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复位标准是怎样的
骨折复位标准是怎样的
功能复位的标准是:
1)骨折部位的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
2)缩短移位在成人下肢骨折不超过1cm;儿童若无骨骺损伤,下肢缩短在2cm以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自行矫正。
3)成角移位:下肢骨折轻微地向前或向后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日后可在骨痂改造期内自行矫正。
4)长骨干横形骨折,骨折端对位至少达l/3左右,干骺端骨折至少应对位3/4左右。
在骨折功能恢复过程中比较常用的促进愈合的措施有两种:中医用药恢复、锻炼恢复。中医目前常用的是外敷健骨复位贴的方法,用于消肿止痛和促进愈合的作用,此方法属于较为通用措施。锻炼恢复主要为骨折恢复期关节的伸展活动,一般从最初的45度随着恢复程度,伸展可扩大至180度。
在骨折了以后,要尽快的去医院治疗,也确保骨折的地方能够不在二次受伤,在手术以后,有一段漫长的恢复期,不要着急的用力,要一步一步来,毕竟伤筋动骨一百天的,骨折之后的恢复也是需要耐心的,等到拔了钢钉、拆了线以后,就要记得慢慢的锻炼,让骨折的地方恢复到以前的样子。
骨折一年了肿得厉害 再次受到伤害
有经验的医生都会在骨折复位后进行X光检查骨折复位是否到位,如果确定骨折复位成功,但一年后仍然没有好,那就要仔细回忆下自己是否在这一年的时间内同一个部位受到过二次伤害。
骨折治疗原则
1.复位是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的支架作用。
2.固定即将骨折维持在复位后的位置,使其在良好对位情况下达到牢固愈合。
3.功能锻炼是在不影响固定的情况下,尽快地恢复患肢肌、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舒缩活动。
(一)骨折的复位
1.复位标准
(1)解剖复位:骨折段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解剖复位。
(2)功能复位:经复位后,两骨折段虽未恢复至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称功能复位。功能复位的标准是:1)骨折部位的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
2)缩短移位在成人下肢骨折不超过lcm;儿童若无骨骺损伤,下肢缩短在2cm以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自行矫正。
3)成角移位:下肢骨折轻微地向前或向后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日后可在骨痂改造期内自行矫正。向侧方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日后不能矫正,必须完全复位。否则关节内、外侧负重不平衡,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上肢骨折要求也不一致,肱骨干稍有畸形,对功能影响不大;前臂双骨折则要求对位、对线均好,否则影响前臂旋转功能。
4)长骨干横形骨折,骨折端对位至少达l/3左右,干骺端骨折至少应对位3/4左右。
2.复位方法
(1)手法复位:大多数骨折均可采用手法复位的方法矫正其移位。进行手法复位时,其手法必须轻柔,并应争取一次复位成功。
手法复位的步骤为:
①解除疼痛:可用局部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后者多用于儿童;
②肌松弛位:麻醉后,将患肢各关节置于肌松弛位,以减少肌肉对骨折段的牵拉力;
③对准方向:骨折复位时,是将远侧骨折段对准近侧骨折段所指的方向;
④拔伸牵引:在对抗牵引下,于患肢远端,沿其纵轴牵引,矫正骨折移位。
术者用两手触摸骨折部位,根据X线片所显示的骨折类型和移位情况,分别采用反折、回旋,端提、捺正和分骨、扳正等手法予以复位。
