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便秘可能直肠前突
女性便秘可能直肠前突
便秘不仅是一种疾病,还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消化道症状。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更容易患便秘,男女之比为1∶3。据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南院区华南肝胆医院胃肠外科吕永添教授说,女性便秘,可能是由于直肠前突,那是因为直肠阴道隔薄弱,长期在排便时粪便的压迫下向阴道凸出引起便秘。
便秘原是直肠惹祸
钟太太既是职业女性又是家庭主妇,外人都羡慕钟太太的好福气。可是,钟太太却有说不出的苦衷,那就是每天的排便,对钟太太而言都像是受刑,蹲到双脚麻木,费九牛二虎之力,都解不出大便。不得不到中山二院南院求医。
经过直肠指检,吕永添教授发现钟太太直肠前壁有明显薄弱松弛区域,诊断钟太太是患了直肠前突这种病。吕永添教授说,直肠前突造成的便秘,多见于中老年人,特别是女性,尤其是多产、难产妇,因直肠前壁向前膨胀所致。从发病原因上看,由于前壁肌层变薄,粪便进入直肠突出部分,不能由肛门排出,出现排便困难。发病时,盆腔内有沉重和疼痛的感觉,排粪困难,必须用手指向后压迫阴道后壁,才能使粪便从肛门排出。如果治疗的话,可以采用手术方法,修补缺损的直肠阴道隔薄弱区。
便秘原因多种要分清
吕永添教授介绍说,便秘是种常见病,表现为粪便排出困难,便质干燥、坚硬;排便次数减少,每2~3天或更长时间排便一次。值得注意的是,便秘原因其实十分复杂,除了直肠前突之外,可能是结肠的运输能力受到损害(运动失调),也可能是因肛管括约肌功能失调引起。另外,众多的消化道疾病、药物及神经、内分泌或代谢系统的异常也可引起慢性便秘。
在临床上,最常见的便秘原因是由于大肠过长。小肠用于吸收营养物质,大肠用于吸收水分。大肠长了,吸收的水分也会相应增多,导致粪便变硬,就很难排出了。清远有位黄先生,远道前来求医,肚子胀得像个小冬瓜,把吕永添教授都吓了一跳,一问,原来黄先生居然已经两个月没解过大便了,整个人脸色萎黄,贫血消瘦。正常人的大肠一般只有1.5米长,由于个体差异的不同而不同,可是黄先生的大肠竟长达2.1米,难怪他要两个月才排一次便了。
此外,长期便秘也可能是患了横结肠脾曲综合征。陈阿婆便秘已经五年多了,大便解不出就导致下腹部胀痛,大中小医院都求过诊、做过检查,名医、游医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中山二院南院的黄天立教授检查后,诊断陈阿婆为患了一种少见的假性肠梗阻———横结肠脾曲综合征。那是由于长期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结肠长期积粪、扩张所致,黄天立教授帮陈阿婆洗肠洗了五天还是洗不出什么,进病房施行脾曲松解手术时,结肠内全是硬性粪便,足有三四斤之多,甚至做钡剂灌肠后的钡剂还在里面。
吕永添教授表示,盆底痉挛综合征也会导致便秘。正常排便时,耻骨直肠肌和肛管外括约肌松弛,使肛管直肠角变大,肛管松弛,便于粪便排除。若排便时以上两肌不能松弛,甚至收缩,则会阻塞肠道出口,引起排便困难。
