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压迫神经痛的血管有哪些
三叉压迫神经痛的血管有哪些
关于压迫程度,根据手术中所见可将三叉神经受血管压迫分为3级:I级,血管密切接触神经根,但没有在神经根上形成明显可见的压痕;Ⅱ级,神经根被血管推移和(或)神经根扭曲;11I级,血管在神经根上形成明显的凹痕。
三叉神经痛的特点表现
①疼痛部位。不超出三叉神经分布范围,常局限于一侧,多累及一支,以第二、三支最常受累,约占95%。
②疼痛性质。疼痛呈发作性电击样、刀割样、撕裂样剧痛,突发突止。每次疼痛持续数秒至数十秒种。发作间歇期逐渐缩短、疼痛逐渐加重。发作频繁者可影响进食和休息。
三叉神经痛常见的血管压迫有以下几种:
①小脑上动脉,于脑桥上缘由基底动脉末端发出,距离大脑后动脉根部1—2mm,有时与之共干。小脑上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伴行,绕大脑脚后行至小脑的上表面,两者之间有动。
眼神经穿过。小脑上动脉可形成一向尾侧延伸的血管襻,与三叉神经根部接触,主要压迫神经根的上方或上内方。
②小脑前下动脉,自基底动脉下部发出,也可来源于椎动脉上部,位于三叉神经的下方,向后外方走行,越过Ⅵ、Ⅶ、Ⅷ颅神经的腹侧面,在绒球外上方形成血管襻,并于襻上发出迷路动脉。一般小脑前下动脉从下方压迫三叉神经,也可与小脑上动脉一起对三叉神经形成夹持压迫。
③基底动脉,随年龄增长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基底动脉可向两侧弯曲而压迫三叉神经根,一般多弯向较细小的椎动脉一侧。较为少见的责任血管有:小脑后下动脉、变异血管(如永存性三叉动脉)、脑桥横静脉、外侧静脉及基底静脉丛等。
诱发三叉神经痛的因素主要有什么
一、身体上的扳机点
在我们人体的面部是存在有一些扳机点的,也就是引起三叉神经痛出现的出发点,稍不注意就会触发,并放射到全身。人们“扳机点”的位置、大小各不相同,甚至小到一个点或一根胡须,大多分在嘴唇、鼻翼、脸颊、口角、舌头和眼睛等处。同时,气候变化也是三叉神经痛的诱发因素,或被风吹着,或是乍热乍寒,都可使疼痛加剧。
二、血管压迫神经
近年来由于显微血管减压术的开展,很多人认为三叉神经痛的原因是邻近血管压迫了三叉神经根所致;绝大部分为小胶上动脉从三叉神经根的上方或内上方压迫了神经根,少数为小脑前下动脉从三叉神经根的下方压迫了神经根。血管对神经的压迫,使神经纤维挤压在一起,逐渐使其发生脱储鞘改变,从而引起相邻纤维之间的短路现象,轻微的刺激即可形成一系列的冲动通过短路传人中枢,引起一阵阵剧烈的疼痛,造成三叉神经痛。
三、三叉神经周围性损害
三叉神经周围性损害是三叉神经半月节、三叉神经根、或三个分支的病变,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压迫所致。刺激症状主要表现为三叉神经痛;破坏性症状主要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域感觉减弱或消失,咀嚼肌麻痹,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多见于三叉神经带状疱疹。
当三叉神经的半月节和三叉神经根受损时,出现了三叉神经分布区的感觉障碍,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咀嚼肌瘫痪;当三叉神经的三个分支受损时就会出现相应分布区的痛、温、触觉减弱或消失。如眼神经病变可有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下颌神经损伤可合并同侧咀嚼肌无力或瘫痪,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外斜;这也是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之一。
四、忽视日常预防保健
什么原因导致三叉神经痛,特别是秋冬季节,如果预防保健做的不到位,可能会导致前面的治疗前功尽弃。患者朋友如果经常吃一些硬质、生冷的食物,或不注意防寒保暖,很容易导致三叉神经痛复发。
三叉神经痛患者慎选止痛药
很多三叉神经痛的患者为了尽快摆脱难以忍受的疼痛,往往会用一些西药来快速止痛,在药物选择上应用“镇痛片”“阿司匹林”灯非甾体类抗炎药止痛是无效的,可以口服“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片”治疗,短期效果非常显著,随着时间推移药效会降低,需加大剂量来止痛,且无法停药,而且不论是口服或者针剂西药,长期服用对肝肾损害极大。因此对于三叉神经痛和各类头痛的治疗我们要慎用西药,找到病因,对症下药才是关键。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当人的头部血管压迫神经或神经自身免疫功能出现异常时,神经外膜保护组织就会受损,感知神经就会像电流短路一样反射回中枢神经系统,人的面部就会出现电击一样的剧烈疼痛,三叉神经痛发作。因此解除头部血管压迫,修复受损的神经外膜保护组织,才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根本办法。
