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方法
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方法
1.机械方法
旨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用电刺激仪刺激腓肠肌,以循环驱动器或节律性正压或负压驱动仪均能有效地促进肢体循环,术后鼓励病人及早做踝关节和股四头肌活动,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尽早下床活动则同样显得重要,术后穿用有压力差的医用弹力袜,如小腿4.0kPa(30mmHg),大腿2.67kPa(20mmHg)压力者亦起到循环驱动作用。
2.药物预防法
首先是小剂量皮下肝素疗法,综合资料说明,皮下肝素疗法使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由25%降至7%;大型肺栓塞的发病率由6%降为0.6%,小剂量肝素之所以发挥预防作用的机制并未完全了解,经皮下途径减缓了药物的吸收,使机体较持续地保持了一定的肝素浓度可能为主要原因,使用方法一般是在术前2h皮下注射50mg,以后每12小时1次,每次50mg,抗血小板疗法主要包括肠溶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低分子右旋糖酐的作用在于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可酌情每天静脉滴注500~1000ml。
静脉血栓形成如何预防
针对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如下腹部、盆腔和下肢手术后减少卧床时间,尽早下地活动,有困难者,可采取按摩下肢、穿着弹力袜或充气泵等措施加强小腿肌肉舒缩运动,加速静脉血回流,减少静脉血栓形成和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尤其对于肥胖、老年、癌症或心脏病患者,必要时术前、术后预防性给予抗凝药物,防止血栓形成。
怎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根据症状体征,诊断不难,但需注意慢性肾病、心力衰竭、低蛋白血症等也可导致双下肢的水肿,需借助影像学手段加以鉴别。同时应与血栓性浅静脉炎区别。后者局部常有皮肤发红、疼痛,局部皮温升高,可触及条索状或网状物,多发生在大隐静脉,往往伴发于静脉曲张。
最常见的部位为左侧下肢。小腿静脉血栓形成多在术后第2周发生,常为卧床少动的患者。全身症状不明显。小腿肌肉疼痛,用手压迫腓肠肌或足背屈时,小腿肌肉疼痛更甚。急性髂静脉血栓形成亦称疼痛性股白肿,常发生于产后,起病急骤,全身反应不重,整个患肢严重水肿,皮肤发白或略发绀,浅静脉扩张,大腿内侧,尤其在Scarpa三角区有自发性疼痛和明显压痛。当血栓向上扩延至下腔静脉时,可引起肺梗死或肺栓塞。
那该怎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呢?
针对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如下腹部、盆腔和下肢手术后减少卧床时间,尽早下地活动,有困难者,可采取按摩下肢、穿着弹力袜或充气泵等措施加强小腿肌肉舒缩运动,加速静脉血回流,减少静脉血栓形成和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尤其对于肥胖、老年、癌症或心脏病患者,必要时术前、术后预防性给予抗凝药物,防止血栓形成。
如何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物理方法预防
传统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物理方法包括早期活动、抬高肢体、穿弹力袜等等方法。但研究发现,上述方法对深静脉血栓无预防作用。近来在神经外科手术病人中开始使用渐进性充气压力袜主张早期使用,术后即刻开始,持续至完全自主活动。使用此袜能增加75%静脉回流量,并使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自20%降至10%。
药物方法预防
药物预防一般不推荐采用,但是为了阻止血栓形成可少量的用药。常见的药物包括:(1)能阻止血块形成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潘生丁)等,但预防效果不肯定。(2)小剂量肝素:在预防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得到承认,可能通过抑制x因子打断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发挥作用。血清中0.05~0.033iu/ml的肝素浓度即能阻止促凝血酶原激酶的形成,而0.25~0.5iu/ml的肝素浓度还能破坏已形成的促凝血酶原激酶,但可能增加出血机会。(3)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半衰期更长,出血机会减少,生物利用度更高。(4)右旋糖酐40:可减少红细胞聚集。可于术前使用静注100ml,术中使用400ml,术后当晚静注500ml,术后第2天再静注500ml。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但颅脑病变伴有血脑屏障破坏时使用右旋糖酐可加重高颅压和脑水肿。因此对颅脑外伤和颅内肿瘤的病人应慎用。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
专业指导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仅可以引发致命性的肺栓塞,而且其后遗症对病人的劳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针对有危险因素的病人采用一系列预防措施,能明显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目前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主要有2类:药物预防和机械物理方法。
药物预防
(1)小剂量肝素:肝素具有明确的抗凝作用,在体内及体外均能防止血栓形成,但肝素有引起出血的副作用,术前或术后用肝素,可能造成创面渗血,术中失血加大,鉴于此,目前主张小剂量法,减少出血危险,具体方法是术前2h,肝素5000U皮下注射;术后每隔8~12h,肝素5000U皮下注射,由于人种的不同,我国肝素的用量应适当减小,一般为3000U皮下注射,统计显示,小剂量肝素法能明显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以及肺栓塞的发病率,不增加术中,术后大出血,但伤口局部血肿较常见,用药期间,一般无需检测出凝血功能,但应监测血小板,以防发生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
