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二胎两个孩子怎么教育
生二胎两个孩子怎么教育
1、公平对待每个孩子,不要偏心任何一个孩子,这样做会严重伤害其他子女的感情,严重者甚至会产生心理创伤;
2、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儿童行为品德的养成,培养孩子们谦让、爱分享的性格,同时要训练孩子的沟通交往能力;
3、不要在孩子面前将他们进行比较,比较会伤害两个孩子之间的感情,容易引发他们之间的竞争和嫉妒;
4、协调平衡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长子指挥幼子的情形。
二孩家庭教育很关键
家长疑问:生二孩会不会增加家庭教育的负担?
“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以来,诸多符合条件的家庭都在考量是否要生二孩。除了考虑家庭经济压力、精力成本等外,教育也是让许多年轻家长忧虑的问题。“孩子都8岁了,她能不能接受家里忽然再多一个孩子?我们家长能不能同时照顾好、教育好两个孩子?这些都是未知数。”东城的李女士说。市民卢女士则担心,如果两个孩子年龄相差太大,会不会有代沟,能不能相处得好。李女士和卢女士的说法道出了许多符合“单独二孩”政策家长的心声:做父母的,都想给孩子最好的。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时,父母可以倾尽全力来教育好这个孩子,可当家里再多一个孩子,会不会增加家庭教育的负担?
家有俩孩儿父母要让爱不失衡
如今,许多独生子女因备受家长宠爱,出现蛮横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差、孤僻冷漠等问题。我市心理咨询师高老师说,“二孩”的到来,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度关注和溺爱。双子女家庭为大孩儿提供了关怀和照顾弟弟、妹妹的机会,使其更具责任感;“二孩”也可以从哥哥、姐姐身上学会尊重、服从和关怀。然而,“二孩”的出现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处理不好“二孩”就会成为家庭教育之累。
高老师分析说,“二孩”出生前,“头胎”处于“独生子女”的环境中,享受着父母全部的爱和关注。随着家中“二孩”的出生,家长会在一定时间内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二孩”身上,“头胎”孩子常会感到自己被冷落和抛弃,产生被边缘化的不安全感。这时,“头胎”孩子会把这种失衡怪罪于自己的弟弟、妹妹,从而对弟弟、妹妹产生怨恨。生二孩后,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经济、情感投入难度更大,对孩子的教育投入、感情投入等会被分散。可能会导致部分父母偏爱、孩子相互攀比的现象出现。她建议,父母要生二孩之前,必须要考虑好今后面临的教育问题,考虑在教育投入、精力等方面是否跟得上。更要做好准备,解决好两个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要注意教育方式,当二娃出生后,要将注意力放在大孩子身上,先满足大孩子被爱的需要,然后才有精力带好小孩子,并引导鼓励大的孩子承担照顾小的孩子的责任,做到让爱不失衡。
让孩子学会分享做彼此的好玩伴
市春晖小学心理老师张老师说,在第一个孩子出生时,就要让孩子学会分享,明白分享并不会让自己失去什么,而是得到了快乐。比如让孩子讲好吃的分给在座的亲戚朋友,和邻居小孩、幼儿园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等。懂得分享的孩子,在爸爸妈妈有了第二个小宝宝的时候,并不会感到自己的爱是被“夺”去的,而是拿来与弟弟妹妹分享的,自己的爱并不会减少。在“二孩”来临之前,父母要给大的孩子做好心理准备,使他明白有了弟弟、妹妹就有了玩伴,就多了一个爱他的人,使其对弟弟、妹妹的出生产生期待。有了二孩后,要多夸夸大孩子,比如他会自己吃饭、穿衣都该表扬,说他是弟弟、妹妹的榜样。
建议父母最好选择在第一个孩子已经摆脱了婴儿期,进入到学龄前或儿童期,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理解能力、沟通能力时,再选择生“二孩”。哥哥姐姐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后,可以帮助弟弟妹妹穿衣、吃饭,并利用他的知识给弟弟妹妹讲故事、规范行为。孩子间有了玩伴,就不会长时间缠着家长。这样,家长在教育上会多一个好帮手,孩子在成长中多了好玩伴。
二胎比一胎更容易教育吗
生二胎宝宝了,以后家里就有两个小孩了,对于新出生的宝宝要如何教育呢,是否可以直接复制一胎宝宝的教育方法呢?