便秘多吃纤维素食物
吕永添教授说,对于一般便秘而言,可以先行保守治疗,如多进食纤维素性食物,养成定时排便习惯等;必要时可辅用泻剂、栓剂或灌肠。纤维素包括水溶性纤维素和非水溶性纤维素两种,含非水溶性纤维素多的食物有水果和蔬菜的皮,全麦类和种子类,含水溶性纤维素多的食物有水果、蔬菜、燕麦、大麦、燕麦麸、豌豆、大豆类等。
如果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比如那位天生大肠比别人长的黄先生,可以采用切除部分大肠的办法,但是如果切除大肠过多,保留大肠太少的话,由于大肠吸收水分能力减弱,术后有可能会出现粪便比较稀烂的情况。
女人便秘类型
1、孕期便秘
国外报道40%妇女妊娠期可发生便秘。妊娠期由于黄体形成,孕激素分泌增多,后者可抑制肠蠕动,降低肠对刺激的敏感性而致便秘。妊娠6个月后子宫增大,压迫肠管及盆腔血管,使盆腔静脉淤血,直肠蠕动功能下降,引起便秘。
2、产育期便秘
产后由于女性的腹直肌和盆底肌被膨胀的子宫胀松,甚至是由于部分的肌纤维断裂会容易是腹壁肌以及肠壁肌和肛提肌等等的参与排便的肌群张力会降低,之后就会加重产妇的体质变得虚弱,不能够依靠腹部的压力去协助排便,这个时候粪便就会留在肠道中,由于水分过度的吸收就会导致便秘了。
分娩后,产道裂伤、会阴切开而引起疼痛,疼痛或畏痛也可造成排便抑制。同时,产后数天卧床休息,活动减少,肠蠕动减弱,也是影响排便的原因之一。
3、女性直肠排空障碍型便秘
表现为排便后不尽感、下坠感、会阴部重压感或需要手法帮助排便。由于女性特有的生理解剖特点,导致该型便秘患病率远远高于男性。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1)直肠前突性便秘
女性便秘的主要原因是直肠前突,其中经产妇占96.5%。主要由于分娩、产伤等原因损伤直肠阴道隔,表现为直肠前壁黏膜呈袋状向阴道突入。当排便时,粪便即落入袋内,使粪便向阴道方向堆积而不能排空。
2)子宫后倾位性便秘
正常的子宫在膀胱预制厂之间的呈前倾位。由于我们的子宫的发育不完全或者是由于分娩中的损伤和多产以及产后的保养不挡而造成的盆腔炎症等等的原因,就会导致子宫向后方倾斜,就会压迫直肠前壁,这样会让肠道变得狭窄、弯曲,就会容易造成粪便通过的障碍。在临床学上面表现为排便的不顺畅以及大便细扁和便后不尽感等等的。
女人为什么更容易便秘
(1)孕期便秘:国外报道40%妇女妊娠期可发生便秘。妊娠期由于黄体形成,孕激素分泌增多,后者可抑制肠蠕动,降低肠对刺激的敏感性而致便秘。妊娠6个月后子宫增大,压迫肠管及盆腔血管,使盆腔静脉淤血,直肠蠕动功能下降,引起便秘。
(2)产育期便秘:产后由于腹直肌和盆底肌被膨胀的子宫胀松,甚至部分肌纤维断裂,使腹壁肌、肠壁肌、肛提肌等参与排便的肌群张力减低,加之产妇体质虚弱,不能依靠腹压来协助排便,粪便在肠道过度滞留,水分过度吸收而致便秘。分娩后,产道裂伤、会阴切开而引起疼痛,疼痛或畏痛也可造成排便抑制。同时,产后数天卧床休息,活动减少,肠蠕动减弱,也是影响排便的原因之一。
