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截瘫会瘫痪吗
脊髓损伤截瘫会瘫痪吗
1、脊髓损伤
在脊髓休克期间表现为受伤平面以下出现驰缓性瘫痪,运动、反射及括约肌功能丧失,有感觉丧失平面及大小便不能口头,2-4周后逐渐演变成痉挛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并出现病理性椎体束征,胸端脊髓损伤表现为截瘫,颈段脊髓损伤则表现为四肢瘫,上颈椎损伤的四肢瘫均为痉挛性瘫痪,下颈椎损伤的四肢瘫由于脊髓颈膨大部位和神经根的毁损,上肢表现为驰缓性瘫痪,下肢仍以痉挛性瘫痪。 脊髓半切综合征:又名Brown-Sequard征。损伤平面以下同侧的躯干及肢体的运动及深感觉消失,对侧肢体痛觉和温觉消失。 脊髓前综合症:颈脊髓前方受压严重,有时可引起脊髓前中央动脉闭塞,出现四肢瘫痪,下肢瘫痪重于上肢瘫痪,但下肢和会阴部仍保持位置觉和深感觉,有时甚至还保留有浅感觉。 脊髓中央管周围综合症 多数发生于颈椎过伸性损伤。颈椎管因颈椎过伸而发生急剧溶剂变化,脊髓受皱褶黄韧带、椎间盘或骨刺的前后挤压,使脊髓中央管周围的传导束受到损伤,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的四肢瘫,上肢于下肢,没有感觉分离,预后差。
2、脊髓圆锥损伤
正常人脊髓终止于第1腰椎体的下缘,因此第1腰椎骨折可发生脊髓圆锥损伤,表现为会阴部皮肤鞍状感觉缺失,括约肌功能丧失致大小便不能控制和性功能障碍,两下肢的感觉和运动仍保留正常。
3、马尾神经损伤
马尾神经起自第2腰椎的骶脊髓,一般终止于第1骶椎下缘,马尾神经损伤很少为完全性的。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驰缓性瘫痪,有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及括约肌功能丧失,肌张力降低,腱反射消失,没有病理性椎体束征。
4、脊髓损伤后各种功能丧失的程度
可以用截瘫指数来表现
“0” 代表功能完全正常或接近正常。“1”代表功能部分丧失。“2”代表功能完全丧失或接近完全丧失。一般记录肢体自主运动、感觉及两便的功能情况。相加后即为该病人的截瘫指数,如某病人自主运动完全丧失,而其他两项为部分丧失,则该病人的截瘫指数为2+1+1=4,三种功能完全正常的截瘫指数为0,三种功能完全丧失则截瘫指数为6。从节腾指数可以大致反映脊髓损伤的程度,发展情况,便于记录,还可比较治疗效果。
截瘫和瘫痪有什么区别
1、瘫痪是指随意动作的减退或消失,由于神经技能发生障碍,身体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运动能力,不能正常进行工作。 临床上将瘫痪分为功能性瘫痪和器质性瘫痪两类。前者由心因性引起,即癔症性瘫痪。器质性瘫痪按照病变的解剖部位可分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肌病瘫痪。2、截瘫,是指胸腰段脊髓损伤后,受伤平面以下双侧肢体感觉、运动、反射等消失和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丧失的一种病症。颈椎脊髓损伤往往引起四肢瘫。其中,上述功能完全丧失者,称完全性截瘫,还有部分功能存在的,称不完全性截瘫。
瘫痪做哪些检查
首先根据病史和神经系统检查和发现确诊为真性瘫痪;明确瘫痪的部位和性质及严重程度;进一步进行瘫痪分类诊断,根据肌源性、下运动神经元和上运动神经元瘫疾的特征,进行分型诊断;进一步分析神经受损部位及性质;最后病理及病因学诊断,注意排除功能性(心理性)瘫痪;最后行定位诊断。
一、诊断要点
(1)根据病变部位分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和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2)根据瘫痪的范围和区域可分为单瘫、偏瘫、截瘫、四肢瘫和交叉性瘫痪等。
(3)病因:应根据病史、体检和有关辅助检查(为CT、MRI、DSA等)明确诊断。
二、瘫痪定位诊断标准
1.面神经瘫
周围性面瘫,为偏瘫,面神经三支皆受损,包括额、眼睑肌、面肌、口唇肌皆瘫;上运动神经元瘫(中枢性面瘫),额、眼睑肌不瘫。
2.球肌(延髓肌)瘫痪
是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种经与副神经延髓根部所支配的随意肌瘫痪,称之为下运动神经无延髓麻痹。其特征是:咽、喉、腭、舌的肌肉瘫痪、萎缩;吞咽困难、呛咳、声音嘶哑、咽腭反射消失。上运动神经元性延髓麻痹,称之假性延髓麻痹,其特征是咽反射存在、下颁反射增强、强哭、强笑,发音讲话困难、呛咳不明显。
