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夜间护理宝宝的三大误区

夜间护理宝宝的三大误区

1.误区一:孩子睡觉,不能有半点噪音

带孩子很辛苦,很多时候孩子睡着了,家长才能暂时休息,此时当然不想孩子一下子就醒过来。不少家长会认为,孩子睡觉的时候,家里不可以有半点噪音,不然很容易就会吵醒孩子。为此,从孩子出生后,就经常刻意地去营造一个无音的睡眠环境,其实无需如此,一般只要不要制造太大的噪声,不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睡眠。

2.误区二:七坐八爬,所以孩子一定要先坐再会爬。

很多家长为了培养孩子更快地学会坐,从三个月开始就锻炼孩子坐着了。但是,这样对孩子的颈部和背部的肌肉和骨骼伤害很大,有可能使孩子的脊椎出现变形的情况。事实上,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家长要顺应孩子的成长发育特征,不要强求孩子学某些动作,否则是会有可能出现适得其反的作用。

3.误区三:尽早把屎把尿,孩子就越快懂得如厕

一些家长,特别是老人家的思想和习惯就是孩子未满月的时候就开始给孩子把屎把尿了,这是为了让孩子更快地懂得如何自己去如厕,怎么控制和示意自己的尿意和大便。但是,这种做法不可取,孩子太小抱着把屎把尿,不仅仅对身体不好,而且会使孩子习惯性地需要大人把屎把尿才会大小便,而不是自己控制自己把握。

宝宝腹泻护理误区

误区1:宝宝腹泻怎么办之一定要禁食

有些妈妈认为,宝宝腹泻,只要不吃,肚子里没食,就不会再泻了,这是不对的。以前的治疗,确实认为宝宝腹泻时要禁食,让胃肠道休息,但现在的观点则认为禁食有害无益。特别是在腹泻大量丢失水分的情况下,禁食会加重脱水和酸中毒;同时进食太少,宝宝处于饥饿状态,会增加肠壁消化液的分泌,加重宝宝腹泻情况。

所以在宝宝腹泻时,不必禁食,应该多补充水分,特别是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粥、面条等。只要宝宝想吃,能吃,精神好,给予适当的饮食,宝宝即使腹泻次数多一些,也会逐渐好起来的。另外,宝宝腹泻的时候还可以外用丁桂儿脐贴。丁桂儿脐贴的丁香、肉桂和苾茇的成分对散寒、健脾有非常明显的效果,针对着凉和吃坏了引起的腹泻可以直接起效,省去了妈妈喂药,宝宝吃药的烦恼。针对感染性宝宝腹泻,也能起到一定的缓解症状的作用。

误区2:宝宝腹泻怎么办之要大量喝白开水

宝宝腹泻后,确实存在体液丢失的问题,需要频频喝水,但如果腹泻严重,一天多于六次以上,则需要补充口服补液盐水。因为宝宝持续腹泻,丢失的钾和钠比较多,白开水中并不含这些成分,所以严重的腹泻只补充白开水是不行的。口服补液盐含有钾、钠、氯等电解质成分,能够很好地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盐分,妈妈可从药店买回,按说明调制。如果宝宝拒绝喝口服补液盐水,可考虑用500毫升的米汤加糖10克加盐1.75克替代。

注意:如果腹泻造成宝宝皮肤干燥、眼窝深陷、口渴、尿少等,这种情况要及时就医,这是轻度脱水的症状,可能需要补液治疗。

误区3:宝宝腹泻怎么办之一定要吃药打针

宝宝腹泻使用各种抗生素的现象非常普遍,而实际上,宝宝腹泻约一半以上是由于护理不当引起的着凉或者饮食不当导致的。对这些原因引起的宝宝腹泻,抗生素不但无效还会杀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引起菌群紊乱,加重腹泻。口服补液、食物疗法、外用贴剂在小儿腹泻病的治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有些药物对此时的肠道来说难以吸收,而打针输液药物有效成分作用到肠胃并不理想。

对于饮食过多、消化不良引起的宝宝腹泻,其实外用丁桂儿脐贴就可以非常有效的帮助孩子消积化食,缓解拉肚子的症状。丁桂儿脐贴是一种方便的外用贴剂,此药贴在宝宝肚脐上,通过其中所含的中药丁香、肉桂、荜茇,透过肚脐的皮肤吸收,达到健脾温中,散寒止泻的作用。因此,脐贴对受寒引起的腹泻,效果也很明显,宝宝贴上之后,会觉得小肚子暖暖的,很舒服,一般贴上之后半天就可以有明显的效果。在不给宝宝服药的前提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有效的缓解宝宝腹泻的状况。

春季宝宝护理误区

有时关爱宝宝呵护宝宝也会给宝宝造成一定的困扰,我们来看一下,春季宝宝护理误区有哪些?

