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可以拔罐吗 头痛拔罐拔哪里
头痛可以拔罐吗 头痛拔罐拔哪里
取穴:百会,印堂,太阳,风寒加外观,风热加曲池,大椎,肝阳头痛加太冲,痰浊头痛加中脘,丰隆;淤血头痛加膈俞,肾虚头痛加肾俞,太溪。
操作:均可采用单纯拔罐法,风热,肝阳,痰浊,瘀血头痛还可以用刺络拔罐法,风寒,肾虚头痛宜拔罐后加温灸,或留针拔罐。
取穴:按头痛的部位取穴,前额痛:印堂,合谷,足三里;侧头痛:太阳,胆俞;后头痛:天柱,大杼,风门。
操作:采用刺络拔罐法,或留针拔罐法。
夏季最适合拔罐
拔罐疗法有气罐和火罐两种,目前比较流行拔火罐。拔罐疗法可以分筋散寒,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因此可以起到调整身体状态、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效。夏季留罐时间最好控制在10分钟左右。
夏日里感冒促发率高,拔罐疗法能对感冒初期和风寒以及湿气引起的风湿病起到很好的疗效作用。夏天拔火罐治疗一些冬季易发的疾病效果也比较好,这就是常说的冬病夏治,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反复感冒等。
中医拔罐的经验技巧
认真检查和询问病人,以确定是否是适应证,有无禁忌证,根据病情拟定治疗方案;检查所需药品、器材、罐具是否齐全,同时进行消毒,做好施术前的一切准备;对病人讲明施术过程中注意事项,争取病人理解和配合,消除其恐惧心理,增强其治疗信心。
拔罐体位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正确的体位应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充分暴露拔罐部位。通常采用的拔罐体位有如下几种。
(1)仰卧位 适用于头面、前额、胸腹、上下肢前侧及手足部的穴位。
(2)俯卧位 适用于头颈、肩背、腰骶及上下肢后侧的穴位。
(3)侧卧位 适用于头侧、面侧、肩侧、胸侧、下肢外侧等,除与床接触的部位以外的所有其他部位的穴位。
(4)俯伏坐位 适用于头后部、颈项、肩背、腰骶等部位的穴位。
(5)仰靠坐位 适用于头前部、面颜、胸腹、腿前部等部位的穴位。
根据病人的体质、肥瘦及待拔部位的面积、所治疾病的需要,正确选择罐具和罐型。
术前消毒
确定治疗部位以后,用热毛巾擦洗待拔部位,再用消毒纱布擦干后拔罐;如果施行针刺或刺络拔罐时,则必须以酒精或碘酒消毒,待皮肤干燥后再拔罐;如果待拔部位有毛发,则必须剃光毛发,洗净擦干后再拔罐。
罐具预热
在秋冬季节或寒冷天气里拔罐,须将罐具用火烤或水烫进行预热,使罐具温度稍高于体温为宜。罐温不可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观察反应
罐具全部拔上后,要不断观察受术者的反应,询问感受,及时处理和调整不适。如吸拔力太大产生疼痛,应适当放气减小吸拔力;若吸拔力太小负压不够,可起罐后再拔一次;如病人疼痛异常,头晕、恶心、心悸,或刺络拔罐出血过多,必须立即起罐检查处理。
拔罐时间
大型号罐具吸力强大,每次可留罐5~10分钟;中型罐吸力较强,留罐10~15分钟为宜;小型罐吸力较小,留罐15~20分钟为宜。
拔罐次数
常规治疗一般每天拔罐1次或隔日拔罐1次;每10次为1疗程;2疗程间隔3~5天。
起罐方法
抽气罐打开罐顶气阀即可。其他罐具起罐时要两手协作,一手轻按 罐口附近的皮肤,一手扶持罐具,待空气缓缓进入罐内后,轻轻脱罐,切不可用力硬拔或让空气进入太快,以免损伤皮肤,产生疼痛。
头痛拔罐拔哪里 头痛可以拔罐吗
头痛可以拔罐。
拔罐有祛风散寒,清热除湿,疏通活络,活血化瘀,激发脏腑经气等作用,无论是外感头痛还是内伤头痛,都能起到止痛的效果。
中医拔罐的好处有哪些
拔罐的好处
1、拔罐减肥不反弹
拔罐减肥是通过刺激腧穴、调整经络来达到减肥的目的。拔罐减肥最大的优点就是不反弹,这也中了许多MM的下怀。除此之外,拔罐减肥还能加快新陈代谢,形成易瘦体质。但是要注意,女性在经期时不要轻易拔罐,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2、拔罐治感冒
感冒了常常会伴随着头昏、鼻塞等症状,只要在后背上拔罐10分钟,这些症状就会立即缓解,还会感觉到轻松、畅快。
3、拔罐解压效果好
拔罐有一个较明显的功效就是能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工作较紧张的人群可以通过拔罐来缓解身心、减轻压力。
4、拔罐治痛经
痛经是许多女性朋友多会遇见的事情,拔罐可以有效缓解痛经。在腹部的中极、天枢穴或在背部的肾俞穴上拔罐都可有效缓解痛经。
拔罐不当会有哪些危害
1、分清体质。按体质拔罐进行补泻,否则会适得其反。
2、有些部位不宜拔。肚脐、心前区,皮肤细嫩处、破损处、静脉曲张部位、瘢痕处,乳头、骨头突出处均不宜拔。拔罐旧痕未消退前,最好也别拔。
3、注意身体状况。有心脏病,严重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血液性疾病,皮肤过敏,浮肿,水肿,血压过高,有血液疾患及有出血倾向者,患皮肤病以及孕妇、经期,还有过饱、过渴、过饥、醉酒时都不适宜拔罐。
