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口腔癌前期病变就开始注意
从口腔癌前期病变就开始注意
口腔癌是指发生于口腔的恶性肿瘤,包括唇癌、牙龈癌,舌癌,软硬腭癌、颌骨癌,口底癌、口咽癌、涎腺癌和上颌窦癌以及发生于颜面部皮肤粘膜的癌症等,口腔癌是头颈部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口腔癌以男性多见。口腔癌病例中,以舌活动部癌最常见,其次为颊粘膜癌。
口腔粘膜白斑与增生性红斑常是一种癌前期病变,Silveman等报道257例口腔粘膜白斑病,平均追踪7.2年,45例经活检证实为鳞癌(17.5%),经以往报道的0.13%~6%高,因此不论口腔粘膜白斑病病程多长及其良性表现,均需长期随访以便早期发现癌变,据国内口腔粘膜白斑防治科研协作组1980年普查报道,中国人白斑患病率为10.47%,虽白斑癌变者甚少约为3%~5%,但舌是白斑的好发部位,白斑癌变的舌癌在舌癌中可占1.6%~23%,Silverman等还指出癌前变除粘膜白斑病外,增生性红斑更危险,其恶变几达白斑病人的4倍,有作者认为红斑实际上已是早期癌,其红色是肿瘤血管生成及机体对肿瘤发生免疫反应的结果,Kramer等报道舌和口底白斑病人,平均随4.3年,癌变占15%,且红白斑变比白斑的高5倍,对红白斑病变取活检应尽可能从红斑区取材,此区阳性率较高。
口腔癌并不常见,但也是口腔疾病中严重的一种。如果各位朋友发现口腔中出现口腔粘膜白斑与增生性红斑的相关症状,就要及时到医院检查,避免患上口腔癌。不论是什么疾病都应该早一点治疗,早一点减小患上口腔癌的几率。
口腔癌的病因有哪些
口腔癌病因
酗酒和吸烟人发生口腔癌的危险最大。同时又吸烟又酗酒的人,比只吸烟或只饮酒者更易发生口腔癌。大约2/3口腔癌患者是男性,但是在最近10年中,随着妇女吸烟人数的增加,口腔癌发病率的性别间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抽香烟者比吸雪茄或用烟斗吸烟者更易发生口腔癌。棕色、扁平、雀斑样区域(烟草斑)可以在习惯用烟斗或吸香烟者的唇部出现。只有组织活体检查才能确定这些斑是否发生癌变。
破损的牙齿、充填物或假牙修复体(冠和固定桥)等尖锐的边缘反复刺激,可以增加发生口腔癌的危险性。
小心口腔癌预警信号
口腔癌预警信号
要想预防口腔癌,首先要戒掉那些能导致口腔癌的因素,如香烟,酒精,并且定期去看医生。定期检查能提早发现癌病现象,并及时得到治疗。无论何时,一旦你发现下列的异常现象,或癌症的信号,应及时与牙科医生联系。
1、口腔伤口病变。
2、口腔中出现异常颜色,如红肿或白斑。
3、在口腔或嘴唇上有疼痛,敏感,麻木的感觉。
4、出现肿块,增厚,粗糙的斑点,硬皮,或腐烂之处。
5、出现咀嚼,吞咽,说话,面颊和舌头活动困难等现象。
6、有持续的疼痛感或刺激感,并且很长时间不能消失。
长期口腔溃疡会不会癌变
据悉,口腔癌发病率约占全身恶性肿瘤发病率的10%,因其死亡率极高而被称为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很多患者口腔溃烂后,结果被确诊为口腔癌。由于症状相似,很多患者对此分辨不清,严重拖延病情。
口腔溃疡一般七天到十天的时间就会好,但发生癌变的话几个星期甚至一个月以上还不见好;口腔溃疡属于表层溃烂,而口腔癌溃烂面积比较大,一般在0.5厘米以上,周围有白膜。而且,口腔溃疡发病部位比较稳定,但口腔癌患者溃烂部位周围会出现隆起,并不断向周围扩散,这些都是癌变的征兆。
除了口腔有溃烂,如果发现舌、颊、牙齿等部位出现不明原因的疼痛,嘴巴里面有肿块,而且用常规手段久治不愈时,都应该及时到正规医院颌面外科检查。
