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螺药用价值
黄螺药用价值
1.治传染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田螺500克养水中2—3天,使其排尽污泥废物,然后将田螺尾部敲去少许,与鸡骨草50--100克,同煮汤服食。每日1次。
2.治小便不利、白浊:田螺250克洗净,去尾部,入热油锅内,略炒片刻,加入大蒜头少许,食盐调味,加水煮熟,用针挑出螺肉食用。
3.治黄疸:田螺肉100克,茵陈12克,溪黄草30克,田基黄30克,水煎服,每日1--2剂。
4.治菌痢:黄螺500克,挑出螺肉,晒干,炒焦,水煎服,每次 10克,每日3次。
5.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消渴病:大黄螺15个,养于清水中漂去泥,取出螺肉加入米酒半小杯拌和,再放入清水中炖熟饮汤,每日1次。
6.治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车前子30克,红枣 10个,黄螺(连壳)1000克。先用清水静养田螺1--2天,经常换水以漂去污泥,斩去田螺笃;红枣(去核)洗净。用纱布另包车前子,与红枣、黄螺一齐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煲2小时,饮汤吃螺肉。
姜的药用价值
⒈生姜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生姜有抗菌、抗癌,以及抗氧化、抗衰老作用,其特有的“姜辣素”能有效治疗因过食寒凉食物而引起的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症。此外,生姜能增进食欲,促进消化液的分泌;生姜中的姜酚还有较强的利胆作用。
【来源】
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性味】
味辛;性温。
【归经】
归肺、胃、脾经。
【功能主治】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常用于脾胃虚寒,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或痰饮呕吐,胃气不和的呕吐,风寒或寒痰咳嗽,感冒风寒,恶风发热,鼻塞头痛。它还能解生半夏、生南星等药物中毒,以及鱼蟹等食物中毒。
【用法】
生姜既可煎汤或捣汁内服,又可外用,捣敷、擦患处或炒热熨贴于患处。
【注意】
阴虚内热及实热证者禁服。
⒉干姜
生姜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干姜的甲醇或醚提取物有镇静、镇痛、抗炎、止呕及短暂升高血压的作用;水提取物或挥发油能明显延长血栓形成时间;醇提取物及其所含姜辣素和姜辣烯酮有显著灭螺和抗血吸虫作用。
【来源】
干姜,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将生姜晒干或烘干即为干姜。
【性味】
味辛,性热。
【归经】
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能主治】
温经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干姜能引血药入血分,气药入气分,又能去恶养新,有阳生阴长之意,因此血虚的人可以用,而吐血、衄血、下血等症也宜使用。
【用法】
水煎内服,常用量为1.5-4.5克,亦可研末外用。
【注意】
凡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服;孕妇慎服。
吃黄螺上火吗
饮食不当导致身体上火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每一种食物对身体的调理作用都是不同的,那么吃黄螺会上火吗?下面一起看一下。
黄螺的营养价值
1.有利于生长发育黄螺富含蛋白质,可以提高免疫力以及促进生长发育。 2.清热解毒黄螺还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能够消除血液中的热毒,同时还能防治热结小便不利、黄疸、脚气、痔疮、便血等症状。
吃黄螺上火吗
属于海鲜类的食物会引起上火的,切勿多吃。