(3)女性直肠排空障碍型便秘:表现为排便后不尽感、下坠感、会阴部重压感或需要手法帮助排便。由于女性特有的生理解剖特点,导致该型便秘患病率远远高于男性。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1)直肠前突性便秘:女性便秘的主要原因是直肠前突,其中经产妇占96.5%。主要由于分娩、产伤等原因损伤直肠阴道隔,表现为直肠前壁黏膜呈袋状向阴道突入。当排便时,粪便即落入袋内,使粪便向阴道方向堆积而不能排空。
2)子宫后倾位性便秘:正常子宫在膀胱与直肠之间呈前倾位。由于子宫发育不全或分娩中的损伤、多产、产后保养不当及盆腔炎等原因,可导致子宫向后方倾斜,压迫直肠前壁,使肠腔狭窄、弯曲,造成粪便通过障碍。临床表现为排便不畅,大便细扁,便后不尽感。
3)直肠内套叠:直肠指诊可触及直肠腔扩大和直肠黏膜松弛。
4)肛门括约肌失弛缓症:女性蹲位排尿时,肛门外括约肌及耻骨直肠肌处于松弛状态,为节制粪便的排出,其内括约肌则处于紧张状态。尿路感染时的尿频、尿急等症状促进上述因素持续存在。
5)耻骨直肠肌肥厚:直肠指诊可有肛管延长,紧张度增高,耻骨直肠肌增厚变硬,有压痛,让患者做收缩肛门动作时,耻骨直肠肌收缩不明显。排粪造影显示排便时肛管不开放,在静止及用力排便时,可有“搁架征”。
6)直肠子宫陷凹滑动性内疝:正常情况下,女性盆腔内的腹膜从膀胱返折至子宫,最后再返折至直肠前壁,在子宫直肠之间形成直肠子宫陷凹,如直肠周围组织松弛,可使此陷凹加深,形成疝囊。排便时,乙状结肠疝入其内,压迫直肠,产生一系列排出障碍、下坠症状。
7)盆底痉挛综合征:直肠指诊可发现肛门括约肌较紧,肛管直肠环后侧发硬,有触痛。
8)子宫内膜异位症:它为多种妇科手术的并发症,婚育后妇女常见。其异位处多在直肠陷凹处,形成坚实的结节或包块。
为什么我们会得便秘
生过孩子或吃得太精细
直肠前突是指直肠前壁突出。正常人用力排便时,在肛管直肠交界处前上方有时可见向前膨出,长度较长,可以通过排粪造影来检查。直肠前途可分成三个程度:轻度,前突深度达0.6厘米至1.5厘米;中度,前度深度达1.6厘米至3厘米;重度,大于3厘米。
“直肠前突的患者排便时,粪块在压力作用下进入直肠前突内,不能经肛门排出,停止用力后,粪块又会‘弹回’直肠内。”金永军主任说,“因为排便不畅,患者就会用更大力量作排便动作,前突则会逐渐加深,形成恶性循环,便秘只会越来越严重。黄大姐的直肠前突深度达3.5厘米,属于重度患者。”
直肠前突多见于中年女性,男性发病非常少。金永军主任解释,这和女性生理构造有关。中年女性,特别是生完孩子之后,直肠阴道隔变得松弛,引起直肠前壁易向前凸出,形成直肠前突。另外,排便习惯不好,吃的食物过于精细,同样是发病原因。
常吃泻药影响肠道蠕动
排便困难,很多人喜欢用泻药来解决便秘难题。金永军医生提到,偶尔服用泻药来应急,问题不大。但如果长期服用,就会使肠道和支配肠道蠕动的神经受损,结肠黏膜因黑色素沉着,会渐渐发黑。“这样长期依赖泻药排便,肠道自主蠕动的能力越来越差。药物的服用量只能往上加,到了最后,即使吃泻药,也拉不出来。严重的话,还可能发生直肠息肉,导致癌变。”
便秘确诊的七项检查依据
1、视诊:有无肛裂、瘘口、痔脱垂、肛周炎症、血迹等。嘱患者作排便动作,有会阴下降者可见盆底以肛门为中心明显向下突出;再嘱收缩肛门,盆底支配神经严重受损者,收缩能力减弱或消失。
2、肛门指检:了解肛门括约功能,明确病变部位和性质,可提供重要依据。指检肛门括约肌紧张者多见于内括约肌失弛缓症,肛门紧张而兼疼痛者可能合并有肛裂;触及条柱状硬便及直肠明显膨大者,多见于直肠性便秘;便前检查直肠呈空虚状态,或触及粒状粪便者多见于结肠性便秘。指检时在直肠前方,耻骨联合以上若触及直肠向会阴方向突入者提示有直肠前突性便秘。
