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口炎多见于婴幼儿
膜性口炎多见于婴幼儿
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全,所以膜性口炎多见于婴幼儿,偶见成年人。患者起病急、发热、口痛、咽痛、流涎,小儿因疼痛哭闹、拒食,并伴有全身倦怠不适。口腔粘膜充血显著、水肿,继而发生糜烂或溃疡,溃烂面上覆有一层灰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的假膜,微高于正常粘膜,假膜致密、光滑、湿润似缎面为本病特征。去除假膜后的糜烂面上很快又形成新的假膜。患者疼痛剧烈、口臭,局部淋巴结肿痛。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高,细菌涂片检查可见大量球菌,虽临床上所见多为混合感染,但大都是以某一种为主。不同的球菌感染所致病变部位有所不同,通常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以牙龈部多见,肺炎双球菌好发于硬腭、口底、舌腹及颊粘膜,而链球菌感染多见于唇、颊、软腭、口底和牙槽粘膜。
膜性口炎患者的饮食
1、莲子桅子汤:莲子30克(不去莲心),桅子15克(用纱布包扎),加冰糖适量,水煎,吃莲子喝汤。
2、莲藕汤:莲子芯6克,藕30克,水煎服,每日一次,连服3―5日。
3、银耳莲子羹:银耳25克,莲子50克。用水将银耳、莲子洗干净入锅中,加水煮至银耳熟烂,加冰糖或白糟溶化,早晚各食1小碗。可以清热养阴。
4、蜂蜜水:蜂蜜10毫升,加水80毫升,摇匀,含漱,每日可数次,也可煎汤服用。
5、萝卜鲜藕汁:白萝卜数个,鲜莲藕500克。将萝卜和藕用水洗净,于洁净器皿中捣烂,用消毒纱布双层绞取汁,每日数次取适量含于口中,片刻后咽下。
口腔溃疡的症状有哪些呢
症状1.复发性阿弗他性口炎,这种溃疡会有明显的灼痛感,外观看是有单个或者多个大小不一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表面会有一些灰白或黄色假膜,中央凹陷,溃疡处周围黏膜会发红且有微肿现象,它有周期性、复发性、自限性的特点,各年龄段都可发病,一天十天左右会自愈。
症状2.贝赫切特综合征,它和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症状和发病规律一样,不过它还会累及多系统多脏器,还会先后不同时间出现的口腔外病损症状。
症状3.创伤性溃疡,主要和机械性刺激、化学性灼伤或者热冷刺激有关的,如经常食用一些过热食物,就会导致口腔出现损伤,不过一般去除刺激诱因后就很快会愈合,但如果一直发展,一直刺激的话,则有癌变可能。
症状4.癌性溃疡,这种多见于老年人,溃疡形态不规则,边缘会呈凹凸不平状,和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溃疡面的基底不平整,是颗粒状的,疼痛不明显,病程长,恶性的对一些消炎防腐类药物没有明显效果,而良性的口腔溃疡一般很少出现全身症状的,恶性的则可出现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以及贫血、乏力等表现。
症状5.单纯疱疹,多见于婴幼儿,一般以成簇的小水疱为主,疱破后会形成糜烂面和不规则的溃疡,受一些诱因影响可复发,会有咽喉痛、乏力等症状,发病期也会有一些全身不适的症状。
症状6.放射性口炎:主要症状就是会有急、慢性口腔损害,可出现口腔黏膜红肿;糜烂、溃疡,碰触疼痛明显,还有口干,口臭等,有的会有进食困难失眠、厌食等全身症状,较重时可有出血、继发感染等损害。
症状7.结核性溃疡,这种损害是比较深的,基底会有肉芽组织增生,溃疡很难愈合,还会伴有肺结核的体征和症状。
症状8.坏死性涎腺化生,这种主要见于男性,发病部位为软腭、硬腭交界处,溃疡深,可深及骨面,会有明显的充血现明,且边缘隆起症状,底部会有有肉芽组织,会有小涎腺坏死现象,一般全身情况较好。
口腔单纯性疱疹自我诊断
根据以下特点,不难作出诊断:
1.疱疹性口炎多见于婴幼儿,在高热、咽痛后出现口腔粘膜上成簇小水疱或溃疡或融合后形成的大溃疡,7~14天左右可自愈。
2.唇疱疹 多见于成人。好发部位在唇红部粘膜及邻近皮肤上,有成簇水疱,发痒,破溃后结痂,有自限性及复发性。
