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疟疾有哪些医治方法

疟疾有哪些医治方法

氯喹的副作用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头痛等,少数 病人出现精神症状。老年人或有心脏病者应用时要谨慎。洋地黄 化后应用本品容易引起心脏传导抑制,肌注或静脉注射更容易出 现,应该注意。奎宁的副作用有耳鸣、眩晕、恶心、呕吐等。少数病人 可出现视力减退、紫癜等。孕妇(可致流产)及视神经乳头炎、有溶血现象、对奎宁过敏者禁用。甲氟喹口服后可能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有的可能出 现定向力差、幻觉,个别出现精神错乱,所以精神病病人慎用。控制复发、中断传播的药物伯氨喹副作用一般较轻,偶 见头晕、恶心、腹痛、呕吐等,停药后可消失。极少数特异质者 可出现发绀和溶血性贫血,通常是由于病人红细胞中缺乏一种具 有保护作用的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病人还原高铁血红蛋白的 能力也降低。一旦发生应立即停药。疟疾患者在进行彻底抗疟治疗后,应在第二年春天给与 抗复发治疗。由于抗拒药物的广泛应用,已出现耐药虫株,可采用乙 胺嘧啶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

疟疾是什么病 疟疾能治好吗

随着医疗技术及水平的提高,疟疾患者在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好是可以被治愈的。患了疟疾,应及时治疗,以前常用药物有氯喹和伯喹。其中氯喹能杀灭血液中的疟原虫,伯喹能杀灭肝脏中的疟原虫和血中配子体。服用方法是二药合用,为了防止复发,第二年春天,还须进行休止期治疗,以达到根治。现在已普遍开始采用青蒿素复方药来治疗疟疾,其抗药性低,治愈率高,效果更明显。

疟疾防治知识

【预防】

1.控制传染源 健全疫情报告,根治疟疾现症患者及带疟原虫者。

2.切断传播途径 主要是消灭按蚊,防止被按蚊叮咬。清除按蚊幼虫孳生场所及使用杀虫药物。个人防护可应用驱避剂或蚊帐等,避免被蚊虫叮咬。

3.提高人群抗病力 疟疾疫苗接种有可能降低本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但由于疟原虫抗原的多样性,给疫苗研制带来较大困难。目前研制的主要是子孢子蛋白和基因疫苗,尚未能供现场应用。

疟疾疫苗、艾滋病疫苗与结核病疫苗已成为全球优先发展的三大疫苗。我国自主研制的“重组疟疾疫苗”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局及世界卫生组织的批准,进入临床试验。

化学药物预防是目前较常应用的措施。对高疟区的健康人群及外来人群可酌情选用。常用氯喹,口服0.3g/次,1次/周。在耐氯喹疟疾流行区,可用甲氟喹0.25g/次,1次/周。亦可选用乙胺嘧啶25mg/次,或多西环素0.2g/次,1次/周。

提富乐喹tafenoquine是一种8-氨喹类抗疟药,曾在加纳用安慰剂对G6 PD正常的人和非妊娠妇女做过预防恶性疟的随机、双盲研究,结果显示在用药的13周内,每周口服25mg组的预防效果为32%,50mg组为 84%,100mg组为87%,200mg组为86%,不良反应少而轻,认为是一种较好的恶性疟预防用药。

目前正广泛用于临床病例治疗的青蒿琥酯不宜用作疟疾预防药物,以免疟原虫对它产生耐药性,从而缩短其临床应用周期。

木香顺气丸的功效与作用 抗菌治疗腹泻

菌方中、山楂、木香、乌药等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莱菔子所含莱菔子素芥子油有一定抗菌效能。对菌类引起的腹泻和疟疾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古代南方普遍存在的瘴气现在还存在吗

照我们老师寄生虫老师讲的,瘴气会致病的本质是疟原虫 因为瘴气大多存在于潮湿湿热环境,这种环境下蚊虫多啊 疟原虫属于虫媒传播 ,通过蚊子传播 。也就是相当于在湿热环境下 人易得寄生虫病,但是古人没有认识到本质 以为是空气有毒 所以说是瘴气。

