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的饮食
心脑血管疾病的饮食
1、要控制食物胆固醇的摄入量
长期过量食用胆固醇含量过高的食物,可破坏体内胆固醇的平衡状态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是肥肉、动物脑及内脏、鱼子、蛋黄、奶油和某些甲壳类动物如蚌、螺、蟹黄等。而黄豆卵磷脂能降低血胆固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2、要控制脂肪的进食量
长期过多摄入脂肪,由于热量过剩便会造成肥胖。肥胖不仅会加重心脏负担,而且容易并发或加剧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
3、补充充足的优质蛋白
蛋白质的充足供给、氨基酸的种类齐全而又配比适当,是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治动脉硬化的物质基础。豆类蛋白质对动脉硬化更有明显的庇护作用。有人用大豆蛋白代替动物蛋白,每日供给高血脂患者,使胆固醇明显降低,据认为这与其中的氨基酸组成有关。
心脑血管疾病的饮食疗法
1、少摄盐。食盐过多会导致血压升高,无形中增加了血管壁的压力,长期处于张力过大状态下的血管会加速老化,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控制食盐的摄入量,做到清淡饮食。
2、少食酸。正常情况下,人的血液呈弱碱性,如长期食用酸性食物,会使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及乳酸含量升高,从而加速血管的老化。因此,鱼、肉、蛋等酸性食物要少吃,肥肉、奶油、甜食及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高糖、高胆固醇食物更要少吃。最好多进食粗粮、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
3、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专家研究认为,增加维生素C、维生素E和胡萝卜素的摄入量可以有效预防动脉硬化。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注意多吃柑橘、枣、花椰菜、红辣椒等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
4、多吃富含精氨酸的食物。富含精氨酸的食物可补肾填精,有助调节血管张力、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管损伤,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可多吃海参、泥鳅、鳝鱼及芝麻、山药、银杏、豆腐皮、葵花子等。
5、多吃富含叶酸的食物。如果膳食中缺乏叶酸及维生素B6、B12,会使血中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补充叶酸对降低冠心病和中风发病率有重要作用。专家建议中老年人尤其是心血管病人,应多摄食富含叶酸的食物,如红苋菜、菠菜、龙须菜、芦笋、豆类、酵母及苹果、柑橘等。
6、多食鱼。因为鱼肉富含甲硫氨酸、赖氨酸、脯氨酸及牛黄氨酸,有改善血管弹性、顺应性及促进钠盐排泄的作用。富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鱼油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少脂质沉积及改善纤溶的功能。
7、多摄入天然抗凝与降脂食物。摄食此类食物有助减少心肌梗死与缺血性中风。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黑木耳及含吡嗪类物质如大蒜、洋葱、青葱、茼蒿、香菇、龙须菜及草莓、菠萝也有一定的抗凝作用。番茄、葡萄、橘子中含少量类似阿司匹林的水杨酸抗凝物质。降脂食物有螺旋藻、香芹、胡萝卜、山楂、紫菜、海带、核桃及橄榄油、芝麻油等。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良好的作息习惯是养成健康身体的重要指标,科学实验证明,25岁~55岁之间的人,每天早上5点~7点间起床因为这个时候最适合中年人的体质,这个时间段起床可以将血液的粘稠度降到最低。晚上9点~11点之间休息,可以充分保障身体各个机能有效地自行调理,对一天以来的身体欠缺(比如一天当中的营养进食不足)进行修复。55岁以后的老年人一直保持着早起的习惯就可以了,每天至少6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足以调理自身机能。
多加运动。多运动有益身体健康,运动不分年龄,因人而异,建议大家多多晨练,跑跑步,多呼吸新鲜空气,晚饭后不要坐着,出去散散步,平衡一下良好的心态,舒缓一下不平的情绪。
多食鱼类和富含精氨酸的食物。精氨酸补肾填精有助于补充血管张力,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血管舒张因子一氧化的形成。而鱼类则富含甲硫氨酸、黄牛氨酸等优质蛋白,有助于改善血管弹性,减少血液脂肪沉淀。海参、泥鳅、芝麻、山药、银杏、豆腐皮、葵花籽的都是富含精氨酸的食物,多食有益。
进补要适当。我国中医素来就有冬季进补的说法,冬季本来运动就少,再加上冬季的饮食丰盛,进补的药酒等,很容易造成血脂增高,造成心脑血管疾病,因此,个人建议,养生保健要依据个人体质进行,不可盲目进补。
适量的葡萄酒。很多人都喜欢喝葡萄酒,更多的人把葡萄酒当做保健酒对待,适量的喝一点,有助于身体健康。由于葡萄酒含有多种氨基酸和矿物质,因此能够很好地维持和调节身体机能,尤其对身体虚弱并且有睡眠障碍的老年人有效,还可以扩张及软化血管,加强血液流畅度,可以更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什么是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健康的常见病,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 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病因最高的头号杀手,也是人们健康的"无声凶煞"!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 即"四高一多"的特点,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近300万人,占我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51%。而幸存下来的患者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40%重残!我国脑中风病人出院后第一年的复发率是30%,第五年的复发率高达59%,而二级预防做得较好的美国仅为10%。由于我国医疗保险覆盖人群小,脑中风病人的复发率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要高出1倍!