一些患者在出现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后也非常紧张,以为得了癌症,大可不必。这类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一般一个月发作一次或者是新旧病变交替出现,发病较短,10天左右即可自愈。
目前口腔癌病因不明,但临床经验证实,口腔卫生条件差、牙齿修复不当的人群,是口腔癌患病主体。应注意口腔卫生,戒烟戒酒,经常对口腔进行自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导致口腔癌原因有什么
(1)槟榔 有关槟榔与口腔癌之间的关系,除了口腔癌外,许多嗜食槟榔者亦会产生口腔癌前期病变如白斑症、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牙齿咬合面严重磨耗、牙周病等严重疾病。
(2)烟草抽烟亦是口腔癌发生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雪茄烟与用烟斗抽烟。在一项研究中,抽雪茄或用烟斗者得口腔癌的机会是非抽烟者之四倍;若每日抽烟超过35支,则得口腔癌之机会与抽雪茄或用烟斗抽烟机会近似。
(3)酒精虽然酒精可能有些直接致癌作用,但更可能是酒精之间接致癌作用,其作用机转不明。但酒精过量造成肝硬化则已有定论。
(4)不良口腔卫生及补缀物许多临床医师相信口腔癌较常发生在口腔卫生较差之患者身上,但在统计学上难以证明,因为大部份人口内或多或少都有蛀牙、不良补缀物或断裂牙齿之尖锐面。
(5)阳光照射阳光照射为唇癌,尤其是下唇癌的一重要因素。目前认为阳光会增加下唇癌之发生率,特别是农夫,船员及户外工作者;而唇癌之发生率在南方国家也比北方国家多。另一方面,黑人之唇癌及皮肤癌之发生率也比白人少,可能是因其黑色素细胞有保护效果所致。
(6)营养缺乏就妇女而言,严重的铁质缺乏贫血与口咽粘膜萎缩及吞咽困难有关联。
(7)放射线治疗有一些报告显示,头颈部之癌症经过放射线照射治疗后,在长期追踪时,发现在少数病例显示有次发性口腔癌症产生的情形,其中以肉瘤居多;可能是放射线造成正常细胞的突变所致。
(8)梅毒梅毒是造成唇与舌前三分之二部位癌症的重要因素,癌病变主要是因梅毒性舌炎引起;曾有学者发现,在梅毒患者中,3%有口内癌前病变白斑症,其中10%之白斑症最后演变成口腔癌。
(9)职业除了户外工作者外,金属工人罹患口腔癌之比率似乎也较高。
了解口腔癌应该做哪些检查
1、影象学诊断
放射性核素检查除能提供舌甲状腺、口腔癌骨转移信息外,在诊断口腔癌本身中尚少见应用。超声波检查在口腔癌中亦少见应用。X线平片及断层摄影在口腔癌侵犯上、下颌骨及鼻腔副鼻窦时能提供较多有价值的信息,但对口腔癌的定位信息、肿瘤侵犯范围特别是侵犯原发灶周围软组织的情况尚不能满足临床医生诊断与制定治疗计划时的需要。CT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弥补了上述要求,但CT不应作为常规的检查手段,应在取得详尽病史、体检及其他检查材料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应用。
舌的纤维中隔在CT上呈现一个低密度的平面,将舌分为两半。它的移位或消失可提示舌肿瘤属良性或恶性;它的消失若再伴有对侧舌肌的变形与消失,则提示舌癌已侵犯对侧,手术者应考虑行全舌切除。
舌内肌位于中央,呈圆球状,无筋膜间隔,肌索呈不规则方向,故在CT中呈现密度不均。舌外肌围于舌内肌两侧及底面,其肌索呈一致方向的排列。在舌骨上 CT轴位片上可见颏舌肌紧贴于脂肪密度的舌中隔两侧,其从下颌骨颏结节向后呈带状排列,止于舌内肌;舌骨舌肌及茎突舌肌则呈弓形围于后部舌内肌两侧。舌癌或口底癌病人有舌运动受限时可作舌骨体到硬腭的轴位CT检查,若发现上述舌外肌变形或消失即可进一步证实舌癌侵犯舌外肌的临床判断。