3、直肠指诊:若肛管张力增高,提示肛管附近可能有刺激性病变。如肛管不能通过一指,则肛管有器质性狭窄,常见于低位肿瘤、肛管手术后或不当的硬化剂注射后疤痕形成。部分患者直肠壶腹中可扪及坚硬粪块。若直肠中潴留大量粪便而并无便意,提示直肠无力。直肠前突患者在排便动作时,可在括约肌上、耻骨联合下方扪及袋状薄弱区。直肠内套叠患者,直肠壁松弛,指诊时直肠内有粘膜堆积的感觉,偶然也可扪及套叠之肠壁。
4、粪便检查:直肠型便秘的粪便常呈坚硬条柱状,因常有直肠粘膜继发性炎症,或排便时损伤肛门,粪便外表可见粘液或血迹;大便状如羊矢,干硬成粒多见于痉挛型便秘;结肠易激综合征的粪便多呈羊粪状,或大便烂硬交替,大便带粘液,粘液涂片,检查一般正常或仅有少量的白细胞,便秘型直肠溃疡性结肠炎,大便多有红白细胞,及粘液,但应注意与直肠肿瘤鉴别。
5、X线检查:显示消化道有无狭窄、息肉、肿瘤、扩张、肠道内憩室等造成便秘的疾病,还可以明确肠道运动功能。钡剂灌肠,特别是近年来采用的结肠低张双重造影,对发现便秘的病因,可能有帮助。
(1)排粪造影。排粪造影可显示造影剂的影像和利用荧光技术观察排便的过程、速度。此项检查目前广泛用于临床。排便造影对疑有以下病因的便秘患者具有重要价值:盆底肌协同失调(耻骨直肠肌矛盾性收缩)和直肠前突(如有经阴道直肠壁手术史)等。
(2)钡餐检查。可了解钡剂通过胃肠道的时间、小肠与结肠的功能状态。肠易激综合征常表现为结肠袋加深 ,痉挛性便秘肠腔常紧张变细呈锯齿状或铅管状;弛缓性便秘或乙状结肠冗长者,大肠变长,扩张或下垂;出口梗阻性便秘,直肠明显扩大。对疑有结肠梗阻者,口服钡剂灌肠因可加重梗阻,应视为禁忌,为了明确结肠器质性病变的性质、部位与范围,宜用钡剂灌肠。
6、内窥镜检查:包括直肠镜、乙状结肠镜、纤维(电子)结肠镜等。可以在直视或通过屏幕清楚了解肛门大肠的病变的部位、性质、范围等外,可取活体组织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1)直肠镜检。简单实用,可直视察下观察直肠有无并发炎症、糜烂、溃疡、息肉、肿瘤、肛裂、痔瘘、狭窄、直肠粘膜有否松弛、脱垂、肠套叠等。
(2)结肠镜检查。对由结肠冗长、巨结肠、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氐病、结肠憩室、肠结核、肿瘤、肠梗阻、放射性肠炎、结肠易激综合症等引起的便秘,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7、肛门镜检查:内痔、低位直肠肿块均可窥及。当直肠粘膜有充知水种、糜烂而难以用一般炎症解释时,应考虑直肠内套叠的可能性。若如有来源不明的血迹,尤为陈旧血迹,应警惕上方肿瘤的可能。
直肠前突的危害有哪些
直肠前突发生后,其顶部便突破盆膈而成为排便时的最低点,且其纵轴与粪便下行方向一致,沿骶曲下行的粪块首先进入前突,如此时大便干硬不易变形或盆底不能同步松弛,则排便压力将主要作用于前突顶部,患者虽感会阴部胀满,直肠前突导致粪便却难以排出。
直肠前突的另一个性状由于排便压力作用方向改变且被部分耗散,直肠后壁受压减少,主要位于此区的排便感受器得不到充分刺激,以致盆底肌不能充分松弛而开通肛管上口,粪便难以导入肛管。
