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中医治疗腹泻方法

中医治疗腹泻方法

1、伤食型腹泻

伤食型腹泻有腹胀腹疼、泻前哭吵、大便酸臭如蛋花状、口臭、不思食等症状。

可采用以下食疗

荠菜汤:取鲜荠菜30克,加水200毫升,文火煎至50毫升,1次服完,每日2~3次。

苹果汤:取苹果1只洗净,连皮切碎,加水250毫升和少量食盐,煎汤代茶饮。适用于1岁以内的儿童,大于1岁者,可吃苹果泥。

2、风寒型腹泻

风寒型腹泻有大便稀薄如泡沫状、色淡、臭气少、肠鸣腹痛,或伴有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

可采用以下食疗

姜茶饮:取绿茶、干姜丝各3克,放在瓷杯中,以沸水150毫升冲泡,加盖温浸10分钟代茶随意饮服。

糯米固肠汤:糯米30克(略炒),山药15克,共煮粥,熟后加胡椒末少许、白糖适量调服。

老中医治疗腹泻的费用高吗

1、治疗因人而宜,如果腹泻患者能在发病初期就积极予以治疗,大部分都可以在短时期内治愈,可以大大降低肝治疗腹泻的费用。有些患者认为大医院费用太高,而到一些不正规的小诊所治疗,最终会导致花费了大量的金钱,但是治疗却毫无效果。要想节省治疗腹泻的费用,除了尽早治疗外,选择正规的医院也很重要。因此,腹泻治疗的费用因人而异,由于患者自身病情,体质等的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费用也不尽相同。

2、因难易程度而定,腹泻患者,具体要采用哪种疗法还要根据肝功能损伤程度、体内病毒数量来进行确定。腹泻的治疗方法虽然单一,但是治疗效果还可以。传统一些疗法在腹泻治疗方面都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治疗的难易程度,决定了治疗腹泻的费用多少。

3、治疗腹泻的费用与当地的消费水平和医疗费用有关。大城市费用相对高些,一些偏远的小城市自然费用相对低。但在此需要提醒患者的是,医疗设备先进、专业技术雄厚是保证腹泻患者康复的前提,因而腹泻患者在选择医院时要考虑这两点问题。

总之,为减少腹泻治疗的费用,患者应该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通过专科医生诊治,针对患者的病情(性别、年龄、病毒载量、转氨酶水平、肝组织学检查等)、经济状况、个人意愿,在医患双方充分沟通的情况下,选择合理的抗病毒药物,制定切实可行、规范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秋季腹泻

●寒湿型证见呕吐,大便色淡,清稀有泡沫,臭气不重,肠鸣腹胀,遇凉加重,不思饮食,小便清。或伴形寒身热,鼻塞流涕等,苔薄白或白腻,舌质淡,脉浮或濡。治以疏风散寒、化湿止泻。方选藿香正气散化裁:藿香、苏叶、茯苓、陈皮、半夏、厚朴、泽泻、苍术、补骨脂、生姜、大枣、甘草。

●湿热型证见泻下急迫,呈水样蛋花状,酸臭,每日数次或达十余次,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伴发热、呕吐、口渴、烦躁。舌苔黄腻或薄黄,舌质红,脉滑数。治以清解热邪、化湿止泻,方选黄芩滑石汤、葛根芩连汤化裁:黄芩、滑石、茯苓、大腹皮、葛根、黄连、银花、陈皮、山楂、甘草、薏苡仁。

●食滞型证见大便酸臭或如败卵,痛则欲泻,泻后痛减,腹胀呕吐,或嗳气酸馊,纳差少食,腹痛拒按,舌苔厚腻或黄腻,脉滑或弦。治以消食化滞、去积止泻,方选木香槟榔丸、保和丸化裁:神曲、山楂、木香、槟榔、青皮、陈皮、莪术、黄连、莱菔子、连翘、半夏。

●脾虚型证见大便稀薄色淡,臭味不甚,食后则泻,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呕吐腹胀,面色萎黄,神疲倦怠。久则形体消瘦,睡时露睛,舌苔薄白或腻,脉细沉或无力。治以健脾益气,除湿止泻,方选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化裁:党参、白术、茯苓、扁豆、山药、薏苡仁、砂仁、葛根、陈皮、半夏、木香、莲肉、甘草。