口腔癌病人,特别是病灶位于口腔后部者有张口受限,即张口后上、下门齿间距不到4~5cm,伴舌、下唇麻木者宜作CT检查。CT可清晰显示出下颌骨、翼内板、翼外板、翼内肌、翼外肌、颞肌、嚼肌及由它们所形成的各种筋膜间隙。这些结构,特别是翼内肌及翼颌间隙的变形消失常是口腔癌向咀嚼间隙侵犯引起张口困难的直接证据。
少数口腔癌可沿神经侵犯,其中以硬腭腺样囊性癌的表现最为突出。硬腭块物虽不大,但已有上唇麻木等上颌神经受侵的症状时,如作CT检查可见翼腭窝扩大、脂肪消失,有时还可见到圆孔扩大、翼板根部破坏。若癌肿沿三叉神经各分支顺行,还可见眶下神经管扩大及眶尖部肿瘤。因此遇有口腔癌病人有三叉神经,特别是第2支上颌神经症状时,应着重于作翼腭窝及其周围的CT检查。有些情况下,筛状结构多的腺样囊性癌在CT中可显示出筛状的低密度区。
2、细胞学与活组织检查
脱落细胞学检查适用于病变浅表的无症状的癌前病变或病变范围不清的早期鳞癌,适用于筛选检查。然后对阳性及可疑病例再进一步作活检确诊。对一些癌前病变还可进行脱落细胞学随访。此法病人易于接受。但60%的口腔早期鳞癌变细胞直接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润而表层上皮正常,脱落细胞学检查常呈阴性结果。
对口腔鳞癌的确诊一般采用钳取或切取活检,因其表面粘膜均已溃破或不正常,且位置浅表。应避开坏死、角化组织,在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交界处采取组织,使取得的材料既有肿瘤组织又有正常组织。钳取器械应锋利,以免组织受挤压变形而影响病理诊断。若组织受压变形,应另行取材。对粘膜完整的粘膜下肿块可采用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
以上为大家讲了口腔癌应该做哪些检查?希望我的讲解能为大家了解口腔癌疾病的检查有所帮助。同时提醒患有口腔癌疾病的朋友,一定要以乐观的态度,坚强的意志与疾病作抗争。祝您早日康复。
口腔癌病变有哪些危害
白斑:癌变率较高。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尤其是吸烟者。白斑在口腔粘膜上表现为角化性白色斑块,表面粗糙,边缘清楚,稍有隆起或明显高出粘膜,有皱纹或浅的裂痕,局部可有不适或异物感,甚至灼痛。
红斑:癌变率比白斑高5倍。红斑好发于舌腹部,颊粘膜和牙龈处,表面鲜红,光滑,界限清楚,软而无触痛,中老年人多见。
扁平苔藓:女性多见,好发于颊粘膜处,呈白色条纹状,为上皮角化或过度角化病变。
乳头状瘤:好发于舌、唇、颊和上腭粘膜处。发生在白斑基础上的乳头状瘤则呈灰白色。
粘膜黑斑及色素痣:口腔粘膜黑色素斑多发生于颊粘膜、牙龈及硬腭处,约有30%的黑色素斑可发展成恶性黑色素瘤。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口腔癌病变危害,患者可以多了解一下。口腔癌的发病原因还没有确定,所以预防难度很大,提醒大家,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过度的抽烟喝酒都会危害健康,口腔癌就和这些有关,我们为了自己的健康要远离烟酒,珍爱健康。
怀疑口腔癌需要做哪些检查项目
怀疑口腔癌需要做哪些检查项目?癌症是一种可怕的疾病,一说到癌症,人们便会谈之色变,因为癌症是一种不治之症,但是在医学发达的今天,癌症如果能够及时发现,病情便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口腔癌的检查项目,希望能帮助大家及时发现疾病并及时治疗。