(2)低分子量肝素:肝素是一种混合物,其分子量组成从4000~20000,平均为15000,而低分子量肝素是从肝素中提取出来的,分子量组成为4000~6000,抗凝作用表现在对抗Ⅹa和Ⅱa因子,相对于肝素,其抗Ⅹa因子的作用强于抗Ⅱa因子(两者作用比为2:1~4:1,而肝素为1:1),因此它出血倾向较肝素小,而半衰期较肝素长,皮下注射后生物利用度较肝素高,目前低分子量肝素在国外已广泛用于临床,并代替肝素成为预防血栓形成的首选药物,由于各个厂家出品的低分子量肝素其组成各不相同,具体剂量应参照各产品的说明书,低分子量肝素由于半衰期较长,1天仅需皮下注射1~2次,低分子量肝素也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症,但较肝素发病率低,由于两者之间有交叉作用,因此对于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人,不能用低分子量肝素来替代,使用低分子量肝素一般无需监测出凝血功能,低分子量肝素如过量,同肝素一样,可用鱼精蛋白与之对抗。
(3)口服抗凝药:主要为香豆素类药,最常用的为华法林,为预防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在术前及术后用药,需注意的是华法林起效时间一般在服药后3~4天,由于华法林个体差异很大,治疗窗较窄,因此用药期间需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应控制在2.0~3.0,有学者建议针对不同的手术华法林的用量应不同,对于髋关节,膝关节成形术,华法林剂量稍大些,而对于一般的腹部手术,下肢骨折复位手术,用药量可减小,华法林如过量,其出血的危险性加大,此时可用维生素K1对抗。
(4)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最常用的有阿司匹林和噻氯匹定等,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及释放反应,口服抗血小板药能减少血栓形成的危险性,但临床使用后发现,由于阿司匹林主要针对血小板作用,对于凝血因子几乎无作用,因此手术中创面渗血较多,但其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不如低分子量肝素及华法林。
(5)其他:低分子右旋糖酐(平均分子量为4万)的抗凝作用主要包括:①血液稀释作用;②降低血小板的黏附作用;③提高血栓的易溶性,手术中及术后每天静脉滴注500ml右旋糖酐40,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有一定的作用,其副作用主要有出血倾向,过度扩容及过敏反应等。
预防静脉血栓生活小妙招
预防静脉血栓的方法:久坐之人多喝水
打牌娱乐时,长时间坐着应多饮水,这样一方面可稀释血液黏稠度,另一方面还可借上厕所之机多活动腿部,每天喝1到2升水,相当于普通玻璃杯10至15杯。
预防静脉血栓的方法:屈膝动作
如果您做过骨科手术或长期卧床,要经过进行腿脚按摩,尽量下床活动活动,做一些屈膝动作,可千万别小看了这些简单的运动,它对防止血栓形成是非常有作用的。
预防静脉血栓的方法:按摩下肢
对危险人群如出现腿部抽筋或一侧腿部肿胀,应及时去医院检查,在未检查清楚之前千万不可采用推拿、按摩、拔火罐等治疗措施,以免血栓脱落。
预防静脉血栓的方法:伸展运动
乘飞机、车船长途旅行,久坐电脑前工作或上网时,可做休闲操,不要长时间坐着不动,可以提提脚腕、按摩小腿、进行腿部的适当运动。每半小时做三至五分钟足部伸展动作,每分钟60到100次。已经有静脉血栓迹象的朋友可以穿着保健型医用弹力袜。
预防静脉血栓的方法: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穿着特殊的医用袜,使小腿和大腿间形成压力的顺差来促进静脉血回流。另外还有一种专为防止下肢静脉血栓而设计的空气按摩泵,可以帮助手术后的病人、长期卧床的病人和一些行动不方便的朋友按摩下肢,使腿部肌肉容积有节奏地变化,进而促进血液流动,有效防止血栓形成,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的区别
动脉血栓多数是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基础上形成的,预防动脉血栓,要着重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发生破裂,使用有效抗栓药物,防止在斑块破裂后形成血栓堵塞血管。高血压、血脂紊乱和高血糖,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都有关系。对于动脉系统血栓的预防,应致力于控制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戒烟,在此基础上服用有效抗血栓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静脉血栓的形成,除手术和损伤原因以外,多与血流缓慢和引流不畅有关。静脉血栓形成导致受累局部血液回流不畅,发生淤血和水肿,甚至局部坏死。静脉血栓会随血液移动到其他部位,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如肺栓塞。预防静脉系统的血栓形成,则应着重避免引起血流减慢的因素,长期卧床、下肢有创伤、术后的病人以及长时间坐飞机者,都是高危人群。因此病人术后应尽早离床活动,长时间飞行者要注意定期活动下肢。
踢足球的好处 预防心脏疾病
坚持踢球会让你有颗强大的心脏及心血管系统功能。在提高最大摄氧量的同时向身体各个器官输送的氧量大大增加,各个器官的工作质量自然大大提高。另外踢球会加速血液循环,使冠状动脉有足够的血液供给心肌,从而预防各种心脏病。通过全身的运动,促使静脉血流回心脏,还预防静脉内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形成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静脉血栓形成应该做哪些检查?
组织病理:大静脉的新鲜血栓通常是混合性的,血栓的长度一般是到一个血管的有效分支处就中止。在血栓形成后,可发生血栓溶解,同时有成纤维细胞侵入,形成新的肉芽组织,进一步机化及形成新血管和出现再通。若是结缔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则病变静脉就成为硬化性的索状损害。
静脉血栓形成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浅静脉血栓形成 与血栓性静脉炎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很难鉴别,并且临床上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疾患多为血栓性静脉炎而非静脉血栓形成,故对该类疾患的诊断一般均为血栓性静脉炎。
2.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应与腓肠肌受累的其他疾病如局部软组织感染等进行鉴别。
3.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大多可表现有单侧性下肢水肿,应当与淋巴水肿及心、肝、肾疾病引起的水肿进行分析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