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核细胞白血病症状
单核细胞白血病症状
单核细胞白血病(monocytic leukemia)的特异性皮肤损害为紫色到红褐色丘疹,结节和斑块,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OL)可发生水疱性损害,皮损遍发全身并可侵犯颜面和头部,皮损发展周期快,可自然消退,白血病性齿龈增生为AMOL的特点,发生于60%的患者中,偶可发生齿龈溃疡,坏死和出血,先天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为一罕见型。
并发症
有不同程度的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不常见,若出现淋巴结肿大,预示疾病向急性期进展。CMML患者中位生存期20~40个月(1~100个月),约15%~30%的病例进展为急性白血病。脾大、贫血严重程度、白细胞增高程度是疾病预后的重要因素。
患了白血病的种类有哪些
一、一般类型白血病:
1、 急性白血病
淋巴细胞型:第一型(l1);②第二型(l2);③第三型(l3)。
非淋巴细胞型:①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②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③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④粒-单细胞白血病(m4);⑤单核细胞白血病(m5);⑥红白血病(m6);⑦巨核细胞白血病。
2、慢性白血病
①淋巴细胞白血病;②粒细胞白血病;③粒-单核细胞白血病;④单核细胞白血病。
二、特殊类型白血病:
1、低增生性白血病;
2、淋巴肉瘤白血病;
3、组织细胞(网状细胞)肉瘤白血病;
4、浆细胞白血病;
5、多毛细胞白血病;
6、嗜酸粒细胞白血病;
7、嗜碱粒细胞白血病;
8、难分型的急性白血病等。
贫血和急性白血病的区别
1、贫血和急性白血病的区别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臧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我国血液病学家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就有贫血。
而白血病的病源是由于细胞内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异形成的骨髓中造血组织的不正常工作。骨髓中的干细胞(stem cell)每天可以制造成千上万的红血球和白血球。白血病病人过分生产不成熟的白血球,妨害骨髓的其他工作,这使得骨髓生产其它血细胞的功能降低。白血病可以扩散到淋巴结、脾、肝、中枢神经系统和其它器官。
白血病常见的首发症状包括发热、进行性贫血、显着的出血倾向或骨关节疼痛等。起病缓慢者以老年及部分青年病人居多,病情逐渐进展。此外,少数患者可以抽搐、失明、牙痛、牙龈肿胀、心包积液、双下肢截瘫等为首发症状。
2、急性白血病做哪些检查
2.1、血象
人体中的白细胞多数是在10-50×109/L,而一些少部分的白细胞在<5×109/L或者>100×109/L。如果白细胞数量过高或者太低,都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2.2、骨髓象
骨髓穿刺检查是诊断急性白血病的重要方法,骨髓涂片有核细胞大多数是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也有少数为增生活跃或增生减低。
2.3、细胞化学
白血病的原始细胞有时形态学难以区分,可借助细胞化学作出鉴别。
2.4、染色体检查
对急性白血病进行染色体检查有助于白血病的正确分型及预后的估计。如凡具有t(15,17)的患者几乎都为M3亚型,具有t(8;21)者93%为M2亚型。
3、急性白血病如何诊断
3.1、急性极微分解型原始粒细胞白血病
以来未分解或低分解原始粒细胞增生为特征,原始粒细胞分Ⅰ型和Ⅱ型。Ⅰ型细胞胞浆内无颗粒;Ⅱ型细胞胞浆内含少量嗜天青颗粒或Aoer小体。原始粒细胞Ⅰ型+Ⅱ型≥90%,早幼粒~老练粒细胞,单核细胞在10%以下。
3.2、急性有些分解型原始粒细胞白血病
又分为2个亚型。M2a,骨髓中原始粒细胞>30%,单核细胞<20>10%;M2b骨髓中反常的原始及早幼粒细胞显着增多,以反常的中性中幼粒增生为主,此类细胞>30%。
3.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以反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常>30%,分为2个亚型,M3a为粗颗粒型,M3b为细颗粒型。
3.4、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骨髓中单核系细胞≥80%,包含原始单核,天真单核及老练单核细胞分为2个亚型。M5a(未分解型)原始单核>80%。
M5b(有些分解型)原始细胞和天真单核细胞>30%,原始单核<80%。
急性白血病是怎样引起的
1、电离辐射
接受X线诊断、原子弹爆炸的人群白血病发生率高
2、化学因素
苯、抗肿瘤药如烷化剂等均可引起白血病,特别是ANLL;
3、病毒
如一种C型逆转录病毒--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Ⅰ可引起成人T细胞白血病;
4、遗传因素
家族性白血病占白血病的7‰,同卵双生同患白血病的机率较其他人群高3倍,B细胞CLL呈家族性倾向,先天性疾病如Fanconi贫血、Downs综合征、Bloom综合征等白血病发病率均较高。
