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罚是影响孩子人格发展的主要原因
体罚是影响孩子人格发展的主要原因
美国研究小组调查了807位母亲,发现约44%的母亲都打过孩子,体罚孩子的频率为每周平均两次;其中,24%的母亲每周打1次,14%为2次,10%为3次。由于日常语言中不使用“体罚”一词,“打屁股”就不仅指打屁股了,它还包括打手掌心、拧胳膊、揪耳朵等等,都是体罚的代名词。
体罚造成的孩子的逆反行为,会在两年以后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来。通常有六种情况:孩子会偶尔或经常偷盗或撒谎;对他人态度粗暴或缺乏同情心;做了错事后缺乏自信心;经常有破坏性或暴力性行为,不服从学校的规定;与教师不能相处融洽等。研究人员用曲线图来记录两个值,即父母对孩子的体罚值和子女受体罚后的暴力值。儿科医生们发现,两年以后,这两个值变得越来越接近,即体罚值越大,暴力值也越大。他们将之称为“剂量关系”或“作用关系”。研究人员建议,减少甚至消除体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有益的,同时也有利于降低社会的暴力程度。当然,许多在童年时遭受过体罚的人,在长大后并没有变成虐待儿童的人,或变成消沉郁闷的人。这就像是人会得病一样,在适当的“治疗”或环境因素下,患病者会逃脱病魔的威胁。
与经常体罚孩子相反,婴儿得到更多的拥抱和抚摸,孩子长大后就会遇事不惊、沉着冷静,并善于调节自己。个中奥秘为,拥抱和抚摸会使孩子大脑中激素水平明显不同,其结果是体内“压力激素”水平较低。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迈克尔·明尼博士的一项研究表明,母性行为或亲子行为,控制着大脑特定区域的特定基因的活动情况,它会影响到实验动物或人对压力的反应。在人类中,高水平的压力激素,会诱发心脏并糖尿并精神病等。明尼说,这些激素水平越高,与压力有关的疾病就越容易发作。如果经常对孩子说:“我爱你!”“真高兴,你是我的宝贝!”等,以及经常拥抱、抚摸和亲吻孩子,会慢慢地给孩子以自信。孩子们长大后注定要在充满压力的环境中生存,而自幼就得到亲子行为温暖的人更能对付社会环境的压力,并避免那些与压力有关的疾病。
一次性尿布与人格发展
中国有句老古话:“3岁看到老”,就是说一个人在3岁时已塑造了整个个性的大部分。这个说法同著名心理学家、心理分析治疗创始人弗洛伊德医生的人格发展理论十分相符。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在儿童时期获得的经验会影响到成年后的人格特征。人格的形成是一个有序的发展过程,每个阶段都与儿童时期某些躯体部位感受快感的满足程度有关。他同时又指出,这种满足既不可欠缺也不能过多,因为这会使人格成长固定、迟缓,从而引发往后的人格问题或障碍。
婴儿在2—3岁阶段躯体上的心理敏感部位主要是在肛门周围,儿童在培养正常的大便习惯中适度地在满足心理的需要。如果在此阶段父母对于婴儿的排便控制过严或过宽,都有可能影响他们成人后的心理行为健康。控制过严会使以后人格变得吝啬保守、拘泥小节或过分讲究;控制过宽会使以后人格变得马马虎虎、杂乱无章、铺张浪费、邋遢随便。
如今的孩子以独身子女为多。父母对子女的溺爱从小就已体现。不少父母在疼爱自己孩子时却忽视了科学的道理,在注意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却想不到心理成长发育的重要性。婴儿半夜拉屎拉尿,哭闹不休时,年轻父母缺乏耐心,笨手笨脚地给孩子换尿布,同时又怨声载道,甚至还打婴儿的小屁股。他们却想不到这样的育婴行为会导致孩子人格的扭曲塑造。父母为了求得自己的放心和安顿,不顾婴儿是否有大小便的需要,硬是“嘘嘘……嘘”,“唔唔……唔”地为孩子“把屎”,搞得小宝宝非得挤出几滴尿液后父母方肯罢休。他们何以知道,孩子长大上学后生活自理差,做作业邋遢,文具消耗快等不良行为习惯与当初给孩子“把屎”方式的失误有着密切关系。
宝宝偏食竟然是这些原因导致的
偏食的原因
1、食物的味道太强,有苦味或酸味而难下口。
2、东西看起来不好吃。
3、量太多。
4、吃饭时挨骂。
5、兄弟中有人偏食,自己也跟着学模学样。
6、生理上无法接受(包括过敏)。
宝宝偏食有哪些危害
1、抵抗力差,易生病
宝宝偏食会影响某些营养物质摄过低或过高,可能导致身体的抵抗力下降,很容易使孩子经常生一些小病,反复出现而且好的慢。