现医学类教科书对于治疗三叉神经痛,治疗方法首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最大的特点就是根治、微创。首先给患者做一个全身麻醉,然后在三叉神经干部,将压迫三叉神经的责任血管与三叉神经用垫棉垫开。这是一个简短安全的过程。这种手术是一种全麻手术,伤口在耳后,对形象没有任何影响,对于病人几乎没有风险。国外的统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患者因为这种治疗导致死亡。
三叉神经痛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发性的三叉神经痛,一类是继发性的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治疗方法对于所有的原发性的三叉神经痛患者都是适用的。另外对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治疗还是奉劝患者要首先进行去除病因的治疗。
面肌痉挛有哪些表现
典型抽搐状态,不伴其他阳性神经体征,一般诊断不难。应常规进行脑电图、肌电图检查,必要时还应进行乳突、颅骨X线摄片,头颅CT及MRI检查,以排除乳突及颅骨疾患。用电刺激患侧眶上神经,患侧眼轮匝肌及其他面神经支配的肌肉同步发生收缩是其特点。正常者或其他疾病刺激单侧眶上神经,仅引起单侧眶上神经支配的眼轮匝肌收缩。
Jannetta提出,面神经出桥脑根处(REZ)被走行的小动脉压迫,是构成面肌痉挛的主要诱因,这些血管有小脑前下和后下动脉,也有曲张的粗大静脉。人到中年以后,这些正常和神经交叉压迫的血管开始硬化,血压升高,长期压迫神经可引起脱髓鞘变性,使神经轴索间发生串电现象,兴奋由传出而变成传入,可有大量异常电位蓄积和发放,可引起面肌痉挛发作。此论点还可用以解释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的病因。但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持否定意见,因为有很多人面神经被血管压迫并不发生面肌痉挛,而面肌痉挛病人有20%~30%查不到神经受血管压迫。作者等近年曾对30例病人进行血清和脑脊液微量素测定,发现所有病人血清内钙、镁离子均明显减少,可见血管压迫性神经脱髓鞘,必须在钙、镁离子减少的环境中才能激惹发病。
开始为一侧眼睑跳动,逐渐由上向下可扩展到半侧面肌,严重才可累及颈及肩部肌群。这种不自主痉挛,自己不能控制,情绪紧张、过度疲劳可诱发或使病情加重。据测试,这种面肌同步放电为每秒350次,表现为眼睑紧闭,口角歪斜,一次抽搐时程者数秒,长者数分钟,间歇期长短不定,发作时患者心烦意乱,视物不清,偶有面部酸痛、鼻塞和头痛者。一般睡眠中不发作,但也有11%的病人于睡中仍照常抽动,影响睡觉。发作越来越频繁,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病久后肌力逐渐减弱,到晚期可发展到半侧面瘫而告终。
压迫三叉神经的血管有些什么
从推理角度来看,一定要”肇事者“及”责任人“。在临床上,我们把可以压迫三叉神经的血管称为“责任血管”或者“肇事血管”,这就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根本病因。这些血管可以是单一动脉、多条动脉、多条动脉合并或者单一静脉、多条静脉合并等。
那么到底是哪些血管收到了压迫导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生呢?专家介绍如下。可以压迫三叉神经的血管有: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颈-基底吻合动脉、脑桥横静脉、脑桥外侧静脉等。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动脉中的小脑上动脉;比较少见的是小脑后下动脉、脑桥横静脉、脑桥外侧静脉等。小脑上动脉:多从基底动脉末端相当于脑桥上缘,邻近大脑后动脉根部1~2mm处发出。其起始点有时可与大脑后动脉联系在一起,也有极少数起源于大脑后动脉或者是脉络丛后动脉。该动脉发出后伴随大脑后动脉下缘绕过大脑脚向后走行,在小脑上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之间可见动眼神经。