骨折复位的主要标准 骨干骨折侧方移位复位标准
骨干骨折侧方移位经整复后,应对位达1/3左右,干骺端骨折侧方移位整复后,应对位达3/4左右。
骨折复位标准 解剖复位标准
解剖复位标准即将断了的骨骼严丝合缝地完全对位,除了骨折线以外,通过x光照片看起来和没有骨折前一模一样。
跑步后如何消除小腿胀的情况
1.手法复位:治疗腿疼方法中,手法复位应用最广泛,也较安全。复位后,必须认真地检查患肢骨折部的外形、长短,是否已恢复正常。在给予适当有效的外固定后,进行x线透视或摄片,以确证复位结果。如复位不良,根据需要,再予以矫正。
2.牵引复位:牵引既可用为复位的方法,又是维持复位的措施。主要用于手法牵引不能复位、或复位后不稳定的骨折。
3..合适有效的固定,是骨质疏松腿疼的关键之一。它可继续维持骨折复位后的对位对线,又可以防止不利于骨折愈合的剪力旋转力和成角的活动。常用的固定方法有两类,骨折复位后,用于伤肢外部固定的为外固定,有小夹板、石膏绷带、持续牵引等。骨折复位后,用于伤肢内部的固定为内固定,有螺丝钉、钢板、三刃钉、髓内针等。内固定后,常需借助外固定作短期或长期的协同固定,使疗效更为确实。
我们可以依据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发病症状在以上介绍的跑步后小腿胀痛的治疗方法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才能够达到一个最佳的治愈效果,同时日常多进行一些有氧运动锻炼,对我们自身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骨折需要手术吗?哪些骨折要做手术
手法复位型骨折
绝大多数四肢骨折,手法复位(有些未有移位者,不必复位)加上外固定或牵引,效果良好,不必开刀。如果手法复位无法达到功能复位标准,或骨折合并重要神经、血管损伤,或骨折断端之间嵌入肌肉等软组织,估计难以长好,或骨折是由于骨病引起(即病理性骨折),则应采用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型骨折
多段骨折、游离骨片移位较大,或骨折在关节内(或靠近关节),如严重分离的髌骨骨折、鹰嘴骨折、股骨髁间骨折、胫骨平台骨折、肱骨外髁及内上髁翻转骨折等,难以进行手法复位和外固定,需要开刀治疗有的骨折(如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或脊柱骨折)应让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以减少并发症,或从利于护理方面考虑,也以手术为首选。
骨折复位的标准 功能复位标准
功能复位是指骨折虽然对得差一些,但同样能长好,且对以后的关节活动及负重功能影响最小。
1、骨折处无旋转移位(上肢骨干仅允许10~15°旋转);
2、与骨骼生理弧度一致的成角不大于10度;
3、肢体短缩不超过2厘米;
4、骨折断端至少有1/3接触。
骨折复位标准 骨折缩短复位标准
成人上肢骨折缩短移位较多时,对肢体功能影响不大,下肢骨折缩短移位则不允许超过2厘米。
骨折类型标准不同类型也各不相同
1.根据骨折端是否与外界相通分类
(1)闭合性骨折:骨折外皮肤或粘膜完整,骨折断端与外界不相通。
(2)开放性骨折:骨折附近的皮肤或粘膜破裂,骨折断端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
2.根据骨折断裂的程度分类
(1)不完全性骨折:骨的连续性术完全服外,或骨小梁仅一部分发生连续性中断,也称微骨折。
(2)完全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全部破坏,包括骨外膜完全破裂者。
3.根据手法复位外固定后骨折的稳定程度分类
(1)稳定骨折:复位固定后不易再移位的骨折,如横断骨折、有锯齿状的短斜骨折。
(2)不稳定骨折:复位固定后骨折断端仍然容易移位。如骨折断面呈螺旋形、长斜形、粉碎性或一骨多折及周围肌肉丰厚的股骨干骨折都属此种类型。
治疗膝关节骨质增生膏药及方法
1.手法复位:治疗骨折方法中,手法复位应用最广泛,也较安全。复位后,必须认真地检查患肢骨折部的外形、长短,是否已恢复正常。在给予适当有效的外固定后,进行x线透视或摄片,以确证复位结果。如复位不良,根据需要,再予以矫正。
