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鱼的原形态
鲟鱼的原形态
1.白鲟,体长梭形,一般体长2米余,大者可达3m,前部平扁,后部稍侧扁。头长超过体长的一半。吻突出如长匙形,特别延长,前端狭而平扁,基部阔且肥厚,两侧具柔软的皮膜。口大,弧形,下位,能伸缩,上下凳均具细尖齿,口前具短须1对。眼小,鳃孔大。体裸露光滑,或仅有已退化的小鳞状痕迹,在尾鳍上叶具8个棱形鳞板。侧线后延至尾鳍上叶。背鳍起点在腹鳍之后,鳍条46-61。臀鳍50-55。尾鳍歪形,上叶长于下叶。体背灰绿色,头部和尾鳍均为暗灰色,腹部白色。
2.中华鲟,体延长,可达2m以上,背部略弯而腹面平直。吻近犁形,基部宽厚,顶端尖,略向上翘。头部被有光滑骨板。口下位,成一横裂,上下唇不发达,有细小乳突,吻部腹面中央有吻须2对,等长,平行排列。眼小,鳃孔大,鳃耙薄而尖,约22枚。两侧凳部各有1块骨板。体被骨板5行,纵列,背部正中一行较大,在背鳍前有8-14块;后有1-2块,体、腹侧面各2行,体侧骨板24-37块;腹侧骨板8-15块。另在臀鳍前后各有1-2块,尾鳍上叶有棘状骨板1行。其他部分光滑无鳞。背鳍54-66,位于臀鳍上方。胸鳍发达,着生于腹面,臀鳍32-41。尾鳍歪形,上叶发达。体背、头部、鳍均为青灰色,腹面白色。
鲟鱼的外形
成体的中华鲟体大而重,雄体一般重68-106千克,雌的130-250千克,因为它们是长江中最大的鱼,故又有“长江鱼王”之称。 中华鲟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纵行排列骨板,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每行有棘状突起。鲟是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鱼类,它介于软骨与硬骨之间,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减退,中轴为未骨化的弹性脊索,无椎体,随颅的软骨壳大部分不骨化。尾鳍为歪尾型,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肠内具螺旋瓣,肛门和泄殖孔位于腹鳍基部附近,输卵管的开口与卵巢远离。
鸭嘴鱼的形态特征
鸭嘴鱼学名:美国匙吻鲟(又名鸭嘴鲟)匙吻鲟,学名“美国匙吻鲟”原产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是一种大型淡水经济鱼类,属鲟形目匙吻白鲟科。是从3亿年之前(即恐龙时期)就在地球上生活,并存留下来的一种珍稀鲟鱼类,是世界上匙吻鲟科中仅有的两个品种之一。
它与中华鲟以及长江水域中的白鲟同属鲟形目白鲟科。 鸭嘴鱼(匙吻鲟)为软骨鱼类,体表裸露,泽润无鳞,吻呈汤匙状,形似鸭嘴,故又名鸭嘴鲟。它的吻特别长,呈扁平,如浆状;体表光滑无鳞,背部黑蓝灰色,常有一些斑点间在其中;体侧有点状赭色,腹部白色;口大眼小,前额高于口部;鳃耙密而细长,鳃盖骨大而向后延至腹鳍,尾鳍分叉,尾柄披有梗节状的甲鳞。
匙吻鲟的个体较大,寿命在30年以上。匙吻鲟的性腺成熟较晚,一般要在8龄以上才性成熟。 匙吻鲟的食性类似我国的鳙鱼,是以摄食浮游动物为饵料的,是滤食性鱼类。 鸭嘴鱼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性情温顺,食物链短,是所有鲟鱼中惟一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鱼类。其饵料来源广,且易养易捕,适合于水库、湖泊和池塘等水域养殖。
鱼子的等级
鲟鱼鱼卵质量最好的Beluga鲟鱼,可以生产出全世界最珍贵稀少的鱼子酱,Beluga鱼子酱的颜色由淡灰到灰黑色泽都有,有着细致的透明薄膜包围着颗粒稍大的鱼子,向来有“里海珍珠”的称号。通常Beluga这种鲟鱼在一年中的鱼获量不到100尾,仅占鲟鱼总捕获量的2%,数量真是少的可怜。
产量少的主要原因在于这种鲟鱼的生长缓慢,从一条幼鱼开始到鱼体够大,能够成熟产卵大概要等个十八到二十年,这么漫长的成长与孕育过程,在里海滥捕情形日益严重的情形下,想要好
鱼籽 好活着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在这些岁月中都要没有一点差池,实在得靠祖上积德才行。而事实上Beluga的寿命可在百岁以上,体长可以超过4公尺,而体重将近1公吨,完全成熟的Beluga鲟鱼大约年纪在60岁左右,也有为数极为稀少的百岁以上Beluga所生产出的鱼子酱,珍贵的程度就不必多提了。