1、春捂秋冻,得给孩子多穿些。

专家:“捂”是个相对的概念,应当根据室外温度来增减衣服,不是穿得越暖和越好。春季,宝宝在户外的活动量加大,穿得过多容易出汗,一遇冷风会导致感冒。因此,着衣应以进行一般活动不出汗为标准。最好在此基础上进行少穿训练,增强孩子对外界气流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肌体免疫力。

2、春天乍暖还寒,最好少开窗。

专家:春季虽然外部环境质量低,但父母仍须保证每天开窗半小时以上,加强室内空气对流。现在国外流行儿童开窗睡眠,锻炼孩子用冷水洗脸、洗脚,然后坚持洗冷水浴,这都属于增强儿童体质的锻炼。与此同时,春天空气干燥,父母要保持室内的湿度,可以用加湿器,条件不允许的家庭也可以在室内搭湿毛巾或使开水不断沸腾用来制造水蒸气,适时熬醋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同时,充足的睡眠也可以增强孩子对病毒的抵抗力。还应注意的是,孩子房间的摆设应尽量简单,不要在室内养花。

3、春季易感染,孩子在家更安全

专家:春季阳光充足,应该增加孩子的户外活动,一天最好不少于2小时。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时,不需要戴帽子、手套,要让孩子直接接触阳光,增强体质并促进钙的吸收,预防儿童佝偻病、贫血发生。当然,春季父母尽量少带孩子去人员密集的地方,比如火车站、电影院、商场等,及时对儿童和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养成进门先漱口、洗手、洗脸的习惯。

宝宝皮肤护理误区

1.宝宝皮肤不需要护理

不要误以为宝宝皮肤水嫩光滑,不需要护肤品。据统计,超六成宝宝的皮肤有干燥龟裂的问题,一旦视而不见、疏于护理,就会出现湿疹、痱子、皮炎等疾病。夏季和冬季,更容易出现皮肤问题。因为,人的皮肤就像一堵墙,细胞与细胞之间的就是细胞间质,三岁之间的宝宝细胞小,皮肤结构不牢靠、保障功能低、抵御外来入侵的能力弱。所以,宝宝的皮肤更需要特别的额外护理。

2.宝宝比成人更不易出汗

3.宝宝体表面积小,汗腺密度高,因此在闷热的环境下,汗水很容易潴留在皮肤褶皱中,刺激娇嫩肌肤。此时,需要妈妈的及时清洗和护理,保持皮肤表面的干净清洁,不然会出现痱子、皮炎等皮肤问题。

3.皮肤含水量大且不易流失

虽然宝宝皮肤含水量比较高,但是在3周岁前宝宝皮肤发育不完整,厚度仅仅是成人的三分之一。即使看上去水嫩润滑,其实水分流失很快,3-6月内的宝宝,水分流失更约是成年人的四倍。因为宝宝皮肤的“锁水”功能很弱,他们需要充足的补水护理。

4.最好的护肤品是乳汁

5.妈妈会觉得,乳汁不仅是食物,还是护肤品。但母乳在二十度的常温存放超过5—6小时就可能产生细菌等微生物,出现那变质问题。此外乳汁中含糖,更易滋生细菌。把含有细菌的奶水当成护肤品用,反而容易让宝宝面临疖子、毛囊炎等皮肤病。

5.宝宝不需要常洗头

宝宝的头皮发育不全,易受损,油脂分泌也少,但是这个是否洗头无关。洗头是为了清洁头部皮肤,洗去头上面的微生物和灰尘,不是说油脂少就不用常洗头。尤其是容易出汗的夏季,更要常洗头,做好头皮护理,妈妈需根据各自的状况,购置适宜的洗护用品。

