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涨奶怎么办 内治法
产后涨奶怎么办 内治法
1、当归12克、川穹9克、桃仁9克、炮姜3克、通草6克、王不留行9克、炮山甲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活血化瘀,通经下乳。用于乳汁不通、乳房胀痛者。
2、柴胡10克、当归10克、茯苓10克、炒白术10克、丹皮10克、连翘12克,薄荷6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疏肝清热,通络止痛。用于肝郁胃热、乳房胀痛、心烦易怒、胸胁不舒者。
涨奶怎么办 涨奶原因
涨奶主要是因为产妇在宝宝出生后未能及早哺喂,或哺喂的间隔时间太长,或乳汁分泌过多,孩子吃不完,均可使乳汁无法被完全移出,乳腺管内乳汁淤积,让乳房变得肿胀且疼痛。
宝宝感冒怎么办 内治法
中医认为,婴儿感冒有风寒、风热、暑湿之分。应根据不同症状辨证治疗。
表现为发热、无汗、怕冷、鼻塞、流清涕。治以疏风散寒。
可用:苏叶3克、淡豆豉6克、桔梗6克、前胡5克、防风5克、荆芥3克、葱白1小段。水煎服,每日1剂。
表现为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少汗,鼻塞,流脓鼻涕,打喷嚏,咳嗽。治以辛凉解表。
可用:金银花5克、连翘5克、薄荷5克、菊花5克、芦根10克、板蓝根3克、桑叶5克、桑皮5克。水煎服,每日1剂。
表现为高热,口渴,躁动,无汗,不欲饮乳,或呕吐、腹泻,或鼻塞、流涕、咳嗽。治以清暑解表。
可用:香薷2克、扁豆10克、厚朴3克、鲜荷梗5克、鲜竹叶6克、金银花5克、连翘5克。水煎服,每日1剂。
麦粒肿的中医辨证治疗
一、外治法
外涂玉枢丹或清火眼丸。取药研磨成汁,涂于结肿部位。
二、内治法
1、风热外侵
睑部肿物初起,局部微有红肿痒痛,伴头痛,发热,全身不适等,舌苔薄白,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
2、热毒壅盛
眼睑红肿痛难睁。兼有口干,头痛,发烧,尿黄,便秘,舌苔黄、舌质红,脉数有力。治法:泻火解毒。
戒奶时涨奶怎么办
断奶奶涨处理方法1:将奶水吸出
断奶奶涨怎么办?将奶水吸出来减少胀痛感是有效的方法。可以选择吸奶器将多余的奶吸出来,或者让亲爱的帮忙用嘴巴吸出来咯!需注意的是,多余的奶一定要吸出来,不能停留在乳房里,不然乳汁凝结,会得乳房肿块,乳腺癌等等。
断奶奶涨处理方法2:按摩乳房
按摩乳房也是治疗奶涨很好的方法之一哦!先用热毛巾在乳房上敷十几分钟,然后用手轻轻按摩乳房。注意乳房四周向乳头方向轻推。不要用手挤。而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乳晕向后压挤,食指捏住乳晕向后压挤。这可以有效的缓解因奶涨而带来的疼痛。知道了这个方法后,你就不会再奶涨的时候,无助的问:“断奶奶涨怎么办”这样的问题咯!
3断奶奶涨处理方法3:喝生麦芽煎水
断奶后奶涨而且还会有痛的感觉,建议新妈妈们可以用生麦芽煎水喝。断奶奶涨怎么办?生麦芽水能帮你哦!平时除了这个水后,不要喝其他的水。这有助于治疗因奶涨而带来的疼痛。
4断奶奶涨处理方法4:吃维生素B6
如果断奶后奶涨是在疼的厉害,涨的难受,可以吃维生素B6每次20粒,一天三次服用,当然这个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有了维生素B6,你就再也不用问“断奶奶涨怎么办”了哦!