5、其他血液病
如慢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生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血红蛋白尿、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血液病最终可能发展成急性白血病,特别是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怎样预防急性白血病
1、远离电离辐射
一般认为此病的发生与电离辐射、某些化学制剂、药物、病毒等因素有关。特别是一些家庭装修材料的有害物质的污染。预防白血病就要尽可能避免接触放射线,包括频繁的X-线诊断和放射治疗。
2、远离化学药物
尽量避免使用化学药。另外还要注意增强体质,合理膳食,防止病毒感染,减少白血病发生。
3、饮食一定要注意
再者注意饮食,应粗细搭配,营养丰富,比如适量食用瘦肉类、动物肝脏、豆类、海带、发菜、木耳、香茹等富含铁的食品可预防缺铁,适量食用富含叶酸、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绿色新鲜蔬菜、水果及动物肝脏、肾也可以预防巨幼细胞贫血。
4、保持一种好的心情
压力大或精神紧张等也会损伤免疫功能,从而降低对白血病细胞的免疫监视作用。因此,在学习等方面家长不要给白血病患儿太大的精神压力,注意保证适当的休息,不要太焦虑劳累,保持一种好的心情。
异型淋巴细胞的临床意义
增多
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增多可能是因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早期及病毒性肝炎、风疹、麻疹、腮腺炎、乙型脑炎、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病毒性感染。
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增多不一定就是淋巴细胞白血病。比如,有一种叫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疾病,就可以出现血液中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甚至达20%~30%。(参考值为<10%)。这种病为EB病毒感染,多数是经唾液感染,可以通过检查血液中EB病毒的抗体来证实感染的存在。其他病毒的感染有时也会出现同样的反应,有的药物也会引发淋巴细胞的应激反应,所以出现几个异型淋巴细胞时不必草木皆兵。但是,如果异型淋巴细胞数量持续增多,则不能大意,还应该再做一些其他的检查,比如淋巴细胞免疫分型、细胞化学染色等,以排除淋巴细胞白血病。
分享急性白血病一些常识
急性白血病是白血病的一种,现在白血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疾病了,但是大家对于急性白血病的了解还是很少,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急性白血病一些常识。
急性白血病实验室检查
(1)染色体和基因改变
白血病常伴有特异的染色体和基因改变。例如90%的M3有t(15;17)(q22;q21),该易位使15号染色体上的PML(早幼粒白血病基因)与17号染色体上RARα(维A酸受体基因)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这是M↓3发病及用全反式维A酸治疗有效的分子基础。常见AML的染色体异常。
(2)血液生化改变
血清尿酸浓度增高,特别在化疗期间。尿酸排泄量增加,甚至出现尿酸结晶。患者发生DIC时可出现凝血象异常。M↓5和M↓4血清和尿溶菌酶活性增高,其他类型AL不增高。
出现CNSL时,脑脊液压力升高,白细胞数增加,蛋白质增多,而糖定量减少。涂片中可找到白血病细胞。
急性白血病诊断
(3)血象
大多数患者白细胞增多,超过10×10↑9/L以上者,‘称为白细胞增多性白血病。也有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低者可<1.0×10↑9/L,称为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血涂片分类检查可见数量不等的原始和幼稚细胞,但白细胞不增多型
病例血片上很难找到原始细胞。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正常细胞性贫血,少数患者血片上红细胞大小不等,可找到幼红细胞。约50%的患者血小板低于60×10↑9/L,晚期血小板往往极度减少。
(4)骨髓象
是诊断AL的主要依据和必做检查。FAB协作组提出原始细胞≥骨髓有核细胞(ANC)的30%为AL的诊断标准,WHO分类将骨髓原始细胞≥20%定为AL的诊断标准。多数病例骨髓象有核细胞显著增生,以原始细胞为主,而较成熟中间阶段细胞缺如,并残留少量成熟粒细胞,形成所谓“裂孔”现象。
M↓3以多颗粒的异常早幼粒细胞为主,此类患者的原始细胞也可能<30%,正常的巨核细胞和幼红细胞减少。在原始和幼稚红细胞≥50%时,若非红系有核细胞(NEC)中原始细胞≥30%,即可诊断为EL,不管这些原始细胞在ANC中是否大于30%。少数骨髓增生低下但原始细胞仍占30%以上者称为低增生性AL。Auer小体仅见于AML,有独立诊断意义。
(5)免疫学检查
