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家庭怎么预防老大嫉妒
二孩家庭怎么预防老大嫉妒
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但早几年,相信很多家庭都会有1-2个孩子,两个小孩子虽然是打打骂骂长大的,但似乎并没有像现在这样老大各种不满意,不想要妹妹,甚至虐妹妹。其实出现这些情况,很大一部分责任在于家庭教育,家长们平时可能太娇宠孩子,让他们的变得有些自私,或者沟通不当,令孩子误会了。
所以生二孩之前,要先过了老大那一关,稳定他的情绪,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被抛弃了。SO,如何预防老大因妒忌心理虐待自己的弟弟妹妹?
1、和孩子沟通。打算生二胎的家长们,要提前告知孩子,他将来会有一个可爱的小弟弟或小妹妹,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也可以避免孩子误会爸妈要生小宝宝不要自己了。
2、让老大知道弟弟妹妹是他亲密的玩伴。对于老大来说,或许他们并不知道有个弟弟妹妹是什么概念,因为他们不懂这意味着什么,无论是好是坏。所以家长们可以跟孩子聊一聊有个弟弟妹妹的好处,他不会一个人玩耍,一个人睡觉,有弟弟妹妹陪自己玩耍。
3、老大懂事后再要二胎。其实如果家庭教育做得好是完全可以避免老大嫉妒自己的弟弟妹妹的,但如果平时各位家长比较娇宠老大的话,那么不妨等到老大懂事后再生二孩。
二孩家庭要怎么教育
1、教会孩子平等的爱与尊重。无论什么年龄、性别,爸爸妈妈从孩子一出生开始就给他们平等的爱,做到不溺爱,不偏爱。才能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孤独、自私,学会宽容、谦让。
2、坚持正面教育,在二宝来临之前,教育大宝,有了弟弟、妹妹就有了玩伴,就多了一个爱他的人,使其对弟弟、妹妹的出生产生期待。为他提供机会体验帮助和关心他人的快乐,体会到作为哥哥或姐姐的自豪感,使他知道有了弟弟、妹妹父母仍会爱他。
3、要建立公平、公正的家庭氛围。如果有值得表扬或奖励的事情,应给予同等肯定;如果孩子犯了错误都应该给予相应的批评或惩戒。
孩子嫉妒了怎么办让嫉妒远离孩子
什么是嫉妒?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嫉妒是一种不服,不悦,自惭和怨恨交织的复合情绪,而孩子的嫉妒心理会有明显的外露,甚至具有攻击性和破坏性。
孩子嫉妒了怎么办?
要是孩子存在嫉妒心理,父母不能让孩子的这种心理放任自流,应帮孩子克服,切记不要过渡表扬,否则会使得孩子骄傲,看不起人,这个度父母要拿捏好。
1.嫉妒心理,父母要了解孩子嫉妒产生的根源,要聆听孩子的倾诉,想办法让他们把内心的嫉妒发泄表达出来,然后进行引导,告诉孩子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别人去比,不要为别人的长处痛苦了,需要把这种情绪转化为动力,让孩子去挖掘自己的潜力。
2.把孩子之间的竞争导向良性,告诉孩子嫉妒除了影响自己的奋斗精神之外,对事情没有任何作用,从而把孩子的好胜心引向积极地方向,让孩子良性竞争。不要用贬低孩子所嫉妒的对象的办法来鼓励孩子,这样反而会让自己的孩子过多的去看别人的不足而放弃自己的努力。
3.教会孩子全面看待自己和别人,不为自己的不足苦恼。孩子之所以会嫉妒,可能是因为他们拿着自己的短处去找别人的长处,不能全面认识自己,产生自己不如别人的心里。也有可能是觉得自己赶不上别人,因此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适度表扬孩子巩固自己的优点,增加他的自信,促进他不断进步。
嫉妒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不利的,父母应帮助孩子从小杜绝嫉妒心理,同时,父母也应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心理教育,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单亲家庭孩子的特点竟然是这几种
拒绝感
这是单亲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最深刻的感受之一。不论孩子的父(母)亲是逝世或离婚,他们都有被拒绝感。青少年对于被拒绝——不论是表现出来或感觉到的,尤为敏感。由于单亲父(母)亲必须独力应付生活的重担,大部分时间可能都不在家,也有可能缺席一些重要的节日或场合——尽管孩子知道父(母)亲已尽力而为,但在情绪上,被拒绝的感受可能仍然持续。
感到愤怒
在情绪混乱时,孩子会感到愤怒。当父(母)逝世时,孩子会觉得自己被欺骗,失去了父(母)的支持与关爱。而离婚更会加重这种情绪,尤其是憎恨离开的一方。然而,青少年很多时候都不会对离开的一方表达自己的愤怒,反而是向抚养他的父(母)发脾气,将家中的父(母)当成发泄怒气的对象。
缺乏安全感或不健全的自尊
打击他们自我价值感的有三种因素:导致父母离婚的环境;离婚的过程及父母离婚后的情形。他们可能觉得跟其他有完好无缺的家庭的朋友有很大不同。
多疑嫉妒