●脾肾阳虚型证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或有泡沫,完谷不化,形寒肢冷,面色白,神疲气怯,哭声微弱,或呕吐清涎,舌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细无力。治以温补脾肾、化湿止泻,方选附子理中汤、防己黄芪汤化裁:附子、党参、白术、炮姜、吴茱萸、补骨脂、肉豆蔻、黄芪、防己、五味子、甘草。

辨证首先要分清寒热虚实,有寒则温、有虚则补、有湿清利、有食积消导,久泻可适当固涩。小儿体质柔弱,易病易变,易虚易实,应坚持服药,巩固疗效,但也要注意中病即止,调整药量。

对病程久延,运用固涩法时,要把握时机,不可早投、乱投。著名儿科老中医董延瑶对此总结出四项用药原则:苔净、腹软、溲通、身无热,内无积滞,肠垢已清,方能使用固涩之法。

小儿泄泻易伤阴、伤阳或阴阳两虚,治疗时应充分细察,多方兼顾,权衡缓急轻重、阴阳消长等,以及时用救阴、扶阳或阴阳兼顾法。

中医敷脐治疗儿童腹泻

1、取肉桂、广木香、吴茱萸各5克,丁香、地榆各4克,将上药共研成细粉,用老陈醋调成糊状,敷于脐上,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48小时换药一次,连用3次。

2、取胡椒10粒,五味子15克,共研细末,用藿香水调成糊状,敷于脐上,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一次,连敷3~5天。

3、五倍子6g(炒黄),干姜12g,吴茱萸3克,丁香3克。将上药研细,混合均匀,用75%酒精或白酒调成糊状,敷于脐部,然后覆盖纱布块,其周围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连用3天。

4、取吴茱萸6克,苍术10克,丁香6克,小茴香6克。用火焙干研粉,混合均匀。用温米汤拌匀,敷于脐部,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一次,连用3天。

中医治疗腹胀的方法

1、不食用不易消化的食品

一些不利于消化的食物,比如说炒豆子、硬煎饼等硬性食品。这些都是我们肠胃不能很好的给消化掉的,因此会在肠胃中的时间比较长,从而会产生很多的气体,引起腹胀。

2、锻炼身体

天天应该坚持1小时左右的适量运动,不仅有助于克服不良情绪,而且可以帮助消化系统维持正常的功能。

3、克服不良情绪

焦躁、忧虑、悲伤、沮丧、抑郁等不良情绪也可能会使消化功能减弱,或刺激胃部造成过多的胃酸,其结果也会使胃内气体过多,造成腹胀加剧。

中医推拿治疗腹泻

1、治疗原则:调和脾胃,化湿止泻。

2、手法处方:推脾经,推大肠,运内八卦,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

3、方义:推脾经,推大肠,揉脐,摩腹——调和脾胃,助运化湿。运内八卦——调中理气,并能起调和及加强其他手法的作用。推上七节骨,揉龟尾——调中止泻。

4、 加减治疗

⑴ 、伤食型:加揉板门,揉中脘,揉天枢,推脾经用补法,推大肠用清法以健脾消食,调腑止泻。

⑵ 、寒湿型:加推三关,揉外劳宫,推脾经及推大肠均用补法以健脾化湿,温中止泻。

⑶ 、湿热型(包括暑湿泻):加清小肠,退六腑,揉天枢,推脾经及推大肠均用泻法以清热化湿,调腑止泻。

⑷ 、脾虚型:加推三关,捏脊,按揉足三里,推脾经及推大肠均用补法以健脾益气,固肠止泻。

治疗腹泻的中医方法

腹泻的分型

腹泻在临床主要可分为湿热证、寒湿证、脾胃虚弱证和伤食证。

湿热证:泄泻腹痛,泻下急迫,肛门灼热,泻下不爽,粪色黄褐而恶臭,甚至带黏液、脓血,烦热口渴,小便短亦,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寒湿证:大便清稀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兼见恶寒发热、鼻塞身痛,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脾胃虚弱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便次明显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红,脉细弱。

伤食证:泻下粪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腹痛,泻后痛减,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厚腻,脉滑。

腹泻时常选的食物

炒薏仁、芡实子、莲子、百合、山药、大枣、菱、桂圆、石榴、柠檬、茴香、香菇、芫荽、生姜、熟藕、马铃薯、茭白、马齿苋、蒲公英、苦菜、紫菜、胡椒、肉桂、芥末、花椒、红茶、黄酒、红糖、醋。

腹泻食疗偏方

寒湿证

1.莲子生姜粥:

莲子50克,生姜30克,红糖30克,粳米100克。莲子、粳米先煮半小时,再放入姜、糖,煮10分钟食用。

2.附子粥:

炮附子(先煎1小时)10克,生姜30克,粳米100克。共煮1小时后成粥食用。

3.杨梅酒:

杨梅20枚,白酒500毫升,密封3天后可饮之。

湿热证

1.马齿苋绿豆汤:

马齿苋200克,绿豆50克,大蒜5头,盐适量。共煮1小时饮用。

2.苦瓜拌蒜泥:

苦瓜100克,紫皮大蒜1头。苦瓜切丝,大蒜加工成泥,再加米醋、酱油、香油拌匀。

3.马齿苋粥:

鲜马齿苋100克,薏仁米30克,粳米50克,同煮成粥食之。

脾胃虚弱证

1.芡实薏仁山药粥:

芡实30克,炒薏仁30克,山药50克,糯米100克,砂糖30克。同煮成粥。

2.莲子大枣粥:

莲子30克,大枣10枚,山药30克,百合30克,糯米100克。同煮成粥食之。

3.粳米姜茶:

茶15克,生姜10克,大枣7枚,粳米30克,同煮成粥食之。

伤食证

1.山楂山药粥:

山楂30克,山药30克,粳米100克,红糖适量,煮粥食之。

2.酸辣汤:

焦山楂60克,胡椒粉6克,红糖30克。焦山楂水煎取汁,再加入胡椒粉、红糖搅匀。

治疗腹泻的中医偏方以食疗为主,根据不同的腹泻类型有不同的食疗方法,是治疗腹泻比较好的方法。常常腹泻的朋友不妨来了解一下。

中医如何治疗儿童腹泻

1.治疗原则

健脾利湿止泻。寒湿型温中散寒,健脾化湿;湿热型清热利湿,调气止泻;伤食型消食导滞,健脾助运;脾虚型温阳益气,健脾止泻;脾肾阳虚型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2.基本操作

(1)患儿取家长抱坐位或仰卧位:补脾土300次,推大肠100次,清小肠100次,运内八卦50次。

(2)患儿仍取仰卧位:摩腹5分钟,揉脐及天枢100次。

(3)患儿取俯卧位:揉龟尾100次,推七节骨100次;擦腰骶部,以透热为度。

3.辨证施治

(1)寒湿泄:补脾土300次,补大肠200次,推三关100次,揉外劳宫100次;揉脐及天枢100次,顺时针方向摩腹5分钟,振腹一分钟;捏脊3~5遍,按揉脾俞、胃俞、大肠俞、膀胱俞,每穴约半分钟;揉龟尾100次,推上七节骨100次。

(2)湿热泄:补脾土100次,清大肠300次,清天河水50次,退六腑100次;逆时针方向摩腹3分钟,揉脐及天枢100次;揉龟尾300次,推下七节骨100次。

兼表证发热者加开天门50次,推坎宫100次,运太阳100次;拿揉风池5~10次,拿肩井8~10次。

(3)伤食泄:揉板门100次,补脾土300次,清胃经100次,清大肠300次,清小肠100次;运内八卦50次,推四横纹50次;逆时针方向摩腹3分钟,摩中脘100次,揉脐及天枢100次;揉龟尾200次,推下七节骨100次。

(4)脾虚泄:补脾土300次,补大肠100次,板门推向横纹100次;逆时针方向摩腹5分钟,振腹一分钟,三指揉脐、气海和关元100次;捏脊3~5遍,按揉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血海、足三里,每穴约半分钟;揉龟尾100次,推上七节骨100次。

(5)脾肾阳虚泄:补脾土300次,补肾水500次;推三关100次,揉外劳宫50次;按揉百会100次;逆时针方向摩腹5分钟,揉脐及丹田100次;捏脊3~5遍,按揉脾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每穴约半分钟;揉龟尾100次,推上七节骨100次,擦命门、八髎,以透热为度。

腹泻的中医治疗方法

1、肺阴不足,燥火内动腹泻:症见便泄急迫、胸闷微咳、口干喜饮、舌红少苔,脉虚细数。治宜轻清凉润(沙参、麦冬、五味子、百合、天花粉、芦根)。

2、脾阴不足,水谷不化腹泻:症见便溏、粘滞不爽、便次不多、唇颊淡红、手心灼热、口干不欲饮、舌淡红或嫩红少苔、脉虚细略数。治宜甘淡微寒清润脾土、滋补脾阴,用药宜平宜淡(人参、茯苓、山药、白术、扁豆、炙甘草、石斛、玉竹、黄精、芡实、连肉)。