2、身体发育跟不上
偏食宝宝的体重、身高与其他宝宝相比明显偏低。碳水化合物、脂肪摄取不足,则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
3、可能造成营养不良
如果孩子的饮食结构不合理,每天的七大膳食搭配不到位,孩子的营养很容易失衡。只有各种营养均衡了,才能确保孩子身体正常发育。
4、影响智力水平发展
研究发现,如果宝宝偏食,那么注意力更不容易集中,而且偏食宝宝的智力水平要比一般宝宝低很多。
5、限制性格发展
食物的选择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偏食的宝宝更容易产生性格缺陷,如长期缺乏蛋白质可能导致孩子非常内向。家长强制介入宝宝的偏食,会使孩子产生不良情绪,不仅影响亲子关系,也可能阻碍今后的性格发展。
家长应不应该打孩子
对现代父母来说,“打孩子”也许是最不被认同的教育方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然而,从没打过孩子的父母恐怕很少,只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才能做到绝对不打孩子,而世上极少有如此完美的父母。父母往往在忍无可忍的情形下动了手,事后又十分后悔、自责。
英国与美国的很多地区都规定父母打孩子是违法的,可是在韩国,法律又是允许父母打孩子的。要不要打孩子,这不仅是一个理念上的问题,更是一个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寻找有力论据来加以证明的问题。就请大家一起来尝试对这个问题进行较为细致、全面的剖析。
如今,信奉“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父母”理念的人应该不在少数,持这种观念的人肯定会反对打孩子,甚至认为打孩子是愚蠢的,是父母自己无能,是不会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的一种表现。的确,在以下很多情况下,是不能打孩子的。
1、孩子犯错误,是因为父母事先没有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或者父母没有把话讲清楚。
2、孩子所犯的错误,父母自己也在犯。
爸爸妈妈自己都不知道这方面的事情应该怎么做,没有很好地在这方面以身作则时,不要急着去打孩子。等自己改正了这方面的错误,清楚地知道遇到这种事情该怎么做时,再去惩罚也不迟。
3、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
因为这时打孩子往往只是发泄自己的愤怒,惩罚时往往会失去分寸,会忽视孩子犯错误的原因,也很难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要打他,很容易失手打伤孩子。应等自己怒气平息了,头脑清醒了,再实施惩罚。
4、孩子生理与心理具有以下特殊情况者不能打:行为亢奋有神经障碍的孩子,十分敏感的孩子,曾受过情感伤害的孩子。
5、不到3岁的孩子不要打。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3岁的孩子处于游戏期阶段,孩子的自主感十分强烈,同时孩子的良心、道德感也有了发展,自我统一性开始出现,而3岁前的孩子,这一切都没有出现,或者只是刚刚发展。即使是有的孩子过于顽皮,体罚他的时间也只能提前到1岁半,对于1岁半以内的婴儿是绝 对不能进行体罚的。因为在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活动主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主要是一系列因为吃、喝、拉、撒、睡带来的条件反射,是无意识的。在这一阶段体罚孩子,会影响他们做出正常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导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影响孩子智力发展的六大原因
父母们都希望自家的宝贝生来就聪明活泼,免不了给孩子吃这个补那个,就希望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那么宝贝们的智力究竟是受哪些因素影响呢?我们还是一起来看看吧!