然后直肠前突造成会阴胀满迫使患者更加用力,形成恶性循环,使前突不断加深,盆底不断下降。盆底痉挛综合征患者困难排便时盆底肌反常收缩,对直肠前壁和盆底提供了主动保护,因此该组患者盆底下降较少,直肠前突也较浅。
直肠前突与盆底松弛有十分密切关系,盆底受损很可能是始发因素,其导致的直肠前突又反过来加重分底下降,二者可互为因果。盆底下降时,支配盆底肌的阴部神经必然受到牵拉。
该神经末端长约90mm,受拉伸展不超过12%。本组患者安静时神经受牵拉为19.4%,而排便时受牵拉则为31.3%。如此反复过度牵拉将导致神经功能或器质性损害,使受其支配的肛提肌、外括约肌逐渐变弱,表现为收缩压下降。
阴部神经损伤可使直肠感觉功能下降,直肠壁张力降低,直肠收缩反射迟钝。肛提肌的直肠附着部及耻骨直肠肌均有大量内脏神经纤维分布,因此,便意产生及直肠的反射性收缩可能也与此有关。
盆底神经肌肉受损伤位置异常下降,其所支托的组织器官亦随之松弛下降而造成多种病变。检查结果表明直肠前突几乎均合并其他类型的松弛性病变,这提示直肠前突是某种复杂的病理过程中的一环。综上所述,我院认为直肠前突不是一个独立的病变,可能是盆底松弛综合征的一种表现。
肛肠病的简介
肛肠病是人类特有的常见病、多发病。据有关普查资料表明,痔疮等肛门直肠疾病的发病率为59.1%,痔疮占所有肛肠病中的87.2%,而其中又以内痔最为常见,占所有肛肠病的52.19%。男女均可得病,女性的发病率为67%,男性的发病率为53.9%,以女性的发病率为高[由于女性患者一般不愿接受痔疮治疗,故部分临床治疗痔疮的统计数据显示,男性痔疮患者多于女性];任何年龄都可发病,而20-40岁的人较为多见,并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加重,故有“十人九痔”之说。从广义说:发生在肛门、大肠上的各秆疾病都叫肛肠病,常见病100多种。从狭义说:发生在肛门与直肠上各种疾病,常见的有30多种,如:内痔、外痔、混合痔、肛裂,肛瘘、肛周脓肿、肛门皮肤病、肛窦炎、直肠炎、直肠溃疡、出口性便秘,直肠脱垂、直肠前突、直肠粘膜内脱垂,肛门直肠狭窄、肛门失禁,肛管癌、直肠癌、肛乳头瘤、直肠息肉、肛门直肠结核、肛门神经症、尖锐湿疣、肛门直肠先天性畸形,肛门直肠外伤等。
老年人便秘的原因
1、排便无力性便秘:老年人胃张力、排空速度减弱;小肠、大扬均萎缩;肌层变薄,收缩力降低;蠕动减退,直肠肌肉萎缩;对内容物压力的感觉亦减退,腹肌和盆底肌肉萎缩。上述胃肠退行性变化,均会导致以排便无力为主要特征的老年人便秘;
2、肛周疾患性便秘:老年人因患痔疮、肛裂等肛周疾患,为了避免疼痛和出血,而有意识地控制便意,因此而造成的便秘,据报道占老年人便秘的45.5%;
3、慢传输性便秘:老年人体力活动减少或长期卧床,肠蠕动缓慢,以至大便在肠腔中停留时间过长,所含水分大部份被肠粘膜重吸收,致使大便干燥难以排出。此种因不运动所至的便秘,据报道占老年人便秘的43.5%;
4、出口阻塞性便秘:直肠前突、直肠内脱垂、会阴下降、耻骨直肠肌肥厚等组织学上的改变导致的排便困难,在人群中亦以老年人为多见;
5、混合性便秘:老年人消化系统机能的衰变所导致的排使无力、慢传输性便秘、出口阻塞性便秘、肛周疾患性便秘等又常常同时伴随出现,这种混合性便秘反应着便秘的复杂性,同时导致便秘疗效的不确定性;
