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后吃什么药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心梗后吃什么药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此类药物是用来预防血栓形成。 冠心病急性心梗就是由冠脉内形成血栓堵死冠脉血管造成的。长期应用此药的目的就是预防再次血栓形成。此类药的代表药物有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目前大多数指南均建议急性心梗后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或联用替格瑞洛1年,然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不论是否植入冠脉支架。
血栓吃什么药效果好
抗血栓的药物一般分为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聚集药,溶血栓药三大类。第一类抗凝血药,是一类干扰凝血因子,阻止血液凝固的药物,主要用于血栓性,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第二类是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代表药就有阿司匹林。第三类是凝血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这一类药一般我们称为溶栓药物,主要用于急性血栓性,栓塞性疾病,其代表有链霉素,尿激酶。
它们从口服剂型来说,以抗凝血药和抗血小板药物为主,抗凝血药物就有一个代表药物,华法林,和一个现在很多新型的抗凝血药物,新型的口服抗凝血药物,第二类就是我们的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阿司匹林就是代表药物。但是这一系列的药物都有出血的风险,所以要服用的时候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田七的食用方法 抗血栓
田七具有活血散瘀功效,能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田七抗血栓形成作用环节包括了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酶和促进纤维蛋白溶解过程。
脑缺血的预防
1、一级预防(指未发生卒中前预防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和小动脉硬化)。
2、控制好血压。戒烟,戒酒,有中风家族史和其他血管危险因素的人定期查血小板聚集功能。
3、二级预防(指发生卒中后预防复发)。主要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同时仔细寻找病人中风的危险因素。
4、控制脂肪的摄入,饮食忌过咸,过甜。脑缺血是脑暂时性的血液供应不足,俗称“小中风”。表现为突然发生的,持续几分钟至几小时的某一区域脑功能的障碍,可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正常,不留神经功能的缺损。好发于中年以后,发作频率因人而异,可24小时发作数十次,也可以几个月发作1次,每次发作的临床表现大多相似,是由于同一脑动脉供应区的反复缺血所致。缺血的原因大多认为是脑小动脉的微栓塞造成,栓子破碎溶解后,缺血即改善。临床上将本病分为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抗血小板药物
血液循环中的血小板除了主要参与止血功能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重要作用,如血小板可以贮存和分泌血管活性胺类,吞噬异性颗粒、病毒及细菌等,还可能参与炎症反应及血管通透性或张力的改变、免疫过程,同癌症的扩散也有关系。
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血小板在动脉硬化的发病、血栓(尤其是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因而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应用目前多限于心血管系统疾病方面,如缺血性心脏病及血栓性疾病等。
正常血液循环中的血小板并不粘附在血管内皮上,而当血管壁损伤时,则血小板与内皮破损(如风湿性心脏病的瓣膜、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等)所暴露的胶原纤维等接触,可导致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
血小板粘附在异常或损伤的内皮表面后,血小板互相聚集(第一相聚集),并释放出二磷酸腺苷(adp),它使更多的血小板发生更致密的聚集(第二相聚集),形成牢固而不能解聚的团块(血栓)。由此可见,在动脉血栓的形成过程中,血小板聚集是起始步骤或触发步骤,进而纤维蛋白形成稳固的血栓,因此,抗血小板聚集药在防治动脉血栓疾病上就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除adp外,血小板还能释放5-羟色胺(5-ht)、肾上腺素、组胺等物质,它们对血小板的聚集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能抑制血小板释放反应的药物对防止血栓形成及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也是有益的。