3、胃阴不足五更泄泻:症见黎明即肠鸣泄泻、量多、纳呆、口唇干裂、口渴欲饮、心烦、舌红赤无苔少津,脉沉细数。治宜养胃阴清胃火,佐以健脾止泻,可用玉女煎加减(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淮山、连肉)。

4、肾阴不足泄泻:症见凌晨临厕为多、量少、质稀粘或稠、小腹隐痛及其他肾虚表现。治宜滋补肾阴,峻补其肾,常用药物如沙参、黄精、石斛、玉竹、乌梅、白芍、芡实、五味子、百合等,但注意用药时需注意配伍,即峻补时配伍调气而不香燥之品(绿萼梅、玫瑰花、佛手片、厚朴花、枇杷叶)。

相关推荐

中医内科杂病腹泻治疗方法

1、樟木皮200克(去除黑色外皮,取红色内层),石榴嫩叶50克,大米50克。先把樟木皮捣烂,用武火炒成炭,石榴叶炒至干酥,大米炒至黄色,加水煮沸后约5-7分钟,取药液饮用。 2、葡萄叶治腹泻:取新鲜葡萄叶25-50克,洗净入锅,加水稍过药面。水煎2次,合并2次药液,过滤后备用。 3、芡实30克,山药60克,藿香叶4克,山萸肉15克,谷芽(或麦芽)15克,乌梅10克,枳壳9克。焙焦研细为散,瓶装密封备用。每次10克,用开水冲,再放少许白糖,稍煮沸,待微温服之用于治疗慢性腹泻。 4、胡椒7粒,鸡蛋1枚。将鸡蛋

中医拔罐如何治疗小儿腹泻

中医拔罐如何治疗小儿腹泻 小孩腹泻主要就是吃错了东西,天气寒冷,没有做好保暖措施,冷风侵入体内,从而造成了一种胃肠道疾病,此症以婴幼儿夏秋季发病居多。现代医学儿科中的消化不良,急慢性肠炎属此类范围。利用拔罐疗法可以消除病痛,来了解一下吧。 一、外感风寒 (一)症状 患儿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夹有较多泡沫,伴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口不渴,舌苔白,食指侧(靠近大拇指方向)的皮肤可见血管纹色红。 (二)治法 (1)选穴:大椎、肺俞、中脘、神阙、天枢。 (2)定位:大椎:在背部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肺俞:

拉肚子腹泻中医治疗

1、湿热痢型拉肚子: 【主症】腹痛阵阵,痛而拒按,便后腹痛暂缓,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调气行血。 【方药】芍药汤加减。 白芍15g,黄连9g,黄芩12g,大黄6g,当归12g,木香9g,槟榔10g,金银花,川芎9g,麦芽12g,山楂15g,甘草6g。 【方解】方中以黄连、黄芩、大黄清热化湿解毒,兼以推荡积滞;白芍、当归、甘草行血和营,缓急止痛;金银花清热解毒;木香、槟榔理气导滞;川芎行气活血;麦芽、山楂消食化滞;甘草兼能调和诸药。上药合用

秋季腹泻中医辨证治疗

秋季腹泻比较多见的证型是风寒证,可选用藿香正气散加减,常用药有藿香、苏叶、茯苓、泽泻、厚朴、大腹皮、神曲、半夏、马鞭草、铁苋菜、生姜等(用量视具体情况而定,应在中医生指导下应用。下同)。也可口服藿香正气液,每次5~10毫升,每日3次,一般连续服用3~5天。 病程迁延,证属脾虚泻时,可选参苓白术散或七味白术散加减,常用药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陈皮、木香、丁香、诃子、黄芪、薏苡仁、扁豆、砂仁、焦神曲等。也可口服健脾八珍糕,每次2块,用开水调成糊状,每日2~3次,可连续服用10天左右。 出现气阴两伤证

中医怎么治疗儿童腹泻方法

夏季腹泻的传染性极高,很容易通过日常人与人的接触传播。儿童的抵抗下较低,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治疗措施能够效预防宝宝腹泻,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来治疗。 1、食疗:腹泻的孩子要适当控制喂奶量,大些的孩子以面食、米汤为主。大便量大,象蛋花汤样的,可将乌梅(药店能买到)加水煎汤,煎好后加些茶叶,稍加点白糖让孩子喝。这可以起到止泻补水作用。 2、泡脚:3岁以下的小孩子,洗脚也可以治腹泻。具体方法是:律草20克、石榴皮10克。水煎后,趁温热泡脚,每次泡20分钟左右,一日两次。小儿皮肤娇嫩,药物吸收得好。用这两样药泡脚,