通过对吃黄螺会上火吗的介绍,我们对黄螺这样常见的食物就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我们能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做好改善。
田螺的药用价值
消渴饮水(日夜不止,小便频数)。用田螺五升,在水一斗中浸一夜,渴即取此水饮用。每日换水及田螺一次,用田螺煮食饮汁亦可。
肝热目赤。用大田螺七个,洗净,在水中养去泥秽。换水一升,再次浸洗,取出放碗中加盐少许。从壳内吸自然汁点眼。
烂弦风眼。治方同上,但以铜绿代盐。
酒醉不醒。用水中螺蚌加葱豉,煮食饮汁,即解。
小便不通(腹胀如鼓)。用田螺一个、盐半匙,生捣,敷脐下一寸三分,即通。
噤口痢。用大田螺二个,捣烂,加麝香三分作饼,烘热贴脐间半日,待热气下行即思饮食。
脱肛(脱出三、五寸)。用大田螺二、三个,在井水中养三、四天,去泥,以黄连粉填入壳内。先作浓茶洗净肛门,然后用鸡乞求蘸壳内水汁,兴在脱肠上,随好以软布慢慢将肠头托入。
反胃呕噎。用田螺洗净,养水中去泥,取出晒至半干,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藿香汤送下。用田螺烂壳研服亦可。
入秋前后食田螺
田螺又叫圆田螺、黄螺、天赢、田中螺等,是我国长江流域城乡居民普遍喜食的贝壳类小水产,广泛分布于江、河、湖、塘、水田、沼泽等地。俗话说:三月田螺满肚仔,入秋田螺最肥美。田螺一般在春夏之间交配怀仔,6月后产仔期过,田螺就肥大起来。所以,每年中秋前后,人们都喜欢品尝别有风味的田螺肉。
田螺之所以成为风味美食,不仅在于其肉质鲜美细嫩,还在于其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田螺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碳水化合物、无机盐、核黄素及多种维生素。
田螺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田螺肉甘性寒,具有清热明目、利尿、通淋等功效,主治赤痛、尿闭、痔疮、黄疸等疾病。螺壳也可以入药,有散结、止痛等功效,主治湿疹、胃痛及小儿惊风等症。
链接
田螺药膳三则
田螺粥经常服食,可治浮肿。
做法:将10~15只大田螺漂养2天,勤换水,并滴入几滴植物油,除去螺肉污秽之物。用针或竹签挑出螺肉,剪去螺尾,然后加盐、味精、葱、姜、酒等调料适量,拌好备用。再取粳米60g,植物油、盐、味精、葱、姜、酒适量,加适量水入锅煮粥。至米粥沸腾时迅速加入调好备用的螺肉,螺肉烫熟便可食。
鸡骨草煲田螺可治膀胱湿热引起的小便刺痛等。
做法:将400~500g田螺用清水漂养1~2天,去除螺肉污物,把田螺硬壳的后部用剪刀剪掉,然后与50~60g鸡骨草一起煮汤饮服,并食螺肉。一般服食3~5次即可见效。
田螺汁可治痔疮、外耳道疖、腋臭。
做法:将1个田螺用清水漂养2~3天,挑开田螺盖,放少许冰片,少待,即有水渗出,用此水涂于痔核上或滴入外耳道。治腋臭时,可加入2粒巴豆,将渗出液每日3次搽于腋下。
田螺的药用价值
[功用主治] 清热利水、除湿解毒。用于热结小便不通、黄疸、脚气、水肿、消渴、痔疮、便血、目赤肿痛、疔疮肿毒。
【性味】甘咸,寒。
1.《别录》:"汁:大寒。"
2.崔禹锡《食经》:"味咸,小冷,无毒。"
3.《品汇精要》:"味甘,性寒,无毒。"
【归经】 肝;脾;膀胱经。
《本草求真》:"入膀胱、肠、胄。"
《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水。治热结小便不通,黄疸,脚气,水肿,消渴,痔疮,便血,目赤肿痛,疔疮肿毒。
南北朝·陶弘景:煮汁疗热,醒酒,止渴。
清·王孟英:多食寒中,脾虚者忌。
《本草经疏》:目病非关 风热者不宜用。
《本经逢原》:多食令人腹痛泄泻。
《别录》:"汁:主目热赤痛,止渴。"
陶弘景:"煮汁疗热,醒酒,止渴。"
《本草拾遗》:"煮食之,利大小便,去腹中结热,目下黄,脚气冲上,小腹结硬,小便赤涩,脚手浮肿;生浸取汁饮之,止消渴;碎其内敷热疮。"
《纲目》:"利湿热,治黄疸;捣烂贴脐,引热下行,止噤口痢,下水气淋闭;取水搽痔疮胡臭,烧研治瘰疬癣疮。"
河蚌药用价值
河蚌清热滋阴,适宜阴虚内热之人食用,诸如消渴,口干舌燥,目赤者;治烦热,适宜甲状腺机能亢进者;消渴,适宜炎夏季节烦热口渴时食用;
可治血崩,带下,痔瘘,目赤,湿疹。且养肝凉血,熄风解酒,明目定狂。[10] 蚌泪,治消渴,赤眼,烫伤。蚌粉,治痰饮咳嗽,胃痛,呕逆,白带,痈肿,湿疮。[11]