1、 影象学诊断
放射性核素检查除能提供舌甲状腺、口腔癌骨转移信息外,在诊断口腔癌本身中尚少见应用。超声波检查在口腔癌中亦少见应用。X线平片及断层摄影在口腔癌侵犯上、下颌骨及鼻腔副鼻窦时能提供较多有价值的信息,但对口腔癌的定位信息、肿瘤侵犯范围特别是侵犯原发灶周围软组织的情况尚不能满足临床医生诊断与制定治疗计划时的需要。CT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弥补了上述要求,但CT不应作为常规的检查手段,应在取得详尽病史、体检及其他检查材料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应用。
舌的纤维中隔在CT上呈现一个低密度的平面,将舌分为两半。它的移位或消失可提示舌肿瘤属良性或恶性;它的消失若再伴有对侧舌肌的变形与消失,则提示舌癌已侵犯对侧,手术者应考虑行全舌切除。
舌内肌位于中央,呈圆球状,无筋膜间隔,肌索呈不规则方向,故在CT中呈现密度不均。舌外肌围于舌内肌两侧及底面,其肌索呈一致方向的排列。在舌骨上 CT轴位片上可见颏舌肌紧贴于脂肪密度的舌中隔两侧,其从下颌骨颏结节向后呈带状排列,止于舌内肌;舌骨舌肌及茎突舌肌则呈弓形围于后部舌内肌两侧。舌癌或口底癌病人有舌运动受限时可作舌骨体到硬腭的轴位CT检查,若发现上述舌外肌变形或消失即可进一步证实舌癌侵犯舌外肌的临床判断。
口腔癌病人,特别是病灶位于口腔后部者有张口受限,即张口后上、下门齿间距不到4~5cm,伴舌、下唇麻木者宜作CT检查。CT可清晰显示出下颌骨、翼内板、翼外板、翼内肌、翼外肌、颞肌、嚼肌及由它们所形成的各种筋膜间隙。这些结构,特别是翼内肌及翼颌间隙的变形消失常是口腔癌向咀嚼间隙侵犯引起张口困难的直接证据。
少数口腔癌可沿神经侵犯,其中以硬腭腺样囊性癌的表现最为突出。硬腭块物虽不大,但已有上唇麻木等上颌神经受侵的症状时,如作CT检查可见翼腭窝扩大、脂肪消失,有时还可见到圆孔扩大、翼板根部破坏。若癌肿沿三叉神经各分支顺行,还可见眶下神经管扩大及眶尖部肿瘤。因此遇有口腔癌病人有三叉神经,特别是第2支上颌神经症状时,应着重于作翼腭窝及其周围的CT检查。有些情况下,筛状结构多的腺样囊性癌在CT中可显示出筛状的低密度区。
2、细胞学与活组织检查
脱落细胞学检查适用于病变浅表的无症状的癌前病变或病变范围不清的早期鳞癌,适用于筛选检查。然后对阳性及可疑病例再进一步作活检确诊。对一些癌前病变还可进行脱落细胞学随访。此法病人易于接受。但60%的口腔早期鳞癌变细胞直接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润而表层上皮正常,脱落细胞学检查常呈阴性结果。
对口腔鳞癌的确诊一般采用钳取或切取活检,因其表面粘膜均已溃破或不正常,且位置浅表。应避开坏死、角化组织,在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交界处采取组织,使取得的材料既有肿瘤组织又有正常组织。钳取器械应锋利,以免组织受挤压变形而影响病理诊断。若组织受压变形,应另行取材。对粘膜完整的粘膜下肿块可采用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
虽然上述活组织检查很少引起肿瘤细胞的扩散与转移,但在治疗耽搁过久的病例中仍可见到局部肿瘤生长加速者。因此活检与临床治疗时间的间隔越短越好。活检应在有条件接受治疗的医院中进行。
口腔癌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对于口腔癌的检查手段,临床上主要从影像学检查和细胞学两方面进行检查。
