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小儿背部推拿的好处 揉按胆俞疏肝利胆

小儿背部推拿的好处 揉按胆俞疏肝利胆

定位:位于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推拿手法:用拇指指腹先以顺时针方向揉按胆俞50-100次,再以逆时针方向揉按50-100次。

功效主治:揉按胆俞具有疏肝利胆,清热止痛的作用,主治黄疸,口苦,胸胁痛,潮热,咽痛等病症。

胆囊炎怎么缓解疼痛 穴位按摩止痛

手法:滚法、按揉、点按、分推等

取穴:章门、期门、肝俞、胆俞、膈腧、阴陵泉、太冲、内庭、三阴交等

操作:1、腹部:患者仰卧,按揉章门、期门、分推檀中各一分钟。

2、背部:用滚法在背部足太阳膀胱经2分钟,重点按揉肝俞、胆俞、各一分钟,擦右侧背部,以透热为度

3、下肢部:按揉双侧阴陵泉、太冲、三阴交各一分钟。

4、患者取坐位,用掌根搓摩胁肋部20-30次,拿肩井结束手法。

功效:此按摩手法有疏肝利胆、通络止痛的作用。

小儿背部推拿手法图解 揉按肝俞疏肝理气

定位:位于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推拿手法:用拇指指腹先以顺时针方向揉按肝俞10-30次,再以逆时针方向揉按10-30次。

功效主治:揉按肝俞具有疏肝理气,通络明目的作用,主治黄疸,胁痛,目赤肿痛,近视,烦躁,惊风等病症。

胃病患者可以被彻底治好吗

一、脾胃虚寒型胃病

主证: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暖喜按,神疲乏力,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细缓无力。治则温脾健胃。

选穴:肝俞、脾俞、三焦俞、梁门、中脘、章门、手三里、足三里。除拿揉抖颤导滞法和揉压阳明清热法不易使用,以上基本手法均可使用。

治法:痛发之时,可拿搓胃俞,双拇指同按梁门,以温中止痛,痛止后,可按基本手法施术。如脾胃虚寒,而肝有郁热,除胃痛外,尚见泛铉呕吐,时觉饥嘈,食则不舒,四肢欠温,舌边红绛,苔白中黄,脉弦细者,可用双拇指同取双章门、立拳滚上腹部寒热并投,肝胃同治。

二、胃阴不足型胃病

主证:胃痛隐隐,心烦嘈杂,口干欲饮,大便干燥,苔少或剥脱,舌光红少津,脉细微数。治法养阴益胃。

选穴: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中脘。

治法:可重用提拿捏脊健运法,推揉腹部和中法,捏脊法反复施术十次。

三、气滞型胃病

主证:胃脘胀满,痛引两胁,嗳气频繁,噫气或失气后疼痛稍减,舌苔薄白,脉沉弦。治则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选穴:肝俞、脾俞、胃俞、中脘、梁门、章门、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晃拨俞穴行气法,捏拿背肌理气法与推揉腹部和中法。

治法:若痛甚而噫气呕恶者,可同取双内关、双内庭、以利气止痛;如泛呕酸水,时时嘈杂;且肝胆互为表里,肝热则胆火上乘,故见口干而苦;苔黄脉弦数乃肝胃郁热所致。治则疏肝、泄热和胃。

宝宝腹痛推拿方法 虫痛型腹痛

主要症状:腹痛突然发作,以脐周为甚,时发时止,有时腹部可摸到条索状物,时聚时散,有便虫史,面黄肌瘦,或嗜食异物,如有蛔虫窜行胆道,则痛如钻顶,口吐清涎或呕吐。

治疗原则:温中行气,安蛔止痛,痛止后驱虫。

推拿处方:摩腹,按揉肝俞,胆俞及背部压痛点,揉外劳宫。

推拿方法:

摩腹:自右下腹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的解剖部位,自右向左运摩100-200次。

