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冬季养生怎么藏 早睡晚起必待日光

冬季养生怎么藏 早睡晚起必待日光

此语出自《黄帝内经》,古人的早睡是指晚上9点钟就要上床入睡;早晨太阳出来了,再起床。就是所谓的天睡我睡,天醒我醒。现代人不必拘泥于此,但 是,在冬季适当的早睡、晚起,不熬夜,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天黑早,阳气收藏早,早睡可以养阳;天亮迟,阳气升发也迟,晚起可以固阴精。

什么时候立冬 起居调养

立冬节气起居调养强调“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意思就是说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立冬节气宜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衣着忌讳过少过薄、室温过低又容易感冒。反过来,衣着如果过厚,室温过高却又腠理开泄,阳气不能得到保存,寒邪容易侵入。

冬季老年人易发生疾病

冬季养生,对人体有着良好的作用,对于老人来说,冬季养生尤其重要。冬季天气寒冷干燥,是易发生疾病的季节。所以对老年人应给予更多的关照,特别是应对他们采取保健措施,以使老年人平安度冬。老年人在冬天养生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宜与忌:

1.生活规律,起居有常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睡以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迟起以养奶气,日出而做,以避严寒,求温暖。衣着要暖和、宽松、柔软。脚要保暖,睡前用温水洗脚,并搓脚心100-200次,以补肾健脑。总之,冬季宜养藏为本,强肾助阴,以顺应自然。御寒健身。

2.饮食调摄,科学合理

冬季饮食之味宜减咸增苦,因为 肾主咸味,心主苦味,咸能胜苦,故以补心气、固肾气。饮食宜温热,但不可过热。忌食生冷和粘硬食物,以防损伤脾胃。民谚云:冬朝勿空心,夏夜勿饱食。因此,早上可煨生姜服少许,以驱风御寒。还要注意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C的摄取,适量食胡萝卜、油菜、菠菜、绿豆芽、枣、核桃仁等。所谓:"药补不如食补"。阴虚之人应适当多食些羊肉、鸡肉、鹅肉,以补虚益气、养胃生津。

3.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中医素有食补不如气补之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气补或动一动就是运动。冬季昼短夜长,阳光微弱,应多在室外锻炼,以补阳光照射不足。在冷空气中活动可增强神经调节机能,提高造血功能和抵抗力,但锻炼不宜出大汗,以防感冒。避免在大风、大雾、雨雪等恶劣天气中锻炼。

冬季养生食物“琅琊榜”,这些食物你了解吗? 枣仁-琅琊榜安神之最

《黄帝内经》记载:“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食疗药膳门诊副主任中医师王东旭介绍,立冬之后养生要注意“闭藏”,尤其要睡好觉。

临近年底,上班族往往工作压力较大,容易出现心烦失眠,影响身心健康,导致一冬容易生病。

酸枣仁,又名枣仁,其性平味甘,有宁心安神之效,是中医治失眠的经典要药。现代研究表明,酸枣仁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的作用,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小米枣仁粥:将小米加水煮粥至将熟,加入酸枣仁,搅匀煮开即可。每日早晚各一次,加蜂蜜温服。

功效:小米本身具有和胃安眠、滋阴养血的功能,尤其适合冬季怕冷的虚寒体质者,其富含的B族维生素还具有防治消化不良及预防秋冬季节口角生疮的功效。

牛皮癣患者四季养生之道

春季,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患者应早睡早起,培养春天的生气。适宜练动作较少的气功等。 这时期的进补宜温,有利于扶助正气,如麦、豉、枣、橘、花生等,不宜食生冷粘杂之物,以免损伤脾胃。

夏季,患者应继续保持早睡早起,睡眠充足。精神情绪上切戒急躁,神情愉快,意气舒畅,人体腠理才能宜通。锻炼时以体肤出汗为宜。 此时应进食益气生津、清暑解热之品,以消阳补阴,符合夏季“养长”的道理。

秋季,患者思想意识要清静、安宁,最好在天微明时起身、活动、健身,锻炼效果甚佳。 不要用椒、葱、蒜、姜等辛辣之品,多吃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食物。

冬季,万物生机潜伏,俗说:“冬季进补”,也是这个道理。冬季活动锻炼,不宜起得太早,最好等待日出以后,应选择活动量较大的动作,体出微汗最宜,以达避寒取暖,精、气、神内收。

春、夏、秋、冬,四季养生,提高身体免疫力,抵御牛皮癣的反复复发,防患于未然。

女性秋季养生知识

1、“多事之秋”先调睡眠。

2、秋风秋雨不要秋愁,消除抑郁情绪。

3、调整饮食防止秋燥,以清补为主。

4、秋季养生总在养肺、肺主秋饮食应增酸少辛。

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因此,秋季注意以下几点:

1、调理饮食 秋季膳食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

2、早起早睡 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舒达阳气。

3、增强体力秋天气候渐冷,衣服不可一下增加过多,有意让机体冻一冻,经受一些寒凉之气的锻炼,这也是增强机体对冬季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的重要方法。