(一)遗传:一般说父母智商高,孩子的智商也不会低。这种遗传因素还表现在血缘关系上,父母同是本地人,孩子平均智商为102;而隔省结婚的父母所生的孩子智商达109;父母是表亲,低智商的孩子明显增加。
(二)母乳:母乳中含有多种促进儿童智力发育的活性物质,特别是对智力发育有重要影响的牛磺酸比牛奶要高出10倍之多。据调查,吃母乳长大的儿童比吃代乳品长大的儿童智商要高出3-10分左右。
(三)饮食:吃肉过多或贪吃的孩子智力会减低。不吃早餐的孩子智力会受到影响,这是因为早餐摄入的蛋白质、糖、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都是健脑的重要成份。
(四)肥胖:体重超过正常儿童20%的孩子,其视觉、听力、接受知识的能力都会处于较低的水平。这是因为肥胖儿过多的脂肪进入脑内,会妨碍神经细胞的发育和神经纤维增生。
(五)环境:生活在枯燥环境里的儿童,如弃婴,得不到母爱及良好的教育,智商会较低。据研究调查表明,这类孩子3岁时平均智商仅为60.5,反之,处于良好环境的3岁儿童智商平均为91.8。
(六)药物:某些药物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如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可使智商偏低,当停药若干年后,智商便会有所提高。
民主型家教不等于不惩罚
民主型家教的核心是孩子与家长在人格上平等,互相尊重。家长在替孩子拿主意时,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合理要求与需要,但在孩子因年龄小拒绝执行正确的建议时,家长必须坚持正确的主张,因此它也有强制的一面。所以,民主型家教应包含“说理”和“惩罚”两种手段。第一步要说理,使孩子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愿意改正。但是,“已经习以为常的错误行为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惯性,要阻止“惯性”作祟,使孩子纠正错误,就必须有足够大的外力。惩罚就是这样一个外力。
如何惩罚?有人说惩罚是一门艺术,就是说惩罚有许多讲究。惩罚应视对象不同而加以区别。孩子犯错误,家长应明辨错误的性质,有些属于成长过程中的失误,应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提醒注意就行了,如打破碗,弄脏衣服,发点小脾气。有些属于主观过错,故意为之,家长应区别是首次犯错还是再次。首次以说理为主,着重向孩子分析犯错的原因、危害以及如何避免再次出错。为了使其长记性,有所顾忌,家长有必要和孩子约定,若再犯就要接受某种惩罚。若真的再犯了,就要严格按约定办,不能打折扣。和孩子“商量”出来的惩罚手段,肯定会比体罚、责骂更加有效。
当然,这种“惩罚”应在不伤害孩子的精神、身体的前提下制定。当惩罚被人们简化为打和骂,或滥用后,惩罚的名声变得狼藉。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惩罚手段是,学生犯错误后,他根据错误的性质、严重程度、初次还是再次,要学生写500~3000字的说明书,效果很好;有位幼儿园的小朋友,不打招呼外出,家长以三天不许看动画片作为惩罚;国外有位教育家的两个小孩打架了,他先和他们讲道理,告诉他们不能打架,再要他们互相口头道歉,如果感到难为情,可以写信向对方道歉,事实证明这种“惩罚”方法也不错。
分离焦虑对宝宝的危害
入园分离焦虑对孩子身体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饮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因此很多孩子进入幼儿园一周左右会生病。
分离焦虑对孩子心理上的影响更应该引起重视。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因此,在早期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对他能力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新入园的幼儿中,焦虑程度严重的幼儿数量在增加。经过家长的陪同孩子们在幼儿园刻意安排的适应活动后,有的孩子已基本度过焦虑期,但有的孩子的焦虑表现仍很严重,为什么孩子之间会有如此判别呢?看看新生入园时幼儿园门外那些同样焦虑不安甚至泪洒衣襟的年轻父母,你就明白了答案--正是他们的过度呵护造成了孩子的过分焦虑。
专家指出,生活上的过分娇惯会影响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活动上的过多限制会影响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会影响孩子主动探索和积极创造能力的发展,而这些能力上的欠缺,又直接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发展,使他们在面对一个新环境时,比别的孩子产生更大的心理恐惧和分离焦虑。前几年媒体曾报道有位智商很高、考试成绩很好的大学生当听说将被派往国外学习时,竟浑身发抖不知所措,如今看来,那也许就是“分离焦虑”的严重表现。
中国民间有句俗话叫“三岁看大”,意思是说孩子三岁时,就可以看出他未来的发展;而意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则进一步指出:人生的头三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这些都提醒年轻父母们:分离焦虑只是一种表现,它说明了幼儿三岁前教育培养中的某些失误。因此说,关注分离焦虑,实际上是关注素质教育。
孩子分离焦虑期分几个阶段
1、反抗阶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闹;
2、失望阶段——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3、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4、分离焦虑对孩子心理上的影响更应该引起重视。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因此,在早期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对他能力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新入园的幼儿中,焦虑程度严重的幼儿数量在增加。经过家长的陪同孩子们在幼儿园刻意安排的适应活动后,有的孩子已基本度过焦虑期,但有的孩子的焦虑表现仍很严重,为什么孩子之间会有如此判别呢?看看新生入园时幼儿园门外那些同样焦虑不安甚至泪洒衣襟的年轻父母,你就明白了答案--正是他们的过度呵护造成了孩子的过分焦虑。