疟疾是人类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国外古籍中称疟疾为“bad air”,后来意大利学者称疟疾为“malaria”,“mala”是不良,“aira”是空气之意;与我国古代称疟疾为“瘴气”之意相近。我国早在 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就已有疟疾流行的记载,人们通过不断的实践得出“疟,秉枣”即以枣治疟的经验;到战国时代,人们找到了更多有效治疗疟疾的药物,《东次四经·北号山》中描述有一种树“其状如杨赤华,其实如枣而无核,其味酸甘,食之不疟”;西周时期《周礼·疾医》说“四时皆有疠疾”,而“秋时有疟寒疾”,指出疟疾主要流行于秋季;《礼记·月令》说孟秋“行夏令,则国多火灾,寒热不节,民多病疟”,也指出疟疾主要在秋季流行;秦汉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中《疟论》和《刺疟论》就是两篇疟疾专论,全面总结了秦汉及其以前人们对疟疾的认识,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疟疾医学理论。

疟疾有哪些传播途径

疟疾的自然传播媒介是按蚊。可传播人疟的按蚊的种类有60余种,人被有传染性的雌性按蚊叮咬后即可受染。人对疟疾普遍容易感染,多次发作或者重复感染后,如果没有症状,则表明感染后会产生一定的免疫力,疟疾根据病情的发展分为5个时期:

1.潜伏期:从人体感染疟原虫到发病,称潜伏期。潜伏期包括整个红外期和红内期的第一个繁殖周期。一般间日疟、卵形疟14天,恶性疟12天,三日疟30天。有一定免疫力的人或服过预防药的人,潜伏期可延长。

2.发冷期:骤感畏寒,先为四肢末端发凉,背部、全身发冷。皮肤起鸡皮疙瘩,口唇,指甲发绀,颜面苍白,全身肌肉关节酸痛。进而全身发抖,牙齿打颤,持续约10分钟,1个小时后,寒战自然停止,体温上升,此期患者常有重病感。

3.发热期:冷感消失以后,面色转红,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发冷越显著,则体温就愈高,可达40℃以上。高热患者痛苦难忍。发作数次后唇鼻常见疱疹。

4.出汗期:高热的后期,手心微汗,大汗淋漓,2~3小时体温降低,常至35.5℃。患者感觉舒适,但很困倦。

5、间歇期:是指前后两次发作的间隔时间。时间长短取决于虫种和免疫力。

因为疟疾的传播媒介是按蚊,如果按蚊吸入了疟疾病人的血液,再叮咬健康的人类的时候,就会把病源带进健康人的血液里,传播疟疾,所以,预防疟疾的最好办法就是从源头上控制住,要做好彻底灭按蚊、做好个人防护、治疗传染源的三个工作:要搞好环境卫生,经常喷洒杀蚊药等,做好个人卫生的工作,夏天不要在外面露宿,如果去蚊子多的地方,尽量不要穿短袖,以防叮咬,一旦有疟疾的症状,应该及时要医院就诊,及时接受治疗,常用的药物主要有羟基喹哌、乙胺嘧啶、磷酸咯啶等。

疟疾会影响小儿智力发育吗?

疟疾是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传染病,以周期性发热、贫血、脾脏肿大为特征,可发生轻重不同的并发症。

疟疾的表现,早期有低热、乏力、畏寒、全身酸痛、消化不良和失眠等表现。大约2周左右病儿出现典型症状,先为感觉寒冷,然后出现全身发抖,关节及肌肉酸痛,脸色发白,皮肤发绀,常有抽搐,脉搏细数,伴有恶心呕吐等,寒战过后病儿出现发热,体温迅速升高到39℃~41℃,面红耳热,双眼充血,头痛,烦躁不安,呼吸急促,患儿常出现言语杂乱,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甚至昏迷、抽搐,经过1~8小时进入退热期,小儿全身大汗淋漓,皮肤变冷,1~2小时体温退到正常,全身感觉好转,但仍乏力、嗜睡,清醒后与正常小儿相同。上述症状周期性发作,间日疟和卵形疟每隔一天发作一次,三日疟每隔2天发作一次,恶性疟疾持续高热,无明显的寒战和出汗期,最严重者可出现脑型疟疾,有高热、言语杂乱、昏迷抽搐,神经系统检查有异常,还可出现黄疸、呕吐胆汁、肝脾肿大,还可出现溶血、小便象葡萄酒样,还可出现休克虚脱、体温降低、突然昏倒、手足冰凉、血压下降等。

