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宝宝发烧需谨记4大误区
护理宝宝发烧需谨记4大误区
宝宝发烧误误区1:烧退病愈
涛涛因高烧、咳嗽而被医生诊断为支气管肺炎收住入院。打了3天点滴,涛涛没有再发烧,咳嗽明显减轻,涛涛妈认为孩子已不发烧了,疾病应该基本痊愈,嚷着要出院。尽管医生一再解释孩子的病并没有好,但她仍然带着涛涛出院了。没想到出院后第二天,涛涛就再次发烧,咳嗽更加重了。
医生的话:在生活中误以为烧退了病就好了的家长大有人在,往往导致孩子再次发烧或原有疾病加重而延误治疗。发烧只是某种疾病表现出来的一个单一症状,烧退只表明机体产热与散热的调节机制恢复正常,并不等于疾病痊愈。只有祛除病因,从根本上纠正疾病的发病基础,才意味着疾病治愈。
宝宝发烧误区之发烧是病
宝宝发烧误误区2:发烧就是病
乐乐妈给乐乐喂完奶,发现乐乐面色红润,一摸脑门似乎发烫了,赶紧拿来体温表一量――37.5℃!连忙翻出家中的小儿感冒冲剂,准备冲给乐乐喝。恰好这时,乐乐当护士的小姨过来探望,及时阻止了她。小姨说乐乐发烧只是暂时的,是由于穿得过多,加上吃奶用力导致的。经过松解衣被、温水擦脸,乐乐的体温很快恢复了正常。
医生的话:孩子患病容易发烧,但发烧未必就是有病,因为孩子体温的高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吃奶、运动、哭闹、穿得过多等原因均可使小儿体温暂时升高达37.5℃,偶而达38℃,尤其是新生儿或婴儿更容易受以上条件影响。另外,测体温的方法和时间也影响所测体温的真实数值,如腋表、口表、肛表所测数值依次相差约0.5℃,即腋表最低、肛表最高。测腋温的时间应以10分钟为佳。因此,孩子体温暂时升高,只要全身情况良好,又无自觉症状,可认为正常。但当孩子体温高于38.5℃时,则应引起重视。
小编点评:发烧不是病,宝宝的体温比平时略高一点妈妈也不必过度担心。宝宝由于吸奶或者运动后,体温升高是正常的。但是,当宝宝真的发烧时,妈妈也需要谨记,并不烧退了就万事大吉了。宝宝发烧之后可能还要一些后遗症,比如宝宝咳嗽等,因此,妈妈们要小心护理发烧宝宝。但有一点一定错不了,那就是随时让宝宝喝水。
宝宝发烧误误区3:用肉汤补充营养
豆豆感冒、发烧好几天了,一直在打点滴。豆豆妈看着豆豆日渐消瘦的面庞,心疼极了,特地去菜场买了些新鲜的猪肉回来煲了汤。豆豆尽管不愿吃,但还是在妈妈的软硬兼施下喝了一大碗。夜里,豆豆又发起了高烧,上呕下泻,哭闹不安。
医生的话:高烧也可以使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加,氧消耗量增加,因此注意给孩子补充营养是对的。但是通过给孩子喝肉汤的方法补充营养的做法却是错误的。因为高烧使消化酶的活性降低,影响孩子的消化功能,此时吃油腻的食物,不仅不能吸收,反而会引起呕吐或腹泻,加重身体的缺水。这时应给孩子以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稀粥、菜汤、果汁、鸡蛋羹等。另外,还要给孩子充足的水喝,最好是盐水。这样做一方面可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另一方面可达到降温的目的。
宝宝发烧误区 发烧不能洗澡
宝宝发烧误区4:洗澡会让孩子着凉
男孩冬冬白天有点发烧,医生说是感冒,开了一些药。服药后冬冬的烧基本退了。可是到了晚上,冬冬又发烧了,38.5℃,服药又不见效。冬冬妈赶紧给医生打电话。医生详细询问了冬冬的情况,基本确定没有其他疾病,建议冬冬妈给孩子用温水洗一次澡。可冬冬妈死活不干,说那样会让孩子着凉,病上加病。
医生的话:给孩子用温水洗澡,实际上也是一种降温措施,医学上称为物理降温。类似的做法还有用湿毛巾敷头、枕冰袋、用酒精擦身等,目的是利用水的导热作用,或冰溶化及酒精蒸发时的吸热作用来降低体温。此外,洗澡还可以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汗腺阻塞。具体做法是,用低于体温2℃的温水浸泡20分钟,每天2~3次。只要不是在室温很低的房间内,洗澡后及时擦干,避免风吹,是不会着凉的。
宝宝发烧护理误区
倒忙一:过分关注温度
孩子发烧了,体温处在一个较高的温度,很多家长希望孩子的体温马上降下来。其实,打个比方,发烧就好比孩子在山坡顶上一样,让体温快速下降,就好比把孩子从山坡顶上推下来一样,孩子能不受伤吗?