1、影象学诊断
放射性核素检查除能提供舌甲状腺,口腔癌骨转移信息外,在诊断口腔癌本身中尚少见应用,超声波检查在口腔癌中亦少见应用,X线平片及断层摄影在口腔癌侵犯上,下颌骨及鼻腔副鼻窦时能提供较多有价值的信息,但对口腔癌的定位信息,肿瘤侵犯范围特别是侵犯原发灶周围软组织的情况尚不能满足临床医生诊断与制定治疗计划时的需要,CT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弥补了上述要求,但CT不应作为常规的检查手段,应在取得详尽病史,体检及其他检查材料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应用。
舌的纤维中隔在CT上呈现一个低密度的平面,将舌分为两半,它的移位或消失可提示舌肿瘤属良性或恶性,它的消失若再伴有对侧舌肌的变形与消失,则提示舌癌已侵犯对侧,手术者应考虑行全舌切除。
舌内肌位于中央,呈圆球状,无筋膜间隔,肌索呈不规则方向,故在CT中呈现密度不均,舌外肌围于舌内肌两侧及底面,其肌索呈一致方向的排列,在舌骨上CT轴位片上可见颏舌肌紧贴于脂肪密度的舌中隔两侧,其从下颌骨颏结节向后呈带状排列,止于舌内肌;舌骨舌肌及茎突舌肌则呈弓形围于后部舌内肌两侧,舌癌或口底癌病人有舌运动受限时可作舌骨体到硬腭的轴位CT检查,若发现上述舌外肌变形或消失即可进一步证实舌癌侵犯舌外肌的临床判断。
口腔癌病人,特别是病灶位于口腔后部者有张口受限,即张口后上,下门齿间距不到4~5cm,伴舌,下唇麻木者宜作CT检查,CT可清晰显示出下颌骨,翼内板,翼外板,翼内肌,翼外肌,颞肌,嚼肌及由它们所形成的各种筋膜间隙,这些结构,特别是翼内肌及翼颌间隙的变形消失常是口腔癌向咀嚼间隙侵犯引起张口困难的直接证据。
少数口腔癌可沿神经侵犯,其中以硬腭腺样囊性癌的表现最为突出,硬腭块物虽不大,但已有上唇麻木等上颌神经受侵的症状时,如作CT检查可见翼腭窝扩大,脂肪消失,有时还可见到圆孔扩大,翼板根部破坏,若癌肿沿三叉神经各分支顺行,还可见眶下神经管扩大及眶尖部肿瘤,因此遇有口腔癌病人有三叉神经,特别是第2支上颌神经症状时,应着重于作翼腭窝及其周围的CT检查,有些情况下,筛状结构多的腺样囊性癌在CT中可显示出筛状的低密度区。
2、细胞学与活组织检查
脱落细胞学检查适用于病变浅表的无症状的癌前病变或病变范围不清的早期鳞癌,适用于筛选检查,然后对阳性及可疑病例再进一步作活检确诊,对一些癌前病变还可进行脱落细胞学随访,此法病人易于接受,但60%的口腔早期鳞癌变细胞直接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润而表层上皮正常,脱落细胞学检查常呈阴性结果。
对口腔鳞癌的确诊一般采用钳取或切取活检,因其表面粘膜均已溃破或不正常,且位置浅表,应避开坏死,角化组织,在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交界处采取组织,使取得的材料既有肿瘤组织又有正常组织,钳取器械应锋利,以免组织受挤压变形而影响病理诊断,若组织受压变形,应另行取材,对粘膜完整的粘膜下肿块可采用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
虽然上述活组织检查很少引起肿瘤细胞的扩散与转移,但在治疗耽搁过久的病例中仍可见到局部肿瘤生长加速者,因此活检与临床治疗时间的间隔越短越好,活检应在有条件接受治疗的医院中进行。