由于疟疾常出现抽搐、昏迷,特别是恶性疟疾持续高热,引起脑型疟疾时病人还有脑病的改变,如病情控制不好对小儿智力发育有一定的影响,故要积极预防。治疗疟疾,要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消灭蚊虫,防止传播。必要时采用蚊帐、蚊香,尽可能装纱窗、纱门、纱罩等防蚊设备。迁往流行区应服抗疟疾药物,对儿童更为重要。

本病的治疗,病人应卧床休息,供给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使用有效的抗疟疾治疗药物,特别要注意对脑型疟疾的抢救,同时要设法控制高热和抽搐,减轻对脑部的损害。

疟疾防治的小知识

1.非疟疾流行区域的人群对抗疟疾的抵抗力较为薄弱,在进入疟疾流行区域内便很容易感染疟疾。目前比较流行疟疾传染病的地区分别有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若是出行到这些地方工作、学习或是旅游的人群要注意,小心感染疟疾。

2.疟疾的流行和当地的气候有关,在气温比较温暖,且雨水量较大的地方,空气比较潮湿,适合蚊虫生长,大量繁殖幼虫,导致疟原虫也增多,容易引发疟疾流行。

3.怀孕期间谨防患上疟疾,若胎盘受损,或是初生儿带伤口,并触碰到母体感染疟疾的血液,便会造成胎儿先天性疟疾

疟疾中医治疗

1.正疟症状

【主症】寒战壮热,休作有时,先有呵欠乏力,继则寒战鼓颔,寒罢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

【治法】和解达邪。

【方药】柴胡截疟饮化裁:柴胡、半夏、常山、红参、草果、大枣、黄芩、生姜、槟榔。若表实少汗而恶寒重者,加桂枝、防风、羌活以解表发汗;口干欲饮加葛根、石斛生津止渴;湿热偏盛,胸脘满闷,可去人参,加苍术、厚朴、青皮以理气化湿。

2.温疟症状

【主症】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头痛,骨节烦疼,口渴引饮,便结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表。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加减:石膏(先煎)、知母、桂枝、柴胡、青蒿、生地黄、麦冬、太子参、甘草。若热多寒少,气短胸闷,汗多,无骨节烦疼者为热盛而津气耗伤,可用清热生津益气之白虎加人参汤加味治疗,津伤较甚,酌加石斛、玉竹养阴生津。

3.寒疟症状

【主症】但寒不热,或寒多热少,口不渴,胸胁痞满,神疲肢倦。苔白腻,脉弦迟。

【治法】辛温达邪。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合七宝截疟饮:柴胡、桂枝、厚朴、干姜、炙甘草、陈皮、瓜蒌根、牡蛎、黄芩、草果、常山、槟榔。若汗出不畅者去牡蛎;寒湿内盛,胸脘痞闷者加青皮;泛吐痰涎者加蜀漆、附子以温散寒痰。

4.瘴疟

【主症】(1)热瘴症状: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肢体疼痛,面红目赤,胸闷呕吐,烦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热赤,甚则神昏谵语。舌红绛,苔黑垢,脉洪数。

【治法】辟秽除瘴,清热保津。

【方药】清瘴汤加减:青蒿、玉竹、茯苓、生地黄、柴胡、半夏、知母、陈皮、竹茹、黄芩、黄连、枳实、常山、益元散。

【主症】(2)冷瘴症状:寒甚热微,或恶寒战栗,不发热,甚则神昏不语。苔白厚腻,脉弦。

【治法】芳香化浊,辟秽理气。

【方药】加味不换金正气散:藿香、佩兰、苍术、茯苓、厚朴、半夏、槟榔、陈皮、石菖蒲、草果、鲜荷叶。

5.劳疟症状

【主症】寒热时作,倦怠无力,食少,自汗,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或胁下痞块。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扶正祛邪,调和营卫。