5、专家指出,生活上的过分娇惯会影响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活动上的过多限制会影响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会影响孩子主动探索和积极创造能力的发展,而这些能力上的欠缺,又直接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发展,使他们在面对一个新环境时,比别的孩子产生更大的心理恐惧和分离焦虑。前几年媒体曾报道有位智商很高、考试成绩很好的大学生当听说将被派往国外学习时,竟浑身发抖不知所措,如今看来,那也许就是“分离焦虑”的严重表现。
影响孩子智力发展的六个原因
(一)遗传:
一般说父母智商高,孩子的智商也不会低。这种遗传因素还表现在血缘关系上,父母同是本地人,孩子平均智商为102;而隔省结婚的父母所生的孩子智商达109;父母是表亲,低智商的孩子明显增加。
(二)母乳:
母乳中含有多种促进儿童智力发育的活性物质,特别是对智力发育有重要影响的牛磺酸比牛奶要高出10倍之多。据调查,吃母乳长大的儿童比吃代乳品长大的儿童智商要高出3-10分左右。
(三)饮食:
吃肉过多或贪吃的孩子智力会减低。不吃早餐的孩子智力会受到影响,这是因为早餐摄入的蛋白质、糖、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都是健脑的重要成份。
(四)肥胖:
体重超过正常儿童20%的孩子,其视觉、听力、接受知识的能力都会处于较低的水平。这是因为肥胖儿过多的脂肪进入脑内,会妨碍神经细胞的发育和神经纤维增生。
(五)环境:
生活在枯燥环境里的儿童,如弃婴,得不到母爱及良好的教育,智商会较低。据研究调查表明,这类孩子3岁时平均智商仅为60。5,反之,处于良好环境的3岁儿童智商平均为91。8。
(六)药物:
某些药物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如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可使智商偏低,当停药若干年后,智商便会有所提高。
生气时想打孩子怎么办
其实经常打孩子,孩子最常见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你打他,他就打别人,你打出了一个小霸王。在孩子当中是这样的,有些孩子在家中受了气,他就去攻击别人。第二种结果你打他,打出一个胆小鬼。因为你孩子太小了,你太大了。他发现你发火的样子很可怕,孩子害怕。结果孩子就是条件反射,大人声音一高就开始哆嗦。结果这样的孩子一出去什么都怕,见到谁都怕。
我知道,许许多多打孩子的家长,大概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后果往往并没有有利于孩子,反而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给孩子一拳一脚,实际上孩子感到最大的伤害不是皮肉之苦,他感到人格上的侮辱,他感到精神的伤害,他会产生一种怨恨。所以说对孩子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做父母要记住这样一句话:打孩子是愚蠢的,打孩子是没有好结果的。
1、当孩子淘气的时候,我们不能打孩子,要好好说,让他明白怎样是对的。
2、孩子犯错误是因为父母事先没有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或者没有把话说清楚。孩子所犯的错误父母也常常在犯,父母应以身作则,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打孩子。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我们要告诉他改正错误,要吸取教训,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3、当孩子说谎的时候要告诉他那是不对的,要是在打仗的时期,你要把信息说错了,严重的全军覆没,要做诚实守信的人大家才会喜欢。
4、当孩子迷恋上网时,要对学习有帮助的话可以玩一会,在作业复习完时可以看一会动画,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
5、当孩子不吃饭的时候,要好好商量,再哄他不吃饭没有力气走路,大风一吹就跑了,你那东西都拿不动了,你会越来越受,没有抵抗了好有病,没精神了。
6、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这时父母往往是发泄自己的愤怒,惩罚时会失去分寸,会忽视孩子犯错误的原因。也很难给孩子讲清楚为是么打他。
7、进入学校后独立自主意识有了发展,自尊心越来越强,渴望凭借自己的能力不断带来各种成就这时体罚以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丧失成长所需的成功体验影响人格的健康发展,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会的孩子。
过度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大忌
现代家庭已把家庭教育看成家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家庭教育的方式也有正误之别,我们认为,对儿童危害甚大的方式之一是“过度教育”。这主要表现为“五过”:
其一是过多干涉。好奇和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其间难免会有些出格的地方。对此不可过多地加以限制,否则不仅束缚了孩子的个性发展,而且对智力发育会有不良影响。在过多干涉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多半胆小怕事、性格孤僻,环境适应性较差。