口腔癌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口腔癌像其他癌症一样,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由于科技的进步,此病可以进行手术治疗,但是,在治疗的时候,还应该考虑很多因素。在什么情况下治疗效果最好,什么情况下不适合进行手术治疗。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一、口腔癌的治疗应具备以下条件:
①无远处转移,能在安全边界内切除原发灶与颈转移灶,②病变属放疗效果差者,③手术切除引起的口腔功能损伤不大,或虽大但通过重建或赝复能使其得到相当程度的补偿并取得病人的同意。
通常口腔癌病人初次就诊时极少伴有远处转移。如疑有远处转移,特别是原发癌较小时,应首先排除第2个原发癌。口腔腺样囊性癌可较早发生远处转移,但此癌病程长,原发灶尚可切除者仍可考虑手术。
估计口腔癌治疗手术可完整切除原始肿瘤与颈转移灶外,还可切除其周围一定量的正常组织而不危及重要组织如颈内动脉、颈总动脉、脑组织等,即可考虑手术切除。CT虽有助于估计癌瘤侵犯范围,但仍可在术时发现其侵犯范围比原先估计的要大。这种情况在术前应充分考虑。手术野残留肉眼可见的癌组织即使很少,亦将使手术治疗失败或大大降低治疗效果。术前估计能完整切除癌瘤但可能安全边界不够,经过术前放疗和/或化疗后癌瘤有缩小亦可考虑手术,亦可先手术后放疗。
二、口腔癌治疗的方法注意事项:
①口腔腺上皮来源的癌、疣状鳞癌、鳞癌中心坏死缺氧者对放疗不敏感或虽敏感但放疗后仍会有残癌。
②癌侵犯或紧贴骨质,如牙龈癌、硬腭癌或舌、颊粘膜、口底等处癌侵犯上、下颌骨时。骨组织易受放射线损伤,勉强达到放疗根治量常导致骨坏互以致还要进一步手术。
③已有明确颈转移灶。口腔癌的颈转移灶难以用放疗根治,故宜手术。即使小的原发癌可用放疗控制,但从放疗开始到结束约需2个月左右才能作颈部手术,此时颈转移灶可能发展到难以手术,因此还是作原发灶与颈转移灶的联合根冶术为妥。除非原发癌已较晚,否则可考虑作原发与颈转移灶的术前放疗后再手术。
以上就是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有关口腔癌的内容,希望患者朋友们在决定手术治疗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院,积极配合专家的治疗。百病从口入,只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就可以有效地预防口腔疾病。
口腔癌发病有哪些症状表现
1、色斑
一般的口腔粘膜白斑的表面变得非常危害,但若白斑的表面变得非常粗糙、发生硬结、浸泣、突起或出现颗料状肉芽肿时,这是典型病变。
2、肿块
口腔内出现迅速增大的肿志,经治疗不消退或有溃疡的倾向,切莫麻痹大意。
3、牙齿松动
口腔内出现无症状的牙齿松而且是多数牙齿的松动,往往是口腔内颌骨病变开邕恶化的表现。
4、张口受限
口腔癌早期症状表现,西安中山医院专家提示,病人张口受限,在排除下颌关节病变后,应考虑口腔肿瘤,如上颌后位癌、舌根癌等,其早期表现就是张口受限。
5、一侧下唇麻木
下颌癌的早期表现之一就是一侧麻木,因癌肿侵犯下齿槽神经。
6、不明原因的偏瘫
腮腺部位的肿瘤早期容易破坏现神经而引起嘴眼歪斜等面瘫症状,就提高警惕。
“口腔癌前病”变癌前并不是癌,是指那些临床及组织学有改变并具有癌变倾向的病变。公认的有白斑、赤斑、粘膜下纤维变性、粘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症、上皮不典型增生以及交界痣等。口腔粘膜扁平苔藓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等也有可能癌变。其中白斑、口腔粘膜扁平苔藓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为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凡发现上述病变,应及时就诊。各种口腔癌的好发年龄是40-70岁之间。这些人中,如果发现口腔内有经久不愈的溃烂,或因吸烟过多等原因而致口腔粘膜局部变白、角化,或已成白斑者,应及时请医生检查。