【方药】何人饮加减:何首乌、当归、白术、红参、大枣、生姜、陈皮、炙甘草、茯苓、生地黄。或用补中益气汤,在疟发之时,加青蒿、常山祛邪截疟。此外,久疟不愈,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血痰浊,结于左胁之下,形成痞块,治宜软坚散结,祛瘀化痰,方用鳖甲煎丸。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穴: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肝、脾。

方法:在发作前1-2h针刺,强刺激,留针1h,连续针3天。

2、穴位敷药

(1)取大椎穴,要发作前2h,用胡椒或朝天椒1-2个捣烂,外敷3-4h。

(2)取内关穴,用烟丝两份,生姜1份,共捣烂,取如硬币大小一块敷穴位上。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3)取内关,用鲜毛莨或野薄荷或独头蒜适量,捣烂、在发作前1-2h敷穴上,外用胶布固定3-4h。

防治疟疾有哪些方法

.患了疟疾,应及时治疗,常用药物有氯喹和伯喹。其中氯喹能杀灭血液中的疟原虫,伯喹能杀灭肝脏中的疟原虫和血中配子体。

2. 预防首先尽量避免在蚊虫活动高峰期(黄昏和夜晚)到野外活动。关键是要做好防蚊、灭蚊。应清除垃圾、杂草、填平污水坑;如必须在户外作业,可穿长袖衣和长裤,皮肤暴露处可涂抹驱避剂,防蚊叮咬;睡前可在卧室喷洒杀虫剂或点蚊香;睡觉时使用蚊帐或长效蚊帐;房屋安装纱门、纱窗。

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数据,全球86%的疟疾病例发生在非洲,9%的病例发生在东南亚,其余5%的病例分布在全球其它地区。我国疟疾主要流行于云南、海南、贵州等南部地区和安徽、河南、江苏、湖北等中部地区。旅行者最重要的是要了解目的地疟疾流行状况,树立疟疾感染风险意识。在出国前,建议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际旅游保健中心或相关医疗卫生部门进行健康咨询;在疟疾流行区,要加强个人防护,包括使用蚊帐、驱避剂、蚊香、户外活动时穿长袖长裤等,防止蚊虫叮咬。从疟疾流行区返回后,若出现发热、发冷、头痛等类不适症状,应立即就诊,并主动告知医务人员自己的旅行史,以便排查疟疾。

4.由于疟疾的传染来源主要是患疟疾的病人和带虫的人,故要积极治疗疟疾病人和带虫的人。

疟疾有哪些表现

症状通常发生于蚊叮咬人注入疟原虫后10~35日。疟疾潜伏期因感染的疟原虫种类不同而异。间日疟和卵形疟的潜伏期为13~15天,三日疟为24~30天,恶性疟为7~l2天。经输血传播的疟疾,其潜伏期的长短与血中疟原虫的数量有关,3~41天不等,一般为7~14天。疟疾临床症状通常有以下四期:

1.前驱期: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畏寒。

2.发冷期:手脚发冷,继而寒战、发抖、面色苍白、口唇指甲发绀。体温迅速上升、此期可持续10多分钟至2小时。

3.发热期:寒战后全身发热、头痛、口渴,体温可升至39℃或以上,有些病人可出现抽搐、此期可持续2~3小时。

4.出汗期:高热后大汗淋漓,体温迅速下降,当时除疲劳外,顿觉舒服轻快,常安然入睡。此期持续约2~3小时。间日疟、卵形疟—般隔天发作一次,恶性疟在48小/时内可有两次发热,发作数次后常见鼻唇部疤疹及脾肿大,发作多次后则有肝脏肿大及贫血,脾脏逐渐肿大并变硬。

疟疾有时引起凶险发作 大多数由恶性疟原虫引起,少数由间日疟原虫引起。凶险发作以脑型最为常见,先有数天疟疾典型发作,继而出现烦躁、谵妄、昏迷、惊厥等。体征有脑膜刺激征、失语、瘫痪、反射亢进等。其它尚有胃肠型、肾型和黄疸厥冷型等。婴幼儿疟疾则表现为低热弛张或稽留高热,常有烦躁不安、惊厥、吐泻等,贫血出现早而严重,脾肝肿大明显。