根据白血病细胞表达的系列相关抗原,确定其系列来源。造血干/祖细胞表达CD34抗原,其他常用的免疫分型标志。APL除CD13和CD33阳性外,还表达CD9和CD68,而HLA-DR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分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包括急性双表型(白血病细胞同时表达髓系和淋系抗原)、双克隆(两群来源各自干细胞的白血病细胞分别表达髓系和淋系抗原)或双系列(除白血病细胞来自同一干细胞外余同双克隆型)白血病,其髓系和一个淋系积分均>2。
急性白血病临床症状
1、贫血。白血病患者易贫血,患者的典型表现是脸色苍白,身体无力。自觉虚弱乏力、多汗。不论在活动或是休息时,都觉得气促、心跳加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适逐新加重。贫血越重往往提示白血病起严重。但需排除因其他原因如痔疮、消化道出血、月经量过多等失血所引起的贫血,偏食等原因也会引起营养缺乏性贫血。
2、发热。发热也是急性白血病的明显症状,一般发热较急。可为38度以下的低热.或39度甚至40度以上的高热。多数为反复不规则的发热。发热时往往有鼻塞、流涕、咳嗽、咳痰等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或尿频、尿急等泌尿道感染症状.常造成误诊。此时如查一下患者的外周血,可见大量的异常细胞。要注意,最好不要随意用退热药。
3、出血。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出血比较普遍,但是不同患者可有不同的表现,部位可遍及全身,可见瘀斑、视网膜出血、血尿、黑便等。严重病例可发生颅内出血。出血发生率在67%~75%之间。视物模糊往往提示患者有眼底出血,剧烈的头痛伴恶心、呕吐往往提示患者有颅内出血。所以。出现上述情况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4、淋巴结肿大、疼痛等。急性白血病患者出现疼痛现象比较大,而且易造成淋巴结肿大。ALL患者肝、脾肿大约占50%,淋巴结肿大可高达80%。 ①大部分白血病患者有浅表淋巴结的肿大,以颌下、颈部、锁骨上、腋下及腹股沟处多见,往往没有明显疼痛;②一侧性睾丸无痛性肿大;③部分患者感到右上腹肝区、左上腹脾区不适和。
急性白血病分类
M↓0(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minimallydifferentiatedAML)骨髓原始细胞>30%,无嗜天青颗粒及Auer小体,核仁明显,光镜下髓过氧化物酶(MPO)及苏丹黑B阳性细胞<3%;在电镜下,MPO阳性;CD33或CD13等髓系标志可呈阳性,淋系抗原通常为阴性。血小板抗原阴性。
M↓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AMLwithoutmaturation)原粒细胞(Ⅰ型+Ⅱ型,原粒细胞浆中无颗粒为Ⅰ型,出现少数颗粒为Ⅱ型)占骨髓非红系有核细胞(NEC,指不包括浆细胞、淋巴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巨噬细胞及所有红系有核细胞的骨髓有核细胞计数)的90%以上,其中至少3%以上细胞为MPO阳性。
M↓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AMLwithmaturation)原粒细胞占骨髓NEC的30%~89%,其他粒细胞>10%,单核细胞<20%。
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promyelocyticleukemia,API。)骨髓中以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为主,此类细胞在NEC中>30%。
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acutemyelomonocyticleukemia,AMMI。)骨髓中原始细胞占NEC的30%以上,各阶段粒细胞占30%~80%,各阶段单核细胞>20%。
M↓4Eo(AMLwitheosinophilia)除上述M↓4型各特点外,嗜酸性粒细胞在NEC中≥5%。
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cutemonocyticleukemia,AMoL)骨髓NEC中原单核、幼单核及单核细胞≥80%。如果原单核细胞≥80%为M5a、<80%为M5b。
M↓6(红白血病,erythroleukemia,EL)骨髓中幼红细胞≥50%,NEC中原始细胞(Ⅰ型+Ⅱ型)≥30%。推荐阅读:简述贫血症症状检查和治疗
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cutemegakaryoblasticleukemia,AMel。)骨髓中原始巨核细胞≥30%。血小板抗原阳性,血小板过氧化酶阳性。
ALL共分3型。
L↓1: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小细胞(直径≤12μm)为主。 L↓2: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大细胞(直径>12μm)为主。
L↓3(Burkitt型):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大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细胞内有明显空泡,胞浆嗜碱性,染色深。
老年人还能得白血病么
1、老年人还能得白血病么?