口腔癌的检查
1、影象学诊断
放射性核素检查除能提供舌甲状腺,口腔癌骨转移信息外,在诊断口腔癌本身中尚少见应用,超声波检查在口腔癌中亦少见应用,X线平片及断层摄影在口腔癌侵犯上,下颌骨及鼻腔副鼻窦时能提供较多有价值的信息,但对口腔癌的定位信息,肿瘤侵犯范围特别是侵犯原发灶周围软组织的情况尚不能满足临床医生诊断与制定治疗计划时的需要,CT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弥补了上述要求,但CT不应作为常规的检查手段,应在取得详尽病史,体检及其他检查材料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应用。
舌的纤维中隔在CT上呈现一个低密度的平面,将舌分为两半,它的移位或消失可提示舌肿瘤属良性或恶性,它的消失若再伴有对侧舌肌的变形与消失,则提示舌癌已侵犯对侧,手术者应考虑行全舌切除。
舌内肌位于中央,呈圆球状,无筋膜间隔,肌索呈不规则方向,故在CT中呈现密度不均,舌外肌围于舌内肌两侧及底面,其肌索呈一致方向的排列,在舌骨上CT轴位片上可见颏舌肌紧贴于脂肪密度的舌中隔两侧,其从下颌骨颏结节向后呈带状排列,止于舌内肌;舌骨舌肌及茎突舌肌则呈弓形围于后部舌内肌两侧,舌癌或口底癌病人有舌运动受限时可作舌骨体到硬腭的轴位CT检查,若发现上述舌外肌变形或消失即可进一步证实舌癌侵犯舌外肌的临床判断。
口腔癌病人,特别是病灶位于口腔后部者有张口受限,即张口后上,下门齿间距不到4~5cm,伴舌,下唇麻木者宜作CT检查,CT可清晰显示出下颌骨,翼内板,翼外板,翼内肌,翼外肌,颞肌,嚼肌及由它们所形成的各种筋膜间隙,这些结构,特别是翼内肌及翼颌间隙的变形消失常是口腔癌向咀嚼间隙侵犯引起张口困难的直接证据。
少数口腔癌可沿神经侵犯,其中以硬腭腺样囊性癌的表现最为突出,硬腭块物虽不大,但已有上唇麻木等上颌神经受侵的症状时,如作CT检查可见翼腭窝扩大,脂肪消失,有时还可见到圆孔扩大,翼板根部破坏,若癌肿沿三叉神经各分支顺行,还可见眶下神经管扩大及眶尖部肿瘤,因此遇有口腔癌病人有三叉神经,特别是第2支上颌神经症状时,应着重于作翼腭窝及其周围的CT检查,有些情况下,筛状结构多的腺样囊性癌在CT中可显示出筛状的低密度区。
2、细胞学与活组织检查
脱落细胞学检查适用于病变浅表的无症状的癌前病变或病变范围不清的早期鳞癌,适用于筛选检查,然后对阳性及可疑病例再进一步作活检确诊,对一些癌前病变还可进行脱落细胞学随访,此法病人易于接受,但60%的口腔早期鳞癌变细胞直接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润而表层上皮正常,脱落细胞学检查常呈阴性结果。
对口腔鳞癌的确诊一般采用钳取或切取活检,因其表面粘膜均已溃破或不正常,且位置浅表,应避开坏死,角化组织,在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交界处采取组织,使取得的材料既有肿瘤组织又有正常组织,钳取器械应锋利,以免组织受挤压变形而影响病理诊断,若组织受压变形,应另行取材,对粘膜完整的粘膜下肿块可采用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
虽然上述活组织检查很少引起肿瘤细胞的扩散与转移,但在治疗耽搁过久的病例中仍可见到局部肿瘤生长加速者,因此活检与临床治疗时间的间隔越短越好,活检应在有条件接受治疗的医院中进行。