产后脱发怎么调理 内治法
党参20克、何首乌20克、当归10克、茯苓10克、川芎5克、白芍10克、熟地15克、菟丝子10克,黑芝麻、黑豆和银耳适量。水煎服,每日1剂。益气养血,补肝益肾。用于气血亏、肾精不足型,表现为头发稀疏、面色萎黄、枯槁无华、身体消瘦、精神不振。
涨奶的处理办法
涨奶怎么办有结块解决办法因为乳汁堵塞乳腺管,乳房中就会摸到硬块。正确的办法是,先挤出一部分乳汁,不要担心回不了奶。因为挤出乳汁,不像孩子吮吸那样吸得干净,乳汁分泌会越来越少,挤出来是防止乳腺发炎。如果有疼痛感觉,可以用热毛巾热敷,缓解疼痛消除硬块是有效的。坚持吃麦芽茶两周,回奶就成功了。
断奶涨奶怎么办1、逐渐减少喂奶次数:减少涨奶情况发生的最好方法就是逐渐的来减少喂奶的次数,循序渐进的减少,奶量自然就会逐渐减少,达到回奶的效果。突然断奶,涨奶肯定会很严重的。
2、借助吸奶器:涨奶得很厉害的时候,用吸奶器吸出一部分乳汁,这样会减缓涨奶的疼痛。而且不用担心用了吸奶器,断奶会断不掉。因为吸奶器吸奶是不太彻底的,这样乳汁分泌也会逐渐减少。
3、热敷:用吸奶器吸完乳汁后,用热毛巾热敷乳房,可以缓解胀痛。而且热敷可使阻塞在乳腺中的乳块变得通畅,乳房循环状况改善。热敷的时候,要注意避开乳晕和乳头部位,因为这两处的皮肤较嫩。热敷的温度不宜过热,以免烫伤皮肤。
4、按摩:热敷过乳房后,可以给乳房按摩。乳房按摩的方式有很多种,一般以双手托住单边乳房,并从乳房底部交替按摩至乳头,如果还有乳汁渗出,可以将乳汁挤在容器中。
5、热水澡:如果乳房还是又胀又痛,妈妈可以洗一个热水澡,然后一边按摩乳房,感觉会舒服些。
6、温水浸泡乳房:可用一盆温热水放在膝盖上,再将上身弯至膝盖,让乳房泡在脸盆里,轻轻摇晃乳房,借着重力可使乳汁比较容易流出来。
7、冷敷:如果奶胀疼痛非常严重,可用冷敷止痛。一定要记住先将奶汁挤出后再进行冷敷。
8、减少汤水的摄入:注意断奶不要喝汤汤水水的食物,这样会涨奶得更厉害。胀痛严重的话建议可以喝麦芽,谷芽(俗称二芽汤)不过应该去正规的中药店,因为二芽应该用醋制过的,不然效果不会很好。
9、看医生:如果肿胀还是无法缓解,疼痛继续,妈妈可以到医院请医生开止痛药。
宝宝断奶后奶涨如何处理
几乎每个妈妈都会遇到断奶时奶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析奶涨时怎么办,用什么方法缓解。
【奶涨的原因】
奶涨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乳房内的乳汁充盈,同时结缔组织还不断地分泌奶水,而乳房的容积只有那么大,断奶后奶水没有出去,因此就会觉得奶涨。一旦发生奶涨后,妈妈不仅会觉得涨,而且往往还很痛,如果用手挤出奶水,之后这种症状还是会继续,而且也容易使乳头受到感染。
【奶涨的处理方法】
首先,断奶后妈妈应该少喝汤和水,以减少乳汁的分泌,促进较快回奶。这个时候如果奶水还是很多,可以用布来束紧乳房。只要感觉不适非常的涨,都尽量不要去挤,否则又一、容易促进奶水的分泌。如果这些物理办法不行,就可以吃一些回奶的药品,但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吃,胡乱吃药对自身身体可是有害的。
黄褐斑四种中医内治法
1. 肝郁气滞型
证见:斑色深褐,弥漫分布,伴有情绪症状,比如烦躁不安、易怒、胸胁胀痛等,经前乳房胀痛,月经不调,口苦烟感,舌质红,舌苔较少,脉行不畅。此时可以服用中成药逍遥丸来疏肝理气,活血祛斑。
2. 肝肾不足型
证见:斑色褐黑,面色晦暗,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健忘,手脚心及胸口烦热,舌红,舌苔较少。此时适合服用六味地黄丸以补益肝肾,滋阴降火。
3. 脾虚湿蕴型
证见:斑色灰褐,状如尘土附着;伴有疲乏无力,没有食欲,容易困倦,月经色淡,白带量多;舌质颜色淡红,舌体胖边有齿痕。可以服用中成药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祛湿消斑。
4. 气滞血郁型
证见:斑色灰褐或者黑褐,伴有慢性肝病,月经色暗有血块,或者痛经,舌暗红有瘀斑。方用桃红四物汤来理气活血,化瘀消斑:当归、熟地、川芎、白芍、桃仁、红花各15克。虽然没有中成药,但是桃红四物汤口感甜腻,并不像传统中药那
扁平疣的内治法
疣目
(一)风热血燥结节如豆,坚硬粗糙,色黄或红;舌红,苔薄,脉弦数。
辨证分析:风热之邪搏于肌肤,或肝虚血燥,筋气不荣,故结节如豆,坚硬粗糙,色黄或红;舌红、苔薄、脉弦数为风热血燥之象。
治法:养血活血,清热解毒。