4、拔罐后不可立即洗澡。拔罐后,皮肤处于一种被“伤害”的状态,敏感脆弱,此时洗澡非常容易导致皮肤破损、发炎等,建议等上两三个小时。
5、根据病情拔罐,一般为轮流取穴,一次不宜过多。局部瘀血尚未消退时,不应再于原部位重复拔罐。
6、拔罐时应注意保暖,避免有风直吹,防止受凉。
头痛的拔罐疗法
拔罐是治疗女性经期偏头痛的很好的方法的,在中医的古典书籍中有着相当的详尽的记载的,并且使用率是相当的广泛的,效果极好的,在多年的发展中,无论在技术还是在操作手段上都是有着极大的提升的,备受人们信赖。
偏头痛是最常见的反复发作的一种头痛病。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颅脑血管舒缩功能失调有关,常因体内的一些生化因素和激素变化而引起发作。本病多有家族史,多见于女性,往往在青春期发病,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频度因人而异。
本病归属于中医的“头痛”范畴,主要是在感受风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忧思劳累、久病致瘀的基础上造成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风袭脑络、风阻内动、痰浊阻滞、瘀血阻络所致。
中医的许多特色疗法对于缓解偏头痛都具有良好的疗效,拔罐便是其中之一。有关偏头痛的拔罐疗法,古方中医具体介绍如下:取穴:大椎、风门、肝俞、神道、肺俞穴。
操作:患者取俯伏位,常规消毒穴位皮肤后,用毫针行针刺各穴,得气后留针15分钟,起针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隔日1次;若头痛顽固者,宜采用挑针罐法吸拔穴位,留罐10~15分钟,每次取2~3穴。
拔罐治偏头痛要注意在治疗操作上的严谨性,要注意穴位的准确性,这样才能保证拔罐的效果所在的,拔罐不但可以治疗女性偏头痛,同时还可以实现对身体的血脉循环的极好的保养的,对养生有着极大的好处的,备受人们信赖的。
在家拔火罐的操作要点
“拔火罐”是中国民间对火罐疗法的俗称,亦称为“拔管子”或“吸筒”。它是借助热力排除火罐中的空气,利用负压使其吸于皮肤,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治病方法。由于其操作简单,很多患者喜欢在家自行治疗,那么小编就跟大家说说在家拔火罐的操作要点。
由于拔火罐能行气活血、祛风散寒、消肿止痛,所以对腰背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刁老师还介绍,火罐还可以用在人体穴位上,治疗头痛、眩晕、眼肿、咳嗽、气喘、腹痛等毛病,可以多只火罐同时施行。
在家操作要讲方法
专家提醒:既然是一种专业的治疗手段,拔火罐当然并不简单,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自行在家拔火罐,容易造成危险,生活中并不乏拔火罐时出现意外的事件。如果乱施穴道,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首先要注意选材,中医多用竹筒,如找不到,玻璃瓶、陶瓷杯都可以,只是口一定要厚而光滑,以免火罐口太薄伤及皮肉,底部最好宽大呈半圆形。
在拔火罐前,应该先将罐洗净擦干,再让病人舒适地躺好或坐好,露出要拔罐的部位,然后点火入罐。点火时一般用一只手持罐,另一只手拿已点着火的探子,操作要迅速,将着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几晃后撤出,将罐迅速放在要治疗的部位;火还在燃烧时就要将罐口捂紧在患处,不能等火熄,否则太松,不利于吸出湿气,要有罐口紧紧吸在身上的感觉才好。注意不要把罐口边缘烧热以防烫伤。
一般拔15—20分钟就可将罐取下,取时不要强行扯罐,不要硬拉和转动,动作要领是一手将罐向一面倾斜,另一手按压皮肤,使空气经缝隙进入罐内,罐子自然就会与皮肤脱开。
还可以采用走罐法。走罐是指在罐子捂上以后,用一只手或两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体在患者的皮肤上移动。可以向一个方向移动,也可以来回移动。这样就治疗了数个部位。走罐时应注意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涂抹一些润滑剂,如甘油、石蜡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时拉伤皮肤。
拔火罐也讲辩证
专家特别谈到了拔火罐的一些禁忌,如饱腹、空腹都不宜操作;早起要先排便;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在拔罐的斑痕未消退前,不可再拔罐等。而对于某些人群,则属于拔火罐的禁忌人群,有心脏病、血液病、皮肤病、皮肤损伤、精神病或神经质的人,肺结核及各种传染病、各种骨折、极度衰弱、孕妇、妇女月经期、过饱、过饥、过渴、醉酒等,均应禁用或慎用拔罐疗法。过于瘦弱的人也不宜用火罐。头部、心脏处要慎用,不能什么伤痛都用火罐,外伤、内部肌肉撕裂等都不可用火罐,否则将适得其反。