发病时可取疱液作病毒接种,或取疱基底涂片,或血液抗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效价升高则证实诊断。
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检查
白色念珠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目前认为最可靠的是在玉米培养基上形成厚壁孢子,而最简单的方法是标本直接镜检。
口腔科医生常采取口腔粘膜的假膜、脱落上皮、痂壳等标本,置于载玻片上,滴加10%氢氧化钾液数滴,覆以盖玻片,用微火加热以溶解角质,然后立即进行镜检,如发现假菌丝或芽胞,就可确认为真菌感染,但还必须通过培养,才能确诊为白色念珠菌。
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应与急性球菌性口炎(膜性口炎)鉴别。膜性口炎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球菌感染引起,儿童和老年人易罹患,可发生于口腔粘膜任何部位,患区充血水肿明显,大量纤维蛋白原从血管内渗出,凝结成灰白色或灰黄色假膜,表面光滑致密,略高出于粘膜面。假膜易被拭去,遗留糜烂面而有渗血。区域淋巴结肿大,可伴有全身反应。涂片检查或细菌培养可确定主要的病原菌。
疱疹性口腔炎怎么回事
疱疹性口腔炎在发生的时候会引起剧烈疼痛,小儿发生疾病会经常拒食。口腔黏膜此时也是会受到炎症刺激,唾液分泌逐渐增加,加重了孩子流口水的情况。疱疹性口腔炎属于单纯疱疹病毒所致。出生的时候,会经过了产道感染因此引发了疱疹性口腔炎。
新生儿口腔黏膜血管丰富,柔软、干燥,唾液分泌少等,均利于微生物的繁殖,黏膜易受损而感染。疱疹性口腔炎为单纯疱疹病毒所致。出生时可经产道感染而疱疹性口腔炎。 多于生后3~9天发病,同时伴有低热或高热(体温达38~40℃),发热1~2天后出现牙龈红肿,触之易出血,在舌、唇内和颊黏膜等口腔黏膜上可见单个、一簇或几簇小水庖,周围有红润,迅速破裂形成浅表溃疡,上面覆盖白色膜样渗出物,局部有疼痛、拒乳、烦躁哭闹、流涎,发热可持续5~7天。 对本病的预防与治疗十分重要。
口炎是指口腔粘膜由于各种感染引起的炎症,若病变限于局部如舌、齿龈、口角亦可称为舌炎,齿龈炎或口角炎等。本病多见于婴幼儿。可单独发生,亦可继发于全身疾病如急性感染、腹泻、营养不良、久病体弱和维生素B、C缺乏等。感染常由病毒、真菌、细菌引起不注意食具及口腔卫生或各种疾病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均和导致口炎的发生。目前细菌感染性口炎已经很少见,病毒及真菌感染所致的口炎仍经常见到。疱疹性口腔炎为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感染所致。多见于1—3岁小儿,发病无明显季节差异。从患者的唾液、皮肤病变和大小便中均能分离出病毒。
疱疹性口腔炎在发生的时候,也是需要更经常的去保持新生儿上的口腔卫生,且需要多加饮水、禁止使用一些严重刺激性的药物,更好的去预防人们的口腔炎症发生。希望我们要对此加以了解才行,我们要明白才可以。
一岁宝宝嘴唇起泡要怎么办才好
口腔炎是儿童的常见疾病,尤其是婴幼儿。发生感染的部位可以是舌部、齿龈和口角。许多因素可造成口腔发炎,但不同原因引起的口腔炎一般都有类似的表现。小婴儿可表现为发热、流口水、激惹、易哭吵、不肯吃东西等。
常见的口腔炎有3种:鹅口疮、疱疹性口炎和溃疡性口炎。
鹅口疮是指口腔粘膜上出现白色乳凝状物,稍高出粘膜表面,不易擦去。最常见于颊粘膜,也可蔓延到口腔的其他部位。多见于使用污染哺乳器具的新生儿,营养不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小儿。
疱疹性口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内先出现红色小点,迅速变为疱疹后形成浅表溃疡,可融合,周围粘膜充血。多见于1~3岁的婴幼儿,传染性较强,可在托幼机构中小流行。疱疹性口炎多由病毒感染所致。
溃疡性口炎的患儿常有发热,溃疡可发生在口腔的各个部位,溃疡表面覆盖较厚纤维素性假膜,较易拭去。局部淋巴结可肿大。溃疡性口炎多为细菌感染所致,常发生于急性感染、长期腹泻等机体抵抗力降低的时候。