单亲家庭孩子与正常家庭孩子对比,具有较强多疑、嫉妒心理特征的前者比后者高约3%。其表现为对别人的议论,对许多事情非常敏感,总怀疑别人在议论自己,猜疑别人是不是在说自己的坏话,猜疑老师是不是不信任自己了,假如一个活动没有让他参加就会胡思乱想。我认为,这种心理的产生与自卑心理有关,潜意识里还是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于是就乱猜疑,好嫉妒。
行为退缩
当人们在一段关系中受伤害,本能的反应是退缩、拒绝说话、不愿付出爱与关怀。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觉得与父母有距离,觉得突然被朋友疏远——尽管亲友或同学老师并没有以异样的眼光看待和判断他们,但他们仍可能疏远这些人。他们会感到命运不公,为什么这种事情发生在我的家里?在自我退缩的行为中,许多青少年会感到非常孤单,觉得自己没有朋友,十分无助。因此,在情绪上可能会忧郁。
根据单亲家庭孩子的特点可将孩子分为自立自强、孤独忧郁、散漫放任、偏执易怒这四种类型的孩子。希望老师给这类孩子更多一些关爱与鼓励,培养出良好的人格。
怎样帮孩子克服妒嫉的心理
和大人们一样,孩子也会妒嫉,而且他们的妒嫉心理往往更加强烈且奇特。当孩子发现别人那儿有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无论是相貌、玩具、老师的表扬,甚至是家长的关注,他们的内心就会有一种小小的嫉妒油然而生。怎样帮助孩子克服这种冲动呢?
由于家里还有个哥哥,九岁的虎虎总觉得爸爸妈妈不喜欢自己。
无论是外出游玩、生日派对还是跟妈妈在一起的时候,他老是抱怨爸爸妈妈偏心。当妈妈解释自己花了很多时间和他一起玩或者他做了哪些错事而哥哥却没有的时候,虎虎就撅着嘴说哥哥有的玩具自己却没有或者强调哥哥曾经犯的错而自己却很乖。
很多孩子都有虎虎这样的心理,当他们看到别人有自己所没有的东西,包括衣服、能力受欢迎程度和玩具等等,甚至有些大人意想不到的东西都可能诱发他们的妒嫉心理。
有些家长认为这种表现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消失,但专家指出,过分的妒嫉会影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使他们在自己与别人的对比中感到自卑,妨碍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建立,因此家长应该在孩子达到上学年龄之前教会他们如何克服这种情绪。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如何帮助孩子减少妒嫉心理,以及当孩子的小脑瓜被妒嫉所占据的时候如何平复他们的情绪。
注意孩子的暗示,并表示同情
孩子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对于家长们来说,观察孩子的行为方式、掌握孩子的情绪趋向却并不难。当孩子妒嫉心理爆发的时候,他们的行为经常会出现相应变化,比如搞破坏、哭泣或者说妒嫉对象的坏话等等。有时候,妒嫉心理也会反映在孩子的心理和身体方面,如胃疼、难过、焦躁、情绪低落或者没有干劲。
这时候,家长需要对孩子表示同情和理解,并帮孩子把他们的想法说出来。比如,爸爸带着5岁的女儿玩秋千,站在一边的3岁的儿子委屈地要哭,这时候妈妈就可以说,“看,爸爸一直陪着姐姐玩,把我们都冷落在一边了,这真不公平,对不对?”如果孩子表示同意,家长就可以告诉他这种感觉就叫做“妒嫉”——“我知道你觉得妒嫉,是不是?不过这没什么的。”
家长的理解可以安抚孩子的情绪,因为这种时候,孩子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欲望的满足,而是家长耐心的倾听,以及对他们内心感受的肯定。
让孩子知道大人也会妒嫉
显然,妒嫉是一种负面情绪,但我们有必要让孩子们了解,即使是他们尊敬的爸爸妈妈也会有妒嫉的感受。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当宝宝和爸爸在一起亲亲热热的时候,妈妈也会妒嫉爸爸,但是妈妈不会因此而乱发脾气或者感到难过。或者举出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告诉宝宝自己也有过同样的心情。
比如,当虎虎抱怨自己不能和哥哥一样参加跆拳道班的时候,妈妈就告诉他自己小时候也有过同样的经历,但是这种情绪是可以克服的。“知道吗?我上小学的时候,爸爸妈妈从来不准我在街上玩,但邻居家的姐姐却可以在外面一直跳皮筋到天黑!你说多不公平!”这个故事让虎虎明白原来妈妈也妒嫉。随后妈妈告诉,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得到和别人完全相同的待遇,因此必须学会接受。
正确引导妒忌心理
有嫉妒心的青少年性格怪僻,难与同伴相处,若不及时纠正,人格会进一步扭曲,灵魂会受到污染,甚至失去理智、泯灭良知。这样的孩子步入社会后,很难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在事业、社交、家庭等方面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现代心身医学研究表明,嫉妒是一种人格缺陷的不健康心理行为,所产生的过激恼怒情绪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使免疫功能下降,易引起多种心身疾病。那么,家长和老师如何帮助孩子远离嫉妒呢?