6.宝宝满月需要及时剃头

宝宝皮肤非常娇嫩,理发时可能伤害头皮或者其它组织。一旦头皮或者毛囊组织受伤,细菌、真菌等有害物质将入侵宝宝体内,造成毛囊炎、疖子等,严重者甚至引起败血症。所以少给宝宝剃头,或者找专业师傅。必要的时候,剃头也有它的实际需求。比如,宝宝头皮上出现各种皮肤病,那么为了方便清洗伤口、涂抹药品,还是必须将头发剃掉。

十大育儿误区 宝宝疾病护理误区

在医生和一些家长实施的退热措施中,往往采取的物理降温的手段之一就是用30%左右的酒精擦浴。

其实,采取酒精擦浴的方式并不可取。孩子皮肤娇嫩,且发烧状态下皮肤毛孔张开,酒精更容易被吸收,很可能导致孩子酒精中毒,轻则烦躁不安、呕吐等,重则因呼吸麻痹、重度缺氧而死亡。

很多家长会把发热的孩子包裹得密不透风,一是怕受凉病情加重,二是认为捂出汗烧就退了。

其实发热的时候应该给孩子散热,切不可捂热发汗。捂热有两个后果,一是越捂越热,二是捂热后大量出汗,导致孩子体液丢失、脱水虚脱甚至更严重的伤害。

因此,发热的时候,在室温适宜的情况下,我们建议给孩子少穿一些少包一些,散热会让孩子更容易降温,而且也会更加舒服。发热时,我们可以给孩子比平时穿得稍微少一点,稍微少盖一点。

很多妈妈见到宝宝咳嗽,就盲目喝药,以求能快速止咳。

其实,咳嗽并不是一种疾病,它只是呼吸道的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引发的一种反射,通常具有保护作用。很多时候,尤其是孩子呼吸道感染的时候,咳嗽是把病原排出的一种有利措施,如果一味求快速镇咳,不仅不利于病情恢复,还可能为身体健康埋下隐患。

对于3个月到1岁的小宝宝,我们可以给宝宝温润的液体(如温水、苹果汁)。每次剂量为5~15毫升,每天4次。切忌服用蜂蜜水。

1岁以上的孩子:可以使用蜂蜜来缓解咳嗽,每次2~5毫升。蜂蜜可以稀释分泌物和缓解咳嗽症状(如果没有蜂蜜,也可以使用玉米糖浆)。

有些宝宝有过敏症状时,如湿疹、血便时,家长会对孩子的饮食进行严格的控制,哺乳妈妈也会对自己的饮食进行严格的控制,有些时候甚至只吃米饭和青菜。

这样严格的限制往往是不合适的,我们在未明确过敏原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限制与回避,并不建议过度的回避。盲目的过度回避与限制容易导致母亲与孩子的营养缺乏,而且往往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过敏并没有明确的依据。对于明确的过敏原,我们可以采取回避,没有明确导致孩子过敏的食物时,建议均衡地摄取。

只要孩子发烧,很多妈妈无论体温、状态如何,都会先给孩子额头来上一贴。顾名思义,退热贴用作退热。但真实情况是:退热贴退热作用并不明确,还可能导致过敏或影响散热。一般不建议使用退热贴来退热。

如果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使用退热贴的话,一定要确保孩子对退热贴不过敏,而且最多在额头贴一片就好了,千万不要贴得全身都是。那将会增加孩子过敏的风险,并且会严重影响到孩子散热降温。如果孩子觉得不舒服,拒绝使用退热贴的话,就不要强迫他使用。

宝宝感冒护理四大误区

一、被子“捂汗”

小的时候,每当我感冒,我妈都会给我盖上一层厚厚的被子,说是什么捂出汗就好了,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不例外。但是当我做了妈妈,朋友和医生们都说这是不科学的,反而会让宝宝的健康受损害。果然很多老方法还是不靠谱的啊!

很多爸爸妈妈都认为,若宝宝发热时间过长会影响身体健康,特别是智力的发展。所以都用尽办法让宝宝尽快退热。于是捂汗就成为他们的首选。但是,捂汗真的好吗?发烧“捂汗”究竟是危险行为还是有效治疗呢?