2.牵引复位:牵引既可用为复位的方法,又是维持复位的措施。主要用于手法牵引不能复位、或复位后不稳定的骨折。
3.切开复位:是骨折不愈合的重要原因,应慎重选择,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防止滥用。如下几种情况可做为切开复位的参考指征:
累及关节面的骨折,手法复位不能达到关节面良好对位者。
骨折后,因附着在骨片上的肌肉收缩,使骨片移位,不易对合者。
骨折端剪式伤力大,血液供应差,骨断端需要严格固定才能愈合者,如股骨颈囊内骨折。
骨折断端间有软组织如肌肉、肌腱、骨膜、神经等嵌入,手法复位失败者。
一骨上有多段骨折,手法复位困难者。
长骨骨干不稳定性骨折,手法复位不满意,又不宜应用牵引方法治疗者,而用内固定又有较好的疗效。
骨折伴有肢体主要血管断裂,治疗中应首先重建骨支架者,如部分性和完全性肢体断离。
骨折不连接或发生畸形愈合,功能恢复不良者。
固定
合适有效的固定,是骨折愈合的关键之一。它可继续维持骨折复位后的对位对线,又可以防止不利于骨折愈合的剪力旋转力和成角的活动。常用的固定方法有两类,骨折复位后,用于伤肢外部固定的为外固定,有小夹板、石膏绷带、持续牵引等。骨折复位后,用于伤肢内部的固定为内固定,有螺丝钉、钢板、三刃钉、髓内针等。内固定后,常需借助外固定作短期或长期的协同固定,使疗效更为确实。
膝关节骨折锻炼方法
1.指骨骨折的治疗,首先要重视。既要达到准确地复位,又要达到牢固地固定,还要尽可能早地进行功能锻炼,以恢复手指灵活的活动功能。
无移位的骨折,可用铝板或石膏将伤指固定于掌指关节屈曲和指间关节微屈位,4周左右拆除固定,进行功能锻炼。末节指骨的粉碎性骨折,可视作为软组织损伤处理,不必予以固定。
有移位的闭合性骨折,可行手法复位外固定。其固定的位置应根据骨折移位的情况而定,如掌侧成角者将手指固定于屈曲位;末节指骨基底部背侧撕脱骨折,应于近侧指间关节屈曲、远侧指间关节过伸位固定。4~6周拆除固定。
对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复位后位置不佳者,应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其固定的方法很多,按具体情况而定,常用的方法仍为克氏针固定,但应以牢固可靠为原则。而指骨基底部撕脱骨折多采用张力带固定治疗。指骨骨折也可采用螺钉固定。
2骨折早期复位 可使骨折修复顺利进行。复位的方法有手法复位和手术复位两类。如果过长地拖延复位时间,就会造成骨折复位的困难。
骨拆复位是治疗骨折的首要步骤,所以,对每一个骨折,原则上应争取解剖学对位,而对某些骨折,复位时有一定困难,虽未完全恢复到解剖位置,但骨折愈合后,不影响该伤肢的功能,称功能对位。在治疗骨折时,要重视伤肢功能恢复,而不能片面地、机械地强求解剖学的复位。
若伤肢局部肿胀严重,甚至形成皮肤水泡,复位更加困难。此时仍应力求争取骨折复位,如果消极等待肿胀消失,往往延误复位的时机。
遇到伤员处于昏迷、休克状态,或合并内脏、颅脑等损伤时,则先要集中力量进行抢救,待全身情况稳定以后,才可以进行骨折复位。
以上内容为我们介绍了膝关节骨折锻炼方法,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不能马虎大意,我们可以运用以上的方法有效的增强自身的体质,减少自身出现骨折的发病率,同时我们年轻人也要注重适当的体育锻炼,避免老了之后容易生病。
骨折复位的标准 成角移位标准
下肢骨折轻微地向前或向后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日后可在骨痂改造期内自行矫正。向侧方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日后不能矫正,必须完全复位。否则关节内、外侧负重不平衡,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上肢骨折要求也不一致,肱骨干稍有畸形,对功能影响不大;前臂双骨折则要求对位、对线均好,否则影响前臂旋转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