言传身教并重研究表明,生活在充满嫉妒的家庭中的孩子,因受家庭成员的影响,也往往具有较强的嫉妒心。所以,家长要率先垂范,以自己美好的言行来教育孩子。当家长发现孩子显露出嫉妒的萌芽时,不要严加指责,更不能冷嘲热讽,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应态度诚恳地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然后和孩子共同分析问题,在和风细雨中消除其心中的种种困惑。
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心理学家认为,缺乏自信的孩子往往容易产生嫉妒心。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长处要给予由衷的肯定和赞美,即使孩子做错了事,也要善意地指出,让孩子知道怎样做才对。赞扬和理解可使孩子心中充满安全感、满足感和快乐感,大大增加孩子的自信和自尊,使他们心胸变得开阔,大度乐观,也远离了嫉妒。
充实孩子的精神生活学生要将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但业余闲暇时间应注意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如舞拳弄剑、吹拉弹唱、挥毫泼墨等。多引导孩子从事有益身心的活动,可使他们的精神生活变得充实,情绪愉悦,赶走嫉妒之心。
培养孩子宽容的品质凡是有嫉妒心理者,往往心胸狭窄,以“我”为中心,只能在他人之上,不能甘居人后,稍不如意便顿生妒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他人闹得很僵,甚至做出越轨的事来。因此,要去除这一心理弊病,必须走出自我的小圈子,克服狭隘偏见、傲慢自大等缺点,加强自我道德修养,不与小人为伍,学会事事处处接纳他人、理解他人、信任他人。有了海纳百川的胸怀,不仅会发现他人许多长处和优点,而且对他人的某些不当之处也会容忍,求大同存小异。这样,人际关系就会变得融洽和谐。
正确对待老年人的再婚心理
正确对待心理重演。为获得第二次婚姻的幸福,切莫对前配偶过分怀念,或在言行上有所流露,免得引起对方的嫉妒。
同等对待前婚子女。再婚夫妇应克服“排他”心理,把双方子女都看成自己的孩子,尽到父母的职责,在衣食起居等一些生活小事上要一视同仁。
适应对方心理特征。老人再婚后,尽快了解体察对方的心理特点,正确对待不同个性、性格和习惯,注意互相尊重、互相谅解。
老年再婚夫妇,由于有昔日婚姻的经验比较和制约,双方心理较复杂。再婚后,只要双方积极进行心理调适,互敬互谅,互相信任,是可以创建幸福美满的新家庭。
孩子嫉妒他人怎么办
嫉妒心是孩子学习与生活中的蛀虫,是破坏孩子之间友谊与团结的腐蚀剂,其危害性甚大。
首先,它不利于学习进步,对人对己都是不利的。本来在学校中刻苦学习、勇于冒尖、敢当先进,这都是孩子的一种优良心理品质,但由于那些嫉贤妒能的人视他们为眼中钉、肉中刺,百般挑剔、极力贬低,使得一些孩子不敢在学校集体中冒尖。
其次,它破坏人际关系,影响团结,削弱班级集体的凝聚力。一个人深切地嫉妒他人时,可能不择手段地散布流言,恶语伤人,挑拨离间,打击报复,互相倾轧,恶化关系。
再次,它增添了嫉妒者内心痛苦。"嫉妒者比任何不幸的人更为痛苦,因为别人的幸福和他自已的不幸,都将使他痛苦万分。"嫉妒者由于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进步与成绩,错误地认为别人的进步就是对自己的贬低,于是心理上自然产生一种痛苦的体验。这种消极的情绪反应持续久长将对人的身心健康十分不利,能引起多种心理问题与疾病。此外,嫉妒心不仅给自己造成痛苦与心理失重,同时也给被嫉妒者造成一定的打击。由此可见,嫉妒心是一种极其有害的心理,我们不可等闲视之。
