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哪个部位最祛湿 晚上几点后不能艾灸
艾灸哪个部位最祛湿 晚上几点后不能艾灸
最好不要超过11点。
艾灸是中医疗法,在我们传统观念中,子时,也就是晚上11-1点左右的时间,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间,而艾灸是温补阳气的疗法,与之相冲突,而且晚上11点艾灸,之后洗漱一番也比较晚了,身体得不到很好的休养,不符合中医养生理念,因此,去做艾灸最好是选择在阳气最盛的白天进行。
湿热体质可以艾灸吗
湿热体质可以艾灸吗湿热体质是可以艾灸的。
湿热体质是指湿热内蕴,表现为面垢油光、脸上多痘、身重困倦等,艾灸通过肺俞穴、足三里等穴位调理湿热在人体中的运转,达到对湿热的治疗效果。
湿热体质艾灸的好处促进脾胃化湿
脾胃功能受困,水湿得不到运化,只能积聚在体内各个组织器官中,艾灸相关穴位比如阴陵穴等,就可以达到健脾除湿的目的。
去肺脏湿热
湿热藏于肺脏,则表现为口臭、痤疮,这一类可以艾灸相关穴位如肺俞穴,来清除经过肺脏的湿热。
湿热体质艾灸哪里八髎穴
取穴方法:位于骶椎之上,分上次中下,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称“八穴”。
做法:可每天艾灸1次,每次20分钟
功效:八髎穴有清热利湿的作用,适用于湿热体质偏于湿热下注的人。
曲泉穴
取穴方法:屈膝时,膝内侧横纹端上方凹陷中。
做法:以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20分钟为宜。
功效:该穴可清利湿热,重在通调下焦,另外还可调经止带,适用于湿热体质人艾灸。
湿热体质的调理小妙招按摩肺俞穴
取穴方法:取正坐或俯卧姿势,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做法:用食、中二指端按揉肺俞穴,约揉15-30次,艾灸20分钟左右,当皮肤潮红时即可。
功效:肺脏的湿热水汽由此外输膀胱经,按摩该处意在去肺脏湿热。
薏米红豆粥
材料:薏米100克、红豆50克、冰糖适量。
做法:薏米和红豆洗净后先,用清水浸泡一晚上,第二天早上即可放入锅中,大火煮开,转用小火煲到薏米烂熟,加冰糖即可。
功效:薏米和红豆皆有祛湿健脾的功效,是祛湿热的好食疗方。
提示:该粥不加大米,以免影响该粥的祛湿热功效。
艾灸哪个部位最祛湿
艾灸是讲究一定的手法和部位的,需要共同协作艾灸才能起到很好的祛湿效果,所以并没有艾灸哪一个部位其祛湿效果是最好的,一般建议多个穴位同时艾灸,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祛湿效果。
人体艾灸祛湿的穴位一般是丰隆穴、足三里穴、中脘穴以及曲池穴这四个穴位,分别位于小腿前外侧位置、外膝眼下的三寸位置、肚脐上面的位置、手肘的位置,在艾灸的时候可以精准的熏灸这四个部位,可以起到很好的祛湿效果。
艾灸哪里可以去湿气
艾灸合谷穴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总开关,有“颜面合谷收”的说法,当面部皮肤有红血丝时,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浊、宣通气血的功能,但体质较差者不宜给予强刺激,孕妇更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
手法:艾灸距离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可,10次为一疗程。每次艾灸10-15分钟,每天一次。
艾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位于外膝的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左右的位置,艾灸10-15分钟即可,需坚持一段时间,很快可以看到祛湿的效果。
艾灸丰隆穴
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为鼓起的位置,针对这个穴位祛湿,效果较佳。每日艾灸15分钟可以有效健脾祛湿。
艾灸解溪穴
解溪穴位于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对于解除下肢的水肿有较好的效果。每日对解溪穴艾灸1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能够很好祛湿。
艾灸关元穴
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的位置,属于养生保健的穴位。长期对关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于调理气血、补肾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钟,能够帮助祛湿。
艾灸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的位置上。每天艾灸10-15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不适的症状,同时有助于祛湿。
艾灸曲池穴
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祛除风湿,调理气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烦满,改善周边血液循环。
取穴: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手法:用艾条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钟。
艾灸隐白穴
脾经的重要穴位。和消化密切相关的两条经脉,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分别循行和相交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
取穴: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手法:艾条灸5-20分钟。
艾灸祛湿的穴位和方法
艾灸祛湿的方法
1、谷穴艾灸祛湿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总开关,有“颜面合谷收”的说法,当面部皮肤有红血丝时,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浊、宣通气血的功能,但体质较差者不宜给予强刺激,孕妇更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
手法:艾灸距离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可,10次为一疗程。每次艾灸10-15分钟,每天一次。
