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喝什么茶好 杏梨茶——润肺平喘
秋冬季节喝什么茶好 杏梨茶——润肺平喘
材料:苦杏仁10克,鸭梨1个,冰糖少许。
方法:
1.先将杏仁去皮和尖后,打碎;将鸭梨去核后,切成小块。
2.再将二者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炖煮。煮熟后加入冰糖即可。
3.取汤水代茶不拘时频饮。将陈皮用水洗净,撕成小块,放入杯内,沏入沸水,盖上杯盖焖好。
4.后将泡焖的陈皮汁倒出,汁内加入白糖搅匀即可。可日常代茶饮用。
功效:润肺平喘,止咳化痰。
苦杏仁——苦杏仁有小毒,可以宣肺平喘,润肠通便,但不宜单味药长期内服。
鸭梨——鸭梨因梨梗部突起,状似鸭头而命名,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主要特点是果实中大,皮薄核小,汁多无渣,酸甜适中,清香绵长,脆而不腻,素有“天生甘露”之称,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解酒的功效。
哮喘病的人能吃杏仁
冬季气候干燥,容易诱发咳嗽、咽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中国中医科学院杨力教授提醒,秋冬季节格外要注意养肺,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而冬日常饮杏仁露,可以让肺保持“水”、“润”,有效减轻咳喘。
杏仁是我国应用已久的一种药食俱佳的食物。祖国医学认为:杏仁,味苦辛,性温,有小毒,入肺、大肠经,味苦入肺,能降肺气;味辛疏散,可宣肺止痰,止咳定喘。《本草纲目》亦说杏仁其用有三:“润肺也,消食积也,散滞气也。”
杏仁有两种,一种味苦,名为苦杏或北杏,多用于治疗;一种味甜,名为甜杏或南杏,专供食用。一般来说,日常多以南杏做润肺美容等食疗用,北杏用于治疗咳嗽多痰等。杏仁,若论部位,则属上焦之药;若论肺腑,则主入肺经;若论气血,则偏走气分,其味甘而不燥,正应肺金之体,味苦而性降,正合肃降之用。肺气上逆而喘咳,用杏仁肃降肺气而平喘止咳;阳明脾约而大便硬者,用杏仁肃降肺气以应大肠,通调水液,以润大便。
杏仁止咳平喘的作用,已得到现代医学研究的证实。杏仁中所含的苦杏仁甙,经食用消化后,在杏仁酶生化作用下,可产生具有镇咳平喘作用氢氰酸。目前在中药配方中,杏仁去皮尖,以减轻其毒性。据药理研究,杏仁的毒性成份--苦杏仁甙正是止咳平喘的有效成份,它在种皮中的含量较高,因此,用带皮杏仁入药,其止咳平喘的效果可大大提高。民间用带皮杏仁和适量冰糖研制成杏仁糖,早晚各服9克,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效果较好。
露露杏仁露就是一种以野生杏仁为主要原料的天然饮料。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E和钙、铁、锌等微量元素,是润肺养肺的好选择。尤其在干燥的冬季,杏仁露可以起到润肺除燥的作用。在杏仁露中加入银耳、雪梨等润肺养阴的食物,熬成杏仁羹,润肺平喘的功效更能加倍。
最后,专家提醒,冬季护肺还要做好“三高四低”。“三高”即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纤维素,宜多吃瘦肉、豆制品、鱼类、蘑菇等高蛋白质食物,蔬菜、水果、豆类、乳类、黑木耳等含维生素较多的食物,以及粗食等高纤维素食物;“四低”指饮食中要注意摄入低胆固醇、低脂肪、低糖、低盐的食物。此外,秋冬季不妨加强食疗来养肺,杏仁露、甘蔗、秋梨、百合、蜂蜜、萝卜、黑芝麻、豆浆、豆腐、核桃、松子等食物,都有滋养润肺的功能。
润肺止咳多喝15种茶
1、桑杏参茶
做法:桑叶10克,杏仁5克,沙参5克,象贝3克,梨皮15克,冰糖3克。材料加水煎服。代茶饮,频频饮用。
功效:适合干咳无痰,或痰少黏连成丝,不易咳出的风燥伤肺者。
2、甘蔗款冬花茶
做法:甘蔗纯汁150cc,百合5钱,款冬花3钱。将百合、款冬花洗净,加水300cc,煎煮15分钟后,倒入甘蔗汁均匀搅拌后即可代茶饮用。