6、老年性巨大结肠症(特发性巨结肠):长期便秘导致乙状结肠粗大冗长,继而加重便秘。
专家提醒:老年人一旦出现经常性的便秘,应先到医院进行检查,查明病因,然后再进行相应的治疗。
解析肛肠病的有效治疗
肛肠病对于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对于肛肠病带来的排便困扰很恐惧,由于肛肠疾病的种类有很多,很多人对于肛肠病的类别及治疗方法都不清楚,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常见的肛肠病治疗方法介绍。
1、肛肠病的常见类别
1.从广义说:发生在肛门、肛管、大肠上的各秆疾病都叫肛肠病,常见病100多种。
2.从狭义说:发生在肛门与直肠上各种疾病,常见的有30多种,如:内痔、外痔、混合痔、肛裂(肛裂【译】:是齿状线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肛瘘、肛周脓肿、肛门皮肤病、肛窦炎、直肠炎、直肠溃疡、出口性便秘,直肠脱垂、直肠前突、直肠粘膜内脱垂,肛门直肠狭窄、肛门失禁,肛管癌、直肠癌、肛乳头瘤、直肠息肉、肛门直肠结核、肛门神经症、尖锐湿疣、肛门直肠先天性畸形,肛门直肠外伤等。
2、肛肠疾病种类
常见肛门部疾病有痔疮、肛裂、肛痿、肛周脓肿、肛乳头瘤、肛隐窝炎、化脓性大汗腺炎、肛门狭窄、肛门失禁、肛门湿疣、肛门湿疹、肛门瘙痒症、肛门周围神经性皮炎、肛门接触性皮炎、肛门白化斑、肛门癣、肛门闭锁、肛管炎、耻骨直肠肌综合症、骶尾部畸胎瘤、肛门良性和恶性肿瘤、肛管皮肤缺损、直肠尿道痿、蛲虫病、直肠癌、直肠类癌、直肠息肉、脱肛、直肠前突、直肠炎(溃疡性、放射性、淋菌性、非淋菌性、非特异性等)、克隆氏病、直肠阴道痿、直肠内套叠、肛门直肠损伤和异物、粪嵌塞、肛门直肠神经官能症、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症等匹十余种。
3、肛肠病治疗方法有:
1、手术切除:可从肛门内取出的息肉,用肛门镜或扩肛器扩开肛门,钳子夹住息肉,在基蒂部用丝线结扎,切除息肉。广基的息肉切除后,粘膜的创面要予以缝合。
2、开腹手术:息肉位置高,无法用上述方法治疗,需要在硬膜外麻醉下开腹切开直肠前壁切除息肉。已恶变的要按直肠恶变治疗。
3、对多发的家族性息肉病,根据直肠内息肉的分布决定能否保存直肠,可行直肠切除或直肠粘膜剥脱,经直肠浆肌鞘行回肠肛管吻合太等。
4、其他炎性息肉可采用抗生素、激素保存灌肠治疗。
经常便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便秘可区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急性便秘由肠梗阻,肠麻痹,急性腹膜炎等急性疾病引起;慢性便秘病因较复杂,一般可无明显症状.按发病部位分类,可分为两种:
1,结肠性便秘.由于结肠内,外的机械性梗阻引起的便秘称之为机械性便秘.由于结肠蠕动功能减弱或丧失引起的便秘称之为无力性便秘.由于肠平滑肌痉挛引起的便秘称之为痉挛性便秘.
2,直肠性便秘.由于直肠粘膜感受器敏感性减弱导致粪块在直肠堆积.见于直肠癌,肛周疾病等.习惯性便秘多见于中老年和经产妇女.