按揉肝俞,胆俞及背部压痛点:用拇指按揉背部第9,10胸椎棘突下,脊柱正中旁开1.5寸的肝俞,胆俞穴及背部压痛点100-200次。

揉外劳宫:用拇指揉掌背上与内劳宫相对的外劳宫100-300次。

功效:摩腹健脾和胃,行气止痛,揉外劳宫温中安蛔,腹痛甚者加揉肝俞,胆俞及背部压痛点。

缓解胆囊疼痛的小妙招

胆囊炎发作时疼痛难忍,别急着吃药,按揉这些穴位快速止疼。按摩有疏肝利胆、通络止痛的作用。

手法:滚法、按揉、点按、分推等

取穴:章门、期门、肝俞、胆俞、膈腧、阴陵泉、太冲、内庭、三阴交等

做法:

(1)腹部:患者仰卧,按揉章门、期门、分推檀中各一分钟。

(2)背部:用滚法在背部足太阳膀胱经2分钟,重点按揉肝俞、胆俞、各一分钟,擦右侧背部,以透热为度.

(3)下肢部:按揉双侧阴陵泉、太冲、三阴交各一分钟。

(4)胁肋部:患者取坐位,用掌根搓摩胁肋部20-30次,拿肩井结束手法。

选取耳部“胆囊穴”与“总胆管穴”,还可选取辅助穴“肝穴”有疏肝利胆作用。

操作方法:

1.酒精消毒耳部皮肤,脱去耳廓油脂,再用消毒干棉签擦干耳廓。

2.医用胶布剪成0.15cm*0.15cm大小,将1粒王不留行籽贴附于小方块胶布(可用绿豆代替)。

3.找准穴位,将小方块胶布贴于穴位上,用食指与拇指捻压王不留行籽至酸胀麻木或疼痛为止,只压不揉,以免移动胶布位置。

4.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60下。

每次取穴3-5个,每穴留置2-3天,至下次治疗,更换穴位,更换王不留行籽,两耳交替进行。一般连续贴压2周。坚持几个疗程,胆囊炎疼痛频率减少,疼痛程度减轻。

注意:此法孕妇慎用。

胆囊炎发作引起疼痛大多是因为胆囊、胆道平滑肌痉挛,采用热敷缓解肌肉痉挛可少许缓解疼痛,效果有限。

胆囊炎发作还会致时腹部长满疼痛,引起呕吐,可到医院在医生操作下插鼻胃管缓解胃部压力,减轻疼痛,有助于胆囊炎恢复。

胆囊炎发作常用解痉类药物舒张胆道平滑肌,缓解胆囊压力,再用止痛镇静药物,减缓疼痛,镇静安神。具体用药就医谨遵医嘱。

缓解胆囊疼痛的小妙招

一、按摩

胆囊炎发作时疼痛难忍,别急着吃药,按揉这些穴位快速止疼。按摩有疏肝利胆、通络止痛的作用。

手法:滚法、按揉、点按、分推等

取穴:章门、期门、肝俞、胆俞、膈腧、阴陵泉、太冲、内庭、三阴交等

做法:

(1)腹部:患者仰卧,按揉章门、期门、分推檀中各一分钟。

(2)背部:用滚法在背部足太阳膀胱经2分钟,重点按揉肝俞、胆俞、各一分钟,擦右侧背部,以透热为度.

(3)下肢部:按揉双侧阴陵泉、太冲、三阴交各一分钟。

(4)胁肋部:患者取坐位,用掌根搓摩胁肋部20-30次,拿肩井结束手法。

二、耳穴贴压法

选取耳部“胆囊穴”与“总胆管穴”,还可选取辅助穴“肝穴”有疏肝利胆作用。

操作方法:

1.酒精消毒耳部皮肤,脱去耳廓油脂,再用消毒干棉签擦干耳廓。

2.医用胶布剪成0.15cm*0.15cm大小,将1粒王不留行籽贴附于小方块胶布(可用绿豆代替)。

3.找准穴位,将小方块胶布贴于穴位上,用食指与拇指捻压王不留行籽至酸胀麻木或疼痛为止,只压不揉,以免移动胶布位置。

4.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60下。

每次取穴3-5个,每穴留置2-3天,至下次治疗,更换穴位,更换王不留行籽,两耳交替进行。一般连续贴压2周。坚持几个疗程,胆囊炎疼痛频率减少,疼痛程度减轻。

注意:此法孕妇慎用。

三、热敷

胆囊炎发作引起疼痛大多是因为胆囊、胆道平滑肌痉挛,采用热敷缓解肌肉痉挛可少许缓解疼痛,效果有限。

四、插鼻胃管

胆囊炎发作还会致时腹部长满疼痛,引起呕吐,可到医院在医生操作下插鼻胃管缓解胃部压力,减轻疼痛,有助于胆囊炎恢复。

五、药物治疗

胆囊炎发作常用解痉类药物舒张胆道平滑肌,缓解胆囊压力,再用止痛镇静药物,减缓疼痛,镇静安神。具体用药就医谨遵医嘱。

急性胆囊炎疼痛处理

1、急性胆囊炎疼痛可冷敷缓解

遇有急性胆囊炎疼痛的患者,先是要确认是胆囊发炎,确认后将患者侧身躺下,患侧在上,在胆囊疼痛区用冰块冷敷,减少急性炎症的扩大,冷敷减轻疼痛后再在脚下肢胆经上的胆囊穴找出反应点针刺出血。做过这二个方法后疼痛会减轻不少。做过疼痛缓解处理后,如果疼痛还在应该考虑及时送医院进行治疗。

2、急性胆囊炎疼痛可服药缓解

苗岭胆炎方:蜜香、茹草、一串钱、余蓉等苗岭天然野生药材。准备砂锅一个,并洗刷干净;将药材饮片置于砂锅内,并加水1200~1500毫升,浸泡10分钟后,直接进行煎煮; 煎煮时掌握好火候,大火煮开后转为文火(即小火),煎约30分钟即可; 将煎好的药汁平均分为三碗,早、中、晚各服用一碗。功效:本方可以溶解结石,消除疼痛,杀灭病菌,消除炎症,对于治疗胆囊炎有标本兼治的作用。

3、急性胆囊炎疼痛可穴位按摩止痛

手法:滚法、按揉、点按、分推等。

取穴:章门、期门、肝俞、胆俞、膈腧、阴陵泉、太冲、内庭、三阴交等。

腹部:患者仰卧,按揉章门、期门、分推檀中各一分钟。

背部:用滚法在背部足太阳膀胱经2分钟,重点按揉肝俞、胆俞、各一分钟,擦右侧背部,以透热为度。

下肢部:按揉双侧阴陵泉、太冲、三阴交各一分钟。

患者取坐位,用掌根搓摩胁肋部20-30次,拿肩井结束手法。 功效:此按摩手法有疏肝利胆、通络止痛的作用。

4、急性胆囊炎疼痛可服药止痛

胆囊炎发作时引起的疼痛常常是由于胆囊收缩痉挛引起的疼痛,这个时候可以服用或注射缓解痉挛的药物,例如:山莨菪碱片或注射剂。 注意: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使用何种药物止痛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不可盲目服用或注射。

患有慢性胃疼怎么办呢

1、气滞

主证胃脘胀满,痛引两胁,嗳气频繁,噫气或失气后疼痛稍减,舌苔薄白,脉沉弦。

分析情志不畅,气郁不舒,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疼痛;气病多游走,胁为肝之分野,故痛引两胁;胃气上逆故嗳气频繁,噫气失气后,气逆暂缓,故疼痛亦稍减,苔白,脉沉弦为肝郁之象。

治则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选穴肝俞、脾俞、胃俞、中脘、梁门、章门、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晃拨俞穴行气法,捏拿背肌理气法与推揉腹部和中法。