每个孩子天性不一样,独一无二的。这个问题说大了,其实是儿童观,尊重每个孩子,需要因材施教。每个孩子天性不同,都要用心。
爸妈平时要通过点滴观察孩子的天性,顺应他的天性去培养。
有些爸妈发现对老大采用民主的教育方式不管用,就对老二采取专制,很容易矫枉过正。教育有经验是可以借鉴,尝试一下,有用就用,没用就一定要换,不是刻板COPY。
其实不管一胎二胎还是三胎四胎,当爸妈都要有意识,一直努力学习做更合格的家长。不是说想到一个办法就拿来当标准答案,在每个孩子身上照搬照抄。
我们能从孩子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爸妈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多一个孩子,其实是给爸妈多一个成长的机会。
生二胎两个孩子经常吵架怎么办
因为抢一个玩具、抢一个零食而吵架甚至是打架的情况在很多二胎家庭都屡见不鲜。对此,各位宝爸宝妈也是闹心的很。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应对两个孩子经常吵架的小窍门!
1、孩子吵架后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吵架的原因;
2、接下来分别找两个孩子谈谈话,找出之所以整天拌嘴的根源,询问孩子们是否对对方有意见,旨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根据孩子说的原因进行总结,看看是不是自己教育的不到位,如果是的话一定要加强教育;
4、向两个孩子灌输:两个孩子同是家庭的一部分,都是父母的宝贝,要彼此相爱,好东西应该和家人一同分享,好玩的应该和兄弟姐妹一起玩,这才是好孩子。
二胎出生后如何平衡二个孩子的爱
二胎政策之后,有很多符合条件的家庭会选择生二胎,有的是因为对第一个孩子照顾不到,想要一个好好照顾。有的是因为第一个小孩是女孩,按照中国的传统,想要一个男孩儿传宗接代,继承香火。
而在此之前的第一胎因为已经当了好几年家里的独生子,平时也习惯了家里所有人围着他转,当家里又多了一个新成员,他会不会有排斥和偏激的情绪。家长又应该如何分配对两个孩子的爱呢?
重视与老大的沟通:家长在预备要二胎的时候可以先和老大渗透一下自己的想法,告诉她为什么家里想多要一个小孩?有了这个小孩之后她会多一些什么样的乐趣?而父母对她的爱是不会减少的。让她在小孩子到来之前就有了心理准备。
不要互相比较:家里只有一个小孩的时候,往往大人会容易听从小孩子的建议,只要是小孩想要得到的,不论是吃穿还是生活上的要求都会尽量满足。待二胎出生后,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往往就不能同时满足两个小孩的需求,有时大人就会拿两个小孩相比较,认为哪一个更懂事,更听话。时间长了,造成另外一个人心理滋生不满情绪,两个孩子互相反感,由此带来心理上的阴影。
不要总是围着一个孩子转:二胎的降生,给家里带来了新气象,又让女人体会到了当母亲的感觉,由于孩子太小的原因,大人不得不长时间陪伴,就有可能冷落老大,忽视老大的感受。让老大认为家里人更喜欢二胎而不是那么喜欢她,从而把心里的不满发泄到二胎身上,或是形成心理障碍。
这时家长就应该适时关心老大,不论从生活上还是学习上要多过问,让她认为父母没有因为二胎而冷落她,她才能从心里真正的接纳二胎。
为人父母者,既然选择了生育,就应该对孩子尽到教育的责任,让孩子不论是从生活上还是心理都是健康的,开朗的才是最大的成就。
如何正确照顾好两个孩子
一、生二胎时如何照顾大宝情绪
和大宝分享妈妈的怀孕经历
生二胎怀孕期间妈妈身体出现的任何变化都要喝大宝分享,不妨告诉大宝,你也是这样在妈妈肚子里面长大的,而在妈妈肚子里面的弟弟或妹妹,已经想见你了,等再过几个月我们就可以见到他了。同时,让大宝观察妈妈的肚子变化,胎儿有胎动时,不妨让大宝俯在妈妈的肚子上,去感受一下新生命的力量,这是很好的生命和爱的教育。
让大宝参与各项迎接新宝宝的准备
