴来与孩子“对立”时,家长们要耐心引导,要告诉孩子,顶嘴无助于事情的解决,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糕。尤其重要的是,在孩子情绪大发之时,切忌针锋相对,一定要冷静、耐心。
第三,但如果孩子出现经常性地顶嘴,或者完全是无理取闹之时,家长就要适时严厉教育,等孩子冷静后,要适当的严厉语气批评孩子,严肃教育孩子要懂事理。
总之,对于孩子的顶嘴现象,我们应该查清原因,如果是孩子合理的见解,不妨尊重孩子的意见,反之则不能姑息。
怎样对待任性的孩子
任性一般是指放任自己的性情,对自己的行为不加任何约束。孩子的任性使家长万分头痛。例如,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一刻不停地在屋里又蹦又跳,一会儿窜到沙发上,一会儿又爬到床上,屋里被弄得凌乱不堪,他自己也浑身大汗,满脸通红;有的孩子看电视时,总爱把音量放得大大的,家里人简直无法谈话、学习和休息,谁要说他几句,他就大吵大闹,不管地上是水是泥,躺在地上又哭又叫;有的孩子常发“人来疯”,客人来了,喜欢拿着东西乱扔,一会儿投个布娃娃,一会儿又抛个小枕头,甚至能把一只拖鞋踢进一盆香喷喷的鸡汤里。
面对着任性的孩子,家长们往往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劈头盖脑地一顿打骂,简单处理这令人尴尬的局面。但是过了几天,孩子的任性依然如故。那么,孩子任性该怎么办呢?
根据国外的一些行为科学家的研究,我们提出如下一些方法供家长选用。
一、 强制休息片刻。对于又蹦又跳的孩子,作为惩罚,可采取把孩子带进另一间小屋,让他脱离使之兴奋的环境,两眼冷静地审视他,强制他休息片刻。
二、 转移注意力。如果孩子爱在客人面前扔东西,不妨在屋里门上设一只尼龙靶盘,当客人来时,征得客人的同意,大家一起投掷,看谁扔得准。这样既满足了小孩的表现欲,又使孩子从游戏规则中学会约束自己,使无序的乱动迁移成有序的竞赛。
三、 一个轻柔的暗示。如果孩子正在拨弄电视机音量,你千万不要大声叫骂,不妨在他眼前做一个轻轻走动的动作,再问他:“你知道,妈妈最喜欢怎样看电视?”然后引导他把音量放小,问他:“为什么妈妈喜欢这样做?”
四、 培养自我管理的意识。任性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是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平时注意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的意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让孩子把玩完的玩具放进柜里,睡觉起床后把小枕巾盖在枕头上,久而久之,他会学会约束控制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的习惯。
儿童性格内向怎样教育
人们都单纯认为性格外向为好,性格内向则不好。家长们要纠正这一错误的观念,性格本身就没有好坏之分,首先我们要尊重性格的差异,再教育孩子往更好的方面发展。那么儿童性格内向该怎样教育呢?
1、不要用愤怒冷酷的态度对待
内向性格的孩子看到大人的脸色不对就会感到害怕,感觉是要受到批评。如果这个时候再用愤怒的语气对待,他们就不会说话,把自己封闭起来。
2、对于内向性格的孩子多表扬
孩子都喜欢自己的行为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扬,性格内向的孩子尤其需要。与性格外向的孩子不同,他们需要的表扬应该是温和的,不是大张旗鼓的,他们的脸皮薄,比较害羞。
3、引导内向性格的孩子多表达
沟通是人与人交往最好的方式,内向性格的孩子的表达能力不差,但不像外向性格的孩子争着说话,他们比较被动,宁愿做听众。家长需要察言观色,给他们安全感,多加引导,那么他们也是乐于表达的。
4、不要催促内向性格的孩子做决定
内向性格的孩子属于被动型的,不论是行为还是情绪的反应都会慢半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家长们不要催促他过快做决定,他们需要时间想清楚,有充分的理由说服他才能做下决定,一味的催促他们也不会配合。
5、面对内向的孩子,父母要粗线条一点
内向性格的孩子都喜欢追求完美,事事都要求细致认真。如果太过于注重细节就会忽略大局,这个时候家长们就不要过于较真,粗线条一些,使他们变得更加大气,尽量别给他们钻牛角尖的机会,以免他们更加敏感细腻、更加较真。
6、提高安全感,尊重孩子的社交习惯
内向性格的孩子往往是由于缺乏安全感,缺乏自尊和自信,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同时,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社交习惯,让他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要事事约束和限制他,这样让他变得更加胆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