口腔肿瘤的征兆
口腔内溃疡 经久不愈一般口腔溃疡2周即可痊愈,要是口腔溃疡超过4周仍未好,则要格外小心。
口腔内溃疡
色斑 一般的口腔粘膜白斑的表面变得非常危害,但若白斑的表面变得非常粗糙、发生硬结、浸泣、突起或出现颗料状肉芽肿时,这是典型病变。
色斑
肿块 口腔内出现迅速增大的肿志,经治疗不消退或有溃疡的倾向,切莫麻痹大意。
肿块
手齿松动 口腔内出现无症状的牙齿松而且是多数牙齿的松动,往往是口腔内颌骨病变开邕恶化的表现。
手齿松动
张口受限 病人张口受,在排除下颌关节病变后,应考虑口腔肿瘤,如上颌后位癌、舌根癌等,其早期表现就是张口受限。
张口受限
一侧下唇麻木 下颌癌的早期表现之一就是一侧麻木,因癌肿侵犯下齿槽神经。
一侧下唇麻木
不明原因的偏瘫 腮腺部位的肿瘤早期容易破坏现神经而引起嘴眼歪斜等面瘫症状,就提高警惕。
不明原因的偏瘫
口腔癌与所有的癌症一样,早期发现与早期治疗极为重要。因此,风遇上述症状出现,患者应立即上口腔科检查诊断,以免漏诊误诊。
槟榔致癌吗
槟榔果实为长圆形或卵球形,长3-5厘米,成熟后为橙黄色。槟榔果实含有多种成分,以槟榔碱等生物碱类为特有成分,槟榔碱具有拟胆碱作用,嚼食槟榔能产生愉悦感和欣快感,槟榔碱会使人产生依赖性。
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中心在一次国际专家会议后发出警告称,咀嚼槟榔会致癌。警告指出,早在1985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就已经证实,把烟草和槟榔叶、果混在一起咀嚼会导致口腔癌、咽癌及食道癌,而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咀嚼不加入烟草的槟榔也同样会导致口腔癌等癌症发生。经常嚼槟榔会造成口腔粘膜下纤维化,这是导致口腔癌病变的主因。
2004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正式发布了关于槟榔致癌的专题报告。报告显示,60%的口腔癌可能源于嚼槟榔,并把我国台湾和印度并列为因好吃槟榔引发口腔癌的流行地区。在印度部分地区,口腔癌已经成为最常见的癌症,而这些地区居民大都有咀嚼槟榔或槟榔子的习俗。基于多方面的依据,世界卫生组织认定槟榔为一级致癌物。
很多研究表明,槟榔提取物可致基因损伤、致突变和致癌。已有实验表明,槟榔碱可抑制细胞增殖、阻断细胞周期、诱导细胞的凋亡。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与咀嚼槟榔习惯关系密切。OSF是一种慢性口腔黏膜疾病,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并可能恶变为口腔癌。
目前主流医学界认为,咀嚼槟榔与口腔癌之间的关系是确定的。多项研究表明, 咀嚼槟榔者比不咀嚼槟榔者患口腔黏膜病变的概率要高得多,而口腔黏膜病变已被确定为口腔癌的前期病变。口腔癌前病变有三种,即口腔白斑、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口腔扁平苔藓。这三种均可能恶变为口腔癌。
近些年来,槟榔产品类型日益丰富,产量也达到了历史最高。但随之而来的相关疾病的发病率非常值得关注。加拿大政府禁止销售槟榔产品,即便是槟榔消费第一大国印度,也要求槟榔产品必须有警示标识。咀嚼槟榔在我国有蔓延扩大的趋势,槟榔的销售已经迅速超出了传统的湖南、海南和台湾三省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