孩子最怕被父母忽略,所以父母们给弟弟或者妹妹取名字、准备物品的时候一定要让大宝一起参与,如让大宝帮弟弟或者妹妹取个乳名,或让大宝把自己穿过的小衣服整理出来等。这是种很尊重大宝的方式,而大宝也会因为即将成为哥哥或者姐姐而感到兴奋和充满期待。
用手足之情感染大宝
不妨多和大宝讲兄弟姐妹间的故事,让他期待自己有弟弟妹妹的生活。如讲一下别人家的弟弟妹妹如何一起玩,有了弟弟或者妹妹你就有人陪了等等。这些小故事中不经意透露出来的手足之情,能让大宝认识到兄弟姐妹之间的爱和欢乐,期待自己也有弟弟妹妹。
家长言语营造欢迎弟弟妹妹的家庭氛围
生二胎前,家长要和大宝灌输这样的观念:“马上就有一个弟弟妹妹了,你就变成强大的哥哥啦,可以保护他,不让别人欺负他!”“别人家都没有妹妹啊,我们有一个呢,她会像个跟屁虫一样跟着你后面,骄傲地说我有哥哥,哥哥最棒!”这些言语的感染力很强,不仅能让大宝意识到拥有妹妹的好处,还能勾起他作为哥哥姐姐的保护欲。
二、如何正确照顾好两个孩子
父母要公平的对待孩子
很多父母爱教导大的让着小的,可这样对老大是很不公平的。时间久了大宝就会觉得父母爱不爱自己了,而老二也会恃宠而骄欺负大宝,这样的兄弟姐妹关系很难达到和谐。当两个孩子之间发生了矛盾,父母一定要公平的处理问题,帮理不帮人。然后教导两个孩子学会互相谦让,这样比让一方容忍更利于孩子亲情的发展。
尽量单独批评
人不是动物,很小的孩子也有自尊心。等孩子懂得事理和自尊心以后,当着别人的面批评他会伤害他的自尊心。兄弟姐妹互相最知道对方的短处,谁哪天尿床了,谁撒谎了,谁被父母批评了,互相揭短嘲笑对方会深深地伤害彼此的心灵。因此在一方犯了错误又不涉及旁人的时候,要给他制造一个兄弟姐妹不在旁边的机会进行单独批评。
不要让比较伤害孩子之间的感情
父母总是希望通过比较激励孩子上进,或者希望两个孩子互相作为榜样彼此进步。但是往往本意是好的,却起了相反的结果伤害了两个孩子的感情。究其原因,就是父母不停的将两个孩子拿来比较,就会让两个孩子之间有了隔阂,为了争个优秀,获得父母更多的喜爱往往就会产生恶性竞争。所以养两个孩子最忌讳的就是把两个孩子放在一起比较。
将爱平等的分给孩子
不要因为第二个孩子年纪小就更加偏爱他,久了就会将两个孩子之间的天平打乱。父母要将爱平等的分给两个孩子,在两个孩子之间花同等的时间,给他们同样的要求,为他们买同样的东西。总之,要让两个孩子感觉到平等,否则父母的偏心不仅会影响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还会导致两个孩子的争执。
家里有两个宝宝应该怎么管?这个问题曾经因为独生子女政策而消失,但现在却因为二胎政策的逐渐放开又回到了我们的生活中来,成为爸爸妈妈必须面对的问题。无论是大宝还是小宝,都是爸爸妈妈心头的宝贝,在大原则上一定要做到公平兼顾,不能有所偏分,让两个宝宝都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
武汉单独二孩申请率未达预期
全国“单独二孩”政策陆续放开后,并未出现预计的生育高峰,反而比预计数目少了近70%。北京一家机构调查显示,过半80后、90后不愿生二孩。昨日,记者采访获悉,和全国整体趋势一样,武汉二孩申请率也未到预期水平,经济压力成首要考虑难题。
“单独二孩”申请率遇冷
全国各地陆续放开“单独二孩”政策,放开最长的地区已满一年。近日,国家卫计委确认,全国共有1100万对符合条件的“单独”夫妇。在政策实施之初,卫计委曾预测每年将有200万对夫妻提交二胎申请,但截至今年8月,提出申请的夫妻仅70万对,比预计数目少了近70%。
上周,北京一调查中心的调查也反映了这一现象,对2052名市民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符合“单独二孩”申请条件的受访者中,仅24.9%的人提出了申请,大多表示不愿再生。
湖北自3月27日正式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以来,截至目前的数据与全国的生育意愿大趋向基本一致。据了解,湖北省符合条件的家庭有62.94万个,截至6月底,申请的家庭有10958个,申请率为1.7%。而据武汉市卫生计生委统计,该市符合生育二孩政策的家庭有17.2万个,经调查近半家庭愿意生二胎,算下来应有至少有8万家庭,然而目前想生的仅为2.5%。到7月底,武汉市共受理“单独”家庭生育两孩申请4407份,已批准4028份,共生育 “单独两孩”951人。