夏季治疗腹泻偏方

夏季治疗腹泻偏方 1、粳米100克。将米炒焦,加水煮粥,任意服食。功效:健脾祛湿。 2、西洋参、川黄连、春砂仁、乌梅各3克,白芍、煨葛根各6克,甘草2克,车前子8克,每日1剂,水煎取汁,与大米共煮成粥食用。 3、芡实30克,山药60克,藿香叶4克,山萸肉15克,谷芽(或麦芽)15克,乌梅10克,枳壳9克。焙焦研细为散,瓶装密封备用。这种中医治疗夏季腹泻的方法每次10克,用开水冲,再放少许白糖,稍煮沸,待微温服之用于治疗慢性腹泻。 4、黄瓜叶治腹泻:取新鲜黄瓜叶适量,将叶上的绒毛刷掉后用清水洗净,捣碎挤汁,

中医如何治疗慢性腹泻

寒湿中阻证 主症:大便清稀、腹部凉痛。 次症:恶寒怕风,食欲不振,脘腹闷胀,肠鸣不适,小便清少,身重乏力,舌苔白腻,脉象濡缓。 诊断:凡具备主症和任意两项次症即可诊断为慢性泄泻寒湿中阻证。 辨证:寒湿外袭,脾失健运。 治法:温化寒湿、健脾助运。 大肠湿热证 主症:泻下不爽,便黄臭秽。 次症: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口苦口粘,腹部绞痛,泻下急迫,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诊断:凡具备主症和任意两项次症即可诊断为慢性腹泻大肠湿热证。 辨证:湿热下注,传化失常。 治法:清化湿热,调理胃肠。 食积停滞证 主症:

中医辨证治疗5种类型腹泻

1、伤食泻如何辨证与治疗 伤食泻临床表现:腹胀腹痛,泻前哭闹,泻后痛减,大便酸臭,或如败卵,呈黄绿色稀薄液状,夹有食物残渣或奶瓣,可有少许粘液,嗳气酸馊,恶心呕吐,不思饮食,睡卧不安,舌苔薄黄或垢腻。 治以消食化滞,和中止泻。 方选保和丸加减,药用焦山楂、六神曲、法半夏、茯苓、陈皮、连翘、炒麦芽、莱菔子。水煎,日1剂,分3次服。 若以伤乳为主者,重用炒麦芽、炒谷芽、砂仁(后下);伤于肉食积者,重用焦山楂;伤于面食积者,重用莱菔子;伤于谷食积者,重用神曲;病情较重者,加鸡内金、莪术。 大便多水者,加泽泻、车

中医如何治疗儿童腹泻

推拿治疗 1.治疗原则 健脾利湿止泻。寒湿型温中散寒,健脾化湿;湿热型清热利湿,调气止泻;伤食型消食导滞,健脾助运;脾虚型温阳益气,健脾止泻;脾肾阳虚型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2.基本操作 (1)患儿取家长抱坐位或仰卧位:补脾土300次,推大肠100次,清小肠100次,运内八卦50次。 (2)患儿仍取仰卧位:摩腹5分钟,揉脐及天枢100次。 (3)患儿取俯卧位:揉龟尾100次,推七节骨100次;擦腰骶部,以透热为度。 3.辨证施治 (1)寒湿泄:补脾土300次,补大肠200次,推三关100次,揉外劳宫100

冬季宝宝腹泻中医治疗

焦米糊:小米适量,研末后置锅内,用文火炒至焦黄,加适量水煮成糊状,凉至温后服下,每日2~3次。焦米糊 易于消化,它的碳化结构能吸附肠腔内的腐败物质,有去毒、止泻的功效。焦米糊营养丰富,还能止泻,是腹泻 宝宝的理想食物之一。 胡萝卜泥:新鲜胡萝卜适量,洗净切成小块,加水煮烂或者蒸烂后,取出捣成糊状,然后加人煮胡萝卜的水调匀即可,每5~10克胡萝卜泥加100毫升胡萝卜水。此法辅助治疗婴幼儿腹泻效果显著。 蒸苹果泥:未经加热的生果胶可软化大便,起到通便的作用。而蒸熟了的苹果具有很好的收敛止泻作用,这是因为苹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