2、足三里穴艾灸祛湿
足三里穴是位于外膝的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左右的位置,艾灸10-15分钟即可,需坚持一段时间,很快可以看到祛湿的效果。
3、丰隆穴艾灸祛湿
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为鼓起的位置,针对这个穴位祛湿,效果较佳。每日艾灸15分钟可以有效健脾祛湿。
4、解溪穴艾灸祛湿
解溪穴位于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对于解除下肢的水肿有较好的效果。每日对解溪穴艾灸1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能够很好祛湿。
5、三元穴艾灸祛湿
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的位置,属于养生保健的穴位。长期对关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于调理气血、补肾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钟,能够帮助祛湿。
6、中脘穴艾灸祛湿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的位置上。每天艾灸10-15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不适的症状,同时有助于祛湿。
7、池穴艾灸祛湿
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祛除风湿,调理气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烦满,改善周边血液循环。
取穴: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手法:用艾条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钟。 来自“养生主”
8、白穴艾灸祛湿
脾经的重要穴位。和消化密切相关的两条经脉,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分别循行和相交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
取穴: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手法:艾条灸5-20分钟。
怎么挑选好的艾条
一般,艾灸都是选用艾条灸,所以艾条的质量决定了艾灸的效果,用高质量的艾条灸,祛湿的效果最佳。那要如何挑选好的艾条呢?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1、看外观
好的艾条中的艾绒是土黄色的,非常柔软细腻;而普通的艾条的艾绒是偏青色的,看上去非常粗糙。
2、闻味道
高质量的艾条的味道是温和的,闻起来清香舒服,而普通的艾条闻起来很刺鼻,非常不舒服。
3、艾灸感觉
用好的艾条灸,皮肤感觉很温暖,温热的感觉慢慢渗入皮肤,较为舒服;而差的艾条就会有烧灼感,感觉刺痛。并且,好的艾条燃烧的时间偏长。
4、不要选无烟艾条
无烟艾条在碳化的过程中已经加入化学粘合剂,已经失去艾的药性,不能起到祛湿的作用。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艾灸祛湿的方法,关于如何选择好的艾条上面也为大家做了相关介绍,艾灸对身体好,大家可以在家自己学学艾灸。
做艾灸什么时间段最好
艾灸有很多作用,使用方法也是因人因时间季节而不同:
1、人体有寒证,虚证和一些亚健康症状,比如:乏力,气短,精神不振,食欲不好,怕冷,月经不调等可以做艾灸。
2、季节:艾灸最好的季节是夏季,因为艾灸温通经络,祛除寒湿,补益人体阳气的效果好,在夏季大自然阳气最盛的时候艾灸,补益的效果最佳。其次,在冬季,如果经常出现怕冷和感冒,也可以经常艾灸。
3、每天:一天当中,早上人和大自然的阳气升发,到中午午时最旺,而后逐渐减退,因此,需要补益阳气的人群可以在上午时段进行艾灸,如果在晚上补益阳气进行艾灸,可能造成夜晚阳不入阴而引起失眠。
4、部位:可以艾灸一些人体的保健穴:中脘,神阙,命门,肾俞,气海,关元,足三里等。如果找不到具体的穴位,经常艾灸腰部和腹部比较好。
冬季艾灸可以去湿气吗
艾灸的作用有很多,在生活中适时的艾灸能够达到开郁、祛湿的作用,而且还能补阳气。
1、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的要穴。长期施灸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
2、命门穴:位于人体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是人体生命力的中心,为元气"住宿"的地方。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
3、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宽度。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疾病的各种症状。
4、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
5、丰隆穴: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鼓起的地方,这个是祛湿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条灸15分钟即可有效健脾化湿。
艾灸可以祛湿吗?看着上面介绍我们了解到了艾灸不仅可以疏通血络,而且在冬季也具有非常好的祛湿功效。人体中许多的部位都含有湿气,湿气重了,不仅影响自己的记忆力,而且长时间的不祛湿,关节处就会出现肿痛的情况,用艾灸祛湿,不仅操作非常的方便,而且对于人们的健康也是非常的棒的。
脾虚艾灸哪里效果最好
脾虚艾灸取穴
中脘穴
位置: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的位置上。
灸法:对准穴位点燃,灸3~5分钟,每日一次。
作用:每天艾灸10-15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不适的症状,同时有助于祛湿。
解溪穴
位置:解溪穴位于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
灸法:对准穴位点燃,灸3~5分钟,每日一次。
作用: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对于解除下肢的水肿有较好的效果。每日对解溪穴艾灸1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能够很好祛湿。