小编提示:

发烧捂汗往往越捂越热,容易造成捂热综合征,还容易诱发高热惊厥。宝宝发高热往往肢体循环会变差,确实可能出现头部滚烫、手脚冰凉情况,但不能一味盖被子或加衣服,正确做法应该是把宝宝的衣服略微解开,让其充分散热,而手脚部位则要适当保暖。

很多老人认为宝宝发烧就不能洗澡,容易着凉。其实宝宝发烧了洗热水澡更有利于散热。如果洗澡不便的话,用温水擦洗身体也是非常有效的物理降温方法。这样,就不怕宝宝捂出病来。

二、随便使用抗菌素

本来以为抗生素就是万能药,宝宝一发烧就希望能一针退烧,怕是烧久了不好。可是最近听说抗生素用多了会有耐药性,以后真正要用上就起不了作用了,还会伤害宝宝健康,真是烦恼啊!

发烧会引起喉咙发炎,口腔溃烂等疾病。很多的爸爸妈妈都认为这是炎症在作怪。所以,都急急忙忙给宝宝使用抗生素。消炎才是最重要的。一到医院,就要求医生给宝宝掉抗生素,只要把炎症消除了,发烧自然就会好了。

小编提示:

滥用抗生素很多爸爸妈妈应该都有所耳闻,但为什么在关键时刻都没做到。多数爸爸妈妈在用退烧药时,一心只想把烧快点退下来,以为就这么一两次没关系,都掉以轻心了。

感冒发烧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起,许多研究资料表明,抗生素不能缩短感冒的病程,也不能预防并发症,故一般感冒发烧未出现并发症时不宜应用抗生素。乱用抗生素反而会造成病情延误、病情转化、体内菌群紊乱、抵抗力下降、器官黏膜受到损害等。发烧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指征是,已明确有细菌、支原体感染等并发症时。

还有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宝宝对抗生素起过敏反应。因此,在用药上,特别是如退烧药这类的药物,爸爸妈妈不要随便给宝宝服用。

三、感冒期间锻炼身体

本来以为感冒最好就是运动运动,出一身汗,什么病毒都随着汗水排出体外,这样感冒发烧一下子就好了。原来这也是不靠谱的啊……

刚感冒,趁着难受还不明显,很多的爸爸妈妈就让宝宝去打球、跑步,痛痛快快出身大汗,让感冒的症状减轻一些。但是小编要说一声了,其实这可不是什么治疗感冒的“偏方”,运动的结果只能像“抱薪救火”一样,让小感冒变成大病。想要知道为什么,下面让小编来说明。

小编提示:

运动时,会大量出汗,体内的毒素排出较快,表面上看,可以暂时缓解感冒的症状,但会埋下不小的“隐患”,因为,激烈的运动后大约24小时内,会出现免疫抑制的情况,在这段时间里,免疫细胞开始“罢工”,进行休息调养,而感冒病毒入侵体内,正需要免疫系统与之斗争,没有免疫细胞,感冒病菌自然分外猖狂,很可能让小感冒演变为病毒性心肌炎、肺炎、风湿病。

同时,运动后机体代谢会相对旺盛些,这样大量消耗体内的糖、脂肪、蛋白质等,会削弱身体的抵抗力,“脆弱”的抵抗力在人多的运动场合,常常经不起任何细菌的攻击,加重感冒的程度。所以,宝宝感冒了,还是让他卧床好好休息吧。

四、感冒时给宝宝进补

以前听说过感冒的人需要进补,身体差才会经常感冒。所以,每次宝宝生病,我都会给宝宝做药膳,以为既能进补又能强身,一举两得。没想到宝宝的感冒却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

“感冒就是因为宝宝身体差,所以病毒才会有机可乘。在宝宝感冒期间,要注意给宝宝进补,让宝宝的身体变得强壮起来,这样感冒才会好得快,宝宝才会更加健康。”小红的妈妈很自信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但是小编只能回复一句,你错了。感冒时盲目进补会对宝宝健康不利哦。

小编提示:

宝宝感冒了吃什么好?对于患病的宝宝来说,如果不分情况胡乱进补就只会让病情加剧。宝宝有感冒,煲汤进补会伤身。专家指出,一般而言,健康的宝宝是正常体质,并非阳虚或阴虚,所有的壮阳、滋阴、都不要用,用了反而会平衡。如果真要补,就必须按照医生的指导,把握用量,不要觉得反正是汤水,而不是药,喝多少无所谓。

有的爸爸妈妈太爱护小朋友,感冒没有好,就急急忙忙地想补回感冒造成的虚弱,但这样恰恰会造成外感存内,宝宝的感冒反复不愈。所以,还是遵照医生的指示,按时给宝宝吃药,饮食清淡些,再好好地休息,这样宝宝才能好得更快。

宝宝发烧的护理误区

误区一

发烧都是坏事实际上,发烧对孩子也是“有功”的。发烧表明机体的免疫机制好,是人体的重要自我保护手段之一。多数发烧是感染性疾病引起的,体温较高时,病原微生物容易死亡;发热时体内代谢加速,血液循环加快,有利于病原毒素排出;发烧还可以刺激免疫系统,有助于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清除作用。适当的发烧有利于增强宝宝的抗病能力。

误区二

发烧越高病情越重发烧的高低与病情的轻重有一定的关系,但也不尽然。一个体温只有38.5℃的孩子无精打采,可能比体温高达40℃还在活蹦乱跳的孩子病得更厉害。病情的轻重,主要应看孩子的精神状态,而不能仅仅看体温的高低。婴儿因为免疫系统不健全,不能充分发挥功能,往往在病得很重时不发烧。

误区三

发烧会烧坏脑子这是一种误解。人体大脑细胞的主要成份是蛋白质,通常要在42℃以上才会逐渐被破坏,而一般疾病引起的发烧很少会超过此温度,所以40℃以下的发烧,并不会对脑神经组织造成直接伤害,因此不用担心发烧使“脑筋变坏,智力变差”。只有小儿患了脑炎、脑膜炎等疾病伴有发热时,脑质本身受到病毒或毒素破坏,才会损伤到脑细胞。

宝宝烧伤烫伤护理误区

误区1:在伤口上涂黄油或油脂有利于恢复。

正确指导:这种方法并不能帮助康复,反而容易吸附灰尘,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误区2:在伤口放冰或冰水,给宝宝伤口降温。

正确指导:用自来水处理伤口最好,冰或冰水能引起冻伤,并损坏组织,恶化伤势。

误区3:向伤口吹气或碰触伤口可以缓解宝宝的不适。

正确指导:这样做可能会污染伤口,并引起感染。

误区4:被烧烫伤后一点儿都不痛表示烫得不重,没事。

正确指导:伤口疼痛的感觉越小,反而表示伤势越重。开水或明火首先损伤到的是皮肤表皮,再到皮肤中层,痛觉神经破坏了才会感觉不到疼痛。如果宝宝觉得一点儿都不痛,可能烧伤已经损伤到深层的组织了。

误区5:烧、烫伤后可以立即用酱油涂,能止痛。

正确指导:酱油含有盐类,会使创面细胞脱水收缩,加重损伤。其次,酱油并不是无菌的,如果不进一步处理,则有可能引起感染。

误区6:如果烧、烫伤后产生水泡要挑破。

正确指导:开水烫伤形成的水平是无菌的,表皮没有破损,此时如果水泡不是很大,是不需要挑破的,这样可以保持皮肤的完整,细菌不易侵入,不易发生感染。

宝宝发烧护理的误区

错误一 没把握测体温时间

孩子的平均正常体温是37 ,但一天中会有上下变化。有的宝宝在短短的数小时内体温会上下相差近2摄氏度。通常清晨体温最低,下午或傍晚达到最高。有时体育锻炼、情绪兴奋激动、进食和周围环境等因素也会导致体温升高。有些父母就会选择在这种“高温”时刻,给宝宝测体温,结果当然偏差很大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父母在宝宝完全平静下来,或是在吃完一顿热菜热饭30分钟之后,才测量体温。另外,向医生叙述孩子病情时,应告诉医生你是在一天中的哪段时间给孩子量体温。