功效:百合、款冬花润肺滋阴,为止咳良药;甘蔗汁清热生津,三者合用对肺阴虚久咳,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3、金橘茶
做法:金橘500克,食盐100克。将金橘略晒(皮软为度),盐渍贮瓶中,存3~6个月。每次取盐渍金橘3~5枚,洗去表面盐粒,捣烂,加白糖适量,用开水泡饮。
功效:可治食欲不振、久咳不愈、小儿百日咳,也可防治感冒。
4、麦冬沙参杏仁茶
做法:麦冬15g,北沙参10g,杏仁9g,桑叶9g,百合20g,雪梨1个。先将除雪梨外的其他材料用冷水浸泡半个小时,然后和雪梨一起炖煮。
功效:麦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杏仁润燥止咳;桑叶清泄肺热,凉润肺燥;百合清心安神,养阴润肺止咳;雪梨清热润燥,止咳化痰。此茶养阴清燥、润肺止咳,清心安神,适合口鼻干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心烦不眠者服用。
5、玫瑰鸭梨茶
做法:玫瑰花3朵,鸭梨2个,冰糖10克。将鸭梨洗净,切成小块;玫瑰花撕成瓣状,洗净;冰糖打成屑。将玫瑰花、鸭梨块、冰糖屑放入锅内,加水300毫升,置武火上烧沸,再煮5分钟即成。
功效:润肺止咳、柔肝醒脾。适用于燥咳、胃口不好者。
6、玄参麦冬润肺茶
做法:玄参、麦冬各60克,乌梅24克,桔梗30克,甘草15克。上药干燥后共研碎,混匀,分装,每袋18克。每服1袋,每日2次,用白开水冲泡,代茶饮。
功效:玄参、麦冬养阴润肺,桔梗、甘草化痰止咳,乌梅能敛肺生津。这款茶有养阴敛肺,清咽止咳的作用。主治久咳不止,肺阴亏损。无痰、口干、舌红以及风寒咳嗽忌用。
7、百合冬花茶
做法:取百合30~60克、款冬花10~15克、冰糖适量。将这三样放入砂锅之中,加入约1000ml水,以武火烧开后,转为小火,加盖慢熬30分钟,待凉后,去掉款冬花,喝水、吃掉百合。每天晚饭后睡前服用。
功效:百合能够润肺止咳,款冬花能够润肺下气、止咳化痰。两药合用有润肺止咳、下气化痰之功效。最适宜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秋冬咳嗽、咽喉干燥、久咳不愈。
8、橘皮茶
做法:茶叶、干橘皮各2克。以上2味用沸水冲泡10分钟即可。代茶饮。
功效:止咳化痰,理气和胃。
9、银耳茶
做法:可选用银耳20克、茶叶5克、冰糖20克,先将银耳洗净加水与冰糖炖熟,再将茶叶泡5分钟后加入银耳汤里,搅拌均匀服用。
功效:此茶有滋阴降火,润肺止咳的功效,特别适用于阴虚咳嗽。
10、罗汉果茶
做法:罗汉果1只、柿饼3~5只。取出1只罗汉果,以及柿饼3~5只,一并放到搪瓷杯内。加入适量的水,煎水当茶来喝。可以作为1天的量,每天煮来当茶水随意温热饮用,连用5到7天即可。
功效:这款茶有清肺,润肺,止咳的功效。适合百日咳患者饮用。
11、冬花紫苑绿茶
做法:款冬花10克,绿茶1克,紫苑6克,炙甘草5克。上药放入砂锅中,加清水适量,煮沸后煎10分钟,滤汁。加蜂蜜适量服用,每日1服。
功效:有温肺止咳作用,适用于肺结核、哮喘咳嗽。
12、苦杏仁鸭梨茶
做法:苦杏仁10克,大鸭梨1个,冰糖适量。将杏仁去皮、去尖,打碎。鸭梨去核,切块。加适量水同煮,待熟加入冰糖,煮至冰糖溶化即成。
功效:化痰止咳,清热生津,润肺平喘。适用于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及肠燥便秘等症。
13、橄竹梅茶
做法:咸橄榄5个,竹叶、绿茶各5克,乌梅2个,白糖10克。以上5味加水共煎,取汁。每日2剂,每剂煎汁1杯,温服。
功效:清肺解毒,利咽润喉。
14、苏叶杏仁茶
做法:紫苏叶9g,杏仁6g,桑叶6g,炙甘草3g,生姜1片,大枣2枚,冷水浸泡半个小时后熬煮,水开后文火煎煮15分钟即可,不宜久煎。
功效:紫苏叶辛温不燥,宽胸理气;杏仁宣肺止咳,润肠通便;桑叶清泄肺热,凉润肺燥;炙甘草润肺化痰止咳;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滋脾行津。此茶气温芳香宜人,清甜甘润,适合秋季鼻塞咳嗽、咽干有痰、大便干燥、心胸烦闷者服用。