正确方法:
宝妈们不要过分关注温度,应该关注的是,孩子是什么病引起的发烧?孩子的精神状态如何?只要孩子精神好、呼吸正常,没有什么异常情况,宝妈们就无需过多担心。
倒忙二:发烧后不敢洗澡
孩子发烧了,家长们特别害怕孩子着凉,不敢给孩子洗澡。其实,孩子发烧后出汗较多,首先要给其喝添加橘子汁的白开水;其次就要用温水洗澡。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发烧后洗澡会使其再次着凉发烧,其实这是一种误区。用温水洗澡可以通过水分挥发的过程,降低孩子体表温度,并增加其全身舒适感,不但不会再次发烧反而对减退高烧有利。
正确方法:
让因发烧孩子洗个温水澡降温,水温一般要比体表温度低一点,冲2-3分钟就可以了;对于婴幼儿,家长最好让其坐在温水澡盆中洗。另外由于秋冬季节气温较低,给孩子洗澡时要注意关好门窗,并随时添加热水保证水温适中。
你对宝宝发烧有哪些错误认识
误区1:宝宝体温很高并非发烧
有时候宝宝觉得很热,妈妈用手试过孩子的体表的温度。就以为孩子发烧了。实际上造成孩子体温上升后很多原因,比如宝宝刚刚运动完,或是刚从温暖的室内从出来,也可能是哭闹时间过久造成的。这些情况发生后,宝宝的体温一般都会在半小时内回到正常范围中。
误区2:发烧(37.8—40℃)损害身体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发烧必须立刻接受治疗,否则会延误病情,损害身体的健康。其实发烧是身体为了防止病毒入侵体内,迅速采取应急措施而开启的的一项保护机制。虽然宝宝发烧并不全是坏处,但妈妈也要注意悉心照顾好生病的宝宝。
误区3:高烧(超过40℃)会把大脑烧坏
这种说法很普遍,所以当宝宝发高烧时,父母会想方设法尽快让宝宝体温降下来。其实这只是一种以讹传讹的传言,至今并没有任何科学实验可以证明发高烧会对大脑的发育不利。
误区4:应对发烧的最佳办法是吃退烧药
事实上,如果宝宝体温不超过38℃,且精力仍然充沛,妈妈无需给宝宝服用退烧药。这时宝宝只需多喝温水,补充一些富含VC的水果,再配合温水擦拭身体等物理降温法就可以顺利退烧了。
宝宝发烧出疹子怎么办
如果,宝宝发烧的同时出疹子,尤其是高热的时候出疹子,一般都是急性的,感染性疾病,比如麻疹,猩红热,风疹,甚至是水痘等。
而如果宝宝是发烧之后出的疹子,那么往往是病毒感染后的疹子,最通常的就是幼儿急诊,当然除此之外,也有其他的。
又或者是,跟发烧没有任何关系,也就是宝宝发烧时有出疹子,发烧之后还有,那么这种情况就可能是药疹(药物引起的后续药疹),特别是一些退烧药,也是可能会引起疹子的。
所以,在应对宝宝发烧出疹子这件事情上面,家长们一定要寻找疹子和发烧的关系,这样的话,才能更好的确定治疗的方法。
那么,什么的情况家长应该要担心呢?