业内人士分析,这和生育意愿、成本有关,需3-5年时间的“释放期”。
想生二胎又怕养不起
为何不愿提出申请?在北京的这项调查中,排在首位的原因是“抚养孩子的经济成本太高”,占58.1%;其次是“抚养孩子的时间成本太高”,占36.5%;第三位则是认为“一个孩子就够了”,比例也有32.3%。
日前,记者在武汉各大论坛上发现,不少年轻妈妈晒育儿成本,表示“有想生的心,但看看每个月的家庭开销,实在不敢下决定再生”。
女儿快一岁的梅女士给记者算了笔账:因为奶水不够,宝宝出生不久就开始吃奶粉,每个月至少4罐,一个月光奶粉就要1000多元;再就是尿不湿也是花钱的大头,因为选择的进口尿片,一个月也得300多元;加上打疫苗、添辅食、买衣服、玩具等费用算下来,一个月少说要2000多元,“孩子以后再大一点,上学了开销会更大。”
家住杨汊湖的王女士深有同感,自从儿子上了小学,孩子主动想上跆拳道、兵乓球、绘画的兴趣班,两口子大半薪水都要花在孩子身上。网上更有妈妈发帖称,为了生二胎,一咬牙换了套140平方米的大房,直呼经济上“扛不住”。
80后、90后多半拒生二孩
昨日,记者随机采访了在汉的20位年轻妈妈,八成人“很纠结、犹豫”,表示应该不会再生,但其中绝大多数也表示丈夫希望生二胎,让孩子有个伴。
31岁的林小姐说,孩子马上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如果这时再生二胎,两个工薪阶层的薪水要供两个孩子,“想想就可怕,老人好容易带大一个,又要再帮忙,身体也吃不消。”
记者从武汉多家医院产科获悉,想生二胎的多是35岁以上高龄产妇,想赶在身体状况能承受前再添一个,或是家庭环境条件不错的年轻夫妻。
从数据调查上看,值得注意的是,在80、90后的受访者中,选择不要孩子或者只要一个孩子,即不想生二孩的比例为56.8%,明显高于整体受访者47.3%的比例。可见,以80、9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生育观念已经发生变化。
华中科技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石人炳教授表示,“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初期每年的生育数量,理论上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符合条件的育龄妇女规模,二是这些妇女的生育意愿,“现在看来,我们当初对两个因素的判断都存在问题,特别是后者。而且,即便是有生育意愿,也不能直接和实际的生育行为画上等号。”
“单独二孩”申请情况
截至6月底
受理申请
10958份
申请率
1.7%
62.94
万个
符合条件家庭
截至7月底
受理申请
4407份
已批准
4028份
符合条件家庭
生二胎两个孩子吵架怎么办
家有俩宝,有喜有忧。如果俩宝经常吵架拌嘴,甚至是打架,身为家长的你该怎么处理呢?其实孩子闹矛盾不是坏事,能在冲突中学习人际交往的方式,也不错哦。
两个孩子吵架后,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吵架的原因,家长可以分别找两个孩子谈谈话哦。各位宝爸宝妈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能无原则偏帮小宝,如此大宝内心肯定会不舒服,之后可能会趁父母不在欺负小宝,这都是父母处理方式不当造成的。孩子有冲突一定有原因,父母可以尝试启发他们,比如一样东西两人怎么分,一人一半,还是两人抽签或者轮流,把矛盾解决掉。让孩子在矛盾中学习解决问题能力,那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