15、杏仁花茶
做法:杏仁5克,花茶3克。用杏仁的煎煮液250毫升冲泡花茶。代茶饮。
功效:祛痰止咳,平喘。杏仁茶润肺的功效,据《本草纲目》记载及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杏仁还有镇咳化痰、强劲喉咙气管功能、理肺、润肺、怯风寒,所以适合吸烟人群。
秋季吃什么食物对肺好 杏仁
杏仁有润肺、止咳、平喘、通便的作用,秋季燥热,上火便秘,或者咳嗽痰多时,可吃杏仁缓解症状。
润肺指数:★★★☆
食用方法
1、川贝杏仁瘦肉汤。苦杏仁10克,川贝5克,猪瘦肉350克,生姜3数片,一起放入砂锅中,加水炖熟。
2、杏仁茶。牛奶100毫升,糯米50克,杏仁100克,冰糖适量。杏仁和糯米打成粉,加入热牛奶和冰糖泡茶喝。
秋分节气饮食注意事项有哪些 入秋喝什么茶最合适
1、乌龙茶:乌龙茶是一种常见的茶饮,口味比较甘甜,具有不错的去油解腻的效果,秋季正是进补的好时节,吃了口味比较重的食物,再来一杯乌龙茶是蒸合适的。
2、枸杞菊花茶:菊花乃是秋季盛产,也是传统的中药材,与枸杞搭配能有效地缓解秋季燥热之气,此外枸杞菊花茶还具有提神醒脑的效果。
3、杏梨茶:将鸭梨和杏仁放入清水当中炖煮,制成的杏梨茶是难得的去噪润肺茶饮,但是糖分较多,应该适量饮用。
秋冬季节喝什么茶好 款冬花茶——润肺化痰
材料:款冬花9克,冰糖9克。
方法:将款冬花及冰糖一同置入杯中,以沸水冲泡,盖杯盖焖约10分钟左右即可。代茶频饮。
功效:润肺化痰,降气止咳。
款冬花——款冬花气味清香,味微苦而辛,嚼之显棉絮状,以朵大、色紫红、无花梗者为佳,有润肺下气,止咳化痰的功效。
怎么快速止咳呢
冬季气候干燥,容易诱发咳嗽、咽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秋冬季节格外要注意养肺,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而冬日常饮杏仁露,可以让肺保持“水”、“润”,有效减轻咳喘。
杏仁是我国应用已久的一种药食俱佳的食物。祖国医学认为:杏仁,味苦辛,性温,有小毒,入肺、大肠经,味苦入肺,能降肺气;味辛疏散,可宣肺止痰,止咳定喘。
《本草纲目》亦说杏仁其用有三:“润肺也,消食积也,散滞气也。” 杏仁有两种,一种味苦,名为苦杏或北杏,多用于治疗;一种味甜,名为甜杏或南杏,专供食用。一般来说,日常多以南杏做润肺美容等食疗用,北杏用于治疗咳嗽多痰等。
杏仁,若论部位,则属上焦之药;若论肺腑,则主入肺经;若论气血,则偏走气分,其味甘而不燥,正应肺金之体,味苦而性降,正合肃降之用。肺气上逆而喘咳,用杏仁肃降肺气而平喘止咳;阳明脾约而大便硬者,用杏仁肃降肺气以应大肠,通调水液,以润大便。
杏仁止咳平喘的作用,已得到现代医学研究的证实。杏仁中所含的苦杏仁甙,经食用消化后,在杏仁酶生化作用下,可产生具有镇咳平喘作用氢氰酸。目前在中药配方中,杏仁去皮尖,以减轻其毒性。
?咳嗽成了现在很常见很普遍的一种现象一般都是因为冬天天气干燥,身体中缺少水分而引起的,我们平时可以喝一些杏仁茶绿茶菊花茶等饮品这些饮品不仅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还可以减少上火的发生
秋季干燥注意护肺
1、麦冬沙参杏仁茶
做法:麦冬15g,北沙参10g,杏仁9g,桑叶9g,百合20g,雪梨1个。先将除雪梨外的其他材料用冷水浸泡半个小时,然后和雪梨一起炖煮。
功效:麦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杏仁润燥止咳;桑叶清泄肺热,凉润肺燥;百合清心安神,养阴润肺止咳;雪梨清热润燥,止咳化痰。此茶养阴清燥、润肺止咳,清心安神,适合口鼻干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心烦不眠者服用。
2、玫瑰鸭梨茶
做法:玫瑰花3朵,鸭梨2个,冰糖10克。将鸭梨洗净,切成小块;玫瑰花撕成瓣状,洗净;冰糖打成屑。将玫瑰花、鸭梨块、冰糖屑放入锅内,加水300毫升,置武火上烧沸,再煮5分钟即成。
功效:润肺止咳、柔肝醒脾。适用于燥咳、胃口不好者。
