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性坏疽临床表现
气性坏疽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早期出现神情不安、口唇皮肤苍白、脉快,在数小时内变为忧虑、恐惧或精神欣快。在感染发展到严重状态以前,伤员神志一直清醒,有时表情淡漠,面色灰白,并大量出汗,体温可高达38-39℃,体温与脉搏可不成比例,脉搏100-140次/分,细弱无力,节律不齐。随着感染的发展,毒血症加重,体温可高达41℃左右。血压在早期正常,后期则下降。伴有血红蛋白下降,白细胞计数增高。晚期有严重贫血及脱水,有时有黄疸,致循环衰竭。
2.局部症状
先有伤肢沉重、疼痛,感觉敷料或石膏包扎过紧,用止痛药效果不佳。伤口周围水肿,指压留有白色压痕。伤口内有浆液血性渗出液,可含气泡。分泌物涂片可查出革兰阳性粗大杆菌。触诊有捻发音,气体的出现也不尽一致,有些出现早,有些后期方明显,以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为主者,产气早而多;以水肿梭状芽胞杆菌为主者,则气体形成晚或无气体。有气时X线片可见深层软组织内存有气体影。
伤口常有硫化氢恶臭味。根据菌种不同可有辛辣、甜酸、臭或恶臭等不同气味。例如,水肿梭状芽胞杆菌感染,可不臭或有很轻微的臭味。后期肢体高度肿胀,皮肤出现水疱,肤色呈棕色有大理石样斑纹或黑色。肌肉由伤口膨出者,呈砖红色而至橄榄绿色,最后呈黑色腐肉。
气性坏疽病病因
梭状芽胞杆菌为革兰阳性厌氧杆菌,以产气荚膜杆菌(魏氏杆菌)、水肿杆菌和腐败杆菌为主要,其次为产芽胞杆菌和溶组织杆菌等,临床上见到的气性坏疽,常是两种以上致病菌的混合感染。
梭状芽胞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所以易进入伤口,但并不一定致病。
气性坏疽的发生,并不单纯地决定于气性坏疽杆菌的存在,而更决定于人体抵抗力和伤口的情况,即需要一个利于气性坏疽杆菌生长繁殖的缺氧环境。
因此,失水、大量失血或休克,而又有伤口大片组织坏死、深层肌肉损毁,尤其是大腿和臀部损伤,弹片存留、开放性骨折或伴有主要血管损伤,使用止血带时间过长等情况,容易发生气性坏疽。
气性坏疽是怎么回事
细菌感染(60%):
梭状芽胞杆菌为革兰阳性厌氧杆菌,以产气荚膜杆菌(魏氏杆菌)、水肿杆菌和腐败杆菌为主要,其次为产芽胞杆菌和溶组织杆菌等,临床上见到的气性坏疽,常是两种以上致病菌的混合感染。
免疫因素(30%):
气性坏疽的发生,并不单纯地决定于气性坏疽杆菌的存在,而更决定于人体抵抗力和伤口的情况,即需要一个利于气性坏疽杆菌生长繁殖的缺氧环境。梭状芽胞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所以易进入伤口,但并不一定致病。因此,失水、大量失血或休克,而又有伤口大片组织坏死、深层肌肉损毁,尤其是大腿和臀部损伤,弹片存留、开放性骨折或伴有主要血管损伤,使用止血带时间过长等情况,容易发生气性坏疽。
发病机理:
气性坏疽的病原菌主要在伤口内生长繁殖,很少侵入血液循环引起败血症。产气夹膜杆菌产生α毒素、胶原酶、透明质酸酶、溶纤维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等,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血红蛋白尿、尿少、肾组织坏死、水肿、液化,肌肉大片坏死,使病变迅速扩散、恶化。糖类分解产生大量气体,使组织膨胀;蛋白质的分解和明胶的液化,产生硫化氢,使伤口发生恶臭。由于局部缺血,血浆渗出,及各种毒素的作用,伤口内的组织和肌肉,进一步坏死和腐化,更利于细菌的繁殖,使病变更为恶化。大量的组织坏死和外毒素的吸收,可引起严重的毒血症。某些毒素可直接侵犯心、肝和肾,造成局灶性坏死,引起这些器官的功能减退。