4、预防疾病秋末气候转凉,这个时期是中风和心肌梗死发病的高峰期,极容易导致猝死。所以,一些女性朋友也需要在秋天注意这些高发病症的预防。

冬季保健的特点

读《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湿,无泄皮肤,使气丞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解读:冬季当使神志伏匿,并情志舒畅而闭藏,以适天时闭藏之期。逆之则水伤,木失所养,并影响春季生发之气。

◆冬季气候寒冷,寒气凝滞收引,易导致人体气机、血运不畅,而使许多旧病复发或加重。特别是那些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如中风、脑出血、心肌梗死等,不仅发病率明显增高,而且死亡率亦急剧上升。所以冬季养生要注意防寒。

◆冬季,人体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皮肤致密,水湿不易从体表外泄,而经肾、膀胱的气化,少部分变为津液散布周身,大部分化为水,下注膀胱成为尿液,无形中就加重了肾脏的负担,易导致肾炎、遗尿、尿失禁、水肿等疾病。因此冬季养生要注意肾的养护。

女性秋季养生知识

秋季养生重在调养,应做到:

1、“多事之秋”先调睡眠。

2、秋风秋雨不要秋愁,消除抑郁情绪。

3、调整饮食防止秋燥,以清补为主。

4、秋季养生总在养肺、肺主秋饮食应增酸少辛。

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因此,秋季注意以下几点:

1、调理饮食 秋季膳食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

2、早起早睡 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舒达阳气。

3、增强体力秋天气候渐冷,衣服不可一下增加过多,有意让机体冻一冻,经受一些寒凉之气的锻炼,这也是增强机体对冬季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的重要方法。

4、预防疾病秋末气候转凉,这个时期是中风和心肌梗死发病的高峰期,极容易导致猝死。所以,一些女性朋友也需要在秋天注意这些高发病症的预防。

冬季如何养生保健 多睡一小时

中医认为,秋冬为阴令,秋时阴收,冬时阴藏。故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养藏之道也。“

“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是此时主要的睡眠养生之道。具体睡眠时间,建议每晚亥时(即9点-11点)休息,争取在子时(11点-1点)入睡。

国医大师谈养生:冬季跟着太阳起床

冬季主闭藏,主肾。肾脏应和冬季的气候特点,肾精宜藏不宜泄。国医大师就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冬季养生的建议。

冬季起居方面,引用《黄帝内经》中“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的原则,建议大家晚上尽早睡觉,早晨可随着太阳初升起床。注意保暖,避免汗出,防止阳气外泄。包括注意减少洗澡的次数,远离桑拿浴,远离冬泳,包括在室内泳池游泳也是不推荐的;避免剧烈的出大汗的运动;避免去热带地区或者温泉释放阳气。冬天,大自然中的树叶都落了,人也要注意“无泄皮肤”,汗毛孔尽量处于关闭状态为宜。-

冬季养生着眼于“藏”。具体到人的精神活动,则要保持精神安静,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最好能做到含而不露。要能调节不良情绪,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自我调节,尽快恢复平和心态。还要防止季节性情感失调症的发生,预防的措施,一是多晒太阳,二是加强体育锻炼,调整植物神经功能,避免出现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调节情志,保持愉快的心情和乐观的情绪。

冬天,人们为了保暖经常门窗紧闭,但紧闭门窗会导致空气中的病菌滋生;所以天气虽冷,还是应该定时开窗换气。冬季还要注意提高耐寒能力。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冬季锻炼能起到强身健体防寒的作用,慢跑、打太极拳都是很好的运动方式。

相关推荐

冬季养生养肾注意什么

冬季养生,要着眼于“”。具体到人体的精神活动,又如何“”呢?在《黄帝内经》里早已明确指出,“冬三月,此谓闭……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意思是说,人们在冬天要保持精神安静,要想办法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最好能做到含而不露,好像把个人的隐私秘而不宣,又如得到渴望之品那样满足。其中心思想是:在冬季人们要把神于内,不要暴露于外。在神于内时还要能调摄不良情绪。在遇到不顺心的事、不高兴的事时,要学会调摄情绪,尽快恢复心理平衡。 在冬季还要防止季节性情感失调症的发生。所谓季节性情感失调症,是指一些人

冬季养生注意事项有哪些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冬季养生要顺应体内阳气的潜,以敛阴护阳为原则。年老体弱的人应该早睡,等到日光比较充足再开始进行体育锻炼。老年人冬季锻炼以室内为主,冬季室内的温度要恒定、适当。老年人血液循环功能较差,如果室温过低,老人的手脚就很容易冻伤,而如果室温过高,室内外温差过大,又很容易感冒,老年人一定要随时注意保暖防病。衣服尽量穿的宽暖,贴身要有一件皮毛背心,棉鞋要稍稍大一点,在鞋底的毡垫上均匀地撒一层生附子未,然后用棉布缝好,放在鞋里,这样可预防冻疮,使四肢气血流通。 初冬时节常