如果宝宝是发烧后出的疹子,但是宝宝体温恢复正常了,那么这个时候家长是没有必要太过的担心的。
唯独要担心的是,宝宝发烧时出疹子,一定要带孩子到医院就诊,这是需要家长们要非常注意的。
宝宝发烧后出疹子怎么办
首先,要让宝宝休息,给宝宝多喝开水或着是果汁,这样可以有利于毒物的排出。其次,要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要经常给宝宝擦去身上的汗液,以免宝宝着凉。
最后,宝宝发烧出疹子最常见的就是幼儿急诊,而幼儿急诊在发病的初期最常见的就是高热,所以在护理宝宝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帮助宝宝退热, 其中物理退烧方法是最安全的。
宝宝发烧五大降温误区要避免
误区1:发热不能受寒
有些爸爸妈妈也像孩子的奶奶一样,认为宝宝发烧不能受寒,否则会再次着凉高烧不退。于是,宝宝发烧了,就算再热的天气也不能洗澡、不能吹空调、不能扇风扇。但是孩子觉得,发烧的时候全身都热烘烘的,还不能吹空调凉风扇,感觉真的好难受。
真相:医生叔叔说,宝宝发烧时,不必过于担心宝宝着凉,而更应该适当的对宝宝采取一些降温的措施。例如泡温水澡,就是最简单有效的物理降温方法。如果洗澡不方便的话,爸爸妈妈也可以用温水给宝宝擦擦身,重点擦头部、脖子、腋窝、大腿根部等体温高的地方,这样,水分蒸发的时候可以带走宝宝的一些热量,体温自然就容易下降了。
误区2:发热捂汗退烧快
孩子在医院的时候,看到很多发烧的小伙伴也跟孩子一样,被裹得严严实实的,甚至盖上大棉被。很多爸爸妈妈认为,给宝宝穿厚点、盖厚点可以捂汗,一出汗就退烧了。可是,孩子发烧的时候,全身像是着火一样,热气腾腾的,再穿上棉衣、盖上棉被,整个人都不好了,差点喘不过气来。
真相:宝宝发烧吃退烧药后容易出汗,一出汗烧就退了。于是,很多粑粑麻麻误以为,只要让宝宝穿厚点,捂出汗,就可以退烧。其实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宝宝发烧时穿厚衣服捂汗,只会越捂越热,不仅退烧难,还可能导致高热惊厥。正确的做法是让宝宝适当穿少一点,衣服略微解开,利于散热。如果宝宝手脚冰凉,这是由于宝宝发烧时末梢循环变差,麻麻可以用温热水敷一敷宝宝的手脚,让肢端循环改善,手脚变暖,这样更容易散热退烧。
误区3:一发烧就吃退烧药
孩子第一次发烧的时候,爸爸妈妈都很紧张,担心发烧会“烧坏脑子”,连体温都没有量,就马上给孩子吃了退烧药。其实当时孩子只是轻微发烧,远远还没达到服用退烧药的界限。药吃下去了,烧是退了,但是孩子觉得整个人都无精打采,像虚脱一样。
真相:医生叔叔告诉孩子的爸爸妈妈,一般38.5 以下的发热不需要吃退烧药,尤其是对3个月以内的小宝宝更应该谨慎,采用泡澡、擦身、贴退热贴等物理降温方法更安全也更有效。这是因为宝宝体重轻,体表面积大,吃退烧药的剂量不容易掌握,还容易造成虚脱和胃肠道的损伤。
误区4:吃药影响医生诊断
和孩子的爸爸妈妈的过于紧张不同,有些家长处理宝宝发烧的问题时显得过于“淡定”。宝宝发烧超过38.5 ,但是有些妈妈因为担心吃了退烧药会影响医生正确诊断病情,坚持不给宝宝吃药,即使排队候诊几个小时,也始终要让宝宝“挺着”。
真相:宝宝吃退烧药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医生的诊断造成影响,这其实是没错的。但是宝宝持续高热,容易让宝宝产生强烈的不适,有害无益。所以该吃药时吃药,家长不要有过多顾虑。尤其是曾经有热性惊厥史的宝宝,更应该积极退烧,在体温超过38 时就应该服用退烧药了。
误区5:打退烧针退烧快
孩子第一次去医院看病,医生叔叔开了药,可当天晚上,孩子的烧还是没退,爸爸就急了,又带孩子去医院,要求医生给孩子打退烧针,好尽快退烧。可医生叔叔见孩子体温还不算高,精神状态比较好,抽血检查白细胞也不高,就拒绝了西瓜粑粑的请求。
真相:医生叔叔说,宝宝感冒发烧大部分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而病毒性的感冒本身有“自限性”,不打针不输液也会慢慢好起来,而打针输液也不见得会好得快一点。所以一般宝宝感冒发烧是不需要输液的。只有当宝宝长时间高烧不退、精神状态差、进食困难、喂药困难时,才需要考虑输液。
宝宝发烧护理的4大误区