若痛甚而噫气呕恶者,可同取双内关、双内庭、以利气止痛;如泛呕酸水,时时嘈杂;且肝胆互为表里,肝热则胆火上乘,故见口干而苦;苔黄脉弦数乃肝胃郁热所致。

治则疏肝、泄热和胃。

选穴肝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章门、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提拿捏背助运法,按揉腹部消积法,揉压阳阴清热法,加用推揉胸胁疏肝法(见发热)。

痛甚者,可用拇、食指分别捏拿两侧血海、梁丘、如痛已缓和,肝脾未调,可用双手拇指对揉、对压两侧三焦俞,单拇指按揉中脘,以调理三焦。

2、血瘀

主证痛有定处而拒按,多为刺痛,食后更甚,或见吐血便黑,甚则舌紫,脉涩。

分析久痛入络,络脉损伤,故吐血便黑;瘀血为有形之物,故痛有定处而拒按;食与瘀并,故食后痛剧;瘀血阻滞血行不畅故舌紫、脉涩。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选穴肝俞、脾俞、胃俞、章门、内关、劳宫、梁丘、内庭。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晃拨俞穴行气法,捏拿背肌理气法,擦摩上腹散寒法;配用揉压阳明清热法,加用远端诱导止痛法(双拇指同取两侧内关、劳宫、梁丘、内庭)。

如呕血便血不止,以药物治疗为主,待病情稳定后,方可施术手法。

有关得了慢性胃疼怎么办的介绍,大家应该清楚了吧。慢性胃疼让人非常难受,但难受之余,要想更好的进行解决,关键还是找到致病的原因,无论什么样的缓解方式,只能达到暂时改善病情的效果,只有从根源上进行解决,才可能完完全全的摆脱慢性胃疼产生的危害。

中风后遗症推拿原则

本病以早期治疗效好,一般在中风后两星期至半年内,适宜推拿治疗,治则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滑利关节。

推拿手法:㨰法,按法,揉法,搓法,擦法,摇法。

取穴与部位:天宗,肝俞,胆俞,膈俞,肾俞,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风市,伏兔,足三里,膝眼,解溪,背部,下肢部后侧。

肝脏排毒按摩哪里 点揉胆俞穴

胆俞穴是胆的背俞穴,具有疏肝,利胆,清热化湿的作用,经常按摩此穴位,能够促进肝胆的排毒功能,从而帮助改善因肝毒所致的色斑,面色萎黄等问题。

胆俞穴位置:在肩胛骨内侧,背部第十胸椎棘突下,左右2横指宽处。

按摩方法:取坐位或立位,两手握拳,用4指掌关节突起部点揉胆俞穴约2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阳纲准确位置图片和作用 阳纲穴配伍应用

配肝俞,大椎,至阳等清泄肝胆湿热而治身热黄疸;配巨阙,日月,胆俞,疏肝理气,利胆驱虫,治胆道蛔虫症;配天枢,足三里,调理大肠传导功能而治腹胀,泄泻,肠鸣;配天溪,照海,肾俞,清热滋阴而治消渴。

拔罐肾虚位置图 胆俞穴:疏肝利胆清热

位置: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简单取穴:俯卧姿势,胆俞穴位于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功效:胆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是胆之背俞穴,意指胆腑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具有疏肝利胆清热的功效,适宜胆经疾病,如胆囊炎、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肝炎、黄疸、口苦、肋痛、肺痨、潮热等病症。

肝脏排毒按摩哪里

按摩足三里穴

经常按摩足三里穴,能够疏肝理气,通经止痛,增强肝脏功能,促进肝脏排毒,达到强身定神,养护肝脏的效果。

足三里穴为主:胫骨外侧,在膝眼下方约3横指处。

按摩方法:以拇指或食指断布按压双侧足三里穴,指端附着皮肤不动,由轻渐重,连续均匀地用力按压。

按摩日月穴

肝胆相表里,肝胆气郁,可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毒素无法正常排出而淤积于体内,而日月穴具有疏肝利胆,行气开郁的作用,经常按摩此穴能够增强肝功能,从而增强肝脏的排毒功能。