其二是过分强调早期教育。当今社会上有一种片面强调儿童早期教育的倾向,有的文章甚至宣传人的成功完全取决于早期教育,把早期教育完全等同于天才儿童的培养。事实上正如不少学者、教育家指出,“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教育只能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而完全无益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他们强调,早期教育的确是不可忽视,但是同时也要注意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个体的差异和全面和谐的发展。早期教育也必须尊重孩子的个性,不能搞那种千篇一律的神童式教育。
其三是过分保护。现代家庭中由于子女较少,大多数还是独生孩子,因而家长十分宠爱,千方百计满足孩子一切要求,什么事情都一手包办。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心中唯有自我,不会考虑别人,缺乏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自理能力差,难以适应他所生活的社会。
其四是过度期望。许多父母对子女抱太大希望,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给孩子施加压力,强迫孩子在小小的年纪就去学这学那。结果,许多孩子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情绪,有的还严重影响到身心健康。“望子成龙”是许多人的美好愿望,这本无可厚非。但必须明白不是每个人都成得了“龙”的,不能过分苛求自己的孩子,不要让孩子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其五是过分处罚。奖与罚,都是需要的。问题在于,罚而至于打骂,就会适得其反。打骂的结果往往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限制了孩子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久而久之容易引起孩子个性和行为的改变,使有的孩子变得懦弱、胆小,有的则变得固执、蛮横。
以上所列举的五种过度教育显然是不可取的。但是,反对过度教育并不等于放弃教育。所谓过度是指不切实际、不科学的、不全面的教育方式,其核心是缺乏对孩子主体地位的认识。他们不懂得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给孩子自我选择的机会。而正确的、积极的、健康的教育,对孩子来说却是必须的,是每一位父母的责任。
儿童为什么会患有多动症
1、铅中毒
大城市的儿童易受铅污染,如含铅汽油等,造成儿童认知、言语、感知障碍。
2、食物过敏
有人认为多动症是思儿对某些调味品过敏引起的。
3、放射
有研究发现,电视和荧光灯的小量放射可造成孩子多动症的发生。
4、身体器官异常
有人发现患多动症的孩子身体发生器官不对称,大小比例异常等的情况较正常人多。
5、心理因素
紧张的环境,父母不当的教育,过多的指责与体罚,是儿童发生多动症的原因之一。 早期发现幼儿的异常行为,查明所致的原因,及时接受精神心理医生的指导,可减少多动症的发生。
宝宝偏食有哪些危害
1、抵抗力差,易生病
宝宝偏食会影响某些营养物质摄过低或过高,会很容易导致身体的抵抗力下降,这样就会容易生病。
2、可能造成营养不良
宝宝偏食会造成营养不良的现象,因为宝宝饮食结构不合理,每天的七大膳食搭配不到位,就不能确保宝宝身体正常发育了。
3、身体发育跟不上
宝宝偏食会影响宝宝的体重和身高,跟同龄宝宝相比就会有明显偏低的现象,甚至还会影响宝宝的身体发育。
4、限制性格发展
食物的选择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偏食的宝宝会容易产生性格缺陷,会使孩子产生不良情绪,还会阻碍今后的性格发展。
5、影响智力水平发展
宝宝偏食会影响智力水平发展,因为宝宝偏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了,所以智力水平要比一般宝宝低很多。
孩子分离焦虑期分几个阶段
1、反抗阶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闹;
2、失望阶段——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3、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4、分离焦虑对孩子心理上的影响更应该引起重视。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因此,在早期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对他能力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新入园的幼儿中,焦虑程度严重的幼儿数量在增加。经过家长的陪同孩子们在幼儿园刻意安排的适应活动后,有的孩子已基本度过焦虑期,但有的孩子的焦虑表现仍很严重,为什么孩子之间会有如此判别呢?看看新生入园时幼儿园门外那些同样焦虑不安甚至泪洒衣襟的年轻父母,你就明白了答案--正是他们的过度呵护造成了孩子的过分焦虑。
5、专家指出,生活上的过分娇惯会影响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
活动上的过多限制会影响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会影响孩子主动探索和积极创造能力的发展,而这些能力上的欠缺,又直接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发展,使他们在面对一个新环境时,比别的孩子产生更大的心理恐惧和分离焦虑。前几年媒体曾报道有位智商很高、考试成绩很好的大学生当听说将被派往国外学习时,竟浑身发抖不知所措,如今看来,那也许就是“分离焦虑”的严重表现。
为什么要进行如厕训练
此项训练是为了让宝宝学会在尿意来临时,可以去厕所自行解决的技能,从而可以摆脱纸尿片。
1.宝宝有要求
宝宝在两三岁时,逐渐有了自我意识,开始懂事了,特别是上了幼儿园以后,他们希望可以自己上厕所。
2.纸尿片的缺陷
纸尿片透气性相对较差,不利于妈妈做宝宝屁屁的护理工作。宝宝长期使用的话,屁屁无法自由呼吸,可能会引起尿布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红屁股,甚至可能引起泌尿系统的感染。
3.忽视的后果
弗洛伊德曾强调,如厕训练影响孩子今后的人格发展。如果没有良好的如厕习惯,可能使孩子以后出现强迫性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