入冬以来,不少孩子感冒发烧,在流感高发期,儿科门诊到处都可见到头上贴着退热贴的小孩。孩子一发烧,很多家长就显得非常紧张、焦虑、不知所措了,他们老担心发烧会烧坏小宝宝的脑子,于是,想法设法恨不得马上就将孩子的体温给降下来,甚至在体温还不算太高的情况,都急着喂退烧药、打针退烧等,最好是能达到立竿见影的退烧效果,其实,这些都是护理上的误区,并不科学。发烧是身体在调动自身的免疫系统,让它更好地工作,以防止感染,这是孩子利用自身免疫力对抗病毒的一个表现,在对抗发烧的过程中,孩子的免疫力也得到不断地提高。而且普通的发烧通常是不会损伤孩子大脑的,相反,如果采用过激的方式来退烧,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总的来说,孩子发烧时,家长最容易出现以下四个护理误区。
误区一、通过“捂热”出汗退热
常听一些家长说:“吃点药,捂一会,等汗出来就不烧了”,也还有一些家长觉得孩子发烧怕冷,因此要穿多点、盖多点,于是里三层、外三层地把孩子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只露出一个憋得红彤彤的小脸蛋,通过捂热出汗来退热的家长也不少,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孩子在发烧的时候,末梢循环变得较差,手脚摸起来可能会有些凉凉的,但这并不是因为孩子穿得不够多。而且孩子在发烧的时候,包得严严实实反而会影响到机体的散热,使体温上升,甚至处于高热状态,在高热时末梢血管可代偿性扩张,使出汗增多,同时机体代谢亢进,耗氧量增加,加之宝宝长期在这种闷热的高热环境中,处于缺氧状态,长时间下来,极有可能会导致机体多器官、多系统受累。
正确做法:当孩子发烧时,把孩子的衣服略微解开,使其充分散热,并注意室内空气保持流动,但要注意宝宝手脚的保暖。
误区二、发烧不能洗澡或发烧用冷水擦浴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发烧了,不能洗澡,洗澡的话很容易着凉,还有一些家长则认为,孩子发烧的话,帮他用冷水擦浴一下,就可以帮助他降温了,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正确做法:发烧的孩子洗温水澡更有利于散热,如果洗澡不便的话,用温水擦浴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降温方法。用温水洗浴或擦浴后要迅速擦干全身,并换上干爽的衣服,以免着凉。
误区三、一发烧马上用退烧药
有些家长一见到孩子发烧,就马上给孩子服用各种退烧药,吃药后没有马上见效时,又立即换另一种退烧药。其实这也是不正确的。
正确做法:一般来说,孩子的体温在38.5℃以下,我们都是建议物理降温为主,超过38.5℃了才在物理降温的同时给予退烧药。目前市面上的退烧药品种繁多,家长在选用时,最好选用儿童剂型的退烧药,尤其是小婴儿,可以选用一些滴剂类的退烧药。在使用退烧药的过程中,家长也要需要注意了,如果服用了退烧药后孩子体温还是没有降下来,也不能马上再用一次退烧药或者更换其他退烧药,要间隔4-6个小时之后才能再服用退烧药,同时,也要注意多喝水,以利于降温。
误区四、孩子发高烧了也要等医生看了再处理
有些家长担心给孩子吃了退烧药后会影响医生对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或者不知道该给孩子用什么药,于是,孩子都已经烧得小脸蛋通红了也还是不给孩子积极降温,非要等到见了医生不可,或者是孩子都已经发高烧了,在家不处理就直接抱过来医院,在诊室外焦急地等候。
正确做法:如果孩子已经发烧到38.5℃以上了,就应该积极先给孩子降温,尤其是已经高烧的宝宝,如果长时间高烧不处理的话,容易造成孩子高热惊厥、晕厥等的发生。
总之,孩子在发烧时,家长应该多点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而不是只盯着体温数字,如果孩子的精神状态还好,就不必太过于担心,但需要提醒的是,3个月以内的小宝宝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不能自行抵御感染,一旦有发烧时,还是建议带去医院给医生看看,最好不要自己自行给孩子用药。
宝宝发烧的几大误区
误区一:宝宝身体热就是发烧了