最近的研究指出,血小板的聚集及释放过程可受前列腺素(pg)的调节。血小板内含有大量pg的前体花生四烯酸(aa)。许多刺激物包括胶原、adp、凝血酶、血小板激活因子(paf)等,可激活血小板的磷脂酶而使aa游离出来,然后,aa在pg合成酶(环氧酶)的作用下生成许多不稳定的pg内过氧化物,其中与血小板功能关系密切的是pgg2和pgh2,二者对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并不大,而其代谢产物血栓素a2(txa2,即在txa2合成酶的作用下由pgg和pgh2所生成)具有强烈的血小板聚集作用。
另外,近年来也发现在血管内皮细胞含有丰富的前列环素合成酶,它能使pgg2和pgh2转变为前列环素(pgi2),它是一种强有力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而且还能解除已形成的血小板聚集。
综上所述,花生四烯酸的代谢和血小板聚集及抗聚集的关系为;当血小板与胶原或凝血酶等接触后,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txa2,诱发血小板聚集;另一方面,粘附在血管壁上的血小板释放出来的pgg2和pgh2,通过pgi2合成酶被转变成pgi2,以限制或抵消txa2的作用,由此可见人体内血小板聚集功能可能由txa2和pgi2之间的平衡来调节。
此外,除了对血小板聚集有调节作用外,txa2和pgi2对血管也有调节作用,前者使之收缩,后者使之舒张。
因此,药物尚可通过对前列腺素的代谢,如抑制txa2合成酶或使pgi2合成酶活性增加来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与其抑制pg合成酶有关,在大剂量时因其专一性不强,故txa2及pgi2均可减少,作为抗血小板药物尚不够理想;但在小剂量时则有一定的选择性。
抗血小板药物是一类新型的药物,目前正在发展中,现仅就常用的几种抗血小板药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简介如下。
动脉粥样硬化应该如何来应对
1.动脉粥样硬化是个缓慢发展的过程,早在青年、甚至幼年时期就已经开始了。由于遗传、饮食、生活习惯以及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发病年龄也不一样,有些人甚至一生也不出现明显症状。血管只有狭窄到一定程度,才会有明显的症状并发心脑血管疾病。
2.近些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压力的增大,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应酬的增多,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年龄明显年轻化,在病房经常见到40来岁的中年人患脑梗塞、心梗,甚至有30多岁就发病住院的。
3.如果能及早发现,及早预防,及早治疗,悲剧可能就不会上演或者推迟上演。而颈部血管超声就可以做到早发现,超声显示动脉内膜增厚以及斑块形成,就说明我们的动脉硬化了,并且到了一定程度,必须要治疗了,如果不及早治疗,一旦斑块破裂,就会形成脑梗、心梗等疾病危及生命。
4.对动脉硬化的治疗在医学上叫“一级预防”。方法包括: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降血脂药物与抗血管炎症反应药物、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药物。应用最多的是肠溶阿司匹林、他汀类降脂药、通心络胶囊。我们叫它“金三角”疗法。虽然药物只有3种,却能让我们尽量远离心脑血管及其他血管性疾病的困扰。
小儿门静脉高压的健康教育有哪些
健康教育:1. 向家长及患儿说明休息、饮食与门静脉高压症的症状有密切关系,避免剧烈活动,劳累及重体力活动。2. 避免粗糙、干硬、过热、辛辣食物,以免损伤食管和胃黏膜,诱发出血。3. 指导家长注意患儿的自我保护,让患儿用儿童软牙刷刷牙,避免牙龈出血;预防外伤。4. 嘱家长及患儿按医嘱服用保肝药物,定期复查肝功能。5. 嘱患儿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哭闹或情绪激动,以免诱发出血。6. 告知家属定期门诊复查。7. 如患儿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时,应告知家长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如何利用药物防治老年痴呆
1、 去除危险因素:如治疗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戒烟限酒(酒一周不超一两)、减轻体重。
2、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应用:如阿司匹林、潘生丁等药可阻止血小板聚集,利于脑部血液供应。
3、 抗凝及扩血管药物可使血液畅通,增加脑血流灌注,减轻脑缺血症状。
4、 中药治疗:当归、川穹、白芍、熟地、夏枯草等,特别应选精制而成的养血清脑颗粒,它具有扩血管,改善大脑血液循环,减少血管阻力,缓解血管痉挛,降低血粘度,抗血小板聚集,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等多靶点作用的特点,能改善慢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头晕、头痛、失眠、健忘等症状。
活到老,玩的好,如果您退休了,终于有空闲时间去玩、去享受老年生活时,人痴呆了,这可比赵本山说的“人活着,钱没了”还要让人遗憾。“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家中的“宝”痴呆了,那让家人如何是好,这无非是家里的沉重负担,生活中的很大困扰。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行之有效的预防老年痴呆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