小脑上动脉在脑桥中脑沟内环绕脑干向后内走行,然后通过小脑幕游离缘的下方到达小脑的上表面。小脑上动脉可以形成一尾襻与三叉神经根接触,在三叉神经根的人口处的上方或上内方压迫神经根。大多数为单独压迫,也可与小脑前下动脉或其他静脉共同对神经根形成压迫。小脑前下动脉:大多从基底动脉下部发出,也可以发自椎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该动脉发出后向后外方走行,经三叉神经的下方越过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的腹侧面,在绒球外上方弯向下内,形成一个向外突出的血管襻,从襻上发出迷路动脉后,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供应小脑下面的前外侧区,并与小脑下后动脉吻合。小脑前下动脉一般在三叉神经根的人口处,从下方压迫三叉神经,也可以与小脑上动脉一起压迫三叉神经根。小脑后下动脉:为椎动脉最大的分支,于橄榄体下缘发出,沿橄榄体弯向后,在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根后方上行到脑桥下缘,再转向外侧进入小脑扁桃体内侧面,分出内侧支和外侧支。
预防三叉神经痛的措施
预防三叉神经痛需要预防动脉硬化:中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还要积极预防动脉硬化的发生,因为高血脂还有高血压有时都会对神经造成压迫,导致三叉神经痛会发作。
预防三叉神经痛一定要注意饮食清淡:三叉神经痛患者夏季的时候吃一些有营养且清淡的食物,不要吸烟或是喝酒,因为吸烟和喝酒可能会导致血管扩张,从而压迫神经的根部而诱发疼痛的剧烈发作。
预防三叉神经痛要注意避免感染:夏季病毒和细菌比较活跃,一旦感染,会对神经产生不良的刺激,从而诱发三叉神经痛,所以三叉神经痛患者要讲究卫生,防止出现口腔或是鼻腔以及颜面部的感染。
预防三叉神经痛要注意避免冷风直吹面部:夏季炎热时开空调或风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是三叉神经痛患者要避免直吹面部,以免诱发疼痛或着凉感冒。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到底是什么
微血管减压术(micorcular decompression, MVD)
MVD手术是目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首选的手术治疗方法。1967年由Jannetta教授首次提出,手术适应症包括:经影像学检查确认三叉神经为血管压迫者;其它治疗效果差愿意接受手术者;压迫三叉神经产生疼痛的血管称之为“责任血管”。
常见的责任血管有:
①小脑上动脉(75%),小脑上动脉可形成一向尾侧延伸的血管襻,与三叉神经入脑干处接触,主要压迫神经根的上方或上内方。
②小脑前下动脉(10%),一般小脑前下动脉从下方压迫三叉神经,也可与小脑上动脉一起对三叉神经形成夹持压迫。
③基底动脉,随年龄增长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基底动脉可向两侧弯曲而压迫三叉神经根,一般多弯向较细小的椎动脉一侧。
④其它少见的责任血管还有小脑后下动脉、变异血管(如永存性三叉动脉)、脑桥横静脉、外侧静脉及基底静脉丛等。责任血管可以是一支也可以是多支,既可以是动脉也可以是静脉。
微血管减压术的方法是:全麻下,于患侧耳后、发际内纵行4cm的直切口,颅骨开孔,直径约2cm,于显微镜下进入桥小脑角区,对三叉神经走行区进行探查,将所有可能产生压迫的血管、蛛网膜条索都“松懈”开,并将这些血管以Tefflon垫片与神经根隔离,一旦责任血管被隔离,产生刺激的根源就消失了,三叉神经核的高兴奋性就会随之消失,恢复正常。绝大多数患者术后疼痛立即消失,并保留正常的面部感觉和功能,不影响生活质量。
牙疼流泪是三叉神经痛吗
第一条,就是三叉神经痛的患者一定要注意避免使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一般清淡口味最好;
第二条,三叉神经痛患者主要面部防护,因为在面部,口角,鼻翼等部位会出现多个“扳机点”。当这些扳机点受到刺激就会引起患者的三叉神经痛发作;
第三条,三叉神经痛患者一般需要特别注意维生素的补充,多吃瓜果,蔬菜,同时也需要加强身体锻炼。
三叉神经痛目前的治疗主要是手术治疗为主,缓解,消除神经压迫。神经压迫我们一般是采用微血管减压术,主要是通过在患者的头部做手术,对压迫患者的血管进行处理,并且用特殊垫片固定。从而达到缓解患者神经压迫的效果,进一步达到对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治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