扁平疣方药:治瘊方加减。咽喉疼痛者,加牛蒡于以解毒利咽;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以通腑泻下。
(二)肝郁痰凝疣起日久,质地较硬,色暗褐;伴性情烦闷易怒,胸闷不适,纳食不香;舌淡红,苔白,脉弦。
辨证分析:肝郁则气血运行不畅,津液不行,凝结为痰,痰随气结,留于肌肤,故疣起日久,质地较硬,色啫褐;肝郁则性情烦闷易怒;痰凝则胸闷不适,纳食不香;舌淡红、苔白、脉弦为肝郁痰凝之象。
治法:疏肝活血,化痰软坚。
方药:治疣汤加减。
扁瘊
(一)风热毒蕴突然发病,颜面部起扁平丘疹,表面光滑,如芝麻至黄豆大,淡红色或正常皮色,自觉瘙痒,搔抓可有新皮损出现;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辨证分析:风邪致病多发病突然,侵犯上部;风热毒蕴,搏于肌表,经络不畅,则起扁平丘疹,表面光滑,淡红或正常皮色;风盛则痒,搔抓可有新的皮损出现;舌红、苔薄黄、脉滑数为风热毒蕴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散结。
方药:桑菊消疣汤加减。
(二)热蕴络瘀病程较长,皮损黄褐或暗红;可有烦热;舌黯红,苔薄白,脉沉缓。
辨证分析:热邪蕴结肌肤,经络不畅,气滞血瘀,故病程较长,皮损黄褐或暗红;热邪蕴结内扰,则可有烦热;舌黠红、苔薄白、脉沉缓为热蕴络瘀之象。
治法:清热活血化瘀。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生黄芪、板蓝根;大青叶、紫草、马齿苋、生薏苡仁等。
鼠乳、跖疣、丝状疣均不需内服药物。
产后涨奶不通怎么办 外治法
民间用发酵面治涨奶,效果良好。取发酵面团150-200克,均匀贴敷于整个乳房上,外用热毛巾包住热敷。半小时后除去乳头周围的发酵面,用吸奶器吸出乳汁,同时用手从乳房周围向乳头方向按摩捏挤,促进乳汁排出。通常一次贴敷以后,产妇即可排出乳汁而胀痛消失。必要时可再次用发酵面团贴敷。
将蓖麻油滴于折成四层的棉布上,让布沾满蓖麻油,但勿过湿,以免四处滴流。将此布敷于乳房上,盖一层塑胶薄膜,再放上热敷袋。将热敷袋调至能忍受的热度,敷1小时即可。
胀奶疼痛时可热敷乳房,使阻塞的乳腺变得通畅,乳房循环也会变得好一些。注意避开乳晕和乳头部位,因为这两处的皮肤较嫩。热敷的温度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热敷过后,即可按摩乳房。以双手托住单边乳房,并从乳房底部交替按摩至乳头,再将乳汁挤出在容器中。待乳房变得较为柔软了,宝宝才容易含住奶头。
宝宝湿疹反复发作的原因是什么
西医治疗湿疹所用药物一般只能控制和缓解病情的发展,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湿疹的问题,中医则是从根本上解决,一般治愈后是不会复发的。
中医认为湿疹主要与湿邪有关,湿可蕴热,发为湿热之证,久之湿则伤脾,热则伤阴血,而致虚实夹杂之证。急性湿疹多见湿热之证,慢性湿疹多为虚实夹杂之证。治疗时以清热利湿,疏风清热、养血疏风润燥为主。
中医医治湿疹的方针,是把体内积聚的热毒引发出来而予以排除,同时要改善体质,令机能回复正常,采用的方法包括外治法、内治法、针灸法、火罐刮痧法。其中外治法因其效速效验,无需内治法辩证诊断之繁琐,亦无需针灸法之对手法技巧要求之严格,应用最为广泛。
“清湿散”则正是中医外治法治疗湿疹的专方。本方取历来湿疹外用方之精粹,以外治之宗吴尚先的内病外治法为理论指导来组方合药,达到了不仅能清外毒、拔内毒、祛火毒湿毒,还能内养以扶正气,使气血舒畅,外用以做收敛,使新肌无痕。
婴儿皮疹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湿疹主要与湿邪有关,湿可蕴热,发为湿热之证,久之湿则伤脾,热则伤阴血,而致虚实夹杂之证。急性湿疹多见湿热之证,慢性湿疹多为虚实夹杂之证。治疗时以清热利湿,疏风清热、养血疏风润燥为主。
中医医治湿疹的方针,是把体内积聚的热毒引发出来而予以排除,同时要改善体质,令机能回复正常,采用的方法包括外治法、内治法、针灸法、火罐刮痧法。其中外治法因其效速效验,无需内治法辩证诊断之繁琐,亦无需针灸法之对手法技巧要求之严格,应用最为广泛。
“清湿散”则正是中医外治法治疗湿疹的专方。本方取历来湿疹外用方之精粹,以外治之宗吴尚先的内病外治法为理论指导来组方合药,达到了不仅能清外毒、拔内毒、祛火毒湿毒,还能内养以扶正气,使气血舒畅,外用以做收敛,使新肌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