次级的Oscietra鲟鱼体型较小,只有八十到两百磅重,成长年限也只需十二到十四年,鱼子呈灰棕色而闪着黑金色的光泽,具备独特且带着坚果般的风味,口感不如“里海珍珠”,但是有一种独具的水果风味。
较普通的 Sevruga鲟鱼只需七年就可长成,鱼子颗粒不如“里海珍珠”大,颜色却相似,拥有圆球颗粒状灰黑色泽的鱼子,以它饱满丰富的鱼子风味受到青睐,但在口感上尝起来比较像特别精挑过的鱼子,风味特殊性不如Beluga及Oscietra。
鲦鱼的原形态
体细长,侧扁,背部几成直线,腹部略凸。自胸鳍基部至肛门有明显的腹棱。体长约15厘米左右,头尖,略呈三角形。口端位,口裂向上倾斜。眼位于头的前部。鳃耙15~18。下咽齿3行,圆锥形,末端尖而带钩形,侧线鳞45~57,侧线在胸鳍基部的后上方突然向下弯折,成一明显的角度。
背鳍Ⅲ7,具有光滑的硬刺,长约为头长的2/3,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后上方。胸鳍不达腹鳍;腹鳍不达肛门。臀鳍Ⅲ11~14。尾鳍分叉深,下叶较上叶略长。体背部淡青灰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尾鳍边缘灰黑色,其它鳍均为浅黄色。
生活于河流、湖泊中,从春至秋常喜群集于沿岸水面游泳,行动迅速。食物主要为藻类、高等植物碎屑、甲壳动物及昆虫等。产卵期约在5~7月间。冬季潜居于深水层。
鸭嘴鱼的介绍
鸭嘴鱼学名:美国匙吻鲟(又名鸭嘴鲟)匙吻鲟,学名“美国匙吻鲟”原产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是一种大型淡水经济鱼类,属鲟形目匙吻白鲟科。是从3亿年之前(即恐龙时期)就在地球上生活,并存留下来的一种珍稀鲟鱼类,是世界上匙吻鲟科中仅有的两个品种之一。它与中华鲟以及长江水域中的白鲟同属鲟形目白鲟科。
鸭嘴鱼(匙吻鲟)为软骨鱼类,体表裸露,泽润无鳞,吻呈汤匙状,形似鸭嘴,故又名鸭嘴鲟。它的吻特别长,呈扁平,如浆状;体表光滑无鳞,背部黑蓝灰色,常有一些斑点间在其中;体侧有点状赭色,腹部白色;口大眼小,前额高于口部;鳃耙密而细长,鳃盖骨大而向后延至腹鳍,尾鳍分叉,尾柄披有梗节状的甲鳞。
匙吻鲟的个体较大,寿命在30年以上。匙吻鲟的性腺成熟较晚,一般要在8龄以上才性成熟。 匙吻鲟的食性类似我国的鳙鱼,是以摄食浮游动物为饵料的,是滤食性鱼类。 鸭嘴鱼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性情温顺,食物链短,是所有鲟鱼中惟一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鱼类。其饵料来源广,且易养易捕,适合于水库、湖泊和池塘等水域养殖。
鲟鱼营养价值
鲟龙鱼全身都是宝,其肉鲜嫩味美,其许多脏器都有一定的药效或美容保健功能。
1、长期食用鲟肉,对久治不愈的腰痛、胃病和脱发等、均具有显著疗效
2、鲟的软骨有抗癌作用。据加拿大和美国的一些最新研究表明,鲟龙鱼软骨所含抗癌因子(生物有效活性成分)是鲨鱼软骨的15~20倍。
3、鲟的鳃有清热解毒的特效。
4、鲟肝主治疮疥。
5、鲟油治疗烫伤有特效。
6、鲟鼻补虚下气。
7、因鱼鳔含骨胶原达80%,对白带、恶性肿瘤、肾虚、阳痿、遗精、滑精、咯血、吐血、肠出血及神经衰弱等均有显著疗效。
8、鲟鱼子具有美容、健身的作用,能驱杀人体寄生虫。
鲟龙鱼还有美容的功效,长期食用可消斑去皱、平衡油脂,使面色红润、肌肤富有弹性,消除“痘痘”,亦是研制美容化妆品最好的生物原料。
鱼泡的药用价值
[异名]鱁鮧(《齐民要术》),鱁鳀、鱼白、鳔(《本草拾遗》),鱼胶(《三因方》),白鳔(《普济方》),鱼脬、縼胶(《纲目》),鱼肚(《医林纂要》)。[来源]为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小黄鱼或鲟科动物中华鲟、鳇鱼等的鱼鳔。动物形态详石首鱼、鲟鱼、鳣鱼条。[采集]取得鱼鳔后,剖开,除去血管及粘膜,洗净,烘软、切段,压扁,晒干;或洗净鲜用。溶化后,冷凝成的冻胶,称为鳔胶。
药材干燥的鳔多压制成长圆形的薄片,淡黄色,角质状,略有光泽。黄鱼的鳔较小,鲟鱼及蝗鱼的鳔大,并附有垂带2条。质坚韧,不易撕裂,裂断处呈纤维性;入水易膨胀,煮沸则几乎全溶,浓厚的溶液冷却后凝成冻胶,粘性很强。气微腥,味淡。商品统称为鱼肚。鲟鱼、鳇鱼的鳔称为黄唇肚或黄鲟胶。有切成线条的称为线鱼胶。产浙江,福建、上海等地。