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
一、脑血栓::急骤起病是主要特点,是发病最急的疾病之一,大多数患者病前无任何前驱症状,活动中突然起病,绝大多数症状在数秒或数分钟内病情发展到最高峰,少数患者在数天内呈阶梯样或进行性恶化,约半数患者起病时有意识障碍,但持续时间短暂。
二、脑动脉硬化::常出现头晕、头痛、烦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出血等症状。
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单眼突然出现一过性黑蒙,或视力丧失,或白色闪烁,或视野缺损,或复视,持续数分钟可恢复。对侧肢体轻度偏瘫或偏身感觉异常。优势半球受损出现一过性的失语或失用或失读或失写,或同时面肌、舌肌无力。一过性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语言不清或声音嘶哑。
四、心脏病:常见症状有:心悸、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咯血、胸痛、水肿、少尿等。
心脑血管疾病的饮食
一、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二、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三、每天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
四、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
五、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
六、吃清淡少盐膳食;
七、饮酒要适量;
八、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人在一生中,通过一日三餐把近百吨的水、粮食、蔬菜、水果,肉、禽、蛋、奶等食物一口一口地吃下去,由婴儿长大成人,塑造了自己的身体与健康,一个人一年的饮食量达一吨之多。一日三餐的科学分配要根据生理状况和工作需要决定。如果按食量分配,每个人一天吃500克主食的话,早晚应各吃150克、中午200克,即采用3:4:3的三餐分配比例比较合适,就是我们常说的“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
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
我们还会出现的症状就是失眠,健忘,在每天早上起床之后,总会感觉到没有睡好,并且会感觉到很累,这时候就要提高警惕了,大脑供血不足,长时间的大脑供血不足会导致脑萎缩的出现。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经常出现剧烈的头痛,偏头疼,或者是经常出现间断性头痛或持续性疼痛,这时候最好到医院检查血脂或血液的粘稠度,如果血脂过高,血液中过多的血脂会沉积在血管中,导致血管壁出现硬化,血管出现堵塞的现象。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心脏,大脑,肾脏的病变。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经常出现四肢麻木,手指麻木,舌头僵硬、不灵活,面部麻木等症状,很可能是由于身体的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所造成的,要警惕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在一些年龄较大的人,如果出现心慌,思维缓慢,全身无力,出冷汗,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能集中,烦躁,哭笑无常,行为幼稚,很可能是由于大脑供血不足所造成的,要警惕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如果突然出现眩晕,感觉眼前发黑,在症状出现几秒钟后又迅速恢复正常,这些症状也通常是脑血管疾病的先兆症状,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早期诊治。
心脑血管疾病预防
(一)合理膳食
各种调查研究证明营养与寿命和老年病密切相关,喜食肥腻、偏嗜咸甜均不利于老年人的健康,故应强调老年人低脂肪、低热量饮食的重要性,并应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微量无素及粗纤维食物为主。近年来也有人担出低盐饮食可减轻骨质疏松的程度,恢复已硬化的动脉弹性,并强调低盐饮食在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病方面的重要性,因此低盐饮食也是老年预防心脑血管病的条件之一。
(二)科学生活
1、加强体育运动:每天坚持运动1小时,活动时心率以不超过170与年龄之差,或以身体微汗,不感到疲劳,运动后自感身体轻松为准,每周坚持活动不少于5天,持之以恒。
2、戒烟限酒:长期吸烟酗酒可干扰血脂代谢,使血脂升高。
3、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失眠、过度劳累、生活无规律、焦虑、抑郁,这些因素可使脂代谢紊乱。中老年人不要长期打麻将、下棋,保持心平气和,尽量少生气。
(三)尽量少服用干扰脂代谢的药物
如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利尿剂、双氢克尿塞、速尿、类固醇激素等,均可使血脂升高。
(四)积极治疗影响血脂代谢的有关疾病
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酒精中毒、胰腺炎、红斑狼疮等,均可干扰脂代谢。
(五)定期体检
45岁以上中年人、肥胖者、有高脂血症家族史者、经常参加吃喝应酬者、高度精神紧张工作者,都属高危对象,应定期(至少每年一次)检查血脂、血压等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