气性坏疽病怎么办
1.清创:由于擦伤表面常常沾有一些泥灰及其它脏物,清洗创面是防止伤口感染的关键步骤。对于一般小的伤口,可先用自来水或井水把伤口外面的泥、灰冲洗干净。可用淡盐水(1000 毫升凉开水中加食盐9 克,浓度约0.9%)。
2.消毒:可在伤口涂上碘酒等消毒药水,沿伤口边缘向外擦拭,注意不要把碘酒、酒精涂入伤口内,否则会引起强烈的刺激痛。也可用20%按叶煎剂代替碘酒、酒精消毒皮肤。
3.上药:可在创面上涂一点红药水(红汞),此药有防腐作用且刺激性较小。但要注意不宜与碘酊同用。
4.包扎:在伤口上盖一块干净的布,轻轻包扎后再到医院进一步治疗。对于一些大的伤口,可先用干净的布压住伤口注意保持创面清洁干燥。
炭疽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动物炭疽病和植物炭疽病原不同,动物上的是一种细菌,植物上的是一种真菌。
动物或人上的症状:皮肤坏死溃疡、焦痂和周围组织广泛水肿及毒血症症状,偶尔引致肺、肠和脑膜的急性感染,并可伴发败血症。
植物上的症状:无论叶片上的还是果皮上的,多为黑色小圆斑,严重的可连成不规则形,病组织有苦味。
气性坏疽的一般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与尘埃传播
A.经飞沫传播:当病人呼气、大声说话、嚎哭、打鼾、咳嗽、打喷嚏时,可从鼻咽部喷出大量含有病原体的粘液飞沫,体积较小(约15~100μm),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不久(
气性坏疽通常不超过几秒钟)。人在说话时,可产生170个左右飞沫,飘扬1米远,最远达1.2米。咳嗽时排出460个左右飞沫,打喷嚏时喷出的飞沫最多达1万个以上,最远可喷出9米远。在飞沫中大部分是水分,还含有少量蛋白质,脱落细胞和病菌。这些微小的飞沫从口腔排出后,一部分散落于地,较为细小的在空气中随水分蒸发,形成更为细小的“飞沫核”悬浮于空气中,成为传播呼吸道疾病的凶手。
飞沫传播的范围仅限于病人或携带者周围的密切接触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等均可经此方式传播。从卫生角度考虑,交谈最佳距离应为1.3米。这样不会因交谈而感染上飞沫传染的疾病。
糖尿病引起下肢动脉硬化的原因
下肢血管动脉硬化临床表现为下肢缺血性疼痛,严重缺血者可发生坏疽,特点如下:
(1)间歇性跋行: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早期症状。其特点是步行一定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经休息后症状可缓解。跋行症状的出现与行走速度、距离呈正相关。
(2)休息痛:意味着下肢有严重的末梢血管循环不良,下肢血管缺血逐渐加重。临床表现由间歇性跋行发展为下肢在静止休息时缺血性疼痛.多于夜间睡眠时发作,下肢下垂时疼痛可以缓解或减轻。
(3)缺血性坏疽:因缺血而逐渐发生的坏疽很难治愈。多数患者坏疽的发生是缓慢的.但亦可突然发生。表现为疼痛剧烈.与动脉因急性栓塞引起血液循环突然阻断的症状相同。坏疽的好发部位是足趾及足限,缺血较重,且易继发感染。足趾和足跟的坏疽常常并存。一旦发生,发展很快,难以控制。 治疗原则如下:
(1)控制糖尿病及纠正脂代谢紊乱。
(z)降低血液高凝状态,预防血栓形成。
(3)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促进侧支循环建立。
(4)保护血管,降低血压。
(5)局部保温或适当加沮可扩张血管,减轻末梢循环阻力,预防坏疽发生。
气性坏疽发病机理