错误二 用耳朵测温法

有些父母为了图方便,或者是不了解,就用耳朵温度计给宝宝测量温度。说句实在话,耳朵温度计对3岁以下的幼童不太适合。

为不满5岁的宝宝测量体温的最精确的方法是采用直肠测量法。爸爸妈妈可以在带孩子上医院看病时,请医生为你作示范操作。在孩子大约5岁左右时,基本上可以用口腔温度计为他量体温。当孩子腹泻、恶心、呕吐或熟睡时,也可以采用腋下体温测量法。就医时应该告诉医生你是用什么方法为孩子量体温的。

相关推荐

口腔护理误区夺走宝宝健康

1 宝宝“口臭有因”,妈妈必看“Q&A”! 很多宝宝容易有口臭,而且在早上和晚上臭味更重。当宝宝出现口臭时,妈妈先别担心,及时找出宝宝口臭的问题所在,对症下药即可改善。妈妈不妨先从以下几个常见诱因查起: 1 Q1:宝宝口内有食物残渣? A:食物碎屑如果残留在宝宝口腔中,会被口腔内的微生物分解为蛋白质、肽和氨基酸,并产生有刺激气味的含硫气体,这种挥发性硫化物是导致口臭的重要原因,因此妈妈在睡前要先清洁宝宝的口腔。 2 Q2:宝宝出现消化不良? A:由消化不良导致的口臭被称为“积食型口臭”,一般是由于宝宝胃里

护理腹泻宝宝的4大误区

1.腹泻的孩子一点油也不能吃 很多人在小儿患腹泻时,常常让小儿忌油。这种做法只适用于急性肠道炎症,一般不得超过3天。 有些小儿容易腹泻,尤其是渗出性体质的孩子,腹泻可持续很长时间,不应当长期忌油。如长期忌油,可使小儿消耗体内贮存的脂肪,引起消瘦,还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与利用,久之,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长期忌油还可造成腹泻,易发生在6个月至3岁小儿,称“学步婴儿腹泻”或慢性非特异性腹泻。此与小肠粘膜上酶的活性增强有关。如酰甘酸环化酶使前列腺素增加,促使胃肠蠕动加快,造成腹泻。这种腹泻可用植物油治疗,多价不

秋季宝宝皮肤护理当心3个误区

宝宝皮肤护理误区一:洗澡频率不对 入秋以后天气转凉,有些爸爸妈妈担心宝宝着凉,就缩减了给宝宝洗澡的次数,更有甚者,家中开着暖风空调还将孩子裹得严严实实。这样的做法不仅不能让宝宝保持干净,还可能让孩子在凉爽或寒冷的季节捂出皮肤问题。 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做法:有些妈妈为求“干净”,每天给未满月的宝宝洗两次澡,沐浴露要用两遍。结果孩子的皮肤变得越来越干燥,宝宝忍不住就经常用手抓挠皮肤并哭闹。 其实,婴幼儿在秋季,保持每天洗澡一次的频率即可,并且尽量使用清水帮宝宝洗澡,沐浴露等清洁用品可一周使用一次。 干燥秋季

宝宝发烧的5大护理防护误区

误区1:孩子感觉发热就是发烧了。 事实:儿童感觉到热的原因有很多。用力的玩、哭,以及刚从温暖的被窝中出来,或在热天处于户外等,都会使身体发热。但这些情况下,孩子的皮肤温度在10—20分钟内就能恢复正常。当以上原因被排除时,如果孩子仍感到发热或不舒服,则有80%的可能是真的发烧了。以下是量体温时的发烧标准:肛门、耳朵或颞动脉:38℃及以上;口腔:37.8℃及以上;腋窝:37.2℃及以上。 误区2:发烧对身体有害。 事实:发烧会启动身体的免疫系统,是身体保护机制之一。普通发烧(37.8—40℃)可以帮助生病儿

夏季如何护理宝宝 误区一天热就要剃光头

都说剃光头能让宝宝发质变更好,但其实头发是从毛囊中长出来的,而剃光头并不会改变毛囊结构。这夏天了又谣传剃光头能让宝宝更凉快,但事实是剃头发并不会让宝宝更凉快些,反而危害更多。 因为头发不仅能帮助散热,更是对宝宝头皮的一种保护,给宝宝剃了光头,阳光直射头皮,一方面易导致头部皮肤吸收热量增加,易长痱子;另一方面皮肤中的水分更容易被蒸发掉,引发中暑;而且头部裸露的皮肤面积加大,更容易招蚊虫叮咬!