3、玄参麦冬润肺茶
做法:玄参、麦冬各60克,乌梅24克,桔梗30克,甘草15克。上药干燥后共研碎,混匀,分装,每袋18克。每服1袋,每日2次,用白开水冲泡,代茶饮。
功效:玄参、麦冬养阴润肺,桔梗、甘草化痰止咳,乌梅能敛肺生津。这款茶有养阴敛肺,清咽止咳的作用。主治久咳不止,肺阴亏损。无痰、口干、舌红以及风寒咳嗽忌用。
4、桑杏参茶
做法:桑叶10克,杏仁5克,沙参5克,象贝3克,梨皮15克,冰糖3克。材料加水煎服。代茶饮,频频饮用。
功效:适合干咳无痰,或痰少黏连成丝,不易咳出的风燥伤肺者。
5、甘蔗款冬花茶
做法:甘蔗纯汁150cc,百合5钱,款冬花3钱。将百合、款冬花洗净,加水300cc,煎煮15分钟后,倒入甘蔗汁均匀搅拌后即可代茶饮用。
功效:百合、款冬花润肺滋阴,为止咳良药;甘蔗汁清热生津,三者合用对肺阴虚久咳,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6、金橘茶
做法:金橘500克,食盐100克。将金橘略晒(皮软为度),盐渍贮瓶中,存3~6个月。每次取盐渍金橘3~5枚,洗去表面盐粒,捣烂,加白糖适量,用开水泡饮。
功效:可治食欲不振、久咳不愈、小儿百日咳,也可防治感冒。
7、百合冬花茶
做法:取百合30~60克、款冬花10~15克、冰糖适量。将这三样放入砂锅之中,加入约1000ml水,以武火烧开后,转为小火,加盖慢熬30分钟,待凉后,去掉款冬花,喝水、吃掉百合。每天晚饭后睡前服用。
功效:百合能够润肺止咳,款冬花能够润肺下气、止咳化痰。两药合用有润肺止咳、下气化痰之功效。最适宜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秋冬咳嗽、咽喉干燥、久咳不愈。
8、橘皮茶
做法:茶叶、干橘皮各2克。以上2味用沸水冲泡10分钟即可。代茶饮。
功效:止咳化痰,理气和胃。
9、银耳茶
做法:可选用银耳20克、茶叶5克、冰糖20克,先将银耳洗净加水与冰糖炖熟,再将茶叶泡5分钟后加入银耳汤里,搅拌均匀服用。
功效:此茶有滋阴降火,润肺止咳的功效,特别适用于阴虚咳嗽。
10、罗汉果茶
做法:罗汉果1只、柿饼3~5只。取出1只罗汉果,以及柿饼3~5只,一并放到搪瓷杯内。加入适量的水,煎水当茶来喝。可以作为1天的量,每天煮来当茶水随意温热饮用,连用5到7天即可。
功效:这款茶有清肺,润肺,止咳的功效。适合百日咳患者饮用。
11、冬花紫苑绿茶
做法:款冬花10克,绿茶1克,紫苑6克,炙甘草5克。上药放入砂锅中,加清水适量,煮沸后煎10分钟,滤汁。加蜂蜜适量服用,每日1服。
功效:有温肺止咳作用,适用于肺结核、哮喘咳嗽。
12、苦杏仁鸭梨茶
做法:苦杏仁10克,大鸭梨1个,冰糖适量。将杏仁去皮、去尖,打碎。鸭梨去核,切块。加适量水同煮,待熟加入冰糖,煮至冰糖溶化即成。
功效:化痰止咳,清热生津,润肺平喘。适用于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及肠燥便秘等症。
13、橄竹梅茶
做法:咸橄榄5个,竹叶、绿茶各5克,乌梅2个,白糖10克。以上5味加水共煎,取汁。每日2剂,每剂煎汁1杯,温服。
功效:清肺解毒,利咽润喉。
14、苏叶杏仁茶
做法:紫苏叶9g,杏仁6g,桑叶6g,炙甘草3g,生姜1片,大枣2枚,冷水浸泡半个小时后熬煮,水开后文火煎煮15分钟即可,不宜久煎。
功效:紫苏叶辛温不燥,宽胸理气;杏仁宣肺止咳,润肠通便;桑叶清泄肺热,凉润肺燥;炙甘草润肺化痰止咳;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滋脾行津。此茶气温芳香宜人,清甜甘润,适合秋季鼻塞咳嗽、咽干有痰、大便干燥、心胸烦闷者服用。
15、杏仁花茶
做法:杏仁5克,花茶3克。用杏仁的煎煮液250毫升冲泡花茶。代茶饮。
功效:祛痰止咳,平喘。杏仁茶润肺的功效,据《本草纲目》记载及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杏仁还有镇咳化痰、强劲喉咙气管功能、理肺、润肺、怯风寒,所以适合吸烟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