气性坏疽的病原菌主要在伤口内生长繁殖,很少侵入血液循环引起败血症。产气夹膜杆菌产生α毒素、胶原酶、透明质酸酶、溶纤维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等,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血红蛋白尿、尿少、肾组织坏死、水肿、液化,肌肉大片坏死,使病变迅速扩散、恶化。糖类分解产生大量气体,使组织膨胀;蛋白质的分解和明胶的液化,产生硫化氢,使伤口发生恶臭。由于局部缺血,血浆渗出,及各种毒素的作用,伤口内的组织和肌肉,进一步坏死和腐化,更利于细菌的繁殖,使病变更为恶化。大量的组织坏死和外毒素的吸收,可引起严重的毒血症。某些毒素可直接侵犯心、肝和肾,造成局灶性坏死,引起这些器官的功能减退。
急性蜂窝织炎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丹毒 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及网状淋巴管引起的感染。局部表现为绛红色斑块,指压后退色,皮肤轻度水肿,边缘稍隆起,界线清楚。感染蔓延迅速,但不化脓,很少有组织坏死,易反复发作。下肢反复发作者,可有皮下淋巴管阻塞。
2.坏死性筋膜炎 常为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发病急,全身症状重,而局部症状不明显。感染沿筋膜迅速蔓延,筋膜与皮下组织大量坏死。病人常有贫血、中毒性休克。皮肤可见溃疡、脓液稀薄,脓培养可有多种菌生长。
3.气性坏疽 产气性蜂窝织炎应与气性坏疽鉴别,后者病前创伤较重,常深及肌肉,伴有伤肢或躯体功能障碍;伤口分泌物有某种腥味。脓液涂片检查可大致区分病菌形态。
气性坏疽治疗措施
1.紧急手术处理 在抢救严重休克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同时,须紧急进行局部手术处理,手术前静脉滴注青霉素200万U和四环素0.5g。一般应采用全身麻醉,不用止血带。术中应注意给氧,继续输血,输液和应用抗生素。在病变区作广泛、多处切开(包括伤口及其周围水肿或皮下气肿区),切除已无生活力的肌组织,直到具有正常颜色、弹性和能流出新鲜血的肌肉为止。敞开伤口用大量3%过氧化氢溶液或1:4000高锰酸钾溶液反复冲洗。术后保持伤口开放,用过氧化氢液湿敷,每日更换敷料数次。
有下列情况者应考虑截肢:a、伤肢各层组织均已受累且发展迅速;b、肢体损伤严重,合并粉碎性开放骨折或伴大血管损伤;c、经清创处理感染仍不能控制,有严重毒血症者。截肢部位应在肌肉未受累的健康组织处。截肢残端不缝合,用过氧化氢液湿敷,待伤口愈合后再修整。
2.高压氧疗法 在3个大气压纯氧下,以物理状态溶解在血内的氧比平时增加20倍左右,可提高组织的氧含量,抑制气性坏疽杆菌的生长繁殖,并使其停止产生α毒素,一般在3天内进行7次治疗,1次/2h,间隔6~8h。其中第一天作3次,第二、第三天各2次,在第1次治疗后,检查伤口,并将已坏死的组织切除,但不作广泛的清创或切除至健康组织。以后,根据病情需要,可重复进行清创。通过这种治疗方法,不少患肢的功能可得以保留。还观察到,凡能完成最初48h内5次高压氧治疗的病人,几乎都能存活,但需要有高压氧舱的设备,野战条件下难于应用。
3.抗生素 大剂量使用青霉素(1000万U/d)和四环素(2g/d),兼可控制化脓性感染,减少伤处因其他细菌繁殖消耗氧气所造成的缺氧环境。待毒血症状和局部情况好转后,即可减少剂量或停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红霉素,1.5~1.8g/d,静脉滴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