宝宝发烧护理的4大误区

入冬以来,不少孩子感冒发烧,在流感高发期,儿科门诊到处都可见到头上贴着退热贴的小孩。孩子一发烧,很多家长就显得非常紧张、焦虑、不知所措了,他们老担心发烧会烧坏小宝宝的脑子,于是,想法设法恨不得马上就将孩子的体温给降下来,甚至在体温还不算太高的情况,都急着喂退烧药、打针退烧等,最好是能达到立竿见影的退烧效果,其实,这些都是护理上的误区,并不科学。发烧是身体在调动自身的免疫系统,让它更好地工作,以防止感染,这是孩子利用自身免疫力对抗病毒的一个表现,在对抗发烧的过程中,孩子的免疫力也得到不断地提高。而且普通的发

护理宝宝腹泻的饮食误区

小儿拉肚子的体现前期体现为孩子发热、吐逆,流鼻涕等相似伤风发烧体现,许多家长或许会漫不经心,依照伤风给孩子用药。 可是孩子接着呈现喷发性的拉肚子,粪便呈黄绿色水样便或蛋花汤样,表为“量多”、“次数多”、“粪便水分多”的“三多”体现。并且这时分孩子吃不了东西,很简略致使患儿水分及电解质的许多丢掉,呈现脱水的体现。假设不行进警觉,耽搁医治,效果就会很严峻。 吃哪些食物能医治小儿拉肚子 1、酸牛奶 鲜牛奶消毒后经乳酸杆菌发酵而成。酸牛奶的凝块小,易消化,能影响胃肠道消化酶排泄,一同有灭菌效果,适用于常常拉肚子的

宝宝夏季护理的3大误区

误区1:夏天尽量别剃光头 夏天宝宝的头发不宜留得过长,因为除了通过呼吸排出人体部分热量外;皮肤排汗是排出热量的主要途径,但给宝宝剃太短的头发或剃光头并不可取。 误区2:夏天不宜给宝宝断奶 夏季,特别是7、8月份,天气炎热,导致婴儿食欲减退,而且会使食物中的细菌相应增多,出现消化道感染。另外,高温有利于苍蝇的繁衍,这增加了胃肠道传染病的发生机会,容易出现腹泻,因而影响婴儿健康,所以夏季不宜断奶。 误区3:夏天不能经常给宝宝掏耳朵 现在天气炎热,宝宝出汗较多,真菌容易在潮湿的环境中生存,如果家长三天两头给孩子

秋季宝宝上火的护理误区

1、宝宝上火坚决不用药。很多妈妈们都认为“是药三分毒”,因此也都会对药敬而远之。但是妈妈们不知道的是上火会引起宝宝抵抗力下降,这也是宝宝体内潜伏的病因,当宝宝出现上火症状的时候需要得到及时的治疗。如果延误病情还可能会让宝宝的健康状况受到威胁哦! 2、宝宝上火不是什么大事,过段时间自然便会好。妈妈们需要知道的是,孩子上火除了会影响到正常的生长发育,同时还可能会造成宝宝的抵抗力下降,容易造成宝宝感冒、腮腺炎等病症的出现。 3、宝宝上火后可以把成人药减少份量给宝宝用。相关的专家说,儿童器官的发育还不是特别的成熟

宝宝冬季感冒的护理误区

1、感冒了,不能再让宝宝冻着 多数妈妈认为,宝宝感冒最主要的原因是冻着了,所以宝宝感冒后就开始"捂"。本来宝宝穿得就不少,这一病,穿得就更多了,室内温度也调得比较高。结果是父母穿得越来越少,宝宝穿得越来越多,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爸爸妈妈跟着挠汗,有什么办法,为了孩子,只好忍着。父母不知道,做出这样的牺牲是无谓的,不但大人难受,对宝宝也一点好处都没有,越"捂"宝宝体质越差,宝宝越来越容易有病。 2、早吃感冒药,宝宝的感冒就不会加重 及时发现宝宝感冒,及时用药,使宝宝的病情得到控制,这是对的,但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