3.单瘫
上运动神经元单瘫,大脑皮质和白质性单瘫,常并发皮质型感觉障碍和癫痫发作。下运动神经元单瘫,一侧颈5—8至胸l脊髓前角、前根、臂丛病变引起同侧的上肢下运动神经元单瘫。一侧腰1—5至骶1一3脊髓前角、前根或腰丛病变引起同侧下肢的下运动神经元单瘫。神经丛病常有感觉和植物神经障碍特征。
4.偏瘫
常见一侧上下肢瘫。以肌源性、中枢性和周围性偏瘫的诊断标准为准。内囊病变多伴有三偏症(偏盲、偏瘫、偏感觉障碍)。颈膨大以上的高位截瘫,半横侧损害为病侧硬瘫;颈膨大部位半横侧损害,病侧上肢软瘫,下肢硬瘫。
5.交叉性偏瘫
一侧脑干受损,病侧脑神经瘫,对侧偏瘫。
6.截瘫
肌源性、软瘫、硬瘫。软瘫,T12、L1-5、S1-3节段受损,双下肢瘫、硬瘫,脊髓病变、脑部病变所致。
7.四肢瘫
肌源性、硬瘫、软瘫。硬瘫见炎症、畸形出血、变性;软瘫见多种类型的脊髓及神经炎。
8.猝倒综合征(跌落发作)
是指突然跌倒在地上、意识清晰、瞬时恢复的特征。病因许多,总称摔倒综合征。肌张力突然衰退性猝倒、癫痫发作、突发性颅压增高综合征、突发性脑缺血等。
猝倒症的病人,跌倒较缓慢。少有自伤,时间较短。若猝倒之前突然出现睡意,应即躺在任何之处,进入睡眠之中,待醒后起立进行正常活动状态,睡眠态无记忆,无抽搐,脑电图可有异常慢波活动,称之为嗜唾症。
鉴别诊断:
1.单瘫
(1)上运动神经元性单瘫
大脑皮质中央前回或其下白质局灶性病损可
引起单瘫,其特点有:①可为上肢或下肢,瘫痪均以肢体远端较近端重,在急性
期常表现为短暂弛缓性瘫痪,勿误诊为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②常合并皮质型感觉障碍或局限性癫痫,上运动神经元性面瘫、失语。脊髓占位病变早期也可引起单瘫,以硬瘫为多,以后发展为截瘫或四肢瘫。上运动神经元性单瘫多由肿瘤、外伤、炎症和多发性硬化等引起。
(2)下运动神经元单瘫
一例颈5~8至胸1、脊髓前角、前根或臂丛病变可引起同侧上肢的下运动神经元性单瘫。一侧腰1~5至骶l-3脊髓前角、前根或腰骶丛病变时则可引起同侧下肢的下运动神经元性单瘫。
单纯前角细胞损害时引起的单瘫,常不伴感觉障碍,在慢性进行性前角病变(如运动神经元病变)可伴有肌束颤动,急性起病的有急性脊髓灰质炎。
前根病变引起的单瘫,大多为继发性脊髓硬膜或脊椎骨质的病变,因此后根亦多同时受损。故常伴有根性疼痛和节段性感觉障碍。此类单瘫也可见于椎间盘突出症和马尾神经炎,由于神经从是运动和感党的混合神经,神经丛病变引起的单瘫,常伴感觉、自主神经功蘸障碍。周围神经损害引起的单瘫,其分布与它所支配的肌肉相应,因为大多数的周围神经是运动和感觉的混合神经。所以大多伴疼痛和相应分布范围的感觉障碍。
2.偏瘫
(1)大脑运动皮质较广泛病变可引起偏瘫,常伴皮质型感觉障碍或局限性癫痫。运动区皮质下半部为主的病损,引起对侧上肢为主的偏瘫,常伴中枢性面瘫。运动区度质上半部与旁中央小叶为主的病损。则引超以下肢为重的偏瘫,并可有括约肌功能不全。多见于脑血管疾病、脑肿瘤、脑炎、脐脓肿、脱髓鞘性疾病,变性性疾病及包括产伤在内的颅脑外伤、脑性瘫痪等。
(2)内囊病变导致对侧偏瘫伴下半面部瘫痪。急性期可呈弛张性偏瘫,但最终必出现痉挛性偏瘫,如病损累及内囊后部与视放射,则引起瘫侧偏身感觉障碍与偏盲。造成典型三偏症,此类偏瘫多见于脑血管意外,也可发生于肿瘤、炎症等。
(3)一侧脑干病损,损害同侧颅神经核及其神经纤维与未交叉的皮质脊髓束,引起病损侧颅神经瘫与对侧偏瘫,称为交叉性偏瘫。中脑腹内侧病变引起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偏瘫(包括面、舌),称Weber征;桥脑下部腹外侧病变引起同侧面神经、外展神经麻痹和对侧偏瘫(包括舌),称Millard-Gulber征,常见血管、肿瘤、炎症性疾病。
(4)颈膨大以上的高位颈髓半横断损害,引起病侧上运动神经元性偏瘫。颈膨大部位脊髓半横断损害导致病侧上肢下运动冲经元性瘫和该侧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常见于脊髓外伤、脊髓压迫症、炎症与脱髓鞘性疾病等。
3.截瘫
(1)脊髓病变
胸髓横贯性或近乎横贯性或播散性病变累及双侧皮质脊髓束时可引起痉挛性截瘫。脊髓休克期为软瘫,3~4周后出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征象,肌张力痉挛性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症阳性,常见的横贯性病损有外伤、横贯性脊髓炎、脊髓压迫症及脊髓血管性病变等,常见的播散性脊髓病变有播散性脊髓炎及包括视神经脊髓炎在内的多发性硬化等。