专家推荐“零花费”养生补肾法

"补肾"补的是中医的"肾" 中医所说的肾气跟西医的肾脏不是一回事。西医的肾是一个器官的名称,而中医所说的肾气虚实变化,主宰着人一生的生长、发育,具有生殖、遗传能力,主宰人体一身的水液代谢,主管排尿和排便,主管骨骼的发育,控制骨髓、脑髓的生长水液代谢,对呼吸功能还有调节作用,能使吸人之气深沉绵长,促进造血和头发的生长润泽。 可以说中医的肾气含义更多,功能也涵盖了西医所指的肾脏功能。民间所指的"补肾"实际上是沿袭了中医的"肾气"概念。 冬季不花钱补肾法 按中医五行理论,肾主,冬主,所以冬季

寒露的养生方法 保证充足睡眠

寒露时节应早睡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早以顺应阳气的舒达。秋冬季血栓发病率较高,为避免血栓的形成,因此建议大家顺应节气、分时调养,确保健康。

老人冬季早睡

专家指出,冬季适当早睡可养体内精气。体质较弱人群、老年人冬季太早晨练或可诱发哮喘、感冒、风寒,引发基础慢性病及心脑血管疾病。 早锻炼应分季节 坚持早锻炼虽好,但必须严格分清时节、气候,现在正值冬季,清晨往往寒气过重且空气阴霾、污浊,并不像人们一贯认为的清晨空气最清新。过早床锻炼很有可能引体质较弱的老年人多种病变,如果本身就有慢性基础病,这一习惯还可能导致慢性病病情加重。因此,老年人应该学会根据气候状况合理调整自身的作息时间,在冬季应该稍稍早睡一些,这样才是正确的养生之道。 太早晨练易诱发

老年人冬季养生小常识

1、精神:宁静为本,保精养神 冬季主蛰伏闭,所以冬季养生的核心就是“伏”二字。为了保证人体阴阳精气之伏,就需要保持精神的安宁和情绪的稳定,以保护人体的精气和精神。冬季之时,寒风凛冽,万物凋零,易引人的悲伤之感。所以,人们应该尽量避免各种不良情绪的干扰刺激,多到室外晒晒太阳和参加一些娱乐活动,使自己的心情始终处于淡泊宁静的状态,并做到含而不露,秘而不宣,让内心世界充满乐观和喜悦。 2、居:早睡,避寒保暖 《黄帝内经》称:“冬三月……早卧晚,必日光”,意思是说在冬季应该早睡,最好等到太阳

冬季养生小常识有哪些

1.早睡 《皇帝内经》记载:冬三月,此谓闭,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必日光。意思就是说,冬天人们应该晚上早点睡觉,早晨等到太阳出来之后再出来活动。 而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早睡者的唾液中所含的皮质醇指标较其他人普遍偏低,从而使他们的精神抑郁度也较低。可见,早睡也能帮助舒缓压力。 2.室内通风 冬季,寒风呼啸,有些人干脆就将门窗紧闭了。更有些人认为只有夏天气温高比较容易滋生细菌,冬天细菌少,家中清洁频率可以降低。 这些看法都是不正确的,长时间将门窗紧闭容易滋生很多病菌。每天打开窗户,可清新室内

冬季老人养生小常识 早睡避寒保暖

《黄帝内经》称:“冬三月早卧晚,必日光”意思是说在冬季应该早睡,最好等到太阳出来以后再床活动。在寒冷的冬季,应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早睡有利于人体阳气的潜和阴精的积蓄,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寒保暖。冬季天气寒冷,室内温度要适宜,室温应以18℃~25℃较合适,切忌温度过高或过低。冬季还应该注意保持室内的空气新鲜。严寒的冬季,有些人因怕冷而紧闭门窗,使得室内的空气不能及时地流通而污浊不堪,影响健康。所以,冬季在调节室内温度的同时,还应注意室内空气流通和湿度调

立冬时节如何做好养生

立冬,作为冬季的第一节气,于每年的11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时开始。由于我国南北纬度之差,故真正意义上的冬季,并非都以“立冬”为准,而是以连续几天气温低于10度为冬季。但在传统观念中“冬”即“终也”,结束之意。 中医学认为,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 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之习俗。每逢这天,南北方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野味,说是只有这样到了寒冷的冬天,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那么在实际生活

立冬后养生小妙招

立冬作为冬季的第一节气,从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时开始。由于我国南北纬度之差,真正意义上的冬季,并非都以“立冬”为准,而是以连续几天气温低于10摄氏度为冬季。 在传统观念中“冬”即“终也”,为结束之意。中医认为,这一节气的到来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天生机勃发作准备。 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每逢这天,南北方的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野味,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 其实,立冬日除了食补,还要重调养。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