鹅口疮患儿可局部涂药:制霉菌素(10万u加水1~2ml)或2%碳酸氢钠涂患处。疱疹性口炎患儿局部可用冰硼散、锡类散、西瓜霜、思密达等药物,疼痛严重者进食前可用2%利多卡因涂局部。继发细菌感染者需选用抗生素。溃疡性口炎者则需用抗菌素及时控制感染,局部可用3%双氧水清洗溃疡面后涂金霉素甘油,2%利多卡因可用于局部止痛。此外,口腔局部激光,配合脐部中药敷贴也不失为一种治疗的好办法。
膜性口炎预防方法
一、预防膜性口炎要注意增强免疫力。
1.多食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加强粘膜营养。
2.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这是预防膜性口炎,以及其他病症的最好方法。因此,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提高意识,积极锻炼身体。
二、膜性口炎有效预防措施还有,预防感染。
1、预防感冒,防止抵抗力下降。
2、防止局部损伤,比如嘴唇烫伤、创伤。并且要保持口腔以及面部卫生,去除感染因素。
3、避免食入变质食品,预防感染,还应少食辛辣的食物,避免局部刺激。
膜性口炎能治得好吗
膜性口炎可由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引起。机体局部或全身抵抗力低下如口腔卫生不良、急性传染病后、长期消化营养紊乱等均可为本病诱因。
口腔黏膜充血、水肿、唾液增多。牙龈、舌、颊、唇内侧及上腭等处出现大小不等、散在的溃疡,有时亦可连成大片。溃疡周边较规则,有较厚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灰白色或黄色假膜覆盖创面。假膜剥离后呈出血性糜烂面,取假膜作涂片或培养可发现病原菌。溃疡处疼痛明显。有轻微口臭、局部淋巴结经常肿大。全身症状轻重不一,多有发热、烦躁、食欲减退或因局部疼痛而不能进食。白细胞总数常增高。
这是较常见的皮肤病,建议您口服罗红霉素,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外用抗生素软膏,或录锌油,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上火,注意休息,不要熬夜,注意卫生,避免感染。
你了解口腔溃疡吗
现代医学认为,复发性口腔溃疡首先与免疫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有的患者表现为免疫缺陷,有的患者则表现为自身免疫反应,也就是由于各种因素,使人体正常的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抗原,产生免疫反映,而引起组织的破坏而发病。
其次是与遗传有关系,在临床中,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我们常常看到,父母一方或多方若患有复发性口腔溃疡,那么,他们的子女就比一般人更容易患病。另外,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作,常常还与一些疾病或症状有关,比如消化系统疾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或迁延性肝炎,结肠炎等,另外贫血,偏食,消化不良,腹泻,发热,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月经周期的改变等等。
随着一种或多种因素的活跃、交替、重叠就出现机体免疫力下降,免疫功能紊乱,也就造成了复发性口腔溃疡的频繁发作。
口腔溃疡是怎样得的
溃疡性口炎多由感冒引起的,当小儿抵抗力下降时病毒或细菌乘机而人。本病可发生任何年龄,婴幼儿发病多见,较重。常见于疱疹性咽炎(肠道病毒引起),由口腔内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
幼儿口腔疱疹
由疱疹性病毒引起,在齿龈、颊黏膜、舌及上腭、咽部出现小疱疹,疱疹溃破后成为溃疡,上有淡黄色的分泌物覆盖,旁边有一圈红晕。因口腔溃疡引起剧烈疼痛,小儿常常会拒食。口腔黏膜受到炎症刺激,唾液分泌增加,加重小儿流口水现象。疱疹性口腔炎为单纯疱疹病毒所致。出生时可经产道感染而疱疹性口腔炎。