很多家长摸宝宝的身体感觉到热,就以为宝宝是发烧了,实际上,宝宝身体发热的原因有很多,用力地玩耍、哭闹,或者是刚从被窝里出来,这些都会导致宝宝身体发热。如果宝宝身体发热,在二十分钟之内能恢复正常的,就不是发烧。但如果发热的时间持续过久,就有可能是真的发烧了,家长们可以从宝宝的腋窝、口腔处测量温度来判断。
误区二:宝宝发烧危害身体健康
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发烧一定会危害身体健康,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宝宝发烧会启动身体的免疫系统,是身体的保护机制的一种。普通的发烧,如果不是高烧,可以帮助生病的宝宝抵抗体内的感染,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处理宝宝发烧的五大误区
误区一:
发热捂汗 可以帮助退烧
宝宝一发烧,家长就给宝宝穿得里三层外三层,或是干脆喝碗姜汤盖上大棉被。有的老人说,孩子发烧了很怕冷,千万别再受寒;有的家长则表示,穿得厚点是为了捂汗,孩子一出汗就退烧了。
“发烧捂汗往往越捂越热,容易造成捂热综合征,还容易诱发高热惊厥。”李栋方介绍,孩子发高热往往肢体循环会变差,确实可能出现头部滚烫、手脚冰凉情况,但不能一味盖被子或加衣服,正确做法应该是把孩子的衣服略微解开,让其充分散热,而手脚部位则要适当保暖。
“很多老人认为宝宝发烧了就不能洗澡,洗澡容易着凉。其实孩子发烧了洗热水澡更有利于散热。如果洗澡不便的话,用温水擦洗身体也是非常有效的物理降温方法。”李栋方表示。
误区二:
一发烧就应 立即吃退烧药
一对年轻父母抱着刚出生十几天的新生儿冲到儿科,焦急地告诉医生孩子发烧了,必须马上吃退烧药!“听说如果不吃退烧药,孩子持续发烧可能会烧坏大脑!”这对父母表示。
“其实这样做大错特错,新生儿不能使用退烧药。”李栋方介绍,事实上,2个月以上的婴儿才能“考虑”用退烧药,6个月以上才“可以”用退烧药。 “因为新生儿体质弱,体表面积大,服用退热药剂量难以掌握,容易出现虚脱或者胃肠道的损伤。一般情况下,退烧药也是要体温到38.5℃以上才用,低烧不用使用。”
他表示,对于6个月以下的宝宝,通常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例如贴退热贴、洗热水澡等。“值得提醒的是,如果以前出现过高热惊厥,此次再次发烧,则来势比其他孩子更为凶险,对这类孩子应该积极退热,可以在体温38℃或之前就服用退热药,以求尽快降温。”
误区三:
高烧也不吃退烧药 怕影响医生诊断
孩子都已经烧得满脸通红了,家长见到医生还说没有给吃退烧药,说怕吃了退烧药,影响医生判断病情。
李栋方表示,最好随时配备体温计给孩子测体温,一旦高烧超过38.5℃以上,就应该及时吃退烧药。“吃退烧药一般不影响医生诊治患儿。现在门诊病人多,轮候时间长,孩子都已经高烧才抱来医院,一等还得三四个小时才能看病、治疗,然后缓解。长时间高热不处理容易造成孩子高热惊厥、晕厥等情况。”
误区四:
输液一定 会退烧快一些
据儿科医生反映,常有家长主动要求给孩子输液,认为输液孩子可以快点退烧,快点回学校上课。
“其实小儿发热治疗,原则上是不用给予输液的,因为绝大部分孩子的发热感冒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李栋方介绍,这些感冒都有“自限性”,其发生、发展、消退都有一个过程,输液并不见得使其病程缩短。
“扎针补液对很多孩子来说也是一个痛苦的经历,存在过敏风险,而且治疗时间长,会耽误父母正常工作时间。总之,它不是医生治疗孩子发烧的首选办法,但很多家长热衷当‘内行’,坚持要输液治疗。”李栋方表示,当长时间高热不退、患儿精神不佳、进食差,或者不愿选择口服药物时,除了常规的退热手段外,一般才考虑输液。
“其实补液不是可以帮助退热,而是为了静脉给药,补充水分,预防脱水,改善电解质平衡。补了足够的液体、糖和电解质后,患儿会感觉舒服一些。”李栋方解释。
误区五:
中药敷脚底退热 没毒副作用
记者了解得知,还有不少笃信中医的父母或长辈,会自选中药给孩子敷脚底,希望性凉的清热退烧药材能够帮助其快速降温,而中药温和,不会伤及孩子身体。