作为传统的中医外治法,拔火罐同样要讲辩证。比如治疗头痛,一般都配合取穴治疗,这时就要分清症候,在前额及太阳穴拔火罐,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头痛;头痛较剧者,可选太阳、阳白、中冲等穴;高血压性头痛可选双太阳、印堂;如果胀痛以前额为剧者加双攒竹;疼痛以头顶为甚者加百会;颈项活动不便者加双风池;眩晕、眼花、耳鸣等症状突出者加双头维穴。这时就不是一般人可以操作的了,需要医生指导下,按照中医经络学说来操作。
拔罐具体如何操作
拔罐的临床应用
用拔罐的方法可以治疗很多种疾病,现简要介绍以下几种:
1.用拔罐法治疗感冒
症状:鼻塞流涕、打喷嚏、咽痛咳嗽、头痛,全身酸痛、怕冷等。
取穴:大椎1、风门2、肺俞3、曲池4、合谷5、外关6、太阳穴7。对于发烧者可以取大椎穴用刺络拔罐法。
2.用拔罐法治疗头痛
症状:头部胀痛。
取穴:合谷、大椎、太阳穴。
3.用拔罐法治疗支气管炎
症状:咳嗽痰多,伴胸骨后疼痛,气急,胸闷等。
取穴:天突8、大椎、中府9、肺俞、丰隆10、尺泽11。
4.用拔罐法治疗胃痉挛
症状:突发性剧烈上腹痛,有时伴有恶心呕吐等。胃痉挛常见于有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有胃神经官能症病史者。
取穴:中脘12、足三里13、天枢14、内关15。
5.用拔罐法治疗失眠
症状:入睡困难,多梦,头晕、健忘、疲倦无力等。
取穴:心俞16、肾俞17、脾俞18、内关、三阴交19、安眠20。
6.用拔罐法治疗高血压
症状:头痛、头晕、头胀、耳鸣、失眠,心烦易怒,口苦咽干等。
取穴:大椎、肝俞21、心俞、肾俞、曲池、足三里、三阴交。
偏头痛拔罐拔哪里
1.位置:
太阳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2.取穴方法:
正坐或侧伏位,丝竹空与瞳子髂连线中点向外约1横指处取穴。
3.功效:
清肝明目,通络止痛。太阳穴是经外奇穴,按摩此穴位可以清肝明目,通络止痛。
位置:
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耳下大约一横指处,咀嚼时肌肉隆起时出现的凹陷处。
取穴方法:
上下牙关咬紧时,隆起的咬肌高点处,按之凹陷处即是。
功效:
颊车穴有疏风通络、利节消肿、祛风清热、开关通络等作用。
位置:
风池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俞穴之一。
取穴方法:
正坐或俯伏,在项后,与风府穴(督脉)相平,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取穴。
功效:
壮阳益气,风池穴有醒脑开窍、疏风清热、明目益聪、平肝熄风、祛风解毒、通利官窍的作用。
1.位置:
风门穴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取穴方法:
患者通常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风门穴位于背部,从朝向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第2胸椎与第3胸椎间)的中心,以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或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处)。
3.功效:
运化膀胱经气血上达头部。风门穴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宣肺解表,益气固表的作用。
1.位置:
肝俞穴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缩(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功效:
散发肝脏之热。肝俞穴有清利肝胆、宁神明目、补血消瘀、疏肝利胆、理气明目的作用。
1.位置:
胆俞穴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十胸椎棘突下,中枢(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功效:
外散胆腑之热。胆俞穴有清胆火,利湿热,疏肝利胆,清热化湿的作用。
1.位置:
肾俞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功效:
外散肾脏之热。肾俞穴有益肾助阳,强腰利水,调肾气、强腰脊、聪耳目的作用。
1.位置:
阴陵泉穴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2.取穴方法: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约胫骨粗隆下缘平齐处取穴。
3.功效:
脾土微粒沉积穴周,经水由本穴渗入地之地部,气态物则循脾经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