疾病描述口炎是指口腔粘膜由于各种感染引起的炎症,若病变限于局部如舌、齿龈、口角亦可称为舌炎,齿龈炎或口角炎等。本病多见于婴幼儿。可单独发生,亦可继发于全身疾病如急性感染、腹泻、营养不良、久病体弱和维生素B、C缺乏等。感染常由病毒、真菌、细菌引起不注意食具及口腔卫生或各种疾病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均和导致口炎的发生。目前细菌感染性口炎已经很少见,病毒及真菌感染所致的口炎仍经常见到。疱疹性口腔炎为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感染所致。多见于1-3岁小儿,发病无明显季节差异。从患者的唾液、皮肤病变和大小便中均能分离出病毒。症状体征起病时发热可达38℃-40℃,1-2天后,齿龈、唇内、舌、颊粘膜等各部位口腔粘膜出现单个或成簇的小疱疹,直径约2mm,周围有红晕,迅速破溃后形成溃疡,有黄白色纤维素性分泌物覆盖,多个溃疡可融合成不规则的大溃疡,有时累及软腭、舌和咽部。由于疼痛剧烈,患儿可表现拒食、流涎、烦躁,所属淋巴结肿大可持续2-3周。本病应与疱疹性咽峡炎鉴别,后者大都为柯萨起奇病毒所引起多发生于夏秋季。常骤起发热及咽痛,疱疹主要发生在咽部和软腭,有时见于舌但不累及齿龈和颊粘膜,此点与疱疹性口腔炎迥异
宝宝嘴上起泡是怎么回事 病毒感染造成嘴上起泡
儿童嘴上起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疮疹性口炎。疮疹性口炎为单纯疮疹病毒,亦称单纯性疱疹I型感染所致,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性口腔粘膜的发疱性病变,是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所引起的婴幼儿常见的口腔粘膜病。症状表现:在口腔粘膜、咽喉、角膜、生殖器及口周皮肤上出现疱疹性损害。单独发生在口周皮肤者称唇疱疹。疱疹呈散在或成簇,破溃后成浅在性溃疡,本病有自限性,但易反复发病多见于1~3岁小儿。在卫生条件差的家庭和托儿所中感染容易传播。
儿童嘴上起泡的原因
上火导致的嘴上起泡天气炎热这造成宝宝身体机能失调容易上火,出现嘴上起泡的现象。上火是体内湿热邪气较重的表现。宝宝嘴上起泡应及时治疗。治疗方案:当宝宝出现嘴上起泡的情况时,不要随意用药。妈妈们应该为宝宝选择一些清凉灭火的食物,通过饮食调理来治疗上火引起的嘴上起泡。在饮食上多注意,多喝绿豆稀饭,吃些清淡点的菜肴,不可吃辛辣刺激和易上火的食物了,注意多喝水也很重要。
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口炎相鉴别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形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由于疱疹性口炎与手足口病有部分类似的症状,所以有很多家长会把这两种疾病相混淆。下面是关于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口炎相鉴别介绍:
1、特征
四季均可发病,以散在为主。一般无皮疹,偶尔在下腹部可出现疱疹。起病时可有38℃-40℃的发热;1-2天后口腔黏膜上出现小水疱,可为单个,也可成簇;小水疱破溃后形成很浅的溃疡,上面有黄白色膜样渗出物,周围有红晕;患儿常有局部疼痛伴流涎,烦躁哭闹、拒食吐奶等表现,通常1到2周即可消退。
2、高发群体
疱疹性口炎是Ⅰ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以6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最易患病。若不经治疗,经过1-2周会自愈,但容易复发,如果宝宝反复发作,通常与微量元素锌的缺乏有关。
3、高发季节
疱疹性口炎终年可以发生,冬季为流行高峰,且具传染性,可在幼儿园等群体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