造成便秘的常见病症:盆底失弛缓综合症,直肠内脱垂,直肠前突,传输性便秘,直肠黏膜内脱垂所致便秘等,所以造成便秘是原因很多的.
便秘不仅可以诱发肛肠疾病,使肠道内毒素蓄积量不断增加,还会造成腹胀,体形肥胖变形,并出现色斑,皮肤粗糙,痤疮等.常便秘可导致肛结直肠并发症,比如:粪性溃疡,肠穿孔,结肠憩室肠梗阻,胃肠神经功能紊乱(如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嗳气,口苦,肛门排气多等).长期的便秘更可能诱发癌变.所以请您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早检查治疗.
直肠前突的症状有哪些
①排便困难
排便困难是直肠前突的主要症状。用力排便时腹压增高,粪块在压力的作用下冲向前突内,停止用力后粪块又被挤回直肠,造成排便困难。排便不尽而用力努挣,结果腹压进一步增加,使已松弛的直肠阴道膈承受更大的压力,从而加深前突,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排便困难越来越重,少数患者需在肛周、阴道内加压协助排便,甚至将手指伸入直肠内挖出粪块。
②便不尽
因粪便不能排除,患者由蹲位改为立位后,直肠内粪便会再次刺激直肠后壁的排便感受器,引起便意而再次排便,造成便不尽。
③排便间隔时间长
因排便感受器位于直肠后壁,直肠前突后,病人立位或坐位时,直肠前突部位是直肠的最低点,粪便进入直肠后首先要进入直肠前突内,无法对排便感受器进行有效的刺激,无法产生便意。只有在有足够多的粪便产生时,才能产生有效刺激,才有便感,这是排便时间长的主要原因。
④单次排便时间长
因直肠内有效排便压力的降低,造成粪便不能直接排出,必须等到直肠内粪便多出很多时才能排出来。
⑤有劲使不上
因直肠前突时,患者排便不畅,粪便进入直肠前突内,尽管努力使劲增加腹压,因为直肠前突的作用,并不能使直肠内形成足够排便的压力,仍然不能排出粪便。
⑥下坠感
由于粪块积存在直肠内,患者有肛门下坠感,
⑦腹胀
因为直肠前突排便困难的同时,有时排气也会受到影响,肠道内气体排出不畅,就会引起腹胀。
6种便秘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便秘
一、肛周疾患性便秘:老年人因患痔疮、肛裂等肛周疾患,为了避免疼痛和出血,而有意识地控制便意,因此而造成的便秘,据报道占老年人便秘的45.5%。
二、出口阻塞性便秘:直肠前突、直肠内脱垂、会阴下降、耻骨直肠肌肥厚等组织学上的改变导致的排便困难,在人群中亦以老年人为多见。
三、慢传输性便秘:老年人体力活动减少或长期卧床,肠蠕动缓慢,以至大便在肠腔中停留时间过长,所含水分大部份被肠粘膜重吸收,致使大便干燥难以排出。此种因不运动所至的便秘,据报道占老年人便秘的43.5%。
四、混合性便秘:老年人消化系统机能的衰变所导致的排使无力、慢传输性便秘、出口阻塞性便秘、肛周疾患性便秘等又常常同时伴随出现,这种混合性便秘反应着便秘的复杂性,同时导致便秘疗效的不确定性。
五、排便无力性便秘:老年人胃张力、排空速度减弱;小肠、大扬均萎缩;肌层变薄,收缩力降低;蠕动减退,直肠肌肉萎缩;对内容物压力的感觉亦减退,腹肌和盆底肌肉萎缩。
六、老年性巨大结肠症(特发性巨结肠):长期便秘导致乙状结肠粗大冗长,继而加重便秘。
以上就是为什么老人会便秘的原因,希望大家了解后能够牢牢记住,爱护自己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