日月穴位置:在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

按摩方法:取坐位或仰卧位,拇指螺纹面按于日月穴,其余4指放在肋骨上,按揉2分钟。

点揉胆俞穴

胆俞穴是胆的背俞穴,具有疏肝,利胆,清热化湿的作用,经常按摩此穴位,能够促进肝胆的排毒功能,从而帮助改善因肝毒所致的色斑,面色萎黄等问题。

胆俞穴位置:在肩胛骨内侧,背部第十胸椎棘突下,左右2横指宽处。

按摩方法:取坐位或立位,两手握拳,用4指掌关节突起部点揉胆俞穴约2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按摩期门穴

按摩期门穴能够调节肝脏功能紊乱,排除肝脏毒素,帮助改善因肝火过剩所导致的脸色蜡黄,粗糙,痘痘等问题。

期门穴位置:在乳头直下,当第6肋间隙中。

按摩方法:取坐位或仰卧位,对侧中指螺纹面按于期门穴,顺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和轻度温热感为度。

相关推荐

小儿背部推拿手法图解 按肺俞疏风解表

定位:位于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推拿手法:用拇指指腹先以顺时针方向按肺俞50-100次,再以逆时针方向按50-100次。 功效主治:按肺俞具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发热,咳嗽,流涕,痰鸣,咳喘,胸闷,胸痛等病症。

更年期保健试试中医推拿疗法

1.治疗原则 疏肝理气,补益心脾。肾阴不足者,滋补肾阴;肾阳亏损者,温助肾阳。 2.基本操作 (1)患者仰卧位:摩腹约5分钟;一指禅推、按、中脘、肓俞、气海、关元、子宫穴各一分钟;按、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涌泉各一分钟。 (2)患者俯卧位:按、脊柱两侧膀胱经循行部位5~6遍;点、按、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各一分钟;擦命门3分钟;捏脊3~5遍。 (3)患者坐位:按、、扯印堂1~2分钟;推印堂至前发际5~6遍;按、、推印堂至太阳5~6遍;分推前额至后头部5~6遍;点、印堂、太阳、百会1~2

胃痉挛按摩什么穴位

内关穴和足三里穴等穴位确实对缓解胃痛不适有一定的作用。据古书有记载,内关穴主要用于治疗消化、心脏、神志系统疾病。而足三里穴是胃经的核心穴位,专门治疗与消化系统有关的各种疾病。尤其是胃痛时,强刺激该穴(比如可用手用力按或用小木棍加压按),有很好的止痛作用。 1、按压梁丘 取穴: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突出处的凹陷;或从膝盖骨右端,约三个手指左右的上方处。 方法:用拇指指端用力按压腿部的梁丘3分钟。 功效:理气和胃、通经活络。 2、点按足三里 取穴: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方法:用

乳痈的推拿手法有哪些

乳痈主证:乳房肿胀,疼痛,皮色红赤,或有结块,乳汁排出不畅,同时伴随形寒,发热,周身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两三天后,可见肿块增大,发红疼痛,发热不退,纳食不振,口渴,苔黄,脉数或弦数,若肿块变软,按之有波动感,是已成脓,数天后,破溃而流稠脓,脓出热退,肿痛渐消。 治则:活血通络,清热散结。 取穴:乳根,屋翳,膺窗,中脘,气海,天枢,足三里,肩井,少泽,合谷,风池,脾俞,胃俞,肝俞,三阴交等穴。 推拿手法:按,,抹,摩,拿,一指禅推等法。 操作手法 胸腹部 患者仰卧位,推拿者坐于一侧。先摩乳房肿块周围,继之

失眠的推拿按摩手法有哪些

失眠的推拿手法主要有以下一些: 取穴:印堂,神庭,攒竹,睛明,太阳,百会,四神聪,风池,安眠穴,迎香,神门,三阴交,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命门,华佗夹脊穴等。 推拿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拿法,法,抹法,㨰法,击法等。 1.患者采取仰卧位,推拿者以一指禅推法或鱼际法,从印堂向上至神庭,往返5-6次,再从印堂沿鼻两侧向下经迎香穴沿颧骨,至两耳前,往返2-3次;治疗时可重点点按印堂,神庭,攒竹,睛明,太阳穴。 2.分抹前额3-5次。 3.患者采取坐位,推拿者以五指拿法从头顶开始,拿到枕骨下部改用三