其实任何年龄阶段的人群都是会患白血病的,其中在老年白血病中,其慢性白血病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最为常见,急性白血病以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最为常见。
在老年白血病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人群会患慢性淋巴白血病,其起病缓慢,早期常常没有症状,多在体检或查血象时被发现。临床以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肿大为主要表现。由于病程进展缓慢,多数患者生存期较长。
老年人急性白血病相比较与成年人群来说,往往是起病相对较缓慢、隐匿,起病时以贫血为主要症状,其它症状较为少见。部分老年人则表现为低增生性白血病,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低下。由于老年人体质较差,又常常合并有其它系统疾病,对强烈的化疗不能耐受,预后较差,建议以中药治疗效果好。
单核细胞白血病的检查
组织病理:
主要在真皮内见致密血管周围或弥漫性和融合性浸润,常累及真皮下部和皮下组织,表皮除表皮突变平外,通常不被累及,在大多数病例中,浸润周围可见非典型性细胞游走于胶原纤维束间呈“一路纵队”式排列,浸润由不同大小皱褶状或肾形核和嗜碱性胞浆的单形性肿瘤细胞构成,浸润中常见具有深染和不规则形核的大的非典型性单核细胞,常见非典型核分裂象,但数目很少,少数颗粒细胞和渗出的红细胞与肿瘤细胞混合存在。
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
大多数AMOL病例抗溶菌酶染色阳性,氯乙酸酯酶通常不见于AMOL,肿瘤细胞表达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和Leu22(CD43),冰冻切片用颗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标志物1eu-M5(CD11c),KiM7(CD68),My7(CDl3),OKM14(CD14),ⅧM2(CD65)和MY9(CD33)染色,约85%的标本阳性。
老人会得白血病吗
老人也会得白血病。
白血病是一类危害很大的疾病,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一般小孩和青壮年得急性白血病的较多,而老年人则多是慢性白血病。一般我们在新闻里看见的白血病患者都是孩子或者花季少女,所以我们对这个病有一个印象,就是年轻人的病,其实任何年龄阶段的人群都可能会患白血病。其中在老年白血病中,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最为常见。
单核细胞减少性白血病如何护理呢
单核细胞白血病(monocytic leukemia)的特异性皮肤损害为紫色到红褐色丘疹、结节和斑块(图1)。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OL)可发生水疱性损害。皮损遍发全身并可侵犯颜面和头部。皮损发展周期快,可自然消退。白血病性齿龈增生为AMOL的特点,发生于60%的患者中。偶可发生齿龈溃疡、坏死和出血。先天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为一罕见型。
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组织病理,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的特征性即可诊断。
(1)对于要单核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注意休息:高热、严重贫血或有明显出血时,应卧床休息。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食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纠正贫血:显著贫血者可酌情输注红细胞或新鲜全血;自身免疫性贫血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丙酸睾丸酮或蛋白同化激素等。
(3)感染的防治:严重的感染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因此防治感染甚为重要。病区中应设置“无菌”病室或区域,以便将中性粒细胞计数低或进行化疗的人隔离,这是单核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措施中非常重要的。
采用正确科学的护理方法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而且还可以让疾病得到更好的治愈,护理方法和药物治疗相结合可以让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得到更好的治愈。相对西医而言,中医药治疗单核细胞白血病方面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尤其是白血扶正散在临床上的使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果您持续被单核细胞白血病疾病折磨的痛苦不堪,此药可以让您快速恢复健康,重新开始幸福的生活。
腋下淋巴肿大的病因
感染
1、急性感染
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引起,如急性蜂窝织炎、上呼吸道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恙虫病等。
2、慢性感染
细菌、真菌、蠕虫、衣原体、螺丝菌病、丝虫病、性病性淋巴结肉芽肿、梅毒、艾滋病等。
肿瘤
1、恶性淋巴瘤
Hodgkin病与非Hodgkin淋巴瘤。
2、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浆细胞白血病等。
3、浆细胞肿瘤
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4、肿瘤转移