嫉妒是一种消极的情感,它往往发生在感到受冷落、不公平的情况下,两三岁就有了。最多的是见不得母亲或亲人对家里别的孩子好。由于我国现行的是独生子政策,一个家庭绝大多数只有一个孩子,这种情况的嫉妒就比较少了。从介绍看,你妹妹一定是和你们同住,或短期住在你们这儿,他才会看见喂奶、做运动的事,因而产生不快的情绪。儿童的这种嫉妒情绪很普遍,大约在5岁左右就好多了,这时他已经懂得还是爱自己的,一个小弟弟、小妹妹不足为怕(指夺母爱、亲人之爱)。为使孩子不讨厌别的小弟弟、小妹妹,甚至让他喜欢别的小弟弟、小妹妹。
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1、给孩子充分的爱,多搂抱他(肌肤接触)、多和他在一起,多买几件玩具,经常夸奖他,你妹妹也给他讲故事,陪他做游戏,陪他玩玩具,让他感觉到你和家里人还是爱他的。消除那种有了一个小弟弟、小妹妹,自己受冷落的感觉。
2、既然他对姨妈给孩子喂奶有情绪,最好不让他看见这件事,这并不难做到。当然,给孩子做运动也可以在他不在场的时候做。
3、家里有了两个孩子,应该处处以大孩子优先为好。这是因为他觉得他是“先来”的,应该接受爱人全部的爱。那“后来”的孩子会分走家人对他的爱(甚至他认为不爱他了),所以他不高兴。为使他心理上感到舒畅,家人应该首先想到他,把他放在重要位置,这样,他很可能也会对“后来的”孩子好。
4、他向家人“告状”或表示委屈时,应该重视他的情感,表示理解,而他讲出来心里的话,受到关注,他会得到安慰,对“那个小弟弟、小妹妹”会好得多。千万不要批评。
5、家人抱妹妹的孩子时,也把他搂在怀里,等他自己想玩去,而离开你们了,就可以了。总之要给孩子充分的爱,让他更好地渡过家里多了一个小弟弟小妹妹,会分走对他的爱的难关。
老年人嫉妒妄想症应该如何防治
由于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弱者的地位,因此有些老年人也容易产生各种嫉妒心理,嫉妒妄想型是一种病态型思想,认为自己的配偶或爱人不忠.病人并不会先采取一些方法来取得不忠的证据,而是收集一些琐细的佐证(如衣著凌乱,床单有斑点等),就错误推论并且证实妄想为真。
老年人嫉妒妄想症如何防治
大部分情况下,这些指控完全是虚构的,但有时伴侣曾经有过不忠,个案通常会质疑其配偶或爱人,并且企图阻止想像的不忠事件发生. 那么老年人嫉妒幻想症该怎么预防呢?
嫉妒妄想综合征又称病理嫉妒综合征,是一种以坚信配偶不贞的妄想为核心综合征。嫉妒妄想又称不贞妄想,患者坚信自己的爱人对他不忠实而另有外遇,因而跟踪或监视其爱人的活动。主要是指认为配偶或性伴侣不贞的妄想,往往会伴随着激动情绪,甚至攻击行为。临床上以男性较多,经常出现在四十岁左右,过去没有精神疾病的人。症状的发生往往没有先兆,常常是丈夫突然地怀疑太太不贞,然后寻找身边许多蛛丝马迹,这些蛛丝马迹往往又增强丈夫的妄想程度;病人会竭尽所能地测试太太的一举一动,不断的检查、再检查。例如有一位个案每日下班回家后,会立即检查房间衣橱内衣服的次序,若衣服放置的位置有任何改变,就会认为有人趁他不在家,在家里与他太太发生奸情。
有些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日益衰老,感到自己从此不能再与青壮年人相比,容易对青壮年人的“年龄尚少”产生嫉妒,对同龄老年人及青壮年人在智力、体力方面超过自己有所嫉妒,对同性别的老年人和青壮年人在“仪表美”方面的优越有所嫉妒,对其他家庭在政治、经济收入、生活条件、子女成才等方面的明显优势产生嫉妒。由于嫉妒是一种消极因素,持有这些嫉妒心理的老年人,往往也不肯服老,不让幼贤,论资排辈,不愿别人胜过自己。这无益于老年人本身的身心健康。
老年人应从积极的角度来认识老、病、衰这一人生的自然规律,用科学的态度来正确对待别人,正确地估计自己,注意防止产生病态的嫉妒妄想。周围的人则应该体谅爱嫉妒的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