(2)脑部病变
矢状窦旁脑膜痛或影响皮层静脉回流的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可出现以远端为重的上运动神经元性截瘫,须注意与脊髓型截瘫鉴别。矢状窦旁脑膜瘤可能伴有皮质型而不是脊髓型感觉障碍,可有头痛、癫痫和颅压增高征,头颅CT、MRI有助于明确诊断。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时,亦可出现皮层型感觉障碍、癫痫和颅压增高等症状,头颅DSA或MRV的有助于诊断。
(3)双侧胸12、腰1—5和骶1~3节段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可引起两下肢截瘫,可见于脊髓灰质炎与马尾神经根病变、肿瘤、严重椎间盘突出等。其瘫痪程度不对称,除脊髓灰质炎外,常伴感觉障碍或括约肌功能不全。
4.四肢瘫
(1)脊髓性四肢瘫
高位颈髓病损可引起上运动神经元性四肢瘫,常见于外伤、炎症、血管性脊髓压迫症。大多伴脊髓型感觉障碍和括约肌功能不全。急性期有脊髓休克表现。
(2)脑干性四肢瘫
类同于双侧交叉性瘫痪,大都伴颅神经症状。
(3)脑性四肢瘫
广泛的脑部病损累及双侧运动区度层或皮质脊髓束时可出现脑性四肢瘫。通常是硬瘫,也可呈软瘫。脑性四肢瘫以先天性脑发育不全、脑炎更为多见。先天性脑发育不全常常产生四肢痉挛性瘫痪,也可见于累及双侧大脑半球的脑血管意外、上矢状窦血栓形成、脑胶质瘤病和脱髓鞘疾病如多发性硬化及弥漫性硬化症等。
(4)下运动神经元性四肢瘫
多发性末梢神经炎可累及四肢远端,表现为远端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伴手套型、袜子型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不全。
请问脊髓损伤后有哪些表现
人的脊髓由上到下可分为颈髓、胸髓、腰髓 和骶髓,不同节段的脊髓损伤表现为相应脊髓节段 或其以下肢体运动、感觉功能的障碍。比如,胸腰 段脊髓横断性损伤可能引起躯干与双下肢瘫痪,称为“截瘫”;而颈段脊髓损伤后出现四肢运动和感觉障碍,称为“四肢瘫痪”。此外,脊髓损伤患者通常还伴有多种多样的疼痛,也会给患者带来精神、心理、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使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
截瘫的康复治疗
1、 营养治疗:制定合理食谱,加强营养以适应脊髓损伤(截瘫)康复训练的要求。
2、 中医康复:利用传统医学,进行针灸、按摩、电针、中药离子导入等手段促进脊髓损伤(截瘫)患者康复;另外针对合并症治疗,亦可广泛使用中药内服、外用。
3、 临床康复:用护理和药物等手段,预防各种合并症的发生,亦可进行一些治疗性临床处理,减轻症状,促进脊髓损伤(截瘫)患者功能恢复。
4、 康复工程:可以定做一些必要的支具来练习站立和步行,另外也可配备一些助行器等特殊工具,靠这些工具来补偿脊髓损伤(截瘫)患者功能的不足。
5、 心理治疗:针对脊髓损伤(截瘫)患者心理不同阶段(如否认、愤怒、抑郁等各个阶段)的改变制定出心理治疗计划,可以进行个别和集体、家庭、行为等多种方法。
6、 作业治疗:主要通过训练日常生活动作(如衣、食、住、行的基本技巧)、职业性劳动动作、工艺劳动(如编织等),使脊髓损伤(截瘫)患者在出院后能适应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劳动的需要。
截瘫的医学定义是什么
截瘫,是指脊髓损伤后,受伤平面以下双侧肢体感觉、运动、反射等消失和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丧失的一种病症。分为完全性截瘫和不完全性截瘫,前者为上述功能完全丧失,后者为还有部分功能存在的。早期为她缓性瘫痪,3-4周后,逐渐转为痉挛性瘫痪。截瘫病因与脊髓外伤或本身病变有关。现代西医学除在脊髓损伤的急性期可采用手术治疗外,对本病症尚无理想的方法。本病症是重要的难治病之一。目前,一般主张针灸早期应积极配合手术和闭合复位,解决脊髓损伤后的再生与恢复的条件,即解决必要的通路。现在报道的病例,多数是综合治疗的。在针灸方法上,以刺灸法为主,配合运用芒针、电针、穴位注射等,并内服中、西药物。针灸等穴位刺激,在一定条件下,对脊髓损伤有一定促进恢复和再生作用,并可在不同程度上恢复其...