黑尿热是疟疾罕见的并发症,为大量红细胞破坏所致。红细胞破坏释放血红蛋白入血流,血红蛋白排入尿,转变成黑尿。黑尿热几乎总是在慢性恶性疟者中发生,尤其是接受奎宁治疗者。

疟疾的健康中医外治法

1.生苍术、白芷、川芎、肉桂、常山各等量,研末,加麝香或五香末少许,棉裹或薄纸裹,于发作前2小时塞鼻。左右两侧更换,以鼻有火辣感为度,不可时间闷太长,以免损伤鼻粘膜。亦可把药置于暖脐膏上,贴大椎穴。

2.肉桂、丁香、吴萸、威灵仙、白胡椒、白芥子、草果、常山各等分,或加巴豆霜2克,调饼,在发作前3~4小时。贴大推、陶道穴。敷后局部有水泡,按“发泡法”处理。用前先以生姜汁、烧酒、面粉作饼几只,涂擦胸口、腿弯、臂弯、两背及上两穴位,一擦至皮肤发红。

3.胡椒、硫磺各1~3克,掺暖脐膏上,发作前3小时贴大椎、陶道。

4.黄丹15克,白明矾10克,胡椒5克,研末醋调糊状,不发作的这天与发作前2小时用。先将麝香或丁香末少许,置于两掌心劳官穴上,再用上药敷涂整个手掌,并包扎之,以局部自觉烘热有汗为度。、

5.川椒2克,雄黄、桂心各1克,研末,加麝香少许或丁香末1克,和入烂饭中作如绿豆或黄豆大,外加朱砂少许,纳脐中,外用暖脐膏贴之,直至不发为度。并记好发病日期,来年提前半月再贴,适合久症者。

6.姜汁适量化牛胶(燉化),摊细布长条,贴整个脊柱骨。贴前需先揉推局部十余次,重捏大椎、陶道(见图8-9)两穴至发红。局部皮肤无不良反应,可一直贴用,夏季洗浴前取下,浴后再贴。

相关推荐

疟疾的病因与分类

(一)治疗用药建议: 早期的诊断及正确的治疗,是决定疟疾预后最重要关键,由於台湾根除疟疾已经四十年,近年来境外移入的病例每年约只30例,临床医师若经验不足,常常不能在第一时间诊断出来;另外因为疟疾病况变化迅速,重症疟疾(severe/complicatedmalaria)开始常以非特异性症状来表现,如果不能及早发现给予适当的治疗,常会导致各器官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另外治疗上最棘手的问题是抗药性的问题,以恶性疟来说,传统的药物如chloroquine目前可以说在世界上大部分的流行区都已产生抗药性,甚至在

疟疾症状

1.潜伏期 从人体感染疟原虫到发病(口腔温度超过37.8℃),称潜伏期。潜伏期包括整个红外期和红内期的第一个繁殖周期。一般间日疟、卵形疟14天,恶性疟12天,三日疟30天。感染原虫量、株的不一,人体免疫力的差异,感染方式的不同均可造成不同的潜伏期。温带地区所谓长潜伏期虫株,可长达8~14个月。输血感染潜伏期7~10天。胎传疟疾,潜伏期就更短。一定免疫力的人或服过预防药的人,潜伏期可延长。 2.发冷期 骤感畏寒,先为四肢末端发凉,迅觉背部、全身发冷。皮肤起鸡皮疙瘩,口唇,指甲发绀,颜面苍白,全身肌肉关节

枸杞根什么作用 治疗疟疾

枸杞根1两,茶叶1钱,水煎后于发作前2~3小时顿服。试用于150例患者,其中145例均控制发作,的服1剂即见效。

如何防治和护理疟疾

疟疾在非洲流行甚广,的地区感染程度相当严重,尤其恶性疟对人的威胁更大。由于当地流行区的人群大多已了一定的免疫力,所以除感染较重外,一般并不出现明显的症状。但从非流行区去的人则往往因缺乏免疫力而极易感染上这种病,病情也往往比较重,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重症疟疾的患者即使抢救成功,也往往会留下明显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从热带非洲或其他热带地区回来的人员,如发热,应首先考虑疟疾的可能性。 疟疾是由疟原虫所引起的一种古老的疾病,古代称之为瘴气。疟原虫主要寄生在人类或动物体内的红细胞中,其发育和繁殖