慢性囊炎按摩哪里 慢性囊炎全身按摩

1.患者俯卧位,按摩者用掌根按患者的右背疼痛部位,反复操作10分钟。 2.用拇指指端用力按压俞,肝俞,可迅速缓解疼痛。 3.将双手重叠,垂直按压患者的背部脊柱,自上而下反复按摩5次。 4.患者左侧卧位,左腿伸直,右腿屈曲,按摩者站在患者身后,用双手提,拿,捏患者的肋部10次,尤其是用力按患者的疼痛部位。 5.患者仰卧位,按摩者可沿着肋骨,用掌根自上而下推拿50次。 6.用拇指指腹按压期门,巨阙,阳陵泉,三阴交,大巨各50次,直至患者感到酸胀为止。 7.如果患者伴随尿黄,口苦,可以用手用力按压曲池50

小儿推拿对夜啼有用吗 乳食积滞型夜啼推拿

临床症状:夜间阵发啼哭,脘腹胀满,呕吐乳块,大便酸臭,舌苔厚,指纹色紫。 治则: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推拿处方:清补脾经(先清后补),清胃经,大肠经,推虎口三关,摩腹,摩脐,中脘,天枢,食窦,章门,膏肓俞,脾俞,位胃俞,推下七节骨。 推拿方解:清补脾经,食窦,以健脾利湿退虎口三关,清大肠,推下七节骨,清利肠腑,以泻热;摩腹,摩脐,中脘,天枢,膏肓俞,脾俞,胃俞,以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章门乃肝经之腧穴,具养肝益血,疏肝理气之功;且为脾脏之募穴,距健脾益气之效;又为八会穴之脏会,有补养五脏之用,故

胃痉挛按摩什么穴位

1、按压梁丘 取穴: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突出处的凹陷;或从膝盖骨右端,约三个手指左右的上方处。 方法:用拇指指端用力按压腿部的梁丘3分钟。 功效:理气和胃、通经活络。 2、点按足三里 取穴: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方法:用手指指腹端,点按腿部的足三里约3分钟。 功效:补脾和胃、调理气血。 3、按三阴交 取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脚踝突出处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左右各一。 方法:用双手手指指腹端,按腿部的三阴交约3分钟。 功效:健脾益血、调肝补肾。 4、点按解溪 取穴:位于小腿与足

俞的准确位置图 俞的作用

俞为的背俞穴,穴属膀胱经,位于背部,为腑精气直接聚集转输之处。又附于肝,肝表里,肝之经均过季肋,布胁,故本穴有良好的疏肝利,清热利湿,退黄的作用,可治疗肝气郁,气血运行不畅的胁肋痛,或湿热熏蒸肝汁外溢,气上蒸的胁痛,黄疸,口苦,热肝气犯胃,胃失和降的胃脘疼痛,恶心呕吐,纳化失常等;该穴是治疗肝疾患的要穴。

中医怎么按摩治疗中风偏瘫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为风所害。《诸病源候论》指出:“中风者风气中于人也。”不论是外感之风或者内动之风,必以肝木为之内应。肝喜条达,肝阳易升,肝气以疏泄为顺。若肾阴不足,或肝血亏损,则可致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气血逆乱,上扰清窍,神明不能自主,故病人出现意识模糊,神志不清。肝主筋藏血,血虚阴亏,筋脉失养,因而口眼歪斜,舌强语涩,肢体偏废不用。 治疗应以“治痿独取阳明”为指导,重点在手、足阳明经施术,其次是膀胱经。 1.病程在半年以内者为初期,治以活血化瘀为主; 2.半年以上者为后期,治以补益气血为重,以扶正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