适宜妇女虚劳,以及痔疮之人食用;
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红斑性狼疮者食用;适宜胆囊炎,胆石症,泌尿系结石,尿路感染,癌症患者及糖尿病患者食用;适宜小儿水痘者食用;蚌肉性寒,感冒风寒者忌食,脾胃虚寒、腹泻便搪之人也忌食。
杏的药用价值
杏仁放瓦上焙焦研末,香油调搽患处,治黄水疮。
杏仁研末,用香油调搽,治热疖。
杏仁10克,生姜三片,白萝卜60克,水煎服,治伤风咳嗽。
杏仁12克,水煎服,治咳嗽气喘。
甜杏仁炒熟,每日早晚嚼食七至十粒,或加白砂糖共捣烂,开水冲服,一日两次,治肺病虚弱,老年咳嗽,干咳无痰。
咳嗽寒热。用杏仁半两,去皮尖,在童便中浸七日,取出,温水淘洗,研如泥,加童便三升煎如膏。每服一钱,熟水送下。
上气喘急。有杏仁、桃仁各半两,去皮类,炒研,加水调生面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姜蜜汤送下。以微泻为度。
喘促浮肿,小便淋沥。用杏仁一两,去皮尖,熬后磨细,和米煮粥,空心吃二合。
头面风肿。用杏仁捣成膏,调鸡蛋黄涂布上,包头面。药干又涂。七、八次可愈。
偏风不遂,失音不语。生吞杏仁七枚,逐日增加至四十九枚,周而复始。食后饮竹沥,直到病愈。
喉痹痰嗽。用杏仁去皮、熬黄,取三分,加桂末一分,研泥裹含咽汁。
喉热生疮。治方同上。
肺病咯血。用杏仁四十个,以黄蜡炒黄,研青黛一钱加入,捣烂,包在切开的柿饼中,外裹湿纸,煨熟吃下。
血崩。用甜杏仁上的黄皮,烧存性,研为末。每服三钱,空心服热酒送下。
痔疮下血。用杏仁(去皮类及双仁者)加水三升,研磨,滤汁,煎至五成,同米煮粥吃。
耳出脓汁。用杏仁炒黑,捣成膏,裹棉中塞耳内。一天换药三、四次。
芡实药用价值
入药部位
干燥成熟种仁。
性味
味甘、涩,性平。
归经
归脾、肾经。
功效
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
主治
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
相关配伍
1、治精滑不禁:沙苑蒺藜(炒)、芡实(蒸)、莲须各二两,龙骨(酥炙)、牡蛎(盐水煮一日一夜,煅粉)各一两。共为末,莲子粉糊为丸,盐汤下。(《医方集解》金锁固精丸)2、治浊病:芡实粉、白茯苓粉。黄蜡(化),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盐汤下。(《摘玄方》分清丸)
用法用量
9-15g。
炮制
一、采集加工:秋末冬初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皮,取出种子,洗净,再除去硬壳(外种皮),晒干。二、炮制方法麸炒芡实:取净芡实,照麸炒法炒至微黄色。本品形如芡实,表面黄色或微黄色。味淡、微酸。
梨的药用价值
梨味甘微酸、性凉,入肺、胃经;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解酒的作用;用于热病伤阴或阴虚所致的干咳、口渴、便秘等症,也可用于内热所致的烦渴、咳喘、痰黄等症。梨果: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等功效,适用于热病伤津烦渴、消渴症、热咳、痰热惊狂、噎膈、口渴失音、眼赤肿痛、消化不良。梨果皮:清心、润肺、降火、生津、滋肾、补阴功效。根、枝叶、花有润肺、消痰清热、解毒之功效。
梨籽:梨籽含有木质素,是一种不可溶纤维,能在肠子中溶解,形成像胶质的薄膜,能在肠子中与胆固醇结合而排除。梨子含有硼可以预防妇女骨质疏松症。硼充足时,记忆力、注意力、心智敏锐度会提高。主治主治热嗽,止咳。治咳热,中风不语,伤寒发热,解丹石热气,惊邪。利大小便,除贼风,止心烦气喘热狂。润肺凉心,消痰降炎,解 疮毒、酒毒。具有下火,治便秘功效。[1]
李时珍说:《别录 》谈梨,只说它的害,不说它的功。古人说到病大多与风寒有关,用药都是桂、附,却不知梨有制风热、润肺凉心,消痰去火、解毒的功用。当今人们的病十有六七是痰病、火病。
梨的有益之处肯定很多,但也不宜过量而食。遗憾的是,只有乳梨、鹅梨可吃并可治病,其它梨即使可以吃也不能治病。梨梨除可供生食外,还可酿酒、制梨膏、梨脯,以及药用。
如梨果治热咳,切片贴之治火伤;捣汁内,润肺凉心,解疮毒、酒毒。梨花能去面黑粉刺;梨叶煎服,治风 和小儿寒疝,树皮能除结气咳逆等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