截瘫的简介
截瘫,是指胸腰段脊髓损伤后,受伤平面以下双侧肢体感觉、运动、反射等消失和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丧失的一种病症截瘫,是指胸腰段脊髓损伤后,受伤平面以下双侧肢体感觉、运动、反射等消失和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丧失的一种病症。颈椎脊髓损伤往往引起四肢瘫。其中,上述功能完全丧失者,称完全性截瘫,还有部分功能存在的,称不完全性截瘫。早期为弛缓性瘫痪,约3~4周后,逐渐转为痉挛性瘫痪。截瘫病因与脊髓外伤或本身病变有关。现代西医学除在脊髓损伤的急性期可采用手术治疗外,对本病症尚无理想的方法。本病症是重要的难治病之一。
现代应用针灸治疗截瘫的临床文章,最早发表于1954年[1]。直到60年代,报道仍很少,且多为脊髓结核所致的截瘫病例。从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在我国针灸界曾掀起过一个治疗外伤性截瘫的热潮,各地都作过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并编撰了《外伤性截瘫防治手册》一书。进入80年代,针灸治疗截瘫的工作继续开展,无论在取穴、手法及疗效评价上,都采取了更为客观和科学的态度。
目前,一般主张针灸之前先要解决脊髓损伤后的再生与恢复的条件,亦即解决必要的通路,早期应积极配合手术和闭合复位。在针灸方法上,仍以刺灸法为主,可配合运用芒针、电针、穴位注射等,并内服中、西药物。现在报道的病例,多数是综合治疗的。不少资料表明,针灸等穴位刺激,在一定条件下,对脊髓损伤有一定促进恢复和再生作用,并可在不同程度上恢复其功能障碍。故针灸对本病症的临床价值应予肯定。针灸的有效率约在80%,而基本痊愈率则在15~20%左右。
高位截瘫能活多久
照顾好的话和常人的寿命差不多,只是不大方便而已。
确切情况还的结合临床情况看,但是截瘫会导致各种疾病,这些疾病会影响寿命。高位截瘫,是指横贯性病变发生在脊髓较高水平位上。医学上一般将第二胸椎以上的脊髓横贯性病变引起的截瘫称为高位截瘫,第三胸椎以下的脊髓损伤所引起的截瘫称为下半身截瘫。高位截瘫一般都会出现四肢瘫痪,预后多不良,其它方面跟下肢截瘫相同,脊柱椎骨或附件骨折,移位的椎体或突入椎管的骨片,可能性压迫脊髓或马尾,使之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受伤脊髓横断平面以下,肢体的感觉运动、反射完全消失,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完全丧失的,称完全性截瘫。颈段脊髓损伤后,双上肢有神经功能障碍者,为四肢瘫。
高位截瘫是什么意思
高位截瘫,是指横贯性病变发生在脊髓较高水平位上。医学上一般将第二胸椎以上的脊髓横贯性病变引起的截瘫称为高位截瘫,第三胸椎以下的脊髓损伤所引起的截瘫称为下半身截瘫。高位截瘫一般都会出现四肢瘫痪,预后多不良,其它方面跟下肢截瘫相同,脊柱椎骨或附件骨折,移位的椎体或突入椎管的骨片,可能性压迫脊髓或马尾,使之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受伤脊髓横断平面以下,肢体的感觉运动、反射完全消失,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完全丧失的,称完全性截瘫。颈段脊髓损伤后,双上肢有神经功能障碍者,为四肢瘫。
临床症状:
1. 疼痛:从上腹部到脚24小时疼痛,有时如万根针扎、有时如刀搅、有时如火烧,并且整个下身象被水泥灌注了一样僵硬的疼痛;
2. 痉挛:从腰部到脚都会有痉挛,而且对声音过敏,突然的声音会加重疼痛和痉挛;
3. 从腰部到脚都不会出汗,是在做了磁共振以后不再出汗了,而且疼痛也加重了;
4. 尿闭屎闭,小便需用导尿管才能排出,大便需用“开塞露”药物帮助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