胃癌、肝癌、乳腺癌、鼻咽癌等。
异型淋巴细胞的临床意义
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增多可能是因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早期及病毒性肝炎、风疹、麻疹、腮腺炎、乙型脑炎、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病毒性感染。
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增多不一定就是淋巴细胞白血病。比如,有一种叫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的疾病,就可以出现血液中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甚至达20%~30%。(参考值为<10%)。这种病为EB病毒感染,多数是经唾液感染,可以通过检查血液中EB病毒的抗体来证实感染的存在。其他病毒的感染有时也会出现同样的反应,有的药物也会引发淋巴细胞的应激反应,所以出现几个异型淋巴细胞时不必草木皆兵。但是,如果异型淋巴细胞数量持续增多,则不能大意,还应该再做一些其他的检查,比如淋巴细胞免疫分型、细胞化学染色等,以排除淋巴细胞白血病。
单核细胞白血病的饮食
1、多吃高蛋白的东西,这是因为白血病是血细胞发生了病理改变所致,这类病人机体内蛋白质的消耗量远远大于正常人,只有补充量多质优的蛋白质,才能维持各组织器官的功能。
2、多摄入含铁质丰富的食物。根据临床资料证明,恶性肿瘤患者中约有70~90%的人体内有不同程度的维生素缺乏,所以要多吃入含铁质丰富的食物。
3、根据病情对症调理饮食。这一点也相当重要的,病人可能会因为病情原因,导致病人如有食纳不佳 、消化不良时,可供给半流质或软饭,如二米粥、肝末粥、蒸蛋羹、酸奶、豆腐脑、小笼包子等。
4、少食多餐,容易消化。因为白血病人本来就是相当虚弱,再加上化疗等治疗的副作用导致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此时可采取少食多餐的进食方法。
白血病有哪些类型
按起病的缓急可分为急、慢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细胞分化停滞在早期阶段,以原始及早幼细胞为主,疾病发展迅速,病程数月。慢性白血病细胞分化较好,以幼稚或成熟细胞为主,发展缓慢,病程数年。按病变细胞系列分类,包括髓系的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巨核细胞和淋巴系的T细胞、B细胞系。临床上常将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以往称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
白血病的种类
白血病可以分成急性和慢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可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ALL)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急非淋,ANLL)两大类。根据1985年修订的FAB分型标准,ANLL共分M1-M7等7型,他们分别是:
M1:未分化的原粒细胞白血病;
M2:部分分化的原粒细胞白血病;
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M6:急性红血病或红白血病;
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ALL根据FAB形态学特点,则相应分为L1、L2、L3共3型。
L1型:原始淋巴细胞有均匀的圆形核、胞浆少;
L2型:原始淋巴细胞变化较大,核可能不规则,胞浆较L1多;
L3型:原始淋巴细胞有较细小的核染色质,胞浆为蓝色—深蓝色并有空泡形成。
白血病能治好吗
医生分析: 目前的医疗水平,早已不同于“血疑”时代,白血病已不是不治之症。白血病现在分为二十几个类型,不同类型有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也不一样。目前治愈(十年以上不复发)率在80%以上的白血病有伴有t(15;17)(q22;q12)或PML/RARα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不伴bcr/abl、MALL基因)、伴t(8;21)或AML1/ETO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伴有骨髓异常嗜酸粒细胞和inv(16)(p13q22)或 t(16;16)(p13;q22),(CBFβ/MYHII),治愈率在60%以上的白血病有有成熟迹象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M2)、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急性红白血病(红系/粒单系/纯红系白血病)(M6A/M6),治愈率在40%-60%急性原始单核细胞/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a/M5b)、无成熟迹象AML(M1),治愈率在20%-40%的有微分化AML(M0)、急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ABL)、急性全髓增殖症伴有骨髓纤维化、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医生建议: 建议到正规血液病专科医院进一步做细胞形态学(Morphology)、免疫学(Immunology)、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和分子遗传学(Molecular)检查,确定白血病的类型和危险程度。选择合理治疗方案争取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