关元穴
位置: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的位置,属于养生保健的穴位。
灸法:对准穴位点燃,灸3~5分钟,每日一次。
作用:长期对关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于调理气血、补肾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钟,能够帮助祛湿。
足三里穴
位置:足三里穴位于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的位置。
灸法:灸法:对准穴位点燃,艾灸10-15分钟,每日一次。
作用:调理脾胃、调理气血、助消化、补虚弱。
丰隆穴
位置: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为鼓起的位置。
灸法:对准穴位点燃,灸3~5分钟,每日一次。
作用:针对这个穴位祛湿,效果较佳,可以有效健脾祛湿。
祛湿的方法 中药艾条灸穴位
中医里最独特的治疗方法可谓穴位疗法,对付湿,按按穴位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一、药灸的配方是多组方,而艾灸比较单一。 二、药灸具有针对性,而艾灸没有针对部位
三、药灸一般一次见效,而艾灸相对见效较慢。 在传统三年陈艾的基础上,加入山甲,当归,川穹,丹参,益母草,乳香,牛膝,红花,等二十种草药 。艾条味足,功效区别于其他艾条:热量足,渗透力强, 疼痛灸患处,寒症需要灸肚脐和肾输穴。了解详情点击文章下方的“阅读原文”
艾灸有开郁、祛湿、补阳气的作用,经常艾灸可以让您轻松祛湿。
1、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的要穴。如下图:
灸此穴位可以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用随身灸灸20-30分钟。长期施灸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
2、命门穴:位于人体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是人体生命力的中心,为元气“住宿”的地方。如下图:
灸此穴位可以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用随身灸灸20-30分钟。
3、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宽度。如下图:
灸此穴位可以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用随身灸灸20-30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疾病的各种症状。
4、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月一横指处。如下图:
灸此穴位可以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用随身灸灸20-30分钟。
5、丰隆穴: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鼓起的地方,这个是祛湿较好的穴位。如下图:
每日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用随身灸灸20-30分钟即可有效健脾化湿。
6、解溪穴: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如下图:
每日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用随身灸灸20-30分钟。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湿的穴位,对解除下肢的水肿效果较好。如下图:
平时点按承山穴、俞府穴、三阴交穴,有健脾胃的作用,还有助于运化体内水湿。除了点按穴位,最重要的就是用艾灸了。进行艾灸操作时,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皮肤上2~3厘米处熏烤,以使穴位局部出现温热感、红晕,一个穴位施灸20分钟以上。
肠胃湿热艾灸穴位有哪些
1、足三里穴艾灸祛湿
足三里穴是位于外膝的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左右的位置,艾灸10-15分钟即可,需坚持一段时间,很快可以看到祛湿的效果。
2、丰隆穴艾灸祛湿
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为鼓起的位置,针对这个穴位祛湿,效果较佳。每日艾灸15分钟可以有效健脾祛湿。
3、解溪穴艾灸祛湿
解溪穴位于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对于解除下肢的水肿有较好的效果。每日对解溪穴艾灸1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能够很好祛湿。
4、三元穴艾灸祛湿
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的位置,属于养生保健的穴位。长期对关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于调理气血、补肾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钟,能够帮助祛湿。
5、中脘穴艾灸祛湿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的位置上。每天艾灸10-15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不适的症状,同时有助于祛湿。
6、谷穴艾灸祛湿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总开关,有“颜面合谷收”的说法,当面部皮肤有红血丝时,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浊、宣通气血的功能,但体质较差者不宜给予强刺激,孕妇更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
手法:艾灸距离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可,10次为一疗程。每次艾灸10-15分钟,每天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