白豆蔻的功效与作用

行气,暖胃,消食,宽中。治气滞,食滞,胸闷,腹胀,噫气,噎膈,吐逆,反胃,疟疾。 ①《开宝本草》:"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②《本草图经》:"主胃冷。" ③《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肺金本药,散胸中滞气,感寒腹痛,温暖脾胃,赤眼暴发,白睛红者。" ④杨士瀛:"治脾虚疟疾,呕吐,寒热,能消能磨,流行三焦。" ⑤王好古:"补肺气,益脾胃,理元气,收脱气。" ⑥《纲目》:"治噎膈,除疟疾,寒热,解酒毒。" ⑦《本草备要》:"除寒燥湿,化食宽膨。

疟疾是什么病能治好吗

疟疾是由一种叫作疟原虫的寄生虫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它通过受感染的蚊子叮咬进行传播。这种寄生虫在人体的肝脏中繁殖,然后感染破坏血红细胞,不断繁殖,不断破坏。在所热带病中,以受疟疾威胁的人数与发病数字为最多,居世界卫生组织重点研究的六大热带病的首位。随着医疗技术及水平的提高,疟疾患者在得到及时效的治疗好是可以被治愈的。

疟疾是什么病能治好吗 现今疟疾疫情怎么样

根据2014年12月发布的情况估计,2013年约1.98亿疟疾病例,58.4万人死亡。大多数死亡发生在非洲儿童中,那里每分钟便一名儿童死于疟疾。在我国,经过医学工作者和疾控部门的多年努力,全国疟疾病人由20世纪70年代初的2400多万减少到目前的数十万,部分省份现只见散发病例,我们甚至望在2050年全面消灭疟疾。所以,疟疾已经逐渐离我们远去,这其中离不开青蒿素做出的贡献。

疟疾的症状 间日疟症状

主要以寒战发抖为早期症状,皮肤呈鸡皮疙瘩,持续0.5-2个小时可进入发热期,高热(40-41度),并可伴头痛、口渴、恶心、呕吐甚至谵妄,一般可持续约4-5个小时。随后进入出汗期,可表现为大汗淋漓,体温下降,症状消失。 间日疟隔日发作一次,如收到二重感染,也可以每天发作,容易引起误诊,整个癫痫发作全程约持续6-10个小时。

疟疾是什么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于夏秋季发病较多。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并且容易流行。 典型的疟疾多呈周期性发作,表现为间歇性寒热发作。一般在发作时先明显的寒战,全身发抖,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寒战持续约10分钟至2小时,接着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面色潮红,皮肤干热,烦躁不安,高热持续约2~6小时后,全身大汗淋漓,大汗后体温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段间歇期后,又开始重复上述间歇性定时寒战、高热发作。 婴幼儿疟疾发热多不规则,可表现为持续高热或体温忽高忽低,在发热前可以没寒战表现

疟疾的偏方哪些

疟疾是疟原虫所引起的传染病,临床上以间隙性寒战、高热、出汗和脾肿大、贫血等为特征。如今疟疾已经慢慢远离城市而去,但在广大农村,疟疾仍然是重要的疾病威胁。夏季是疟疾的高发期,下面小编为您介绍治疗疟疾的常用偏方。 1、疟疾。用鳢肠划捶烂,放在手上切脉处,药上压一个钱币,用布包好。过一段时间,药下皮肤起小泡,疟即止。这也一种灸法。称为“天灸”。 2、再方。用卫矛、鲮鲤甲(煤灰)各二钱半,共研为末。每取二、三分,病发时鼻中。又方:用卫矛末一分,砒霜一钱、五灵脂一两,共研为末。病发时冷水冲服一钱。 3、再方。用百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