对此,李栋方表示,是药三分毒,中药与西药一样,如果有疗效,则势必也有毒副作用存在。“之所以很多市民笼统地认为中药安全、没毒副作用,是因为没有人去详细研究、标明每味中药的毒副作用,而西药的说明书往往描述有各种各样的副作用,虽然看似吓人,却是说明该药得到充分的临床试验和疗效验证。” 李栋方介绍,在选药方面,年龄越小的孩子越要要求使用安全性高、经过循证医学检验过的药,这是儿科用药的原则。“中药在很多慢性疾病、感冒发烧、骨伤等疾病的效果是非常好的,目前西药房里也有很多中成药。但是对于婴幼儿而言,中药口感不佳,而且分量很难把握,需要按照医嘱来使用。至于敷脚底退热,或为物理降温途径之一,但效果因人而异,不一定人人奏效。”李栋方表示。
宝宝发烧的护理误区
误区一
发烧都是坏事实际上,发烧对孩子也是“有功”的。发烧表明机体的免疫机制好,是人体的重要自我保护手段之一。多数发烧是感染性疾病引起的,体温较高时,病原微生物容易死亡;发热时体内代谢加速,血液循环加快,有利于病原毒素排出;发烧还可以刺激免疫系统,有助于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清除作用。适当的发烧有利于增强宝宝的抗病能力。
误区二
发烧越高病情越重发烧的高低与病情的轻重有一定的关系,但也不尽然。一个体温只有38.5℃的孩子无精打采,可能比体温高达40℃还在活蹦乱跳的孩子病得更厉害。病情的轻重,主要应看孩子的精神状态,而不能仅仅看体温的高低。婴儿因为免疫系统不健全,不能充分发挥功能,往往在病得很重时不发烧。
误区三
发烧会烧坏脑子这是一种误解。人体大脑细胞的主要成份是蛋白质,通常要在42℃以上才会逐渐被破坏,而一般疾病引起的发烧很少会超过此温度,所以40℃以下的发烧,并不会对脑神经组织造成直接伤害,因此不用担心发烧使“脑筋变坏,智力变差”。只有小儿患了脑炎、脑膜炎等疾病伴有发热时,脑质本身受到病毒或毒素破坏,才会损伤到脑细胞。
宝宝发烧护理的误区
错误一 没把握测体温时间
孩子的平均正常体温是37 ,但一天中会有上下变化。有的宝宝在短短的数小时内体温会上下相差近2摄氏度。通常清晨体温最低,下午或傍晚达到最高。有时体育锻炼、情绪兴奋激动、进食和周围环境等因素也会导致体温升高。有些父母就会选择在这种“高温”时刻,给宝宝测体温,结果当然偏差很大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父母在宝宝完全平静下来,或是在吃完一顿热菜热饭30分钟之后,才测量体温。另外,向医生叙述孩子病情时,应告诉医生你是在一天中的哪段时间给孩子量体温。
错误二 用耳朵测温法
有些父母为了图方便,或者是不了解,就用耳朵温度计给宝宝测量温度。说句实在话,耳朵温度计对3岁以下的幼童不太适合。
为不满5岁的宝宝测量体温的最精确的方法是采用直肠测量法。爸爸妈妈可以在带孩子上医院看病时,请医生为你作示范操作。在孩子大约5岁左右时,基本上可以用口腔温度计为他量体温。当孩子腹泻、恶心、呕吐或熟睡时,也可以采用腋下体温测量法。就医时应该告诉医生你是用什么方法为孩子量体温的。
宝宝发烧能洗澡吗
母们最担心的就是宝宝发烧的问题,因为要知道如果发烧比较严重的话是容易烧坏脑子的,所以说,及时的降温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在生活当中家长们会及时的,在宝宝上医院接受治疗,但除了治疗之外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护理问题也需要重视,现在去看一下宝宝,如果发烧的话是否还可以洗澡呢?
实际上宝宝发烧的话是可以用热水给他们擦洗身体的,但是需要注意绝对不能够让宝宝着凉,因为那样容易加重病情,对于他们的身体健康会带来更加不利的伤害,希望家长们都能够重视这些问题。
可以用热一点的水给宝宝擦身,洗澡的话洗好了大面积的身体是湿的,这时空气的流动会带走大量的热度,身体感觉会比较凉,不利于发烧的恢复,也损伤体力,让宝宝更累,额头上时时刻刻要用冷毛巾浮着,
最好是冰宝贴,方便有效!发烧时要给宝宝穿上袜子,避免在身体虚弱的时候寒凉乘虚而入,肚脐眼也要保护好,关节也要注意不要吹空调,要不然以后容易关节痛!
以上就是关于宝宝发烧需要注意的问题介绍,相信家长们都不愿意看到孩子出现生病的现象所以说家长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应该更加注重,宝宝的身体保健,只有家长关注这些问题才可以有效的帮助,宝宝预防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